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深圳 八年级下册历史 期中模拟测试卷(二)(答案)


2023年深圳 八年级下册历史 期中模拟测试卷(二)(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2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之一是“政治协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政治协商”的中心内容是(  )
A.筹建新中国 B.进行土地改革
C.制定新宪法 D.完成祖国统一
3.(2分)20世纪五十年代,人们用“最可爱的人”来赞美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下面人物中被誉为“最可爱的人”的是(  )
①黄继光
②董存瑞
③邱少云
④杨靖宇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4.(2分)1950年10月19日夜,中国人民志愿军秘密进入朝鲜。25日,志愿军某团在朝鲜北部与敌军遭遇,歼灭敌军一个营。这是志愿军入朝第一战。因为这场战斗的胜利,10月25日被定为(  )
A. 出兵朝鲜纪念日 B.抗美援朝胜利日
C.抗美援朝纪念日 D.朝鲜战争纪念日
5.(2分)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与抗美援朝战争的共同作用是(  )
A.完全消灭了地主阶级 B.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C.大大增强了国家力量 D.逐渐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6.(2分)建国初期,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能做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种局面,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大力发展轻工业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7.(2分)根据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部署,中国从1953年起制定和实施“五年计划”(从2011年起,改为“规划”),现在正在执行十四五规划。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70余年坚持不懈、与时俱进地编制、实施计划规划。主要因为,这种计划规划,能够(  )
A.明确各时期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B.体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优越性
C.避免经济建设出现失误和挫折 D.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
8.(2分)中国人起名往往追逐时代潮流,带有时代的烙印。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住在东厢房里的另一户人家……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婴。这两个女孩,长名互助,幼名合作。”由此判断与这段描写相关的时代背景是(  )
A.土地改革 B.抗美援朝
C.三大改造 D.“大跃进”运动
9.(2分)下表反映了1952- 1956 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变化情况,对表格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
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趋于零
A.解放了生产力,改变了我国经济落后的状况
B.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D.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10.(2分)“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 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这一番 话总结的是(  )
A.针对土地改革的影响和意义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C.对“一五”计划的经验总结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实行赎买政策的意义
11.(2分)年代尺有助于我们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和发展历程。下面是一位同学设计的年代尺,这位同学探究的课题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 B.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C.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逐渐成熟 D.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12.(2分)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思想理论界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场大讨论首先否定了(  )
A.“以阶级斗争为纲’ B.“资产阶级自由化”
C.“两个凡是”的方针 D.“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13.(2分)1992年被认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分水岭。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不断探索,1992年后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亮光。这是因为这一年我国(  )
A.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B.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C.明确了实施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
D.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14.(2分)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C.中国通过不断地努力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2分。)
15.(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政府内部在对华策上产生严重分歧,最终形成“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
美国政府花费60多亿美元,不仅没能挽救国民党政权,反倒让共产党用缴获的美式装备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并最终推翻了蒋家王朝。美国的这次战略误判,促使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从而导致美国在华利益的彻底丧失。
材料二 1950年5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同年915日,以美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在朝鲜仁川登陆,战火迅速向鸭绿江边蔓延,对刚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美国错误地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建,国力军力薄弱,根本不敢出兵迎战。可是,在美国政治和军事将领的眼里军力薄弱的中国军队,竟把不可一世的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打败了,使中国军队一下子变为令西方刮目相看的世界强军。抗美援朝这一仗,不仅为中国打出了尊严,而且也赢得了持续至今的和平。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美国先是拿“中国威胁论”说事,这一论调甚至影响了西方大国尤其是美国的对华政策。在西方眼里,中国作为新国家,可能成为改变世界格局的力量,因此是西方共同要面对的“敌对”力量。
结果怎么样?中国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加强国际交往与合作,举办G20峰会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国际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3分)美国政府“扶蒋反共”对华政策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其彻底失败的标志是什么?
(2)(3分)根据材料概括抗美援朝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3)(4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宣“中国威胁论”的企图,并用史实驳斥美国的这一论调。
16.(10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中国人民艰苦奋斗,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与发展经济。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社会差别。
——费正清《观察中国》
材料二:1952年与1956年国民收入结构表(单位/%)
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趋于零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三:
时间 成就
1953年 中国第一座大型露天煤矿——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建成投产
1955年 中国第一块国产手表在天津诞生
1956年 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厂生产出来
1956年 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在沈阳试制成功
到1957年已经有了载重汽车、高炉、平炉制造设备、汽轮发电设备、拖拉机、精密仪表、石油机械和电信设备等几十个行业比较齐全的制造系统,并开始试制一批新产品,使机械设备的自给能力从新中国成立前的20%左右提高到60%……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
(1)(3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第一种梦想变为现实的标志事件是什么?第二中梦想变为现实是通过土地改革,之后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3分)材料二表中数据的变化与哪一事件有关?该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3)(4分)材料三反映了哪个时期的建设成就?该时期的工业成就有何影响?
17.(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材料二: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内容 部门 1953年比例(%) 1957年比例(%)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材料三:有学者认为,从1953年起到1957年底,新中国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开始步入了工业化的初创阶段,从而在中国现代化发展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其突出的特点是实施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战略,依靠国家的整体力量启动工业化进程,以国营经济为主体,以此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石建国、武力《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化道路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述评》
(1)(2分)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怎样的经济状况?为此我国政府制定了什么措施?列举出措施实施在交通运输方面的两个成就。
(2)(3分)从材料二的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哪一行业发展最快?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党和政府在这一时期下达了怎样的任务?
(3)(3分)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工业化初创阶段的突出特点。
(4)(3分)上述材料中我国政府制定措施的完成有什么意义?
18.(11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推进了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影响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发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国有企业,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的局面。
材料二:在社会主义中国创办经济特区本身就是个新生事物。从某种意义上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5大经济特区,为当时中国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全局性问题一-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由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型贡献了经验。
——摘编自侯名芬《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历史进程与当代价值新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材料三:
观点 参考资料
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提出: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毛泽东选集》
1992年邓小平参观了深圳世贸中心大厦后,在回程的大巴上谈到,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文选》
(1)(3分)针对材料一中存在的问题,中央采取了哪些举措?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2)(4分)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创办经济特区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一步推动向“外向型经济”转型的重要举措。
(3)(4分)根据材料三,分别指出毛泽东和邓小平对于国家发展的主张。结合相关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实(践这些主张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共同纲领”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等各方面代表600余人出席会议,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 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会的职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B选项正确;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A选项错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土地改革的纲领性文件,C选项错误;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大法,规定拥有最高法律效力,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共同纲领》的作用。需要识记并掌握《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2.【答案】A
【知识点】人民政协
【解析】【分析】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会确定:五星红旗为新中国的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北平改名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新中国采用公元纪年。大会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筹建新中国做了充分的准备,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相关知识。
3.【答案】A
【知识点】黄继光和邱少云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10月,根据中央的决定,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与敌人战斗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黄继光和邱少云就是他们中的代表。A选项正确;
董存瑞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杨靖宇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BC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出现的英雄人物事迹。需要识记并掌握抗美援朝时期涌现的英雄人物。
4.【答案】C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10月25日,为保国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进行抗美援朝,首战告捷,后来把10月25日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C符合题意;
ABD与“10月25日”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抗美援朝战争相关知识,重点掌握抗美援朝纪念日等知识。
5.【答案】B
【知识点】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结合已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有利于巩固人民政权;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的扩张,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土地改革与抗美援朝战争的共同作用是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B是正确的选项,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土地改革与抗美援朝战争,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6.【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我国重工业严重落后, 为改变这种局面,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 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不符合题意;
C. 大力发展轻工业 ,不符合题意;
D.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这类知识点,要注意理解识记。
7.【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70余年坚持不懈、与时俱进地编制、实施计划规划。”可知,这种计划规划能够明确各时期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故A符合题意;
材料无法看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优越,排除BD;
材料也没有涉及到五年计划能否避免经济建设出现失误和挫折的问题,排除C。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一五计划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文字材料。
8.【答案】C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互助”“合作”从这些名字的特点来看,应该与三大改造有关。三大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分为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个阶段,所以C项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大改造的相关史实。
9.【答案】B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据题干框表1952-1956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变化情况,可知,资本主义经济趋于零,对其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公有制经济经济已经取代私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符合题意;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大改造的内容、形式以及意义。
10.【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给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邓小平这一番话就是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说的,B项正确;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1.【答案】C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解读年代尺可知,年代尺从1921年中共一大开始,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由此可知,这段年代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逐渐成熟的过程,C正确;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开始于1919年,与年代尺时间不符,A错误;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开始于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与年代尺时间不符,B错误;
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开始的标志是洋务运动,与年代尺时间不符,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解读图片的能力,难度适中,掌握中国共产党的历程即可。
12.【答案】C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两个凡是”的方针依然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首先否定的便是“两个凡是”方针,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正确;
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是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A错误;
社会主义本身就是否定资产阶级自由化的,B错误;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较大,可以综合所学分析这段历史,运用排除法解答。
13.【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大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92年被认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分水岭,这是因为这一年我国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D符合题意;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又向纵深推进,随后几年,中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明确了实施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的相关史实。
14.【答案】B
【知识点】改革开放的意义
【解析】【分析】史实陈述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评价则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观的评判表达,题干选项中选项ACD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史实陈述;
选项B不是描述某个历史事件,而是表达了一种观点和看法,属于历史评价,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什么是史实陈述,什么是历史评价的相关史实。
15.【答案】(1)支持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发动内战;
194年4月,南京解放,使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崩溃。
(2)原因:朝鲜请求中国出兵朝鲜;美国对鲜的侵略严重威胁到我国安全;美国涉足我国台湾问题等。
影响: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野心,保卫了中国和朝鲜的独立和安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她位。
(3)企图遏制中国发展。
史实:中华人民和国成立以来,从没有过侵略任何国家的行为;长期以来,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政策;积极组织参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和合作;积极组织参与国际政治经济活动等。
【知识点】抗美援朝;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美国政府“扶蒋反共”对华政策的主要表现是 支持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发动内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彻底失败的标志是 1949年4月,南京解放,使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崩溃;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的原因是 朝鲜请求中国出兵朝鲜;美国对鲜的侵略严重威胁到我国安全;美国涉足我国台湾问题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野心,保卫了中国和朝鲜的独立和安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美国宣“中国威胁论”的企图是要遏制中国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中华人民和国成立以来,从没有过侵略任何国家的行为;长期以来,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政策;积极组织参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和合作;积极组织参与国际政治经济活动等;
故答案为:(1) 支持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发动内战;
194年4月,南京解放,使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崩溃。
(2) 原因:朝鲜请求中国出兵朝鲜;美国对鲜的侵略严重威胁到我国安全;美国涉足我国台湾问题等。
影响: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野心,保卫了中国和朝鲜的独立和安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她位。
(3) 企图:遏制中国发展。
史实:中华人民和国成立以来,从没有过侵略任何国家的行为;长期以来,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政策;积极组织参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和合作;积极组织参与国际政治经济活动等。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来回答;
(2)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紧贴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概括回答;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之后进行识记回答。
16.【答案】(1)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变化: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或农民土地所有制)。
(2)事件:三大改造。意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时期:一五计划(或第一个五年计划)。影响: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社会差别。”可知,这一梦想实现的标志性事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第二种梦想变为实现是通过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后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由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可知,表中数据的变化与三大改造有关。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根据材料三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建设成就。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故答案为:(1)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变化: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或农民土地所有制)。
(2)事件:三大改造。意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时期:一五计划(或第一个五年计划)。影响: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与一五计划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一五计划等相关知识点。
17.【答案】(1)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尤其重工业水平也很低。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武汉长江大桥,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
(2)重工业。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3)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依靠国家力量推动,以国营经济为主体。
(4)“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1)由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或工业落后。为解决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发展落后的现状,新中国实施了一五计划。
(2)从材料二的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重工业发展最快。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根据材料三中的“突出的特点是实施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战略,依靠国家的整体力量启动工业化进程,以国营经济为主体”可知,我国工业化初创阶段的突出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依靠国家力量推动,以国营经济为主体。
(4)一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故答案为:(1)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尤其重工业水平也很低。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武汉长江大桥,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
(2)重工业。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3)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依靠国家力量推动,以国营经济为主体。
(4)“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三则文字材料、表格材料为背景依托,考查建国初期我国的经济状况、一五计划等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建国初期我国的经济状况、一五计划等知识。
18.【答案】(1)举措: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2)意义:为中国市场经济和经济转型提供了经验。举措:开放14个沿海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3)毛泽东:主张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实践: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邓小平:主张建设富裕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中共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知识点】三大改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外开放;经济特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外开放区的扩大
【解析】【分析】 (1)依据材料一图1、图2和材料二“影响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发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国有企业,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可知,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启的因素有:农村改革成功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政企职责不分,吃“大锅饭”,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造成了企业、职工没有积极性,面临严重困难。
(2)据所学知识可知,针对材料二中所存在的问题,我国进行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第一,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
共同发展;第二,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过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第三,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制度。
(3)据材料三“1993年,党中央提出国有企业必须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此后,国有企业改革开始进入转换机制、制度创新阶段。”可知,材料三所反映内容出现的政策背景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如果为上述材料概括一个学习主题,可以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故答案为:(1) 举措: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2) 意义:为中国市场经济和经济转型提供了经验。举措:开放14个沿海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3) 毛泽东:主张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实践: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邓小平:主张建设富裕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中共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启的因素、国企改革、中共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的相关史实。
()

2023年深圳 八年级下册历史 期中模拟测试卷(二)(答案)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