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2023届高三下学期4月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解析)

安福县2023届高三下学期4月第一次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记·月令》载:季夏之月(六月),烧草取灰或沤草使腐可用作肥料。深耕、施肥、粪种、一年再获。这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
A.精耕细作
B.农牧结合
C.独立发展
D.自给自足
2.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统一各项税收并取消各种杂税。由于分夏、秋两季征收,所以称为“两税法”。两税法的实行
A.强化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B.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C.成为唐朝走向强盛的根本原因 D.使土地兼并之风得到根本解决
3.《汉书·贡禹传》载:“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笥(盛衣物或饭食等的方形竹器),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从材料可得出
A.官营手工业技术世界领先
B.民营手工业得到了政府的扶持
C.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汉代的官营纺织业规模大耗资多
4.代田法(如图所示)是中国古代北方地区重要的耕作方法,具体指春季播种时以及幼苗时是低作的,但是在夏季中,除草、培土之后,就成了垄作。春季低作,防风抗旱;夏季高作,排水防涝。第二年春季时垄沟和垄台位置互换.轮番利用。由此可推断出代田法
A.适应了北方地区气候条件 B.增加了可耕作土地的数量
C.完善了古代农业耕作技术 D.保证了粮食产量快速提高
5.2007年1月,央视《艺术品投资》栏目举办的"2007民间寻宝记——走进丹阳”在评选“十大宝物”时发生意外,礼仪小姐展示一面战国青铜镜时不慎失手,古镜当场被摔碎。瞬间,人们都惊呆了。央视工作人员、礼仪小姐和专家都赶紧在地面上捡拾碎片,栏目负责人当场承诺将邀请著名的青铜器修复专家贾文忠修复古镜。该青铜镜之所以受到这样的珍视,主要在于它的
①艺术价值
②历史文化价值
③工艺价值
④文学价值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6.中国古代大部分的城市是统治中心。例如清代1400个小城镇,80%是县衙所在地,中等城市大致有一半是府或省治所在地,较大的城市一般都是地区行政中心。由此可知,中国古代
A.行政体系决定城市规模和分布
B.城市发展受政治体制的约束
C.经济与政治重心在地域上重叠
D.城市功能由经济向政治转型
7.商鞅变法规定:制止弃农经商,未经允许从商者罚作奴隶。此规定体现的经济政策是
A.海禁政策 B.闭关锁国 C.重农抑商 D.土地国有
8.有学者言:“嘉靖朝海禁最紧,时潮州进士登科也很出色。……海禁宽松,靠海生存的人民生计解决,社会矛盾较为和缓,故万历朝潮之进士登科……为潮州整个明代最差一朝。万历后期重申海禁,故崇祯朝潮州进士登科好转。”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明朝政府厉行海禁政策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B.海禁政策影响沿海民众的经济生活和价值取向
C.沿海民众及士绅期望通过科举向朝廷反映诉求
D.海禁政策的松紧决定明朝科举取士的人数
9.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
A.重农抑商的严重束缚
B.闭关锁国的严重阻碍
C.明清封建制度的严重束缚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阻碍
10.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A.忽视海防的重要性
B.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C.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D.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11.下表为中国近代前期不同类型企业工人人数情况统计表。由此可见,当时中国
A.传统自然经济已经完全解体 B.洋务经济占据经济主导地位
C.近代企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迅速
12.下表反映了19世纪70-90年代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基本情况(单位:百万元,指数:1871-1873=100)据此推知,这一时期中国
年份 出口净值 进口净值 出(+)入(—)
1871—1873 110 106 +4
1881—1883 108 126 -18
1891—1893 167 210 -43
A.进出口的商品结构相对稳定 B.中国经济日益卷入世界市场
C.对外出口增长快于对外进口 D.传统的小农经济彻底瓦解
13.开平煤矿建成前,天津市场充斥着日本煤。开平煤矿建成后,以质优价康的煤有力地抵制了日本煤。当时北洋水师、轮船招商局及天津的外轮,均争购开平煤。这说明
A.日本商品独占中国市场 B.中国煤炭获得外商认可
C.洋务运动摆脱资金困境 D.洋务企业抵制经济侵略
14.1913年国内外煤、面粉在中国市场比例如下表;据此可知
A.辛亥革命推动民族工业快速发展
B.中国重工业发展开始超越轻工业
C.一些行业可见帝国主义侵略特征
D.民族工业经济结构逐步趋向合理
15.1935 年,国民政府实行白银国有,禁止白银流通,推行法币政策。1948 年,国民政府改革币 制,发行金圆本位的“金圆券”,并且收缴民间的黄金和外币。这两次改革
A.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B.清除了国内的封建经济
C.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加速了官僚资本的膨胀
16.“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西方人的服装和西服受到批判,旗袍和其他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中国服饰也遭到了批判……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有中山服、解放服或列宁装”。这一现象开始出现于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7.下列宣传画记录了新中国建立后不同阶段的时代风貌。其中反映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历史的是
A. B.
C. D.
18.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群众找矿、报矿活动空前高涨,给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了大批很有价值的资源情报。如湖南的一个大型磷矿,西藏的玉龙铜矿,广西的一个特大型锰矿,都是当地群众报矿后发现的。群众报矿运动的高涨反映了()
A.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生态 B.我国矿产资源的储备丰富
C.人民参与国家建设的热情 D.“左”倾的错误有所抬头
19.如表是中央部属企事业单位数目的变化表
年份 1957 1958 1962 1965
企事业单位数 9300 1200 5800 10533
这表明A.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了全面调整
B.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C.经济建设与改善民生同步进行
D.实施“八字”方针任务完成好
20.邓小平说:“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决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下列最符合邓小平讲话精神的是
A.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B.“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21.1979年中国提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在中国搞起了“羞答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政策从此变更。这里的“羞答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
A.严格意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B.将市场作为手段加以提倡
C.否定计划配置资源的影响
D.一定程度发挥市场的作用
22.今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A.三十周年
B.四十周年
C.五十周年
D.六十周年
23.1986年,美国可口可乐公司计划在上海独资办厂,但当时中国尚不允许外商独资,最后只能采取合作办厂的方式解决,这是第一家中美合作企业。这说明当时
A.经济体制滞后于时代要求
B.国企改革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C.中美间经贸关系一度受挫
D.这一做法有悖于全球化趋势
24.阅读以下资料,促成该局面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中国
年份、地位 对外贸易总额 外商直接投资 外汇储备
1992年 1600多亿美元 100多亿美元 不足200亿美元
2011年 3.6万多亿美元 1160亿美元 3.2万亿美元
地位 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 连续19年居发展中国家之首 居世界第一
A.进行了体制创新 B.开展了和平外交
C.具有广阔的市场 D.劳动力资源丰富
二、材料阅读,本题共52分,按婴求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国初期历年新注册工厂数量一览表(不包括矿山,单位:家)
年份 民国元年 民国二年 民国三年 民国四年 民国五年 民国六年 民国七年 民国八年
工厂数 17 37 37 50 33 34 29 23
材料二 1933~1936年中国(国民政府)轻工业月平均生产指数增长表
注:1933年月平均生产指数为100。
材料三 漫画《财神图》中的对联是:“卖国内战蒋宋孔陈,垄断独占中中交农”,横批是“一手遮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民国初期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2)材料二反映了民族工业怎样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哪个时期?对联中的“一手遮天”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贝洛赫《1750~1980年的国际工业化水平》
上表为1750~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相对份额简表。从表中提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民国初期部分工商法规、章程内容情况表
《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1912年12月) 工艺物品及方法的发明及改良者可以申请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
《公司条例》(1914年1月) 明确公司的法人性质、法律地位及其组成形式、开办条件、权利义务、应负责任等
《国币条例》(1914年2月) 国币实行银本位制,由政府统一铸造银圆国币
《矿业条例》(1914年3月) 明确矿产国有,但鼓励中外业者投资开矿,矿业权之获得不以地主自然取得而以申请为先,大幅度减低矿产税
《商人通例》(1914年3月) 明确了商人的定义、能力、注册、商号开办、账簿应用等
《商会法》(1914年9月) 商会是由会员组成的法人机构,会长、副会长、会董均由会员选举产生,会员皆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摘编自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民国的初建(1912—1923)》(第六卷)
(1)根据材料,概括民国初期在发展工商业方面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期颁布工商法规、章程的意义。
1.A
【详解】材料可知农业生产在时间、肥料、耕作技术上优化,这是精耕细作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畜牧业,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独立发展和自给自足,故CD项排除。
2.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它以财产的多少为计税依据,不仅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收入,而且由于依照财产多少即按照纳税人负税能力大小征税,相对地使税收负担比较公平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B正确;两税法以地税和户税为主,A排除;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转衰,C排除;两税法加剧了土地兼并,D排除。故选B。
3.D
【详解】本题考查汉代的手工业。三服官是汉代的官名,主作皇帝冠服。根据材料“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可知,官营纺织业人数多,耗资大,说明规模大,故选D。材料没有反映官营手工业的世界地位,排除A;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明清出现资本主主义萌芽,排除C。
4.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及图例,可准确判断代田法适应了北方地区气候条件,A项正确;土地的数量没有增加,排除B项;代田法是一种新的耕作技术,而不是在别的技术上的完善,之后也有新的耕作技术的出现,排除C项;“快速”一词不准确,夸大了代田法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青铜镜是艺术品,所以具有艺术价值,青铜镜属于古董,所以具有历史文化价值,青铜镜是工艺品,所以具有工艺价值,但青铜镜不是文学作品,所以不具备文学价值,所以凡是含④均是错误的,所以只有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点睛:本题解题的技巧是,首先判定错误的选项,然后排除含有该选项的答案即可。
6.B
【详解】中国古代的城市大都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体制内发展,支撑都市繁荣的原因是国家的开支消费,而非生产性人口的消费,从材料中“中国古代大部分的城市是统治中心”“较大的城市一般都是地区行政中心”可以看出来,这是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下出现的现象,因此B项符合题意;材料表明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不是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A项表述太过于绝对,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的内容,故无法判断经济与政治是否重叠。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城市功能的转变过程,故D项错误。
7.C
【详解】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提示的信息“制止弃农经商,未经允许从商者罚作奴隶。”可知,对商业采取的是抑制的措施,故体现的就是重农抑商,故C项正确。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B项是在明清时期,与商鞅变法无关,故排除。D项不符合商鞅变法的内容,故排除。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8.B
【详解】A项仅包含厉行海禁时进士登科出色,并未包含海禁松时进士登科变差的情况,不能涵盖全部题意。另外科举取士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文化教育事业,故A项错误。海禁松时,居民靠海便足以维持生计,科举谋生的意图则有所减弱,海禁严时居民不能再靠海生存,因此走向科举之路,表明海禁政策的宽严影响民众生存方式的选择,实际上体现了对民众经济生活和价值取向的影响,故B项正确。沿海民众和士人向朝廷反映诉求在题干中无从体现,此项无中生有,故C项错误。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海禁政策的松紧不能决定明朝科举取士的人数,且在题干中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明朝的海禁政策。首先要理解题干的意思。题干大意是明朝嘉靖年间海禁最紧,潮州进士登科效果最好,海禁宽松时,海边居民靠海解决生计,社会矛盾缓和,所以万历朝的进士登科为明代潮州最差,至崇祯时重申海禁,潮州进士登科状况又有所好转。
9.D
【详解】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以及封建制度均会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但均非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个经济形态才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根本原因,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材料中的中国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重视农业发展而抑制商业和对外贸易发展的国家政策,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政策的主要的表现是闭关锁国政策,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忽视海防的重要性,排除A项;加强发展陆路交通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C项;中国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需要掌握闭关锁国政策的内容和表现,解题的关键是对“中国选择了陆地”的理解。
11.C
【详解】由材料数据可知,中国近代前期不同类型的企业工人人数是不一样的,最多的是外商企业,最少的是洋务民用企业。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企业的工人人数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企业的发展状况,由材料数据可知,当时中国的近代企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故C正确;“已经完全解体”说法过于绝对,故A错误;近代的自然经济依然占据经济主导地位,故B说法错误;材料是不同类型企业工人人数情况统计表,不能说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速度,故D错误。
12.B
【详解】从表中可见,进口贸易增长很快,出口贸易虽然也有所增加,但是增长得很慢。这样中国在进出口方面已变成了人超,而且愈往后,入超数字愈大,对中国社会经济起了愈来愈深的侵蚀作用,中国经济一步一步地被卷人了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故B项正确。进出口商品的结构是否稳定,该.表无法判断,A项错误;根据表格的“出(+)入(-)”一栏信息,不能得出对外出口增长快于对外进口的结论,故C项错误。传统的小农经济彻底瓦解不符合基本史实,D项错误。
13.D
【详解】据题意可知,开平煤矿的建成起到了抵制日本煤的作用,这说明洋务企业起到了抵制列强经济侵略的作用,故选D;材料说明开平煤抵制了日本煤,不能说明日本商品独占中国市场,排除A;当时购买开平煤的没有外商,不能说得到外商的认可,排除B;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
14.C
【详解】材料无法体现民族工业发展速度,故排除A;中国重工业发展开始超越轻工业与史实违背,排除B;据材料可知,外商在中国所产煤和面粉在中国市场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体现了帝国主义时代的侵略特征,C正确;经济结构变化需要观察国民经济各种成分的比例关系,材料没有完整展现这一内容,故排除D。
15.D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国民政府的这两次改革,都加强了国民政府对金银的控制,加速了官僚资本的膨胀,D项正确;金圆券改革不利于近代化进程,排除A;B项太绝对,没有清除,排除B;币制改革,导致官僚资本膨胀,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排除C。
16.A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新中国诞生时,由于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采取与中国主动示好的政策,新中国在外交上推行“一边倒”的政策,并波及至经济与思想文化等领域,故本题应选A项;B项在时间上晚于A项,与设问要求“开始出现于”不符,故排除;“文化大革命”时期,中苏关系破裂,列宁装不可能在中国大行其道,故排除C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人们的服饰逐渐多样化,与题目中的信息“西方人的服装和西服受到批判,旗袍和其他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中国服饰也遭到了批判”不符,故排除D项。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物质生活的变迁
17.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历史是指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农业合作化属于三大改造的内容,故A项符合题意;B项是十年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跃进运动,排除;C项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宣传画,排除;D项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宣传画,排除。故选A。
18.C
【详解】根据“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群众找矿、报矿活动空前高涨,给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了大批很有价值的资源情报”可知人民参与国家建设的热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人民当家作主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不是说“我国矿产资源的储备丰富”,排除B项;群众报矿运动的高涨并不是“左”倾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19.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初期,面对中国出现的严重经济困难,中央进行调整,经济有所好转;材料题干涉及的时间信息正是曲折发展时期,故B正确;A项“全面”说法不能体现,排除A。经济建设与改善民生同步进行不符合表格的信息主旨,C错误;D项“完成好”说法不合史实,排除D。
20.C
【详解】据材料“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可知,这反映了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统分结合,提倡个人利益,调动个人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符合这一特点,故C项正确。对外开放与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无关,故A项排除。“一国两制”属于国家统一的问题,故B项排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知识。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发挥了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既能适应分散经营的小规模经营,也能适应相对集中的适度规模经营,因而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为了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中国将继续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21.D
【详解】“羞答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认识到市场对于经济调节的作用,在维护计划经济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发挥市场的作用。故答案为D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排除A项;从“羞答答”可以看出没有大力提倡,排除B项;仍然是坚持计划经济为主,排除C项。
点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是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破除人们对传统社会主义的僵化认识需要逐步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历史的发展要作为一个过程来理解。
22.B
【详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今年是2018年,故是40周年,故排除ACD,选B。
23.A
【详解】本题考查当代改革开放。由材料可知1986年不允许外商独资办厂,说明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陈规旧制,明显落后于现实需要,故选A项。不允许独资办厂,是体制上的限制,不是国有企业竞争力增强的结果,另外当时的中美两国关系趋向缓和,故B,C项错误;不允许独资,但允许合资,这不能说是“有悖于全球化趋势”,故排除D项。
24.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从而导致了对外贸易总额、外商直接投资等的增加,这是进行了体制创新的结果,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和该局面形成有关,但不是主要因素,不符合题意,排除;表格未体现出广阔市场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题目未涉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一定要从“1992年”这个特定的时间着手进行思考问题,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属于“体制创新”,这样试题的答案也就很明确了。
25.(1)民国元年到八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2)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中的轻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原因:国民政府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资本家的爱国行动。
(3)解放战争时期。“一手遮天”是指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实行经济垄断。
【详解】试题分析:(1)应先将民国元年到民国八年换算成公元纪年,即1912~1919年,由此得出主要是“一战”期间,再结合表格中的数据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这一时期,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短暂的发展,其原因可以结合教材从内、外两个方面来说明。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根据时间可以判断出属于国民政府统治的前期(1927~1936年),这个时期民族工业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再根据统计图可以看出这一阶段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与所学知识相符合。其原因依据教材知识来说明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三的对联明显写的是四大家族,因此可以判断出是解放战争时期。所谓的“一手遮天”指的就是四大家族对经济上的垄断,这种垄断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造成了后来的通货膨胀。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短暂的春天;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解放战争时期的经济发展
26.[示例一]
论题:工业革命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
阐述: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工业发展迅速,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其他国家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各国发展呈现不平衡。第二次工业革命超出了一国范围,在几个先进的国家同时发生:德日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英法等国在此期间技术更新较慢,工业发展速度放缓。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剧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
综上所述,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掌握新技术的国家发展快于其他国家,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
[其他论题示例]
论题2: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
论题3.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发展迅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发展放缓。
论题4.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发展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发展迅速.
论题5.俄国在两次工业革命期间与其他国家相比均较为缓慢。
【详解】论题:根据数据表可以看出,从1750年至190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水平发展水平高低不一,由此可以得出观点,工业革命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
阐述:根据数据表可以看出,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工业发展迅速,成为世界第一个 工业化国家;相比之下,其他国家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各国发展呈现不平衡。根据数据表可以看出,从范围上看,1860年至1900年期间,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超出了一国范围,在几个先进的国家同时发生;从发展进程看,德日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而英法等国在此期间技术更新较慢,工业发展速度放缓。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剧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
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综上所述,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掌握新技术的国家发展快于其他国家,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
27.(1)措施:鼓励发明与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统一货币制度;制定工商法律,保护商人开办公司和发展实业的各项权益;允许成立民间自治团体商会组织。
(2)意义:逐步建立了经济法制体系的基本框架,有利于从法律上保护和约束工商实业的发展;注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利干保进发明与创新;话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利干在法制管理下的现代市场经济秩序的形成和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详解】(1)抓住“工艺物品及方法的发明及改良者可以申请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国币实行银本位制,由政府统一铸造银圆国币”“明确矿产国有,但鼓励中外业者投资开矿,矿业权之获得不以地主.自然取得而以申请为先,大幅度减低矿产税”“商会是由会员组成的法人机构,会长、副会长、会董均由会员选举产生,会员皆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概括作答。
(2)抓住“《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1912年12月)”“《公司条例》(1914年1月)”“《矿业条例》(1914年3月)”“《商会法》(1914年9月)”及其法规、章程内容,分析作答。

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2023届高三下学期4月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解析)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