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选择题刷题(含解析)--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选择题刷题(含解析)--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选择题刷题--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蒸汽机发明后,日益成为欧美国家雇佣大农场机器动力的重要来源,需要多人协同操作。20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家庭农场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缩小了与雇佣大农场的差距,后者日趋衰落。这一系列变化表明( )
A.内燃机的应用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B.农业技术发展导致失业人口大量增加
C.蒸汽机成为农业生产的机器动力来源 D.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生产规模
2.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后,当时在巴黎的俄国革命者拉甫罗夫说:这次革命“与其他革命迥然不同”,革命领导者都是“无名的人”“法国最有名望的人物所不敢做和不能做成的事情”,这些普通人却轻而易举地做成了。据此可知,巴黎公社
A.建立了稳固的工农联盟 B.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
C.体现工人政权鲜明特征 D.深受俄国革命的影响
3.据学者研究,被马克思称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其《国富论》引用中国古籍资料24次,并以司马迁“贫富之道,莫之夺予”“物盛则衰,时极而转”的思想,论述自由竞争与价格波动。他以温和而坚定的态度表明,必须让生产和交换中的某些“自然法则”在经济市场上自行发生作用。由上述材料可获得的启示与认识是( )
①文明需要互鉴,文化需要交流 ②“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古”
③政府的职责是控制“看不见的手” ④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从前习惯于做农活的人们很快明白季节、日出日落和气候波动不再决定劳动日程了,相反,钟表、车间和机器创造了新的劳动节奏。工人一般每天工作13至14小时,在一整天里,工人的步伐都要跟上机器单调的运转,打个盹或是和同伴说句话都不行。这一变化( )
A.有利于优化手工工场的管理 B.反映人类劳作方式的重大变革
C.表明传统的农业已不复存在 D.导致人们逐渐摆脱了体力劳动
5.1790年代的一篇文章里举例谈到:一位每天挣30便士(伦敦劳动阶层的标准收入)的40岁花匠,每天可以买一个小麦面包、半磅肉、几盎司芝士、1品脱啤酒、一些茶和糖。还可以买一些之前被认为是奢侈品的东西,如海外运来的茶、咖啡、糖、巧克力、烟草和辣椒等。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革命导致工人工资水平低 B.英国工人阶级的非理性消费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 D.英国是世界工厂和贸易中心
6.据统计,18世纪末,英国900家棉纺厂中,约300家是雇佣人数在50人以上,使用动力机器的阿克莱特式工厂,而600家是雇佣人数在50人以下,使用珍妮机或骡机的工厂。到19世纪上半叶的棉纺织业中,水力机与蒸汽机的推广促使大多数工厂雇佣人数在100~500之间。这说明工业革命( )
A.促进了劳动力的集中 B.促使劳动分工进一步的细化
C.扩大了国际国内市场 D.推动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变革
7.曾有评论谓:“毛纺已无影无踪,麻纺也差不多;普遍使用的原料都变成棉花,棉花,还是棉花。棉花成了传说中吃光所有羊的‘披着羊皮的狼’。”下列选项中,与之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飞梭的发明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B.珍妮纺纱机的出现确立了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C.棉纺织技术革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D.水力纺纱机的发明解决了棉纱产量与质量的冲突
8.19世纪中期,英国一位正在替妻子补袜子的男人对来访的朋友说:“我知道这不是我干的活,可是我那可怜的老婆在工厂里……我已经三年多没有工作……她早就成了家里的男人,我却成为女人了。”据此可知,工业革命
A.冲击了旧有的家庭结构 B.抬高了工人的就业门槛
C.改变了传统的等级观念 D.提升了妇女的政治地位
9.根据表格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条件愈发恶劣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10.表 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由表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11.《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
A.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 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12.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13.十九世纪中期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寻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主要指铁路。据此可知
A.近代民族工业重工业占主导 B.工业文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迅速 D.清政府开始接受西方的文明
14.蒸汽机与电的发明和运用,推动了社会各方面的重大变革。其中影响最直接的是
A.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B.增强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
C.使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D.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加大
15.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她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这种感受的产生反映了她( )
A.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 B.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
C.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 D.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
16.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在其著作中写道:“韦奇伍德在制陶厂中首创计时系统……早晨5:45打铃起床,准备上班;8:30打铃吃早餐;9:00打铃上班;如此循环,直到天黑看不见干活才打铃下班。为监督工人守时,韦奇伍德还专门雇佣一名监工……对于那些超过预定时间的迟到者则予以提醒,如果屡次迟到并累计一定次数,将停发工资。”材料从本质上反映出
A.工厂主制定并实施严厉的规章制度
B.工业革命促使工厂制度的建立
C.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
D.工厂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
17.1870年后,随着德国、美国、日本等国的工业化,英国提出建立“保护性市场”,试图将殖民帝国建设成自给自足的巨大贸易单位,主张用关税来防止外来竞争,使宗主国富裕繁荣。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A.经济落后于后发工业国 B.试图争夺殖民霸主地位
C.重商主义观念重新抬头 D.进行区域一体化的尝试
18.1890年7月2日,美国联邦国会通过《谢尔曼反托拉斯法》。该法集经济制裁与刑事处罚于一体,禁止为了限制贸易而为的契约、联合、通谋、以及垄断或者试图垄断,违者将被处以罚款或者监禁。该法案
A.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B.表明政府限制自由竞争
C.体现出美国垄断程度最高 D.是无产阶级斗争的结果
19.马克思曾说,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学说,并不是他的发明,在他提出阶级斗争理论前,已有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及经济学家分析过阶级斗争的发展史及社会各阶级的地位。对此解释正确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
A.继承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B.借鉴了前人的阶级斗争理论
C.得到了资产阶级的承认与支持 D.具有思想上的独立性
20.1837年查尔斯·狄更斯出版了早期的经典小说《雾都孤儿》,以一个济贫院孤儿的成长为题材,生动地描述了进入济贫院的穷人被要求承担着繁重的劳动的情形,因此济贫院的救援声名狼藉,许多穷人宁死也不寻求公共援助,这反映出当时英国社会
A.工业化进程中社会问题 B.忽视推动民主政治建设
C.社会生产力发展在倒退 D.垄断资本主义残酷剥削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材料可得出,20世纪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内燃机的使用,使农业的机械化的逐步实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及组织形式发生变化,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人口增长,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内燃机的影响,排除C项;农业生产效率依赖于科技,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本题情境聚焦第二次工业革命,试题的落脚点并未落在常见的交通运输业和石油化工业领域,而是另辟蹊径,突出内燃机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蒸汽机过于笨重,不便于个人使用,内燃机轻巧),考查学生对两次工业革命特点的深度理解,学生如果仅靠生搬硬套教材内容和作答套路,则无法进行正确推理。
2.C
【详解】由材料“革命领导者都是‘无名的人’……这些普通人却轻而易举地做成了”可知,巴黎公社加深了普通人民群众与政权的联系,它是代表普通大众的新政权,这体现了工人政权鲜明特征,故选C;巴黎公社并未建立稳固的工农联盟,所以它很快就失败了,排除A;法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大革命时期就已被废除,这不是巴黎公社对历史的贡献,排除B;俄国革命20世纪才发生,故D项说法无从谈起,排除。
3.B
【详解】亚当·斯密《国富论》引用中国古籍资料24次,说明不同文明之间可以相互借鉴,①正确;亚当·斯密认为“必须让生产和交换中的某些‘自然法则’在经济市场上自行发生作用”,即主张让市场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④正确,B项正确;“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古”强调的是要变革,这与材料亚当·斯密的主张不符,②错误;亚当·斯密并未强调政府的作用,③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4.B
【详解】依据材料“从前习惯于做农活的人们很快明白季节、日出日落和气候波动不再决定劳动日程了……工人的步伐都要跟上机器单调的运转,打个盹或是和同伴说句话都不行。”,可以看出人类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劳作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劳作方式的变化,未涉及对手工工场的管理,排除A项;“传统农业不复存在”表述绝对,排除C项;劳作方式的变化,并没有使得人们摆脱体力劳动,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1790年代的一篇文章里举例谈到:一位每天挣30便士(伦敦劳动阶层的标准收入)的40岁花匠,每天可以买一个小麦面包、半磅肉、几盎司芝士、1品脱啤酒、一些茶和糖。还可以买一些之前被认为是奢侈品的东西,如海外运来的茶、咖啡、糖、巧克力、烟草和辣椒等。”可知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的待遇水平提高,世界联系逐渐增强,消费品的种类也大大丰富,C项正确;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得工人的工资水平有所提高,排除A项;材料所述现象与工人阶级的非理性消费无关,排除B项;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后,1840年左右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材料中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大多数工厂雇佣人数由50人左右上升到100~500之间,说明工业革命促进了劳动力的集中,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劳动分工,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材料信息“毛纺已无影无踪,麻纺也差不多;普遍使用的原料都变成棉花,棉花,还是棉花。棉花成了传说中吃光所有羊的‘披着羊皮的狼’”说明棉花成为普遍的纺织原料。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和棉纺织技术的进步有关,而棉纺织技术的革新又推动了工业的发展,故C正确;珍妮机的发明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故A错误;阿克莱特建立的第一座水力纺纱厂确立了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故B错误;骡机的发明解决了棉纱产量与质量的冲突,故D错误。
8.A
【详解】材料“可是我那可怜的老婆在工厂里……我已经三年多没有工作”体现的是工业革命对传统的家庭结构产生冲击,女性开始参与社会生产,A项正确;材料与提高工人就业门槛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传统等级观念的冲击,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妇女的经济地位提升,非政治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9.D
【详解】对比表中英国国民总收入和工人实际工资的数据变化,可知工人工资水平提高速度赶不上国民总收入增加速度,说明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D项正确;依据表中的英国国民总收入和工人实际工资的数据变化分析,可以看出英国工人实际工资的增长赶不上国民总收入的增长,且1755—1797年甚至没有增长,所以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并不同步增长,排除A项;表中涉及的数据变化是在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工人使用机器生产,经济快速发展主要依赖于生产工具的改进,不是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排除B项;工人工资在1797—1835年有较大幅度增长,说明工人生活在一定时期内有明显改善,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图表的能力。图表显示四国在1870年到1913年的总产值虽然随着时间有所下降,但是仍然保持70%以上的控制地位,所以不能说明欧美发达国家开始由盛转衰,因此A选项排除。结合所学,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世界经济结构主要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而材料体现不出这一特点,因此D选项不选;材料中只给出资本主义强国的数据,没有其他国家的发展情况,不能反映出世界这一概念,故C不选。之所以欧美发达国家所占比重下降,是因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工业有所发展,虽然发展不明显,但也在数据中得到了体现,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意义与影响
11.B
【详解】本题主要是对比分析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圣西门、傅里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设想了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但不能指明实现这些理想的正确道路。马克思主义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为工人阶级自我解放指明正确的方向,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转变。
12.A
【详解】试题分析:1831~1841年伯明翰因为是工厂集中而出现人口死亡率上升的现象,结合这一时间考虑是因为工业革命导致的城市生存环境恶劣所导致的,故选A;B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现象,不符合题干所述时间,故排除;C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
13.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人向西方寻求 “机船矿路”,“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主要指铁路,这都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成果,可知工业文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B项正确;近代民族工业重工业没有占主导,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指明清政府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两次工业革命对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其中“最直接”的是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A项正确;BCD项都是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但不是最直接的影响,排除。故选A项。
15.D
【详解】面对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的环境污染,仍然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这样鲜明的反差,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为到来的工业文明欢呼,D项正确,排除A项;B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对工业文明欣赏,并非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排除C项。故选D项。
16.D
【详解】据材料“早晨5:45打铃起床,准备上班;8:30打铃吃早餐;9:00打铃上班”“对于那些超过预定时间的迟到者则予以提醒,如果屡次迟到并累计到一定次数,将停发工资”可知,该工厂通过严格的纪律约束实现了生产的规范化与制度化管理,这有利于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生产增长和经济发展,D项正确;“工厂主制定并实施严厉的规章制度 ”是材料的表象,而非本质,排除A项;B脱离材料主旨,排除;C是题干现象,排除。
17.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推动了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而英国提出建立“保护性市场”,具有贸易保护的特点,不利于世界市场的发展,C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且材料不存在各国之间的比较,得不出经济落后于后发工业国,排除A项;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英国早已经是世界殖民霸主,排除B项;区域一体化是二战后经济发展的趋势,排除D项。故选C项。
18.A
【详解】根据材料“禁止为了限制贸易而为的契约、联合、通谋、以及垄断或者试图垄断,违者将被处以罚款或者监禁”和所学知识可知,《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第一部也是最基本的一部反托拉斯法,还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授权联邦政府控制、干预经济的法案,主要是为了防止垄断资本的无序扩张,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美国政府此时并未限制自由竞争,是为了防止不正当竞争,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同其它国家垄断组织的对比,排除C项;材料与无产阶级斗争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9.B
【详解】根据材料“在他提出阶级斗争理论前,已有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及经济学家分析过阶级斗争的发展史及社会各阶级的地位”可知,材料内容强调了马克思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学说继承了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及经济学家分析过的阶级斗争发展史和社会各阶级理论,即借鉴了前人的阶级斗争理论,B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马克阶级斗争学说借鉴了前人的阶级斗争理论,没有强调继承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无法得出得到了资产阶级的承认与支持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前人理论的借鉴,没有强调其思想的独立性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20.A
【详解】《雾都孤儿》描述的内容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发生的社会现象,即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贫富分化严重,但是社会保障制度落后,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A正确;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已经建立了民主制,而且在不断完善,排除B;1837年的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进步,排除C;垄断资本主义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D。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