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选择题刷题(含解析)--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中国近现代史—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选择题刷题--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咸丰以前,整个国家的税收款项由户部统一调拨安排。1853年,为解决地方军饷的厘金制度创设,但“厘金并不完全掌握在中央政府手里,地方当局扣留了厘金收入的大部分,上交北京的只占百分之二十”。税收领域的这一变化( )
A.加速了中央权威的衰落 B.导致了政府收入的锐减
C.造成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D.反映了忠君观念的崩溃
2.1889年,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他参考近代西方的城市模式规划了武汉城。在他任职时期,武汉不仅修建了汉口火车站,还开始建设城市公用事业,如水电(自来水、电灯)、电话、公用交通等。由此可见,张之洞( )
A.将武汉作为洋务运动的中心 B.推动了武汉城市化进程
C.抵制西方在武汉的经济侵略 D.重视武汉重工业的发展
3.1895年8月2日,光绪帝下诏:“中国原有局厂经营累岁,所费不赀,办理并无大效;亟应从速变计,招商承办,方不致有名无实。……一切仿照西例,商总其事,官为保护。若商力稍有不足,亦可借官款维持。”由此可知,光绪帝意在( )
A.引进西方的股份制度 B.大力扶持私营企业的发展
C.加强对洋务企业控制 D.变革官办企业的经营方式
4.1885年,盛宣怀改组轮船招商局,颁布“用人十条”,取消了招商局内部事务由众商会议协商的条款,规定招商局督办由北洋大臣专派,招商局人事任命、重大公事,皆需向北洋大臣请示。这一改组对轮船招商局的影响是( )
A.洋务派的影响力大大增强 B.官股所占比例明显上升
C.官商勾结影响了企业效率 D.经营管理呈官僚化趋势
5.下表为1862—1900年中国创办的37所新式学校的分类统计。这折射出当时中国( )
类别 数量(所) 占比(%)
翻译类 8 21
企业专门技术类 11 30
军事技术类 18 49
A.西方学说得到广泛传播 B.科技水平有了大幅提高
C.教育体制日益走向完善 D.学习西方以实用性为主
6.1880年,清朝再次出现关于修建铁路的争论。李鸿章认为:铁路之妙用在调兵运炮,铁路之命脉在商贾贸迁。张家骧认为:铁路有资敌、扰民、夺民生计三大弊端。他们争论的焦点是( )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国强民富 C.实行重商主义 D.学习西方技术
7.下图为甲午战争期间中日两国海军机构比较图。据此推知,当时中国( )
A.海军装备远落后于日本 B.军事机构运转十分顺畅
C.军事变革停于技术层面 D.海军战斗力进一步提升
8.下图是张海鹏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前五卷的目录,其中第三卷的卷名最有可能是( )
第一卷 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第二卷 近代中国的开端(1840-1864) 第三卷 ……(1865-1895) 第四卷 从戊戌变法到义和团运动(1895-1901) 第五卷 新政、预备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
A.制夷、自强与实业救国 B.从太平天国到洋务运动
C.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D.从《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
9.金田起义后,受拜上帝教教义影响的太平军,时常焚毁儒、佛、道的庙宇神像,一些老百姓对此非常不满;士大夫们大多反对洪秀全的宗教教义,曾国藩更是指责洪秀全将“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孔子、孟子痛哭于九原”。这段材料的主旨是( )
A.太平天国运动失去农民阶级支持 B.清政府已经陷人空前孤立的境地
C.洪秀全的思想完全排斥传统文化 D.思想文化分歧影响太平天国运动
10.太平天国运动引发了晚清政府政治和权力结构的新变化。其中,中央权力下移主要体现在( )
A.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 B.慈禧太后垂帘听政
C.“东南互保”协议签订 D.科举制度的废除
11.1866年,奕诉奏请在同文馆增设天算馆,招收30岁以下的正途仕人(秀才、举人、进士、翰林)。大学士倭仁反对道:“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因,在人心不在技艺。”京师各省士大夫聚党私议,约法阻拦,报者无几。这说明( )
A.中国近代化起步异常艰难 B.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开始分化
C.洋务运动瓦解了传统社会 D.顽固派固守儒家的治国理念
12.有学者指出,在太平天国统治较久的地区,如苏州、常州一带“被难之后,富户百无一存”,浙江有些地区“境内之田,尽非原户”。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
A.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 B.阻止了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
C.促进亚洲人民民族解放斗争 D.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13.在晚清的“海防”与“塞防”之争中,李鸿章认为“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大患愈棘。”左宗棠则认为“是(西北)停兵节饷,于海防未必有益,于边塞则大有所妨,利害攸关,亟宜熟思审处者也。”该争论发生的背景是( )
A.太平天国准备进攻南京 B.清朝面临严重边疆危机
C.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14.“自强运动的领袖们并不是事前预料到各种需要而定一个建设计划,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之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必须走到尽头然后能生效。曾国藩诸人虽向近代化方面走了好几步,但是他们仍不彻底,仍不能救国救民族。”这主要强调( )
A.洋务运动的失败有其必然性 B.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C.洋务运动的领袖们目光短浅 D.洋务运动的开展缺乏计划性
15.1898年3月,俄国《小丑》杂志发表了一幅漫画:一个年轻的保姆,象征着欧洲,摇晃摇篮。一个婴儿——中国人被紧紧包裹着,襁褓上写着“贷款”“工业”“海关”“铁路”“军队”等。该漫画旨在( )
欧洲与中国
A.抨击八国联军侵华的严重后果 B.反映欧洲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局
C.说明清政府已失去统治的根基 D.揭示俄国与欧洲存在巨大矛盾
16.1861年,总理衙门设立,其外交事务多为北洋大臣所掌。一位英国外交官评价,“总理衙门只不过是李鸿章大学士在天津衙门的一个分支机关”。这表明( )
A.清廷固守天朝上国的理念 B.总理衙门位卑权重
C.北洋大臣与中央分庭抗礼 D.晚清外交转型曲折
17.1854年,英国驻上海领事馆某官员在一份考察太平天国活动的报告中写到,“原本以为一个年轻的刚刚通过斗争而生存的势力,将会是一心渴望得到欧洲人的帮助和合作……实际情形并非如此”。这反映出( )
A.太平天国中断与外国的通商贸易 B.列强试图扶持太平天国取代清政府
C.太平天国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性 D.列强开始与清政府联合镇压太平军
18.洪仁玕执政时,宣布对外国实行平等互惠的通商政策;1860年,太平军一方面与清军在安庆激战,另一方面又大败进犯青浦的华尔洋枪队。由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 )
A.应急措施摇摆不定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具有鲜明时代特色 D.固守封建传统外交理念
19.如表是1873~1893年轮船招商局船值统计表(单位:两),表中数据反映出( )
年份 轮船 小轮船 泵船 驳船 合计
1873—1874 476141 12078 1084 489303
1875—1876 1342953 12738 40014 4121 1399826
1876—1877 2782391 49903 197960 3030254
1886 2300000 6000 115000 3000 2424000
1890 1964000 6500 80000 1500 2052000
1893 1640000 8000 50000 2000 1700000
A.洋务运动失败是必然的 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
C.民用工业发展历程曲折 D.中国经济近代化发展迅速
20.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任意宰割中国的领土,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但中国最终并没有被列强完全瓜分。其原因有( )
①中国人民的奋起反抗 ②清朝统治阶级的腐败
③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④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材料“咸丰以前,整个国家的税收款项由户部统一调拨安排”结合所学可知,咸丰之前税收领域恪守中央集权原则。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实行厘金制度,而“厘金并不完全掌握在中央政府手里,地方当局扣留了厘金收入的大部分”,这就会使督抚势力扩大,进而会造成中央权威的衰落,A项正确;根据“上交北京的只占百分之二十”可知,上交中央政府的厘金虽然少,但是相对于之前,政府收入是有所增加的,排除B项;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没进行制度变革,与厘金制度无直接必然的关系,排除C项;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忠君观念的崩溃”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他参考近代西方的城市模式规划了武汉城。在他任职时期,武汉不仅修建了汉口火车站,还开始建设城市公用事业”并结合所学可知,张之洞参考近代西方的城市模式规划武汉,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这有利于推动武汉的城市化进程,B项正确;材料仅仅提及了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期间,在所管辖省份进行的城市化建设,不能得出张之洞将武汉作为洋务运动的中心,排除A项;张之洞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并不能直接抵制西方在武汉的经济侵略,且此时洋务运动将要破产,排除C项;材料仅仅提及了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期间,在所管辖省份进行的城市化建设,并不能得出其重视武汉重工业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并不等同于重工业,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据材料“中国原有局厂经营累岁,所费不赀,办理并无大效;亟应从速变计,招商承办,方不致有名无实。……一切仿照西例,商总其事,官为保护。若商力稍有不足,亦可借官款维持。”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后,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而当时许多官办企业经营困难,因此政府决定对官办企业进行改制,D项正确;材料涉及“一切仿照西例,商总其事,官为保护”,但未体现“引进西方的股份制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私营企业”,而是对“官办企业的改制”,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甲午战后洋务运动破产,因此出现了材料中对“官办企业的改制”,C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详解】材料所示为轮船招商局改革的相关情况,改革后的招商局“督办由北洋大臣专派”“招商局人事任命、重大公事,皆需向北洋大臣请示”,这都说明招商局在改革后政府强化了对其的控制,经营管理呈现官僚化趋势,D项正确;材料设问是这一举措对轮船招商局的影响,洋务派的影响力大大增强并非对轮船招商局的影响,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企业的股份占有信息,无法得出官股所占比例明显上升,排除B项;政府强化对轮船招商局的控制并不意味着官商勾结,也无法得出企业效率的高低,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862—1900年中国创办的37所新式学校学习的内容主要以技术类为主,说明对西方的学习以实用性为主,D项正确;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西学传播范围有限,排除A项;科技水平大幅度提高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晚清时期的教育体制并不完善,排除。故选D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李鸿章认为铁路可以调兵,便利商贸,张家骧认为铁路不利于民生,不支持修建铁路,两人争论的焦点是,是否要修建铁路,是否要学习西方技术,D项正确;洋务派想要学习西方挽救清朝统治,反对派固守传统,两者的分歧在于是否要学习西方技术,挽救民族危亡是两者的共同目标,排除A项;反对修建铁路的人没有看到学习西方修建铁路的重要性,两派人都想要实现国强民富,排除B项;重商主义的主要内容是重商、重工与国家干预,发展目标是国家富强,产生并流行于15世纪至17世纪中叶的西欧,材料反映的是修建铁路的争论,与重商主义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与日本统一的军事建制相比,中国军事机构运转不畅,军事制度落后,体现了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变革仅仅停留在技术、装备上,没有深入到制度层面,C项正确;根据材料“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等可知,清朝海军装备也是近代新式装备,与日本差距不大,排除A项;清潮军事机构在设置上缺乏统一指挥,造成相互之间的牵制,导致军事机构运转的不畅,不利于海军战斗力的提升,排除B、D两项。故选C项。
8.C
【详解】通过阅读图片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到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30年间,李鸿章等洋务派为“自强”“求富”,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和新式教育,筹划了海防,推动中国经济、教育和军事等开始了近代化,第三卷即1865-1895年中国史的主题可归纳为早期现代化的尝试,C项正确;实业救国是甲午中日战争后即19世纪末方兴起的思潮,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已于1864年失败,并非该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内容,排除B项;签订于1860年的《北京条约》与题目限定的时间段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受拜上帝教教义影响的太平军,时常焚毁儒、佛、道的庙宇神像,一些老百姓对此非常不满;士大夫们大多反对洪秀全的宗教教义”可知,洪秀全拜上帝教教义与传统思想观念发生冲突,遭到一些人不满或反对,从而影响太平天国运动,D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失去农民阶级支持的表述是错误的,排除A项;当时清政府还没有陷人空前孤立的境地,材料也没有强调清政府的处境,排除B项;洪秀全把儒家大同思想和西方宗教思想结合起来形成拜上帝教,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清政府下令允许地方组建团练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湘军和淮军迅速崛起并成为镇压太平军的主力,湘淮系的官僚集团势力增强表明中央权力下移,A项正确;B项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C项是义和团运动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905年清末废除科举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洋务运动期间创办京师同文馆,受到了士大夫的反对,说明顽固派势力强大,中国近代化起义起步异常艰难,A项正确;无论是洋务派还是顽固派,他们都维护清朝统治,说明并未分化,排除B项;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社会,并未瓦解,排除C项;顽固派固守儒家的治国理念只是对材料的概括,而不是其实质,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被难之后,富户百无一存”“境内之田,尽非原户”可以看出,太平天国运动使得江浙一带地主阶级损失惨重,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A项正确;“阻止了”表述过于绝对,且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并没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因此没有帝国主义,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太平天国运动对亚洲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太平天国运动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3.B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晚清时期的“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注重海防,要求把经费用以扩充海军之需;左宗棠认为海防与塞防并重。结合所学可知,海防与塞防之争是清朝末期统治集团内部关于边疆防务问题的论争。其背景是19世纪60年代中叶至70年代初,中亚的阿古柏、俄罗斯帝国侵入中国新疆,日本构衅于台湾。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政府与日本交涉失利后,边疆危机凸显,因此出现了清廷内部围绕东南“海防”和西北“塞防”问题发生争论,B项正确;材料中的争论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太平天国准备进攻南京发生在19世纪50年代,排除A项;材料中的争论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1894年,排除C项;材料中的争论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在19世纪末,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根据材料“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之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必须走到尽头然后能生效。曾国藩诸人虽向近代化方面走了好几步,但是他们仍不彻底,仍不能救国救民族”并结合所学可知,曾国藩等人虽然在向近代化方面走了好几步,但是因为他们仍然代表地主阶级,维护清政府的利益,并不能真正走向近代化,材料信息意在强调洋务运动的失败有其必然性,A项正确;“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属于洋务运动的积极影响,材料主旨强调洋务运动失败的必然性,排除B项;“洋务运动的领袖们目光短浅”与“曾国藩诸人虽向近代化方面走了好几步”不符合,表述错误,排除C项;材料主旨强调洋务运动失败的必然性,“洋务运动的开展缺乏计划性”只是表象,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根据材料1898年欧洲看中了中国的“贷款”“工业”“海关”“铁路”“军队”等再结合所学甲午战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项正确;八国联军侵华时间是1900年开始与材料1898年不符,排除A项;根据所学清政府失去统治的根基是八国联军侵华后成为洋人的朝廷,排除C项;材料只是体现了欧洲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局不体现和俄国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6.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总理衙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立的处理与洋人相关事宜的外交机构,它的设立,是晚清外交走向近代化的重要一步,但是结合材料“总理衙门只不过是李鸿章大学士在天津衙门的一个分支机关”可知,总理衙门虽然是清政府设立的外交机构,但是却实际上听命于李鸿章的天津衙门,因此这体现了晚清外交转型曲折,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清朝固守天朝上国理念,结合史实来看,鸦片战争后,清朝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西方的强大,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总理衙门权力大小问题,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近代中国外交转型遇到挫折,不是强调北洋大臣与中央分庭抗礼,排除C项。故选D项。
17.C
【详解】28.根据“1854”、“一个年轻的刚刚通过斗争而生存的势力”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势力指的应该是太平天国政权。英国驻上海领事馆的这一官员认为太平天国作为一个新兴的政权应该渴望谋求得到欧洲的支持,但太平天国并没有选择这么做,说明太平天国在外交政策上的独立自主性,C项正确;太平天国主张与外国通商贸易,并没有中断,排除A项;太平天国坚持独立自主的政策,并没有得到列强的支持,排除B项;仅根据这一官员的报告描述,并不能说明列强已经开始与清政府联合镇压太平军,排除D项。故选C项。
18.C
【详解】据题意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晚清时期,此时列强侵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所以太平天国政权一方面意图与外国实行平等互惠的通商政策,但另一方面也与列强之间存在军事冲突,因此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意图与列强平等互惠,但又不得不因对联合清政府镇压自己的侵略军,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并不能说明应急措施摇摆不定和固守封建传统外交理念,排除AD项;太平天国政权没有真正的发展资本主义,排除B项。故选C项。
19.C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的变化可以看出,1873—1893年间轮船招商局船值出现了不断的起伏,由此可知民用工业的发展历程是曲折的,C项正确;这期间轮船招商局的船值虽有下降,但也有上升,不能说明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但也无法体现经济近代化的发展迅速,排除AD项;轮船招商局属于洋务企业,因此无法说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诞生,排除B项。故选C项。
20.A
【详解】根据材料“但中国最终并没有被列强完全瓜分的原因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史上中国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不断的反抗,是帝国主义灭亡和瓜分中国的企图始终没有得逞的根本原因,所以①中国人民的奋起反抗是原因之一,帝国主义列强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矛盾频发,也是导致瓜分失败的原因之一,所以③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也是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A项正确;清朝统治阶级的腐败是导致近代中国被列强瓜分的原因之一,②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没有起到阻止列强瓜分中国的作用,④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清朝统治阶级的腐败是导致近代中国被列强瓜分的原因之一,②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