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测试(含解析)
保密★启用前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测试
历史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日益兴盛,在勾栏瓦舍中有很多的以此为生的“说话人”。“说话”分为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声(演出者随兴“指物题咏”)这反映出宋代
A.城市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
B.世俗文学成为了文化主流
C.传统礼教受到了较大冲击
D.说书艺术开始在民间出现
2.2013年7月10日人民网:“5000年中华文明绘就了一条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线路。”当年唐玄奘在这条线路上穿越时不可能见到的文明现象是
A.当地人用铁犁牛耕劳动
B.丝绸、白瓷、唐三彩是常见的商品
C.粉彩瓷、活字版佛经深受欢迎
D.部分地区用坎儿井灌溉农田
3.宋代史书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对此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宋代的航海完全依靠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B.我国劳动人民最早知道了磁针指南的作用
C.指南针在宋代用于航海事业,但只起辅助作用
D.指南针是我国古代水手最早发明的
4.据史书记载,宋代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这表明,宋代( )
A.门第观念淡化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南北分卷维护稳定 D.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
5.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它”是指
A.设置节度使 B.增设通判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度
6.北宋时期出现了“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下列与此有关的是( )
A.程朱理学受官方推崇成主流意识形态 B.政府首创武举和殿试使进士地位提高
C.政府开始任用高级官僚主持科举考试 D.科举制向全社会开放更强调公平竞争
7.两宋时期朝政十分复杂,北宋时有新党与旧党关于变法的争斗,南宋建立后又有抗金派与议和派的交锋。这种现象
A.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得益于宋朝统治者的开明
C.导致各种权力相互制衡 D.不利于决策的高效执行
8.宋以前的政治文化中,印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玺被视为正统王朝的象征;宋以后对传国玺多持批判态度,认为“君人者在德不在宝”。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天命观被统治者摈弃 B.政治文化发生根本变革
C.德治思想进一步发展 D.理学重塑传统政治伦理
9.“北宋工匠把铁片剪成鱼形,放在火里烧红,趁热夹出,顺南北方向放在地面上,等到冷却后因受地磁感应而带磁性,就做成了‘指南鱼’”。由以上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北宋发现了磁石指南的特性
B.北宋时发明了使用人工磁体的指南鱼
C.北宋时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
D.北宋时指南针传到了西方
10.宰相杜范认为:“凡废置予夺,(君主)一切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如有未当,给、舍得以缴驳,台、谏得以论奏。”……富弼对宋神宗言:“内外事多陛下亲批,虽事事皆是,亦非为君之道。况事有不中,咎将谁执?”二者的共同主张是
A.废除相权是强化专制的必然 B.皇权与相权应遵循“分权制衡”原则
C.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D.发挥大臣辅政功能能减少决策的失误
11.下图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示意图。由图可知,大运河河道的变迁
A.是经济重心南移的结果 B.是经济形态变革的标志
C.受政治中心转移的影响 D.体现中央集权强化的要求
12.朱熹认为,家庭、家族的“冠婚丧祭仪章度数”隐含着“名分之守”“爱敬之实”。他据此将古礼中繁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他这样做旨在
A.推广儒家礼仪 B.实现儒学生活化
C.重塑儒家伦理规范 D.巩固儒学主导地位
13.关于古礼与现实社会的关系问题,朱熹认为"古今异便,风俗不同,虽有崇儒重道之君,知经好学之士,亦不得尽由古礼以复于三代之盛,共因时述作,随事讨论,以为一国一家之制者,固未必皆得先王义起之意"。朱熹的这一论述意在
A.改变儒学的社会功能 B.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C.推动儒学的顺时更新 D.摒弃儒家的礼制传统
14.改革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下列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②“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
③“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④“近京师大姓多止(停止)开质库(放高利贷的商行),市易摧兼并之效似可见。”
A.②③④① B.③①④② C.③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5.为晋祠圣母殿宋代彩塑中的侍女像,展示的服装造型符合便利原则,在满足服装功能性要求的同时,又能保持着自身儒雅。这反映当时的服饰
A.延续唐代华美奔放的风格 B.追求男女平等和个性解放
C.对于传统礼仪风范的重视 D.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16.“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庆历(1041-1048)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最早出现这些记载的书籍可能是
A.《韩非子》 B.《武经总要》 C.《梦溪笔谈》 D.《天工开物》
17.元朝“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此材料可以说明
A.元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B.元朝边疆地区经济得到发展
C.元朝推行民族平等政策 D.元朝沿用唐朝“羁縻”政策
18.《续通鉴长篇》记载:“艺祖养兵止二十二万,京师十万余,诸道十万余。使京师之兵足以制诸道,则无外乱;合诸道之兵足以当京师,则无内变。内外相制,无偏重之患。”北宋这一做法
A.削弱相权以加强专制皇权 B.适应抵御外敌威胁的现状
C.造成军队战斗力较为低下 D.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19.我国自古是农耕大国,历来对农业总结归纳指导型书籍层出不穷。其中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的著作是( )
A.《氾胜之书》 B.《四民月令》 C.《齐民要术》 D.《农书》
20.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是( )
A.孔子整理《诗经》等五经 B.辽朝模仿汉字字形创立契丹文字
C.元代以八思巴字拼写汉语 D.《蒙古秘史》一书译为汉语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四月十三,宋太祖诏令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以来,不得禁止。”宋仁宗时朝廷下令允许民间向街开店。北宋中期“坊市之名,多失标榜”。
——摘编自陈振《宋史》
材料二 780年,唐德宗下令“税天下茶……十取其一”,开始征收茶税。到793年,“税茶无虚岁”,“每岁得钱四十万贯”,成为定制。唐文宗、唐武宗时,禁止民间私卖茶叶。从唐到宋,饮茶变成广泛的社会需要。在南方,茶因不与水稻等粮食作物争夺地盘,能在丘陵山岗上生长,两宋时成为重要经济作物,既有私人占有的茶园,也有官府直接经营的茶园。王安石曾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也。”964年,宋太祖下令在汴京、建安、汉阳和蕲口等地设置榷茶场,官府控制茶叶生产和买卖,规定“民敢藏匿而不送官及私鬻者”,据茶叶价值多少判罚杖刑和流放刑;主管官吏以官茶私自贸易者,价值五百文即流放二千里;贩卖私茶而被擒捕,就处以死刑。
宋太宗时,禁园户“毁败茶树”;禁鬻“伪茶”,贩卖一斤伪茶即杖一百,“二十斤以上弃市(处死刑)”。
1077年,宋神宗开始在四川“卖茶博马”(用川茶博买西北诸族的马匹以扩充军马数量),历史上的“茶马法”从这一年开始实行。
——漆侠著,《宋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城市商业发展的情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唐宋时期茶叶生产销售政策的主要内容。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老子、孔子开始,到秦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全面飞跃的时期。在二百多年的时间里,出现了数以百计的思想家……随着一个个大师的出现,都把认识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场认识运动是空前的,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又是绝后的。
——摘自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
以激烈的社会变革为时代背景,以崛起的士阶层为骨干,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的空前繁荣景象,揭开了中华文化史上光彩夺目的篇章。
——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董仲舒把君主看作国家政治的核心,说“君人者,国之本”。为了给君权提供合理依据,他提出了“君权天子”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但是君主权力过大也会走向反面,君主随心所欲运用权力,有时会造成政治混乱、甚至政权颠覆,这是有违统治阶级整体利益的。鉴于此,董仲舒又试图利用天的权威给君主一定约束。因此又提出了“天谴说”。
——摘编自刘泽华、葛荃《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材料三 宋明理学建树理想人格,对中华民族注重气节、注重道德、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张貌、文天祥、顾炎武传递出来的社会责任感和道义责任感。闪烁着理想人格和灿烂光辉,强调了宋明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脊梁。
请回答:
——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明史》
(1)材料一反映的战国时期的文化现象是什么?依据材料概括指出其时代背景。列举这一时期任意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董仲舒儒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汉武帝采纳他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产生的主要影响有哪些?
(3)指出理学认为的世界本原是什么?依据材料三,说明理学为什么被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脊梁”。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1、2、3分别是我国某一朝代的行政区划图。
图1 图2
图3
分别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据此判断该行政图所属朝代。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的“说话”在城市中日益兴盛,说明当时城市经济发展较快,选项A正确;选项B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并未体现出“说话”这一艺术形式对封建礼教的冲击,选项C排除;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的说书艺术承接唐代而来,说明其并不是开始出现,选项D排除。
2.C
【详解】活字印刷是北宋时期;粉彩瓷是清朝时期,唐朝时期看不到,故C正确,符合题意;A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B是唐朝时期出现;D是汉代出现。
3.C
【详解】“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说明“舟师”在阴天时才使用指南针,平时主要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故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我国劳动人民最早知道了磁石的指南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指南针是谁发明的,故D项错误。
4.D
【详解】宋代政府除了办理法律手续、收取交易税,不再干预土地买卖和典当等活动,表明封建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宋代门第观念淡化,排除A项;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与政府放宽经济控制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科举制南北分卷的做法对社会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度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D正确;A属于割据力量,排除;B属于宋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不符合题意;C属于强化君权的措施,排除。故选D。
6.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出现的现象“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与科举制有关,宋朝科举制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D项正确;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在南宋,排除A项;唐朝政府首创武举和殿试,排除B项;唐玄宗任用高级官僚主持科举考试,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北宋新党与旧党关于变法的争斗,南宋抗金派与议和派的交锋,说明两宋时期政治派别林立,相互争斗、诋毁,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D项正确;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材料并没有涉及这个问题,排除A项;政治派别的争斗主要与大臣之间的政见不同以及他们的切身利益问题相关,与统治者开明无关,排除B项;宋朝为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在中央设立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权力,导致权力相互制衡,但这不是政治派别争斗的结果,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依据材料“君人者在德不在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理学的发展,理学对传统的天命正统观念按照自身的需要进行了解读,使其符合儒家的“义理”,从而使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观念发生了变化。D正确;天命观并没有被统治者所摒弃,A错误;政治文化发生根本变革的表述不符合史实,B错误;德治思想强调的是统治者应该以德治国,材料的主旨在于强调君权的来源,C错误。故选D。
9.B
【详解】依据材料“北宋工匠把铁片剪成鱼形,放在火里烧红,趁热夹出,顺南北方向放在地面上,等到冷却后因受地磁感应而带磁性,就做成了‘指南鱼’”来看,北宋时发明了使用人工磁体的指南鱼。故答案为B项。A项发现磁石指南特性是在战国时期,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排除;D项材料未反映指南针在北宋时传到西方,排除。
10.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杜范认为君主和大臣共同商议国家大事,如果存在不当,还有台谏官员纠劾补救,而富弼认为皇帝包揽所有政事不符合君道,而且一旦出现问题,难以追责。由此可知,两人都主张君臣共议国政,减少决策失误,D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及废除相权,排除A;古代中国皇权至上,君臣共议国政不等于分权制衡,排除B;C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
11.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隋朝的都城位于长安,因此大运河在运输物资使要经过洛阳周转抵达长安,而元朝的都城位于今天的北京,因此运河的航道更加的笔直顺畅,这种变化是政治中心转移带来的结果,C项正确;运河河道的变化是政治中心变化的结果,和经济重心转移、经济形态变革没有关系,排除AB项;运河河道的变化主要运输终点发生变化,并不能够体现中央集权强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朱熹简化儒式婚礼目的在于巩固儒学的主导地位,D正确。推广儒家礼仪、生活化均属于手段,不是其目的,题目考查的是行为背后的目的,AB不正确;据材料“他据此将古礼中繁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可知,朱熹没有重塑儒家伦理规范,C错误;故选D.
13.C
【详解】由材料可知,朱熹主张礼制因时变革,不必拘泥于古礼,以此推动儒学的更新,C项正确;维护传统社会秩序是儒学一以贯之的社会功能,并没有发生改变,排除A项;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B项;朱熹主张变革古礼,并非完全摒弃礼制传统,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①②③④的内容分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唐朝两税法,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故③①②④C项正确,排除ABD。
15.C
【详解】根据“服装造型符合便利原则,在满足服装功能性要求的同时,又能保持着自身儒雅”可知宋代的服饰在强调功能性的同时重视自身的儒雅,说明对于传统礼仪风范的重视,故选C;根据“服装造型符合便利原则”可知宋代服饰并不是延续华美奔放,排除A;宋代并没有实现男女平等,此时的服饰也并不是为了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排除BD。
16.C
【详解】根据材料“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可知,这是指南针;根据材料“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可知,这是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北宋,因此这些记载最早应当是在北宋科技著作中,即《梦溪笔谈》,C项正确;《韩非子》是战国著作,排除A项;《武经总要》是军事著作,不是科技著作,排除B项;《天工开物》是明代科技著作,排除D项。故选C项。
17.A
【详解】据材料可知,唐朝在辽阔的边疆地区实行羁縻政策,承认当地土著贵族,封以王候,间接纳入朝廷管理。但到了元朝,历来由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的一些地区,也像内地一样征收赋役,正式划入元朝版图。这些说明元朝对边疆的管辖进一步加强,A正确;材料未涉及边疆地区经济得到发展,B错误;材料未体现民族平等政策,且C说法违背史实;材料未体现元朝沿用唐朝‘羁縻’政策,D说法错误。
18.D
【详解】让地方与中央总兵力上保持平衡,在总体上保持了对局部的地方的优势有利于控制地方,D项正确;北宋的军事布局反映了其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特点,加强中央禁军也是吸取历史教训,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军制改革事关中央集权与削弱相权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抵御外敌的问题,排除B项;北宋军队战斗力低下是其他原因,与上述布局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故选D。
19.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元代王祯编著的《农书》,是一部从全国范围内对整个农业进行系统研究的巨著,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尤其是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D项正确;《氾胜之书》是西汉时期汇编的一部农书,总结和反映了以关中地区为代表的黄河流域发达的农业生产技术,排除A项;《四民月令》是东汉后期崔寔编著的叙述一年例行农事的专书,排除B项;《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等,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20.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忽必烈统治时期,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不仅用来拼写蒙古语,也可用来拼写汉语,这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题干要求不符合。故选C项。
21.(1)政府政策限制的放松;宋代城市商业繁荣;城市中出现夜市(或打破时间限制);城市中打破坊市界限,出现街市(或空间限制打破);商业流通中出现纸币。
(2)唐代,开始征收茶税,建立国家垄断销售的专利制度(或官府控制茶叶贸易)。宋代,设置专门机构管理茶叶的生产销售;用严格的法制加强茶叶专卖制度(或用法律手段维持茶叶的生产和销售市场);开始与少数民族进行茶马贸易。
【详解】(1)情况:根据材料“令京城夜市至三鼓以来,不得禁止”可归纳出政府政策限制的放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城市商业繁荣;城市中出现夜市(或打破时间限制);城市中打破坊市界限,出现街市(或空间限制打破);商业流通中出现纸币。
(2)内容:根据材料“ 780年,唐德宗下令‘税天下茶……十取其一’”“唐文宗、唐武宗时,禁止民间私卖茶叶”可归纳出唐代开始征收茶税,建立国家垄断销售的专利制度;根据材料“宋太祖下令在汴京、建安、汉阳和蕲口等地设置榷茶场,官府控制茶叶生产和买卖”可归纳出宋朝设置专门机构管理茶叶的生产销售;根据材料“主管官吏以官茶私自贸易者,价值五百文即流放二千里”可归纳出用严格的法制加强茶叶专卖制度;根据材料“用川茶博买西北诸族的马匹以扩充军马数量”可归纳出开始与少数民族进行茶马贸易。
22.(1)文化现象:百家争鸣。时代背景:社会大变革,大动荡。代表人物: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
(2)主要内容:君权至上;君权神授或君权天予;天谴说(或天人感应说或天降灾异说)。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影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儒家思想居政治统治地位;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
(3)本原:理。说明:理学有利于中华民族注重气节、注重道德、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民族精神的形成。
【分析】(1)
文化现象:根据材料一“从老子、孔子开始,到秦统”“在二百多年的时间里,出现了数以百计的思想家……随着一个个大师的出现,都把认识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百家争鸣。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一“从老子、孔子开始,到秦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全面飞跃的时期”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时期。代表人物:根据所学知识,从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思想家中任举两人即可。
(2)
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二“董仲舒把君主看作国家政治的核心,说‘君人者,国之本’。”可知,君权至上;根据材料二“为了给君权提供合理依据,他提出了‘君权天子’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可知,君权神授或君权天予;根据材料二“董仲舒又试图利用天的权威给君主一定约束。因此又提出了‘天谴说’。”可知,天谴说(或天人感应说或天降灾异说)。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主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有利于巩固大一统;使儒家思想居政治统治地位,成为传统文化主流。
(3)
本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指出理学认为的世界本原是“理”。说明:根据材料三“宋明理学建树理想人格,对中华民族注重气节、注重道德、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产生了深远影响。”可知,理学有利于中华民族注重气节、道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民族精神的形成。
【点睛】
23.(1)图1:汉朝依据:第一种答法:图例当中有“汉都城”“汉郡界”字样。
第二种答法:都城在长安、郡国(见图例)并行、行政区集中在北方。
(2)图2:北宋依据:①北宋王朝统一了中原地区,在地方管理上实行路、府、州、县的管理体制;②周边并存着西夏、辽、大理、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③行政区还控制管理着北方。
(3)图3:元朝依据:元王朝实行中省一省制度;地方设行省制度,最北为岭北行省;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和宗教事务。
【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图片,并提取地图中的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行政图所属朝代。如由图一图例当中的“汉都城”“汉郡界”、都城在长安、郡国并行、行政区集中在北方等信息可以得出汉朝;由图二信息中路,西夏、辽、大理、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等可以判断出北宋;由图三信息中的中书省、行省、宣政院等信息,可以判断出元朝。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