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中考历史一模试卷(含解析)

2023年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1. 《史记 商君列传》记载:商君治秦,“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商鞅此举的直接目的是(  )
A.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B. 确立封建的官僚制度
C. 提高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D. 推动秦国的经济发展
2. 汉书中有“朕(汉文帝)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的记载。这体现了汉文帝(  )
A. 重视农业发展 B. 减轻兵役负担 C. 注意以德化民 D. 提倡勤俭节约
3. 北魏孝文帝推行汉服,褒衣博带,而其时南朝服饰却是“小作冠帽,短制衣裳”。这种现象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 中外交流频繁 B. 民族交融 C. 民族隔阂消除 D. 文化先进
4. 如图为元宣政院印,该机构(  )
A. 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B. 管辖西域的军政事务
C. 掌管西藏的军民事务
D. 调度全国各地的军队
5. 明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这一措施导致(  )
A. 政府的行政效率提高 B. 地方势力不断壮大
C. 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D. 国家稳定经济繁荣
6. 英国政治家格拉斯东激愤地说到:“我不知道也没有读到过比这个战争在起因上更不正义,比这个战争更足使我国永远背上耻辱的战争。”他这样说是因为鸦片战争(  )
A. 以强大欺负弱小 B. 是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的
C. 打开了中国市场 D. 扭转了中国与英国的贸易逆差
7. 从1946年6月下旬到1947年6月,经过一年时间的酝酿,其间不仅有战略时机的选择,也有进攻样式的考虑,最后中央军委考虑由“渐进式”的进攻模式转变为“跃进式”的模式。“跃进式”的模式指的是(  )
A. 粉碎国民党对山东的进攻 B.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 与国民党军进行主力决战 D. 打过长江解放全中国
8.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土地改革,从1949年到1952年,中国耕地面积增长了10.3%,粮食产量年均增长12.6%,棉花产量年均增长43.1%。材料说明土地改革(  )
A. 有力打击外来侵略势力 B. 彻底改变了农村的面貌
C. 实现了土地公有的目标 D. 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
9. 周恩来总理在祝酒词中说道:“中美两国在关系中断22年之后,现在两国的关系就要揭开新的一幕。”中美关系揭开新的一幕的重要标志是(  )
A. 尼克松访华 B. 万隆会议召开 C. 中国重返联合国 D. 田中角荣访华
10. 英国法律史学家梅因认为:“无论是为了罗马的利益或是为了罗马的安全,都不允许把外国人完全剥夺法律的保护。况且,在罗马史中从来未有一个时期忽略过对外贸易。”这种认识表达出古罗马(  )
A. 习惯法延续的必要性 B. 成文法产生的必然性
C. 公民法存在的必要性 D. 万民法形成的必然性
11. 拉斐尔所画的《西斯廷圣母》一扫中世纪以来圣母像中那种冰冷、僵硬、不可亲近的模样。描绘出了一位美丽、端庄、优雅、安详的年轻母亲,神情举止给人一种温柔、贤惠之感。拉斐尔的圣母画体现的思想是(  )
A. 人文主义 B. 民主主义 C. 神权至上 D. 理性主义
12. 自19世纪中期起,马克思主义成为西欧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在东欧和东南欧,它的影响日益扩大;在亚洲和美洲,它是工人运动和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思想武器。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  )
A. 推动了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 B. 直接提供了解决各国问题的方案
C. 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 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
13. 如图,摘录了彼得一世改革的措施,这些措施的推行(  )
*创建一支新式常备军
*鼓励兴办手工工场
*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学校
*提倡学习西方的礼节和生活方式
A. 建立起沙皇专制统治 B. 废除了腐朽的农奴制度
C.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D. 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14. 进化论将人类从最高的阶梯上拉了下来,人类在本质上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由于机缘巧合,成为大自然的“最适者”,而不是“最高级”者。作者认为进化论(  )
A. 挑战了当时的主流人类观 B. 遵循了生物进化基本规律
C. 开启了自然科学界的革命 D.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15. 1917年,中国学者严复作诗《欧战感赋》:“三年西宇战天骄,海上金银气尽销。入水狙攻号潜艇,凌云作斗有飞轺。壕长地脉应伤断,炮震山根合动摇。见说伤亡过十万,不堪人种日萧条。”严复在诗中(  )
A. 预言同盟国失败 B. 描述了战争的残酷特点
C. 预言同盟国胜利 D. 强调战争推动科技进步
二、辨析改错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0分)
16. 战国时期,荀子提出了“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判断:
改正:
17. 为丰富人民的生活,中共十五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判断:
改正:
18. 为了保证贫穷公民参政议政,伯里克利建立了津贴制度。
判断:
改正:
19. 《宅地法》使黑人奴隶获得人身自由,调动了黑人奴隶参战的积极性,扭转了美国南北战争的形势。
判断:
改正: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2.0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盛时期,也是中华文明向世界传播的重要时期。唐代不仅积累创造出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当时的东方独领风骚,而且其流光溢彩,光照四邻。大唐立国之初,“四夷若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相继遣子弟入学”,“国学之盛,近古未有”。唐朝长安城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世界文化中心之一。
——据耿虎《新罗、日本遣唐留学比较研究》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来华留学生数量和质量快速提升。来华留学生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东欧五国的33名来华语言生逐渐发展到2016年的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42773名各个层次的国际学生……从出国留学视角来看,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出国留学正从国际边缘逐渐走到舞台中心。……从1978年到2015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404.21万人。在读126.43万人;完成学业277.78万人;回国221.86万人,占已完成学业人数的79.87%。教育部统计显示,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4.45万名,同比增幅3.97%,其中自费留学生49.82万名,同比增幅3.4%,自费留学人员占总人数的91.5%。
——据魏礼庆、胡燕华《改革开放40年出国留学与来华留学事业回顾与展望》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世界文化中心之一”的主要条件。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来华留学生人员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以及中国出国留学潮呈现出的特点。
(3) 留学作为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形式,对此你有何认识?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中叶,英帝国的领土扩张有所缓和,“自由帝国主义”理论甚嚣尘上。多数英国人认为,自由贸易是英国最大的利益所在,与其保护帝国,不如保护海上通道。在这种思潮影响下,英国实行“炮舰政策”,强制推行“自由贸易”,迫使全世界为英国的商品打开门户。
——据钱乘旦《英国通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对外政策转变的背景。
材料二:第二次工业革命为资产阶级“征服世界”提供了更加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物质手段;新的钢铁材料、新的内燃机和汽轮机动力、新的通讯手段的使用,带来了铁路、轮船等交通运输工具的革命性变革,使得远程运输更为广泛、安全、便捷。随着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垄断资本主义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据王斯德《工业文明的兴盛》
(2) 根据材料二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成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的变化。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因素。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一 如图所示
(1) 根据图中③的范例,填写①②④历史事件名称,使知识结构图完整。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共同作用。
材料二 任何一次大的政治革命,都不可能是单一的,也不可能和思想文化分离。正如列宁所言“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纵观世界历史,任何民族、任何国家,在任何一次革命之前,都是思想大解放、文化大繁荣的时期。
——据陈力、张永江《辛亥革命的文化意义》
(2) 根据材料二,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外相关史实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阐释充分,层次清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的措施;商鞅变法规定: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采取这一措施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秦国军队的战斗力。C项正确;确立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军事上的作用,没有涉及政治方面,没有体现确立封建的官僚制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军事上的作用,没有涉及经济,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的措施等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的措施等史实。
2.【答案】A
【解析】根据“朕(汉文帝)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可知,汉文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减轻赋税,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A项正确;题干内容没有涉及减轻兵役负担,排除B项;题干内容没有涉及注意以德化民,排除C项;题干内容没有涉及提倡勤俭节约,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文帝的统治措施,注意对题干文字材料的解读。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文帝的统治措施。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北魏孝文帝推行汉服,褒衣博带”“南朝服饰却是“小作冠帽,短制衣裳,”可知,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在服饰上的相互影响,这一切都是民族交融的结果,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交融,没有体现中外交流频繁,民族隔阂消除以及文化先进的内容,排除AC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及影响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4.【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元宣政院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元朝设置宣政院史实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将这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元朝宣政院的设置,标志着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元朝加强西藏管理的措施,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辖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标志着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注意识记元朝的建立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明初罢相”“事皆朝廷总之”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全面改革官制,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明朝废除丞相以后,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A项;明朝时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地方势力不断壮大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繁荣,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朝废除丞相以加强君权。
6.【答案】B
【解析】根据“我不知道也没有读到过比这个战争在起因上更不正义,比这个战争更足使我国永远背上耻辱的战争。”可知,英国政治家格拉斯东认为英国以中国的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侵略战争,这一不正义的借口让他感到耻辱,故B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以强大欺负弱小,排除A;题干材料只是反映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没有涉及是否打开了中国市场,排除C;扭转了中国与英国的贸易逆差在材料里没法体现,排除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材料内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
7.【答案】B
【解析】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B项正确;孟良崮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排除A项;与国民党军进行主力决战的战役是淮海、平津、辽沈三大战役,排除C项;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是渡江战役,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以及意义,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历史事件。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耕地面积增长了10.3%,粮食产量年均增长12.6%,棉花产量年均增长43.1%”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出土地改革的完成,我国的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和棉花产量均有很大的增长,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D项正确;有力打击外来侵略势力是抗美援朝,排除A项;土地改革没有彻底改变农村的面貌,排除B项;土地改革由地主土地所有制变成了农民土地所有制,没有实现土地公有的目标,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国耕地面积增长了10.3%,粮食产量年均增长12.6%,棉花产量年均增长43.1%”。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9.【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结束了20多年代的对抗,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A项正确;万隆会议,即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这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这次会议由于在万隆召开,所以也称万隆会议,排除B项;中国重返联合国是1971年,中美关系还没有走向正常化,排除C项;田中角荣是日本的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美关系的改善的历程。
10.【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万民法的适用范围是罗马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据题干“……都不允许把外国人完全剥夺法律的保护。况且,在罗马史中从来未有一个时期忽略过对外贸易。”可知,题干体现了将外国人纳入罗马法的范围,这种认识表达出古罗马的万民法形成的必然性,D项正确;ABC项都不能体现法律适用范围即包括罗马本国居民,也包括外国人,没有体现外国人需要法律的保护,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古罗马万民法形成的必然性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古罗马万民法形成的必然性的相关史实。
11.【答案】A
【解析】《西斯廷圣母》中的圣母神情举止给人一种温柔、贤惠之感。当时正值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是著名的文艺复兴美术三杰;拉斐尔的圣像画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主主义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神权至上是整个西欧中世纪的特点,文艺复兴运动反对的是神权至上,排除C项;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主义,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
12.【答案】C
【解析】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自己的统治,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蓬勃发展起来。据“自19世纪中期起,马克思主义成为西欧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在东欧和东南欧,它的影响日益扩大;在亚洲和美洲,它是工人运动和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思想武器。”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选项C符合题意;推动了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直接提供了解决各国问题的方案与题干无关,排除AB项;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不符合主旨,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内容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的相关史实。
13.【答案】C
【解析】18世纪初,沙皇彼得一世决心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他发出向西方学习的号召,颁布一系列法令,全面推行改革。他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推行文化教育;提倡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彼得一世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题干摘录了彼得一世改革的措施,这些措施的推行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彼得一世改革的措施的相关史实。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彼得一世改革的措施的相关史实。
1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进化论将人类从最高的阶梯上拉了下来,人类在本质上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可知,进化论否定了当时的神创论,挑战了当时的主流人类观。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把发展变化思想引入生物界,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使人类思想认识发生了飞跃,挑战了当时的主流人类观,故A符合题意;拉马克首次提出了生物进化观点,排除B;哥白尼开启了自然科学界的革命,排除C;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近现代生物学的重大突破。学生需要结合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通过进化论来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5.【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917年““欧战感赋”“海上金银气尽销““壕长地脉应伤断,炮震山根合动摇”“见说伤亡过十万,不堪人种日萧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的《欧战感赋》描述了一战的场景,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性,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一战的残酷性,没有体现“预见同盟国失败”或“预言同盟国胜利”,排除AC项;材料体现了一战的残酷性,而不是强调战争推动科技进步,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性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的相关史实。
16.【答案】×,“荀子”改为“孟子”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他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故题干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
判断:×;改正:“荀子”改为“孟子”。
本题主要考查了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以及主要观点,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的观点。
17.【答案】错误,“中共十五大”改为“中共十四大”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说法是错误的,应把“中共十五大”改为“中共十四大”。
故答案为:
错误;“中共十五大”改为“中共十四大”。
本题考查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属识记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记忆基础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过程,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18.【答案】√,无误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为了保证贫穷公民参政议政,伯里克利建立津贴制度,即为参政的公民发放津贴,这有利于贫穷公民参政议政,解决了他们参政的后顾之忧,保障了公民权利。故题干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判断:√。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内容,识记伯里克利改革的相关内容。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伯里克利改革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9.【答案】×,“《宅地法》”改为“《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解析】1862年,联邦政府审时度势,颁布了《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不久,林肯发表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从1863年元旦美国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加入北方军队。《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深得人心,调动了农民和黑人奴隶的积极性。他们踊跃参军作战,扭转了北方军队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1864年,北方军队围攻“南部同盟”的“首都”里士满。1865年,南方军队投降。美国内战以北方获胜告终,避免了美国分裂。
故答案为:
判断:×。
改正:“《宅地法》”改为“《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本题主要考查《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识记《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内容及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20.【答案】【小题1】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制度先进;对外开放;民族关系和谐等。
【小题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对国际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等。中国出国留学从国际边缘逐渐走到舞台中心,出国留学人员不断国增加,自费留学人员成为主体。
【小题3】要与时俱进,不断对外开放,学习和吸收先进文明等。
【解析】本题以二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盛唐气象的表现、改革开放的成就、中国出国留学潮呈现出的特点、中外文明交流的启示,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盛唐气象的表现、改革开放的成就、中国出国留学潮呈现出的特点、中外文明交流的启示等史实,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21.【答案】【小题1】背景:工业革命的完成;“自由帝国主义理论”的影响;需要扩大世界市场等。
【小题2】新成果:内燃机、发电机、汽车、飞机等。变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小题3】因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等。
【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英国对外政策转变的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成果,第二次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的变化,推动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因素。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识记英国对外政策转变的背景,识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成果,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的变化,理解推动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2.【答案】【小题1】①洋务运动;②戊戌变法(百日维新);④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小题2】论题:革命的思想文化是革命的先导。
阐释:在中外近代历史上,每一次革命运动发生之前,都传播着相应的革命理论。随着启蒙运动的开展,其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广泛传播,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武器;列宁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武装了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传入近代中国后,孙中山把它改造为三民主义,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由此可见,每一次重大的政治革命,都不可能是单一的革命,必然与深厚的思想文化因素密切联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化探索、思想大解放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等史实,掌握论证和探讨问题的方法。
第1页,共1页

2023年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中考历史一模试卷(含解析)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