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本溪市本溪县中2022-2023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本溪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目前出土发现的周代金文中,大多与锡命(册命)礼活动有关。金文记载受命者要“拜手稽首”表示对国王的感谢。《礼记·祭统》云:“古者明君爵有德而禄有功,必赐爵禄于太庙。”《西周铜器断代》收录有关西周王室册命贵族的事例共计58起,周天子无一缺席。据此可知,西周时期举行的锡命礼活动意在( )
A.均衡贵族集团内部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B.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
C.强化周王的共主地位以稳定政治秩序 D.构建起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
2.河南登封阳城战国冶铸铁遗址出土的铸范,按器类则以 、锄等农业生产工具最多,约占出土铸范总数的90%以上。河北石家庄市庄村赵国遗址考古中出土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这些考古发现可以印证,战国时期( )
A.北方地区已全面推广铁犁牛耕技术 B.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C.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不断完善 D.农业经营方式的成熟
3.《逸周书·作雒》中有周公因“国西土为方千里,分以百县,县有四郡”,县大于郡。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郡下辖县,郡(守)与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这一变化表明( )
A.郡县管理职能发生了变更 B.君主专制理念的有效落实
C.郡县制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D.地方治理体系的因时制宜
4.下表为20世纪在山东地区出土的牛耕图信息(局部)。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两汉时期山东地区( )
犁耕图 发现时间 状况 时间
滕州宏道院牛耕图 1930年 一人扶犁,一牛曳拉,耕牛的形体健壮高大,牛前有一小孩牵牛导引。 东汉中期
金乡县香城牛耕图 20世纪80年代 二牛抬杠正在犁地,牛前一人执系倒退引牛,右牛后一人执竿赶牛,长辕犁后一农扶犁、两牛间一人扶辕。 西汉晚期
山东邹城牛耕图 1993年 二牛抬杠,两耕牛拉犁,一农夫在后扶犁耕地。犁头呈等腰三角形,中间稍隆起,犁梢和犁床由一根湾木制成。 东汉时期
A.精耕细作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B.农耕中已经普遍使用畜力
C.农业集体耕作制度出现新形态 D.出现可控制耕土深浅的犁
5.董仲舒将《春秋》中的自然变化与社会政治的变化联系起来,提出“天人感应”理论。提出皇帝是上天的代言人,即“天子”代表上天治理人世。风调雨顺即是天子贤明,灾害频繁即是上天在向天子示警。这一理论的出现( )
A.开创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B.从根本上否定了儒家仁政思想
C.有利于约束封建君主的行为 D.为儒学产生找到了自然依据
6.有学者将魏晋时期的士人群体分为五种类型(如下表)。据此可知,魏晋时期( )
类型 特点及代表人物
第一种类型 顿悟世事之变,随波逐流、明哲保身、坐享利禄。如王戎
第二种类型 恪守儒家传统,虽然政治环境在变,但从表面看他们的思想不变。如傅玄
第三种类型 执着于传统伦理道德,固执地乘承儒家的纲常名教,陷入与政治现实的严重对立,他们走向老庄,兼摄儒道。如阮籍和嵇康
第四种类型 原本是儒士,因不满政治现实从官场上淡出,隐居田园不再入仕。如陶潜第五种类型身兼儒道,但以道家思想为主,淡泊名利,看重生命并修行道术,成为道士。如葛洪
A.士人阶层分化及政治心态的多元 B.佛道思想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
C.多种文化交流融合导致社会动荡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变革
7.据统计,东晋政府在籍户数约为76.8万户,成汉(蜀)约30万户,虽然当时北民大量南迁,但两地户数相较于三国、西晋时期,并无明显变化,甚至出现一定减少,以致东晋北伐时无民可征,只能以“编户奴以充兵役”。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应是东晋时期( )
A.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 B.社会战乱频繁动荡不安
C.土断政策执行不彻底 D.政府户籍管理较为混乱
8.下列是北魏至唐代受田的变化情况。这可以说明( )
时期 受田情况
北魏孝文帝时期 男年15岁以上受露田(种植谷物)40亩,妇人受20亩,奴婢依良
隋朝开皇二年 丁男、中男受露田80亩,永业田20亩。妇女受露田40亩,奴婢5口给田1亩
唐朝武德七年 丁男(21~59岁)、中男(18~20岁)给永业田20亩,口分田80亩,寡妻妾给口分田30亩
A.北魏地主大量兼并土地 B.隋代统一致使大量土地被开垦
C.唐代新税法的大力推行 D.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9.唐朝武则天执政后,“大行帷帽”(原属胡装),帷帽从造型上来看是一种高顶宽檐笠帽,在帽檐一周制有薄而透的面纱(如右图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唐代女性通过珠宝等饰品装饰丝网来展现自己的地位,与其他流行的款式相搭配。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异域风尚推动社会进步 B.开明的民族政策利于促进文化交流
C.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D.社会普遍崇尚简约自由的服饰风格
10.《新唐书》记载:“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分曹以主众焉。”中书门下独立行使出令权,众宰相在其议定政务后,可直接交中书门下五房机构分类处理,然后送交尚书省执行。这一做法( )
A.完善了中枢机构的制衡机制 B.确保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C.便于提高原体制的行政效率 D.扩大了门下省的职权范围
11.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一面夸张地展示战争的残酷和环境的恶劣,一面更凸显保家卫国的豪情和建功立业的抱负;中晚唐时期的边塞诗更加倾向于低迷悲观和忧郁忡忡的心理表达,透露出深刻的慷慨壮烈和伤感悲凉氛围。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思想演进影响文人审美情趣 B.文学风格折射社会环境变迁
C.商品经济导致文风日渐世俗 D.诗人力图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12.转运使司在宋初设置时只是中央派驻地方的监司机构,“专主粮饷”,供应军队。到南宋后期转运使司的属官有“主管文字”“幹办公事”“准备差遣”“帐幹”等,属官之下配备人吏如勾押官、前行、后行等。这一变化( )
A.促使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说明了地方行政效率提高
C.标志古代官僚政治走向成熟 D.反映出中央集权继续强化
13.北宋时期,“以钱谷定税”,形成了以货币地租、实物地租为主的地租形态,如两浙中田一亩,夏税钱四文四分,秋米八升;下田一亩钱三文三分,米七升四合。在汴京城内,“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以上比比皆是”。天圣后,内库岁入“饶、池、建新铸绪钱一百零七万,而斥旧蓄络钱六十万于左藏库,率以为常”。这些现象( )
A.强化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B.说明国家经济管理制度混乱
C.加剧了北宋的“钱荒”问题 D.促使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14.为使儒学在哲理上与佛、道相抗衡,理学大量吸取佛、道思想的思辨成分,构成严密的哲学逻辑结构,同时注重将佛、道“修养”方式引向“齐家”“治国”“平天下”,使虚幻出世的神学观念重新回到现实的人世,使哲学的终极从彼岸回到此岸。这说明宋明理学( )
A.是对传统儒学的新发展 B.成为解决时代弊政的有力武器
C.凸显了思想的平民化趋势 D.反映了儒学与外来文化的冲突
15.元代帝师制度源于蒙古军进军四川的需要而与西藏地方势力合作所设立的。帝师掌管全国佛教,各地各级官府均设有僧正司、僧录司、都纲司,管理各地佛教徒,隶属于宣政院;宣政院负责任免僧官及谳定犯罪僧徒。据此可知,元代帝师制度的设立( )
A.加速了元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C.体现出元朝机构设置的混乱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和民族交融 D.反映出佛教思想本土化和大众化倾向
16.辽宋夏金时期,主要少数民族都模仿汉字自行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如下图)。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A.国家统一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 C.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的频繁
B.汉字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包容性 D.少数民族审美呈现世俗化趋势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的“共主”与各诸侯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的,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
“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秦朝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材料二
——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子弟,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高官乃至诸侯王……汉武帝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武帝时期,中央政府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 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治理国家的主要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的意义。(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隋朝在西北边境设交市监管理互市,是中央派出机构。唐朝沿用隋制,继续设互市监掌管陆路贸易,太宗贞观六年(632年),改隋交市监为互市监。《唐六典》“诸市互监”云:“汉、魏以降,缘边都国皆有互市,与夷狄交易,置其物产也。并郡县主之,而不别置官吏。”“诸互市监各掌诸蕃交易之事”,唐代互市监的品级相对于隋代大大提高。还规定“诸宫私互市,唯得用帛练、蕃彩,自外并不得交易。其官市者,两分练,一分蕃彩,若蕃人须籴粮食者,监司斟酌须数,与州司相知,听百姓将物就互市所交易。”
——摘编自李叶宏 惠建利《唐代“互市”法律制度探析》
材料二
唐初,以“怀柔远人,义在羁縻”为要义,在川西北地区设置了大量的羁縻府州,到武德二年(619年),“羌、蛮隶剑南者,为州二百六十一”。对于封授的羁縻府都督、刺史等职,唐朝明确规定“皆得世袭”,“其部落代袭刺史等官”,仅“天宝中国家所赐官告共三十九道”。同时,唐朝还对这些内附的“首领”们厚于赏赐,其中包括官秩很高的虚衔。同时,唐朝还积极吸收当地的民族和部落参与作战,对参与和配合出征打仗的地方首领还授予军职。通过积极采取羁縻措施,设置羁縻府州和大量封授、赏赐,唐朝强化了对川西北地区的政治领属。宋朝沿袭唐朝旧制并使用唐朝的封印,宋朝予以默认。
——摘编自黄辛建 次旦顿珠《唐宋两朝在川西北地区的羁縻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西北边境互市的贸易特点,并分析边境互市的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羁縻政策的表现。(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86年,在阿斯塔那古墓群发掘中,出土高昌国和平元年(西魏大统十七年,551)的叠布(即棉布)借贷契约,借贷量达60匹之多。在1975年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队对哈拉和卓古墓群十六国至唐西州时期51座墓葬的发掘中,出土一件“蓝棉布,出土物似为一件棉衫裙,内有絮棉,已糟朽成粉状”。在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遗址联合考察队对新发现的一处墓地发掘中,出土一件宽5厘米、长7.5厘米的棉布方巾,墓地年代属于魏晋前凉时期。
——摘编自新疆考古发掘简报等
材料二
松江乌泥泾的棉纺织业在宋元之际还处于“厥功甚艰”的初级阶段。黄道婆返乡后教民织布,“未几,被更乌泾,名天下,仰食者千余家”。至元十九年,元廷规定税粮可“折输绵绢杂物”,元二十六年四月,“五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绵提举司,责民岁输木绵十万匹,以都提举司总之”。朝廷还经常和市棉布等物,赈济北方部民。由于棉纱和棉布的生产量越来越大,所以,在天历元年全国科差总数中,征收的绵和布就分别达72 015斤和211 223匹。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魏晋至唐时期棉花在新疆的传播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的原因。(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程朱理学产生后家国同构体的层次结构
——摘编自金观涛《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本溪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 考查分封制。根据材料“大多与锡命(册命)礼活动有关”“拜手稽首”“必赐爵禄于太庙”“周王室册命贵族的事例共计58起,周天子无一缺席”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举行的锡命礼活动意在加强周王室的共主地位以稳定统治秩序,故选C项。其他选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
2.B 考查先秦时期的农业经济。材料指出,阳城战国遗址“农业生产工具的铸范约占出土铸范总数的90%以上”,石家庄市庄村赵国遗址“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这说明当时铁农具在生产中已得到广泛应用,这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两个地点的考古发现不能代表整个北方,且“全面”
过于绝对,故排除A项;精耕细作是指在农业上认真细致地耕作,战国时期的这些考古发现,不能证明农业的精耕细作模式的完善,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农业经营方式,故排除D项。
3.D 考查古代的地方行政治理。分析材料可知,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设三十六郡”,郡县之间的辖属关系发生颠覆性变化,郡(守)与县(令)等地方官吏的任免权由诸侯国君到皇帝,使郡县制在秦朝全国范围内确立,因而郡与县职能与权力大小是由不同朝代的国情决定的,故D项正确。管理职能是管理系统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材料仅反映了郡县之间的辖属关系及郡(守)与县(令)任免权的变化,故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秦代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属于中央集权,未反映君主专制,故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郡县制与其他制度之间优劣性的对比,故排除C项。
4.A 考查中国古代农业。材料体现出反映牛耕技术的牛耕图在山东地区有较多发现,从西汉到东汉犁耕技术的进步可知,当时山东地区农业的精耕细作得到进一步发展,故选A项。从材料信息中得不出“普遍使用畜力”的结论,排除B项;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农业集体耕作的结论,排除C项;唐代的曲辕犁可控制耕土的深浅,这与材料涉及的耕犁的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5.C 考查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有利于约束君主的行为,故C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6.A考查魏晋时期的思想。根据材料,魏晋时期,由于儒、佛、道三教思想并存及政治因素的影响,士人群体出现分化现象,儒教讲现实人伦秩序,道教和佛教告诉人们功名利禄如浮云,毋须贪恋,生命重于一切,士人群体对社会多元化思想的不同态度,致使他们分化为不同的群体,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魏晋时期,佛道虽有发展,但不是社会发展主流,故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社会的动荡这一结果,故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及社会变革,故排除D项。
7.A考查魏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根据材料可知,东晋时期,虽然大量北民南迁,但是政府所掌握的户籍数量并无明显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东晋政局相对稳定,门阀士族势力不断发展,其隐匿大量人口,导致政府的户籍数量并未随着社会发展而增长,故A项正确,排除B项。土断政策取消了对侨人的优待,将其纳入到正式户籍中,这有利于增加政策户籍数量,排除C项;D项非其主要原因,故排除。
8.D 考查古代的土地制度。由材料可知,从北魏孝文帝时期到唐朝的武德年间都在进行授田,即均田制,由国家出面开辟无主荒地,分给适宜条件的人进行耕种,说明从北魏到唐朝统治者都重视农业生产,故D项正确。北魏均田制,男女授田,属于土地国有制,没有涉及地主大量兼并土地,故排除A项;材料只能反映三个时期的受田情况,不能作为土地开垦面积多少的依据,故排除B项;唐代两税法是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的情况下实行的,它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与材料中均田制不符,故排除C项。
9.B考查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推动了文化交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帷帽实际上是开明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间文化交流的体现,故选B项。社会是否进步仅从材料无法判断,故排除A项;C、D两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
10.C 考查唐朝政治。根据材料“列五房于其后”“独立行使出令权”“直接交中书门下五房机构分类处理,然后送交尚书省执行”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书门下便于提高原三省体制的行政效率,故选C项。
A项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并没有体现“制衡机制”,故排除;材料更多体现的是效率,“科学性”是否提高材料并未反映,且B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唐代中书门下原称政事堂,是宰相府署,独立于三省机构之上,同门下省是两个概念,并没有扩大门下省的职权范围,故排除D项。
11.B 考查唐朝文学发展。据材料可知,盛唐时期和中晚唐时期边塞诗的风格不同,中晚唐时期的边塞诗透露出慷慨壮烈和伤感悲凉的氛围,体现了晚唐时期逐渐衰落的社会环境,说明文学风格折射出社会环境变迁,故选B项。盛唐时期和晚唐时期边塞诗风格的变化与思想演进无关,排除A项;宋朝时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作品逐渐世俗化,排除C项;材料中只是说明了边塞诗的风格转变,故全景再现社会真实的说法错误,排除 D项。
12.D考查宋朝政治。由“专主粮饷”到“幹办公事”等信息可知,转运使司本是代表中央削弱地方财权的机构,后扩大到管理地方行政等事务,其职权扩大体现出中央集权继续强化,故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中央强化对地方的管理,排除A项;职权扩大与地方行政效率之间无因果关系,排除B项;古代官僚政治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三省六部制的创立,排除C项。
13.C 考查北宋的“钱荒”现象。根据材料“以钱谷定税”“货币地租”“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以上比比皆是”“而斥旧蓄络钱六十万于左藏库,率以为常”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现象造成社会中对货币的需求量增加并且减少了市场中货币的流通量,故选C项。材料中的第一点利于促进国家赋税收入的货币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封建人身依附关系,但不是材料反映的全部内容,故排除A项;B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D项发生在明清时期,故排除。
14.A考查宋明理学。材料指出,为了应对来自佛、道的挑战,理学“吸取佛、道思想的思辨成分”,同时将佛、道“修养”方式引向“齐家”“治国”“平天下”,使传统儒学有了新发展,故选A项。分析材料可知,宋明理学形成是对佛、道思想的吸收借鉴,并未涉及时代弊政,故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平民化,故排除C项;道家不是外来文化,故排除D项。
15.B 考查元代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元代设立的帝师制度一方面是与西藏地方势力合作所设立的,这有利于民族融合;另一方面帝师制度掌管全国的佛教,隶属于宣政院,这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统治,故B项正确。元政权的封建化进程材料体现不出来,故排除A项;帝师隶属于宣政院管辖,体现不出机构设置的混乱,故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帝师制度,这一制度的设立不能体现佛教思想的本土化和大众化,故排除D项。
16.C考查辽宋夏金时期的文化。根据材料,辽宋夏金时期,主要少数民族都创制了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字,但是这些文字基本上都是在汉字造字的基础上的模仿,说明当时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交流的频繁,故C项正确。辽宋夏金时期是处于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分裂时期,故排除A项;材料中是少数民族模仿汉字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字,不是汉字的包容性,故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少数民族审美呈现世俗化趋势,故排除D项。
17.(1)变化: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4分)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交融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4分,任答两点即可)
(2)措施: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并设刺史监察地方,在中央设立中朝;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4分)意义: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与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分,任答一点即可)
18.(1)特点: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贸易受到地方政府监督;帛练和蕃彩充当一般等价物。(4分,任答两点即可)作用:促进了边境和内地的贸易交往;推动了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融。(4分,任答两点即可)
(2)表现:在西北地区设置众多的羁縻府州;厚赐少数民族首领财务和虚衔;重用少数民族首领和部落参与作战,并加授官职。(6分)
19.(1)解释: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为棉花的引进与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新疆吐鲁番等地区棉花种植已经相当普遍;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为中国传统农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6分)
(2)原因:棉花由边疆地区传入中原地区,并在南宋时的江南就广为种植;技术的传授、工具的革新;元代国家空前统一,疆域广阔;政府重视农桑,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市镇经济的兴起,如松江逐渐成为棉纺织中心;民众对棉织品的生产与消费需求等。(6分,任答三点即可)
20.示例一:用相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形成
论题:宋代以后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2分)
阐述:皇权是大一统官僚系统中一切权力的来源,处于基层的“家”是实现儒家伦理的最基本单元,处于中层的是具有儒家信仰的读书人阶层,他们在汉代主要指豪强地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则指门阀士族。隋唐以来,世家大族衰落,科举制推行,大量信仰儒家思想的知识分子跻身封建统治阶层,从而使宋代以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走向成熟。程朱理学产生前后家国同构体的层次结构差别表现在:第一,家国同构体中的中层领导力量不再是以豪强或士族为主,而是以儒家知识分子为主。南宋时,信奉理学的儒生成为主导中层的群体,儒生通过科举考试获得社会地位,有了广阔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活动空间,儒生与政府合作担当地方建设和教化的组织者,他们延伸了政府的行政管理功能,实现了县以下的自治。第二,在儒家知识分子修身教化的价值取向引导下,乡约得到推广,家族制度更加完备,程朱理学兴起后,普通百姓日益重视族谱和祠堂,这就大大便利了中层对基层社会的管理,这也表明程朱理学产生后中国传统社会家国同构体的成熟。中国家国同构体的成熟对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10分)
示例二:
论题:官僚政治的成熟运作有利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2分)阐述:在宋代以前,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体现为国家对社会的全面控制与压制。如秦朝采用法家思想进行统治,最后在农民起义与旧贵族的打击下灭亡。在汉代,统治者吸取了秦亡教训,采取较为柔和的统治方式,使得社会力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国家仍然通过建立乡里制度对社会施行全面的控制,并且通过建立合法的渠道使得社会群体的利益与要求可以得到适当的表达,社会精英可以通过国家的选官制度(察举制、征辟制)进入政权体系,参与社会治理。到了宋代,随着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措施的施行,文官地位提高,宋代社会形成了崇文的社会风气,国家政治制度得到整体性的调整与变革,官僚政治更为成熟。此后,元朝设立行省制度,行省长官权大而不专,以程朱理学为儒学正宗,从而使宋代形成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得以巩固与延续,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和清代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明代地方设三司和清代总督、巡抚的设置也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士绅的高度强化和中央官制的完备有利于国家维护社会整体的安定,士绅在强大皇权的保障下也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因此,在这种家国同构体的结构下,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结构呈现出稳定的格局。综上所述,在中国古代,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离不开官僚制度的运作,官僚政治的发展、成熟保障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生活的有序运行。(10分)
(“示例”仅作为参考答案,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辽宁省本溪市本溪县中2022-2023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