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基础训练(答案)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基础训练
1.在历史上,每当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总有一批仁人志士舍生取义,慷慨赴国难。“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不辱君命持节牧羊”的苏武、“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等均为其中的典范。这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是
A.自强不息 B.崇德尚贤 C.家国情怀 D.和而不同
2.1015年进士科考试的题目就出自《中庸》。1027年北宋仁宗赐给新进士的书就是《中庸》,1030年改为赐《大学》,此后两篇轮流赐给新进士。熙宁(1068—1078)中,《论语》《孟子》开始在科举考试中各占一道试题。这些举措
A.强化了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 B.显著提升了“四书”的地位
C.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 D.导致科举取士制度逐渐僵化
3.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4.孔子曾与弟子宰予讨论“三年之丧”的问题。宰予认为为父母守丧的时间可以改为一年,因为“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孔子问他如此是否心安,回答说:“安。”孔子说:“如果安心,你便去做吧。”但孔子认为宰予不仁。这表明
A.孔子教育学生未做到表里如一 B.孔子认为道德要重于实利
C.礼在当时已丧失了社会约束力 D.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
5.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记载:“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是故人之受命天之尊。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这体现了
A.儒家民本思想 B.和而不同思想 C.崇德尚贤思想 D.天人合一思想
6.中华先民的聚落常呈环壕分布。如临潼姜寨聚落(图为遗址复原图),居住区外有壕沟围绕,区内所有房屋排列整齐,房屋门道都朝向中央广场,且围绕广场形成一个圆圈分布。这一聚落布局反映出中华先民崇尚( )
A.稳定执中 B.以人为本 C.天下为公 D.崇德尚贤
7.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孔子、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这反映了( )
A.传统文化突出共性否定个性 B.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C.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 D.传统的道德准则形成于西周
8.早在西周时期,统治者为了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每年到郊外祭祀土地神和谷物神,即祭祀社稷。后来社稷逐渐成为国家的代称。据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祭祀社稷体现了早期国家的血缘认同 B.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C.农本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源于西周时期
9.孔子以平民作新史而成《春秋》,皆政治社会实事,不语怪力乱神……自有孔子,而史学乃始与宗教、贵族二者脱离。这反映出( )
A.私家修史已经蔚然成风 B.人文主义的思想内涵
C.唯物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D.平民社会已逐渐形成
10.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材料强调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的特征是
A.统一性和连续性结合 B.变革性和多样性结合
C.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 D.复杂性和创新性结合
11.白狄鲜虞氏所建的中山国处于赵、燕、魏之间。在河北平山中山1号墓出土的三篇铜器铭文中有大讲忠、孝、仁、义、礼、信的内容。在中山王方壶铭文中也有“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故辞礼敬则贤人至,宠爱深则贤人亲,籍敛中则庶民附”的记录。由此可知( )
A.儒家思想成为其治国思想 B.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
C.选贤任能的政治理念 D.尊宗敬祖的宗法观念
12.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探索治国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形成百家争鸣,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大发展。关于诸子主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孟子认为人性本恶 B.墨子提出相生相胜
C.荀子主张隆礼重法 D.邹衍提出道法自然
13.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提出以“众治”取代“独治”,王夫之要求“不以天下私一人”唐甄痛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黄宗羲也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些主张
A.宣扬民主启蒙的思想 B.彻底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体现继承与发展关系 D.反映了对传统体制的反思
14.《高丽史》中记载“三国以前,未有科举之法。高丽太祖,首建学校,而科举取士未遑焉。(958年)光宗用双冀言,以科举选士,自此文风始兴。”材料表明
A.科举制度促进了朝鲜社会发展 B.科举制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C.隋唐时期中国领先于世界 D.中华文明对朝鲜影响较大
15.朝鲜采用儒教思想治理国家,忠、孝被认为是最大的美德,这说明朝鲜
A.民族、民本意识出现 B.缺乏创新
C.文化受中国影响很大 D.忠孝治国
16.下表体现了中国古代时
A.儒家伦理的法律化 B.法律与公德的融合
C.血缘亲情逐渐强化 D.等级秩序日趋固化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左传》记载:“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顾炎武大声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郑师渠等《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二 民族精神在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知识分子最初以“国魂”来指代民族精神。1899年,梁启超《中国魂安在乎》一文将中国魂的实质视为“爱国心与自爱心”,也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尊自强的品质。抗战时期,知识界将发扬民族精神与动员民众抗战的历史使命相联系,使抗战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真正实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中华民族的观念得以在民众中牢固树立起来。
——摘编自唐海涛《近代中国对民族精神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精神在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2)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
(3)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参考答案:
1.C2.B3.C4.B5.D6.A7.B8.C9.B10.C11.B12.C13.D14.D15.C16.A
17.(1)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热爱祖国的爱国精神;和善修睦、热爱和平;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先大家后小家的奉献精神等。
(2)影响:增强了国人的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华民族观念的认同;推动了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不断发展;促进民族精神的近代化发展。
18.(1)因素:民心。(2分)主张:仁政。(2分)
(2)关键:薄敛节俭。(2分)地位:南宋以后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2分)
(3)标准:百姓的忧乐。(2分)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2分)影响:批判继承了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机。(2分)
(4)理念:以民为主(或关注民生)。(2分)认识:儒学的发展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或与时俱进)。(4分)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