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八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八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28.0分)
1. “硝烟战火何时了,赔款知多少?海边五口又通商,货运往来英佬把家当……问君港岛可曾留?对此只抛泪眼也无谋。”这首诗反映的不平等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马关条约》
2. 如表是著名艺术品拍卖行佳士得的拍卖清单(部分)。根据图中信息判断这些拍卖品的来源是(  )
日期 拍卖行 拍卖品的描述
1861.7 佳士得 来自军官们的两批物品,一批8样,一批23样。其中包括中国“皇帝的大国玺”
1862.6 佳士得 来自圆明园的3件珐琅制品,“一件大香炉,……曾是皇帝书房里的炉子”
1864.7 佳士得 36件来自圆明园的物品
A. 合法通商贸易所得 B. 侵华战争劫掠所得
C. 清政府战败赔偿所得 D. 友好访问获赠的国礼
3. 1895年,美国《纽约时报》评论说:“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了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这里所说的“无能”造成的直接后果是(  )
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帝国主义国家组成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C.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
4. 著名的史学家戴逸针对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送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里强调了戊戌变法(  )
A.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B. 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 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 D. 结果是建立了民主政治
5. 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为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孙中山提出了(  )
A. 驱除鞑虏 B. 创立民国 C. 恢复中华 D. 平均地权
6. 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帝国主义干涉使南京临时政府内外交困,被迫解散
B.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孙中山出走海外
C. 终结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但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D. 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迫使孙中山辞职
7. 鲁迅的《狂人日记》这样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下列对这段文字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成书于五四运动以后 B. 高举了“民主”“科学”的旗帜
C. 作者喜欢看历史书,并且看书比较仔细 D. 作者借狂人之口,抨击了封建儒学的虚伪
8. 有同学为油画作品《南昌起义》中的周恩来(画中讲话者)拟定了演讲词。下列语句最符合当时的历史场景的是(  )
A. “打倒列强,除军阀” B.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 “用自己的武装打倒反革命” D.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9.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长征建立起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B. 长征传播革命精神,打开革命新局面
C. 长征是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折点
D. 长征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10. 1936年12月13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这次事变是革命的……我们应使张学良、杨虎城这些人物在行动上和组织上与我们一致……我们应以西安为中心,以西北为抗日前线,来影响和领导全国,形成抗日战线的中心。上述材料所反映的重要事件(  )
A. 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B. 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
C. 揭开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
D. 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的序幕
11. 1945年8月,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抗战胜利后,“我们再能做到和平、民主与团结,这岂不是国家喜上加喜的大喜事”。这反映了重庆谈判(  )
①共产党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
②抗战胜利后人民渴望和平
③为实现和平建国带来了曙光
④有效地避免了内战的爆发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2. “1937年,这里的贫雇农平均土地占有只有0.93亩,到1947年,他们的人均土地上升到了2.9亩,在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地主、雇农和长工都不存在了,村民们满怀热情地把精力和时间集中在了支援前线上”。这十年发生的变化是因为(  )
A.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B. “打土豪,分田地”
C.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
13. 以下是解放战争开始时国共的力量对比,为此中共中央的应对方法是( )
国民党 共产党
拥有军队 430万人 130万人
武器装备 接收100万日军装备,取得美国大量武器 基本上是步枪
拥有人口 3亿多 1亿多
拥有地区 大城市、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 小城镇、乡村、偏远地区
A. 坚决迎战,绝不放弃中共中央所在地 B. 实行战略反攻,千里跃进大别山
C. 转战陕北,以空间换取消灭敌人的机会 D. 进行主力决战,掀起三大战役的壮举
14. 《申报》报道民国时期一场婚礼:“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宜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 大众传媒的普及 B. 男女实现了平等 C. 西方思想的影响 D. 封建思想的根除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2.0分)
15. 洋务运动
材料一: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晚清重臣。故居内记载有如下事迹:
1851年,洪秀全发动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1853年,曾国藩奉旨办湖南团练,创建湘军。
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
材料二: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主要活动:
1865年,在上海设立江南制造总局。
1866年,在福州船政局附设海军军官学校。
1872年,成立中国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
1876年,派福建船政生出洋学习。
1878年,筹建中国第一家机器棉纺厂一一上海机器织布局。
1880年,在天津创立北洋水师学堂。
1888年,成立北洋舰队。
材料三: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
——吴永《庚子西狩丛谈》
(1) 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曾国藩创办洋务企业的历史背景。
(2) 根据材料二,归纳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洋务运动。
16.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材料一:中国无产阶级最早产生在19世纪中叶的外国在华企业中,随后又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清朝官办的企业和70年代兴起的民族资本企业中……到1914年,增加到100万人以上。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已达200万人以上。
——《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使青年们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国家危亡境遇的警觉,更使青年们认真考虑……以什么思想来救中国。……经过五四运动,介绍、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三: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非世纪起点的标志,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
——《百年中国》
(1) 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无产阶级从1914年到1919年人数的变化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 依据材料一、二,归纳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
(3) 如何理解材料三中“1921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
17. 抗日战争的胜利
材料:抗日战争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之所以能够进行这场前所未有的全民族抗战并取得胜利,是由于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空前觉醒和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凝聚力,更为重要的是,这时中国已经有了使自己走向伟大复兴的先进的政治力量——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是民族解放战争获取完全胜利的首要条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坚持和发展,是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武装坚持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争及时而大胆地向敌占区进军,放手发动人民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成为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因素,中国共产党所以能够在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斗争中起决定性作用,是由于党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成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当之无愧的领导核心。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欧洲、亚洲太平洋等战场的巨大胜利,有力地支援了中国的抗战。苏、美、英等盟国给中国抗战以人力,物力的援助。世界许多国家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还以各种方式支援中国。所有这些,都成为鼓舞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直到最后胜利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
请根据上述材料,提炼一个你想要论述的观点,并运用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据材料“硝烟战火何时了,赔款知多少?海边五口又通商,货运往来英佬把家当。问香港岛可曾留?对此只抛泪眼也无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开放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等。材料是针对《南京条约》而作。这一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相关知识的掌握,《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2.【答案】B
【解析】由题干关键词“圆明园”结合所学,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入皇家园林圆明园,先是大肆劫掠后放火焚烧了圆明园。可知,表中这些拍卖品的来源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劫掠所得。
故选:B。
本题以著名艺术品拍卖行佳士得的拍卖清单(部分)为切入点,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
本题以第二次鸦片战争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3.【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了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可知与《马关条约》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瓜分”狂潮指的是列强以干涉还辽为契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因此这里所说的“无能”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以1895年,美国《纽约时报》评论说:“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了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为切入点,考查《马关条约》。
本题以《马关条约》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可以看出,戊戌变法使人们从封建闭塞中解放出来了,头脑清醒了,所以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B项正确;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还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故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是辛亥革命,排除A项;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排除C项;戊戌变法仅100多天就结束了,没有建立民主政治政体,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戊戌变法的影响,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戊戌变法的影响。
5.【答案】D
【解析】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为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孙中山提出了平均地权。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在成立大会上,确定了“驱除达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
故选:D。
本题考查同盟会与三民主义,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同盟会与三民主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C
【解析】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花”应指革命的暂时成果即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果实”应指革命的最终目标,即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这是指辛亥革命终结了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辛亥革命是在中国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资产阶级领导发动的一场革命运动,以三民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推翻了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颁布了约法。但是,三民主义并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内容,也没有深入的发动群众起来革命,致使革命运动没有得到群众的支持最终失败,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未发生改变。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
7.【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The New Culture Movement,1915年-1923年)是由陈独秀、李大钊和鲁迅等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解放运动。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在小说中借狂人之口愤怒揭露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吃人的真面目,对封建统治和封建道德进行了深刻批判。D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时,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排除A项;鲁迅的《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们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故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C项叙述错误,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属基础题。
8.【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南昌起义》,可以确定题干反映的的历史事件是1927年的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故C项正确;“打倒列强,除军阀”应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的标语,时间为1924至1927年,排除A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发生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排除B项;1933年中共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南昌起义以及意义,注意题干图片的解读。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南昌起义的历史地位以及影响。
9.【答案】B
【解析】根据“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及所学知识可知,长征起到了宣传马克思主义,传播革命理想,鼓舞带动人民起身革命的作用,长征传播了革命精神,打开了革命的新局面。B项正确;1927年建立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排除A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折点,排除C项;遵义会议的召开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长征精神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相关史实。
10.【答案】C
【解析】A.九一八事变才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排除A。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排除B。
C..据材料“1936年12月13日”、“张学良、杨虎城”、“以西安为中心”,结合所学知识,1936年12月12日在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最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故C正确。
D.建立井冈山根据地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的序幕,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西安事变的相关内容,识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西安事变的相关内容,识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1.【答案】A
【解析】由材料:“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我们再能做到和平、民主与团结,这岂不是国家喜上加喜的大喜事”并结合所学知,这反映了重庆谈判①共产党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②抗战胜利后人民渴望和平,③为实现和平建国带来了曙光。有效地避免了内战的爆发与史实不符,排除④。
故选:A。
本题考查重庆谈判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重庆谈判的相关知识。
12.【答案】D
【解析】A.1949年4月渡江战役胜利,南京解放,标志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不符合题意,排除。
B.“打土豪,分田地,建立政权”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
C.材料是中共土地政策,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
D.根据材料“1937年,这里的贫雇农平均土地占有只有0.93亩,到1947年,他们的人均土地上升到了2.9亩,在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地主、雇农和长工都不存在了,村民们满怀热情地把精力和时间集中在了支援前线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关。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1947年中共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在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属理解层面的要求,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树立专题意识,掌握中共在新民主主义不同阶段土地政策及作用,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13.【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1947年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对延安展开重点进攻。因为共产党的解放军远少于国军,中共中央决定撤离延安,转战陕北,以空间换取消灭敌人的机会。最终,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被粉碎。故C符合题意。
A.不符合当时解放军的战略,故排除A。
BD.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与本题无关,故排除BD。
故选C。
14.【答案】C
【解析】由“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宜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可以看出是受外国风俗的影响,即受西方思想的影响。
故选:C。
本题考查了我国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注意理解我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
15.【答案】【小题1】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和外敌入侵(第二次鸦片战争)严重威胁清政府的统治。
【小题2】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开办近代民用企业;建立新式海军;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小题3】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解析】本题考查曾国藩创办洋务企业的历史背景,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洋务运动的影响。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曾国藩创办洋务企业的历史背景,识记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理解洋务运动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16.【答案】【小题1】变化:人数快速增多(由100万增至200万人以上)。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中国民族资本企业增多,无产阶级人数也随之增多。
【小题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扩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小题3】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解析】本题以三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中国无产阶级从1914年到1919年人数的变化特点以及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以及历史意义等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无产阶级从1914年到1919年人数的变化特点以及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以及历史意义等知识。
17.【答案】阅读材料,根据材料可知材料的中心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可总结观点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具体论述时要史论结合,要以史实为依据来支撑论点。论述: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此时中国中央就组织人员前往东北组建抗日联军;在1935年在长征期间的瓦窑堡会议上首次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1935年领导北京学生举行一二九爱国救亡运动,1936年在西安事变中立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1937年召开洛川会议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战区和敌后,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日进入相持阶段后,面对国民党的破坏抗日的皖南事变和投降论,党中央依旧力争合作抗日,发表《论持久战》发动百团大战,帮助全国人民坚定抗战的信心,最终在国共两党的配合下,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因此纵观整个抗日战争过程,中国共产党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此外,材料中还提及了中国之所以能够进行这场前所未有的全民族抗战并取得胜利,是由于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空前觉醒和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凝聚力,因此也可以总结观点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等。论述: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由于中国国民政府积极剿共,对日不抵抗、妥协,日军很快吞并了东北三省。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企图灭亡中国。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国民党和共产党捐弃前嫌,团结御侮。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发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英勇抵抗日本侵略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等抗日武装大胆地向敌占区进军,建立抗日根据地,开辟敌后战场,展开人民游击战争。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海内外的华夏儿女,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筑起了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故答案为:
示例一:
观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论述: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此时中国中央就组织人员前往东北组建抗日联军;在1935年在长征期间的瓦窑堡会议上首次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1935年领导北京学生举行一二九爱国救亡运动,1936年在西安事变中立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1937年召开洛川会议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战区和敌后,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日进入相持阶段后,面对国民党的破坏抗日的皖南事变和投降论,党中央依旧力争合作抗日,发表《论持久战》发动百团大战,帮助全国人民坚定抗战的信心,最终在国共两党的配合下,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因此纵观整个抗日战争过程,中国共产党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示例二:
观点: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论述: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由于中国国民政府积极剿共,对日不抵抗、妥协,日军很快吞并了东北三省。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企图灭亡中国。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国民党和共产党捐弃前嫌,团结御侮。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发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英勇抵抗日本侵略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等抗日武装大胆地向敌占区进军,建立抗日根据地,开辟敌后战场,展开人民游击战争。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海内外的华夏儿女,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筑起了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综上所述,团结才有力量,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识记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
第1页,共1页

2022-2023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八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