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浙江 七年级下册历史 期中模拟测试卷(一)(答案)
2023年浙江 七年级下册历史 期中模拟测试卷(一)(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论即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或科学结论。下列属于“史论”的是( )
A.科举制始创于隋朝 B.武则天创立殿试制
C.科举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D.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2.唐朝政局可用如图表示,图中“?”处应为( )
A.唐太宗统治前期 B.唐太宗统治后期
C.唐玄宗统治前期 D.唐玄宗统治后期
3.在历代帝王中,唐太宗以其“‘雄才大略而从谏如流,位及人主兼听纳下’的开明作风而闻名于世。”这个评价的依据是唐太宗( )
A.奖励军功,按照功劳大小分封爵位
B.大力加强监察制度,监督地方官员
C.善于听取臣下建议,鼓励臣下直言
D.创立三省六部制,推行革新措施
4.唐太宗说:“凡事皆需务本。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措施是( )
A.虚心纳谏 B.知人善用 C.完善制度 D.鼓励农耕
5.下列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中,没有因果关系的一项是( )
A.明朝设立厂卫机构--强化了君主的权力
B.宋朝与辽议和--辽宋出现和平局面
C.唐朝文成公主出嫁--新疆社会经济发展
D.清朝大兴文字狱--人们思想被禁锢
6.文物是指历代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物质遗存。下面图片体现的主题是( )
A.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B.唐代的对外交往
C.明朝的建筑成就 D.清朝的经济繁荣
7.下列是对鉴真和玄奘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
A.他们都是唐朝僧人
B.他们都在对外交往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C.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都是为了向所到国家传播佛学
D.他们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
8.五代十国(902年-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关于这一时期理解正确的有( )
①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②北方政权更迭,政局动荡不安
③“十国”是指南方地区十个政权
④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9.某历史学习小组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史事整合成一个学习单元,该单元的学习主题是唐朝的( )
A.建立与统一 B.巩固与发展 C.繁荣与开放 D.兴盛与衰亡
10.“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澶渊之盟是一种地缘政治的产物,表示这两种带竞争性的体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到力量的平衡。“澶渊之盟”体现的是哪两个政权力量平衡?( )
A.辽——西夏 B.北宋——辽
C.北宋——金 D.北宋——西夏
11.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崇拜孔子,先后于上京建国子监,府、州、县设学,以传授儒家学说;辽国出土的一些皇室和贵族的随葬品充满了中原气质。这些反映了( )
A.礼乐文明的确立 B.农牧文化的交融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科举制度的沿革
12.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辽、宋、夏、金时期的政治特点是( )
A.统一繁荣开放 B.民族政权并立
C.地方军阀割据 D.南北政权对峙
13.岳飞在其《满江红怒发冲冠》中写道“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里的“匈奴”指的是( )
A.契丹统治者 B.突厥统治者 C.女真统治者 D.党项统治者
14.北宋制定了《方田均税条约》,“方田”就是每年九月由县令负责丈量土地,按肥瘠定为五等,登记在账籍中,“均税”就是以“方田”的结果为依据均定税数。材料反映颁布该法令的目的是( )
A.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B.核实土地的多少好坏
C.获得官僚地主的支持 D.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
15.下列有关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岳飞抗金 ②澶渊之盟 ③土尔扈特回归 ④蒙古政权建立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②①④③ D.②④③①
16.有人将科举制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它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隋炀帝时正式确立 B.唐玄宗开创殿试制度
C.宋代科举开始僵化 D.清代开始形成八股文
17.北宋初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其中“制其钱谷”所采取的措施是( )
A.设置副宰相分割相权 B.派文臣当知州
C.解除禁军将领统兵权 D.地方设置转运使
18.《中国通史》中记载:“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纠唐末五代武人乱国的弊病。”该材料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点是( )
A.重文轻武 B.武将专权 C.文武并举 D.宦官专权
19.下列有关两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
B.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C.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D.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
20.比较学习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③都修建了大型水利,促进了经济交流
④都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完成国家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5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1)请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城市或河流的名称。
(5分)
A B C D E
(2)隋朝末年,一位居住在今洛阳的商人要到扬州经商,如果走运河水路,他先后需要经过哪几段运河?(3分)
(3)秦朝和隋朝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朝代,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你能找出两者的相似之处吗?从这两个王朝的兴衰中,你得到的最大启示是什么?(4分)
22.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频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天宝元年(742年)到天宝七年(748年),他接连五次东渡,均告失败。天宝十二年(753年),他以66岁高龄,率二十多人乘一艘回国的日本遣唐使木船第6次东渡,终于到达九州,受到热烈欢迎。
材料二 唐朝时中国文化由于印度文化的输入,获得了飞跃的发展,不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已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境,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罕与伦比。最近有位美国外交官员参观了武后陵墓,看到峙立在两旁的各国使节的石像时,感慨地说:“当时我们美国在哪里?”千余年前中国国际交往已如此频繁,难怪后人要叹为观止了。
——《文化冲突与时代选择》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他有何历史贡献?
(3分)
(2)材料二认为“唐朝时中国文化由于印度文化的输入,获得了飞跃的发展”,与印度文化输入唐朝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3分)
(3)材料一、二表明唐朝的对外交往具有怎样的特点?
(3分)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时期文化昌盛的原因。
(3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期 户数(单位:万户)
贞观末年 300
武周末年 615
开元末年 841
(1)材料中“贞观”“武周”“开元”分别指哪位统治者?(6分)
(2)据材料,从贞观末年到开元末年,唐朝户数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出现这一趋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6分)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银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材料二:“尽道随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请回答:
(1)简要说明胡曾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看法。(3分)
(2)简述皮日休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3分)
(3)你同意上述哪位作者的观点,为什么?(3分)
(4)请你写出隋朝大运河的四段名称。(3分)
25.证据意识是学习历史的必备素养。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宋)太宗诏令:“自今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税)。”并严禁官吏勒索、刁难商贾,官吏如果“留滞(商人)三日,加一等,罪止徙(流放)二年。因而乞取财务,赃轻者,徙一年”。
——吴钩《宋 现代的拂晓时辰》
(1)能否仅用材料一证明宋代商业经济非常发达?请说明理由。(4分)
(2)材料二是否可以作为统治者保护商人权益的证据?请说明理由。(4分)
(3)为了让“宋代商业经济发达”的观点更有说服力,请另举一例证据,并简要说明理由。(4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史论是关于客观历史如史事、人物、历史现象等的评论。 科举制始创于隋朝、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都属于史实;科举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反映的是科举制的作用,属于史论。故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理解能力。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2.【答案】C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开元盛世”,标志着唐朝经济达到鼎盛,因此C正确,ABD排除。
故答案为: C。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历史文化常识,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唐朝政局图”,结合唐朝发展过程进行思考即可。
3.【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太宗虚心纳谏的相关内容。唐太宗是以其‘雄才大略而从谏如流,位及人主而兼听纳下’的开明作风而闻名于世,如他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把魏征比作自己“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唐太宗虚心纳谏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考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宜,比较适合初一年级拔高使用。
4.【答案】D
【知识点】“贞观之治”;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唐太宗接受隋朝灭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大力发展生产。“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反映了唐太宗重视农业发展的思想,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鼓励发展农业,减轻人民负担,故D符合题意;
虚心纳谏和知人善用属于唐太宗的任用人才方面的举措,完善制度属于制度建设上的举措,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5.【答案】C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吐審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今藏族的祖先,首领称赞普。以游牧、农耕为业,纺织、冶铸水平高。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朝求亲。641年,唐太宗在位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与新疆地区无关,故 C 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ABD 史实准确,有因果关系,排除。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与吐蕃的交流,重点掌握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的作用。
6.【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A .题目体现的是对外交流,并未体现经济中心南移,故 A 选项错误;
B .左边的图片说明日本的文字、货币受到汉字和中国货币的影响,右边的图片是鉴真东渡日本后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两幅图片均反映了唐朝的对外交往,故 B 选项正确;
C .鉴真东渡日本后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发生于唐朝,故 C 选项错误;
D . 8世纪对应的是唐朝,第二幅图片也说明是唐朝,故 D 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 B 。
【点评】 本题以文物是指历代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物质遗存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唐朝对外交往的相关知识点。
7.【答案】C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鉴真东渡是向日本传播佛学,玄奘西行是为了求取佛经,故C项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鉴真和玄奘的相关知识。
8.【答案】D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故③错误,排除包含③的选项。故D①②④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五代十国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的继续和发展,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9.【答案】D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即位后,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从而出现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唐玄宗即位后,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出现了开元盛世的治世局面;755年—763年的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故“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的学习主题是唐代的兴盛与衰亡。故D符合题意;ABC三项和题干关键词不符,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代兴盛与衰亡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10.【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宋辽形势图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大挫辽军锐气。于是,双方议和。最终议定: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双方维持旧疆,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各守边界;宋方每年向辽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所以“澶渊之盟”体现的是北宋和辽两个政权力量平衡。故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澶渊之盟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澶渊之盟是宋朝“守内虚外”政策的必然产物,宋朝的妥协使辽国得到很多好处。但是,“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出现了平稳的局面。
11.【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辽朝是由北方契丹族建立的政权,由材料“崇拜孔子,先后于上京建国子监,府、州、县设学,以传授儒家学说”“随葬品充满了中原气质”反映了农牧文化的交融,故B符合题意;
礼乐文明包括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确立于西周,排除A;
材料与经济中心南移没有关系,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的沿革,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契丹族的兴起,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B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金灭辽及北宋
【解析】【分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辽、夏、金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宋是汉族建立的政权,他们不属于地方军割据,是南北政权对峙,这一时期,虽然民族政权之间战争不断,但是通过议和,出现了相对和平时期,所以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是民族政权并立,因此只有 B 项符合题意;
ACD 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三项。
故答案为 B 。
【点评】 本题以辽、宋、夏、金时期的政治特点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
13.【答案】C
【知识点】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岳飞在其《满江红怒发冲冠》中写道“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里的“匈奴”指的是女真统治者。岳飞的《满江红》,抒发了岳飞抗击金军的豪情壮志。岳飞抗击的金政权,是女真族建立的,因而这里的“匈奴”是指女真族。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宋金对峙的相关知识。
14.【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ABC三项都不是材料反映颁布该法令的目的,故ABC不符合题意;
D项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是材料反映颁布该法令的目的,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理解能力。1069年2月,王安石开始变法,到1076年的8年内,围绕富国强兵这一目标,陆续实行了均输、青苗、农田水利、募役、市易、免行、方田均税、将兵、保甲、保马等新法。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非常尖锐时进行的改革运动,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所以有他积极的一面. 但王安石变法的性质是一场地主阶级改革运动,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所以也有局限性。
15.【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
【解析】【分析】 ①岳飞抗金是南宋时期;②澶渊之盟是北宋时期;③土尔扈特回归是清朝时期;蒙古政权建立是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故②①④③符合题意。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重点掌握岳飞抗金、澶渊之盟、澶渊之盟和蒙古政权建立的知识。
16.【答案】A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隋炀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创立。故A正确;
武则天开创殿试制度,故B错误;
宋代采取重文轻武政策,促进了科举制的发展,故C错误;
明代实行八股取士,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科举制度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官吏任命的权利,从地方豪门士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17.【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由题干关键信息“制其钱谷”可知,这是北宋在财政经济方面的措施,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故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分析能力。关键信息是“制其钱谷”,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宋太祖实行“分化事权”的办法:一是分化将权,如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设枢密院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二是分化相权,如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和财政权;三是分化地方事权,分别由节度使、知州、通判、转运使、司法人员掌管地方的军事权、行政权、监察权、财政权、司法权,相互牵制。
18.【答案】A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可知,宋代重文轻武的政治特点。宋代采取“重文轻武”策略,实行“文人治国”模式。在分散削弱禁军将领和地方节度使权力的同时,大量任用文官来分权。正如“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能及矣。”这是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乱政的教训。故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重文轻武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重文轻武政策有利的一面在于有效地巩固统一;但其不利在于造成军事战斗力低下。
19.【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南宋时期,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故ABD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
两宋时期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出现在清朝中期,故C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经济的发展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我国的封建经济重心,到南宋已基本完成了由北向南的转移,江南经济的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
20.【答案】D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隋朝和元朝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隋朝不是少数民族人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隋朝是由汉族建立的政权。故②错误;隋朝修建了大运河,元朝修建了会通河和通惠河,隋朝和元朝都修建了大运河,都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故①③④正确。故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隋朝和元朝的统治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相关基础知识,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杨坚即是隋文帝。589年,他派杨广率大军攻入建康灭陈,统一南北。元朝1279年统一全国,结束长期分裂局面。
21.【答案】(1)北京;洛阳;余杭;长江;黄河
(2)通济渠、邗沟。
(3)相似之处:都短暂(二世)而亡,秦朝存在了15年,隋朝存在了27年;都开创了许多新制度为后世所延续,如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隋朝的科举制、三生六部制等;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如秦朝的长城、秦始皇陵等;隋朝的大运河等;都是由于暴政而被农民起义所推翻;都结束了长时期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等。启示:一个王朝要想实现长治久安,统治者必须勤政爱民,轻徭薄贼休养生息。要不搞严酷刑法统治,不搞劳民伤财的工程建设,给人民一定的土地和劳动时间,政策保持连续性等。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隋朝的灭亡
【解析】【分析】(1)根据隋朝大运河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进而巩固隋王朝对去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27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按由北到南的顺序);从北到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故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城市或河流的名称依次为:A北京、B洛阳、C余杭、D长江、E黄河。
(2)结合所学,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涿郡到洛阳段为永济渠,洛阳到淮水段为通济渠,淮水到江都(扬州)段为邗沟,江都到余杭段为江南河。可知,从洛阳到扬州,经过通济渠、邗沟。所以隋朝末年,一位居住在今洛阳的商人要到扬州经商,如果走运河水路,他先后需要经过通济渠、邗沟。
(3)秦朝和隋朝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朝代,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两个朝代的相似之处有都短暂(二世)而亡,秦朝存在了15年,隋朝存在了27年;都开创了许多新制度为后世所延续,如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隋朝的科举制、三生六部制等;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如秦朝的长城、秦始皇陵等;隋朝的大运河等;都是由于暴政而被农民起义所推翻;都结束了长时期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等。从这两个王朝的兴衰中,你得到的最大启示有一个王朝要想实现长治久安,统治者必须勤政爱民,轻徭薄贼休养生息。要不搞严酷刑法统治,不搞劳民伤财的工程建设,给人民一定的土地和劳动时间,政策保持连续性等。
【点评】 本题以二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隋朝大运河、秦朝和隋朝的相似之处、秦朝和隋朝的兴衰中的启示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22.【答案】(1)鉴真。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
(2)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3)对外友好往来,中外文化双向交流。
(4)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吸收外来文化;民族间文化交流加强;前代文化的积累;劳动人民的辛勤创造等。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1)“他”:由材料中的“他以66岁高龄,率二十多人乘一艘回国的日本遣唐使木船第6次东渡,终于到达九州”,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是指鉴真,鉴真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五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但他矢志不渝,继续进行6次东渡,终于抵达日本;贡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书法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中的“唐朝时中国文化由于印度文化的输入,获得了飞跃的发展”,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历史事件为玄奘西行天竺取经,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到达天竺后,他访遍天竺的名寺,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3)特点:材料一中鉴真东渡去传播佛教等先进文化,材料二中玄奘西行去学习佛经等先进文化,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出唐朝的对外交往具有对外友好往来,中外文化双向交流。
(4)原因:唐朝时期文化昌盛的原因可从当时的政治、经济等角度去分析,如)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吸收外来文化,民族间文化交流加强,前代文化的积累,劳动人民的辛勤创造等。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相关知识点。
23.【答案】(1)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
(2)户数在不断(持续)增长。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女皇武则天
【解析】【分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618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高祖退位后传位给李世民(唐太宗),年号为贞观。唐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人们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李隆基)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因此,材料中“贞观”“武周”“开元”分别指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
(2)第一问根据题干表格中的数字“300”“615”“841”可知,从贞观末年到开元末年,唐朝户数在不断(持续)增长。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武则天在位时,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唐玄宗前期,重用贤能,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因此从贞观末年到开元末年,唐朝户数不断(持续)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点评】(1)历史人物类,主要考察唐代皇帝的年号,属于基本知识,考生需对应准确,较为容易。
(2)历史原因类,考察唐朝各时期人口增加的原因。首先从材料中得出规律进一步分析,注意是根本原因,就需要考生从大的方面入手,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为户数增加提供保障。
24.【答案】(1)胡曾认为,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他对大运河的开凿持否定态度。
(2)皮日休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利大于弊,以至数百年后南北往来仍然依赖它.他对大运河的开凿基本持肯定态度。
(3)同意皮日休的观点;胡曾评价偏面,皮日休评价全面。
(4)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⑴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在位时开凿了大运河,胡曾认为,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他对大运河的开凿持否定态度。
⑵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皮日休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利大于弊,以至数百年后南北往来仍然依赖它。他对大运河的开凿基本持肯定态度。
⑶开放性题目,依据所学可知,两种观点都不够全面。大运河的开凿和隋炀帝巡游江都都役使了大量的民力,消耗了大量的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虽然大运河的开凿也有加重人民负担的一面, 但是大运河的开凿,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隋朝的灭亡是隋炀帝众多暴政的综合结果,并非只是因为开凿大运河所致。
⑷依据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从北到南有四段,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点评】本题考查大运河的开通,旨在考查考生对大运河开通的评价,属于史评题。本题难度适宜,考查考生阅读材料,提炼观点的能力。评价历史事件,不可一概而论,要全面的、辩证的看待。
25.【答案】(1)不能;作为孤立证据只能证明商铺用广告的方式宣传自己的产品。
(2)可以;统治者强调商税征收有则,禁止对商人征收苛捐杂税,有助于维护商人的合法权益。
(3)示例:商业城市的兴起;理由:城市中商铺林立,到处可以开设店铺,经商时间也不再受到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等。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1)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单凭一副宋代铜版广告不能说明宋代商品经济非常发达,还需要其他证据。理由:“孤证不立”, 作为孤立证据只能证明商铺用广告的方式宣传自己的产品。
(2)“自今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税)”说明统治者强调商税征收有则,“并严禁官吏勒索、刁难商贾”说明禁止对商人征收苛捐杂税。以上材料说明统治者保护商人权
益。
(3)结合所学,可以列举宋代商业城市的兴起,宋代商业城市兴起的表现包括城市中商铺林立,到处可以开设店铺,经商时间也不再受到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等。
故答案为:(1)不能;作为孤立证据只能证明商铺用广告的方式宣传自己的产品。
(2)可以;统治者强调商税征收有则,禁止对商人征收苛捐杂税,有助于维护商人的合法权益。
(3)示例:商业城市的兴起;理由:城市中商铺林立,到处可以开设店铺,经商时间也不再受到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等。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代的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等相关史实。
()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