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模拟历史试题(1)(含解析)
信阳市2022-2023学年度高二下期期中考试模拟卷(一)
历史卷
(测试时间:90分钟;卷面总分100分;测试范围:选择性必修2全册)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
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隋朝基本延续了西周时期的“先蚕礼”:皇后穿色如桑叶的鞠衣,乘车,率三夫人、九嫔、内外命妇,祀蚕神。礼毕,皇后就采桑位采桑三条,命妇依次采桑五条、九条。交给蚕母切碎后喂蚕、礼毕皇后回宫。这反映出隋朝意在( )
A.劝课农桑 B.提高女性经济地位 C.复兴周礼 D.发展官营的丝织业
2.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旧石器时代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其主要原因是( )
A.手工业的不断发展 B.人类由迁徙到定居
C.农业的形成与发展 D.采集和渔猎的发展
3.徐光启是上海人,中年后长期在京津地区居住和做官,其著作《农政全书》(1625~1628年撰)的正文中没有提及玉米,只在“蜀秫”一条中用注的形式说:“别有一种玉米,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
A.玉米尚未开始传入中国 B.洲际物种交流较频繁
C.玉米是蜀地主要农作物 D.玉米的种植尚不广泛
4.依据如表中的历史记载,能够被认定为历史事实的是( )
史料 出处
朱薯产吕宋国,被野连山,不待种植,夷竞食之。万历中,闽人移蔓以归。种之,数日即荣,寿卤沙岗皆可植。粪之,加大。泉人资以充饥。(注:昌宋国是菲律宾) 明代谈迁《枣林杂俎》
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海外人亦禁不令出境。此人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遂得渡海。因此分种移植,略通闽广之境也。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
万历中,闽人得之(番薯)外国,瘠土砂砾之地,皆可以种。初种于漳郡,渐及于泉、莆,近则长乐、福清皆种之。 清代周亮工《闽小记》
A.原产地为菲律宾 B.来源于朝贡贸易 C.于明代传入中国 D.最早种植于清代
5.下图为2017年中国与世界三大谷物品种单位面积产量对比图。这表明( )
A.世界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B.中国的三大谷物完全实现了自给
C.世界农业种植结构趋同 D.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较充分保障
6.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的生产经验,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工具的进步,把以下劳动工具按照最早可能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列( )
A.②①③④ B.④③①② C.①④③② D.①③④②
7.西汉前期农业领域中出现了一批专事田畜生产的大户。如桥姚有“马千匹,牛倍之,羊万头,粟以万钟计”。在有些地方还出现了许多经营农业、渔业、林业生产的专业户。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汉初( )
A.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B.农业生产呈现区域化趋势
C.商品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 D.休养生息的政策出现调整
8.19世纪末,英格兰和威尔士因患肺结核造成的死亡率达到2.22%,英国伦敦医院对1420名死亡儿童的尸体进行解剖,解剖数据表明有45%的死因是肺结核,而其中的80%是来自工人家庭。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在于( )
A.底层工人生活环境的恶劣 B.城市人口增加使城市病恶化
C.近代医疗技术水平的落后 D.工业革命使贫富差距的扩大
9.西班牙巴塞罗那市通过在城市安装传感器,建设街道照明、自动洒水系统,实现环境监测与交通管理;英国米尔顿·凯恩斯市通过将传感器连接到可回收垃圾箱,提取信息、分析数据以决策垃圾的收储与处理。这表明人工智能技术( )
A.提高了城市治理水平 B.促进西方科技领先世界
C.主要应用于城市建设 D.推动了城市化发展进程
10.古巴比伦因借贷而发生商业活动十分常见。借贷契约一般写在泥板上,借贷契据的订立一般需有5到8个证人,需要加盖证人的印章。借贷契约必须载明以何种财产作为抵押,抵押物通常是房屋、土地或奴隶。在欠款还清后,按惯例必须把泥板砸碎。据此可知,古巴比伦( )
A.借贷纠纷导致社会矛盾突出 B.国家认可契约的法律功能
C.契约文书有利于工商业发展 D.商业贸易的诚信精神缺乏
11.下表为出土于新疆吐鲁番、塔里木地区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商业文书情况。据此可知,当时这一地区( )
类别 数量 内容
人口买卖文书 13件 买婢券,买奴券,妇女和逃亡者等买卖文书
其他买卖文书 4件 买棺约、卖驼券、买布券、买毯券等
借贷文书 5件 贷糜文书、贷粮文书和举锦券等
租佃契约 3件 葡萄园、土地租赁
其他租赁文书 2件 房屋、蚕桑、马、牛等
雇佣文书 2件 雇人耕糜事、雇沙弥放羊文书等
记账文书 5件 出受麦账、货薄、便物历等
A.丝绸之路贸易繁荣 B.商业活动比较规范
C.契约意识不断增强 D.商业管理日趋严格
12.1650年,从荷兰到爪哇运输香料的航程需要一年的时间,到1850年时,在适宜风向下的航行却只需要3个月;1700年以前的远程贸易主要涉及的是香料、蔗糖和丝绸等一些贵重商品,到1800年,烟草、鸦片、棉花、茶叶等商品的大批量运输也具有了商业价值。上述变化主要说明( )
A.香料是远程贸易的主要商品 B.新航路开辟催生了商业革命
C.大批量商品运输更有利可图 D.技术的进步密切了世界联系
13.1908年汉口三怡钱庄因资金周转不灵而倒闭,欠下汇丰等外资银行200余万两白银。1909年在湖广总督及汉口商会担保下,汇丰银行与债务方及担保方签署了50万两白银借款合同。经多方努力,三怡钱庄逐渐走出困境。据此可知,当时( )
A.新商业经营模式作用突出 B.传统金融机构被银行取代
C.列强垄断了中国金融市场 D.中国的经济转型步履维艰
14.某国际组织的宗旨是为会员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中长期贷款。它成立初期的主要借款对象是西欧国家,后来重点转向发展中国家。这些贷款有利于扩大各国购买力,促进国际金融的发展。该国际组织( )
A.成立于1945年,促进了战后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B.是世界上第一个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C.是法德以经济合作促进政治和解的初次尝试
D.有利于建立更具有活力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
15.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当中的外资银行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有着明显的上升。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例如墨西哥、赞比亚,外资银行的资本总量甚至能够占到本国银行部门资本总量80%以上。由此推知,当今( )
A.金融开放制约了第三世界发展 B.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风险加大
C.经济全球化导致国家利益失衡 D.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
16.下表唐宋时期商业发展的情况,表中的变化反映了( )
朝代 商业发展的表现
唐朝 城市商业区城扩大到城外,形成草市
北宋 草市或集、墟在交换发达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固定的市镇
A.政府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D.市镇成为城市和乡村的桥梁
17.《东京梦华录》卷三“防火”条目,详细介绍了包括望火楼在内的北宋东京消防组织系统:“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刨屋一所。……又于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卓望。下有官尾数间,屯驻军兵百余人。”这反映了东京城( )
A.坊市制度被打破 B.城市职能的发展
C.火灾现象较严重 D.政府管控的加强
18.中国古代北方传统村落在形成过程中,由于经常面临干旱、洪涝、降雪等多元且频发的灾害,治理中总结出“排蓄一体,以蓄为主”的治理目标,并创建出以井、窖等非生态型为主的设施,区别于南方“排蓄一体,以排为主”和以水系、基塘等生态型为主的治理模式。这说明( )
A.自然环境决定村落形成发展 B.北方的经济水平明显高于南方
C.村落建设体现劳动人民智慧 D.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19.下表为 1801— 1831 年英国主要城市人口增长比例 。这表明( )
城市 每 10 年人口增长
曼彻斯特( 棉纺织中心 ) 27. 85%
格拉斯哥(造船业中心 ) 27. 65%
利物浦( 外贸港口中心 ) 25. 99%
利兹( 工业中心 ) 25. 78%
伯明翰( 制造业中心 ) 20. 04%
A.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发展进程
B.城市发展带来农村经济衰败
C.居民增多促进城市取得自治权
D.人口增长是工业城市兴起标志
20.元朝在全国共设有陆站、水站约1500处。这些陆站、水站为公差人员服务,提供交通工具、住所、饮食、薪炭等,有时也用来运输官府物资。元朝政府这一举措旨在( )
A.促进区域经济文化交流 B.构建全国交通运输网络
C.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治理 D.完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
21.20世纪初,时人发表短篇小说《新西游记》,书中的孙悟空因在上海租界误认为有轨电车是由雷公电母驾驭前行而被民众耻笑。同时期,《新石头记》也对《红楼梦》进行了续写,贾宝玉下凡到当时的中国游历,新世纪的火车、轮船、电灯等事物让他大开眼界,洋人横行、政治腐朽的现状也让他痛心不已。这些情节( )
A.体现了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 B.折射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
C.表现了民众对传统失去兴趣 D.展示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成果
22.到2020年,中国国内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5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高铁规模达到3.9万公里,继续领跑世界。到2030年,中国将实现省会城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通达、区际之间高效便捷相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道路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各省会城市已实现交通通达
C.基础设施建设利于加强区域联系 D.高铁是人们最主要的出行工具
23.宋代出现“医政”的概念,政府通过医政来推行医疗福利,设立医学机构,培养医学人才。政府还设立义冢来掩埋无主尸体以防止疾病的传播,形成了生有所养、病有所医、死有所葬的系统化福利体系。这反映出宋代政府( )
A.受到民本观念的影响 B.建立了完善的福利制度
C.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 D.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监管
24.下图是1974年6月26日发行的编号邮票——赤脚医生,分别展示了赤脚医生为一群儿童打预防针、夜晚顶风冒雨涉水前去为病人看病、在崇山峻岭间采草药、为劳动中突然发病的农民诊治的画面。画面生动反映了( )
A.乡村医疗的投入快速增加
B.传统医药学取得长足进步
C.乡村医生的人道主义精神
D.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起步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欧洲中世纪晚期,城市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港口城市从远洋贸易中获取巨利,由于跨海远程运输风险巨大,且集中投入巨大资金的需求和长期的耽搁、等待,使这些海运城市中的商人逐渐发展了以银行贷款作为基础的信用制度以及分摊风险的保险制度,这两个新兴的经济制度,毋庸置疑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经济实力的增长,提供了城市与封建主谈判的资金支持,为城市自治权的获取提供了基础,城市经济兴旺,人口众多,城市大学进一步发展,大学之间的交流也孕育着创新新理论的机缘。
——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晚期西欧城市发展的表现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发展的趋势。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现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自欧化输入,吾国始有所谓新医学。新医学者,以最新之科学为根据者也。其言生理也,根据于解剖、组织等学,非吾《铜人图》之粗疏而讹谬也;其言病理也,根据于种姓之遗传微生物之研究,各种仪器之测候,非若望问闻切之粗略,阴阳五行之说之惚恍也……故新医学兴,而旧医学不得不衰歇。
——蔡元培《医学丛书序》(1917年)
材料二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发展传统医药。2017年,《中医药法》开始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建立以中医医院为主体的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政府推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发展迅速,中医养生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2016年,我国建立了涵盖中医药各学科领域的重点研究室和科研实验室,形成了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在中医药教育方面,我国基本形成院校毕业后一继续教育有机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从中高职、本科、硕士到博士的中医学、中药学等多层次、多学科、多元化教育全覆盖,中药产业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本系,并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政府积极推进中医药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中医针灸”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我国通过召开国际会议、招收留学生、派遣医疗队、出口中药等形式,与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学术团体及个人开展了多渠道、多层次的友好交往,将中医中药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
——摘编自朱建平《新中国中医药发展7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医学兴起的主要原因,并指出西医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发展传统中医药的措施。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商族重视商业,其从事人数之众、经营范围之广,使商业较先商时期更为繁荣。《尚书·酒诰》记载,“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说的是为人子者为奉养父母,不辞劳苦到远方去经商。在殷墟出土文物中,有渤海出产的鲸鱼骨、海贝和松绿石;有长江下游出产的水稻和印纹硬陶;有南方出产的象骨和龟甲;还有新疆出产的玉和云南出产的铜、锡等。商代人用海贝作为商业交换关系中的媒介、支付和贮藏手段,商代后期出现铜币。从殷商遗址看,商代都城中约有十平方里以上的区域,该区域内有宫庙、房屋、手工业作坊等建筑。
——摘编自李广瑞、梁晓晨《商宋文化》等
材料二 早在孔子之前我国已存在悠久的重商传统,孔子对重商的大舜、周文王、管仲都是很尊崇及推许的,殷人又特别重商,孔子作为殷遗民的后裔不可能不深受影响。孔子还继承了西周以来“关市讥而不征”的传统,反对国家干预老百姓的求利活动。孔子的重商思想又深刻地影响到战国时期的两位儒家著名代表——孟子和荀子。从战国初年法家李悝首倡“重本抑末”以来,以商鞅、韩非等法家为代表,形成了北方文化系统中强烈的重农抑商色彩;而东方文化系统中的孟子等却坚持孔子以来的重商思想,表现出更为鲜明的重商倾向。
——摘编自刘家贵《试论先秦儒家的重商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先秦儒家重商思想形成的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家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28.论述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科学家将哥伦布看成是无意间开启了全球范围内爆炸性生物交换的人。在他建立了东西半球的联系之后,数千种动植物物种在大陆之间往来不绝。这是恐龙灭绝以来生命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历史学家称其为“哥伦布大交换”,它就是意大利有番茄、美国有橙子、爱尔兰有马铃薯、泰国有辣椒,以及中国有番薯的原因。番薯和另一种美洲迁入物种玉米一样,帮助中国走出了灾荒,但它们也引发了另一次灾难。传统中国农业主要关注水稻,这种作物在湿润的河谷地带才能生长。而番薯和玉米能在干旱的高地上生长。成群结队的农民走出去,砍掉了这些高地上的森林,结果就是灾难性的水土流失。淤泥填塞了长江和黄河,引发了导致数百万人丧生的大洪水。
—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哥伦布大交换”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信阳市2022-2023学年度高二下期期中考试模拟卷(一)
历史卷 解析版
(测试时间:90分钟;卷面总分100分;测试范围:选择性必修2全册)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
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隋朝基本延续了西周时期的“先蚕礼”:皇后穿色如桑叶的鞠衣,乘车,率三夫人、九嫔、内外命妇,祀蚕神。礼毕,皇后就采桑位采桑三条,命妇依次采桑五条、九条。交给蚕母切碎后喂蚕、礼毕皇后回宫。这反映出隋朝意在(( )
A.劝课农桑 B.提高女性经济地位
C.复兴周礼 D.发展官营的丝织业
【答案】A
【详解】先蚕礼是中国古代由皇后主持的最高国家祀典,祭祀人和被祭祀人物均为女性。每年季春(阴历三月)的吉巳日,由皇后亲祭或遣人祭祀蚕神。蚕桑与农耕并称,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最主要的生产活动。亲蚕大典自古就与亲耕之礼并重,隋朝延续前代的“先蚕礼”,意在劝课农桑,A项正确;我国封建社会女性处于从属地位,隋朝统治者不可能提高女性经济地位,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隋朝延续西周时期的“先蚕礼”,不能全面反映隋朝要复兴周礼,排除C项;“先蚕礼”体现隋朝统治者重视桑蚕、重视农业生产,并不是发展官营的丝织业,排除D项。故选A项。
2.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旧石器时代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其主要原因是( )
A.手工业的不断发展 B.人类由迁徙到定居
C.农业的形成与发展 D.采集和渔猎的发展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大约在距今一万年前,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装变为食物生产者,有了农业生产带来了人口增长率的提高,所以主要原因是农业的形成与发展,C项正确;人来早期的生产生活中,人口增长率的提高和手工业关系不大,排除A项;人类由迁徙到定居是人口年增长率提高的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根据所学大约在距今一万年前,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装变为食物生产者,不在是采集和渔猎,排除D项。故选C项。
3.徐光启是上海人,中年后长期在京津地区居住和做官,其著作《农政全书》(1625~1628年撰)的正文中没有提及玉米,只在“蜀秫”一条中用注的形式说:“别有一种玉米,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
A.玉米尚未开始传入中国 B.洲际物种交流较频繁
C.玉米是蜀地主要农作物 D.玉米的种植尚不广泛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其著作《农政全书》(1625~1628年撰)的正文中没有提及玉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后期,玉米传入中国,但玉米种植尚不广泛,因此在《农政全书》中正文没有提及玉米,D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明朝后期,玉米传入中国,排除A项;材料中的《农政全书》有提及玉米,但没有反映出洲际物种交流频繁,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及蜀地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情况,无法得出蜀地主要农作物是玉米这一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4.依据如表中的历史记载,能够被认定为历史事实的是( )
史料 出处
朱薯产吕宋国,被野连山,不待种植,夷竞食之。万历中,闽人移蔓以归。种之,数日即荣,寿卤沙岗皆可植。粪之,加大。泉人资以充饥。(注:昌宋国是菲律宾) 明代谈迁《枣林杂俎》
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海外人亦禁不令出境。此人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遂得渡海。因此分种移植,略通闽广之境也。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
万历中,闽人得之(番薯)外国,瘠土砂砾之地,皆可以种。初种于漳郡,渐及于泉、莆,近则长乐、福清皆种之。 清代周亮工《闽小记》
A.原产地为菲律宾 B.来源于朝贡贸易
C.于明代传入中国 D.最早种植于清代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万历中,闽人移蔓以归”“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万历中,闽人得之(番薯)外国”可知,三则史料都提到番薯是明代传入中国的,C项正确;只有第一则史料提到番薯产自菲律宾,属于孤证,排除A项;三则史料都未提到番薯是通过朝贡贸易传入中国的,排除B项;万历属于明朝后期的年号,因此最早种植于清代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C项。
5.下图为2017年中国与世界三大谷物品种单位面积产量对比图。这表明( )
A.世界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B.中国的三大谷物完全实现了自给
C.世界农业种植结构趋同 D.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较充分保障
【答案】D
【详解】解读材料图表可知,我国三大谷物单产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密切相关,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提升耕地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调动粮食种植积极性有利于粮食安全的维护,所以材料图表可以用来说明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较充分保障,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世界粮食产量增长”问题,排除A项;“完全实现了自给”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世界农业种植结构并未趋同,排除C项。故选D项。
6.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的生产经验,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工具的进步,把以下劳动工具按照最早可能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列( )
A.②①③④ B.④③①② C.①④③② D.①③④②
【答案】C
【详解】①为水排,东汉初年,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力风箱——水排,水排以水力为动力,装置皮橐鼓风,将空气送入冶铁炉,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②为曲辕犁,唐朝时,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中将耕犁改进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这种犁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耕具,在江南水田地方推广,至此,耕犁基本定型。③为匣钵,中国南朝时,为了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④为翻车,是一种灌溉工具,中国东汉末期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了革新,其后翻车在民间广泛使用。按照东汉初年、东汉末年、南朝、唐的朝代顺序,材料提及的劳动工具按照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序为①④③②,C项正确;④翻车的出现早于③匣钵,排除A项、D项;①水排的出现早于③匣钵,排除B项。故选C项。
7.西汉前期农业领域中出现了一批专事田畜生产的大户。如桥姚有“马千匹,牛倍之,羊万头,粟以万钟计”。在有些地方还出现了许多经营农业、渔业、林业生产的专业户。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汉初( )
A.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B.农业生产呈现区域化趋势
C.商品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 D.休养生息的政策出现调整
【答案】C
【详解】材料“在有些地方还出现了许多经营农业、渔业、林业生产的专业户”反映的是西汉时期农业领域呈现多元化经营,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C项正确;当时传统经济结构仍然是自然经济为主,排除A项;材料与农业生产呈现区域化趋势无关,排除B项;西汉前期并未调整休养生息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8.19世纪末,英格兰和威尔士因患肺结核造成的死亡率达到2.22%,英国伦敦医院对1420名死亡儿童的尸体进行解剖,解剖数据表明有45%的死因是肺结核,而其中的80%是来自工人家庭。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在于( )
A.底层工人生活环境的恶劣 B.城市人口增加使城市病恶化
C.近代医疗技术水平的落后 D.工业革命使贫富差距的扩大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末”,“其中的80%是来自工人家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而工业革命背景下,环境恶化,贫富差距扩大,底层工人生活环境的恶劣,工人阶级基本维持在生存线附近,因此肺结核死亡的主要群体来自工人家庭,A项正确;“城市人口增加”不是造成肺结核死亡的主要群体来自工人家庭的直接原因,排除B项;近代医疗技术水平的落后,只是肺结核死亡率的影响因素之一,但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直接原因,排除C项;贫富差距的扩大是导致材料现象的背景之一,但不是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9.西班牙巴塞罗那市通过在城市安装传感器,建设街道照明、自动洒水系统,实现环境监测与交通管理;英国米尔顿·凯恩斯市通过将传感器连接到可回收垃圾箱,提取信息、分析数据以决策垃圾的收储与处理。这表明人工智能技术( )
A.提高了城市治理水平 B.促进西方科技领先世界
C.主要应用于城市建设 D.推动了城市化发展进程
【答案】A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西班牙巴塞罗那市和英国米尔顿·凯恩斯市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在城市建设上,这有利于提高城市治理水平,A项正确;材料没有比较信息,无法得出促进了西方科技领先世界,排除B项;材料只是涉及西班牙巴塞罗那市和英国米尔顿·凯恩斯市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在城市建设上,没有涉及其他领域,不能就此说明人工智能技术主要应用于城市建设,排除C项;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在城市建设上有利于推动城市化发展进程,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10.古巴比伦因借贷而发生商业活动十分常见。借贷契约一般写在泥板上,借贷契据的订立一般需有5到8个证人,需要加盖证人的印章。借贷契约必须载明以何种财产作为抵押,抵押物通常是房屋、土地或奴隶。在欠款还清后,按惯例必须把泥板砸碎。据此可知,古巴比伦( )
A.借贷纠纷导致社会矛盾突出 B.国家认可契约的法律功能
C.契约文书有利于工商业发展 D.商业贸易的诚信精神缺乏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借贷契约一般写在泥板上,借贷契据的订立一般需有5到8个证人,需要加盖证人的印章。借贷契约必须载明以何种财产作为抵押,抵押物通常是房屋、土地或奴隶。在欠款还清后,按惯例必须把泥板砸碎。”可知古巴比伦通过制定借贷契约,规范商业的行为,从而保护商业活动,故契约文书有利于工商业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借贷纠纷导致社会矛盾突出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国家对契约的态度,无法得出国家认可契约的法律功能,排除B项;制定借贷契约并非意味着商业贸易缺乏诚信精神,借贷契约的存在有利于规范商业行为,排除D项。故选C项。
11.下表为出土于新疆吐鲁番、塔里木地区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商业文书情况。据此可知,当时这一地区( )
类别 数量 内容
人口买卖文书 13件 买婢券,买奴券,妇女和逃亡者等买卖文书
其他买卖文书 4件 买棺约、卖驼券、买布券、买毯券等
借贷文书 5件 贷糜文书、贷粮文书和举锦券等
租佃契约 3件 葡萄园、土地租赁
其他租赁文书 2件 房屋、蚕桑、马、牛等
雇佣文书 2件 雇人耕糜事、雇沙弥放羊文书等
记账文书 5件 出受麦账、货薄、便物历等
A.丝绸之路贸易繁荣 B.商业活动比较规范
C.契约意识不断增强 D.商业管理日趋严格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人口买卖文书”“租佃契约”“其他租赁文书”等数量可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人口、借贷关系、租佃关系比较频繁,且有专门的商业文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时期商业活动比较规范,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来丝绸之路贸易发展情况,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了新疆吐鲁番、塔里木地区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商业文书情况,体现不出契约意识不断增强,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商业管理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12.1650年,从荷兰到爪哇运输香料的航程需要一年的时间,到1850年时,在适宜风向下的航行却只需要3个月;1700年以前的远程贸易主要涉及的是香料、蔗糖和丝绸等一些贵重商品,到1800年,烟草、鸦片、棉花、茶叶等商品的大批量运输也具有了商业价值。上述变化主要说明( )
A.香料是远程贸易的主要商品 B.新航路开辟催生了商业革命
C.大批量商品运输更有利可图 D.技术的进步密切了世界联系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17世纪到19世纪,远程贸易由贵重商品开始向经济作物转变,这主要是因为工业革命的进行,交通工具的改善,说明的是技术的进步密切了世界联系,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远程贸易由贵重商品开始向经济作物转变,非香料是远程贸易的主要商品,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的时间是在15~16世纪之交,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贵重商品及经济作物之间的利润对比,排除C项。故选D项。
13.1908年汉口三怡钱庄因资金周转不灵而倒闭,欠下汇丰等外资银行200余万两白银。1909年在湖广总督及汉口商会担保下,汇丰银行与债务方及担保方签署了50万两白银借款合同。经多方努力,三怡钱庄逐渐走出困境。据此可知,当时( )
A.新商业经营模式作用突出 B.传统金融机构被银行取代
C.列强垄断了中国金融市场 D.中国的经济转型步履维艰
【答案】A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8年汉口三怡钱庄因资金周转不灵而倒闭,后来在湖广总督及汉口商会担保下,汇丰银行与债务方及担保方签署了50万两白银借款合同才逐渐走出困境,这说明当时传统钱庄作用跟不上时代潮流,新商业经营模式作用突出,A项正确; 传统金融机构被银行取代表述错误,排除B项;垄断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近代中国经济转型,排除D项。故选A项。
14.某国际组织的宗旨是为会员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中长期贷款。它成立初期的主要借款对象是西欧国家,后来重点转向发展中国家。这些贷款有利于扩大各国购买力,促进国际金融的发展。该国际组织( )
A.成立于1945年,促进了战后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B.是世界上第一个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C.是法德以经济合作促进政治和解的初次尝试
D.有利于建立更具有活力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为会员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中长期贷款”,可知该国际组织是世界银行,成立于1945年,促进了战后经济的复苏与发展,A项正确;国际联盟是世界上第一个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排除B项;欧洲煤钢共同体是法德以经济合作促进政治和解的初次尝试,排除C项;世贸组织的成立有利于建立更具有活力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5.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当中的外资银行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有着明显的上升。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例如墨西哥、赞比亚,外资银行的资本总量甚至能够占到本国银行部门资本总量80%以上。由此推知,当今( )
A.金融开放制约了第三世界发展
B.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风险加大
C.经济全球化导致国家利益失衡
D.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当中的外资银行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有着明显的上升。”可知当前发展中国家中外资银行所占比重明显上升,有的国家远远超过本国银行资本总量。结合所学可知,外资银行的增多可能会带来监管风险、信用风险、声誉风险和操作风险等,故材料所述现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风险,B项正确;金融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之路,不能说金融开放制约第三世界的发展,排除A项;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C项说法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为各国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实力此消彼长,此衰彼荣,经济发展的中心不断转移,材料未涉及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6.下表唐宋时期商业发展的情况,表中的变化反映了( )
朝代 商业发展的表现
唐朝 城市商业区城扩大到城外,形成草市
北宋 草市或集、墟在交换发达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固定的市镇
A.政府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D.市镇成为城市和乡村的桥梁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固定的市镇是由草市发展而来,而草市是城市扩大到城外发展而来的,从而可以看出,市镇是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区域,是连接二者间的桥梁,D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唐宋时期市场的发展情况,没有体现出政府对经济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强调草市、市镇的发展,有涉及到空间,但没有涉及到时间,排除B项;从市镇的发展看不出重心的南移,因此材料中没有具体指哪个区域,排除C项。故选D项。
17.《东京梦华录》卷三“防火”条目,详细介绍了包括望火楼在内的北宋东京消防组织系统:“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刨屋一所。……又于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卓望。下有官尾数间,屯驻军兵百余人。”这反映了东京城( )
A.坊市制度被打破 B.城市职能的发展
C.火灾现象较严重 D.政府管控的加强
【答案】B
【详解】根据“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刨屋一所。……又于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卓望。下有官尾数间,屯驻军兵百余人。”可得出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管理也要相应地调整,涉及到城市消防的事宜受到重视,说明城市的职能有所变化,更加完善,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城市消防,与坊市制度无关,排除A项;仅从城市中的消防建设,并不能证明火灾一定严重,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政府的职能,而不是对城市的管控,排除D项。故选B项。
18.中国古代北方传统村落在形成过程中,由于经常面临干旱、洪涝、降雪等多元且频发的灾害,治理中总结出“排蓄一体,以蓄为主”的治理目标,并创建出以井、窖等非生态型为主的设施,区别于南方“排蓄一体,以排为主”和以水系、基塘等生态型为主的治理模式。这说明( )
A.自然环境决定村落形成发展 B.北方的经济水平明显高于南方
C.村落建设体现劳动人民智慧 D.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中国古代北方传统村落咋形成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灾害,所以在治理中总结出了相应的治理目标,而且与南方的治理模式有很大的不同,这体现出村落的建设过程中结合了不同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发展出不同的治理模式,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C项正确;自然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治理目标和措施,但不能决定村落的形成和发展,决定性因素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排除A项;南北方因地制宜发展处不同的治理模式,不能体现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南方和北方的不同,不能说明多元一体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19.下表为 1801— 1831 年英国主要城市人口增长比例 。这表明( )
城市 每 10 年人口增长
曼彻斯特( 棉纺织中心 ) 27. 85%
格拉斯哥(造船业中心 ) 27. 65%
利物浦( 外贸港口中心 ) 25. 99%
利兹( 工业中心 ) 25. 78%
伯明翰( 制造业中心 ) 20. 04%
A.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发展进程
B.城市发展带来农村经济衰败
C.居民增多促进城市取得自治权
D.人口增长是工业城市兴起标志
【答案】A
【详解】根据表格可知,“ 1801— 1831 年英国主要城市人口增长”均呈现大幅增加趋势,这些城市分别是棉纺织业中心、造船中心、外贸港口中心、工业中心和制造业中心,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发展进程,A项正确;表格无法看出城市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排除B项;表格没有涉及居民取得城市自治权的信息,排除C项;表格中的城市不仅仅是工业城市,且工业城市的兴起不能仅仅通过人口增长来衡量,排除D项。故选A项。
20.元朝在全国共设有陆站、水站约1500处。这些陆站、水站为公差人员服务,提供交通工具、住所、饮食、薪炭等,有时也用来运输官府物资。元朝政府这一举措旨在( )
A.促进区域经济文化交流 B.构建全国交通运输网络
C.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治理 D.完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为公差人员服务”“运输官府物资”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政府遍设驿站的目的是保证政令通达和保障官府物资供应,这些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治理,C项正确;驿站促进区域经济文化交流,构建了全国交通运输网络,但这两项为驿站制度的影响,并非构建驿站制度的目的,排除AB项;驿站不属于地方行政关系体系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21.20世纪初,时人发表短篇小说《新西游记》,书中的孙悟空因在上海租界误认为有轨电车是由雷公电母驾驭前行而被民众耻笑。同时期,《新石头记》也对《红楼梦》进行了续写,贾宝玉下凡到当时的中国游历,新世纪的火车、轮船、电灯等事物让他大开眼界,洋人横行、政治腐朽的现状也让他痛心不已。这些情节( )
A.体现了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 B.折射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
C.表现了民众对传统失去兴趣 D.展示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成果
【答案】B
【详解】据材料可知,在20世纪初出现的小说《新西游记》、《新红楼梦》中有“上海租界”“有轨电车”“火车、轮船、电灯等事物”“洋人横行、政治腐朽”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近代中国社会遭受列强侵略、主权丧失、社会生活近代化的体现,B项正确;材料中仅“洋人横行”“上海租界”能够体现民族危机,A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信息,同时也不能体现“日益加深”,排除A项;材料中20世纪初的小说中增加了新事物,但不能由此得出民众对传统失去兴趣,排除C项;“洋人横行、政治腐朽”并非民族工业的发展结果,D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22.到2020年,中国国内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5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高铁规模达到3.9万公里,继续领跑世界。到2030年,中国将实现省会城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通达、区际之间高效便捷相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道路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各省会城市已实现交通通达
C.基础设施建设利于加强区域联系 D.高铁是人们最主要的出行工具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国内高速公路和高铁迅速发展,“将实现省会城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通达、区际之间高效便捷相连”可知基础设施建设利于加强区域联系,C项正确;根据材料“位居世界第一”“领跑世界”可得出中国道路修建技术领先世界,但不是材料的主要意思,材料主要意思是加强区域联系,排除A项;“到2030年,中国将实现”可知目前各省会城市未实现交通通达,排除B项;“最主要”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23.宋代出现“医政”的概念,政府通过医政来推行医疗福利,设立医学机构,培养医学人才。政府还设立义冢来掩埋无主尸体以防止疾病的传播,形成了生有所养、病有所医、死有所葬的系统化福利体系。这反映出宋代政府( )
A.受到民本观念的影响 B.建立了完善的福利制度
C.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 D.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监管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政府通过医政来推行医疗福利,设立医学机构,培养医学人才。政府还设立义冢来掩埋无主尸体以防止疾病的传播,形成了生有所养、病有所医、死有所葬的系统化福利体系”可知,宋朝政府受到民本观念的影响,通过医政来推行医疗福利,巩固了封建统治和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团结,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宋代政府受到民本观念的影响,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宋代政府受到民本观念的影响,“人民至上”不符合封建社会,排除C项;材料中的“医政”没有监管职能,排除D项。故选A项。
24.下图是1974年6月26日发行的编号邮票——赤脚医生,分别展示了赤脚医生为一群儿童打预防针、夜晚顶风冒雨涉水前去为病人看病、在崇山峻岭间采草药、为劳动中突然发病的农民诊治的画面。画面生动反映了( )
A.乡村医疗的投入快速增加 B.传统医药学取得长足进步
C.乡村医生的人道主义精神 D.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起步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脚医生是中国农村中不脱产的基层卫生人员,四幅画面生动反映了农村赤脚医生的工作特点和他们以人为本、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农村赤脚医生的工作情况,并没有呈现政府对乡村医疗的投入情况,排除A项;材料没有呈现传统医药学的进步,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起步,而材料是1974年,排除D项。故选C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欧洲中世纪晚期,城市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港口城市从远洋贸易中获取巨利,由于跨海远程运输风险巨大,且集中投入巨大资金的需求和长期的耽搁、等待,使这些海运城市中的商人逐渐发展了以银行贷款作为基础的信用制度以及分摊风险的保险制度,这两个新兴的经济制度,毋庸置疑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经济实力的增长,提供了城市与封建主谈判的资金支持,为城市自治权的获取提供了基础,城市经济兴旺,人口众多,城市大学进一步发展,大学之间的交流也孕育着创新新理论的机缘。
——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晚期西欧城市发展的表现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发展的趋势。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现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答案】(1)表现:城市新兴经济制度的出现;城市自治权的获取;城市大学的发展。
影响: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2)趋势: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局部时期有所下降。
因素:经济发展(工业化);政府政策;社会环境;民族独立等。
【详解】(1)表现:依据材料“使这些海运城市中的商人逐渐发展了以银行贷款作为基础的信用制度以及分摊风险的保险制度”,得出城市新兴经济制度的出现;依据材料“经济实力的增长,提供了城市与封建主谈判的资金支持,为城市自治权的获取提供了基础”,得出城市自治权的获取;依据材料“城市大学进一步发展,大学之间的交流也孕育着创新新理论的机缘。”,得出城市大学的发展。
影响:从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分析,得出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从对王权的强化分析,得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从欧洲思想解放分析,得出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2)趋势:从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中,可以看出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局部时期有所下降。
因素:从经济发展分析,得出经济发展(工业化);从政府层面分析,得出政府政策;从社会环境分析,得出社会环境;从民族独立角度分析,得出民族独立等。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自欧化输入,吾国始有所谓新医学。新医学者,以最新之科学为根据者也。其言生理也,根据于解剖、组织等学,非吾《铜人图》之粗疏而讹谬也;其言病理也,根据于种姓之遗传微生物之研究,各种仪器之测候,非若望问闻切之粗略,阴阳五行之说之惚恍也……故新医学兴,而旧医学不得不衰歇。
——蔡元培《医学丛书序》(1917年)
材料二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发展传统医药。2017年,《中医药法》开始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建立以中医医院为主体的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政府推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发展迅速,中医养生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2016年,我国建立了涵盖中医药各学科领域的重点研究室和科研实验室,形成了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在中医药教育方面,我国基本形成院校毕业后一继续教育有机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从中高职、本科、硕士到博士的中医学、中药学等多层次、多学科、多元化教育全覆盖,中药产业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本系,并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政府积极推进中医药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中医针灸”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我国通过召开国际会议、招收留学生、派遣医疗队、出口中药等形式,与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学术团体及个人开展了多渠道、多层次的友好交往,将中医中药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
——摘编自朱建平《新中国中医药发展7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医学兴起的主要原因,并指出西医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发展传统中医药的措施。
【答案】(1)原因:伴随西学东渐和西方列强的侵略而传入;西医以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技术较为先进;传统中医停滞不前。
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医学事业的发展;促进国人思想解放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动摇了中医的地位;客观上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
(2)措施:国家通过立法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推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使中医养生融入大众生活;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中医药科研成果大量出现;推动中医药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实现多层次、多学科、多元化教育育全服盖;发展中药产业;推动对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保护;推进中医药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
【详解】(1)原因:依据材料“自欧化输入,吾国始有所谓新医学”,得出伴随西学东渐和西方列强的侵略而传入;依据材料“以最新之科学为根据者也。其言生理也,根据于解剖、组织等学”,得出西医以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技术较为先进;依据材料“故新医学兴,而旧医学不得不衰歇”,得出传统中医停滞不前。
影响:从对中国近代医学的影响分析,得出推动了中国近代医学事业的发展;从对国人的思想解放分析,得出促进国人思想解放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依据材料“故新医学兴,而旧医学不得不衰歇”,得出动摇了中医的地位;从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分析,得出客观上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
(2)措施:依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发展传统医药”,得出国家通过立法推动中医药的发展;依据材料“我国基本建立以中医医院为主体的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得出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依据材料“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发展迅速,中医养生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得出不断推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使中医养生融入大众生活;依据材料“我国建立了涵盖中医药各学科领域的重点研究室和科研实验室,形成了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得出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中医药科研成果大量出现;依据材料“在中医药教育方面,我国基本形成院校毕业后一继续教育有机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从中高职、本科、硕士到博士的中医学、中药学等多层次、多学科、多元化教育全覆盖”,得出推动中医药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实现多层次、多学科、多元化教育育全服盖;依据材料“中药产业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本系”,得出发展中药产业;依据材料“政府积极推进中医药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得出推动对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保护;依据材料“将中医中药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得出推进中医药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商族重视商业,其从事人数之众、经营范围之广,使商业较先商时期更为繁荣。《尚书·酒诰》记载,“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说的是为人子者为奉养父母,不辞劳苦到远方去经商。在殷墟出土文物中,有渤海出产的鲸鱼骨、海贝和松绿石;有长江下游出产的水稻和印纹硬陶;有南方出产的象骨和龟甲;还有新疆出产的玉和云南出产的铜、锡等。商代人用海贝作为商业交换关系中的媒介、支付和贮藏手段,商代后期出现铜币。从殷商遗址看,商代都城中约有十平方里以上的区域,该区域内有宫庙、房屋、手工业作坊等建筑。
——摘编自李广瑞、梁晓晨《商宋文化》等
材料二 早在孔子之前我国已存在悠久的重商传统,孔子对重商的大舜、周文王、管仲都是很尊崇及推许的,殷人又特别重商,孔子作为殷遗民的后裔不可能不深受影响。孔子还继承了西周以来“关市讥而不征”的传统,反对国家干预老百姓的求利活动。孔子的重商思想又深刻地影响到战国时期的两位儒家著名代表——孟子和荀子。从战国初年法家李悝首倡“重本抑末”以来,以商鞅、韩非等法家为代表,形成了北方文化系统中强烈的重农抑商色彩;而东方文化系统中的孟子等却坚持孔子以来的重商思想,表现出更为鲜明的重商倾向。
——摘编自刘家贵《试论先秦儒家的重商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先秦儒家重商思想形成的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家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答案】(1)特点:商业繁荣;商贸范围广;出现人工铸币。
(2)因素:重商传统;商朝重视商业;西周时期国家对商业采取宽松政策;孔子等思想家推动。
影响: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晚期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详解】(1)特点:据材料“使商业较先商时期更为繁荣”可知商业繁荣;据材料“有渤海出产的鲸鱼骨、海贝和松绿石;有长江下游出产的水稻和印纹硬陶;有南方出产的象骨和龟甲;还有新疆出产的玉和云南出产的铜、锡等”可知商贸范围广;据材料“商代人用海贝作为商业交换关系中的媒介、支付和贮藏手段,商代后期出现铜币”出现了人工铸币。
(2)因素:据材料“早在孔子之前我国已存在悠久的重商传统”可知重商传统;据材料“殷人又特别重商”商朝重视商业;据材料“。孔子还继承了西周以来“关市讥而不征”的传统,反对国家干预老百姓的求利活动”西周时期国家对商业采取宽松政策;据材料“孔子的重商思想又深刻地影响到战国时期的两位儒家著名代表——孟子和荀子”可知孔子等思想家推动。
影响:据材料“以商鞅、韩非等法家为代表,形成了北方文化系统中强烈的重农抑商色彩”及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应该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在封建社会初期主要是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晚期主要是消极作用:法家的重农抑商思想在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晚期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28.论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科学家将哥伦布看成是无意间开启了全球范围内爆炸性生物交换的人。在他建立了东西半球的联系之后,数千种动植物物种在大陆之间往来不绝。这是恐龙灭绝以来生命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历史学家称其为“哥伦布大交换”,它就是意大利有番茄、美国有橙子、爱尔兰有马铃薯、泰国有辣椒,以及中国有番薯的原因。番薯和另一种美洲迁入物种玉米一样,帮助中国走出了灾荒,但它们也引发了另一次灾难。传统中国农业主要关注水稻,这种作物在湿润的河谷地带才能生长。而番薯和玉米能在干旱的高地上生长。成群结队的农民走出去,砍掉了这些高地上的森林,结果就是灾难性的水土流失。淤泥填塞了长江和黄河,引发了导致数百万人丧生的大洪水。
—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哥伦布大交换”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论题:“哥伦布大交换”对交流地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阐述:“哥伦布大交换”促进了大陆间物种的双向交流,不仅改变了交流地的农业种植结构,也促进了交流地经济的发展。如玉米、番薯等农作物传播到欧洲、中国等地后,既缓解了粮食危机,也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正是由于农作物物种的交流,极大地改变了交流地人们的饮食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文化。但“哥伦布大交换”也给交流地带来了负面影响,尤其是影响了交流地的生态系统,如番薯、玉米在中国的广泛种植,导致了干旱地区的过度开垦,以至于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导致了水土流失和洪水灾害。
综上所述,“哥伦布大交换”对交流地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既有有益的一面,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要辩证地看待该“大交换”。
【详解】设问是提取材料信息,围绕“哥伦布大交换”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根据材料“科学家将哥伦布看成是无意间开启了全球范围内爆炸性生物交换的人。……番薯和另一种美洲迁入物种玉米一样,帮助中国走出了灾荒,但它们也引发了另一次灾难。……淤泥填塞了长江和黄河,引发了导致数百万人丧生的大洪水。”可知,反映了“哥伦布大交换”对交流地产生了双重影响,可得出论题:“哥伦布大交换”对交流地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根据材料“在他建立了东西半球的联系之后,数千种动植物物种在大陆之间往来不绝。……它就是意大利有番茄、美国有橙子、爱尔兰有马铃薯、泰国有辣椒,以及中国有番薯的原因。番薯和另一种美洲迁入物种玉米一样,帮助中国走出了灾荒”及所学可知,“哥伦布大交换”促进了大陆间物种的双向交流,不仅改变了交流地的农业种植结构,也促进了交流地经济的发展。如玉米、番薯等农作物传播到欧洲、中国等地后,既缓解了粮食危机,也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正是由于农作物物种的交流,极大地改变了交流地人们的饮食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文化。根据材料“但它们也引发了另一次灾难。传统中国农业主要关注水稻,这种作物在湿润的河谷地带才能生长。而番薯和玉米能在干旱的高地上生长。成群结队的农民走出去,砍掉了这些高地上的森林,结果就是灾难性的水土流失。淤泥填塞了长江和黄河,引发了导致数百万人丧生的大洪水。”及所学可知,“哥伦布大交换”也给交流地带来了负面影响,尤其是影响了交流地的生态系统,如番薯、玉米在中国的广泛种植,导致了干旱地区的过度开垦,以至于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导致了水土流失和洪水灾害。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最后明确结论,“哥伦布大交换”对交流地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既有有益的一面,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要辩证地看待该“大交换”。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