纲要下第九单元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单元测试(含解析)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九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有学者认为,“9·11”事件对美国造成了巨大的物质损失和心理冲击。随后,美国针对该事件发起“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相反使美国越陷越深,加之虐囚等丑闻的曝光,美国的国际形象急剧下跌。该学者意在强调,美国
A.军事实力有所下降 B.国家利益遭遇挑战
C.霸权政策害人害己 D.忽略自身形象塑造
2.下图为“冷战”以来的世界格局变化趋势,这反映出( )
A.利益矛盾是促使三支力量分化站位的根本原因
B.不同力量的外交策略与实践影响格局性状变化
C.当代世界格局是多极化趋势与单极化趋势并存
D.中间游移力量成为两边力量角逐和抗衡的关键
3.信息化时代,法国国内电影票房因好莱坞电影的大举入侵而大幅下滑,法国青年趋之若鹜的是用英语演唱的歌星,法国歌星也用英语现场演唱;来自美国的畅销小说充斥法国书店;在高科技信息产业中,法语更是难敌英语。这一现象表明
A.文化扩展是美国推行冷战的重要手段
B.法国文化已跟不上信息化时代的潮流
C.文化产业投入大的国家扩张能力更强
D.民族文化遭渗透的实质是经济全球化
4.20世纪初,经济学提出了“二八定律”(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因此应关注前20%人群的消费);21世纪初,又提出了“98法则”,(即听众对98%的非热门音乐有着无限的需求,非热门的音乐集合市场无比巨大)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源是( )
A.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 B.文化多样性得到保护
C.互联网技术深入发展 D.资本社会化趋势扩大
5.下图为联合国总部矗立的雕塑——《铸剑为犁》的照片,它所反映的主题含义是
A.崇尚铁器牛耕时代 B.追求世界和平与发展
C.应对世界金融危机 D.追求共同劳动和创造
6.某学生制作了“欧洲联合三部曲”的表格,表格中空白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时间 标志 意义
20世纪50年代 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开启联合之门
20世纪60年代 加强经济合作
20世纪70年代 “用一个声音说话” 加强政治联合
A.成立欧洲共同体 B.成立欧洲联盟
C.建立统一大市场 D.发行统一货币
7.人类进入 21 世纪,世界多极化继续发展,全球化不可逆转,全球和区域合作加强,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当今时代的主题是
A.战争与和平 B.合作与竞争
C.和平与发展 D.竞争与发展
8.下面是某同学在学习“经济全球化”时遇到的一个问题,其中前后对应正确的是
A 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开始建立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
B 成立欧共体 关税、货币、市场、司法统一
C 成立亚太经合组织 自觉自愿、道义责任,会员制,没有法律义务
D 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 标志着北美地区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A.A B.B C.C D.D
9.1974年12月,欧洲九国首脑会议决定,将首脑会议定期化,后命名为“欧洲理事会”,作为共同体的最高决策机构。这样做有利于
A.世界两极对峙局面能够尽快结束 B.消除日益增长的世界多极化趋势
C.欧共体内部对内和对外协调一致 D.遏制来自迅速崛起的日本的冲击
10.1994年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流入总量中,流入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占40%,可是到1999年这个比例却仅为25%,这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 )
A.经济独立日益加强 B.剩余资本大量存在 C.经济发展处于劣势 D.投资环境改善
11.近年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通过二十国集团(G20)等全球经济治理平台积极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改革。同时,新兴经济体在WTO框架下分散了由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掌握的贸易决策权。新兴经济体的这些活动
A.改变了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
B.表明全球经济的良性发展面临挑战
C.有利于全球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反映了互利共赢观念成为国际共识
12.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的快餐连锁店进入印度以后,当地传统食品也建立起自己的快餐分店;西方时装进入日本以后,日本传统服饰形成了自己的时装业,并且保留了典型的日本式审美标准。这些现象表明
A.东方各国文化被西方文明同化
B.全球化趋势削弱了民族国家的特色
C.经济全球化促进本土文化复兴
D.经济全球化导致不同文明产生冲突
13.1961年9月第一次不结盟国家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召开,有25个国家出席。会议宣布根除殖民主义,实行和平共处原则和非集团原则,发展经济并进行经贸合作,呼吁美苏两国首脑举行谈判,以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这表明
A.亚非拉国家开始反抗殖民统治 B.不结盟运动冲击美苏两极格局
C.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D.不结盟运动壮大社会主义阵营
14.自2013年,中方发起创办亚投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体现了中国外交的特点是
A.全方位
B.区域化
C.结盟性
D.一体化
15.观察如图欧盟成员国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欧洲开始走向一体化 B.欧盟的综合力量超越美苏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欧盟成为成员最多的组织
16.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除继续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还将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吸引外资总量的比例从80年代的25%,上升到1992年32%,1996年达37%。这一发展变化表明
A.发达国家经济优势逐步缩小 B.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削弱
C.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 D.世界经济新秩序逐步确立
17.根据中国加入WTO的初始协议,中国“有机会”在15年后的2016年12月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美国当前明确反对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并且不断在这个问题上和欧洲加强“协调”。这说明当前
A.经济全球化中存在着矛盾冲突
B.欧美主导的贸易体系面临挑战
C.中国经济市场化建设程度较低
D.美不能再对中国征收反倾销税
18.据统计,二战后,英、法、德和一些北欧国家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战争结束不到十年,接受了大约一千五百万到两千万来自南斯拉夫、土耳其、巴基斯坦和北非等地的移民。历史上的这次移民潮
A.加剧了东西欧冷战对峙局面 B.有利于欧洲推行经济复兴计划
C.解除了宗教引发的难民问题 D.促进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19.据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1981-1988年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下降了20%,而发达国家的出口增加了61%;发展中国家年均经济增长率(不含中国)为1.9%,发达国家则为2.5%。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B.联合国的组织作用发挥有限
C.七十年代经济危机的影响 D.冷战对峙不利世界经济发展
20.2022年2月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爆发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这对欧盟来说无疑又是一个新的危机。在此之前,欧盟已经出现了欧债危机、英国脱欧等等重重危机。这表明
A.区域集团化遭遇严重挫折 B.欧洲联盟没有存在的必要
C.欧洲联合出现重大的挑战 D.美国主导欧洲的国际关系
二、材料分析题
21.战后世界风起云涌,各种力量交互作用,对世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马歇尔计划从1948年到1951年共向欧洲提供了大约131亿美元的“援助”,受援助国GDP从1948年到1952年底增长了25%。但受援国需要承担经济和政治义务,例如美援必须用以购买美国物品和技术;部分工业发展接受美国监督;受援国必须放弃工业国有化等。其“援助”手段确定了美元的结算单位,打破了西欧各国的贸易关税壁垒,更削弱了意大利和法国共产主义的影响,稳定了政权。
——李申《杜鲁门主义的续篇》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格局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1)据材料一,概括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影响。
(2)你如何理解“新的力量在萌动”促使“两极格局开始消失”?
22.“逆全球化”对于中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美国的平均关税税率从40%提高到479%.英国为了维护自己的贸易利益,在1931年11月实施了《非常进口税法》,试图通过征收高关税的方法对某些进口产品进行歧视性贸易限制。法国通过修改关税税则对来自英国的进口商品加征15%的关税。
——保建云《大萧条时期贸易保护主义的历史教训》
材料二 1960年代中期,西欧和日本的产业已经完成重建,开始对美国生产商构成挑战。1973年石油危机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美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日益减弱,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这一时期先后通过了《1974年贸易改革法》和《1979年贸易协定法》,宣布从倡导“自由贸易”转向“公平贸易”。
——余淼杰等《美国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启示》
材料三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引发各国实施贸易限制举措和禁航禁运管制,直接破坏了 WTO框架下国际自由贸易规则体系,其短期内会严重扰乱、破坏各国抗击疫情的防疫物资贸易往来,直接危及患者生命,中长期内会损害贸易规则,产生严重的贸易破坏效应。
——张茉楠《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及全球贸易的冲击与对策建议》
(1)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国会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的背景和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倡导“自由贸易”转向“公平贸易”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时调解贸易争端的国际组织框架?该组织本身存在哪些问题?后来被哪一组织取代?
(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如何应对新冠疫情对外贸的冲击?
三、论述题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部分历史事件简表
时间 事件
1945年2月 苏美英三国召开雅尔塔会议
1947年3月 杜鲁门发表抨击“极权政体”的咨文
1952年7月 “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生效
1955年5月 苏联与东欧八国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1955年11月 越南战争爆发
20世纪60年代末 有104个国家获得独立
1972年7月 田中角荣倡导实行“多边自主外交”
1987年12月 美苏达成《中导条约》
1998年4月、11月 中国与欧盟、中国与日本达成“伙伴关系”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整体或部分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美国对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反而深陷战争泥潭,说明的是霸权主义政策害人害己,C项正确;美国的军事实力并未下降,排除A项;美国发动对他国的战争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排除B项;材料与自身形象塑造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冷战”以来的世界格局变化趋势”可见美国试图构建单极世界,美国与世界多极化的力量之间相互角力,可见当代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与单极化趋势并存,C项正确;经济的多极化是促使三支力量分化站位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格局性状变化主要受国家综合国力的影响,排除B项;中间游移力量并非成为两边力量角逐和抗衡的关键,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根据“法国国内电影票房因好莱坞电影的大举入侵而大幅下滑,法国青年趋之若鹜的是用英语演唱的歌星,法国歌星也用英语现场演唱”可得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结果必然是带动各国文化的深入交流,因此反映出民族文化遭渗透的实质是经济全球化,D项正确;由材料不能判断美国是否刻意对法国进行文化扩展,A项错误;由材料不能判断法国文化是否符合信息化潮流,B项错误;由材料不能判断各国文化产业投入的力度,C项错误。故选D项。
4.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今世界,为绝大多数人能欣赏到音乐,打开非热门音乐集合市场的,是科技的进步,即“98法则”出现的原因在于,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为广大消费者接触非热门音乐提供了可能性和途径,改变了传统音乐的销售模式,C项正确;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是客观环境,并非音乐大众化的根源,排除A项;文化多样性得到保护是具体条件,不是社会生活和经济转型的根源,排除B项;资本社会化趋势扩大与音乐市场化、大众化间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铸剑为犁”体现出化解武力变为和平,反映出联合国的宗旨是追求世界和平与发展,B正确;图片的主旨显然不是崇尚铁器牛耕时代,A错误;材料的主旨也不是应对金融危机,C错误;劳动和创造的追求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6.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欧洲共同体成立,加强欧洲的经济合作,故选A项;欧洲联盟成立于1993年,统一大市场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运作,欧洲的统一货币——欧元发行于2002年,时间均与材料不符,故BCD三项均排除。
7.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C正确,ABD排除。故选C。
8.C
【详解】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标志着世界贸易进一步走向规范化,A项错误; 欧共体是经济共同体的组织,没有司法统一,B项错误;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经济合作组织,不是政治一体组织;C项表述正确。
9.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成立共同体的最高决策机构“欧洲理事会”,使得欧共体内部决策有了统一的机构,变得更加制度化,有利于欧共体内部对内和对外协调一致,C项正确;世界两极对峙局面能否结束取决于美苏力量的消长,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70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并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欧共体内部决策的一致性,没有体现日本的冲击,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它带来了资本和技术在全球的流通,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题目材料中列举的数据表明,这种流动是不均衡的。从资本的特征来看,它的流向必然选择风险较小,投资环境较好,利润回报比较高的地方,而资本较少流入的地方则说明该地区达不到上述要求。因此,从1994年到1 999年资本的走向来看,发展中国家在引进投资上处于劣势。这就会加剧本来就有的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因此正确答案是C选项。B项不符合史实,故B项排除。A项从材料中得不出,故A项排除。根据材料“到1999年这个比例却仅为25%”可知投资环境没有明显改善,故D项排除。
11.C
【详解】材料“新兴经济体在WTO框架下分散了由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掌握的贸易决策权”体现的是新兴国家经济体对传统经济秩序的冲击,有利于全球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C项正确;这些新兴经济体的活动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排除A项;这些活动不属于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排除B项;D项错在“国际共识”,排除。故选C项。
【点睛】
12.C
【详解】根据材料“当地传统食品也建立起自己的快餐分店”“保留了典型的日本式审美标准”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西方文化进入印度、日本后,当地的相关行业借鉴西方文化发展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这说明了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本土文化的复兴,C项正确;材料中日本服装业“保留了典型的日本式审美标准”说明没有被西方文化同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印度快餐业、日本时装业发展成为具有本民族国家特色的行业,而不是被削弱,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借鉴和融合,而非冲突,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3.B
【详解】根据材料“1961年9月第一次不结盟国家政府首脑会议”“呼吁美苏两国首脑举行谈判,以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等信息可知,亚非拉新兴国家的崛起及其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呼吁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美苏两级格局,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B项正确;伴随着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亚非拉国家就开始了反抗的斗争,在1961年之前已经开始,A项错误;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将建立国际新经济政治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因此在第一次不结盟国家政府首脑会议召开时还未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C项错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大多数是二战后期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这些国家不一定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不能壮大社会主义阵营,D项错误。
14.A
【详解】从题目可知,以上活动涉及金融、经济、政治和安全等多个方面,体现了中国外交的全方位,故A项正确。是全球化全方位的外交活动,故B项错误。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故C项错误。中国外交活动强调的协作,而不是一体化,故D项错误。所以选A。
15.C
【详解】通过观察欧盟成员国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盟的成立与发展,体现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C项正确;欧洲开始走向一体化是在1950年代,并非1993年欧盟成立后,A项错误;欧盟成立时,苏联已经解体,材料不能说明其综合力量超越美苏,B项错误;欧盟并非世界上成员最多的组织,D项错误。
16.C
【详解】材料反映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大资本输出,属于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的表现,故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差距,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的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目前世界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7.A
【详解】美国与欧洲反对中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这反映了经济全球化中存在着矛盾冲突,A项正确;中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并未挑战欧美主导的贸易体系,排除B项;21世纪初中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中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与美能否对中国征收反倾销税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8.B
【详解】材料反映了二战后,大量移民进入欧洲。结合所学可知,二战时期,欧洲遭到巨大破坏,战后重建需要大量劳动力,而这次移民潮正好为欧洲重建补充了劳动力,有利于欧洲推行经济复兴计划,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移民问题,没有涉及到东西欧冷战对峙,故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大量移民去往西欧,移民不代表难民,故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到欧洲经济一体化情况,故排除D。
19.A
【详解】根据材料中给出的数据可知,80年代发展中国家出口下降明显,而发达国家在80年代的出口增加速度较高,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从而表明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这一现象是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导致的,A项正确;联合国是政府间的国际组织,主要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等,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七十年代经济危机,使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滞胀”状态,8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改革等措施,使经济逐渐恢复,材料内容与此不符,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出口大幅增加、经济发展,D项与此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0.C
【详解】根据“这对欧盟来说无疑又是一个新的危机。在此之前,欧盟已经出现了欧债危机、英国脱欧等等重重危机。”可得出欧洲的联合道路艰难,遇到重重危机与挑战,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不是区域集团化的问题,排除A项;B项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美国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21.(1)影响:促进西欧经济恢复发展;西欧在经济政治上受制于美国;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发展,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2)理解:欧共体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冲击了两极格局。
【详解】(1)根据材料“向欧洲提供了大约131亿美元的‘援助’”,“但受援国需要承担经济和政治义务”,“更削弱了意大利和法国共产主义的影响,稳定了政权”等信息可概括答案。
(2)结合所学可知“新的力量”是指在两极格局下出现的新兴力量,如联合的西欧、日本、中国、不结盟运动等,不断冲击着两极格局。
22.(1)背景: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冲击,通过提高关税来保护本国市场;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失败。
影响: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美国国内市场和企业,增加了美国的财政收入;引发世界关税战、贸易战、货币战,破坏了世界经济秩序,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2)理由:日本、西欧崛起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的影响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使得美国国际市场竞争力减弱;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
框架:关贸总协定。
问题:关贸总协定以“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议的形式存在,不具备法人地位;仅仅处理货物贸易的相关问题;其争端解决机制遵循“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具备法律性和强制性。
组织:世界贸易组织。
(3)政府要处理好防疫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工作;加强国际合作;加强对公共卫生医疗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详解】(1)背景:据材料“ 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美国的平均关税税率从40%提高到479%.英国为了维护自己的贸易利益,在1931年11月实施了《非常进口税法》……”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冲击,通过提高关税来保护本国市场;据材料“《大萧条时期贸易保护主义的历史教训》”并结合所学可知,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失败。影响:据所学可从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美国国内市场和企业,增加了美国的财政收入;引发世界关税战、贸易战、货币战,破坏了世界经济秩序,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等方面回答。
(2)理由:据材料“《大萧条时期贸易保护主义的历史教训》”可知,日本、西欧崛起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据材料“1973年石油危机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美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日益减弱,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可知,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的影响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使得美国国际市场竞争力减弱;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框架:贸总协定。问题:据所学可从 关贸总协定以“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议的形式存在,不具备法人地位;关贸总协定仅仅处理货物贸易的相关问题;关贸总协定争端解决机制遵循“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具备法律性和强制性等方面回答。组织:据所学可知,1995年在关贸总协定及其达成的各项协议的基础上世界贸易组织产生。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政府要处理好防疫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工作;加强国际合作;加强对公共卫生医疗设施的建设和完善等角度回答。
23.示例: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的过程。
二战后期,在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上确立的雅尔塔体系,奠定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二战结束后,由于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的分歧,美苏由合作走向对抗,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美苏冷战开始,在冷战的升级中,1955年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在这种格局下,美苏两国避免大规模直接武装冲突,客观上有助于世界总体和平,但同时也加剧国际紧张局势,世界在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间交替。
为了应对美苏对抗的威胁,发展经济,维护国家安全和独立,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欧洲发展联合道路,新独立的国家发起不结盟运动,日本经济发展并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这些现象表明在两极格局下,世界政治出现了多极化趋势。1991年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在欧盟成立、俄罗斯实力提升、日本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等因素的推动下,世界政治格局继续向多极化方向。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抑制霸权和强权政治,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加速区域集团化进程,能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综上所述,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呈现出相对稳定和渐进发展的特点,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要牢固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促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详解】根据材料“苏美英三国召开雅尔塔会议”、“杜鲁门发表抨击“极权政体”的咨文”、“苏联与东欧八国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两极格局逐渐形成。根据材料“‘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生效”、“有104个国家获得独立”、“田中角荣倡导实行‘多边自主外交’”、“中国与欧盟、中国与日本达成‘伙伴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综合以上观点,可拟定的论题是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可知二战后期,在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上确立的雅尔塔体系,奠定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二战结束后,由于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的分歧,美苏由合作走向对抗,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美苏冷战开始,在冷战的升级中,1955年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在这种格局下,美苏两国避免大规模直接武装冲突,客观上有助于世界总体和平,但同时也加剧国际紧张局势,世界在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间交替。为了应对美苏对抗的威胁,发展经济,维护国家安全和独立,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欧洲发展联合道路,新独立的国家发起不结盟运动,日本经济发展并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这些现象表明在两极格局下,世界政治出现了多极化趋势。1991年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在欧盟成立、俄罗斯实力提升、日本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等因素的推动下,世界政治格局继续向多极化方向。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抑制霸权和强权政治,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加速区域集团化进程,能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综上所述,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呈现出相对稳定和渐进发展的特点,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要牢固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促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