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必修为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练习(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新中国成立初期,解放军总兵力是550万,经过精简,到1958年底军队规模为240万人左右。到70年代中期,军队员额大幅上升,最多时达 600 多万。导致 70年代军队员额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苏联政府和军队的支援 B.国际形势和周边局势恶化
C.大规模三线建设的需要 D.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需要
2.过渡时期,刘少奇提出农村党组织通过合作社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使合作社“成为一个广“大的共产主义学校”。现阶段合作社任务是“与投机资本作斗争,与旧资本主义成分斗争并组织小生产,以提高小生产的生产力;在将来则在极大地范围内改造小生产为大生产”。这表明刘少奇主张( )
A.逐步转变基层组织职能 B.渐次推进社会生产关系变革
C.借鉴苏俄经济建设经验 D.维护社会市场环境公平正义
3.下图所示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幅年画,其中有文字说明:拖拉机耕地-农业合作办法强,土地连片像海洋,耕地使用拖拉机,又深又快多打粮。该作品的创作意在( )
A.表现农民社会地位的转变 B.宣扬农业集体化的先进性
C.促进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D.纠正农业上的“左”倾错误
4.1960年初,中国国防工业初具规模,航空工业、导弹工业等不断调整战略布局,形成了沈阳、北京、太原、西安、成都、重庆、兰州等国防工业企业比较集中的生产基地,生产能力不断扩大,国防力量稳步提升,这种布局( )
A.有利于推动中国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 B.大大加快国民经济恢复进程
C.兼顾协调区域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要 D.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5.以下科技成就( )
时间 主要成就 影响
1964年6月 我国中近程地对地导弹研制成功 中国开始有了自己的导弹
1964年10月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打破了超级大国核武器垄断
1966年10月 我国安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对地导弹试爆成功 我国开始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A.说明我国科技已经领先世界 B.体现了我国国防科技的突破
C.反映了经济对科技的影响力 D.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直接指导
6.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使农业生产得到发展,1951年全国人民的购买力比1950年增加25%,人均消费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农业的发展不仅开辟了广阔的国内市场,还为工业机械的购买提供了资金,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向城市,走向工矿企业。这反映出土地改革( )
A.旨在彻底实现社会主义改造 B.实现在全国范围推行土地公有制
C.与以往的土地改革性质不同 D.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开辟了道路
7.1949年11月至12月,亚洲澳洲工会代表会议和亚洲妇女代表会议两个区域性国际会议先后在北京召开,各国参会代表讨论了反帝反殖民族民主运动和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等问题,中国介绍了在工人运动和妇女解放方面的经验。这两次会议的召开( )
A.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 B.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C.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D.宣传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8.1953年12月,中印两国政府就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了解决中印关系的五项原则,这五项原则之后受到亚非各国人民的普遍赞同,同时获得了国际上的广泛好评,被称为“亚洲的宪章”。“五项原则”有如此反响缘于(  )
A.新中国的外交逐渐走向成熟 B.中印之间的问题具有代表性
C.符合各国共同利益及价值取向 D.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发展变化
9.如图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受欢迎的两类香烟烟标(烟盒)。这些烟标作为史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经济发展服务于国防需要 B.民众建设国家的热情高涨
C.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D.崇尚英雄的社会氛围浓厚
10.1954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条例,在城市里统一设置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为市政府或市辖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属于基层行政组织;居委会的法定性质为“群众自治组织”,但在当时主要作为街道办事处的进一步延伸。这一举措旨在
A.保障三大改造的顺利进行 B.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
C.提高国家的城市治理水平 D.健全国家的基层法律制度
11.某次国际会议,美国要求有关国家派亲美人士参加会议,并敦促他们在会议上发表反共讲话。美国试图以反共观点冲击会议的反殖主题,迫使与会各国陷于意识形态的争论之中,达到削弱中国影响的目的。此次会议
A.进一步推动中国外交取得新进展 B.成为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的标志
C.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12.1956年下半年至1957年上半年,我国文坛打破了以往以战争为主题或以歌颂为主调的文学创作模式,出现了一批内容活泼、形式多样、关注人性的新作品。此时期文学创作模式的转变
A.推动了“双百”方针的提出 B.适应了国家文化建设需要
C.促进了文学领域“大跃进” D.加速了“左”倾思想的泛滥
13.1959年7月,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指出:“我们在建设工作中所面临的突出矛盾,是由于比例失调而引起各方面的紧张。”他所说的“比例失调”主要是指在国民经济中
A.工业成分所占的比例过高 B.农业所占的比例过高
C.个体经济所占的比例过高 D.商业所占的比例过高
14.我国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采取了以下办法:第一步,号召农民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第二步,号召农民组织带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步,依据同样自愿和互利的原则,组织大型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这表明社会主义改造( )
A.巩固发展小农经济 B.循序渐进变私为公
C.消灭剥削实现平等 D.恢复经济稳固政权
15.在日内瓦会议上,周恩来坚定地与苏联、北越站在一起,支持北越的正义要求。同时,在各方分歧难以化解,谈判面临破裂的情况下,积极同双方代表进行沟通,最终使双方分歧得到调和,并达成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协议。这反映了新中国
A.践行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 B.贯彻“一边倒”的外交理念
C.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外交政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长期的战争与经济混乱,失业现象严重。新政权建立后,党中央和政务院便着手制定了解决失业问题的具体措施。在1950年6月和1952年3月,依据“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方针,政府先后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私营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并通过工会组织和工商联分别对工人和资本家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端正他们的思想和态度,缓和资本家的疑虑与工人过高的待遇要求间的矛盾。1950年11月,中央发布了“关于救济失业工人问题的总结及指示”,各级政府则利用国家财政拨款、向社会征收的救济金.社会各界的自愿捐款等渠道积极筹措救济基金解决失业人员的燃眉之急,并且从失业人员中挑选年青又有培养前途的工人、店员和知识分子,让他们参加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的建筑机械、纺织、邮电、化工、税务、土木工程、会计、统计、医药卫生等专业的训练班。
——摘编自程连升《中国五十年反失业政策研究》
材料二 1978年以来城镇就业人数和失业率
1978年 1982年 1986年 1990年 1994年 1998年 2002年 2006年 2010年
城镇失业人数(万人) 520 379.4 264.4 383.2 476.4 571 770 847 908
失业(100%) 5.3 3.2 2.0 2.5 2.8 3.1 4 4.1 4.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的失业治理措施的特点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年以来中国失业情况的变化趋势并简析其原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受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生产能力,中国出口商品一直以初级产品为主,到1957年初级产品出口额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仍高达63.6%,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比仅为36.4%,而且其中将近3/4是轻纺工业产品。中国进口商品则以成套机械设备和工业生产原料等生产资料为主,“一五”期间其进口额占中国总进口的比重始终处于91.6%以上。据统计,1950年,私营企业承担的进出口额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占33.5%,之后随着对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非国营企业逐渐在中国对外贸易活动中退出,到195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全部由国营外贸公司垄断经营。由于冷战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施敌对、孤立甚至封锁禁运政策,我国内地贸易的市场主要是中国港澳地区、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与部分西欧国家(英国、法国、瑞士等)也有小规模的贸易往来。
——摘编自盛斌、魏方《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回顾与展望》
材料二
——据《中国统计年鉴(2018)》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50~1957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58~1977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8.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重要原则。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无产阶级搞革命无一例外都是在大城市进行的。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这些伟大革命导师的著作里,重点也是放在中心城市。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也仿照苏俄样板,把革命重心放在中心城市,制定了在广州、武汉、长沙等中心城市举行“总暴动”的计划,但这些以占领中心城市为目标的武装起义无一例外地都以失败而告终。毛泽东在实践中和理论上冲破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城市中心论”,明白了要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必须依靠自己独立自主进行的道理。
——摘编自肖逸夫等《1927—1930年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独立自主探索》
材料二 社会主义革命同样也是中国革命的一部分,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是中国革命道路的接续探索。从1953年到1956年,通过先集体化、后机械化,采取由低级到高级的形式,广大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变分散为集中、从低级到高级,中国共产党初步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和平赎买的方式,通过走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摘编自肖贵清等《中国共产党百年道路探索的历史逻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伟大革命导师对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时期毛泽东在实践中和理论上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式。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认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美国制定了严格管制对华贸易的政策。尽管英国也要“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但由于香港是东亚的转口贸易中心,英国不愿对除军火外的其他物资实行严格控制。1950年12月,美国对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实行全面禁运。在美国一再施压下,英国同意对战略物资实行有选择的禁运。中美朝鲜战争结束后,包括英国在内的盟国要求放松对华贸易管制,但美国这一政策在艾森豪威尔政府任内一直保持下来。
——摘编自陶文钊等《中美关系史》
材料二 1955年,对外贸易部部长讲道,五年多来,我们在中央和毛主席正确领导下,贯彻了和继续贯彻着下列基本政策:进口与出口政策必须贯彻发展生产促进国家工业化的原则;稳步发展同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贸易,同时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采取争取利用与斗争、分化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加强国营对外贸易企业,实行对私营进出口商的社会主义改造。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材料三 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计划完成情况单位:亿元,
1950 1952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进出口国别总额合计 41.54 64.61 80.92 84.72 109.80 108.65 104.50
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 其中:苏联 13.94 52.50 62.44 69.39 90.16 81.60 77.00
12.86 40.44 47.82 49.07 68.02 57.91 51.86
亚非及西方国家 其中:西方国家 27.60 12.11 18.48 15.33 19.64 27.05 27.50
14.87 1.59 7.08 5.01 7.42 9.69 11.37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前期美英对华贸易政策存在异、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1950—195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解放军总兵力是550万”、“到70年代中期,军队员额大幅上升,最多时达 600 多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0年代时,中苏关系破裂,周边局势恶化,为加强国防安全,军队员额大幅上升,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三线建设与军队人数增加无关,排除C项;抗美援朝1953年已经结束,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刘少奇提出在思想层面上通过合作社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逐步宣传推广共产主义理论思想,在经济层面上,与反动势力作斗争,组织发展小生产,并适时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改造,体现了其主张渐次推进社会生产关系变革,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基层组织职能发生转变,排除A项;苏俄新经济政策引人市场机制,发展商品经济,逐渐从小生产过渡到社会主义,排除C项;材料重在说明变革社会生产关系过程呈现渐进性,并非维护社会市场环境公平正义,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农业合作办法强”反映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主题,“又深又快多打粮”表明社会主义革命可以给农业生产带来大发展,因此是在宣扬农业集体化的先进性,B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农民成为国家的主人,社会地位发生转变,排除A项;土地改革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发展,排除C项;作品中未出现与“左"倾错误相关的因素,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60年初,中国国防工业部署得到初步改善,国防工业集中到在西北、东北、西南等地,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协调区域发展,也是出于国防建设的需要,C项正确;国防工业布局的调整与农轻重工业的比例调整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1952年国民经济就已经恢复,排除B项;该布局并未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从材料图表主要成就可以看出中国有了自己的导弹、原子弹这些都是国防科技成就,说明了我国国防科技的突破,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中国与世界的比较,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经济,排除C项;“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年,是中国学术和艺术方面的政策,对科技影响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根据“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使农业生产得到发展,1951年全国人民的购买力比1950年增加25%,人均消费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农业的发展不仅开辟了广阔的国内市场,还为工业机械的购买提供了资金,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向城市,走向工矿企业。”可知土地改革,使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奠定基础,D项正确;三大改造是1953-1956年,排除A项;题干不涉及国范围推行土地公有制,排除B项;没有提到以往土地改革性质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由材料“亚洲、澳洲工会代表会议和亚洲妇女代表会议两个区域性国际会议先后在北京召开,……中国介绍了在工人运动和妇女解放方面的经验”可知两次会议在成立不久的新中国召开,且中国介绍经验,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B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之初就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排除C项;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外交政策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中国和印度以及国际社会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认可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各国共同的利益以及价值取向,C是最根本的原因,C项正确;ABD选项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排除ABD项。故选C项。
9.B
【详解】结合时间和烟标图文内容可知,人民对于国家经济建设热情高涨,B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人民政权得到巩固无法通过烟标体现,排除C项;崇尚英雄主要体现在对英雄人物的赞美和精神的弘扬,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本题考查新中国基层社会治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城市设立基层政权机关和民众自治机构,其本质是对1954年宪法的精神的落实,旨在提高基层民主化程度,改进国家城市治理水平,C项正确;A、B两项并不是这一举措的目的所在,排除;材料只涉及一部法律条例,不足以健全法律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次会议是万隆会议,它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共同抵制美国与苏联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活动。在会议召开期间,美国干扰万隆会议,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圆满结束。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加强联系,进一步推动中国外交取得新进展,A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成为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的标志,排除B项;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外交上获得划时代的胜利,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日内瓦会议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956年下半年至1957年上半年”可知,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接下来开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因此此时期文学创作模式发生转变,B项正确;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它推动了文学创作模式的转变,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文学领域“大跃进”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左”倾思想的泛滥,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由于一五计划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再加上“大跃进”运动,使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过高,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A项正确;“比例失调”主要是指工业成分所占的比例过高,排除BC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材料“第一步”“第二步......半社会主义性质”“第三步......完全社会主义性质”体现了社会主义改造分三步循序渐进的变私为公,最终建立社会主义,B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而非发展小农经济,排除A项;材料强调分三步建立“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和“消灭剥削实现平等”无关,排除C项;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新中国就已经通过土地改革、“三反”、“五反”运动等措施恢复了经济,稳固了政权,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5.D
【详解】从材料可得出,中国一方面坚持一边倒,另一方面又进行多边协商,反映出外交政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D项正确;A项是在万隆会议上,排除A项;B项不全面,排除B项;当时中国还没有重返联合国,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6.(1)特点:有党中央和政务院的方针指示;注重私营工商业的发展与协调劳资关系;注重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参与;兼顾短期的社会救济与长期的经济建设。(任答3点即可)作用:有效缓解了新中国初期的失业危机,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为下一阶段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提供了条件。
(2)趋势:1978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失业人数与失业率迅速下降,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失业人数与失业率有所回升但渐趋稳定。
原因:1978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加人WTO后的外商投资与外贸出口的发展;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与对民生的关注。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新政权建立后,党中央和政务院便着手制定了解决失业问题的具体措施”可知,有党中央和政务院的方针指示;根据材料“政府先后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私营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并通过工会组织和工商联分别对工人和资本家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端正他们的思想和态度,缓和资本家的疑虑与工人过高的待遇要求间的矛盾”可知,注重私营工商业的发展与协调劳资关系;根据材料“各级政府则利用国家财政拨款、向社会征收的教济金.社会各界的自愿捐款等渠道积极筹措救济基金解决失业人员的燃眉之急,并且从失业人员中挑选年青又有培养前途的工人、店员和知识分子,让他们参加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的建筑机械、纺织、邮电、化工、税务、土木工程、会计、统计、医药卫生等专业的训练班”可知,注重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参与;兼顾短期的社会救济与长期的经济建设。作用:根据材料“政府先后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私营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并通过工会组织和工商联分别对工人和资本家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端正他们的思想和态度,缓和资本家的疑虑与工人过高的待遇要求间的矛盾”“各级政府则利用国家财政拨款、向社会征收的教济金.社会各界的自愿捐款等渠道积极筹措救济基金解决失业人员的燃眉之急,并且从失业人员中挑选年青又有培养前途的工人、店员和知识分子,让他们参加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的建筑机械、纺织、邮电、化工、税务、土木工程、会计、统计、医药卫生等专业的训练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效缓解了新中国初期的失业危机,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为下一阶段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提供了条件。
(2)趋势:根据材料中的城镇就业人数和失业率可知,1978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失业人数与失业率迅速下降,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失业人数与失业率有所回升但渐趋稳定。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失业人数与失业率迅速下降,这与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有关;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失业人数与失业率有所回升但渐趋稳定,这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加人WTO后的外商投资与外贸出口的发展;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与对民生的关注有关。
17.(1)特点:出口商品以初级产品为主,进口商品以机械设备和工业生产原料为主:进出口逐渐为国营外贸公司垄断:外贸市场集中在中国港澳地区、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2)趋势:1958~1970年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缓慢,1971~1977年中国对外贸易增长较快。
1958~1970年增长缓慢的原因:“大跃进”运动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中苏关系的恶化。
1971~1977年增长较快的原因: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推动;周恩来、邓小平等对经济的整顿:“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由于受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生产能力,中国出口商品一直以初级产品为主”可知,出口商品以初级产品为主,进口商品以机械设备和工业生产原料为主;根据材料“中国进口商品则以成套机械设备和工业生产原料等生产资料为主”可知,进出口逐渐为国营外贸公司垄断;根据材料“我国内地贸易的市场主要是中国港澳地区、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与部分西欧国家(英国、法国、瑞士等)也有小规模的贸易往来”可知,外贸市场集中在中国港澳地区、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2)趋势:根据趋势图可以看出,1958~1970年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缓慢,1971~1977年中国对外贸易增长较快。1958~1970年增长缓慢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大跃进”运动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中苏关系的恶化。1971~1977年增长较快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推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恩来、邓小平等对经济的整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18.(1)主张:无产阶级革命的重点要放在中心城市。
贡献:实践:领导秋收起义;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理论: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主要方式:三大改造。
意义:是中国革命道路的继续;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开辟了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不迷信权威;结合国情;独立自主;勇于创新。
【分析】(1)
主张:根据材料“无产阶级搞革命无一例外都是在大城市进行的”可归纳出无产阶级革命的重点要放在中心城市。贡献:实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如领导秋收起义、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理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及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
主要方式:根据材料“从1953年到1956年,通过先集体化、后机械化,采取由低级到高级的形式”“采取和平赎买的方式,通过走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可知是三大改造,实现生产资料的变化。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是中国革命道路的继续;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开辟了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
认识: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如不迷信权威;结合国情;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等。
【点睛】
19.(1)同的原因:冷战的局势,意识形态一致,朝鲜战争的影响。异的原因:美国实力强大,企图称霸世界;英国实力削弱,香港是东亚贸易中心,全面禁运损害英国利益;中国的态度与策略。
(2)进出口总额增加较快;以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为主,其中以苏联为主体;与西方国家的贸易经历低谷后又逐渐增加,但所占比例较低。
(3)体现了党的正确领导;逐步建立了适应国内经济建设需要的对外经贸体制;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符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利于突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体现了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详解】(1)同的原因:由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英国也要‘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朝鲜战争结束后,包括英国在内的盟国要求放松对华贸易管制”并结合所学可从冷战局势、意识形态冲突、朝鲜战争爆发等因素进行分析。
异的原因:由材料“由于香港是东亚的转口贸易中心,英国不愿对除军火外的其他物资实行严格控制……在美国一再施压下”并结合所学可知,双方之所以存在差异,是因为二战后,美国实力强大,企图称霸世界,而英国则实力削弱,加之香港是东亚贸易中心,全面禁运损害英国利益;由材料“同时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采取争取利用与斗争、分化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可知,双方之所以存在差异,与中国方面的态度与策略相关。
(2)特征:由表格“进出口国别总额合计”一栏中的数据变化可知,这一时期中国进出口的总额增加较快;由表格“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一栏中的数据可知,这一时期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对象以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为主,其中以苏联为主体;由表格“亚非及西方国家”一栏中的数据变化可知,这一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经历低谷后又逐渐增加,但所占比例始终较低。
(3)评价:由材料“我们在中央和毛主席正确领导下,贯彻了和继续贯彻着下列基本政策”可知,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体现了党的正确领导;由材料中“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计划完成情况”可知,那是的中国逐步建立了适应国内经济建设需要的对外经贸体制;由材料“加强国营对外贸易企业,实行对私营进出口商的社会主义改造”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外贸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由材料“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采取争取利用与斗争、分化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外贸政策符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利于突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其体现了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统编版  必修为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练习(答案)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