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鞍山市普通高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
一、选择题
1. 据儒家经典《尚书·酒诰》记载,周公对卫康叔说,商汤畏惧天命,施行德政,所以得了天下;商纣王自以为天命在兹,安闲逸乐、不恤民众,因而堕废天命,被西周取代。据此可知,西周
A. 深受儒家“以德治民”思想的影响
B. 以“天命”为君主集权的理论基础
C. 执政理念中包含了一定的理性因素
D. 政治活动中神权迷信的影响力增强
2. 东汉时期成书的《四民月令》记载了当时大地主田庄内的一年事务安排,田庄中一年四季都有农副产品的买卖,如“籴”“粜”(即粮食买卖),三月可买布,八月买“韦履”以备御寒,十一月买“白犬”用于祭祀等,田庄内部还有酿酒、冶铁甚至兵器制造等手工业生产。这反映了当时
A. 自然经济逐渐松动 B. 商人地位逐渐提高
C. 地方割据势力壮大 D. 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3. 宋朝时,政府常组织大众参加民俗节庆活动,从都城到地方州府都有大量“遨乐式”全民出游,如表所示。这说明,宋朝( )
宋朝节庆活动摘录表
节日名称 典型活动记载
踏青节 风俗旧以二月二为踏春节,都人士女络绎游赏…郡守虑有强暴之余,乃分谴戍兵于岗阜坡冢之上。-《成都志》
上巳节 三月三日,出北门,宴学射山。既罢后射弓,…轻裾校盖,照烂山阜。晚宴于万岁池亭,泛舟池中。-《岁华纪丽谱》
寒食节 州园在牙门之西,所谓春台馆是也;岁二月启钥,纵民游赏,常阅一月,与民同乐也。-《淳熙三山志·土俗类二》
A.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 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C. 政定民安的价值取向 D. 社会经济繁荣发展
4. 茶马古道是中国古代用川、滇茶叶交易西藏马匹、药材的一条商贸之路。宋代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元代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据此可知,茶马交易( )
A. 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垂直管理 B. 政府发挥主导与管理作用
C. 对重农抑商政策产生重大冲击 D. 促进中原与边疆经济交流
5. 明代政府为笼络商人,对其子弟参加科举考试的限制进-步放宽。以江南为例,凡经商扬州的山西、陕西盐商子弟,经商杭州的徽商子弟都能在当地应举。明代两淮共取进士137名,其中徽、晋、陕商人的子弟共106名。据此可知,明代
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 惠商政策冲击了传统的科举制度
C. 商帮左右国家政策制定 D. 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政治变革
6. 1905年,由张之洞领衔上奏的《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中倡议,办新式教育仍应“尊经学”,且“崇品行”,并进行量化考核,同时培养师范人才,对科举制下传统读书人妥善安排出路,这表明当时( )
A. 清廷科举制改革措施较完善 B. 教育转型局势复杂矛盾重重
C. 改良理论仍然占据舆论主流 D. 中体西用思想得到一定延续
7. 1950年1月7—11日,东北人民政府商业部土产公司制定了1950年度及第一季度全东北土产收购计划,计划规定收购数量要比1949年扩大5倍,品种包括肉、棉、鬃、毛皮、土碱、花生、水果、扫帚、柳条、苇席等105种。此举意在( )
A. 顺利地推行一化三改 B. 保证工业化原料供应
C. 恢复和发展农村经济 D. 为农业改造创造条件
8. 下表反映了1957—1965年部分大城市划定市区(含城区与郊区)面积变化(单位:平方公里) 据该表可知,市区面积的收缩反映出当时中国( )
年份 北京 杭州 哈尔滨 备注
1957 4820 253 1247 城市面积减少部分原为供应城市蔬菜等副食品的郊区,转变为以生产粮食为主的农村
1958 8860 1157 1247
1962 27012 397 2450
1965 27012 397 1334
A. 大城市的经济职能受到削弱 B. 农村地区的经济作用增强
C. 城市规划受到国际局势影响 D. 八字方针取得了一定成效
9. 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我国建成的工业中心的分布示意图。对此阶段工业建设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在东南沿海地区充分发展基础上延伸
B. 改变了50年代重点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C. 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
D. 开创西南西北地区现代工业发展的先河
10. 1984年,江苏盐城的“燕舞”牌收录机投入40多万元在中央电视台大打广告。1987年,“燕舞”的广告费达到了400多万元。每年春节前,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卡车就在“燕舞”牌收录机厂的门口排队等着提货。这个始建于一九六八年的公司,在八十年代的时候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收录机生产基地。该局面出现主要得益于
A. 江苏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 B. 广告投放扩大了企业的市场
C. 思想解放改变生产经营方式 D. 市场经济体制引领企业发展
11. 斯芬克斯最初源于古埃及神话。如表为不同地区文化中对斯芬克斯形象的描述,它反映出( )
地区 斯芬克斯形象
古埃及 长有翅膀怪物,通常为雄性,是“仁慈”“高贵”的象征
亚述、波斯 长有翅膀的公牛,长着人面、络腮胡子,戴有皇冠
希腊 雌性的邪恶之物,代表着神的惩罚
A. 古代世界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B. 地理环境决定文化特点
C. 中东文明与埃及文明一脉相承 D. 文化现象在交流中嬗变
12. 12—13世纪,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和商品经济的活跃,以国王为代表的势力和新兴市民阶层在共同利益驱使下逐渐打破封建割据局面,并且国王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加强对司法和军事等权力的掌控。这反映了( )
A. 商品经济发展王权加强 B.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品经济发展
C. 国王统而不治建立宪制 D. 西欧封建制度衰落市民阶层壮大
13.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史论相符合的个数是( )
史实 史论
A. 亚历山大竭力推行马其顿人与东方人融合的政策,倡导马其顿人与东方女子结婚. 亚历山大东征是一场掠夺性战争
B. 《汉谟拉比法典》的许多条文涉及土地的转让、继承、出卖和租赁。 汉谟拉比时期土地私有制较盛行
C. 12世纪末,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 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
D. 《大宪章》规定未经教、俗贵族开会同意,国王不得向直接封臣征派补助金, 英国君主立宪制得到确 立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14. 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将世界史分成六个时段(时代),如图是其中“第一个时段(时代)”的目录。由此可见其内容侧重于( )
A. 突出西方文明地位 B. 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C. 跨区域与全球互动 D. 世界史的整体发展
15. 观察下图,关于西方殖民者殖民区域变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 垄断资本的推动 B. 列强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C. 重商主义的要求 D. 列强殖民扩张模式的转变
16. 2022年8月,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局势,联合国全球粮食、能源和金融危机应对小组(GCRG)发出警告:受地缘冲突影响,飙升的能源价格正在加剧数亿人的生活成本,建议各国政府多管齐下,支持最弱势群体,以避免能源贫困程度不断恶化。由此可知( )
A. 能源是影响当今社会发展的根本障碍
B. 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C. 逆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流
D. 现代战争中社会问题呈现全球化趋势
二、材料解析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让其继续统辖本族人民,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如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各羁縻府州。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材料二 清朝入主中原以后,继承了中国历史上传统的“羁縻政策”,在新疆表现得尤为明显。1762年,乾隆皇帝在统一了天山南北路以后,设伊犁将军,统辖全碰。在行政体制方面,清政府在新疆东部汉族人口较多的地区,实行州县制,其行政、司法、税收等制度均同于内地各省。在蒙古族、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中,实行“札萨克制”“伯克制”,册封或任命各族首领,由他们对本地区本民族人民直接进行统治,各项制度仍按旧俗。近代边疆危机迫使清政府对其边疆治理政策进行调整,1884年11月,清延正式批准新疆建省。新疆实行与内地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取消原为伯克、阿訇所掌握的司法权,各级官府把恢复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作为重要职责,实力推行。1885年,孤悬东海的台湾继之建省,1907年,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改设行省。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羁縻制度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晚清边疆治理制度变化,并说明其积极影响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城市是文明的标志。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日耳曼大小贵族达成封君封臣契约。随着西欧工商业的复兴和繁荣,10—11世纪起欧洲城市兴起,如伦敦、已黎、成尼斯、热那亚等,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通过金钱肤买等形式赢得自治权。自治城市大多设有自治员、市长和城市法庭,有的城市还采用分权制街原则建立起有一定民主色彩的共和宪政政体,并拥有相应的法治文化。从13世纪起,货币地租成为西欧许多庄园的地租形式,地主制代替领主制,农奴制逐渐消失。14世纪,德意志北部城市的商人组织长期垄断着波罗的海和北海的贸易,成为政治上的特殊势力。西欧出现以教士为领导、由世俗文化教育为主体、以学者为骨干的高等教育机构,出现近代高等教育体系雏形。罗马法开始复兴,一些政治学家、思想家大力呼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西欧城市成为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欧洲封建社会发展到顶点。
——摘编自陈小律《中世纪欧洲城市兴起》
材料二 1620年秋天,一艘来自英国的名为“五月花号”的大帆船搭载着若干清教徒移民到北美新大陆。他们在上岸之前签署了《五月花公约》,宣称建立自治机关,自愿结为民众自治团体。他们长期扎根在北美乡郡,具有强烈的民主自由意识和丰富的地方自治和管理经验,逐渐形成基于自然法的市民社会雏形,在殖民地时代,英国对北美殖民地实行“重商主义”政策,侧重经济管理。各个乡镇任命自己的行政官员,规定自己的税则,征收并分配自己的税款。美国独立后,地方自治制度得到较为充分的实行。南北战争以后,州政府开始加强对市镇的控制,但遭到了居民的反对,居民以宪法为依据,开展“家乡自治”运动。
——整理自(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欧洲自治城市蕴含了哪些近现代文明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地方自治对美国国家治理的影响。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传统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是对立统一的。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的主张把传统文化的统一性推向了极致。但事实上,统治者宣扬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又使它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呜的总结与融合,传统文化又经历了继承性与变革性的过程。古代中国虽历经战乱、分裂和王朝更替,但传统文化从未中断,总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包容性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包容性有利于中华文化图的形成和发展。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先秦文化基础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入释、道观念而形成的一种成热的伦理文化;西方传统文化根植于古希腊世俗文化、古罗马政治文化的土壤中,历经基督教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而形成的一套世俗文化。天人合一、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强调在多元和谐与有限对立中,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而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契约意识则构成西方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强调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表达一种向上、向外扩张的气魄,在契约、律法的前提下,求得人与人的平等与尊重,呈现出特定的宗教意识和科学精神。
——摘编自黄政昌《中西方传统文化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我国传统文化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之处。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青年团不同时期的入团誓词(部分)
时间 入团誓词
1953年12月 我志愿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我一定努力学习,积极工作,锻炼身体,遵守团的纪律,执行团的决议,紧密联系群众,为保卫祖国和实现社会主义社会而奋斗。
1957年7月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忠实执行团的决议,严格遵守团的纪律。我一定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积极劳动,密切联系群众,吃苦在前,得利在后,为保卫祖国,为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1982年12月 新团员必须在团旗下进行入团宣誓,誓词如下:“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团的章程,执行团的决议,履行团员义务,严守团的纪律,勤奋学习,积极工作,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团章中将入团宣誓单列一条,是共青团历史上的首创。
——摘编自黄志坚等《中国共青团入团誓词的历史沿革、演进规律与时代价值》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年团入团誓词变化理解。(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鞍山市普通高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 据儒家经典《尚书·酒诰》记载,周公对卫康叔说,商汤畏惧天命,施行德政,所以得了天下;商纣王自以为天命在兹,安闲逸乐、不恤民众,因而堕废天命,被西周取代。据此可知,西周
A. 深受儒家“以德治民”思想的影响
B. 以“天命”为君主集权的理论基础
C. 执政理念中包含了一定的理性因素
D. 政治活动中神权迷信的影响力增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反映西周以保民和德政为执政合法性来源,可见有一定理性因素,C项正确;西周时期尚无儒家,排除A项;西周尚未实现君主集权,排除B项;西周相对商代迷信色彩在减弱,排除D项。故选C项。
2. 东汉时期成书的《四民月令》记载了当时大地主田庄内的一年事务安排,田庄中一年四季都有农副产品的买卖,如“籴”“粜”(即粮食买卖),三月可买布,八月买“韦履”以备御寒,十一月买“白犬”用于祭祀等,田庄内部还有酿酒、冶铁甚至兵器制造等手工业生产。这反映了当时
A. 自然经济逐渐松动 B. 商人地位逐渐提高
C. 地方割据势力壮大 D. 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田庄中一年四季都有农副产品的买卖”可知当时商品买卖比较发达,由此可知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故选D;田庄生产也是自然经济的内容,并没有松动,排除A;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品买卖的繁荣并不能提升商人的地位,排除B;田庄的发展不能体现地方割据,排除C。
3. 宋朝时,政府常组织大众参加民俗节庆活动,从都城到地方州府都有大量“遨乐式”全民出游,如表所示。这说明,宋朝( )
宋朝节庆活动摘录表
节日名称 典型活动记载
踏青节 风俗旧以二月二为踏春节,都人士女络绎游赏…郡守虑有强暴之余,乃分谴戍兵于岗阜坡冢之上。-《成都志》
上巳节 三月三日,出北门,宴学射山。既罢后射弓,…轻裾校盖,照烂山阜。晚宴于万岁池亭,泛舟池中。-《岁华纪丽谱》
寒食节 州园在牙门之西,所谓春台馆是也;岁二月启钥,纵民游赏,常阅一月,与民同乐也。-《淳熙三山志·土俗类二》
A.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 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C. 政定民安的价值取向 D. 社会经济繁荣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宋朝时,政府常组织大众参加民俗节庆活动,从都城到地方州府都有大量‘遨乐式’全民出游”可知,宋朝政府常组织大众参加民俗节庆活动,这意在加强统治认同,扩大统治基础,从而培养政定民安的价值取向,C项正确;削弱地方从而加强中央,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排除B项;政府常组织大众参加民俗节庆活动并不意味着社会经济繁荣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4. 茶马古道是中国古代用川、滇茶叶交易西藏马匹、药材的一条商贸之路。宋代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元代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据此可知,茶马交易( )
A. 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垂直管理 B. 政府发挥主导与管理作用
C. 对重农抑商政策产生重大冲击 D. 促进中原与边疆经济交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朝在茶马交易地点设置茶马机构,元朝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司制度,设置驿站,这些措施体现了政府主导和管理茶马交易,B项正确;对茶马交易的管理不能体现政府对边疆地区垂直管理的强化,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基本经济政策,茶马交易活动主要在西南地区进行,对重农抑商政策没有产生重大冲击,排除C项;材料体现政府主导和管理西南地区茶马交易,没有强调中原与边疆经济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
5. 明代政府为笼络商人,对其子弟参加科举考试的限制进-步放宽。以江南为例,凡经商扬州的山西、陕西盐商子弟,经商杭州的徽商子弟都能在当地应举。明代两淮共取进士137名,其中徽、晋、陕商人的子弟共106名。据此可知,明代
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 惠商政策冲击了传统的科举制度
C. 商帮左右国家政策制定 D. 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政治变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明代进一步放宽商人子弟参加科举考试的限制,商人子弟可以异地应举,两淮进士中商人子弟占了一多半等,反映出明代惠商政策冲击了传统的科举制度,B项正确;明代仍然推行了重农抑商政策,A项错误;明代商帮未能左右国家政策制定,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政治变革,D项错误。
6. 1905年,由张之洞领衔上奏的《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中倡议,办新式教育仍应“尊经学”,且“崇品行”,并进行量化考核,同时培养师范人才,对科举制下传统读书人妥善安排出路,这表明当时( )
A. 清廷科举制改革措施较完善 B. 教育转型局势复杂矛盾重重
C. 改良理论仍然占据舆论主流 D. 中体西用思想得到一定延续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清末的教育改革中要考虑传统科举制下读书人的出路安排,说明当时的教育转型局势复杂,困难重重,B项正确;对传统读书人进行妥善安排并不能说明改革措施较为完善,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改良理论占据舆论主流,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教育改革,并不是延续中体西用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7. 1950年1月7—11日,东北人民政府商业部土产公司制定了1950年度及第一季度全东北土产收购计划,计划规定收购数量要比1949年扩大5倍,品种包括肉、棉、鬃、毛皮、土碱、花生、水果、扫帚、柳条、苇席等105种。此举意在( )
A. 顺利地推行一化三改 B. 保证工业化原料供应
C. 恢复和发展农村经济 D. 为农业改造创造条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50年的中国。据题干可知,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国有贸易公司计划收购的产品数量和种类。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建国初处于恢复国民经济时期,因此材料反映了政府恢复和发展农村经济的措施,C项正确;一化三改是1953年开始的,排除A项;工业化建设是1953年开始的,排除B项;农业改造是1953年开始的,排除D项。故选C项。
8. 下表反映了1957—1965年部分大城市划定市区(含城区与郊区)面积变化(单位:平方公里) 据该表可知,市区面积的收缩反映出当时中国( )
年份 北京 杭州 哈尔滨 备注
1957 4820 253 1247 城市面积减少部分原为供应城市蔬菜等副食品的郊区,转变为以生产粮食为主的农村
1958 8860 1157 1247
1962 27012 397 2450
1965 27012 397 1334
A. 大城市的经济职能受到削弱 B. 农村地区的经济作用增强
C. 城市规划受到国际局势影响 D. 八字方针取得了一定成效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7——1965年(中国)。根据材料“1957——1965年部分大城市划定市区(含城区与郊区)面积变化”可知,1957——1965年,北京等大中城市划定的市区面积经历了从迅速扩大到缩小的过程,主要是把服务城市副食品需要的郊区变为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村,这反映出国家在八字方针指导下,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以改变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D项正确;郊区面积的大幅缩小是对城市经济职能的优化,是进一步强化经济职能的表现,不能说明大城市的经济职能受到削弱,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工作重心已转向城市,仅凭材料无法判断农村地区的经济作用是否增强,排除B项;当时的经济规划调整是贯彻落实八字方针,与国际关系的变动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9. 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我国建成的工业中心的分布示意图。对此阶段工业建设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在东南沿海地区充分发展基础上延伸
B. 改变了50年代重点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C. 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
D. 开创西南西北地区现代工业发展的先河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表中可以看出,20世纪60年代,中国主要工业中心从东北转移到西南、西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六十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从而把中国主要工业中心从东北转移到西南内地,C项正确;A项与图片内容不符,图片未涉及东南地区工业发展,排除A项;此时工业建设仍以重工业为重点,排除B项;西南西北地区此前已经有一定工业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0. 1984年,江苏盐城“燕舞”牌收录机投入40多万元在中央电视台大打广告。1987年,“燕舞”的广告费达到了400多万元。每年春节前,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卡车就在“燕舞”牌收录机厂的门口排队等着提货。这个始建于一九六八年的公司,在八十年代的时候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收录机生产基地。该局面出现主要得益于
A. 江苏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 B. 广告投放扩大了企业的市场
C. 思想解放改变生产经营方式 D. 市场经济体制引领企业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燕舞”牌收录机花费大量资金在广告宣传方面,提高了知名度,扩大了销路,这是思想解放引起的经营方式的转变,因此这一企业在八十年代的时候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收录机生产基地,说明思想解放改变生产经营方式,C项正确;“燕舞”牌收录机的宣传主要是在国内,因此江苏的对外开放不构成主要原因,排除A项;广告投放是现象而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1992年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1. 斯芬克斯最初源于古埃及神话。如表为不同地区文化中对斯芬克斯形象的描述,它反映出( )
地区 斯芬克斯形象
古埃及 长有翅膀的怪物,通常为雄性,是“仁慈”“高贵”的象征
亚述、波斯 长有翅膀的公牛,长着人面、络腮胡子,戴有皇冠
希腊 雌性的邪恶之物,代表着神的惩罚
A. 古代世界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B. 地理环境决定文化特点
C. 中东文明与埃及文明一脉相承 D. 文化现象在交流中嬗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可知,斯芬克斯最初源于古埃及神话,传播开来后多个地区文化中都有斯芬克斯这一传说,但是其在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形象和含义,从中可以看出文化现象在交流中嬗变,D项正确;古代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但各地文化各异,并非是多元一体,排除A项;B项“决定”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的重点不在于文明的一脉相承,而且一脉相承带有文化的同源性,这显然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2. 12—13世纪,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和商品经济的活跃,以国王为代表的势力和新兴市民阶层在共同利益驱使下逐渐打破封建割据局面,并且国王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加强对司法和军事等权力的掌控。这反映了( )
A. 商品经济发展王权加强 B.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品经济发展
C. 国王统而不治建立宪制 D. 西欧封建制度衰落市民阶层壮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13世纪(欧洲)。根据材料“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和商品经济的活跃,以国王为代表的势力和新兴市民阶层在共同利益驱使下逐渐打破封建割据局面,并且国王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加强对司法和军事等权力的掌控”等信息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国王权力加强,A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14-15世纪,题干涉及时间是12—13世纪,排除B项;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确立立宪制度,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题干涉及时间是12—13世纪,排除C项;12—13世纪西欧封建制度并未衰落,排除D项。故选A项。
13.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史论相符合的个数是( )
史实 史论
A. 亚历山大竭力推行马其顿人与东方人融合的政策,倡导马其顿人与东方女子结婚. 亚历山大东征是一场掠夺性战争
B. 《汉谟拉比法典》的许多条文涉及土地的转让、继承、出卖和租赁。 汉谟拉比时期土地私有制较为盛行
C. 12世纪末,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 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
D. 《大宪章》规定未经教、俗贵族开会同意,国王不得向直接封臣征派补助金, 英国君主立宪制得到确 立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亚历山大帝国、古巴比伦王国、12世纪的日本、1215年的英国。根据材料“亚历山大竭力推行马其顿人与东方人融合的政策,倡导马其顿人与东方女子结婚”可知,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并未强调其是一场掠夺性战争,A项错误;据材料“《汉谟拉比法典》的许多条文涉及土地的转让、继承、出卖和租赁”可知,《汉谟拉比法典》重视规范土地的转让、继承、出卖和租赁,体现了当时土地所有制较为盛行,B项正确;据材料“12世纪末,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及所学可知,镰仓幕府(1192年-1333年),是日本幕府政权的开始,其建立者是武将源赖朝。镰仓幕府的建立标志着日本由中央贵族掌握实际统治权的时代结束了,在贵族时代地位很低的武士登上了历史舞台。结合所学可知,大化改新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中国唐朝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自上而下的改革,C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大宪章》是英国封建时期的重要宪法性文件之一,主要内容是保障封建贵族和教会的特权及骑士、市民的某些利益,限制王权。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D项错误。由此可见,选项中的史实与史论相符合的个数是1个。故本题选A。
14. 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将世界史分成六个时段(时代),如图是其中“第一个时段(时代)”的目录。由此可见其内容侧重于( )
A. 突出西方文明地位 B. 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C. 跨区域与全球互动 D. 世界史的整体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公元前600年到公元600年的世界。据题干可知,这一时期人类社会表现为宗教和文化、国家与帝国的形成、跨区域交流,因此题干侧重对人类整体发展的表述,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世界整体的发展,而不是突出西方文明、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排除AB项;C项只提到题干的部分内容,不能完整的表述,排除C项。故选D项。
15. 观察下图,关于西方殖民者殖民区域变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 垄断资本的推动 B. 列强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C. 重商主义的要求 D. 列强殖民扩张模式的转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至20世纪(非洲)。据本题材料“17至18世纪非洲形势图”,“20世纪初非洲形势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5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就侵入非洲。19世纪中叶以前,他们在非洲的殖民活动大多限在沿海地区,进行了持续几个世纪的奴隶贸易。工业革命后,他们逐渐放弃了罪恶的奴隶贸易,转而进行全面的殖民入侵。19世纪后期,列强加快了侵略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的步伐。由建立据点,侵占沿海地区到掀起瓜分非洲的狂潮。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向帝国主义过渡,加紧对外侵略和殖民扩张争夺;随着苏伊士运河的通航,贵重矿产资源的发现和经济作物种植的成功,非洲政治经济和战略地位提高,成为列强争夺的首要目标。西方殖民者殖民区域变化的原因是列强殖民扩张模式的转变,D项正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A项;列强的资本原始积累开始于新航路开辟之后,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关于“重商主义”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故选D项。
16. 2022年8月,面对日趋紧张国际局势,联合国全球粮食、能源和金融危机应对小组(GCRG)发出警告:受地缘冲突影响,飙升的能源价格正在加剧数亿人的生活成本,建议各国政府多管齐下,支持最弱势群体,以避免能源贫困程度不断恶化。由此可知( )
A. 能源是影响当今社会发展的根本障碍
B. 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C. 逆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流
D. 现代战争中社会问题呈现全球化趋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2年(世界)。根据材料“受地缘冲突影响,飙升的能源价格正在加剧数亿人的生活成本,建议各国政府多管齐下,支持最弱势群体,以避免能源贫困程度不断恶化。”可知,受到地缘冲突的影响,世界将出现一系列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将成为全球要共同面对的问题,说明因地缘冲突导致的现代战争中,社会问题呈现全球化趋势,D项正确;能源是影响当今社会发展的根本障碍,“根本”一词说法过于夸大,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全球竞争利益失衡的信息,排除B项;和平与发展,全球化趋势仍然是世界发展的主流,排除C项。故选D项。
二、材料解析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让其继续统辖本族人民,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如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各羁縻府州。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材料二 清朝入主中原以后,继承了中国历史上传统的“羁縻政策”,在新疆表现得尤为明显。1762年,乾隆皇帝在统一了天山南北路以后,设伊犁将军,统辖全碰。在行政体制方面,清政府在新疆东部汉族人口较多的地区,实行州县制,其行政、司法、税收等制度均同于内地各省。在蒙古族、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中,实行“札萨克制”“伯克制”,册封或任命各族首领,由他们对本地区本民族人民直接进行统治,各项制度仍按旧俗。近代边疆危机迫使清政府对其边疆治理政策进行调整,1884年11月,清延正式批准新疆建省。新疆实行与内地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取消原为伯克、阿訇所掌握的司法权,各级官府把恢复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作为重要职责,实力推行。1885年,孤悬东海的台湾继之建省,1907年,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改设行省。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羁縻制度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晚清边疆治理制度变化,并说明其积极影响。
【答案】(1)特点:吸取前代经验与教训;先试点后推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享有较大自主权(或不纳入中原王朝的赋税体制);管理体系逐步完善:重用少数民族首领且可以世袭;恩威并施;因俗而治。
(2)变化:边疆与内地划一治理(羁縻统治区域转为直接统治区域)。
积极影响:有利于抵御列强对我国边疆的侵略;有利于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推动民族交融。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由材料“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可得出吸取前代经验与教训;由材料“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可得出先试点后推广;由材料“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及所学可得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享有较大自主权(或不纳入中原王朝的赋税体制);由材料“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如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各羁縻府州。”可得出管理体系逐步完善;由材料“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让其继续统辖本族人民,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可得出重用少数民族首领且可以世袭;恩威并施;;由材料“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可得出因俗而治。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第一问变化,由材料“清朝入主中原以后,继承了中国历史上传统的‘羁縻政策’,在新疆表现得尤为明显。……清政府在新疆东部汉族人口较多的地区,实行州县制,其行政、司法、税收等制度均同于内地各省。”可得出边疆与内地划一治理(羁縻统治区域转为直接统治区域)。第二问积极影响,由材料“近代边疆危机迫使清政府对其边疆治理政策进行调整,1884年11月,清延正式批准新疆建省。”及所学可得出有利于抵御列强对我国边疆的侵略;由材料“新疆实行与内地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取消原为伯克、阿訇所掌握的司法权,……1885年,孤悬东海的台湾继之建省,1907年,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改设行省。”及所学可得出有利于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由材料“各级官府把恢复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作为重要职责,实力推行”可得出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结合所学可知,晚清时期的边疆治理有利于推动民族交融。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城市是文明的标志。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日耳曼大小贵族达成封君封臣契约。随着西欧工商业的复兴和繁荣,10—11世纪起欧洲城市兴起,如伦敦、已黎、成尼斯、热那亚等,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通过金钱肤买等形式赢得自治权。自治城市大多设有自治员、市长和城市法庭,有的城市还采用分权制街原则建立起有一定民主色彩的共和宪政政体,并拥有相应的法治文化。从13世纪起,货币地租成为西欧许多庄园的地租形式,地主制代替领主制,农奴制逐渐消失。14世纪,德意志北部城市的商人组织长期垄断着波罗的海和北海的贸易,成为政治上的特殊势力。西欧出现以教士为领导、由世俗文化教育为主体、以学者为骨干的高等教育机构,出现近代高等教育体系雏形。罗马法开始复兴,一些政治学家、思想家大力呼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西欧城市成为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欧洲封建社会发展到顶点。
——摘编自陈小律《中世纪欧洲城市兴起》
材料二 1620年秋天,一艘来自英国的名为“五月花号”的大帆船搭载着若干清教徒移民到北美新大陆。他们在上岸之前签署了《五月花公约》,宣称建立自治机关,自愿结为民众自治团体。他们长期扎根在北美乡郡,具有强烈的民主自由意识和丰富的地方自治和管理经验,逐渐形成基于自然法的市民社会雏形,在殖民地时代,英国对北美殖民地实行“重商主义”政策,侧重经济管理。各个乡镇任命自己的行政官员,规定自己的税则,征收并分配自己的税款。美国独立后,地方自治制度得到较为充分的实行。南北战争以后,州政府开始加强对市镇的控制,但遭到了居民的反对,居民以宪法为依据,开展“家乡自治”运动。
——整理自(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欧洲自治城市蕴含了哪些近现代文明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地方自治对美国国家治理的影响。
【答案】(1)蕴含因素
经济:城市工商业发展,货币地租和地主制经济流行,瓦解封建庄园经济,推动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政治:封君封臣体制,多元政治力量并存客观上有助于王权扩张和民族国家的形成;自治城市宪政管理的初步尝试,为近代西方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的奠定基础。
文化:城市文化出现,城市大学兴起,推动世俗教育的发展,打破教会的文教垄断。
社会生活:世俗化价值观形成,推动人文主义产生。
(2)影响
积极:影响了美国初期国家结构形式的选择(邦联和联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美国的民主制度和社会秩序。
局限:过分强调地方自治,容易导致国家意识淡薄,带来州际分裂隐患,影响联邦政府的治理效能。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10世纪到14世纪的欧洲。
经济:据材料一“随着西欧工商业的复兴和繁荣,10—11世纪起欧洲城市兴起”可知,城市工商业发展;据材料一“从13世纪起,货币地租成为西欧许多庄园的地租形式,地主制代替领主制,农奴制逐渐消失”可知,货币地租和地主制经济流行,瓦解封建庄园经济,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政治:据材料一“如伦敦、已黎、成尼斯、热那亚等,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通过金钱肤买等形式赢得自治权”“德意志北部城市的商人组织长期垄断着波罗的海和北海的贸易,成为政治上的特殊势力”可知,多元政治力量并存客观上有助于王权扩张和民族国家的形成;据材料一“”自治城市大多设有自治员、市长和城市法庭,有的城市还采用分权制街原则建立起有一定民主色彩的共和宪政政体,并拥有相应的法治文化。”可知,自治城市宪政管理的初步尝试,为近代西方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的奠定基础。
文化:据材料一“西欧出现以教士为领导、由世俗文化教育为主体、以学者为骨干高等教育机构,出现近代高等教育体系雏形”可知,城市文化出现,城市大学兴起,推动世俗教育的发展,打破教会的文教垄断。
社会生活:据材料一“世俗文化教育为主体”“罗马法开始复兴,一些政治学家、思想家大力呼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可知,世俗化价值观形成,推动人文主义产生。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17世纪初的北美殖民地。
积极:据材料二“强烈的民主自由意识和丰富的地方自治和管理经验,逐渐形成基于自然法的市民社会雏形”“各个乡镇任命自己的行政官员,规定自己的税则,征收并分配自己的税款。”可知,影响了美国初期国家结构形式的选择(邦联和联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美国的民主制度和社会秩序。
消极:结合所学从过分强调地方自治容易导致国家意识淡薄、带来州际分裂隐患、影响联邦政府的治理效能的角度分析。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传统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是对立统一的。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的主张把传统文化的统一性推向了极致。但事实上,统治者宣扬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又使它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呜的总结与融合,传统文化又经历了继承性与变革性的过程。古代中国虽历经战乱、分裂和王朝更替,但传统文化从未中断,总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包容性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包容性有利于中华文化图的形成和发展。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先秦文化基础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入释、道观念而形成的一种成热的伦理文化;西方传统文化根植于古希腊世俗文化、古罗马政治文化的土壤中,历经基督教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而形成的一套世俗文化。天人合一、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强调在多元和谐与有限对立中,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而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契约意识则构成西方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强调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表达一种向上、向外扩张的气魄,在契约、律法的前提下,求得人与人的平等与尊重,呈现出特定的宗教意识和科学精神。
——摘编自黄政昌《中西方传统文化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我国传统文化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之处。
【答案】(1)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大一统始终是历史发展主流;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儒家思想占据正统地位,儒家文化自身的传承积淀、交融创新;中华文明历史悠久,长期领先世界;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
(2)不同:中国:侧重伦理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多元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西方:突出世俗文化;强调二元对立、契约精神;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斗争;呈现出特定的宗教意识和科学精神。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由材料“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传统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是对立统一的。”及所学可得出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由材料“古代中国虽历经战乱、分裂和王朝更替,但传统文化从未中断,总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及所学可得出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大一统始终是历史发展主;由材料“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呜的总结与融合,传统文化又经历了继承性与变革性的过程。”及所学可得出儒家思想占据正统地位,儒家文化自身的传承积淀、交融创新;由材料“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包容性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包容性有利于中华文化图的形成和发展。”及所学可得出中华文明历史悠久,长期领先世界;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中国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古代至近代的世界。中国方面,由材料“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先秦文化基础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入释、道观念而形成的一种成热的伦理文化”及所学可得出侧重伦理文化;由材料“天人合一、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强调在多元和谐与有限对立中,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及所学可得出强调天人合一;多元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西方方面,由材料“西方传统文化根植于古希腊世俗文化、古罗马政治文化的土壤中,历经基督教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而形成的一套世俗文化。”可得出突出世俗文化;由材料“而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契约意识则构成西方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得出强调二元对立、契约精神;由材料“它强调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表达一种向上、向外扩张的气魄”可得出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斗争;由材料“在契约、律法的前提下,求得人与人的平等与尊重,呈现出特定的宗教意识和科学精神。”可得出呈现出特定的宗教意识和科学精神。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青年团不同时期的入团誓词(部分)
时间 入团誓词
1953年12月 我志愿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我一定努力学习,积极工作,锻炼身体,遵守团的纪律,执行团的决议,紧密联系群众,为保卫祖国和实现社会主义社会而奋斗。
1957年7月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忠实执行团的决议,严格遵守团的纪律。我一定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积极劳动,密切联系群众,吃苦在前,得利在后,为保卫祖国,为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1982年12月 新团员必须在团旗下进行入团宣誓,誓词如下:“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团的章程,执行团的决议,履行团员义务,严守团的纪律,勤奋学习,积极工作,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团章中将入团宣誓单列一条,是共青团历史上的首创。
——摘编自黄志坚等《中国共青团入团誓词的历史沿革、演进规律与时代价值》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年团入团誓词变化的理解。(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年团入团誓词的变化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
1953年的入团誓词,强调保卫国家安全和为向社会主义过渡而奋斗。主要原因是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新中国经济恢复,政权巩固;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誓词是社会主义革命成为时代潮流的反映。
1957年的入团誓词,青年团进行了更名,强调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共八大召开,确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建设先进的工业国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誓词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不断前进的反映。
1982年入团誓词,将入团誓词明确写入团章;对团员提出了更全面和更严格的要求;团员应承担的政治责任;加强团员的理想信念教育。主要原因是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的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中共十二大召开,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改革开放新局面出现;誓词是顺应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不断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潮的反映。青年团入团誓词的变化体现了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对青年的殷切期望,调动了广大青年建设祖国的热情和积极性(或强化青年团员的使命担当)。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试题,设问为对青年团入团誓词变化的理解。基本的答题思路为,首先确立观点,此观点应该围绕青年团入团誓词的变化进行确定。例如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年团入团誓词的变化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其次了论证的过程中要按时间发展线索,梳理不同时期入团誓词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这一步骤需要全面的解读材料表格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读。最后进行总结升华,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年团入团誓词的变化是时代的产物。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