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选必三 第二单元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同步练习(答案)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1.(2021·山东高二第二学期质量监测联合考试·11)印度人强调因果,原因加上行动就是结果,果是因在另一个时间的体现。印度人产生了四大皆空的思想。梵语语法上说,一切名词都来自动作,那些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究其根本不过是一些动作或状态的结果罢了。这体现了(  )
A.印度人的思想深受宗教的影响 B.印度的政治生活运行模式
C.佛教的产生来自对印度教的反思 D.印度人民的生活状况
2.(2021·辽宁师大附中、丹东二中、抚顺二中等六校高二第二学期期中·15)以下是某同学的资料卡片
4世纪时末,儒家的《论语》等经书带到日本 6世纪以后,儒学在日本皇宫贵族阶层之间传播 7世纪初,日本圣德太子制定了受儒学影响的《十七条宪法》 13世纪时,日本僧人从中国带回理学,在民众中得到传播和发展
上述史实,反映了(  )
A.古代日本没有形成本土文化 B.中华文化对古代日本影响深远
C.日本对中国文化全方位吸收 D.儒学对日本上层社会影响广泛
3.佛教文化影响到东南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用于书写南传佛教经典的文字对东南亚国家的文字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文字是(  )
A.甲骨文 B.巴利文 C.象形文字 D.楔形文字
4.古代印度的一项制度规定: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低等级的人没有资格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这一制度 (  )
A.巩固了佛教的社会地位 B.维护了贵族的统治秩序
C.催生了灿烂辉煌的文化 D.适应了专制集权的需要
5.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且同中国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古代印度文化中对中华文化影响最大的是佛教文化,下列各项中与佛教产生相关的是 (  )
A.佛教是古印度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动荡、思想争鸣的产物
B.其产生的时间是公元6世纪
C.早期佛教倡导宗教领域内的“众生平等”,因此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传播迅速,成为当时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
D.它使印度种姓制度得以发展和壮大
6.《三国史记》是哪一国家的史书(  )
A.古代朝鲜 B.古代日本 C.古代印度 D.古代中国
7.佛陀(释迦牟尼)微笑着说:“……我的法好像深广的大海,无论什么都能包容。在我的法中,贫富、贵贱种姓、阶级都是虚妄的假名……”这句话表明佛陀主张(  )
A.世间一切皆苦 B.世人都要拥护种姓制度
C.世间众生平等 D.世人都可进入极乐世界
8.唐朝时期,新罗频繁更换年号。根据考古学的发现,在庆州雁鸭池出土了刻有“调露二年”字样的砖铭,在月城附近的望星里瓦窑遗址发现了“仪凤四年皆土”的铭文板瓦,在庆尚南道蔚山郡的川前里“摩崖石刻”周围发现了“上元二年铭”和“上元四年铭”。这反映了(  )
A.新罗年号借鉴了唐朝年号 B.唐新顶层关系友好往来的见证
C.新罗接受了唐中央政府的册封 D.新罗和唐朝往来日益频繁
9.日本平安时代女作家紫式部创作的《源氏物语》,在贯彻写实的“真实”美学思想的同时,也创造了日本式浪漫的“物哀”思想,其中对众多女子都有花语隐喻其生平,这与中国哪部经典著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
A.《三国演义》 B.《西游记》 C.“三言二拍” D.《红楼梦》
10.以下是一位学者就某主题所列举的提纲。由此可得出合乎该主题的结论是( )
印第安人的历史
①15世纪末以前,独立发展
②人口:1 500多万到4 000多万
③语言:数千种
④其他:建立了许多古文化中心
⑤转折:一切从1492年开始改变
A.哥伦布远航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B.地理大发现密切了文明间的联系
C.印第安文明曾经引领世界发展 D.西方殖民入侵导致了印第安文明的毁灭
11.印第安人所创造的较高水平的拉美古代文明均分布在墨西哥中南部、中美洲及南美洲的加勒比海沿岸与太平洋沿岸地区。其他远离赤道热带区域的印第安人则基本上处于旧石器时代。这说明古代印第安文明( )
A.内部发展极其不平衡 B.独立发展且自我封闭
C.是对东亚文明的移植 D.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
12.古印度的《摩奴法典》规定:“婆罗门穷困时,可完全问心无愧地将其奴隶首陀罗的财产据为己有,而国王不应加以处罚,因为奴隶没有任何属于自己所有的东西,他不占有主人不能夺取的任何所有物。”这表明( )
A.种姓制度受到法律保护 B.财产多寡是划分种姓的依据
C.法律注重维护私有财产 D.婆罗门掌握古印度经济大权
13.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说:法隆寺有48座佛教建筑,它们代表了日本最古老的建筑形式,标志着艺术史和宗教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即再现了中国佛教建筑与日本文化的融合。这说明(  )
A.日本的佛教建筑艺术起源于中国 B.法隆寺是日本神道文化的代表
C.日本佛教建筑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D.法隆寺由日本政府为鉴真所建
14.有学者认为,印度历史上有四次最巨大的变动。这些变动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哈拉帕文明的消失和雅利安人入主印度 ②穆斯林进入和统治印度
③英国征服印度 ④印度独立和印巴分治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③④① D.①②④③
15.被视为世界文学瑰宝的一部史诗,主要讲述古代雅利安人部落家族的故事,涉及诸多方面的内容,在流传过程中融入了不少民间传说、寓言和神话故事。这部史诗是(  )
A.《源氏物语》 B.《摩诃婆罗多》 C.《吉尔伽美什》 D.《荷马史诗》
16.12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日本逐渐形成了武士道这一独特的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文化的两大源头是(  )
神道和佛教 B.文学和绘画 C.神灵和天皇 D.东方和西方
17.被称为“空中城市”的马丘比丘位于秘鲁南部安第斯山脉的尾部,海拔2430米处,是南美最大的印加帝国遗址。通过考古研究可以发现,马丘比丘城被很好地划分为农业区、手工业区、皇家区、宗教区等。这反映出( )
A.马丘比丘是安第斯地区经济中心 B.印加文化继承了玛雅文化精华
C.印加帝国城市化发展水平非常高 D.印第安人独特的城市规划思想
18.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在中美洲、南美洲创造了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下列关于这些文明,说法有误的是( )
A.玛雅人以种植玉米为主,城内有金字塔用于祭祀,并采用20进制
B.阿兹特克人的都城特诺奇蒂特兰地位重要,承担了城市的交通运输
C.印加人创立的“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
D.印加人以库斯科为都城建立国家,著名遗址是马丘比丘
19.中国科举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朝鲜王朝时以进士之试增长童稚辞气,不可不立,便推动设立进士科,以诗赋试之,并规定25岁以下才能参加,获得进士身份后,才可准备更高一级的考试。由此可知,朝鲜王朝的科举考试(  )
A.核心内容是考查诗词歌赋能力 B.促进中朝两国的友好交往
C.在仿效中国同时具有本土特征 D.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20.“大和绘”以贵族的日常生活为题材,表现其思想感情及日本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适应了日本人的审美要求,在技法和样式上不断追求日本风味。这说明该艺术(  )
A.遵循等级制原则 B.彰显民族化特征 C.蕴含糅合性色彩 D.注重继承性传统
21.唐朝政府一直重视与天竺(印度)的官方往来,既向印度派遣使者,也接受其使者来华访问。
材料一 《新唐书》记载,唐初沿隋制仍为九部乐,其中有天竺伎,天竺伎包括铜鼓、羯鼓、都昙鼓、毛员鼓、筚篥、横笛、凤首箜逅篌、琵琶、五弦、贝等,这是唐朝吸收天竺音乐的有力证明,天竺历法也传至唐朝并得到应用。《旧唐书》详细记载了天竺的迦叶孝威法和断日食法之事。而《新唐书》则提及瞿昙罗造光宅历,在 700 年至728 年,曾被唐朝应用事宜。这些都说明天竺历法已被唐朝人知晓并应用于日常生活。
材料二 两国高僧的交流和往来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本土化。佛教文化来自印度,是舶来品。通过众多中印高僧的往来传教,加上唐朝时期政府重视佛教,民间信仰佛教者甚多,唐朝掀起佛教传播的高潮。从中国高僧学习和研究印度佛教和唐朝对印度历法、音乐方面的吸收史实来看,虽然唐朝文化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唐朝政府并不故步自封,相反,唐朝政府却以更加开明、更加开放的姿态去对待异域文化,并广泛取其精华。这不仅没有削弱唐文化在世界的中心地位,反而使其更加博大精深,唐文化的领先地位更为牢固。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李莉《浅析唐朝中印文化的交往》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唐朝在吸收印度文化方面所体现出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对待异域文化谈谈你的认识。(8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多样性是文明的本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人类文明进入辉煌的“轴心时代”,东方有孔子、孟子、释迦牟尼,西方有苏格拉底、柏拉图、阿基米德,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奠定了各自文明谱系的基调走势,形成了一派百家争鸣、并行不悖的人类文明生态图景。文明是多样的,也是平等的,任何地区和国家都不应鼓吹“文明优越论”,将文明打上高低贵贱的标签;不应以唯我独尊的姿态将自己的文明标榜成绝对真理或普世价值,企图成为世界文明的最终出路。 ——摘编自姜江《文明的共生》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答案
1.【答案】A【解析】据材料“强调因果”可知,印度人思想受佛教影响,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印度人思想的特点,与政治生活运行模式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印度人的思想受宗教影响,与佛教产生的原因无关,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印度人民的精神生活,并未提及物质生活,因此不能完整体现印度人民的生活状况,排除D项。
2.【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公元4世纪到13世纪,儒学传入日本并广泛传播,说明中华文化对古代日本影响深远,故选B项;材料强调中华文化对古代日本的影响,没有体现古代日本形成本土文化,排除A项;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吸收是有选择地吸收,不是全方位吸收,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儒学不仅对日本上层社会有影响,而且在民众中也得到传播和发展,排除D项。
3.答案:B解析:南传佛教的经典主要用古代印度的巴利文书写,故B项正确;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古埃及人使用象形文字;楔形文字是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字,故排除A、C、D三项。
4.【解析】选B。根据材料“高低贵贱有别”“低等级的人没有资格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国家形成过程中,古印度发展出贵贱分明、法律地位不平等的种姓制度,这一制度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B正确。
5.【解析】选A。公元前6世纪后,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严格规定社会等级的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的不满加剧,佛教应运而生,故A符合题意;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故B不符合题意。早期佛教倡导宗教领域内的“众生平等”,因此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传播迅速,但此时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尚未产生,故C不符合题意。早期佛教倡导宗教领域内的“众生平等”,否定种姓制度,故D不符合题意。
6.A [12世纪完成的《三国史记》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
7.C [释迦牟尼的名句表达了佛教的主张,即世间众生皆平等,故选C项。]
8.B [材料信息的含义是新罗受唐朝的影响,学习和借鉴了唐朝的年号,反映了两国政府关系往来密切,故B项正确。]
9.【解析】选D。《源氏物语》中的“物哀”思想以及用花语隐喻女子生平与《红楼梦》的创作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红楼梦》中对诸多女子名字的描述体现“物哀”思想,因此选D。
10.【解析】选D。根据材料文字“印第安人的历史”“15世纪末以前,独立发展”“一切从1492年开始改变”可知,1492年后印第安人的历史发生转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492年,哥伦布首航到达美洲,开始了西方对美洲的殖民,D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11.A【详解】由题意“印第安人所创造的较高水平的拉美古代文明均分布在墨西哥中南部、中美洲及南美洲的加勒比海沿岸与太平洋沿岸地区分布着较高水平的古代印第安文明,而其他远离赤道热带区域的印第安人则基本上处于旧石器时代”这说明古代印第安文明内部发展极其不平衡,A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古代印第安文明是否具有自我封闭倾向,排除B项;印第安人在东亚进入文明之前已进入美洲,排除C项;古代印第安文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并且从材料中无法做出生产力发展水平高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12.A【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在对所有权的规定上,《摩奴法典》对不同的种姓有着截然不同的规定,婆罗门的特权被法典保护,说明种姓制度受到法律保护,A项正确;种姓制度是世袭的,与财产多寡无关,排除B项;法律只保护高种姓者的财产,排除C项;题干表明法律允许婆罗门剥削首陀罗,并没有体现婆罗门掌握了经济大权,排除D项。故选A项。
13.C【详解】题干强调了法隆寺“再现了中国佛教建筑与日本文化的融合”,也就是体现了日本佛教建筑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故C项正确;法隆寺的建造说明日本的佛教建筑艺术受到中国文化影响,但不能说明佛教建筑艺术起源于中国,故A项错误;法隆寺是日本佛教文化的代表,故B项错误;题干中没有涉及法隆寺的兴建与鉴真的关系,故D项错误。
14.A【详解】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千年前(公元前3300年)在印度河附近就诞生了文明,它的鼎盛时期为公元前2600到公元前1900间,被称为哈拉帕文明;穆斯林征服印度次大陆主要发生于12到16世纪;1757年以后逐步沦为英国殖民地;1947年6月,英国颁布《蒙巴顿方案》,实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领。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国,①②③④A项正确;其余选项顺序均与史实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15.B【详解】结合材料“主要讲述古代雅利安人部落家族的故事,”及所学知识《摩诃婆罗多》是古代印度文学中的著名史诗,其主要讲述了古代雅利安人熵率一支婆罗多族的两个家族为争夺王位而进行战争的故事,B项正确;《源氏物语》是日本的著名小说,排除A项;《吉尔伽美什》是古两河流域的著名史诗,排除C项;《荷马史诗》是古希腊的著名史诗,排除D项。故选B项。
16.A【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2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了武士道这一独特的文化,A项正确;文学和绘画不是武士道产生的源头,排除B项;神灵和天皇是神道发展的原因,排除C项;武士道产生的源头与西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7.D【详解】根据材料“主要建筑分为农业区、手工业区、皇家区、宗教区等”可知,马丘比丘是经过认真规划的,反映出印第安人具有独特的城市规划思想,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马丘比丘是经济中心,且根据材料可知它倾向于一个综合性的城市,排除A项;虽然玛雅文化也有历法、宗教和农业,但仅凭材料不能得出它被印加文化继承,排除B项;仅从马丘比丘一座城,不能反映出印加帝国高度发达的城市化水平,排除C项。故选D项。
18.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阿兹特克人创立的“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不是印加人,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玛雅人以种植玉米为主,城内有金字塔用于祭祀,采用20进制,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阿兹特克人的都城特诺奇蒂特兰地位重要,承担了城市的交通运输,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印加人以库斯科为都城建立国家,著名遗址是马丘比丘,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9.C20.B
21.答案:(1)特点:政府支持,具有官方色彩;涉及领城广泛;以吸收佛教文化为主;能够吸收并应用印度文化精华。(8
积极影响:丰富了唐文化的内容,有利于社会发展;巩固和加强了唐文化在世界的领先地位;有利于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并使其日益中国化;等等。(9分)
认识:应该大力吸收和借鉴异域文化;要时刻保持开明开放的姿态;对待异域文化要加以甄别,不能全盘照搬;要将异化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合理利用;等等。(8分)
22.论题: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
阐述:古代世界:古巴比伦王国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古代西亚产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和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古代埃及建造金字塔,制定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有古老的象形文字;古代印度人在天文、历法、数学和医学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影响深远。近代世界:英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法国最终确立共和政体,美国建立联邦制共和政体,德国建立形式上的君主立宪制等,各自根据国情选择自己的政体。(言之成理即可)
总之,文明因国情和地域不同,而呈现出多样化。
(“示例”仅为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首先根据主题“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结合材料得出观点,根据材料“多样性是文明的本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得出观点是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其次阐释观点,根据材料“文明是多样的,也是平等的,任何地区和国家都不应鼓吹‘文明优越论’,将文明打上高低贵贱的标签;不应以唯我独尊的姿态将自己的文明标榜成绝对真理或普世价值,企图成为世界文明的最终出路。”围绕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的主题展开,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古代世界文明多样性、近代世界文明多样性等方面展开分析。最后进行总结,文明因国情和地域不同,而呈现出多样化。

统编版(2019)选必三   第二单元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同步练习(答案)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