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测试(含解析)

保密★启用前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测试
历史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下表所示为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的外交状况。由此可见,当时的北洋政府
时间 外交活动
1917年 宣布参加一战,取消德国在华特权
1919年 巴黎和会拒绝签订合约
1921~1922年 提出废除“关税自主”“领事裁判权”等一系列不平等特权
1926年 强硬废除《中比条约》
A.坚决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侵略 B.已摆脱列强代理人身份
C.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 D.加强与西方国家的合作
2.下表是中华民国建立后颁布约一些法令条例,据此可以推断
A.民国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国政府推动近代化进程 D.封建残余思想已被清除
3.近代前期,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大体上依次经过
A.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思想领域 B.经济领域思想领域政治领域
C.思想领域经济领域政治领域 D.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思想领域
4.中华民国成立之初,在行政权方面拟实行总统制,但《临时约法》最终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这种变化的背景是
A.中华民国成立,以法律形式确立共和政体 B.清朝宣布“预备立宪”,建立“皇族内阁”
C.袁世凯破坏民主政治制度,复辟皇帝制度 D.孙中山迫于压力保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5.冯友兰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中记述:“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牛津、剑桥等,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他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其评价的是
A.梁启超 B.蔡元培 C.胡适 D.陈独秀
6.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先讲中国史,当专举历代帝王之大事,陈述本朝列圣之善政德泽,暨中国百年以内之大事;次则讲古今忠良贤哲之事迹,以及学术、技艺之隆替,武备之弛张,政治之沿革,农、工、商业之进境,风俗之变迁等事。”这反映出
A.中国教育完成了近代化 B.教学内容适应了社会发展
C.清末培养出了大批人才 D.清王朝继续加强君主专制
7.学者秦晖指出,辛亥革命时期“‘民族意志’所要实现的,是每个国民的利益、自由、公民权利和国民整体(国家)的对外主权,而不是什么宗教、学派和思想的至高无上地位”。其所要表达的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意志”
A.要实现人权与主权独立相结合 B.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为主要目标
C.着重培养国民素养和国民意识 D.促进各种宗教、学派和思想的自由发展
8.“《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这说明该作品的真正主题是
A.抨击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
B.呼唤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C.号召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D.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9.《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最能够反映 20 世纪中国面临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A.《南京条约》和国民革命 B.甲午战争和五四运动
C.《马关条约》和维新变法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10.下表所示为1913~1918年,中国与西方主要国家的贸易比重变化(单位:%)。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年份 英国(本土) 俄国 法国 德国 其他
1913 11.6 6.9 4.7 4.7 15.9
1918 7.2 — 3.1 — 11.2
A.中法贸易发展较快跃居第一 B.欧洲列强滥用治外法权
C.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地位较低 D.世界局势影响中外贸易
11.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辛亥革命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由此可见,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A.清除了反动统治秩序的根基 B.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
C.推动社会变革,为中华民族复兴探索正确道路 D.推翻封建专制,为民主共和制度创造政治前提
12.1914-1922年,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近代民营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产品销路广大,企业利润丰厚,新厂不断开设,发展速度很快,这一时期被称为中国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其中促进这一发展的“国内因素”是
A.洋务派大力投资兴办新式企业 B.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控制
C.政府鼓励及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D.南京国民政府重视经济建设
13.辛亥革命后,尽管资产阶级相继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国战争”,但终未真正解决民族危机。为此高一涵在《非君师主义》中反思道:“中国革命是以种族思想争来的,不是以共和思想争来的,所以皇帝虽退位,而人人脑中的皇帝尚未退位。”据此可知,高一涵意在说明
A.资产阶级革命无法挽救民族危机 B.民主共和制已不适应局势发展
C.媒体舆论对国民革命的重要意义 D.在中国进行思想革命的必要性
14.三民主义的核心是
A.民族主义
B.民生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族独立
15.孙中山从事革命事业起步于
A.成立兴中会
B.提出三民主义
C.成立同盟会
D.发动武昌起义
16.如表中国境内资本状况统计表(部分)
资本类别 1920年占比 1936年占比 1920—1936年年均增长
中国资本 44.8% 63.2% 9.0%
外国资本 55.2% 36.8% 3.9%
如表所示内容反映我国民族工业A.获得独立发展 B.在一战后总体呈发展态势
C.位居世界前列 D.受益于清政府的大力扶持
17.对下列两则史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辛亥革命大事录》:廖少游(又名廖宇春),在辛亥革命期间奔走南北议和,阅历广泛,根据亲身经历记载了自1911年10月9日至1912年2月13日这段时间的史事,编辑出版了此册。
① ②
A.①和②都是文献史料 B.①和②都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
C.①和②都是口述史料 D.综合两则史料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18.1919年3月,《申报》报道一名参议院议员指责北京大学某教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这是指该教授()
A.抨击尊孔复古 B.抨击军阀统治
C.提倡科学精神 D.提倡民生主义
19.1903年,《革命军》出版,一经问世,便迅速传播,成为引导仁人志士走上革命道路的明灯。这本书的作者就是青年革命家
A.邹容 B.孙中山 C.鲁迅 D.秋瑾
20.1901年8月,清政府规定乡会试分三场进行,分别考中国政治史事论、各国政治艺学策、四书五经。作出这一规定,说明清政府是由于
A.辛丑条约后面临国内外压力 B.清政府改革派强大
C.戊戌变法及维新思想的影响 D.太平天国运动打击
21.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近代社会的变革。回答下列问题。
19世纪70年代以后,洋货以更大的规模,更快的速度向中国全境蔓延。若以1871年至1873年的进口值为100%,1891年至1893年即增加到206.6%。“洋布、洋线、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
“及内地市镇城乡,衣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趋新、求异、逐洋成为时尚,洋货成为人们追逐的对象。
——《中华文明史》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70年代以后洋货畅销的原因?结合材料说明洋货畅销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查前清官厅视官等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光复以后,闻中央各地方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临时大总统关于革除前清官厅称呼致内务部令》
(2)指出材料中政府倡导新称呼的背景。废除“大人、老爷等名称”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3)19世纪,中国近代报刊出现。下述报刊分别宣传了哪些进步思想?并举出具体事例说明。
22.(三)梁启超谈中西文化
材料一:1919 年,英国科学家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国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遨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1917 年到1923 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 种左右。
——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
材料二: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论战正酣之时。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 年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
国中那些老辈,故步自封。说什么西学都是中国所固有,诚然可笑;那沈醉西风的,把中国甚么东西都说得一钱不值,好像我们几千年来就像土蛮部落一无所有,岂不更可笑吗?要发挥我们的文化,非借他们的文化做途径不可,因为他们研究的方法实在精密。……所以我希望我们可爱的青年:第一步,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第二步,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得他的真相。第三步,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叫他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第四步,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我们人数居全世界人口四分之一,我们对于人类全体的幸福,该负四分之一的责任。……”
——摘编自《梁启超传》、《欧游心影录》等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相对论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2)概述材料二中梁启超对中西文化的主要观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梁启超对中西文化的主张?
23.研究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既要了解近代政府的经济政策,还要细察外因和潜在的内变因素。
材料一 真正成为中国工业化推动者的是清政府,它以洋务派为代表。他们无论是办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其主导产业为钢铁、矿产、铁路……即当时所谓的“机器矿路”。这是符合工业发展本身规律的,这些产业部门亦能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影响。……此外,甲午战争前,……广大的手工业者和工场主起了切实的和重要的作用。他们使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方式有了自己本身的特征。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中国工商业获得向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同时日本在华企业亦获得同样侵略机会,中国的民族经济仍不易与之抗衡,以致归于失败。……中国民族经济之不能前进,以致渐趋衰退,不当尽归咎于外来压力。国内情况之日益恶化,亦为重大因素。政府之无扶植诚意,自然有关,战乱不止,兵额激增,尤为致命打击。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三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经济管理办法一览表(局部)
时间 条例名称 主要内容
1937年 《工厂迁移案》等。 组织企业有序向大后方迁移。
1939年 《矿产品运输出口管理规则》、《川康铜业管理规则》等。 直接干预或管制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
——据陈雷《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研究》编制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发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族经济“归于失败”的外因。材料二认为“政府之无扶植诚意”,你是否赞同?请阐述理由。
(3)据材料三,分析国民政府统制经济政策产生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对近代中国工业化历程的认识。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图表信息可知,北洋政府通过多次外交活动废除不平等条约,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C项正确;北洋军阀多依赖帝国主义作为其靠山,“坚决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侵略”的表述不符合历史史实,排除A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帝国主义扶持北洋军阀作为其在华利益的代理人,“已摆脱列强代理人身份”的表述不符合历史史实,排除B项;材料主旨记述了北洋政府的外交成果,并未体现与西方国家合作的意愿,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中华民国成立后,在教育、习俗和政府机关称呼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平等化的改革,说明民国政府推动了近代化进程,C选项正确;清末新政时就已经废除了科举制度,A选项错误;中华民国建立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说法符合史实,但不能由表格信息推断得出,B选项错误;表格中只提及了革除“缠足”的陋习,不能证明封建残余思想已被清除,D选项错误。
3.D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依据所学可知,近代中国的近代化,先是地主阶级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及洋务运动,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接着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的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学习的是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就是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即新文化运动。故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是“经济领域到政治领域再到思想领域”,ABC排除,故D项符合题意。
4.D
【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对《临时约法》的理解。这里的责任内阁制是指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袁世凯专权。因此答案为D。
5.B
【详解】材料“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可知,蔡元培任北大校长,采取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使北大成为新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新文化运动掀起了中国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潮流,B项正确;梁启超领导维新变法,胡适倡导文学革命,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但都与题意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6.B
【详解】依据材料“暨中国百年以内之大事”、“农、工、商业之进境,风俗之变迁等事”可以看出近代教育内容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B项正确;根据材料中“先讲中国史,当专举历代帝王之大事”、“次则讲古今忠良贤哲之事迹”,说明近代教育仍然以帝王将相和忠良贤哲为主要内容,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排除A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每个国民的利益、自由、公民的权利”体现的是民主意识,“国民整体(国家)的对外主权”体现的是民族独立意识,故A项符合题意。辛亥革命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故排除B项;C、D两项对材料的理解不全面。
8.B
【详解】依据材料中“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信息可知,这反映出革命者没有发动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对革命及革命者漠不关心,所以需要解放人民群众的思想,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药》的真正主旨是唤醒民众,使其思想解放,不只是抨击封建统治;C选项错误,《药》的主旨主要是唤醒民众,与民主政治没有直接关系;D选项错误,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只是这部小说的手段,不是真正主题。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9.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符合“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符合“奋起救亡,勇于变革”。故答案为D项。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是在1842年,甲午中日战争是在1894年爆发,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维新变法是在1898年,都与“二十世纪”不符,排除ABC项。
【点睛】《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精神屈辱最深沉,从而给中国人民带来空前灾难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甘当“洋人的朝廷”,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D
【详解】通过观察表格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3~1918年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的欧洲国家和中国的贸易比重明显下降,反映出当时世界局势影响中外贸易,D项正确;中法贸易发展较快跃居第一与表中数据明显不符,排除A项;材料与欧洲列强滥用治外法权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地位较低,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从而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这是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意义,D项正确;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清王朝统治,没有清除反动统治秩序的根基,排除A项;B项是辛亥革命的国际影响,但材料强调辛亥革命对国内的重要意义,排除B项;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没有带领中华民族实现复兴,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根据材料“1914-1922年”“近代民营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产品销路广大,企业利润丰厚,新厂不断开设”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期,这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国内因素是民国政府颁布一系列法令和措施以鼓励经济的发展及国内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洋务派创办新式企业是在19世纪60-90年代,不符合材料时间,A项错误;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控制是这时期国内经济发展的主要外部原因,而不是国内因素,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于1927年,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
13.D
【详解】考查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根据材料“所以皇帝虽退位,而人人脑中的皇帝尚未退位”可知,高一涵认为阻碍中国真正实现革命胜利的根源在于国民心中的落后封建思想,因此高一涵主张进行思想革命,故选D项;其他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民主义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其中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排除。
15.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894年,孙中山抵达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以“振兴中华”作为立会的主要宗旨,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故A项正确;三民主义于同盟会建立时提出,排除BC;D项,孙中山并未发领导发动武昌起义,且武昌起义晚于兴中会同盟会的建立,故不能称为革命事业的起步,排除。
16.B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一战结束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虽然发展速度下降,但是仍然呈现发展趋势,B正确;民族工业获得独立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后,A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此时清政府已经灭亡,排除。故选B。
17.A
【详解】《辛亥革命大事录》属于文献史料,孙文的大总统誓词也是文献史料,①和②都是文献史料,A项正确;B项中“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①和②都是文献史料,排除C项;文献史料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往往具有主观性,综合两则史料也不一定能确认历史事实,排除D项。故选A项。
18.A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19年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抨击尊孔复古,符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的含义,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思想领域,不是对军阀统治的抨击,排除B项;提倡科学精神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在当时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不属于“离经叛道”,排除C项;提倡民生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9.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革命军》的作者是青年革命家邹容,A选项正确;孙中山、鲁迅和秋瑾都不是《革命军》的作者,BCD三项错误。
20.A
【详解】1901年是八国联军侵华以后,这时清政府对科举制的内容进行改革,更加切合实际,说明这是由于辛丑条约后国内外压力所导致的,故选A;清政府的改革派并不强大,排除B;这一时期清政府的改革是内忧外患导致的,并不是维新思想的影响,排除C;太平天国运动在1864年就已经失败,排除D。
21.(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加紧对中国倾销商品;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落后的劳动生产力使中国产品无力与外国竞争;影响:造成传统产业的衰落;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社会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2)背景: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影响:促进中国社会风俗的变化;传播、普及资产阶级平等的观念。
(3)《时务报》——宣传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事例: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阐述变法图存的道理。
《民报》——宣传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事例: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新青年》——宣传“民主”“科学”思想。事例: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抨击尊孔复古逆流等。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洋货以更大的规模,更快的速度向中国全境蔓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加紧对中国倾销商品,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列强加大了对华商品倾销;从中西生产力对比来看,西方产品是近代工业品,中国落后的劳动生产力使中国产品无力与外国竞争。影响:根据材料“‘洋布、洋线、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可知,西方商品的大量涌入,造成传统产业的衰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加速了自然经济瓦解,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根据材料“趋新、求异、逐洋成为时尚,洋货成为人们追逐的对象”可知,资本主义经济入侵使得中国社会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2)背景:根据材料“《临时大总统关于革除前清官厅称呼致内务部令》”可知,政府倡导新称呼的背景是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影响:根据材料“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可知,称呼的变革可以促进中国社会风俗的变化;从政治层面看,新的称呼体现了平等观念,有助于传播、普及资产阶级平等的观念。
(3)进步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时务报》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刊物,宣传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事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阐述变法图存的道理。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刊物,其宣传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事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青年》是资产阶级激进派的刊物,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宣传“民主”“科学”思想。事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抨击尊孔复古逆流等。
22.(1)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西学东渐与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著名
知识分子的推崇;文化舆论的宣传。
(2)尊重爱护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出现了严重的弊端,但西方文化有长处可学习借鉴;中国文化可与西方文化进行化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系统;融合中西文化的新系统可被世人接受。
(3)能从时代背景的视角,解读梁启超对中西文化的主张,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如梁启超对中西文化的主张折射了当时自身的理想与信念。20 世纪初,西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但科技的进步也带来了残酷的世界大战,西方近代文明暴露出弊端,导致科学破产;民国建立后,主张用西学改造中国也出现了诸多乱象。新文化运动出现了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倾向,梁启超却极力主张尊重传统文化;同时,也不排斥西方文化,主张学习借鉴西方文化的长处,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化合,用西学的研究方法发扬中国文化优势,显得开放中有坚守,温和理性。
【详解】本题考查相对论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梁启超对中西文化的主要观点以及如何看待梁启超对中西文化的主张,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相对论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1919 年,英国科学家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1917 年到1923 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 种左右”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2)梁启超对中西文化的主要观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要发挥我们的文化,非借他们的文化做途径不可,因为他们研究的方法实在精密”“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得他的真相”“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3)如何看待梁启超对中西文化的主张,应当联系所学和材料信息,从时代背景的视角,解读梁启超对中西文化的主张,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点睛:本大题基本上属于概括类材料解析题,如第一小题的“说明相对论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和第二小题的“概述材料二中梁启超对中西文化的主要观点”。此类试题在解答时要根据材料,对材料内容划分层次,逐层分析,特别是一些关键词,把握每一层次的要点。然后对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确定哪些是题目要求回答的,再根据所问来回答。
23.(1)特点:封建政府主导;侧重发展重工业;机器生产和手工生产并存。
主要影响: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步伐;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
(2)外因:日本加紧经济侵略: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赞同:中央政府力量的削弱;北洋军阀割据混战。反对:北洋政府加强经济立法;奖励发展实业。
(3)影响:为抗战胜利准备了物质基础;推动西部地区工业化;导致官僚资本膨胀,借此控制经济命脉;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认识:政府要担当起近代化的领导重任;工业发展需要民族独立的环境。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国工业化推动者的是清政府,它以洋务派为代表,他们无论是办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其主导产业为钢铁、矿产、铁路”、“广大的手工业者和工场主起了切实的和重要的作用”及所学知识,可知封建政府主导;侧重发展重工业;机器生产和手工生产并存。主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影响。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步伐;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
(2)外因:根据材料二“日本在华企业亦获得同样侵略机会,中国的民族经济仍不易与之抗衡,以致归于失败”及所学,民族经济“归于失败”的外因是日本加紧经济侵略;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此问是开放式问题。从肯定方面来分析,根据材料二“战乱不止,兵额激增,尤为致命打击。”,可知当时北洋军阀割据混战,中央政府力量的削弱。从否定方面来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北洋政府加强经济立法。奖励发展实业。
(3)影响:根据材料三“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经济管理办法”及所学,即可辩证地分析国民政府统制经济政策产生的影响。积极方面:为抗战胜利准备了物质基础;推动西部地区工业化。消极方面:导致官僚资本膨胀,借此控制经济命脉;民族资本日益萎缩。认识: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从政府的作用、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等角度阐述。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纲要上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测试(含解析)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