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浙江 七年级下册历史 期中模拟测试卷(二)(答案)
2023年浙江 七年级下册历史 期中模拟测试卷(二)(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宋代诗人汪洙《四喜》曰:“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下列与“金榜题名”最相关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行省制 C.科举制 D.分封制
2.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里写道:中国的科举取士“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两党可耻的争霸,没有混战或腐化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入仕途的现象,……”他主要是赞扬了中国科举制度的( )
A.自由性 B.广泛性 C.公正性 D.民主性
3.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灌溉工具产生于( )
A.东汉 B.三国 C.隋 D.唐
4.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请你说说唐朝馈赠给我们今天最大的礼物是( )
A.诗 B.三省六部制 C.行省 D.筒车
5.唐朝农业发达,生产技术先进。该时期出现的生产工具“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育心末,缚以竹简,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这一工具是( )
A. B.
C. D.
6.“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这句话体现了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是( )
A.通过武力征服少数民族 B.对待少数民族一视同仁
C.设立机构管辖边疆地区 D.修筑长城抵御少数民族
7.今天的印度半岛在唐朝时被称为( )
A.波斯 B.大食 C.大秦 D.天竺
8.从地图中获取信息,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如图路线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行
C.张骞出使西域 D.文成公主入藏
9.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平定安史之乱后,唐朝遗留的问题是( )
A.藩镇割据 B.宦官专权 C.农民起义 D.以上都不是
10.“万股告下品,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反映当时北宋实施的政策是( )
A.八股取士 B.尊孔崇儒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
11.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关于宋太祖采取这一措施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形成重文轻武局面 ②加强中央对军权的控制
③造成官僚机构膨胀 ④阻碍科举制和文化教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观察如图“契丹货币”与“西夏货币”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契丹、西夏都与北宋订立了和约
B.契丹、西夏都是游牧民族
C.契丹、西夏互市贸易往来
D.契丹、西夏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
13.北宋曾把与契丹政权边境交界地区的一些地名改名,如“威虏”改为“广信”,“静戍”改为“安肃”,“破虏”改为“永静”等。这反映了宋与契丹关系从战争状态到和平状态的转变,这种转变大约出现于( )
A.“澶渊之盟”前 B.“澶渊之盟”后
C.宋金议和前 D.宋金议和后
14.南宋诗人林升在《题临安邸》诗中写到“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歌反映了( )
A.南宋定都汴州 B.南宋与辽议和
C.南宋偏安江南 D.南宋与西夏议和
15.北宋与南宋的关系类似于( )
A.西周与东周 B.西汉与东汉 C.西晋与东晋 D.东魏与西魏
16.由宋代张择端创作,描绘了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可作为研究宋代市民生活重要史料的长卷风俗画是( )
A.《女史箴图》 B.《秋郊饮马图》
C.《村童闹学图》 D.《清明上河图》
17.宋朝之所以能诞生《清明上河图》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当时的绘画题材广泛 B.画家的风格和技巧成熟
C.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D.人民生活对风俗画的需求
18.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编排有关成吉思汗的课本剧,设置了以下场景。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A.案上摆着《伤寒杂病论》、《资治通鉴》
B.蒙古军队进攻辽西夏时使用突火枪
C.成吉思汗登长城察看军情
D.营帐内挂着一幅元代疆域图
19.成吉思汗的功绩主要是( )
A.灭亡西夏 B.统一蒙古 C.建立元朝 D.定都大都
20.从表面看,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混乱、动荡和黑暗的时期,实际上,这一时期一直都存在着统一的因素,而且统一的因素在不断增长。统一的因素包括( )
①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②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
③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 ④人民对统一的渴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共5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统治时期,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役负担减轻,有了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那时候,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选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邢州窑与越州窑是唐朝南北诸窑的代表窑,出产的瓷器质量不相上下。茶圣陆羽按照瓷色与茶色是否相配来定各窑优劣,说邢瓷白,盛茶呈红色,越瓷青,盛茶呈绿色。唐三彩是有名的陶器。所谓三彩,即在无色釉的白底胎上用铅黄、绿、青等色画成花纹,烧制戒陶器。因是唐朝创制,故称唐三彩。
——选自《全彩中国史》
材料三:唐太宗统治时期“东极于海,西至焉耆,南尽林邑,北抵大漠,皆为州县”(《资治通鉴》)。唐帝国最盛时,东到朝鲜半岛,西到新疆帕米尔以西的中亚,北到贝加尔湖,南到今越南中部。不仅超出了隋朝,也超过了汉代。唐帝国疆域最盛时面积约在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左右,与之同时的大食帝国的面积约为一千万平方公里。
——选自《盛唐气象》
材料四:在长达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日本向唐朝络绎不绝的派出“遣唐使”。他们当中留学生和学问僧占了相当比例,大批留学生和学问僧,广泛收集各类图籍,拜师交友,学习知识。学成后的留学人员一批一批地返回日本,在日本全面推行以唐朝为样本的改革,建设“律令制”国家,大起唐式伽蓝【伽(qié)蓝:佛寺】,以位于今日奈良的平城京和位于京都的平安京为代表,八、九世纪的日本简直就是唐朝的翻版。
——选自《遣唐使和学问僧》
(1)结合材料一写出唐太宗、唐玄宗在位时的年号。(3分)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哪方面的情况?(3分)
(3)根据材料三,你能得出怎样的历史结论?(3分)
(4)材料四说明了什么?(3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以名官。景云二年(717年),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由此而后,接乎开元,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新唐书》卷五十
(1)节度使的设置始于哪个朝代?据材料分析,节度使有什么权力?(4分)
(2)该朝著名的节度使叛乱是什么?有何影响?(4分)
(3)节度使权力的不断增大最终导致了什么局面?(4分)
2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太宗
材料二:“科第之设,草泽[贫困老百姓]望之起家,簪绂[富贵官宦]望之继世。”
——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三:“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材料四:“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郭沫若
(1)材料一是我国古代哪种选官制度?这一选官制度正式诞生于哪个皇帝?(2分)
(2)该制度经过不断完善,开创殿试和将诗赋作为进士科考试内容的分别是哪个皇帝?(2分)
(3)这一制度有什么作用?(2分)
(4)根据材料三回答:反映了唐太宗的什么民族政策?(3分)
(5)材料四中的“贞观”和“开元”分别是指哪个皇帝开创的盛世局面?(3分)
24.阅读下面材料:
“天宝二年(743年)12月,他率弟子、工匠等,启程东渡,途中船被巨浪打坏,东渡失败。接着第三次、第四次东渡仍未成功。天宝七年(748年)第五次东渡,又遇狂风巨浪,风急波峻,水黑如墨,境况险恶。船随浪涌,忽如上高山,忽似落深谷,船上淡水缺乏,饮海水又涨腹。在海上漂流14天,饥渴交加,暑热难熬,漂流至海南岛南部,他双目失明,弟子荣睿病逝……天宝十二年,他以66岁高龄,第六次东渡,终于到达九州,受到热烈欢迎,留居奈良……”
(1)(1)上述材料中的“他”是谁?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6分)
(2)(2)上述材料中的“他”具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他的突出贡献是什么?(6分)
25.看图回答问题。
①此画的作者是谁?(4分)
②画面描绘了哪一城市的繁荣景象?(4分)
③从画面的热闹景象,你能了解到宋代社会哪些信息?(4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从而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与“金榜题名”最相关的制度是科举制,故C项符合题意;
尧舜禹时期通过禅让制选举部落联盟首领,A项不合题意;
元朝为加强疆域管理,实行行省制,B项不合题意;
为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D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科举制的创立完善、内容、特点以及影响。
2.【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五个没有”,考查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相关内容——科举制度。从中不难看出,材料的核心,即体现科举制选官制度的公平和公正性。可知: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 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做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3.【答案】D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由材料中“水激轮转,众筒兜一下……以灌稻田”的信息可知,这种提水工具是筒车,筒车最早出现于唐代,因此本题答案是D项。
【点评】本题是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4.【答案】A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诗歌在唐朝进入了繁荣鼎盛时期,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唐诗。
5.【答案】B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描述的是唐朝农民创制的灌溉工具筒车,这是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舀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B是筒车,故B符合题意;
ACD分别是耧车、曲辕犁和秧马,都不是灌溉工具,故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代农业的发展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隋唐两代是我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的时期。曲辕犁和筒车的出现,表明唐朝农业生产工具有了很大改进。
6.【答案】B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由“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可以看出,唐太宗对待少数民族一视同仁,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尽力安抚,使民族关系融洽。故B正确;
AC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故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唐代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通过实行加强对边疆的管辖,设置行政机构、和亲、册封、战争、会盟多种措施,加强了中央王朝对各民族地区的管辖,汉族与边疆民族的的交往空前频繁。
7.【答案】D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波斯是伊朗,大食是阿拉伯帝国,罗马被称为大秦,天竺是古代中国以及其它东亚国家对当今印度和其它印度次大陆国家的统称。故选D项。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本题还可以改为: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如果我们想要了解7世纪印度的历史状况,可以阅读A.《马克·波罗行纪》 B.《大唐西域记》 C.《西游记》 D.《史记》
8.【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贞观初年(唐太宗时),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在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根据图片中的“长安”“天竺”等信息可知,图片路线反映了玄奘西行,故B符合题意;
鉴真东渡指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学和唐朝文化,故A不符合题意;
张骞出使西域指西汉时期张骞开辟了长安往西到新疆一代的通道,故C不符合题意;
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同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婚,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玄奘西行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识图能力。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高僧玄奘,贞观年间,他为了求取佛经精义,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佛教圣地天竺。他在天竺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他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他写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9.【答案】A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后,唐朝陷入藩镇割据的局面,因此A正确,BCD排除。
故答案为: A。
【点评】 本题考查安史之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知道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10.【答案】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万股告下品,唯有读书高”可知,读书人的社会地位高于其他人,这是因为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故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重文轻武政策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理解能力。宋代采取“重文轻武”策略,实行“文人治国”模式。在分散削弱禁军将领和地方节度使权力的同时,大量任用文官来分权。这是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乱政的教训,其有利的一面在于有效地巩固统一;但其不利在于造成军事战斗力低下。
11.【答案】A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可知宋太祖认为武将掌权对皇权威胁颇大,要抑制武将势力,因此重用文臣,并②加强中央对军权的控制,由此形成了①形成重文轻武局面。又因为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强化皇权,导致了③官僚机构膨胀,官员冗余。因此A①②③正确;
由于宋朝重文轻武,重视科举与教化,扩大了科举录取人数。④错误。因此BCD错误。
故答案为: 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宋重文轻武政策.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目的是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12.【答案】D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 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都是仿照中原汉族王朝的圆形方孔铜钱铸造的,这说明契丹和西夏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选项D正确;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图片的解读。
13.【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澶渊之盟后宋与契丹关系从战争状态转变到和平状态,故B符合题意,排除A;
宋金议和是南宋和金的议和,排除CD。
故答案为: B。
【点评】 本题以北宋曾把与契丹政权边境交界地区的一些地名改名为切入点,考查澶渊之盟的相关知识。
14.【答案】C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诗中的“杭州”在当时的名称是临安。北宋被金灭掉,南宋建立,都城定在临安,又偏安江南,统治者无心收复失地,所以才有题目诗句“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诗中反映了从宋高宗开始,南宋大多数皇帝和官僚满足于半壁江山的苟安,纵情享乐,偏安江南一隅。故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南宋的偏安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分析能力。1141年,南宋和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和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南北对峙形成。南宋偏安于江南一隅。
15.【答案】C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东晋的兴亡;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与南宋的关系类似于西晋与东晋。北宋与南宋同属于一个氏族司马氏政权,西晋与东晋同属于赵氏的政权,具有共同的性质就是偏安一隅,而且都是在江南一侧。故选C项。
【点评】北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辽首先建立,然后是北宋,西夏。金朝建立后先灭辽,再灭北宋,南宋建立,西夏一直存在。蒙古崛起,蒙古灭西夏,再灭金,最后灭南宋。
16.【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荣景象,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作品。ABC都不是宋代张择端创作的,也不是长卷风俗画,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清明上河图》的有关知识。
17.【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文物是一定社会的反映,所以《清明上河图》产生的原因要从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考虑,而在诸多原因中,经济是基础,决定一切。宋代初年,我国的农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开封、杭州等地成为商业都市。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和都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队伍和力量也逐渐壮大。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真实地反映了市民的生活情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A项说明当时绘画的表现,不是原因,B.D项是《清明上河图》产生的次要因素。D项随着城市的发展,人民生活对风俗画的需求增多,也是次要因素。只有项是经济原因,是最主要的。故选C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清明上河图》产生的原因。
18.【答案】D
【知识点】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铁木真统一蒙古,并在1206年建立蒙古政权,被尊为成吉思汗;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汗位,于1271年改年号为元。所以营帐内挂着一幅元代疆域图是不符合历史的。东汉的《伤寒杂病论》和北宋的《资治通鉴》,成吉思汗可以阅读。突火枪和长城在成吉思汗统治时已经出现,所以ABC符合史实,故答案是D。
【点评】本题考查蒙古政权和元朝建立的相关知识。
19.【答案】B
【知识点】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
【解析】【分析】成吉思汗是即元太祖,名铁木真,蒙古族的杰出首领和军事家。12世纪末13世纪初,蒙古社会生产进一步发展,各部落间经济联系不断加强,蒙古族人民倾向于统一,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诸部。1206年被推为大汗,号称成吉思汗,建立了统一的蒙古汗国。B符合题意,A、D错误比较明显,建立元朝是忽必烈。故选B项。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 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368年元大都被攻陷,元朝退居漠北,这一年元朝结束了在中原的统治,当时的皇帝是元顺帝。
20.【答案】B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五代十国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包括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人民对统一的渴望,故②③④正确。
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不利于国家的统一,故①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五代十国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此后五十多年,黄河流域先后建立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称为五代。于此同时,南方地区先后出现了吴越、南唐等九个政权,连同山西的北汉,史称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的继续和发展。
21.【答案】(1)贞观。开元。
(2)制瓷业。
(3)唐朝疆域辽阔。
(4)唐朝对日本有重要影响(对日本经济、政治、文化等产生重要影响)。
【知识点】“贞观之治”;盛唐经济的繁荣;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遣唐使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唐太宗、唐玄宗在位时的年号。唐太宗在位时的年号是“贞观”,其统治时期的繁荣局面称为“贞观之治”。唐玄宗在位时的年号是“开元”,其统治前期的繁荣局面称为“开元盛世”。
(2)本题考查的是唐朝陶瓷业的发展。材料二反映的唐三彩是有名的陶器。所谓三彩,即在无色釉的白底胎上用铅黄、绿、青等色画成花纹,烧制成陶器。因是唐朝创制,故称唐三彩。唐三彩代表了唐代制陶业的突出成就。
(3)本题考查的是唐朝的疆域。“唐帝国最盛时,东到朝鲜半岛,西到新疆帕米尔以西的中亚,北到贝加尔湖,南到今越南中部。不仅超出了隋朝,也超过了汉代。唐帝国疆域最盛时面积约在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左右,”这都说明了唐朝疆域辽阔。
(4)本题考查的是唐朝对日本的影响。遣唐使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点评】(1)历史基础类,考察学生对唐朝皇帝年号的掌握,较为简单,考生必须识记。
(2)材料对照类,本题较为简单,从材料中直接反映的就是制瓷业的发展。
(3)材料理解类,本题难度一般,考察对材料的中文字理解总结,从关键字“东到..”“西到..”“疆域最盛”可直接得出结论。
(4)材料理解类,主要考察唐朝中日交流,从材料中的遣唐使的描述,表明中国唐朝的对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22.【答案】(1)始于唐朝;拥有土地权、兵权、行政权和财权。
(2)安史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使唐朝从此由盛转衰。
(3)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⑴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节度使的设置始于唐朝;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节度使拥有土地权、兵权、行政权和财权;
⑵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唐代著名的节度使叛乱是安史之乱;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安史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使唐朝从此由盛转衰。
⑶依据所学可知,节度使权力的不断增大最终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点评】本题考查藩镇割据,旨在考查考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导向性非常好,既考查基础知识,又有史料做支撑。
23.【答案】(1)科举制;隋炀帝。
(2)武则天;唐玄宗。
(3)①改善了用人制度;②促进了教育事业发展;③促进文学艺术发展,有利唐诗的繁荣。
(4)开明(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
(5)唐太宗、唐玄宗。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一是我国古代科举制选官制度;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对中国在内的汉文化圈诸多国家,以及西欧国家启蒙影响深远。这一选官制度正式诞生于隋炀帝。
⑵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制度经过不断完善,开创殿试和将诗赋作为进士科考试内容的分别是武则天、唐玄宗;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创立殿试与武举;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制度的作用是:①改善了用人制度②促进了教育事业发展 ③促进文学艺术发展,有利唐诗的繁荣。
⑷反映了唐太宗的开明(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
⑸材料四中的“贞观”和“开元”分别是指唐太宗、唐玄宗开创的盛世局面。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旨在考查考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适合阶段性检测使用。
24.【答案】(1)鉴真;
日本;
弘扬佛法和唐朝文化。
(2)他有远大的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他不辞辛劳,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不怕艰难的优秀品质。
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要学习鉴真的优秀品质,才能经得起挫折和磨炼,才能获得成功。他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遣唐使与鉴真东渡史实的识记。第(1)问从材料中他六次东渡,终于到达九州,受到热烈欢迎,留居奈良,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开放与交流,第一子目遣唐使与鉴真东渡中的内容:“唐玄宗时,鉴真接受日本学问僧的请求,决心东渡日本弘扬佛法。鉴真到达时,受到日本朝野热烈欢迎。此后他定居日本奈良。”可知,材料中“他”是鉴真。他东渡日本。去日本弘扬佛法和唐朝文化。第(2)问依据材料中“启程东渡,途中船被巨浪打坏,东渡失败。接着第三次、第四次东渡仍未成功”“启程东渡,途中船被巨浪打坏,东渡失败。接着第三次、第四次东渡仍未成功。在海上漂流14天,饥渴交加,暑热难熬,漂流至海南岛南部,他双目失明,弟子荣睿病逝”可知,他为了实现理想,不辞辛劳,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不怕艰难的优秀品质。通过他的事例,启示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要学习鉴真的优秀品质,才能经得起挫折和磨炼,才能获得成功。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开放与交流,第一子目遣唐使与鉴真东渡中的内容:“鉴真除讲授佛经,还详细介绍中国的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可知,他的突出贡献是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点评】
本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遣唐使与鉴真东渡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遣唐使与鉴真东渡的概况和影响。
25.【答案】(1)张择端
(2)东京
(3)如:商业繁荣,交通四通八达,人口众多,打破了市和坊的界限,大船在汴河上穿梭……(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是图片式材料题。考查的是《清明上河图》的知识点。
(1)根据图片可以判断是《清明上河图》,结合课本知识回答问题。作者是张择端。北宋著名画家,今山东诸城人,现存的代表作是《金明池争标图》、《清明上河图》。
(2)根据第一问回答,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第三子目风格多样的绘画和方法内容中,可知《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东京汴河两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作品。
(3)问题三考察学生的观察力、综合力。通过画面可以看到:人口众多,店铺林立,各种小贩、货郎走街串巷叫卖。在结合当时社会状况回答即可。
【点评】本题难易一般,考查的是《清明上河图》的知识点。
(1)本小题难度较小,考查了基础知识,根据图片可以判断是《清明上河图》
(2)本小题难度较小,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回答出《清明上河图》的内容。
(3)本小题难度适中,侧重学生的综合、审图、提炼信息的能力。
()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