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同步练习(含解析)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下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埃及北部和东部是地中海和红海,西部是沙漠。两河文明集中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其东部是扎格罗斯山脉,南部是波斯湾,西部是阿拉伯半岛的沙漠。希腊、印度和中国更是如此。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古代文明相对独立发展 B.地理环境决定文明发展
C.东西方文明具有同一性 D.区域文明之间相互隔绝
2.有学者认为:“罗马的贵族奴隶主阶级,从掠夺战争中得到了大量的财富和土地,尤其是奴隶。他们组织奴隶制大庄园,生产谷物、经济作物或者经营蓄牧业……充足的供给加强了其军事实力,进一步使得古罗马的扩张战争的胜利消息频传。”据此可说明( )
①对外战争使罗马小农经济逐渐破产 ②战俘是罗马劳动力的重要来源
③奴隶制庄园是罗马主要的劳作方式 ④对外战争促进了罗马农业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王权自天而降”是古代两河流域的一个基本思想,每当改朝换代之际,国王总要重新编撰新的创世神话,比如苏美尔时期创世主是恩利勒,巴比伦时期变成了马尔杜克,亚述时期则是阿淑尔。国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获得政权的合法性 B.延续神话的传统
C.加强对祖先的崇拜 D.增强文化的认同
4.约翰·赫斯特在其《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这样说到:罗马人比希腊人更骁勇善战,他们用来治理帝国的法律比希腊人高明,对打仗和治国方面都极为有用的工程建筑,水准也在希腊人之上。可是,在其他方面,就连罗马人也承认希腊人比他们高明,心甘情愿地卑躬屈膝、复制仿效。这体现出古代罗马文明的特点是( )
A.创造性与继承性 B.多样性与开放性
C.多元性与统一性 D.凝聚性与世俗性
5.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公元30-375年)。下图是一枚来自贵霜帝国的钱币。这种铸币传统来自波斯和希腊。图中钱币上的铭文是希腊语,钱币正面人物为国王,左边写的是国王名字、右边铭文的意思是“大王”或“诸王之王”,钱币反面为印度教神灵湿婆像。这枚钱币从侧面反映了( )
A.古代丝路上的亚欧文化包容与交流 B.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影响深远
C.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影响汉朝文化 D.突厥人入侵印度传播伊斯兰教
6.炽热的阳光抚育埃及大地,促进植物生长,因此,太阳神“拉”被认为是万物的创造者。尼罗河神“奥西里斯”保证了这条河流的定期泛滥,被认为是“仁慈的、生命的给予者”。由此可见,埃及宗教文化( )
A.与生产活动相适应 B.打下了阶级烙印
C.体现了科学的进步 D.与王权崇拜结合
7.不同的历史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明,使世界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的格局,关于下列图示文明表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出现的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是历法上的重要成就
B.②地的造纸术等发明通过③地人民传入欧洲
C.③地在8世纪中期建立了地跨亚非的大帝国
D.④地的腓尼基字母向西演化成阿拉马字母,后形成希腊字母
8.统一前的两河流域,只有各城邦的成文法和习惯法。他继承和发展了苏美尔和阿卡德时代一些城市的成文法或习惯法,结合阿摩利人的氏族部落习惯法,制定了一部法典,统一了两河流域的法令。对这部法典评述正确的是( )
①是法老统治国家的工具②颁布于古巴比伦王国时期③宣扬君权神授④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A.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9.公民大会的召开和表决都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所有官职均无薪金,穷人实际上无法出任。由此表明,罗马共和国政体( )
A.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 B.有民主的因素
C.执政官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D.是事实上的君主制
10.20世纪60年代,考古学家在阿姆河流域(阿富汗)发现了与当地迥然不同的一处希腊风格的遗址——阿伊·哈努姆城。从考古发掘看,该城的神庙是凹进式的,这属于典型的两河流域风格,里面也有浓重的波斯信仰特征。这说明该城( )
A.深受西亚文明的影响 B.希腊化的程度较低
C.实现希腊文明本土化 D.文明的交流与融汇
11.公元313年《米兰敕令》后,基督教界逐步在罗马帝国中形成国中之国,罗马逐步变成上帝之城的对立面和被抛弃的对象,古典传统文化的信仰者被视为“异教徒”。从长时段看,这种历史趋势( )
A.导致罗马帝国走向分裂灭亡 B.形成基督教权一家独大局面
C.使宗教世俗力量斗争复杂化 D.不利于古典文化的长期保存
12.屋大维创立了由他亲自监督的中央集权制度,直接控制各行省的总督,严厉惩罚他们中犯有贪污受贿、敲诈勒索等罪行的人。他规定收税标准,使收税成为国家的职权,而不再是贪得无厌的包税人的私人聚宝盆。他严密控制军队,让士兵们得到很好的待遇,使他们直接向他宣誓效忠。他还创建了一支常备海军,镇压海盗,保护帝国各地区间的商品和军队的运输。此举( )
A.严重损害奴隶主利益 B.保障了帝国长治久安
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D.维持了个人独裁统治
13.为防止再出现暴君,(罗马)共和国的缔造者创建了一种著名的制度:他们仔细地将被流放的塔昆的权力分配给两位官员;官员由选举产生,任期不超过一年。他们便是古罗马的执政官。据此可知,罗马执政官( )
A.体现了分权制约原则 B.杜绝了独裁政治出现
C.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D.体现了平民政治色彩
14.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开创了辉煌的希腊化时代。小亚细亚的卡帕多西亚、本都等小君主也对希腊文化一见倾心。他们接受希腊的崇拜名称,宫廷中使用希腊语言,修建希腊式神庙等。这些现象从本质上表明( )
A.希腊文化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B.希腊文化完全适合东方国家的需要
C.世界各地文化开始趋向融合 D.农耕文明地区产生相同的文化需求
15.赫梯帝国的统治者除了继续任用王室后代出任祭司职位外,还接纳异族的神职人员参加赫梯宗教活动,甚至将被征服者胡里人的神灵泰苏普和女神海帕特奉为主神。赫梯帝国的做法主要目的是( )
A.强化王室对政治特权的垄断 B.充分发挥宗教的基层治理功能
C.减少被征服地区民众的反抗 D.增强宗教文化认同以巩固统治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犍陀罗艺术在印度西北部的起源、形成以及希腊神话传说在希腊化远东地区的广泛传播是巴克特里亚(亚历山大帝国分支之一)文明圈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一般认为,犍陀罗艺术的繁荣和传播是在贵霜(中亚国家)迦腻色伽时期即公元1世纪左右,但它的萌芽却是在印度-希腊人统治时期。正是他们把希腊的神话故事、神人同形同性观念和雕塑造型艺术带入印度。当释迦牟尼的崇拜者们试图用一个人物形象表现他们的佛祖时,印度-希腊人中的佛教徒以及受雇于创作佛陀形象的希腊雕塑家首先想到了他们熟悉的希腊神。相当一部分学者把希腊的阿波罗神视为佛陀的原型,认为雕塑家们由此获取了创作的灵感。这种说法应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当然,我们从早期犍陀罗艺术里那些佛教人物雕塑和建筑艺术中所感受到的希腊化因素,不仅仅有类似于阿波罗式的希腊神像,还有经过改造的斗林斯(古希腊城邦)式柱头和各种具有希腊艺术风格的装饰性纹饰。
——摘编自杨巨平《远东希腊化文明的文化遗产及其历史定上》
(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印度犍陀罗艺术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犍陀罗艺术传播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从夏商周三代开始 ,就已经形成了大一统观念。从春秋战国的争霸称雄战争开始,到秦通过兼并战争灭六国,再到楚汉之争西汉完成一统,又到魏晋南北朝纷争数百年,最终隋唐两朝通过战争再次实行天下大统。大多战争都是为了天下归一。正因如此,中国古代史上发动战争者多强调“师出有名”,每次战争对对方百姓和臣属都不会赶尽杀绝,绝不能滥杀无辜,因为仗打完了,天下太平,子民还是子民,从来都不是奴隶。边防将领坚守长城,很少主动出击,即便汉武帝时发动了大规模对匈奴战争,一旦匈奴远遁,边疆实现和平,这种战争便告结束。更多的时候,中原政权主张通过教化使得周边民族纳入礼法文明社会,这种“文主武从”的哲学思想贯彻于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之中。
——摘编 自倪乐雄《中国古代军事文化观念对世界和平的意义》等
材料二 罗马的扩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统一意大利;第二阶段从公元前264年布匿战争到帝国建立;第三阶段是从帝国建立之后变本加厉的武力扩张。罗马人崇拜战争,痴迷于胜利,他们为了庆祝胜利而建立的纪念碑和凯旋门多达300余座。而他们的战争大多相伴着冷酷无情。罗马名将西庇阿在进攻迦太基时,不论何种生物,一律屠杀,城破之时,除了人的尸首,还有很多狗畜的断肢。罗马人以扩张为根本,以掠夺和征服为荣耀。他们认为战争应该是常态的、光荣的,而言和则不应该成为勇士的追求,甚至是一种耻辱,为此他们不惜耗尽国力。
——摘编自马克垚《汉朝与罗马:战争与战略的比较》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战争观的特点及其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古罗马战争观不同于古代中国之处并分析其影响。
18.罗马行省制度
自征服西西里起,元老院就宣布新纳入的行省的土地、资源等为罗马国有财产,元老院向行省委派总督1人、副总督3人和财务官1人,总督在行省内拥有生杀予夺的全权。
奥古斯都(公元前27年一公元14年在位)承继着恺撒对西班牙、高卢地区军事占领的辉煌,建立了一个据说是包容共和政体的君主国。他将行省分为元首直辖与元老院直辖两类。元首直辖行省的总督由元首指派,总督有权指挥境内驻军;后者的总督由元老院任命,总督没有兵权。
罗马进行军事征服的同时接纳了东方一希腊文化,使之与拉丁文化相统一,转而向西推进了西班牙、高卢地区及日耳曼和多瑙河流域的罗马化进程。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行省居民的法律地位发生了改变。在汇入罗马的进程中,行省制度作为一种国家结构形式发挥了重要作用。
依据材料并结合你对波斯帝国相关制度的了解,对古罗马行省制度作出评价。
参考答案:
1.A
【详解】综合材料可以得出,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文明之间相对封闭,人口的流动和文化的交流相对较少,各文明相对独立发展,A项正确;地理环境决定文明发展说法错误,排除B项;东西方文明具有同一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选;区域文明之间相互隔绝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根据材料“从掠夺战争中得到了大量的财富和土地,尤其是奴隶。他们组织奴隶制大庄园,生产谷物、经济作物或者经营蓄牧业”可得出,战俘是罗马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对外战争促进了罗马农业发展,②④项正确,D项正确;材料无法看出罗马小农经济逐渐破产的信息,①项错误;罗马存在奴隶制大庄园,但材料无法看出是罗马主要的劳作方式,③项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王权自天而降’是古代两河流域的一个基本思想”可知,两河流域的国王宣扬君权神授,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政权的合法性,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是国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排除BCD项。故选A项。
4.A
【详解】根据材料“罗马人比希腊人更骁勇善战,他们用来治理帝国的法律比希腊人高明,……就连罗马人也承认希腊人比他们高明,心甘情愿地卑躬屈膝、复制仿效。”可知,罗马在治理帝国的法律以及工程建筑上要比希腊人更高明,说明罗马文明具有创造性的特点,而在其他方面继承了希腊文明,体现了继承性,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多样性与开放性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多元性与统一性的特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凝聚性与世俗性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这种铸币传统来自波斯和希腊。图中钱币上的铭文是希腊语,人物是贵霜国王,左边写的是国王名字、右边铭文的意思是‘大王'或‘诸王之王’,钱币反面为印度教神灵湿婆像”信息可以得出,这枚钱币上浓缩了希腊、波斯和印度等多种亚欧文化的交流和包容,呈现出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不同地区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和影响,A项正确;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的确对印度社会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仅通过钱币内容无法证实这一点,排除B项;材料主旨探讨的是贵霜帝国的钱币信息,无法体现出“影响汉朝文化”,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随后建立王朝传播伊斯兰教,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
6.A
【详解】据“促进植物生长”“这条河流的定期泛滥”可知,埃及的宗教崇拜与农业生产活动有关,A项正确;从材料看不出阶级的影响和科学的进步,排除B、C两项。材料不涉及王权崇拜,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②属于中国文明,③属于阿拉伯文明,中国的造纸术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B项正确;①属于印度文明,第一部太阳历属于埃及文明,排除A项;阿拉伯人在8世纪中期建立起了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排除C项;④属于西亚文明,西亚的腓尼基字母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向东形成阿拉马字母,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统一前的两河流域”“统一了两河流域的法令"可得出,材料所述法典是《汉漠拉比法典》,该法典颁布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时期,②正确,该法典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③④正确,D项正确;A项不完整,排除A项;法老是古埃及的统治者,①错误,排除BC项。故选D项。
9.A
【详解】根据材料“公民大会的召开和表决都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所有官职均无薪金,穷人实际上无法出任”可得知公民大会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罗马共和国政权实际上掌握在少数贵族手中,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A项正确;材料表明公民大会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罗马共和国政权实际上掌握在少数贵族手中,绝非民主,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到执政官,排除C项;材料中未体现罗马共和国政体权力掌握在个人手中即君主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考古学家在阿姆河流域(阿富汗)发现了与当地迥然不同的一处希腊风格的遗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哈努姆城出现希腊风格的遗址,这应该是受到亚历山大东征及希腊化时代的影响。该城同时还有两河流域风格和波斯信仰特征,这说明这里出现了多种文明的交流与融汇,D项正确;该城不仅受到西亚文明的影响,还受到古希腊文明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不能得出程度高低,排除B项;“实现”表述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通过《米兰敕令》成为国教,其与王权、古典传统文化的斗争和冲突,经过长期发展,使中世纪后期的宗教世俗力量斗争复杂化,C项正确;导致罗马帝国走向分裂灭亡并非该现象长期发展的产物,排除A项;基督教权一家独大局面不是基督教与世俗政治、古典文化斗争的历史发展趋势,排除B项;不利于古典文化的保存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材料显示,屋大维直接控制各行省的总督、掌握了国家税收、军队,集国家大权于一身,实质上是君主独裁统治,D项正确;罗马帝国的政治体制,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排除A项;屋大维的统治一定时期内有利于维护帝国的统治和社会的稳定,但并没有彻底化解社会矛盾,不能够保障帝国的长治久安,排除B项;C选项题干中的信息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材料显示,罗马共和国执政官由2位官员组成,体现了分权原则;执政官由选举产生,有任期,说明执政官受到公民的限制,这体现了权力制约的原则,A项正确;罗马共和国此举意在防止独裁,但不能杜绝独裁,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排除C项;罗马共和国仍然是贵族政治,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亚历山大帝国建立后,亚历山大注重推广希腊文化,根据材料“接受希腊的崇拜名称”“宫廷中使用希腊语言,修建希腊式神庙”反映出希腊文化的传播与影响,A项正确;“希腊文化完全适合东方国家需要”的说法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只能看出几个国家和地区间的联系和文化交融,“世界各地”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希腊是海洋文明,不是农耕文明,而且“相同的文化需求”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赫梯帝国利用异族的神职人员等措施,意在融合异族尤其是被征服地区的宗教文化,借以提高被征服地区民众对帝国的认同从而巩固统治,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在于对异族宗教的吸纳和利用,排除A项;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C项表述并非其主要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6.(1)特点:地域性强;糅合了古希腊文化;为宗教服务。
(2)影响:促进了佛教的进一步传播;为佛教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发展。
【解析】(1)
特点:根据“犍陀罗艺术在印度西北部的起源、形成以及希腊神话传说在希腊化远东地区的广泛传播是巴克特里亚(亚历山大帝国分支之一)文明圈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得出地域性强;根据“正是他们把希腊的神话故事、神人同形同性观念和雕塑造型艺术带入印度。”得出糅合了古希腊文化;根据“当释迦牟尼的崇拜者们试图用一个人物形象表现他们的佛祖时,印度-希腊人中的佛教徒以及受雇于创作佛陀形象的希腊雕塑家首先想到了他们熟悉的希腊神。”得出为宗教服务。
(2)
影响:根据“当释迦牟尼的崇拜者们试图用一个人物形象表现他们的佛祖时,印度-希腊人中的佛教徒以及受雇于创作佛陀形象的希腊雕塑家首先想到了他们熟悉的希腊神。”可得出促进了佛教的进一步传播,为佛教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根据“当然,我们从早期犍陀罗艺术里那些佛教人物雕塑和建筑艺术中所感受到的希腊化因素,不仅仅有类似于阿波罗式的希腊神像,还有经过改造的斗林斯(古希腊城邦)式柱头和各种具有希腊艺术风格的装饰性纹饰”得出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发展。
17.(1)特点:通过战争追求天下一统;强调师出有名;具有浓厚的民本思想;边防政策以防御为主;通过战争维系和平;推崇文明教化,主张文主武从。
原因:大-一统观念源远流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小农经济是王朝财政的主要来源;中华民族热 爱和平的传统。
(2)不同:通过征服战争追求领土无限制扩张;崇拜战争并痴迷于军事胜利;对被征服地区实行斩尽杀绝政策;以掠夺和征服战争为荣耀,耻于和平。
影响:造就了疆域广阔的罗马帝国;激化了罗马帝国的社会矛盾,加速了帝国灭亡;形成西方勇狠好斗、掠夺扩张的恶劣传统,不利于世界和平。
【分析】(1)
特点:根据“中国从夏商周三代开始 ,就已经形成了大一统观念。”“大多战争都是为了天下归一”得出通过战争追求天下一统;根据“师出有名”得出强调师出有名;根据“每次战争对对方百姓和臣属都不会赶尽杀绝,绝不能滥杀无辜,因为仗打完了,天下太平,子民还是子民,从来都不是奴隶。”得出具有浓厚的民本思想;根据“边防将领坚守长城,很少主动出击,即便汉武帝时发动了大规模对匈奴战争,一旦匈奴远遁,边疆实现和平,这种战争便告结束”得出边防政策以防御为主,通过战争维系和平;根据“更多的时候,中原政权主张通过教化使得周边民族纳入礼法文明社会”得出推崇文明教化,主张文主武从。原因:根据“中国从夏商周三代开始 ,就已经形成了大一统观念。”得出大一统观念源远流长;根据“中原政权主张通过教化使得周边民族纳入礼法文明社会”结合汉代儒学的发展可得出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根据所学,可概括得出小农经济是王朝财政的主要来源;中华民族热 爱和平的传统。
(2)
不同:根据“第三阶段是从帝国建立之后变本加厉的武力扩张”得出通过征服战争追求领土无限制扩张;根据“罗马人崇拜战争,痴迷于胜利,他们为了庆祝胜利而建立的纪念碑和凯旋门多达300余座。”得出崇拜战争并痴迷于军事胜利;根据“罗马名将西庇阿在进攻迦太基时,不论何种生物,一律屠杀,城破之时,除了人的尸首,还有很多狗畜的断肢。”得出对被征服地区实行斩尽杀绝政策;根据“以掠夺和征服为荣耀。他们认为战争应该是常态的、光荣的,而言和则不应该成为勇士的追求,甚至是一种耻辱”得出以掠夺和征服战争为荣耀,耻于和平。影响:根据所学,可得出造就了疆域广阔的罗马帝国;激化了罗马帝国的社会矛盾,加速了帝国灭亡;形成西方勇狠好斗、掠夺扩张的恶劣传统,不利于世界和平等。
【点睛】
18.经过武力征服之后,两大帝国都实行行省制,以治理疆域辽阔、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庞大帝国;广泛修建道路,强化帝国内部联系的同时,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通过行省制度,两大帝国统治社会发展水平和风俗迥异的广大地区,促进了不同地域间文化的交融。波斯帝国的国王是政权的核心和主宰,地方实行行政权和军权相互监督和制约;罗马行省制度经历共和国到帝国阶段,行省总督包揽大权,逐步成为维护君权的重要手段;此外,罗马帝国范围内采用统一的法律,扩大公民权的适用范围,提高行省居民的法律地位以缓和矛盾。
【详解】根据材料和疆域图可以看出,经过武力征服之后,两大帝国都实行行省制,以治理疆域辽阔、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庞大帝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帝国在行省广泛修建道路,强化帝国内部联系的同时,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通过行省制度,两大帝国统治社会发展水平和风俗迥异的广大地区,促进了不同地域间文化的交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波斯帝国的国王是政权的核心和主宰,地方实行行政权和军权相互监督和制约;根据材料“他将行省分为元首直辖与元老院直辖两类。元首直辖行省的总督由元首指派,总督有权指挥境内驻军;后者的总督由元老院任命,总督没有兵权。”可知,罗马行省制度经历共和国到帝国阶段,行省总督包揽大权,逐步成为维护君权的重要手段;根据材料“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行省居民的法律地位发生了改变。在汇入罗马的进程中,行省制度作为一种国家结构形式发挥了重要作用”可知,此外,罗马帝国范围内采用统一的法律,扩大公民权的适用范围,提高行省居民的法律地位以缓和矛盾。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