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春统编版八下历史期中考试模拟押题卷 4(B卷)(原卷版+解析版)
2023春统编版八下历史期中考试模拟押题卷
B卷
历史(1-11课)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满分50分,每小题2分)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所通过的国旗“五星红旗”,寓意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大团结。它代表着这一时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 )
A.新民主主义国家 B.社会主义国家
C.工农专政的国家 D.苏维埃共和国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注意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它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权性质,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所以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所通过的国旗“五星红旗”,代表着这一时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A是正确的选项;BCD不是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
【点评】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只有理解题意,才能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才能做出正确选择。
2.在一部新闻纪录片的解说词中曾说: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下列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
①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②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③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④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A.①④ B.①②④ C.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的史实,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解答】根据题干“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及所学可知,一五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①不符合题意;新中国的成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②符合题意;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③不符合题意;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三座大山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④符合题意。故C正确,排除AB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新中国成立的史实,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如图这张知识卡片所摘录的内容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 )
A.增产节约,支援前线 B.士气高涨,战无不胜
C.热爱和平,抗击侵略 D.以礼待人,诚信友善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内容,识记上甘岭战役的史实。
【解答】A.材料未涉及人民增产节约,支援前线的信息,排除A。
B.材料未签订人民志愿军士气高涨,战无不胜的信息,排除B。
C.据材料“电影《上甘岭》插曲……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可知,材料反映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信息,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保卫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人民反帝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出了军威、国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故C正确。
D.材料与以礼待人,诚信友善无关,排除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内容,识记上甘岭战役的史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4.上甘岭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展开的一场著名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意义主要在于( )
A.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B.打败了美国侵略者
C.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D.提升了战略威慑力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了抗美援朝。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解答】依据课本知识可知,抗美援朝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阴谋,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题目文字说明抗美援朝战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捍卫了新中国的国家安全,A是正确的选项;BCD不是抗美援朝战争的主要意义。
【点评】解答本题要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抗美援朝,分析题意,运用所学知识正确作答即可。
5.如图是1950年11月张文元创作的漫画《一臂之助,义不容辞》,该漫画反映的战争( )
A.导致了朝鲜半岛分裂 B.致使美国深陷经济危机
C.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 D.重新确立中国大国地位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了抗美援朝。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解答】依据课本知识可知,1950年11月张文元创作的漫画《一臂之助,义不容辞》,描述的是抗美援朝。抗美援朝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阴谋,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C是正确的选项;ABD不是漫画反映的战争的影响。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抗美援朝,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6.作家王西彦回忆说:“我给那部反映农村巨变的作品取了个《春回地暖》的书名,庆幸乡亲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不再寒冷如冰,他们的命运也开始了真正的转变。”作家感叹庆幸“乡亲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不再寒冷如冰”,是因为这次巨变( )
A.团结地主阶级共同抗日,同时减轻了封建剥削
B.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C.实现了由土地私有制到土地公有制的转变
D.在土地公有的基础上,农民得到了土地经营权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土地改革的相关内容,识记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解答】A.“团结地主阶级共同抗日,同时减轻了封建剥削”属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A。
B.据材料“庆幸乡亲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不再寒冷如冰,他们的命运也开始了真正的转变”及所学可知,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全国解放后的新情况,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使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了土地的主人。故B正确。
C.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土地私有制到土地公有制的转变,不符合题意,排除C。
D.“在土地公有的基础上,农民得到了土地经营权”属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新中国初期土地改革的相关内容,识记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7.如表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农村耕地占有状况。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推动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 )
阶级成分 占全国农户总数比重 占全国耕地比重
地主、富农 不足7% 50%以上
贫农、雇农 57%以上 14%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1950年6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举行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土地改革的指导文件。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建国初期全国农村耕地占有状况”,可知许多农民处于无地或少地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由于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1950年,在新解放区,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施行土地改革,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选项C符合题意;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A不符合题意;《中国土地法大纲》是1947 年9月13日,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通过的土地改革法规,B不符合题意;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不符合题意。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8.如表是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表,这有利于( )
部门 工业 交通运输 农林水利 文化教育 其他
投资比例 58.2% 19.2% 7.6% 7.2% 7.8%
注: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约为1:7.9。
A.超额完成指标 B.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C.人才建设培养 D.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通过读取题干的表格数据,可以得到有效信息,我国在“一五”期间的投资中工业所占比例为58.2%,所占比重过半;由此可见当时我国非常重视工业发展。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故B符合题意;表格内容反映的是一五计划的投资比例,不能说明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排除A;表格内容没涉及人才建设培养,排除C;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排除D。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一五计划的时间、目的、成就和意义。
9.1953年是中国经济史上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时起,中国人熟悉了一个经济术语:“五年计划”。以下属于“一五计划”成就的是( )
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
②修建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③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④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一五计划相关知识的掌握。“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为以后国家的经济建设积累了经验。
【解答】据题干“属于‘一五计划’成就的是”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6年底,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修建了青藏、川藏、新藏三条入藏等公路,①②④选项符合题意。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排除AC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一五计划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10.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主政治建设”等关键词相吻合的历史事件是( )
A.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
C.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我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解答】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C符合题意;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排除AD;一五计划完成,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排除B。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11.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位资本家这样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他发出如此感叹是因为国家开展了( )
A.三大改造运动 B.抗美援朝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运动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关键词是“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来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故材料说明了建国后民族资本家愿意接受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A项正确;抗美援朝运动开始于1950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始于1958年,土地改革是在1950﹣1952年,故BCD排除。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大改造的相关史实。
12.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之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掀起公私合营高潮 B.基本完成三大改造
C.实现手工业合作化 D.胜利召开中共八大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956年底,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选项B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大改造的相关史实。
13.“同仁堂合营后,解放了生产力,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企业面貌大为改观。生产设备、厂房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改造……”对这段话的解读,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建国初期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体现了建国初期我国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体现了建国初期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国家通过公私合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私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三大改造,掌握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式。
【解答】据“生产设备、厂房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改造……”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建国初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C符合题意;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建立生产合作社,与题干不符,排除AB;国家通过公私合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排除D。
【点评】本题重在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通过题干提取关键信息,掌握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
14.20世纪六七十年代,雷锋纪念馆、焦裕禄纪念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相继建成,这些纪念馆共同反映的时代精神是( )
A.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B.坚持真理,勇于探索
C.廉洁奉公,坦荡无私 D.刻苦钻研,科学务实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的英雄人物。社会主义建设的英雄人物有解放军的好战士雷锋、“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等。
【解答】解放军的好战士雷锋、“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均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的英雄模范人物。解放军的好战士雷锋乐于助人;铁人王进喜在大庆会战期间,用艰苦环境下,以顽强的意志使大庆油田油井得以提前开钻,当井喷发生时,他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井喷,被誉为“铁人”。焦裕禄在兰考率领人民群众治理内涝、盐碱、风沙,在得知自己患癌之后仍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息。因此,在他们身上都有“艰苦创业,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因此A正确。坚持真理,勇于探索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的时代精神。因此B错误;廉洁奉公,坦荡无私与焦裕禄有关,因此C错误;刻苦钻研,科学务实与科学家有关,因此D错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十年探索,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5.张艺谋的电影中具有历史震撼力的是《活着》。电影中有一个场景:小孩找出他父亲的铁皮包的箱子要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钢。这个场景发生在( )
A.“文化大革命”期间
B.“大跃进”时期
C.土地改革时期
D.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期间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大跃进运动,结合所学即可解答。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全国上下为完成毛泽东制定的1958年钢铁产量1070万吨的指标,打出“以钢为纲”的口号,全民大炼钢铁。但由于技术不合规格,炼出大量的废铁,造成了极大的浪费。所以题干材料中的场景“小孩找出他父亲的铁皮包的箱子要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钢”应该发生在“大跃进”运动时期。
【点评】本题考查大跃进运动,需要掌握、大跃进运动、全民大炼钢铁等。
16.每个年代都会有很具年代感的流行语。回顾历史,生活在1958年的人们接触到的流行语应该是( )
A.真理标准、拨乱反正 B.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C.改革开放、深圳特区 D.入世谈判、和平发展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失误,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真理标准是在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出现,排除A项;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B项正确;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排除C项;我国入世是在2001年,排除D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失误。
17.这次会议意味着中华民族在历经种种探索与曲折之后,开始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次会议( )
A.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
B.完成了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
C.概括了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D.制定了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在历史的转折关头,人们急切地期待走出一条新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据“这次会议意味着中华民族在历经种种探索与曲折之后,开始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A项正确;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排除B项;1987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上概括了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排除C项;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江泽民在会上作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2002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制定了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排除D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的相关史实。
18.1984年,邓小平同志说:“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邓小平对设置特区论述旨在强调特区能( )
A.扩大对外开放 B.解决就业问题
C.解决原料问题 D.推动农村发展
【答案】A
【分析】本题以主要考查了经济特区的设置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我国建设经济特区有利于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有利于学习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基地,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对外影响。由此可知,邓小平对设置特区论述旨在强调特区能扩大对外开放,A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就业、原料和农村发展的内容,排除BCD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经济特区的设置。
19.“解放”一词在不同时期含义不同,如1949年新中国诞生。解放了全国人民;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另一种意义上的解放。后一种“解放”本质是( )
A.国家主权的独立 B.人民地位的改变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经济基础的建立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的成就,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开放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评】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的成就,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改革开放的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0.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的共同点是(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C.以阶级斗争为纲
D.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共同点的相关史实。理解“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的观点。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都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分别开创了我国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选项ACD不属于两者的共同点,不符合题意。选项B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共同点的相关史实。
2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中国特色”指的是( )
A.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经济发展分三步走
C.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点理解。
【解答】据所学知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C项正确;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属于基本路线的内容,排除AD项;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是社会主义建设具体措施,排除B项。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点与内涵。
22.南方谈话“等于是一个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当看着船的方向摇摆不定时,他又一次跳上船头,把扭曲的方向摆正了。”“扭曲的方向摆正”指的是( )
A.提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B.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C.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D.开创“一国两制”方针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体系形成。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992年陪同邓小平视察的陈开枝这样比喻:“等于是一个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当看着船的方向摇摆不定时,他又一次跳上船头,把扭曲的方向摆正了”“扭曲的方向摆正”的含义是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姓“资”姓“社”等问题的困扰。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的中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A是正确的选项;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开创“一国两制”方针,都不是“扭曲的方向摆正”。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邓小平理论,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2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以下表述不准确的是( )
A.大批冤假错案得到平反,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得到恢复和发扬
B.平反后的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C.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到1978年底基本完成
D.刘少奇恢复名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的相关史实。
【解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到1982年,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基本结束,300多万名干部、知识分子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数千万受到株连的人,也得到解脱。他们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1980年,中共中央撤销了“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恢复刘少奇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选项C表述不准确,符合题意;选项ABD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相关史实。
24.最新版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些理论能够一脉相承并与时俱进的根本原因是( )
A.坚持独立自主 B.坚持中国道路
C.坚持阶级斗争 D.坚持实事求是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一脉相承并与时俱进的根本原因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故D符合题意;坚持独立自主不是这些理论能够一脉相承并与时俱进的根本原因,排除A;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坚持中国道路无关,排除B;坚持阶级斗争说法错误,排除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一脉相承并与时俱进的根本原因是坚持实事求是。
25.2022年,“水立方”惊喜变身为“冰立方”成为冰壶的重要赛场,利用二氧化碳制冷剂取代传统冷媒氟利昂,还实现制冰过程中余热全部回收利用。这体现了我国新发展理念中的什么理念( )
A.创新、协调 B.绿色、创新 C.开放、共享 D.共享、协调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新发展理念。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解答】“利用二氧化碳制冷剂取代传统冷媒氟利昂,还实现制冰过程中余热全部回收利用”体现了绿色、创新的理念,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不符。
【点评】该题考查新发展理念,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理解新发展理念的内涵。
二.材料题(共3小题,满分50分)
26.(16分)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源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委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中国人民有没有能力把生产恢复起来,这是一个严峻考验。新中国虽然得到苏联和东欧等国的承认和支持,但美国拒绝承认。中国人民能否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人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建设国家,这是又一个严峻考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所面临的国内外严峻形势。(4分)
材料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所有国家都吃了大亏,只有美国发了战争财,本土没有遭到破坏,所以美国当时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敢碰美国人。中国跟他们打了一仗,而且至少在军事上也没有被打败,和美国人坐在谈判桌上平等对话。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所述“中国跟他们打了一仗”的这“一仗”指的是哪历史事件?说说这“一仗”的胜利所产生的积极影响。(4分)
材料三 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阶级,把封建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3)根据材料三,指出土地所有制形式是如何变化的。刘少奇说:“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你如何理解这句话?(6分)
(4)综合材料二、三,概括中国人民的这些斗争在当时所起的共同作用。(2分)
【答案】(1)国内:经济凋敝(或国民经济濒于崩溃);国际: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和封锁。(4分)
(2)抗美援朝;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4分)
(3)封建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巩固了人民政权,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6分)
(4)巩固了人民政权。(2分)
【分析】本题以三段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所面临的国内外严峻形势、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知识。
【解答】(1)根据材料一“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源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委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中国人民有没有能力把生产恢复起来”可得出当时面临的国内危机是经济凋敝;根据材料一“新中国虽然得到苏联和东欧等国的承认和支持,但美国拒绝承认”可得出当时面临国际上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和封锁。
(2)根据材料二“中国跟他们打了一仗,而且至少在军事上也没有被打败,和美国人坐在谈判桌上平等对话”可得出是抗美援朝。根据材料二“中国跟他们打了一仗,而且至少在军事上也没有被打败,和美国人坐在谈判桌上平等对话”及所学知识可得出抗美援朝战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3)根据材料三“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阶级,把封建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可得出变化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从土地改革的意义方面来理解,土地革命巩固了人民政权,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4)根据材料二抗美援朝的胜利,巩固了新生政权,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材料三土地改革的胜利巩固了人民政权,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归纳可知两者共同的作用是巩固了人民政权。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所面临的国内外严峻形势、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知识。
27.(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1957年底,计划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在工业建设方面,发展十分迅速。……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3%提高到1957年的45%,改变了旧中国重工业落后的面貌……1957年钢产量达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296%;原煤产量达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6%;发电量达193亿度,比1952年增长166%。
——据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一五”计划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五”计划产生的影响。(4分)
材料二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史实?这一史实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材料三 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
项目 粮食(亿公斤) 棉花(万担) 油料(万担) 生猪存栏数(万头)
1957年 1950.5 3280 7542 14590
1960年 1435 2126 3405 8227
下降(%) 26.4 35.2 54.9 43.6
(3)根据材料三,分析1960年与1957年相比农业生产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4)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经验也有教训,你能从中得到什么认识?(4分)
【答案】(1)优先发展重工业;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4分)
(2)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分)
(3)变化:农业产值减少。原因:“左”倾错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4分)
(4)政策的制定应实事求是,符合国情,符合人民利益;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发展;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言之成理即可)(4分)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以及影响、1957﹣1960年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原因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依据材料一“到1957年底,计划的各项指标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在工业建设方面,发展十分迅速。……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3%提高到1957年的45%,改变了旧中国重工业落后的面貌。……1957年钢产量达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296%;原煤产量达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6%;发电量达193亿度,比1952年增长166%”可知,中国“一五”计划的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材料二反映的是三大改造。三大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据表格信息可知,1957﹣1960年我国的棉花、油料、生猪存栏数都呈下降趋势,即农业产值减少。结合所学可从“左”倾错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方面回答。
(4)结合所学可从政策的制定应实事求是,符合国情,符合人民利益;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发展;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等方面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以及影响、1957﹣1960年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原因等知识。
28.(18分)习近平曾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节选自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探究问题。
【问题一 国家贫穷落后的问题】
材料一 世界上还能有谁,提出这样的伟大决策,让中国人成功解决了温饱;让座座城市神话般崛起;世界上还能有谁,提出这样的伟大构想,使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世界上还能有谁,提出这样的伟大理论,成为引领中华民族前进的光辉旗帜。
——改编自一位伟人纪念堂中的留言
(1)根据材料判断这位伟人提出的伟大理论是什么?他提出的“伟大决策”指什么?(4分)
【问题二 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的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一个从“走俄国人的道路”发展到“走自己的道路”的历程。
(2)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道路自信”告诉我们,从始至终中国必须要坚持走怎样的一条道路?(2分)
【问题三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材料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3)材料三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哪一次会议上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4分)
【问题四 姓“资”姓“社”的问题】
材料四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还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讲话要点》
(4)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的讲话,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问题五 新时代民族复兴问题】
材料五 “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中国共产党建立近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为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制度基础。”
——摘自习近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讲话
(5)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什么?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哪些努力?(6分)
【答案】(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改革开放政策。(4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分)
(3)中共十三大;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4分)
(4)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2分)
(5)基本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我们要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等。(6分)
【分析】本题以五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改革开放政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共十三大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及影响、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中学生为实现中国梦的做出的努力等知识。
【解答】(1)根据材料判断可知,这位伟人提出的伟大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他提出的“伟大决策”指的是改革开放政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
(2)根据材料二“全党要更加自觉的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结合所学可知“道路自信”是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根据材料“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中共十三大上提出的;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邓小平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视察,多次发表谈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要敢于试验;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些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要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改革开放政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共十三大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及影响、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中学生为实现中国梦的做出的努力等知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2023春统编版八下历史期中考试模拟押题卷
B卷
(1-11课)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满分50分,每小题2分)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所通过的国旗“五星红旗”,寓意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大团结。它代表着这一时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 )
A.新民主主义国家 B.社会主义国家
C.工农专政的国家 D.苏维埃共和国
2.在一部新闻纪录片的解说词中曾说: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下列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
①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②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③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④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A.①④ B.①②④ C.②④ D.①③④
3.如图这张知识卡片所摘录的内容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 )
A.增产节约,支援前线 B.士气高涨,战无不胜
C.热爱和平,抗击侵略 D.以礼待人,诚信友善
4.上甘岭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展开的一场著名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意义主要在于( )
A.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B.打败了美国侵略者
C.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D.提升了战略威慑力
5.如图是1950年11月张文元创作的漫画《一臂之助,义不容辞》,该漫画反映的战争( )
A.导致了朝鲜半岛分裂 B.致使美国深陷经济危机
C.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 D.重新确立中国大国地位
6.作家王西彦回忆说:“我给那部反映农村巨变的作品取了个《春回地暖》的书名,庆幸乡亲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不再寒冷如冰,他们的命运也开始了真正的转变。”作家感叹庆幸“乡亲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不再寒冷如冰”,是因为这次巨变( )
A.团结地主阶级共同抗日,同时减轻了封建剥削
B.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C.实现了由土地私有制到土地公有制的转变
D.在土地公有的基础上,农民得到了土地经营权
7.如表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农村耕地占有状况。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推动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 )
阶级成分 占全国农户总数比重 占全国耕地比重
地主、富农 不足7% 50%以上
贫农、雇农 57%以上 14%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8.如表是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表,这有利于( )
部门 工业 交通运输 农林水利 文化教育 其他
投资比例 58.2% 19.2% 7.6% 7.2% 7.8%
注: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约为1:7.9。
A.超额完成指标 B.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C.人才建设培养 D.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9.1953年是中国经济史上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时起,中国人熟悉了一个经济术语:“五年计划”。以下属于“一五计划”成就的是( )
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
②修建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③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④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主政治建设”等关键词相吻合的历史事件是( )
A.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
C.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我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11.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位资本家这样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他发出如此感叹是因为国家开展了( )
A.三大改造运动 B.抗美援朝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运动
12.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之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掀起公私合营高潮 B.基本完成三大改造
C.实现手工业合作化 D.胜利召开中共八大
13.“同仁堂合营后,解放了生产力,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企业面貌大为改观。生产设备、厂房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改造……”对这段话的解读,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建国初期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体现了建国初期我国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体现了建国初期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国家通过公私合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私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14.20世纪六七十年代,雷锋纪念馆、焦裕禄纪念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相继建成,这些纪念馆共同反映的时代精神是( )
A.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B.坚持真理,勇于探索
C.廉洁奉公,坦荡无私 D.刻苦钻研,科学务实
15.张艺谋的电影中具有历史震撼力的是《活着》。电影中有一个场景:小孩找出他父亲的铁皮包的箱子要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钢。这个场景发生在( )
A.“文化大革命”期间
B.“大跃进”时期
C.土地改革时期
D.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期间
16.每个年代都会有很具年代感的流行语。回顾历史,生活在1958年的人们接触到的流行语应该是( )
A.真理标准、拨乱反正 B.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C.改革开放、深圳特区 D.入世谈判、和平发展
17.这次会议意味着中华民族在历经种种探索与曲折之后,开始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次会议( )
A.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
B.完成了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
C.概括了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D.制定了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18.1984年,邓小平同志说:“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邓小平对设置特区论述旨在强调特区能( )
A.扩大对外开放 B.解决就业问题
C.解决原料问题 D.推动农村发展
19.“解放”一词在不同时期含义不同,如1949年新中国诞生。解放了全国人民;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另一种意义上的解放。后一种“解放”本质是( )
A.国家主权的独立 B.人民地位的改变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经济基础的建立
20.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的共同点是(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C.以阶级斗争为纲
D.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
2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中国特色”指的是( )
A.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经济发展分三步走
C.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2.南方谈话“等于是一个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当看着船的方向摇摆不定时,他又一次跳上船头,把扭曲的方向摆正了。”“扭曲的方向摆正”指的是( )
A.提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B.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C.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D.开创“一国两制”方针
2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以下表述不准确的是( )
A.大批冤假错案得到平反,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得到恢复和发扬
B.平反后的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C.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到1978年底基本完成
D.刘少奇恢复名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24.最新版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些理论能够一脉相承并与时俱进的根本原因是( )
A.坚持独立自主 B.坚持中国道路
C.坚持阶级斗争 D.坚持实事求是
25.2022年,“水立方”惊喜变身为“冰立方”成为冰壶的重要赛场,利用二氧化碳制冷剂取代传统冷媒氟利昂,还实现制冰过程中余热全部回收利用。这体现了我国新发展理念中的什么理念( )
A.创新、协调 B.绿色、创新
C.开放、共享 D.共享、协调
二.材料题(共3小题,满分50分)
26.(16分)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源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委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中国人民有没有能力把生产恢复起来,这是一个严峻考验。新中国虽然得到苏联和东欧等国的承认和支持,但美国拒绝承认。中国人民能否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人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建设国家,这是又一个严峻考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所面临的国内外严峻形势。(4分)
材料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所有国家都吃了大亏,只有美国发了战争财,本土没有遭到破坏,所以美国当时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敢碰美国人。中国跟他们打了一仗,而且至少在军事上也没有被打败,和美国人坐在谈判桌上平等对话。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所述“中国跟他们打了一仗”的这“一仗”指的是哪历史事件?说说这“一仗”的胜利所产生的积极影响。(4分)
材料三 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阶级,把封建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3)根据材料三,指出土地所有制形式是如何变化的。刘少奇说:“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你如何理解这句话?(6分)
(4)综合材料二、三,概括中国人民的这些斗争在当时所起的共同作用。(2分)
27.(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1957年底,计划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在工业建设方面,发展十分迅速。……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3%提高到1957年的45%,改变了旧中国重工业落后的面貌……1957年钢产量达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296%;原煤产量达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6%;发电量达193亿度,比1952年增长166%。
——据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一五”计划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五”计划产生的影响。(4分)
材料二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史实?这一史实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材料三 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
项目 粮食(亿公斤) 棉花(万担) 油料(万担) 生猪存栏数(万头)
1957年 1950.5 3280 7542 14590
1960年 1435 2126 3405 8227
下降(%) 26.4 35.2 54.9 43.6
(3)根据材料三,分析1960年与1957年相比农业生产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4)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经验也有教训,你能从中得到什么认识?(4分)
28.(18分)习近平曾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节选自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探究问题。
【问题一 国家贫穷落后的问题】
材料一 世界上还能有谁,提出这样的伟大决策,让中国人成功解决了温饱;让座座城市神话般崛起;世界上还能有谁,提出这样的伟大构想,使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世界上还能有谁,提出这样的伟大理论,成为引领中华民族前进的光辉旗帜。
——改编自一位伟人纪念堂中的留言
(1)根据材料判断这位伟人提出的伟大理论是什么?他提出的“伟大决策”指什么?(4分)
【问题二 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的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一个从“走俄国人的道路”发展到“走自己的道路”的历程。
(2)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道路自信”告诉我们,从始至终中国必须要坚持走怎样的一条道路?(2分)
【问题三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材料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3)材料三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哪一次会议上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4分)
【问题四 姓“资”姓“社”的问题】
材料四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还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讲话要点》
(4)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的讲话,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问题五 新时代民族复兴问题】
材料五 “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中国共产党建立近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为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制度基础。”
——摘自习近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讲话
(5)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什么?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哪些努力?(6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