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答案)
绝密★启用前
九年级学业水平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答卷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并同时将姓名、
座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规定的位置。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50分)
注意事项:1.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Ⅰ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1.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创立的诸多政治制度影响深远。其中作为中国历史上运行最久远的地方行政制度,对加强中央集权和基层管理等都有极为重要作用的是
A.分封制 B.皇帝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据《魏书》记载,北魏孝文帝即位后,自称鲜卑拓跋氏是黄帝的后裔,与中原华夏同源共祖。孝文帝此举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开发了江南地区
C.激化了民族矛盾 D.实现了全国统一
3.《百家讲坛》中在介绍隋朝最重要的贡献时曾评价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讲,隋文帝也罢,隋朝也罢,一半的功业就在于此。”该贡献是指
A.确立了选拔人才的察举制度
B.结束了长期分裂使中国重归统一
C.开凿灵渠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D.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的发展
4.杜佑《通典》记载:“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此社会状况的出现得益于
A.唐太宗的励精图治 B.武则天的承前启后
C.唐玄宗的开元盛世 D.宋太祖的重文轻武
5.史学界对宋朝的某项政策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这项政策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第二种观点,这项政策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这项政策应该是
A.重农抑商 B.重文轻武 C.以德化民 D.闭关锁国
6.某博物馆计划推出中国古代专题展览,准备了如下所示四幅图片。据此判断,该展览的主题是中国古代
(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北宋纸币铜版
拓片图
《前门街市图》(局部,清)
《广州十三行》
)
A.货币的发展历程 B.制瓷业的发展历程
C.商业的发展历程 D.丝织业的发展历程
7.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如果用世纪年代的纪年方式表述,这一事件发生在
A. 公元16世纪60年代 B. 公元16世纪70年代
C. 公元17世纪70年代 D. 公元17世纪60年代
8.如表是中国古代某阶段的发展概况表。该表反映出这一阶段的历史发展特征是
政治 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军机处
经济 引进玉米、甘薯、马铃薯;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文化 《红楼梦》问世;京剧逐渐成为主要剧种
军事 戚继光抗倭;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9.1894年,外国资本在中国经营的近代工业的投资总额约2800万元。到1914年,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总额约为1106万美元,较1894年前工业投资涨了近8倍。各国纷纷扩大在华资本的所谓“法律”依据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0.“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启蒙,中国移植了民主宪政,却出现了严重水土不服,民主自由没有成为一种社会常识和社会共识。”材料指出了新文化运动的
A.背景 B.内容 C.作用 D.地位
11.建筑是活着的城市历史。下列建筑共同见证了
(
北京大学红楼
中共一大上海会址
)
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B.五四运动的爆发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D.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涨
12.绘制示意图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下图反映的是
A.中共一大确定的党的中心工作 B.工农武装割据的含义
C.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D.中共七大制定的政治路线
13.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态度。下列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洋务派在创办近代工业的同时,还派遣了留学生
B.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C.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14.2021年,朱彦夫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其简历上说“14岁的朱彦夫报名参军,先后参加了战淮海、过长江、打上海等上百次战役、战斗”。这段经历有助于我们了解
A.北伐战争 B.土地革命
C.抗日战争 D.人民解放战争
15.祝大椿办上海公益纱厂,“利用怡和洋行以推广销路,让一部分股份给英国人,改为中英合办”。荣氏兄弟在办厂审批时,因为没有送礼遭到当地士绅反对。两江总督刘坤一,是倡导办实业的官员,一连下七道批示要求地方官支持实业。材料反映了
A.清政府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
B.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大量外国资本
C.民族工业打败了列强在华的企业
D.中国民族工业在夹缝中生存,在曲折中发展
16.古代亚非地区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下列文明成果属于古代埃及的是
A.金字塔 B.楔形文字
C.佛教 D.甲骨文
17.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人类不断探索,尝试着建立奴隶制的民主政治。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汉谟拉比法典》 B.种姓制度
C.伯里克利改革 D.《十二铜表法》
(
刻在岩石上的“儒略历”
)18.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
集和解读。右图的史料可以用来解读
A.公历的缘起
B.庄园的出现
C.城市的自治
D.大学的兴起
19.“在短短的几十年里,日本按照自己的节奏改变了自身。由以前的封建社会变成了西方影响和日本传统的混合物……一个正在上升的帝国。”导致日本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大化改新 B.彼得一世改革
C.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D.明治维新
20.19世纪,热力学、电磁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新发展,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在技术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带动了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兴起。这里所说的“新兴工业部门”有
A.煤炭和钢铁 B.电力和石油
C.冶金和采矿 D.交通和化工
21.《大国崛起》解说词:“1917年11月7日,震撼世界的十月革命爆发。以此为起点,这个占世界陆地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开始了一次对20世纪的历史产生深刻影响的伟大实践。”这里的“伟大实践”是指
A.推翻了沙皇俄国专制统治 B.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实现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
22.一战结束后,德国13%的领土被割让,因此丧失了15%的耕地面积和75%的铁矿藏;德国还失去了全部殖民地和海外属地。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条约是
A.《和平法令》 B.《凡尔赛条约》
C.《九国公约》 D.《联合国家宣言》
23.一位美国学者在评价罗斯福新政时写道:“其实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他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罗斯福新政在“政治上的成功”主要体现在
A.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B.使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
C.调整和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D.彻底消除了经济危机
24.1944年6月6日清晨,美英盟军开始横渡英吉利海峡。在飞机和军舰对纳粹军队猛烈轰炸的火力掩护下,4000艘舰船把军队和补给运上了岸。海滩上的战斗非常激烈,盟军的强大战斗力和先进装备逐渐占据了优势。与上述材料相关的战役是
A.凡尔登战役 B.莫斯科保卫战
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D.诺曼底登陆
25.“旧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冷战时期的集团对抗不复存在,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再也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上述材料反映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是
A.一体化 B.多极化
C.全球化 D.信息化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注意事项:
第II卷共3道题。第II卷所有题目的答案,考生须用0.5毫米黑色
签字笔答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域内,在试卷上答题不得分。
2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 春秋末期穿有鼻环的牛尊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现象对当时社会发展的作用。(6分)
材料二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2)根据材料二,归纳商鞅变法的措施。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的作用。(8分)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史料
②
1842年
7月21日,我们奉命以现有的兵力向敌军进攻
;
……我军在城内的进攻遭到了敌军最顽强的抵抗,这完全出乎总司令的意料之外,在许多场合中都是寸土必争的。
—[英]康宁加木《鸦片战争——在华作战回忆录》
史料
③
《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战前的封建社会在战后一步步发生变化。
—马敏《中国近现代史》
虎门台遗址
史料
①
)
(1)按照史料价值可以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上述三则史料分别属于哪一种类型。(3分)
(2)根据史料③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鸦片战争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性质方面对中国社会的影响。(9分)
28.(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1936年12月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937年7月 七七事变
1937年9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937年8—11月 淞沪会战
1938年3月 台儿庄战役
1938年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1940年8月 百团大战
1945年 中共七大召开
1945年8月 日本天皇发布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
——据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编制
阅读以上材料,从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确定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字数150字左右)(10分)
2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的进程……它大大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引发了欧洲近代几个世纪的大规模海外扩张,开始了欧洲对世界征服和侵略的历史。
——摘自马世力主编《世界史纲(下册)》
(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历史事件对世界的影响。(6分)
材料二 “工业化”指的是以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为中心的经济向以工业和机器生产为特征的经济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最主要的特征是,技术和组织上的变化改变了生产,带来了生产率的提高。工业化使国际分工日益深化……把世界所有地区的人们联系在了一起。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2)列举两例英国“工业化”过程中的技术创新。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个过程”对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8分)
一模历史答案 2023.3
一、选择题
1.C 2.A 3.B 4.A 5.B 6. C 7. D 8.D 9.C 10.A
11.C 12.B 13.C 14.D 15.D 16.A 17.C 18.A 19.D 20.B
21.C 22.B 23.C 24.D 25.B
26.(14分)
(1)新现象: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4分)
作用: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推动了社会变法改革。(任意一点,2分)
(2)措施: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奖励军功。(任意两点,4分)
作用: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4分)
27.(12分)
(1)第一手史料:①②;第二手史料:③ (3分)
(2)政治: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
经济:自然经济遭到破坏;
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9分)
28.(10分)(说明:如果观点不对,一律不再得分)
答案示例:
观点一: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论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1936年,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抗击日本侵略者,加快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1940年,中国共产党发动了百团大战,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1945年,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总之,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政策,英勇的奋斗和牺牲精神,指引了中国抗战前进的方向,中国共产党是抗战胜利的关键因素,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其他参考观点
观点二:全民族抗战是中国抗战胜利的保证。
观点三:正面战场的抗战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观点四: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29.(14分)
(1)历史事件:新航路的开辟(2分)
影响:①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②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
③引发了西欧的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给亚非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④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任意两点,每点2分,共4分)
(2)技术创新:珍妮纺纱机、蒸汽机。(2 分)
积极影响:①工厂制度确立;②新技术广泛应用;③提高了生产力;
④国际分工深化;⑤世界联系加强等。(任意两点,每点3分,共6分)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