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同步练习 (含解析)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15题)
1.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1913年,德国工业生产提高了4.6倍,其中重工业和一些新兴工业部门的发展特别迅速,而在重工业的发展中,军事工业又占有突出的地位。据此可知,德国经济的发展( )
A.主要得益于国家实现统一 B.促进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C.造成英法传统强国的衰落 D.对欧洲国际关系构成挑战
2.“在1914年最爱好和平,最心地善良的人,也像喝醉了酒似的两眼杀气腾腾。”下列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按因果逻辑关系排列正确的是( )
①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和对峙
②欧洲列强矛盾和冲突加剧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垄断组织
④萨拉热窝事件 ⑤世界被瓜分完毕
A.②③⑤①④ B.⑤③②①④ C.③②⑤④① D.③⑤②①④
3.下表是 1913-1914 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
国家 英国 沙俄 法国 德国 日本 美国
占世界工业总产量( % ) 14 2.6 6 16 1 38
殖民地面积(万平方米) 3350 1740 1060 290 30 30
殖民地人口(万人) 39350 3320 5550 1230 1920 970
对此解读最全面的是( )
A.美国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一 B.英国经济发展和殖民活动密切相关
C.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D.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1890年3月,德国新皇威廉二世解除了俾斯麦的职务后,德国海外扩张步伐明显加快且海军实力得到全面提升。英国对此日益焦虑不安,20世纪初,英德矛盾已成为欧洲大国间的主要矛盾。英德矛盾的升级主要缘于( )
A.威廉二世更换首相 B.对殖民地的激烈争夺
C.英国丧失殖民霸权 D.德国的经济实力增强
5.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败战,标志德国“速决战”破产,该战役是( )
A.凡尔登战役 B.马恩河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日德兰海战
6.1917年,中国用“以工代战”的形式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参战的意图在于( )
A.学习西方建设民族民主国家 B.实现中华民国主权的真正统一
C.参加国际联盟维护国家利益 D.战后收回日本攫取的山东主权
7.下列关于第一次世界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②战场主要在欧洲的三条战线进行
③日本向德国宣战并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
④美国和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8.它建立在战胜国相互妥协,对战败国掠夺,对弱小民族和国家奴役,对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运动敌视的基础上,伴随着国际力量和体系结构的剧烈变动,这一体系的瓦解已不可避免。材料所述的体系是( )
A.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B.维也纳体系
C.凡尔赛体系 D.雅尔塔体系
9.列宁说:“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丘吉尔曾把凡尔赛体系称为“胜利者的蠢事”。这是因为凡尔赛体系( )
A.维护了世界和平 B.改变了欧洲的中心地位
C.埋下了冲突祸根 D.形成了侵略中国的原则
10.1921年11月,美、英、日等九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在承认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就拆散英日同盟、限制海军军备和瓜分中国等问题达成协议,建立起了华盛顿体系。据此可知,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
A.表明了欧洲的世界优势丧失
B.奠定了国际联盟成立基础
C.体现了帝国主义的强权政治
D.维护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11.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第四款规定,各缔约国“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该条款签署的目的是( )
A.废止德、奥在华租界和侵略特权 B.纠正巴黎和会对中国主权的侵犯
C.维护“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 D.取消日本在中国山东攫取的各项特权
12.国联宣称其宗旨在于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实质上国联( )
A.推动德国进攻苏联 B.成为绥靖政策的实施机构
C.是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工具 D.是美国称霸的场所
13.1920年成立的国际联盟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旨在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国际联盟的成立( )
A.直接终结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B.有效遏止了法西斯势力
C.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有益尝试 D.推动了巴黎和会的召开
1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交战各国很多人认为这次战争是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维护和平正义的事业。但随着战争的进程,人们对战争逐渐持反对态度,士兵们的战斗激情也消失殆尽,他们甚至觉得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战争的结果取决于民众态度变化 B.人们对战争的认知具有随意性
C.和平与发展成为战后的世界潮流 D.战争的残酷性改变了社会心理
15.“一战”将东方各族人民卷入了国际政治生活,帮助他们熟悉军事技术装备和新式武器,使他们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认识。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纲领”、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关于民族自决原则的声明,也使殖民地人民民族自决意识和民族独立观念大大强化。由此可知( )
A.“一战”客观上助推了民族意识增强 B.巴黎和会的精神指导了民族解放运动
C.近代国际关系主动适应民族解放运动 D.民族意识增强影响了西方列强的决策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共2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63至1914年间作为一个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据有突出地位。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以大殖民帝国的形式——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十分突出。到1914年时欧洲已称霸全球,这是一个始于500年前葡萄牙船长沿非洲海岸摸索前进时期的漫长过程的非凡顶峰。随着权力史无前例的集中,欧亚大陆的一个半岛已经一跃而成为世界的中心。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一战中,军人死亡上 1000万,战争耗费近3600亿美元,无数城镇化为废墟。沙皇国、德意志帝国和奥句帝国土崩瓦解,第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诞生。英、法在战争中消耗了大量财富,美国则从债务国一跃成为债权国,并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金融剥削的中心。由于战争,列强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战后初期,相继爆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埃及的独立运动等。战后,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要求维持战的世界和平。
——摘编自卢文璞《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现代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1)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国际格局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914年战争爆发约六周之时,俄国社会主义者波特采夫致信英国《泰晤士报》:俄国所有政党和所有民族的代表,现在都与政府同心协力,这场与德国和奥匈的战争,对俄国来说业已变成一次民族之战,对世界各族人民而言,亦是如此。
——摘编自[美]丹尼斯·谢尔曼、索尔兹伯里《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1915一1916年的欧洲战争在军事上没有明显的进展,陷入了所谓的“暂壕战”。两个阵营的士兵挖墅壕,时常发动进攻,仅能前进数米,或继续后退。人们甚至怀疑这与国家的生存有什么关联。战争已不像当初人们相信的那样,是为了正义的高尚的战争,为国家流血是壮美的行为;其看法变为: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人还是对国家都带不来丝毫的价值和利益。
——摘编自[日]入江昭《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根据材料一,指出波特采夫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态度并说明其理由。
(2)根据材料二,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年后欧洲各国人们对战争看法的变化及其原因。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材料“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1913年”可知本题考查一战爆发的背景,根据材料“德国工业生产提高了4.6倍,其中重工业和一些新兴工业部门的发展特别迅速,而在重工业的发展中,军事工业又占有突出的地位”可以得出德国在扩军备战,其经济的发展对欧洲国际关系构成挑战,D项正确;A、B、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2.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按因果逻辑关系阐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③19 世纪晚期至20 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⑤帝国主义国家竞相奉行殖民扩张、建立庞大帝国的帝国主义政策,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被瓜分完毕 。②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欧洲列强矛盾和冲突加剧 ,特别是英国和德国。①各国都寻求同盟者,20 世纪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④萨拉热窝事件导致国际局势迅速恶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综上可知,正确的因果逻辑关系排列是③⑤②①④,D项正确;排除A项、B项、C项。故选D项。
3.D
【详解】由“1913-1914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可以看出,材料反映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不匹配,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美国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一,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英国经济发展和殖民活动密切相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是老牌殖民帝国主义国家,德国是新兴工业强国,二十世纪初,德国工业产值已超过英国,但在殖民地和商品市场方面英国却占绝对优势,并且和另外一些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已把世界瓜分完毕。为了夺得新的殖民地和商品、投资市场,德国大力扩展海军,推行世界政策,结果必然与英国发生最严重的冲突,也就使英德矛盾构成了主要矛盾,B项正确;A项与英德矛盾的升级无关,排除A项;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没有丧失殖民霸权,排除C项;D项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败战,标志德国‘速决战’破产”可知,在一战中,分别在东线、西线和南线进行了战役,1914年9月5日至12日,英法联军合力挡住了德意志帝国军队的攻势,西线陷入了旷日持久的阵地战,德国速决战破产,B项正确;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在一战即将结束之前,排除A项和C项;日德兰海战发生在1916年,且是海战,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中国受协约国集团的怂恿,用“以工代战”形式,对德宣战的意图在于,战后收回山东主权,D项正确;建设民主国家并非中国参加一战的目的,排除A项;实现中华民国主权的真正统一与中国“以工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不符,排除B项;建立国际联盟的主张是威尔逊在参加巴黎和会时才提出的,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第一次世界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战场主要在欧洲的三条战线进行,日本向德国宣战并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美国和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①②③④正确,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体系是在一战后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上建立的,也敌视社会主义,C项正确;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1648年形成,结束了欧洲混战局面,奠定近代国际关系的基础,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维也纳体系1815年建立,其突出特征是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形成,其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因为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并未得到解决,凡尔赛体系埋下了冲突祸根,是“建立在火山上的"和平,是“胜利者的蠢事”,C项正确;维护了世界和平与“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不符,排除A项;凡尔赛体系并未改变欧洲的中心地位,排除B项;形成侵略中国原则的是华盛顿会议上的《九国公约》而非凡尔赛体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材料“承认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瓜分中国”体现了帝国主义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C项正确;一战后欧洲的世界优势并没有丧失,排除A项;国际联盟成立于192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华盛顿会议并没有维护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如二战的爆发,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根据材料“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规定意在共同宰割中国,维护“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中“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不符,排除A项;《九国公约》并未涉及到山东问题,排除B项、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国联被英、法等大国所操纵,实质上是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工具,C项正确;德国进攻苏联不属于实质,排除A项;绥靖政策强调英法等向德国法西斯妥协,但国联维护的是英法等大国的利益,排除B项;国联是一战的产物,而美国二战后才开始称霸,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根据材料“国际联盟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旨在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可知,国际联盟是各国为防止武装冲突、加强普遍和平与安全而建立国际机构的第一次尝试,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联盟是一战结束之后成立的,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联盟虽然是各国为防止武装冲突、加强普遍和平与安全而建立国际机构的第一次尝试,但在实践中并没有起到维护和平的作用。《盟约》规定将德国地由国际联盟实行委任统治,事实上等于把这些地交由英法日等国实行统治,它的作用只是帮助大国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巩固了战后世界体系,并没能有效遏止法西斯势力,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19年1月28日的巴黎和会中,通过建立国际联盟的草拟法案,是巴黎和会推动了国际联盟的成立,D项因果颠倒,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材料信息显示,人们由战争初期支持战争到后来反对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争的残酷性改变了社会心理,D项正确;战争的结果取决于多种因素,但民众态度的变化并不能作为决定因素,排除A项;改变人们心理的是战争的残酷,其中具有因果联系,并非随意性,排斥B项;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潮流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排除C项。故选D项。
15.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一战”及其影响客观上助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使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意识增强,A项正确;B项表述本身有误,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信息只是说国际关系的变化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解放运动,C项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D项逻辑关系有误,材料强调“一战”客观上助推了民族意识增强,排除D项。故选A项。
16.(1)特点:欧洲逐步称霸全球,成为世界的中心。
说明:政治上,通过殖民扩张,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经济上,通过工业革命影响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
(2)影响: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或德意志、奥匈帝国战败,英法受到重创);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或苏俄诞生与美国崛起):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或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战后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 1763至1914年间作为一个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据有突出地位……到1914年时欧洲已称霸全球……随着权力史无前例的集中,欧亚大陆的一个半岛已经一跃而成为世界的中心”,可得出,欧洲逐步称霸全球,成为世界的中心。
说明:根据材料一“……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以大殖民帝国的形式——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十分突出……”,并结合所学可知,政治上,欧洲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经济上,通过工业革命影响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
(2)影响:根据材料二“ 一战中,军人死亡上 1000万,战争耗费近3600亿美元,无数城镇化为废墟。……”,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根据材料二“……沙皇国、德意志帝国和奥句帝国土崩瓦解……英、法在战争中消耗了大量财富……”,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或德意志、奥匈帝国战败,英法受到重创);根据材料二“……第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诞生……美国则从债务国一跃成为债权国,并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金融剥削的中心……”,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或苏俄诞生与美国崛起);根据材料二“……由于战争,列强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战后初期,相继爆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埃及的独立运动等……”,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或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根据材料二“……战后,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要求维持战的世界和平”,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战后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17.(1)态度:支持政府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理由:战争能够维护民族利益;战争能够维护世界和平,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
(2)变化:由认为战争是正义的、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到认为战争是丑陋的、对国家毫无价值和意义。
原因:战争持续的时间比预期长,代价巨大;相持阶段(堑壕战)军事上难有明显进展,结局难料;对战争意义和目的的反思。
【解析】(1)
态度:据材料“俄国所有政党和所有民族的代表,现在都与政府同心协力,这场与德国和奥匈的战争”可知支持政府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理由:据材料“对俄国来说业已变成一次民族之战,对世界各族人民而言,亦是如此”可知战争能够维护民族利益;战争能够维护世界和平,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
(2)
变化:据材料“战争已不像当初人们相信的那样,是为了正义的高尚的战争,为国家流血是壮美的行为;其看法变为: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人还是对国家都带不来丝毫的价值和利益”可知由认为战争是正义的、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到认为战争是丑陋的、对国家毫无价值和意义。
原因:据材料“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可知战争持续的时间比预期长,代价巨大;据材料“两个阵营的士兵挖墅壕,时常发动进攻,仅能前进数米,或继续后退”可知相持阶段(堑壕战)军事上难有明显进展,结局难料;据材料“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可知对战争意义和目的的反思。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