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2022-2023下学期3月检测试卷 高二历史试题(答案)
2022-2023学年下学期3月高二历史检测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 西周时期,“和”与“序”是两种重要的价值追求,《礼记》中说:“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由此可见,西周时期对“和”“序”的追求
A. 推动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 促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架构
C. 有助于秩序构建和社会和谐 D. 反映出官僚政治的基本特点
2. 汉唐时期佛教文化传入,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传入,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不断传入后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中国文化的辉煌,然后再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
A. 辐射其他国家文化 B. 推动文化间的交流融合
C. 贡献中国智慧方案 D. 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3. 春秋末期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战国时期,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表明先秦思想家()
A. 对自然界已有朴素的科学认识 B. 完成了新的社会秩序的构建
C. 重视严密逻辑推理的唯物史观 D. 沉迷于思辨的主观唯心主义
4. 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孔子、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这反映了
A. 传统文化突出共性否定个性 B.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C. 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 D. 传统的道德准则形成于西周
5. 早在殖民者入侵前,印第安人就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但印第安文明大多起源于交通不便的峡谷盆地和高原地区,内部交流较少,发展相对缓慢,在近代以前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这可以用来说明()
A. 美洲各区域间没有交流 B. 美洲内部间战争频繁
C. 地理环境影响社会进程 D. 美洲文明落后于世界
6. 在希腊哲学里,也有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原型。《伊索寓言》中的几个故事在苏美尔传说中都有原型。公元前18世纪两河流域《农人历书》版本中的劝导词与希西阿德的《田功农时》惊人地相似。这表明()
A. 两河流域是古代西方文化的源头 B. 两河流域文化对西方世界的文化影响广泛
C. 两河流域文化与希腊文化相互影响 D. 两河流域文化对希腊文化产生一定影响
7. 下表是地理自然环境与对应区域文明发展的表现,据此分析,早期人类文明( )
地理自然环境 区域文明发展的表现
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尼罗河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 需要精确计算泛滥日期,埃及进行天文学研究,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退水后需要重新丈量土地,划定地界,几何学诞生。埃及实现统一,建立较完善的系统。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但经常泛滥 在与泛滥的洪水斗争的过程中,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产量和人工。
A. 洪水泛滥对其产生起决定作用 B. 都是依赖农业经济而产生的
C. 多元特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D. 只有靠近大河流域才能发展
8. 公元600年以后,佛教在印度逐渐衰落,婆罗门教则准备好自己的种种礼仪,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富于哲理性的经典《奥义书》中,提出了他们自己的通往自由和解放的道路。这反映了()
A. 婆罗门教为教徒指出了解脱的方法 B. 佛教已经不被印度的民众接受
C. 婆罗门教具有较强的创新适应能力 D. 婆罗门教满足了各阶层的需要
9. 朝鲜在15世纪以前使用的文字是汉字,读的是中国的“四书”“五经”,朝鲜文学为汉文学的一支。到了15世纪中叶,朝鲜才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谚文”。“谚文”根据朝鲜语音,再参考中国的韵书,制成28个字母。从朝鲜文字的发展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朝鲜文字是从汉字派生而成的 B. 朝鲜历史的发展源远流长
C. 朝鲜一直是中国的属国 D. 朝鲜的发展深受中国文明的影响
10. 贵霜帝国的版图西起伊朗东境,北起锡尔河、葱岭,南至纳巴达河,曾为佛教的东传创造了有利条件。2012年10月,位于古丝绸之路东道北段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出土了17枚铜币,经鉴定为贵霜帝国的钱币。这表明贵霜帝国()
A. 促进了南亚与中国之间经济文化交往 B. 沟通了西欧与亚洲非洲之间商贸联系
C. 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和中转站 D. 保存和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
11. 南宋孝宗以后的每一次北方人口南迁都会引起大争论,问题集中在是否接纳这些人、如何防范附载于他们身上的东北民族文化的扩散等方面。由于都城临安是北方新移民和东北移民的重要迁入地,所以每一次争论几乎都以临安为焦点。这些争论反映出( )
A. 移民带来了文化之间的冲撞 B. 经济重心南移对文化的影响
C. 北民南迁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D. 南北方的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12. 如图所示,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开始大规模的迁徙。这次大迁徙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雅利安人创造了哈拉帕文化 B. 大月氏人被迫西迁建立了贵霜帝国
C. 亚述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D. 波斯人首次统一西亚和北非文明区
13. 在古代亚欧大陆的整个农耕世界,约从公元前2000年代的中叶开始,都经历了由北方来的以战车为武装的各个部族的入侵。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 游牧文明发展水平较高 B. 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流
C. 农耕文明发展严重停滞 D. 不同文明区域发展模式迥异
14. 《中英北京条约》规定: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该规定导致的后果是()
A. 清政府维护了国人的利益 B. 饱含血泪的苦力贸易形成
C. 华人获得海外发展的自由 D. 英国信守条约规定的承诺
15.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促使德国大量人口移民海外的推动因素——劳动力过剩,已经演变为劳动力短缺。到一战前,外国劳工已达120万之多,他们遍布德国工农业生产的各个部门,德国因此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劳动力输入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德国()
A. 工业化推进的速度较快 B. 海外移民导致劳动力不足
C. 战争使得人口大量减少 D. 民主政治有了长足的发展
16. 有学者指出:黑人是非常擅长歌舞的…… 在日落以后常聚集在康果广场上,拿着从非洲带来的皮鼓、五弦琴(即班卓琴),敲着、奏着、唱着,用故乡的音乐怀念失散了的亲人,用强烈、刺激的音响发泄胸中的激愤,在狂欢中求得暂时的超脱。该种音乐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美国存在种族歧视现象 B.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C.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D. 罪恶的黑奴贸易的推动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向外辐射和传播,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
材料一 古代《周易》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做人不可不讲正气、气节;认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尚书》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把为真理、为国家、为民族牺牲视为最大的“仁”,即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诸原则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
材料二 公元前后,佛教东来,开异族文化侵入之端。五胡乱华,露异族入主中国之兆。然二者虽促成政治、社会、宗教、哲学各方面之骚动与进步,而未曾引起政治思想之转变。盖佛教为宗教而非政治思想,其消极出世之人生观又适与老庄思想有相近之处,其不能对政治思想有所贡献,亦意中事。至于晋代乱华之诸朝,其文化均低,占据中原以后,文化则自动“用夏变夷”。明清海通之后,欧洲文明随传教士而播于中土。加以闭关自守之局即破,昔日大一统之“天下”突然变为世界上列国之一。而积弱之余,更屡为外国所侵侮。如此空前之剧变,自不免激起之革命。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三 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规模的商业、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以及提供社会凝聚力和思想理论基础的儒家信仰。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野蛮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外来思想传入中国时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公元500年至1500年间中国文明优于世界文明的表现。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 ,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此后,历代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阿拉伯的统治者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逐渐融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
——摘编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
材料三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 ,而是在和其他文明对立统一、冲突交融中展开的。……只有那些开放的、善于从其他文明中吸取营养的民族,才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
——王天玺《多极世界和为贵——兼评亨廷顿“文明冲突论”》
(1)材料一中的①②③④是世界代表性的文明古国。其中,以水生植物晒干制作成“纸草”的古文明区域是_____;在泥板上刻写文字的古代人主要生活在_____。用众生平等、轮回报应来揭示人生真谛的宗教产生于_____;提倡用儒家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的学派产生于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阿拉伯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阿拉伯人在对古代文化继承和发展后,形成的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阿拉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所做的贡献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两例说明中古时期朝鲜是如何从中国“吸取营养”的。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此后,历代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阿拉伯的统治者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逐渐融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
——摘编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
材料三 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和其他文明对立统一、冲突交融中展开的。……只有那些开放的、善于从其他文明中吸取营养的民族,才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
——王天玺《多极世界和为贵——兼评亨廷顿“文明冲突论”》
(1)材料一中的①②③④是世界代表性的文明古国。其中,以水生植物晒干制作成“纸草”的古文明区域是_____;在泥板上刻写文字的古代人主要生活在 _____。用众生平等、轮回报应来揭示人生真谛的宗教产生于_____;提倡用儒家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的学派产生于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阿拉伯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阿拉伯人在对古代文化继承和发展后,形成的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阿拉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所做的贡献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两例说明中古时期朝鲜是如何从中国“吸取营养”的。
20.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公元2世纪,亚欧大陆偏北地区生活着众多的游牧民族,3—6世纪,亚欧游牧部落开始了新一轮的大迁徙。在中国,匈奴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此后,鲜卑人、氐人和羌人逐渐迁徙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在欧洲,日耳曼人灭亡了西罗马帝国。7世纪起,阿拉伯人势力扩大,建立起阿拉伯帝国。
——摘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二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认为比土著文化优越。同样,他们也认为非洲宗教和文化比自己低 ……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同时,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同样,奴隶们在学习应付他们的主人和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
——摘自斯基德莫尔、史密斯、格林著,张森根等译《现代拉丁美洲》
(1) 根据材料一,分析亚欧游牧民族的大迁徙产生了哪些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侵略者的殖民活动对美洲文化产生什么作用?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C.由题干“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可知,西周时期对“和”“序”的追求有助于秩序构建和社会和谐,故C项正确。
A.西周时期并没有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错误。
BD.题干没有体现出家国一体与官僚政治,故BD项错误。
故选C。
2.【答案】B
【解析】B.从题干信息看,中华文化不断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然后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其推动文化间的交流融合,故B项正确。
AC.题干体现的是文化的互相影响,而非单方面的辐射,排除AC项。
D.题干体现了文化交流的双向性,而非单项性,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A.老子追求天人合一,阴阳家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反映出先秦思想家对自然界已有朴素的科学认识,故A项符合题意。
B.项无法由材料得出,故排除B。
C.信息无法体现“严密逻辑推理”,故排除C项。
D.题干反映的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不是思辨的主观唯心主义,故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不同时期对“和”的解释有所不同,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故选B项;
5.【答案】C
【解析】题干所示为印第安文明多起源于“交通不便的峡谷盆地和高原地区”,险恶的地理环境使得他们交流不便,发展缓慢,故“地理环境影响社会进程”,C项正确;A项中“没有交流”说法绝对,不选;BD两项在题干中没有相关的信息,排除。
6.【答案】D
【解析】D.题干“公元前18世纪两河流域《农人历书》版本中的劝导词与希西阿德的《田功农时》惊人地相似”体现了两河流域文化对希腊哲学、文学和农学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故D正确。
A.该项夸大了两河流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故排除A。
B.题干未提及影响的广泛性,故排除B。
C.题干只提及两河流域对希腊文化的影响,故排除C。
故选D。
7.【答案】C
【解析】据“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尼罗河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可知,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灿烂的文明;据“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但经常泛滥”“在与泛滥的洪水斗争的过程中,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等可知,两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两河流域的文明,所以表格信息强调的是多元特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故C正确。洪水泛滥对其产生起重要影响作用,而非决定,故排除A。早期人类文明如古希腊文明,是属于海洋文明,主要经济是工商业,而非农业,BD两项表述绝对化,故排除。
8.【答案】C
【解析】C.从题干信息看,佛教在它的发源地印度逐渐衰落,而婆罗门教则提出了通往自由和解放的道路,说明婆罗门教具有较强的适应创新能力,故选C项。
A.题干中婆罗门教并没有为教徒指出解脱的办法,排除A项。
B.题干没有说明印度民众不再接受佛教,排除B项。
D.题干没有体现婆罗门教是否满足了各阶层的需要,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D.从朝鲜15世纪以前使用汉字和15世纪中叶“谚文”发明的过程可以看出,中国文明对其影响深远,故选D项。
A.没有全面反映题干主旨,排除。
BC.两项题干料无法体现,排除。
10.【答案】A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贵霜帝国是曾存在于中亚和南亚的古代盛国,题干“曾为佛教的东传创造了有利条件。2012年10月,位于古丝绸之路东道北段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出土了17枚铜币,经鉴定为贵霜帝国的钱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贵霜帝国促进了南亚与中国之间经济文化交往,故A正确。B.题干信息与欧洲无关,故排除B。C.题干不能体现“枢纽和中转站”的相关信息,故排除C。D.该项题干不能体现,故排除D。
11.【答案】A
【解析】由题干材料“北方人口南迁都会引起大争论,问题集中在是否接纳这些人、如何防范附载于他们身上的东北民族文化的扩散等方面”可知人口南迁带来文化冲突,A项正确;材料是人口南迁对文化的影响不是经济重心对文化的影响,逻辑错误,排除B项;材料是北民南迁带来的文化冲突而不是社会秩序混乱,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文化冲突不是民族融合,排除D项。故选A项。
12.【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建立了历史第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首次统一西亚和北非文明区,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产生了深入、广泛交流,D项正确;
达罗毗荼人创造了哈拉帕文化,排除A项;
大月氏人被迫西迁建立了贵霜帝国是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表现,排除B项;
印欧人的迁徙形成了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以及雅利安人,与亚述人无关,排除C项。
故选:D。
13.【答案】B
【解析】由材料知道,在公元两千年中叶的时候,农耕世界受到了北方部落的攻击。结合所学知,北方的部落是游牧民族,文明为游牧文明。战争也是文化交流的一种式,故选B项;
战争的发起方并不能说是文明水平较高的一方,A项排除;
农耕文明发展严重停滞的说法错误,当时的农耕文明仍在持续发展中,C项排除;
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不同文明的发展模式,D项排除。
故选:B。
14.【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条约内容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排除A项;
该条款导致大量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形成了苦力贸易,B项正确;
C、D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B。
15.【答案】A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工业迅速发展,与题干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劳动力过剩问题,已经演变为劳动力短缺”相符,故A项正确;
题干主旨不是强调德国海外移民问题,故B项错误;
此时德国没有进行战争,故C项错误;
此时德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立宪是虚,专制是实,故D项错误。 故选A。
1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黑人…… 拿着从非洲带来的皮鼓…… 用强烈、刺激的音响发泄胸中的激愤”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大量黑人被贩卖至美洲,背井离乡,亲人失散,黑人中流行的音乐往往表达对故土的怀念、对命运的愤懑之情, 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种族歧视”,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而是强调材料的现象与罪恶的黑奴贸易有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信息,排除C项。
17.【答案】(1)内涵:①重视以人为本,提倡民本思想;②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③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④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⑤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⑥主张和而不同。
核心思想:以人为本。
(2)特点:①渐近性;②本土化;③阶段性;④广泛性;⑤冲突融合并存。(任意3点)
影响:①冲击中国传统社会;②丰富发展了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学说;③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封建统治;④客观上推动中国走向近代化。(任意3点)
(3)优于世界文明方面:①高度发展的文化;②先进精湛的工艺;③有效的官僚机构;④具有社会凝聚力的儒家信仰;⑤成熟的科技成果。
18.【答案】(1)①、②、③、④。
(2)主要措施:重视人才;翻译、研究、摄取东西方文化;融合东西方文化。文学作品:《天方夜谭》。贡献:将东方的胡椒、肉桂等调味品和珠宝、丝绸等奢侈品源源不断地运往西欧;将中国的指南针、造纸术、火药等技术,印度的糖、稻米、棉花等作物,也传到欧洲,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及伊斯兰文化。
影响:阿拉伯处在传统东西方贸易交往的交通要道上,它把中国古代的发明辗转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先进知识和宗教文化,它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3)7世纪末,新罗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10世纪初,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19.【答案】(1)①古埃及、②古巴比伦、③古代印度、④古代中国。
(2)主要措施:重视人才;翻译、研究、摄取东西方文化;融合东西方文化。
文学作品:《天方夜谭》。
贡献:将东方的胡椒、肉桂等调味品和珠宝、丝绸等奢侈品源源不断地运往西欧;将中国的指南针、造纸术、火药等技术,印度的糖、稻米、棉花等作物传到欧洲,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及伊斯兰文化。
影响:阿拉伯处在传统东西方贸易交往的交通要道上,它把中国古代的发明辗转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先进知识和宗教文化,它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3)7世纪末,新罗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10世纪初,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20.【答案】【小题1】影响:促进民族交融,开发中国江南地区;灭亡西罗马帝国,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建立新兴国家。
【小题2】作用:入侵带来欧洲宗主国文化的传播;印第安人和非洲文化得以保存;美洲多元文化并存;人口迁移带来文化交融。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