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徽省中考历史精编预考试卷(一)(含解析)
2023年安徽省中考历史精编预考试卷(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 如图三幅图片中的内容共同反映了( )
A. 殷墟甲骨,汉字源头 B. 都市生活,丰富多彩
C. 厚重中原,文化河南 D. 中华文明,皆出中原
2. 《史记 平准书》载:“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左趾,没入其器物。”这项规定( )
A. 推动了汉朝冶铁技术的发展 B. 充实了汉政府的官僚机构
C. 增加了西汉政府财政的收入 D. 使铸币权收归中央政府
3. 《旧唐书 舆服志》记载:“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皆竞衣胡服。”诗人元稹在《法曲》一诗中这样写道:“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这都反映出唐代( )
A. 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B. 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C. 绘画题材十分广泛 D. 农业生产技术改进
4. 北宋为了改变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在宋神宗在位期间实行了变法,此次变法在经济上采取了“募役法、方田均税法、青苗法”等措施,这次变法是历史上哪次变法( )
A. 商鞅变法 B. 范仲淹“庆历新政”
C. 王安石变法 D. 周世宗改革
5. 1751年,清政府规定“凡(西藏)地方之些小事务,务须遵旨请示达赖喇嘛并驻藏大臣酌定办理”,1783年又规定驻藏大臣“总揽全藏事务,主持达赖、班禅灵童转世的金瓶掣签活动及坐床典礼”。可见在清朝( )
A. 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B. 中央政府尊重西藏宗教信仰
C. 君主专制达到登峰造极程度 D. 中央政府对西藏管理日益强化
6. 1861年后,一位俄国官员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对人民发生变化的原因理解最为正确的是( )
A. 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B. 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C.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D. 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
7. 汪精卫与蒋介石先后叛变革命,实行清党分共政策,给中国共产党造成了难以计量的损失。基于这一现实,中国共产党果断( )
A. 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B. 发动南昌起义 C. 进行战略转移 D. 创办黄埔军校
8. 据不完全统计,八年抗战,八路军在山西带领抗日军民与日伪军作战10万余次,牵制了75%的侵华兵力,共歼灭日伪军66万人,占敌后歼敌总数的39%。在山西抗日战场上,八路军与其他抗日武装密切配合、英勇作战,使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可以说,山西不仅是华北抗战的战略支点,而且更是中国敌后抗战走向全面抗战的重要基石。据此判断( )
A. 山西是抗日战争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B. 山西为全国性抗日战争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C. 山西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先行区 D. 山西军民与日寇殊死奋战,付出巨大牺牲
9. 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但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发展缓慢,也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对农业的需要。于是,国家引导农民( )
A. 加入人民公社 B. 走合作化道路 C. 采取公私合营 D. 赎买地主土地
10. 1971年7月6日,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堪萨斯城发表讲话,把世界分为五极,称中国是五极之一,第一次对中国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称谓。这表明( )
A.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 美国霸权受到严重威胁
C. 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D.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1. 克洛维统治时开始无条件地赏赐土地,不仅在经济上削弱了王权,而且在政治上造成封建割据。为改变这一状况,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 )
A. 开始大规模对外扩张 B. 保留罗马大地主土地
C. 实现全民信仰基督教 D. 改革土地的分封形式
12. 为了整理大革命以来的立法成果,拿破仑主持制定了民法典,并于1804年颁布实施。拿破仑主持制定民法典的目的是( )
A. 显示自身至高无上的权力 B. 巩固革命成果稳固统治秩序
C. 为对外战争提供法律依据 D. 以法律形式确立君主立宪制
13. 1858年11月1日,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发布文告,宣称尊重印度人民的宗教信仰和印度王公的权利。这反映出印度( )
A. 土兵首先起来反抗英国殖民者 B. 手工棉纺织品大量行销英国
C. 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殖民者 D. 各阶层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14. “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各大国都是带着各自的计划来到谈判桌前的,经过激烈的交锋和妥协让步,它们又不得不部分放弃自己的计划,接受这两次会议对世界新秩序的整体安排。”该“新秩序”是( )
A. 欧洲为中心 B.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C. 两极格局 D. 冷战对峙
15. 1962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一元纸币上,出现了一位女拖拉机手的形象,她的原型是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一元纸币正面场景反映了当时( )
A. 人们参与恢复国民经济的热情 B. 妇女成为国家经济建设主力军
C. 人民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D. “双百”方针对文人画的深刻影响
二、辨析改错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16. 人类的创造力是无限的。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横线内正确的打“V”; 错误的打“x”,并加以改正。
(1)______隋文帝时期开凿大运河,贯通南北,促进了沿线经济发展。
改正:______
(2)______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带来水稻生产大面积,大幅度的增产,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改正:______
(3)______英国议会通过《人权宣言》,限制王权,开创君主立宪制,影响了欧洲许多国家。
改正:______
(4)______德国人福特发明了汽车,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人类开始进入“汽车时代”。
改正:______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2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始终把实现农业机械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1966-1978年,国务院共召开了三次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将约90亿元的支农资金用于农业机械化制造。我国农机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先后建立了包括一拖、天拖、常拖等一批大中型企业,奠定了我国农机工业的基础。
材料三:1995年,我国开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农民使用农机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步伐加快,联合收割机跨区机收逐步兴起。中国特色的农机化道路初步形成。
(1) 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农业生产发生了哪些变化?
(2) 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原因。
(3) 联系实际,你认为国家支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何现实意义?
18. 历史发展中的危机,是险境也是机遇。抓住机遇化解危机,进而推动社会进步,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 19世纪后期,落后于英国和法国技术的美国技术,突然获得了大发展,并以……三样革命性进展——电、汽车和飞机一一改变了世界。
一一沃尔特 拉菲伯《美国世纪》
(1) 美国的“革命性进展”得益于哪一次技术革命?这次技术革命的特点是什么?美国进行这次技术革命的政治条件是什么?
材料二 1853年,美国佩里将军的舰队陈兵东京湾,日本无力抵御它们。十年前,美国人在鸦片战争中,对中国也曾这样耀武扬成……与中国截然不同的是,19世纪60年代,日本宣告了一个迅速改革和西方化时代的到来。
——史兹 墨菲《亚洲史》
(2) 由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面临的相同困境。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中日出现了哪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材料三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
(3) 材料三中的“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分别指什么事件?其中,俄国和中国的改革与调整同材料二中日本的改革在实质上有什么不同?
材料四在战争年代,西方列强和苏联不得不结成统一战线,以对付不共戴天的敌人的威胁,就在希特勒入侵苏联的那一天,丘吉尔宣布:“苏联的危险就是我们的危险,也是美国的危险,正如苏联人为保家而战的事业是全世界自由的人们和自由的民族的事业一样。”
一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4) 材料四中“西方列强和苏联不得不结成统一战线”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写出该统一战线的名称。
(5) 综合以上探究,概括各国摆脱危机、推动社会发展的因素。
19.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并举,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现代化道路在探索中延伸,在曲折中发展,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物质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改革开放以后,党在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发展阶段、发展动力等进行了科学回答和积极探索,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突飞猛进。
一一马凯《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三个维度》
材料二:现代化渗透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各个领域,表示为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表明,西方现代化道路并非人类通向现代化的唯一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摘编自高放《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现代化、全球化的消长》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改革开放前我国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的经济基础。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世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中国样板”为论题,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谈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图片反映的是中原地区文明发展,故C符合题意;殷墟甲骨,汉字源头与禹州宋墓乐舞壁画、郑州城隍庙古戏楼无关,排除A;前两幅图片与都市生活无关,排除B;中华文明,皆出中原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甲骨文、历史文化常识,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甲骨文、历史文化常识,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C
【解析】A.盐铁官营专卖对冶铁技术无直接关联,排除。
B.盐铁官营专卖新增盐铁官,官僚机构改变,不是充实,排除。
C.根据“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左趾,没入其器物”可知西汉禁止私人铸造铁器和煮盐,据所学可知这是汉武帝时期的盐铁官营专卖政策,该政策增加了西汉财政收入,符合题意。
D.盐铁官营专卖与铸币权无关,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西汉盐铁专卖,属理解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记忆基础知识并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具体措施及作用,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3.【答案】A
【解析】“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皆竞衣胡服”说明政府音乐机构喜欢演奏少数民族的乐曲,汉族官僚喜欢少数民族的食品,官僚子女西汉穿少数民族服装。“……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说明汉族女子喜欢少数民族的妆容和音乐等,这都反映了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故A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与商品经济、绘画题材、农业生产技术无关,排除BCD。
故选:A。
本题考查唐朝的社会风气,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唐朝的社会风气,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4.【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他们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王安石变法的主要举措包括募役法、保甲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C项正确;商鞅变法出现在战国时期,排除A项;范仲淹“庆历新政”发生在宋仁宗时期,排除B项;周世宗改革发生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史实,“宋神宗在位期间”“募役法、方田均税法、青苗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5.【答案】D
【解析】据题干“1751年,清政府规定‘凡(西藏)地方之些小事务,务须遵旨请示达赖喇嘛并驻藏大臣酌定办理’,1783年又规定驻藏大臣‘总揽全藏事务,主持达赖、班禅灵童转世的金瓶掣签活动及坐床典礼’”可知,题干材料反映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理日益强化,扩大驻藏大臣的权力,加强对西藏的管辖。故D符合题意;元朝时期,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排除A;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理日益强化,不是强调中央政府尊重西藏宗教信仰,排除B;题干材料反映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理日益强化,不能说明君主专制达到登峰造极程度,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清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清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理日益强化。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861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奴有人身自由,地主不得买卖农奴,不得干涉他们的婚姻和家庭生活;农奴有占有动产和不动产、从事工商业活动等权利;农奴可以获得一块份地,但必须得赎买这块地。因此,对人民发生变化的原因理解最为正确的是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D项正确;俄国人民发生变化的原因俄国废除了农奴制,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不是导致人民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排除A项;题干材料说明俄国人民发生变化的原因俄国废除了农奴制,而变化的原因不是“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排除B项;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影响,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俄国废除农奴制带来的变化。
7.【答案】B
【解析】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南昌起义爆发,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B项正确;1923年召开的中共三大确定中国共产党决定与国民党合作,排除A项;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1933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遭到严重挫折,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排除C项;创办黄埔军校是在1924年,黄埔军校的建立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果,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南昌起义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发动南昌起义的原因及起义的过程和意义。
8.【答案】B
【解析】A.延安是抗日战争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排除。
B.根据“八路军在山西带领抗日军民与日伪军作战10万余次,牵制了75%的侵华兵力,共歼灭日伪军66万人,占敌后歼敌总数的39%。在山西抗日战场上,八路军与其他抗日武装密切配合、英勇作战,使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山西不仅是华北抗战的战略支点,而且更是中国敌后抗战走向全面抗战的重要基石”可知,八路军在山西牵制了大量日伪军,与其它抗日武装密切配合,为全国性抗日战争胜利做出重大贡献,符合题意。
C,材料反映八路军在山西牵制了大量日伪军,与其它抗日武装密切配合,为全国性抗日战争胜利做出重大贡献,但不能证明山西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先行区,排除。
D.山西军民与日寇殊死奋战,付出巨大牺牲反映的山西军民的斗争精神,但没有反映材料“山西不仅是华北抗战的战略支点,而且更是中国敌后抗战走向全面抗战的重要基石”等内容,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山西在抗战中的地位,属理解层面的要求,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并对应相应结论得出答案。
记忆抗日战争的历程、胜利原因和意义,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9.【答案】B
【解析】土地改革后,我国的农业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当时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很难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为此,建国初期,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B项正确;人民公社运动出现在1958年,排除A项;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排除C项;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有偿赎买地主土地,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三大改造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背景、方式和影响。
10.【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表明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美国不得不正视中国的崛起。故C符合题意;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排除A;题干材料表明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不能说明美国霸权受到严重威胁,排除B;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1979年,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中美关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中美关系,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表明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11.【答案】D
【解析】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偿地赏赐,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成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的观念日益流行开来。11世纪,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故D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与对外扩张、实现全民信仰基督教、保留罗马大地主土地无关,排除ABC。
故选:D。
本题考查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知道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改革土地的分封形式。
本题考查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封君封臣制度的时间、内容和影响。
12.【答案】B
【解析】为了整理革命以来的立法成果,巩固革命成果,稳固统治秩序,拿破仑主持制定了民法典,名为《拿破仑法典》,并于1804年颁布实施。《拿破仑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这部法典经过多次修改,今天仍然在法国施行。后来,很多国家的民法都以《拿破仑法典》为参照蓝本。B项正确;显示自身至高无上的权力不是拿破仑主持制定民法典的目的,排除A项;为对外战争提供法律依据与题干史实不符,排除C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的君主立宪制,《拿破仑法典》与君主立宪制无关,以法律形式确立君主立宪制说法错误,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拿破仑主持制定民法典的目的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拿破仑的活动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拿破仑的《民法典》的相关史实。
13.【答案】C
【解析】题干没有体现土兵首先起来反抗英国殖民者,排除A项;
题干没有涉及手工棉纺织品大量行销英国,排除B项;
19世纪中期,印度已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当时,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强了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为了稳定印度局势,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发布文告,宣称尊重印度人民的宗教信仰和印度王公的权利,C项正确;
题干没有涉及各阶层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印度民族大起义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印度民族大起义等知识。
14.【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各大国都是带音各自的计划来到谈判桌前的,经过激烈的交锋和妥协让步,它们又不得不部分放弃自己的计划,接受这两次会议对世界新秩序的整体安排”并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都是一战后战胜的帝国主义列强召开的国际会议,被英,法,美等大国所操纵,这两次会议确定了战后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故B符合题意;凡尔赛体系以欧洲为中心,排除A项;两极格局是在二战后形成的,排除B项;冷战对峙是二战后形成的,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无关,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确定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5.【答案】C
【解析】结合发行时间“1962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一元纸币上,出现了一位女拖拉机手的形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我国正处于十年探索时期,人民积极参与社会各项建设,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图片中的女拖拉机手梁军,情绪饱满,面容坚毅,表现出了献身祖国建设的高昂精神,C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排除A项;妇女成为国家经济建设主力军的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双百”方针对文人画的深刻影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明确人民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16.【答案】×;隋文帝改为隋炀帝;√;√;×;《人权宣言》改为《权利法案》;×;福特改为卡尔 本茨
【解析】(1)大运河开凿于隋炀帝时期,不是隋文帝时期,因此题干说法错误,隋文帝应改为隋炀帝。
(2)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成功,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因此题干说法是正确的。
(3)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证,英国建立起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体。因此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人权宣言》应改为《权利法案》。
(4)发明汽车的人物是卡尔 本茨,不是福特。因此题干说法是错误的,福特应改为卡尔 本茨。
故答案为:
(1)×;改正:隋文帝改为隋炀帝。
(2)√,
(3)×;改正:《人权宣言》改为《权利法案》。
(4)×;改正:福特改为卡尔 本茨。
本题以人类的创造力是无限的为切入点,考查隋朝大运河、袁隆平、《权利法案》、第二次工业革命。
本题以隋朝大运河、袁隆平、《权利法案》、第二次工业革命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7.【答案】【小题1】变化:从依靠人力畜力到机械化;农业机械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小题2】原因: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农业机械制造工业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的发展。
【小题3】现实意义: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利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的建设等。
【解析】本题以三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我国农业生产发生的变化、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原因、国家支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何现实意义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农业生产发生的变化、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原因、国家支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何现实意义等知识。
18.【答案】【小题1】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美国内战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扫清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小题2】外国侵略引发的民族危机;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了富国强兵道路,中国洋务运动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小题3】俄国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俄国新经济政策和中国改革开放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小题4】共同抵抗法西斯的侵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小题5】因素:进行革命;推行改革;团结协作:思想解放;科技创新等。(任写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日本明治维新、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认知与理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日本明治维新、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认知与理解,考查了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
19.【答案】【小题1】坚持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并举,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
【小题2】论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为世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中国样板。
论证:政治上: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建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经济上:“一五”计划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92年十四大正式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思想上:新中国建立后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后逐步形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这些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适合国情,与时俱进,为世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中国模式。
【解析】本题以二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改革开放前我国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的经济基础、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世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中国样板等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改革开放前我国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的经济基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世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中国样板等知识。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