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及第高级中学校2022-2023高二下学期3月第一次段测历史试题(答案)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及第高级中学校2022-2023高二下学期3月第一次段测历史试题(答案)

昌乐县及第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第一次段测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1至4页,第II卷5至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姓名、考生号和座号。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礼记·乐记》中强调∶"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当时作者这样论述旨在
A. 美化周代礼乐文化 B. 推崇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
C. 宣扬儒家治国理念 D. 强调和而不同的处事方法
2. 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文化的内容和空间都有不断的变化∶由黄河流域为核心的"中国",走向世界文化中的"中国"。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的接触与交换,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和"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这一论述表明中华文化具有
A. 起源与发展的本土性 B. 博采众长的包容性
C. 传承与发展的连续性 D. 共同特质的凝聚性
3. 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方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这些活动
A. 反映了以物易物的商贸方式 B. 推动了中外农业生产的发展
C. 促进了中外物质文化的交流 D. 拓展了农耕文明的统治范围
4. 在考古发掘的战国时期的马家塬墓中,各个墓主随身佩饰的饰品工艺与欧亚草原地带的金器工艺有着直接的关联,属于埃及、地中海、苏美尔、巴比伦和波斯等地的早期传统装饰风格与工艺。这说明这一时期
A. “丝绸之路”已经开通 B. 中外文明的交流历史悠久
C. 西方文明已超越中国 D. 东西方之间已经建立联系
5. 下图为古埃及一位祭司的墓室壁画。这位祭司大约生活在公元前15世纪,画中描绘了埃及南部的农民犁地并播种的情形。据此可知古埃及
A.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 重视农业生产
C. 祭司主管农业生产 D. 注重精耕细作
6. 《赫梯法典》有关于马的规定:“第六十一条:假如任何人获得良种的马而消除它的烙印,它的主人发现了它,则消除烙印的人应交付七匹马……同时用自己的房屋担保。”这最能说明
A. 赫梯人发明了马拉战车 B. 赫梯人认为马比房屋价值大
C. 马对赫梯人迁徙很重要 D. 马主人对马的管理方法失当
7. 罗马帝国时代,上层社会的儿童普遍被委托给来自希腊的乳母和教仆照顾,包括负责儿童的起居、教育、安全等,帮助其成长。这种现象可用于说明( )
A. 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传播 B. 文化交融掩盖阶级矛盾
C. 古代希腊文明的影响力 D. 当时奴隶制度濒临崩溃
8. 公元8世纪以前,阿拉伯人"以剑和舌为荣,而不是以笔为荣"。公元8世纪以后则变成了"把一切工作都归纳为剑和笔两个方面"。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阿拉伯人注重文化征服 B. 造纸术的传入与应用
C. 阿拉伯人重视文学创作 D. 印刷术的应用及推广
9. 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诸多国家,其中法兰克王国逐渐发展壮大。800年,查理被教皇利奥三世加冕为“神圣罗马皇帝”,其时他统治下的法兰克王国的版图大致与西罗马帝国的欧洲部分相合。据此可知,查理时期的法兰克王国( )
A. 抛弃了日耳曼人的部落传统 B. 全面继承了古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
C. 彻底消除了封建割据势力 D. 利用了罗马帝国时兴起的宗教力量
10. 1650年—1750年,在世界总人口的比重中,欧洲由18.3%上升到19.2%,非洲则由18.3%降到13.1%,美洲也由2.4%降为1.6%。造成这些变化的共同因素是
A. 高产作物的交流 B. 黑奴贸易的泛滥
C. 欧美国家的移民 D. 殖民活动的开展
11. 如表为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状况统计简表,据此可知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A. 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 B. 强迫移民持续进行
C. 劳工迁移变知识精英迁移 D. 范围数量逐步扩大
12. 与美国独立后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不同,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却成了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后的政治文化特征之一。究其原因,有学者认为与殖民者的统治密切相关,这应该是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A. 建立种植园经济 B. 推行宗主国的政治模式
C 进行大规模移民 D. 大量屠杀当地印第安人
13. 在1898—1905年乔治·寇松任印度总督期间,英印政府一方面发展教育,改良农业生产、改革税制、减轻农民负担,大力修筑铁路、发展公共事业等,另一方面又孤立知识分子,不让印度人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政府工作。据此可知,当时( )
A. 印度无产阶级已经开始登上政治斗争的舞台
B.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严重危及英国统治
C. 英印政府禁止印度资产阶级参与政治
D 英印政府试图遏制印度民族主义发展
14.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欧洲都笼罩在"没落""衰败"的悲凉气氛中,许多学人对自身文明的前途怀抱忧患意识,甚至掀起了一股"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研究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学术组织机构也大量涌现,形成了19世纪以来中学西播的一次高潮。当时西方学者的做法意在
A. 弘扬中国优秀文化 B. 揭露欧洲文明的弊端
C. 维护世界和平发展 D. 反省重建欧洲的文明
1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增加了线性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遗产三种遗产项目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延伸。我国有多项遗产列入,如下表,这一做法
遗产种类 中国入选的典型代表
线性文化遗产 丝绸之路、大运河……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记忆遗产 清代科举大金榜、《本草纲目》、南京大屠杀档案、甲骨文……
A. 体现了中国文化领先世界 B. 维护了文化遗产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C. 提升了文化遗产的真实性 D. 展现了中国保护文化遗产的坚定性
二、非选择题(16题13分,17题14分,18题18分,19题10分,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交流
材料一
材料二:清代初期,清政府对茶马互市十分重视。当时茶马互市基本上沿用明制:“每年榷茶中马,各厅员实掌其事”,政府官员负责“于陕甘易番马”之有关事宜。仅甘肃一地的茶叶就有1364800斤,而当时全国共有茶引28766道,甘肃5茶马司占了全国茶引的近95%。
——摘编自魏明孔《历史上西部开发的高潮及经验教训》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幅图文材料的史料价值。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清代茶马互市的特点。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创刊于1884年5月8日,终刊于1898年8月的《点石斋画报》,对于今人直接触摸"晚清",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是不可多的的宝库。下图为《点石斋画报》刊发的《西医治病》
附录:
都中施医院之西医某君,初次莅华,
未谙言语。而治病给药,必需详询,
方知病之原委。有西女某,教中人,
亦好善怀者,愿代某君喉舌之司。
两相得而益彰,故赴院病人日以百
计,西士女不以烦冗为苦,殊足多
矣。
——陈平原《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移民潮改革开放之初,国门渐开,中国政府开始有目的放开知识青年出国留学的渠道。留学生成为政策的受益者,新中国的第一批对外移民也从他们之中产生。这其中,赴日留学生规模较大。但真正由留学生增长而带动的移民潮,出现在加拿大和美国。移民海外意味着可能有优厚的收入前景,但移民在当地落地生根并不容易,一个突出问题是种族歧视。在这样的氛围中,留学被戏称为"洋插队",如同真正的插队生活一样,大多数中国留学生都在国外经历过艰难的历程。
90年代,"闯东欧"成时髦。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留学生、移民不断增多,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移民潮。整个90年代,以加拿大为代表的国家逐渐放宽技术移民的入境条件,敞开大门吸收中国的技术移民,以弥补国内技术人才的缺乏。这一时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带来另一个移民机会。"闯东欧"成了一件时髦的事情。当然,移民梦也不都是以圆满结尾,很多移民梦沾染了血色。合法途径走不出国门的普通中国人,为移民甚至不惜铤而走险,选择偷渡这一危险的方式。
2000年后,富人移民受欢迎。进入2000年,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特别是2008年前后楼市升温、股市大涨,一部分积聚了相当财富的中国富人,开始以投资的方式移民。而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后,中国企业也加大了海外投资进程,企业的管理者、技术人员、工人也开始大规模走出国门。经历金融危机重创的欧美国家,为了吸引外部资金,一度将投资移民限额放宽,吸引中国富人。
——摘编自金点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历三次移民潮》
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对当时中国"移民潮"做出合理的解释。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 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一个社会群体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群体;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途径。
昌乐县及第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第一次段测
历史试题 答案解析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1至4页,第II卷5至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姓名、考生号和座号。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礼记·乐记》中强调∶"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当时作者这样论述旨在
A. 美化周代礼乐文化 B. 推崇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
C. 宣扬儒家治国理念 D. 强调和而不同的处事方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可得出这强调的是礼乐等级观念,强调等级秩序,体现的是儒家思想,C项正确;周代的礼乐只是一个手段,目的不是美化礼乐,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出现天人全合一,排除B项;材料与和而不同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 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文化的内容和空间都有不断的变化∶由黄河流域为核心的"中国",走向世界文化中的"中国"。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的接触与交换,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和"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这一论述表明中华文化具有
A. 起源与发展的本土性 B. 博采众长的包容性
C. 传承与发展的连续性 D. 共同特质的凝聚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的接触与交换,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和"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可得出,中国的文化吸收了外来文化,在不断的交融中发展,体现了博采众长的包容性,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起源,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连续性,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凝聚性,而是强调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3. 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方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这些活动
A. 反映了以物易物的商贸方式 B. 推动了中外农业生产的发展
C. 促进了中外物质文化的交流 D. 拓展了农耕文明的统治范围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外物质文化交流加强,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商贸方式,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物质文化交流,而非农业生产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拓展了农耕文明的统治范围,排除D项。故选C项。
4. 在考古发掘的战国时期的马家塬墓中,各个墓主随身佩饰的饰品工艺与欧亚草原地带的金器工艺有着直接的关联,属于埃及、地中海、苏美尔、巴比伦和波斯等地的早期传统装饰风格与工艺。这说明这一时期
A. “丝绸之路”已经开通 B. 中外文明的交流历史悠久
C. 西方文明已超越中国 D. 东西方之间已经建立联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考古发掘战国时期的马家塬墓中”“埃及、地中海、苏美尔、巴比伦和波斯等地”可知,战国时期异域文化传入中原,并对当时的中原文化产生了影响,这实际上表明了中外文明的交流历史悠久,B项正确;丝绸之路的开通是在西汉时期,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西方文明的发展超过了中国的发展水平,排除C项;材料只能说明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并对中国产生了影响,并不能说明东西方之间发生了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5. 下图为古埃及一位祭司的墓室壁画。这位祭司大约生活在公元前15世纪,画中描绘了埃及南部的农民犁地并播种的情形。据此可知古埃及
A.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 重视农业生产
C. 祭司主管农业生产 D. 注重精耕细作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画中描绘了埃及南部的农民犁地并播种的情形”反映了埃及重视农业生产,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祭司主管农业生产,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了农业生产,体现不出注重精耕细作,排除D项。故选B项。
6. 《赫梯法典》有关于马的规定:“第六十一条:假如任何人获得良种的马而消除它的烙印,它的主人发现了它,则消除烙印的人应交付七匹马……同时用自己的房屋担保。”这最能说明
A. 赫梯人发明了马拉战车 B. 赫梯人认为马比房屋价值大
C. 马对赫梯人迁徙很重要 D. 马主人对马的管理方法失当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第六十一条:假如任何人获得良种的马而消除它的烙印,它的主人发现了它,则消除烙印的人应交付七匹马……同时用自己的房屋担保。”可得出赫梯人十分重视优良马的选育,因为马对赫梯人迁徙很重要,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赫梯人发明了马拉战车,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把马与房屋进行比较,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马主人的管理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7. 罗马帝国时代,上层社会的儿童普遍被委托给来自希腊的乳母和教仆照顾,包括负责儿童的起居、教育、安全等,帮助其成长。这种现象可用于说明( )
A. 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传播 B. 文化交融掩盖阶级矛盾
C. 古代希腊文明的影响力 D. 当时奴隶制度濒临崩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罗马帝国时代,上层社会的儿童普遍被委托给来自希腊的乳母和教仆照顾,包括负责儿童的起居、教育、安全等,帮助其成长。”可知罗马上层社会希望孩子接受希腊人的教育,较早的接触学习希腊文化知识,可见罗马上层社会对希腊文化的推崇,因此可说明古代希腊文明的影响力,C项正确;“希腊化时代”指的是从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灭亡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古希腊文明逐渐影响西亚北非等地区,而罗马进入帝国时期是公元前27年,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材料中只提到罗马上层社会委托希腊的乳母和教仆照顾教育儿童,希望儿童较早的接触学习希腊文化,与阶级矛盾无关,排除B项;罗马上层社会普遍雇佣来自希腊的乳母和教仆,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乳母和教仆主要是奴隶身份,因此材料现象无法说明奴隶制度濒临崩溃,排除D项。故选C项。
8. 公元8世纪以前,阿拉伯人"以剑和舌为荣,而不是以笔为荣"。公元8世纪以后则变成了"把一切工作都归纳为剑和笔两个方面"。导致这一变化主要原因是
A. 阿拉伯人注重文化征服 B. 造纸术的传入与应用
C. 阿拉伯人重视文学创作 D. 印刷术的应用及推广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把一切工作都归纳为剑和笔两个方面”可分析出受到造纸术的影响,B项正确;阿拉伯人注重文化征服 与材料“把一切工作都归纳为剑和笔两个方面”中的“剑”不相符,排除A项;阿拉伯人重视文学创作与材料“把一切工作都归纳为剑和笔两个方面”中的“剑”不相符,排除C项;印刷术的应用及推广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9. 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诸多国家,其中法兰克王国逐渐发展壮大。800年,查理被教皇利奥三世加冕为“神圣罗马皇帝”,其时他统治下的法兰克王国的版图大致与西罗马帝国的欧洲部分相合。据此可知,查理时期的法兰克王国( )
A. 抛弃了日耳曼人的部落传统 B. 全面继承了古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
C. 彻底消除了封建割据势力 D. 利用了罗马帝国时兴起的宗教力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法兰克建立者克洛维为巩固统治,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教会和自己的亲兵和官吏,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并取得了罗马教会、信基督教的高卢罗马人和部下的广泛支持,使得法兰克王国的版图不断扩张,实力强大。根据材料信息“800年,查理被教皇利奥三世加冕为‘神圣罗马皇帝’,其时他统治下的法兰克王国的版图大致与西罗马帝国的欧洲部分相合。”可见,查理时期的法兰克王国利用了罗马帝国时兴起的宗教力量,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查理时期的法兰克王国抛弃了日耳曼人的部落传统,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法兰克王国政治制度的内容,排除B项;“彻底消除”此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0. 1650年—1750年,在世界总人口的比重中,欧洲由18.3%上升到19.2%,非洲则由18.3%降到13.1%,美洲也由2.4%降为1.6%。造成这些变化的共同因素是
A. 高产作物的交流 B. 黑奴贸易的泛滥
C. 欧美国家的移民 D. 殖民活动的开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所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处于早期殖民扩张时期,三角贸易造成了非洲人口的下降,美洲印第安人因为瘟疫及遭到屠杀人口下降,D项正确;高产作物的交流体现不出非洲、美洲人口下降,排除A项;黑奴贸易的泛滥只能体现出非洲人口下降,排除B项;欧美国家的移民不是共同因素,排除C项。故选D项。
11. 如表为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状况统计简表,据此可知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A. 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 B. 强迫移民持续进行
C. 劳工迁移变知识精英迁移 D. 范围数量逐步扩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表格中人口迁移数量可以得出,人口迁移的范围数量逐步扩大,D项正确;从材料可得出并不都是从落后到发达地区,排除A项;B项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迁移的成分,排除C项。故选D项。
12. 与美国独立后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不同,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却成了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后的政治文化特征之一。究其原因,有学者认为与殖民者的统治密切相关,这应该是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A. 建立种植园经济 B. 推行宗主国的政治模式
C. 进行大规模移民 D. 大量屠杀当地印第安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有学者认为与殖民者的统治密切相关,”可知,殖民者在拉丁美洲推行宗主国的政治模式,B项正确;建立种植园经济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进行大规模移民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大量屠杀当地印第安人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3. 在1898—1905年乔治·寇松任印度总督期间,英印政府一方面发展教育,改良农业生产、改革税制、减轻农民负担,大力修筑铁路、发展公共事业等,另一方面又孤立知识分子,不让印度人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政府工作。据此可知,当时( )
A. 印度无产阶级已经开始登上政治斗争的舞台
B.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严重危及英国统治
C 英印政府禁止印度资产阶级参与政治
D. 英印政府试图遏制印度民族主义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的信息可以看出,英国政府一方面在印度发展农业及进行相关的改革,另一方面却限制印度的知识分子,不让其参与国家管理,这正是英国政府殖民控制印度的手段,即试图限制印度民族主义的发展,防止印度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从而反抗英国,D项正确;材料没有无产阶级的信息,排除A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开始于一战后,排除B项;材料中针对的是印度人,即整个印度民族,而不是特指资产阶级,排除C项。故选D项。
14.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欧洲都笼罩在"没落""衰败"的悲凉气氛中,许多学人对自身文明的前途怀抱忧患意识,甚至掀起了一股"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研究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学术组织机构也大量涌现,形成了19世纪以来中学西播的一次高潮。当时西方学者的做法意在
A. 弘扬中国优秀文化 B. 揭露欧洲文明的弊端
C. 维护世界和平发展 D. 反省重建欧洲的文明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许多学人对自身文明的前途怀抱忧患意识,甚至掀起了一股……形成了19世纪以来中学西播的一次高潮。”可得出打击了欧洲文明,使部分学者开始反思欧洲文明,因此想要对重建欧洲的文明,D项正确;中国的传统文化史是一种手段,排除A项;B项不是目的,排除B项;C项与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增加了线性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遗产三种遗产项目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延伸。我国有多项遗产列入,如下表,这一做法
遗产种类 中国入选的典型代表
线性文化遗产 丝绸之路、大运河……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记忆遗产 清代科举大金榜、《本草纲目》、南京大屠杀档案、甲骨文……
A. 体现了中国文化领先世界 B. 维护了文化遗产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C. 提升了文化遗产的真实性 D. 展现了中国保护文化遗产的坚定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我国在各种类型的文化遗产中都有代表成就入选,由此可知这一做法是维护了文化遗产的民族性与多样性,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中国文化领先世界,排除A项;CD项明显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16题13分,17题14分,18题18分,19题10分,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交流
材料一
材料二:清代初期,清政府对茶马互市十分重视。当时茶马互市基本上沿用明制:“每年榷茶中马,各厅员实掌其事”,政府官员负责“于陕甘易番马”之有关事宜。仅甘肃一地的茶叶就有1364800斤,而当时全国共有茶引28766道,甘肃5茶马司占了全国茶引的近95%。
——摘编自魏明孔《历史上西部开发的高潮及经验教训》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幅图文材料的史料价值。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清代茶马互市的特点。
【答案】(1)史料价值:图1(二手史料)可用于研究西汉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情况;图2(一手史料)可用于研究敦煌壁画艺术特色。
(2)特点:清政府的重视和推动;借鉴了前代互市的经验;互市商品比较单一等。
【解析】
【详解】(1)史料价值:依据材料“图1汉西域诸国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二手史料)可用于研究西汉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情况;依据材料“图2敦煌莫高窟第45窟(盛唐)”,得出图2(一手史料)可用于研究敦煌壁画艺术特色。
(2)特点:根据材料“清代初期,清政府对茶马互市十分重视”,可归纳出清政府的重视和推动;根据材料“当时茶马互市基本上沿用明制”,可归纳出借鉴了前代互市的经验;根据材料“甘肃5茶马司占了全国茶引的近95%”,可归纳出互市商品比较单一等。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创刊于1884年5月8日,终刊于1898年8月的《点石斋画报》,对于今人直接触摸"晚清",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是不可多的的宝库。下图为《点石斋画报》刊发的《西医治病》
附录:
都中施医院之西医某君,初次莅华,
未谙言语。而治病给药,必需详询,
方知病之原委。有西女某,教中人,
亦好善为怀者,愿代某君喉舌之司。
两相得而益彰,故赴院病人日以百
计,西士女不以烦冗为苦,殊足多
矣。
——陈平原《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答案】现象∶西方近代科技文化等传入中国(近代的西学东渐)。
评述∶若考生从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西方近代科技先进性、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救亡图存之道、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思想逐步解放等背景的角度作答可得分。
若考生答出鸭片战争后西方的器物(科技文化)制度、思想文化等表现的角度回答可得分。
若考生从推动中国思想的解放、中西科技文化的融合,从而推动中国近代化发展;冲击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等影响的角度回答(辩证认识)可得分。
(若考生单纯从西医传入中国,能做到从背景、表现、影响的角度作答也可参考上述分值 )
【解析】
【详解】现象∶从画报的内容可得出西方近代科技文化等传入中国。评述的角度,主要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内容、特点、影响等角度进行概括。结合所学,若考生从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西方近代科技先进性、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救亡图存之道、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思想逐步解放等背景的角度作答可得分。其他角度言之有理亦可。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移民潮改革开放之初,国门渐开,中国政府开始有目的放开知识青年出国留学的渠道。留学生成为政策的受益者,新中国的第一批对外移民也从他们之中产生。这其中,赴日留学生规模较大。但真正由留学生增长而带动的移民潮,出现在加拿大和美国。移民海外意味着可能有优厚的收入前景,但移民在当地落地生根并不容易,一个突出问题是种族歧视。在这样的氛围中,留学被戏称为"洋插队",如同真正的插队生活一样,大多数中国留学生都在国外经历过艰难的历程。
90年代,"闯东欧"成时髦。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留学生、移民不断增多,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移民潮。整个90年代,以加拿大为代表的国家逐渐放宽技术移民的入境条件,敞开大门吸收中国的技术移民,以弥补国内技术人才的缺乏。这一时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带来另一个移民机会。"闯东欧"成了一件时髦的事情。当然,移民梦也不都是以圆满结尾,很多移民梦沾染了血色。合法途径走不出国门的普通中国人,为移民甚至不惜铤而走险,选择偷渡这一危险的方式。
2000年后,富人移民受欢迎。进入2000年,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特别是2008年前后楼市升温、股市大涨,一部分积聚了相当财富的中国富人,开始以投资的方式移民。而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后,中国企业也加大了海外投资进程,企业的管理者、技术人员、工人也开始大规模走出国门。经历金融危机重创的欧美国家,为了吸引外部资金,一度将投资移民限额放宽,吸引中国富人。
——摘编自金点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历三次移民潮》
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对当时中国的"移民潮"做出合理的解释。
【答案】移民的原因∶中国改革开放,国门打开,逐步放开学生出国留学;中国经济落后,生活水平较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欧美国家因为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及资金的引入逐渐放宽移民政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影响;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等。(答出任意两条即可得分)
移民的特点∶数量迅速增加;主要流向欧美发达国家;有留学生移民到劳工移民以及技术移民和资金移民;移民从业结构多元化。(答出任意两条即可得分)
移民的影响∶对中国∶有利于学习先进科学技术以及科学管理方法;有利于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造成人力资源以及科技人才和资金的流失;移民犯罪和纠纷已演变为国家间政治摩擦;(答出任意两条即可得分)
对欧美国家∶提供了劳动力,技术人才以及资金等,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非法移民、移民罚罪以及难民问题产生。文化的冲突与对抗∶对世界∶有利干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创新,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全球化趋势发展。(答出任意两条即可得分)
【解析】
【详解】移民的原因:根据材料“ 移民潮改革开放之初,国门渐开,中国政府开始有目的放开知识青年出国留学的渠道。”可分析出中国改革开放,国门打开,逐步放开学生出国留学;结合所学知识,中国经济落后,生活水平较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根据材料“整个90年代,以加拿大为代表的国家逐渐放宽技术移民的入境条件,敞开大门吸收中国的技术移民,以弥补国内技术人才的缺乏。”可分析出欧美国家因为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及资金的引入逐渐放宽移民政策;根据材料“这一时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带来另一个移民机会。”可分析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影响;根据材料“进入2000年,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特别是2008年前后楼市升温、股市大涨......”可分析出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等。
移民的特点:根据材料“这其中,赴日留学生规模较大。但真正由留学生增长而带动的移民潮,出现在加拿大和美国。”可分析出数量迅速增加、主要流向欧美发达国家;根据材料“留学生成为政策的受益者,新中国的第一批对外移民也从他们之中产生。”“敞开大门吸收中国的技术移民,以弥补国内技术人才的缺乏。”“一部分积聚了相当财富的中国富人,开始以投资的方式移民。”可分析出由留学生移民到劳工移民以及技术移民和资金移民;根据材料“而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后,中国企业也加大了海外投资进程,企业的管理者、技术人员、工人也开始大规模走出国门。”可分析出移民从业结构多元化。
移民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对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去回答。对中国:有利于学习先进科学技术以及科学管理方法;有利于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造成人力资源以及科技人才和资金的流失;移民犯罪和纠纷已演变为国家间政治摩擦;对欧美国家:提供了劳动力,技术人才以及资金等,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非法移民、移民罚罪以及难民问题产生。文化的冲突与对抗:对世界:有利干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创新,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全球化趋势发展。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 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一个社会群体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群体;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途径。
【答案】(1)有利于不同文明之间的流与学习;有利于世界文化多元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
(2)战争、友好往来、人口迁徙、商业贸易、民族交融、殖民探险等。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可知有利于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根据材料“一个社会群体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群体”可知有利于世界文化多元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
(2)根据所学的人类文明的交流史相关知识可知,人类文明的交往既有和平方式也有暴力方式,具体而言有:战争、友好往来、人口迁徙、商业贸易、民族交融、殖民探险等。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