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质量监测(一)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福建省泉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质量监测(一)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泉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质量监测(一)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陶寺遗址考古发现了1万余平方米的台基基础和直径0.5米柱洞的大型基址,还有主体殿堂柱网遗迹,确证了陶寺城宫殿建筑的存在。这反映了陶寺遗址( )
A. 呈现出早期文明的特点 B. 体现较高的国家治理水平
C. 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中心 D. 凸显建筑力学与美学结合
2. 秦简记载的地方行政运作执行状况(节选)
序号 行政运作 总数 按律令行政及所占比率 自主行政及所占比率
1 县令、丞下达的政令与执行 34 14 41.2% 20 58.8%
2 内部政务的申告与裁决 7 4 57.1% 3 42.9%
据表可知,秦朝( )
A. 律令暴露出一定的缺陷 B. 地方行政决策权限较大
C. 基层治理模式日臻成熟 D. 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加强
3. 下图为唐代开元年间画家张萱的作品《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描绘了当时穿着男装的妇女。这可以印证唐代( )
A. 妇女地位不断提高 B. 自信乐观的时代风貌
C. 民族之间交流频繁 D. 马术竞技的逐步流行
4. 陈寅恪认为,中国诗虽短,却包括时间、人事、地理三点,说明一个时代之关系,纠正一件事之发生及经过,可以补充和纠正历史记载之不足。元白(元稹、白居易)诗证即是利用中国诗之特点来研究历史的方法。其旨在强调中国诗( )
A. 还原当时真实历史 B. 蕴含历史时空要素
C. 具备一定史学价值 D. 反映特定物情风貌
5. 下图为宋元时期泉州某建筑的部件。这反映了当时泉州( )
景教尖拱形飞天石刻 基督教石挡垛
A. 佛教文化式微 B. 石刻艺术精美 C. 海洋商贸兴起 D. 多元文化并存
6. 下图为19世纪后期中国茶叶出口统计情况。它反映了当时中国茶叶( )
A. 出口量呈现先升后降趋势 B. 生产制作走向工业化
C. 国际市场地位遭到了削弱 D. 商品化程度不断提升
7. 福建漳平至今保留着30多首革命歌谣,如《工农红军》:“工农红军大救星,打倒土豪有田分。实行共产来革命,百姓才得有安身。”这一歌谣( )
A. 表达苏区人民对革命认同 B. 促进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形成
C. 奠定国民大革命胜利的基础 D. 提高根据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8. 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一方面开展直接救济,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另一方面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生产创造条件,开展以工代赈,为人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体现了陕甘宁边区扶贫工作( )
A. 促进了三三制原则的实施 B. 推动边区工业的发展
C. 开创我党社会保障的先河 D. 具有标本兼治的特点
9. 下图是新中国出版发行于1950年的年画。这一年画( )
A. 彰显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时代风貌 B. 倡导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C. 反映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文化需求 D. 体现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深远影响
10. 20世纪80年代初,洛阳轴承厂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了经销处。各经销处按季度向洛阳轴承厂提供市场动态、行情和用户对产品意见,推动轴承销售数量大大增加。由此可知,当时我国( )
A.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B. 对外开放领域逐步扩大
C. 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建立 D. 传统经济模式已被突破
11. 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主持汇编的《民法大全》频繁呈现“债权”“继承权”“契约”“借贷”“租赁”等法律术语。这反映了《民法大全》( )
A. 强调法律的公平公正 B. 注重协调经济和社会关系
C. 奠定欧陆法系的基础 D. 适应罗马帝国扩张的需要
12. 路易十四(1661—1715年执政)在巴黎西郊修建了规模宏大、极尽奢华的凡尔赛宫。其后,他把法国各地的贵族邀来凡尔赛宫居住。这一举措旨在( )
A. 促进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 B. 摆脱罗马教廷的神权统治
C. 维护专制王权国家的稳定 D. 推动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
13. 下图为荷兰画家梵高1885年创作的油画。该油画体现了( )
《吃马铃薯的人》
A. 工业社会底层生活 B. 日常食物种类繁多
C. 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 D. 贫富分化十分严重
14.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末,联邦德国一方面在军事上与美国紧密合作,另一方面在经济领域与美国展开激烈竞争;同时还对苏联给予技术、设备和资金的大力援助。这表明了联邦德国( )
A. 突破国家分裂现状 B. 采用灵活外交策略
C. 引发了冷战的出现 D. 加剧经济滞胀程度
15. 20世纪后半期世界部分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成立时间 组织名称
1962年 中美洲共同市场
1967年 东南亚国家联盟
1975年 西非经济共同体
1975年 拉丁美洲经济体系
1980年 南部非洲发展协调会议
1983年 中非国家经济共同体
上述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 )
A. 构建了国际贸易基本框架 B. 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 冲击了旧的国际经济秩序 D. 消除了新兴国家间的分歧
16. 1997年,韩国爆发金融危机,韩元一落千丈,贬值一半以上,整个国家的外汇储备只剩下39亿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韩国政府要求,向其提供了195亿美元的巨额贷款,韩国经济迅速恢复。这说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A. 打破了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B. 解决了储备货币供应不充足的矛盾
C. 建立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格局 D. 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状况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第17题8分,第18题8分,第19题2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魏晋南北朝绘画地理分布图(局部)
——据赵振宇《魏晋南北朝绘画地理格局研究》绘制
从地图中A、B、C三个区域,任意选择一个,概括所选区域绘画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国维重视西北史地和民族史研究,而且善于利用考古发现新资料,借鉴外国东方学家成果,运用严密的科学方法,成就大大超过前辈。王国维早先就十分注意搜集整理蒙元史史料,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用很多精力从事校勘、注释,完成了《蒙鞑备录笺证》等,为后来学者提供了重要史料的完善校本,对诸书所载人物、地理、史事、年代、制度、风俗等都有精辟的考释。
陈寅恪自幼接受中、西学教育,通晓梵文、中亚古文字和多种东西方语言,在隋唐史、宗教史、西北民族史、敦煌学、古代语言与文学等许多领域都有重要贡献。其研究《蒙古源流》等四篇论文,以蒙、满、汉文诸本对校,旁征博引大量汉、藏、蒙文资料相考证,纯熟运用审音勘同方法考释,甚多发明。陈寅恪的蒙元著述不多,但足以作为我国蒙元史研究开始进入以直接利用多种文字史料运用等特征的新时期标志。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概括王国维和陈寅恪作为历史学家的共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学研究的原则。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开始,随着王权的扩张,地方领主及其代表出席或主持村民会议的权利被进一步限制,君主政府不断加强对村官的控制。后来,严峻的社会经济形势造成乡村共同体公有财产的大量流失,人们参与管理乡村事务的热情普遍降低。作为共同体主要纳税人的部分村民则利用这一机会及其经济上的优势地位逐渐把持了乡村的政治权力,决议权从全体村民转移到村民“委员会”,带来乡村共同体内部权力机构性质的变化。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利用乡村共同体在近代早期所遭遇的经济困难,将其置于自己的“财政监护”之下。在掌握共同体经济命脉的同时,中央政府逐步实现了对这一地方政治单位的直接控制。
——摘编自熊芳芳《近代早期法国的乡村共同体与村民自治》
材料二 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一种旨在全面改造传统农村的模式探索,其内容包括对农村政治、农业经济和农民素质的现代性改造。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实际成效来说,乡村建设运动存在着不少缺陷。它改造农村的一些思想认识和具体做法,既把改造农村问题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问题,又企图寻找一条改造农村的有效途径。在农村政治改造方面力图实行民主自治制度,在农业经济改造方面试图推行具有企业化和市场化性质的股份合作体制,在农民素质改造方面企图培养初具现代文化科技知识的“新农民”,从而显示了一种比较系统的具有一定现代化意义的农村建设模式。
——摘编自虞和平《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农村改造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法国乡村共同体走向瓦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运动进行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一、二,概述你对乡村治理认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现代史事(部分)
时间 史事
1492年 哥伦布到达新大陆
16世纪初 马、牛被引进到新大陆
1555年 中国出现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
16世纪80年 巴西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蔗糖产地
1600年 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
17世纪初 英国殖民北美
约1700年 欧洲人渗透地区的美洲土著人口下降60%—90%
18世纪初 咖啡风靡欧洲和中东,巴西和印度尼西亚开始生产咖啡,新英格兰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之一
1750—1850年 美洲人口增长6倍
约1800年 运往新大陆的奴隶数量达到750万
1850—1859年 世界贸易额增加了80%
1900年左右 埃及的棉花种植造成200万农民失去土地
——据(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编制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泉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质量监测(一)
历史试题 答案解析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陶寺遗址考古发现了1万余平方米的台基基础和直径0.5米柱洞的大型基址,还有主体殿堂柱网遗迹,确证了陶寺城宫殿建筑的存在。这反映了陶寺遗址( )
A. 呈现出早期文明的特点 B. 体现较高的国家治理水平
C. 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中心 D. 凸显建筑力学与美学结合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根据材料,陶寺遗址有宫殿,而宫殿的出现说明已经出现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因此呈现出了早期文明的特点,A项正确;早期文明时期国家治理水平比较低,排除B项;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中心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C项;建筑力学和美学结合和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 秦简记载地方行政运作执行状况(节选)
序号 行政运作 总数 按律令行政及所占比率 自主行政及所占比率
1 县令、丞下达的政令与执行 34 14 41.2% 20 58.8%
2 内部政务的申告与裁决 7 4 57.1% 3 42.9%
据表可知,秦朝( )
A. 律令暴露出一定的缺陷 B. 地方行政决策权限较大
C. 基层治理模式日臻成熟 D. 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加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表格信息可知,郡县制下,地方自主行政的比重相对较大,说明地方行政决策权限较大,B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地方按律令行政的执行状况,没有律令的具体内容,不能得出律令暴露出一定的缺陷,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秦朝地方行政运作执行存在一些问题,“日臻成熟”的表述程度过重,排除C项;地方行政决策权限较大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B项。
3. 下图为唐代开元年间画家张萱的作品《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描绘了当时穿着男装的妇女。这可以印证唐代( )
A. 妇女地位不断提高 B. 自信乐观的时代风貌
C. 民族之间交流频繁 D. 马术竞技的逐步流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描绘了当时穿着男装的妇女,妇女可以骑马,可以着男装,充分体现了唐朝开明开放、自信乐观的时代风貌,B项正确;材料中信息无法佐证妇女地位的提高,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民族交流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描绘了当时穿着男装的妇女,与马术竞技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 陈寅恪认为,中国诗虽短,却包括时间、人事、地理三点,说明一个时代之关系,纠正一件事之发生及经过,可以补充和纠正历史记载之不足。元白(元稹、白居易)诗证即是利用中国诗之特点来研究历史的方法。其旨在强调中国诗( )
A. 还原当时真实历史 B. 蕴含历史时空要素
C. 具备一定史学价值 D. 反映特定物情风貌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国诗...说明一个时代之关系,补充和纠正历史记载之不足...利用中国诗之特点来研究历史的方法”得出陈寅恪强调的是中国诗具备一定的史学价值,C项正确;中国诗不能还原真实的历史,排除A项;蕴含历史时空要素不能完全概括材料主旨,排除B项;反映特定物情风貌和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 下图为宋元时期泉州某建筑的部件。这反映了当时泉州( )
景教尖拱形飞天石刻 基督教石挡垛
A. 佛教文化式微 B. 石刻艺术精美 C. 海洋商贸兴起 D. 多元文化并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景教尖拱形飞天石刻”“基督教石挡垛”可知,宋元时期泉州某些建筑的部件图案带有外国宗教的特色,反映了当时泉州多元文化并存,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当时泉州多元文化并存,未体现佛教文化处境,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当时泉州多元文化并存,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当时外国宗教文化的传入,不能说明海洋商贸兴起,排除C项。故选D项。
6. 下图为19世纪后期中国茶叶出口统计情况。它反映了当时中国茶叶( )
A 出口量呈现先升后降趋势 B. 生产制作走向工业化
C. 国际市场地位遭到了削弱 D. 商品化程度不断提升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19世纪后期中国。结合柱状图可知,中国茶叶出口经过了一个增加又下降的过程,反映了中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国际市场地位遭到了削弱,C项正确;A项只是表象,不属于本质,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生产制作工业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商品化程度,排除D项。故选C项。
7. 福建漳平至今保留着30多首革命歌谣,如《工农红军》:“工农红军大救星,打倒土豪有田分。实行共产来革命,百姓才得有安身。”这一歌谣( )
A. 表达苏区人民对革命的认同 B. 促进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形成
C. 奠定国民大革命胜利的基础 D. 提高根据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7到1937年的中国。根据歌谣的内容“工农红军大救星,打倒土豪有田分。实行共产来革命,百姓才得有安身”可知当地的人民认可和拥戴红军,A项正确;此时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早已形成,排除B项;国民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共才创建人民军队,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苏区人民对革命的认同,不涉及根据地人民的生活水平,排除D项。故选A项。
8. 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一方面开展直接救济,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另一方面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生产创造条件,开展以工代赈,为人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体现了陕甘宁边区扶贫工作( )
A. 促进了三三制原则的实施 B. 推动边区工业的发展
C. 开创我党社会保障的先河 D. 具有标本兼治的特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1到1945年的中国。材料表明在陕甘宁边区开展直接救济和以工代赈为人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相结合的扶贫工作,前者治标后者治本,可知这体现了陕甘宁边区扶贫工作具有标本兼治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扶贫工作,和三三制原则无关,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扶贫不是工业发展,排除B项;材料只是体现了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不涉及之前的扶贫工作,得不出开创我党社会保障的先河,排除C项。故选D项。
9. 下图是新中国出版发行于1950年年画。这一年画( )
A. 彰显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时代风貌 B. 倡导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C. 反映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文化需求 D. 体现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深远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1950年新中国。从年画标题“农民翻身学文化”再结合所学知识,经过土地改革后,农民在经济和政治上翻身,农民翻身后学文化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和推动国家经济建设,B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是1953-1956年,排除A项;大规模工业建设开始于1953年一五计划,排除C项;科教兴国实施是1995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0. 20世纪80年代初,洛阳轴承厂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了经销处。各经销处按季度向洛阳轴承厂提供市场动态、行情和用户对产品的意见,推动轴承销售数量大大增加。由此可知,当时我国( )
A.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B. 对外开放领域逐步扩大
C. 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建立 D. 传统经济模式已被突破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正处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前夕,洛阳轴承厂利用经销处获取市场动态、行情以及用户反馈,进而推动产品销售,这是利用了市场,立足于市场需要,说明当时的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已经被破,D项正确;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排除A项;材料主旨并非对外开放,排除B项;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1. 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主持汇编的《民法大全》频繁呈现“债权”“继承权”“契约”“借贷”“租赁”等法律术语。这反映了《民法大全》( )
A. 强调法律的公平公正 B. 注重协调经济和社会关系
C. 奠定欧陆法系的基础 D. 适应罗马帝国扩张的需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据材料“债权”“继承权”“契约”“借贷”“租赁”等法律术语,可直接得出《民法大全》注重协调经济和社会关系,B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法律涉及的角度,未涉及具体内容,不能体现《民法大全》 是否强调公平公正,排除A项; 罗马法为现代欧洲大陆法系奠定了基础,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罗马帝国的扩张一般指的是罗马帝国分裂前的一系列扩张活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2. 路易十四(1661—1715年执政)在巴黎西郊修建了规模宏大、极尽奢华的凡尔赛宫。其后,他把法国各地的贵族邀来凡尔赛宫居住。这一举措旨在( )
A. 促进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 B. 摆脱罗马教廷的神权统治
C. 维护专制王权国家的稳定 D. 推动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目的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1661-1715年法国。路易十四把各地贵族邀来凡尔赛宫居住目的是加强对各地贵族的控制,从而维护专制王权国家的稳定,C项正确;民族国家这个时期已经形成,排除A项;中世纪时期没有完全摆脱罗马神权统治,排除B项;路易十四时期是专制王权时期,不是民主政治,排除D项。故选C项。
13. 下图为荷兰画家梵高1885年创作的油画。该油画体现了( )
《吃马铃薯的人》
A. 工业社会的底层生活 B. 日常食物种类繁多
C. 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 D. 贫富分化十分严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1885年西方。1885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民众生活改善不大,油画中吃马铃薯体现了当时底层民众生活改善不大,A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马铃薯一种食物,排除B项;经济作物广泛种植从材料中无法体现,只是体现了民众的生活状况,排除C项;材料没体现富人生活,因此贫富分化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4.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末,联邦德国一方面在军事上与美国紧密合作,另一方面在经济领域与美国展开激烈竞争;同时还对苏联给予技术、设备和资金的大力援助。这表明了联邦德国( )
A. 突破国家分裂现状 B. 采用灵活外交策略
C. 引发了冷战的出现 D. 加剧经济滞胀程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末(联邦德国)。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末正处于冷战时期,联邦德国作为资本主义阵营的一员,其与美国在军事上合作的同时,在经济领域与美国竞争,同时对苏联进行援助,这反映了当时联邦德国在冷战环境下采取了灵活的外交政策,B项正确;当时德国依然处于分裂状态,排除A项;冷战的出现是美苏两国引发的,排除C项;20世纪70年代出现滞胀危机,排除D项。故选B项。
15. 20世纪后半期世界部分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成立时间 组织名称
1962年 中美洲共同市场
1967年 东南亚国家联盟
1975年 西非经济共同体
1975年 拉丁美洲经济体系
1980年 南部非洲发展协调会议
1983年 中非国家经济共同体
上述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 )
A. 构建了国际贸易基本框架 B. 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 冲击了旧的国际经济秩序 D. 消除了新兴国家间的分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20世纪后半期(世界)。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兴民族国家组建经济合作组织,这壮大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力量,冲击了旧的国际经济秩序,C项正确;二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构建了国际贸易基本框架,排除A项;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排除B项;D项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6. 1997年,韩国爆发金融危机,韩元一落千丈,贬值一半以上,整个国家的外汇储备只剩下39亿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韩国政府要求,向其提供了195亿美元的巨额贷款,韩国经济迅速恢复。这说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A. 打破了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B. 解决了储备货币供应不充足的矛盾
C. 建立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格局 D. 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状况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7年(韩国)。根据材料可知,韩国爆发金融危机,韩元迅速贬值,国家外汇储备下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韩国提供巨额贷款,体现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状况的宗旨,D项正确;1971年,在美元出现危机的情况下,美国政府不得不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A项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A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状况,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发展趋势,C项“建立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格局”说法不恰当,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第17题8分,第18题8分,第19题2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魏晋南北朝绘画地理分布图(局部)
——据赵振宇《魏晋南北朝绘画地理格局研究》绘制
从地图中A、B、C三个区域,任意选择一个,概括所选区域绘画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A区域,特点:绘画发展以墓葬壁画和石窟壁画主;沿河西走廊分布;分布相对稀疏。
原因:政治环境较为安定;关内战乱导致移民涌入,带来先进技术和中原文化;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贸易通道,商品贸易较为兴盛;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影响不断扩大。
B区域,特点:分布大量寺院壁画和墓葬壁画;分布范围较广(沿黄河中下游分布);画家人数较多。
原因:中原地区经济文化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绘画历史悠久;黄河流域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较为频繁;佛教在中原富有影响力;统治者的重视与倡导。
C区域,特点:以寺院壁画为主(以宗教题材为主);分布范围相对集中(集中分布长江下游和江浙地区);画家人数较多。
原因: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与中原文化;江南尤其是江浙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文化的兴盛;佛教兴盛,修建大量寺院。
【解析】
【详解】本题是背景类和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根据题意要求,从地图中A、B、C三个区域,任意选择一个。如选择A区域,根据地图中该区域的石窟壁画遗址分布情况可知,绘画发展以墓葬壁画和石窟壁画为主;沿河西走廊分布;分布相对稀疏。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环境较为安定;关内战乱导致移民涌入,带来先进技术和中原文化;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贸易通道,商品贸易较为兴盛;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影响不断扩大等方面分析原因。如选择B区域,根据地图中该区域的石窟壁画遗址分布情况可知,分布大量寺院壁画和墓葬壁画;分布范围较广(沿黄河中下游分布);画家人数较多。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绘画历史悠久;黄河流域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较为频繁;佛教在中原富有影响力;统治者的重视与倡导等方面分析原因。如选择C区域,根据地图中该区域的石窟壁画遗址分布情况可知,以寺院壁画为主(以宗教题材为主);分布范围相对集中(集中分布长江下游和江浙地区);画家人数较多。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与中原文化;江南尤其是江浙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文化的兴盛;佛教兴盛,修建大量寺院等方面分析原因。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国维重视西北史地和民族史研究,而且善于利用考古发现新资料,借鉴外国东方学家成果,运用严密的科学方法,成就大大超过前辈。王国维早先就十分注意搜集整理蒙元史史料,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用很多精力从事校勘、注释,完成了《蒙鞑备录笺证》等,为后来学者提供了重要史料的完善校本,对诸书所载人物、地理、史事、年代、制度、风俗等都有精辟的考释。
陈寅恪自幼接受中、西学教育,通晓梵文、中亚古文字和多种东西方语言,在隋唐史、宗教史、西北民族史、敦煌学、古代语言与文学等许多领域都有重要贡献。其研究《蒙古源流》等四篇论文,以蒙、满、汉文诸本对校,旁征博引大量汉、藏、蒙文资料相考证,纯熟运用审音勘同方法考释,甚多发明。陈寅恪的蒙元著述不多,但足以作为我国蒙元史研究开始进入以直接利用多种文字史料运用等特征的新时期标志。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概括王国维和陈寅恪作为历史学家的共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学研究的原则。
【答案】共同之处:西北民族史领域研究具有开创性;重视多元互证的方法;运用考证与校勘的研究方法;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学识渊博;善于借鉴东西方史学研究成果;成就影响深远。
史学研究的原则:唯物史观;特定历史时空;求真求实(科学性);多源互证(孤证不立);考证与辨伪;多学科相结合。
【解析】
【详解】本题是对比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
共同之处:据材料“王国维......成就大大超过前辈”“陈寅恪......但足以作为我国蒙元史研究开始进入以直接利用多种文字史料运用等特征的新时期标志。”可得出西北民族史领域研究具有开创性;据材料“王国维.....而且善于利用考古发现新资料,借鉴外国东方学家成果......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用很多精力从事校勘、注释”“陈寅恪......其研究《蒙古源流》等四篇论文,以蒙、满、汉文诸本对校,旁征博引大量汉、藏、蒙文资料相考证,纯熟运用审音勘同方法考释”可得出重视多元互证的方法和运用考证与校勘的研究方法;据材料“王国维......运用严密的科学方法”“陈寅恪其研究《蒙古源流》等四篇论文,以蒙、满、汉文诸本对校,旁征博引大量汉、藏、蒙文资料相考证,纯熟运用审音勘同方法考释”可得出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据材料“王国维......对诸书所载人物、地理、史事、年代、制度、风俗等都有精辟的考释”“陈寅恪自幼接受中、西学教育,通晓梵文、中亚古文字和多种东西方语言,在隋唐史、宗教史、西北民族史、敦煌学、古代语言与文学等许多领域都有重要贡献”可得出学识渊博;据材料“王国维......借鉴外国东方学家成果”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善于借鉴东西方史学研究成果;据材料“王国维......为后来学者提供了重要史料的完善校本”“陈寅恪......但足以作为我国蒙元史研究开始进入以直接利用多种文字史料运用等特征的新时期标志”可得出成就影响深远。
原则:结合所学可得出,史学研究要遵循唯物史观;要从当时的社会条件和特定历史时空去看问题;据材料两人在做历史研究时严谨、客观,可得出求真求实(科学性);据材料两人都搜集很多史料相互印证,做研究、得结论,可得出多源互证(孤证不立);据材料两人都重视考证和校勘,可得出考证与辨伪;据材料两人都精通多种学科且充分利用学科间的互通性,体现了多学科相结合。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开始,随着王权的扩张,地方领主及其代表出席或主持村民会议的权利被进一步限制,君主政府不断加强对村官的控制。后来,严峻的社会经济形势造成乡村共同体公有财产的大量流失,人们参与管理乡村事务的热情普遍降低。作为共同体主要纳税人的部分村民则利用这一机会及其经济上的优势地位逐渐把持了乡村的政治权力,决议权从全体村民转移到村民“委员会”,带来乡村共同体内部权力机构性质的变化。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利用乡村共同体在近代早期所遭遇的经济困难,将其置于自己的“财政监护”之下。在掌握共同体经济命脉的同时,中央政府逐步实现了对这一地方政治单位的直接控制。
——摘编自熊芳芳《近代早期法国的乡村共同体与村民自治》
材料二 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一种旨在全面改造传统农村的模式探索,其内容包括对农村政治、农业经济和农民素质的现代性改造。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实际成效来说,乡村建设运动存在着不少缺陷。它改造农村的一些思想认识和具体做法,既把改造农村问题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问题,又企图寻找一条改造农村的有效途径。在农村政治改造方面力图实行民主自治制度,在农业经济改造方面试图推行具有企业化和市场化性质的股份合作体制,在农民素质改造方面企图培养初具现代文化科技知识的“新农民”,从而显示了一种比较系统的具有一定现代化意义的农村建设模式。
——摘编自虞和平《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农村改造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法国乡村共同体走向瓦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运动进行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一、二,概述你对乡村治理的认识。
【答案】(1)原因:王权的加强和干涉;地方领主和村民会议权力的削弱;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民众参与管理的热情降低;乡村共同体经济基础的破坏;文化凝聚力的丧失;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冲击。
(2)措施:政治上实行民主自治制度;经济上推行股份合作体制;文化上提升农民素质。
评价:是建设现代化农村模式的尝试;内容涉及全面;加强了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所取得的成效有限。
(3)认识:要与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要服从于国家政策和经济建设的需要;要协调中央政府与村民治理的关系;要调动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要提高村民的素质;要循序渐进,统筹兼顾各方;要建立多元合理的乡村治理体系。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法国。
原因:根据材料“17世纪开始,随着王权的扩张,地方领主及其代表出席或主持村民会议的权利被进一步限制,君主政府不断加强对村官的控制”可知,王权的加强和干涉;地方领主和村民会议权力的削弱;根据材料“后来,严峻的社会经济形势造成乡村共同体公有财产的大量流失,人们参与管理乡村事务的热情普遍降低”可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民众参与管理的热情降低;乡村共同体经济基础的破坏;根据材料“17世纪开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凝聚力的丧失;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冲击。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
措施:根据材料“在农村政治改造方面力图实行民主自治制度,在农业经济改造方面试图推行具有企业化和市场化性质的股份合作体制,在农民素质改造方面企图培养初具现代文化科技知识的‘新农民’”可知,政治上实行民主自治制度;经济上推行股份合作体制;文化上提升农民素质。
评价:根据材料“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一种旨在全面改造传统农村的模式探索,其内容包括对农村政治、农业经济和农民素质的现代性改造”可知,是建设现代化农村模式的尝试;内容涉及全面;根据材料“在农村政治改造方面力图实行民主自治制度,在农业经济改造方面试图推行具有企业化和市场化性质的股份合作体制,在农民素质改造方面企图培养初具现代文化科技知识的‘新农民’,从而显示了一种比较系统的具有一定现代化意义的农村建设模式”可知,加强了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根据材料“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实际成效来说,乡村建设运动存在着不少缺陷”可知,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所取得的成效有限。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法国和中国。
认识:根据材料一、二,可从要与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要服从于国家政策和经济建设的需要;要协调中央政府与村民治理的关系;要调动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要提高村民的素质;要循序渐进,统筹兼顾各方;要建立多元合理的乡村治理体系等方面概述。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现代史事(部分)
时间 史事
1492年 哥伦布到达新大陆
16世纪初 马、牛被引进到新大陆
1555年 中国出现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
16世纪80年 巴西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蔗糖产地
1600年 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
17世纪初 英国殖民北美
约1700年 欧洲人渗透地区的美洲土著人口下降60%—90%
18世纪初 咖啡风靡欧洲和中东,巴西和印度尼西亚开始生产咖啡,新英格兰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之一
1750—1850年 美洲人口增长6倍
约1800年 运往新大陆的奴隶数量达到750万
1850—1859年 世界贸易额增加了80%
1900年左右 埃及的棉花种植造成200万农民失去土地
——据(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编制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1:
论题:新航路开辟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
阐述: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推动了人口的迁移。随着欧洲人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美洲的印第安人人口大大减少。同时,欧洲人大批来到美洲,并把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等地区也都有族群混合现象。人口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等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欧亚的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和鸡、牛、羊等禽畜传入美洲。物种交流改变了世界动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社会生活。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也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造成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
总之,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封闭的状态,推动了人口、动植物以及病原体跨区域大范围的传播和交流,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
示例2:
论题:商品流动推动文化交流国际化
论述:国际贸易的过程伴随着文化的传播。新航路开辟后,随着商品的流动,各国文化也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茶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16世纪以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各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如在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在英国形成了“下午茶”。
18世纪,法国的服装设计融入了中国服装柔软的面料、富有东方韵味的款式。明治维新后,作为“文明开化”的一部分,西服在日本流行。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有取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有吸收了中国服装剪裁方法的“自由”套装,有杂糅了日本和服样式的午茶便装。
总之,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促进了各国的文化交流。各国文化随同其商品一道,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文化在不断交流、借鉴中向前发展。
示例3:新航路开辟改变了世界格局
示例4:新航路开辟促进近代商业贸易变化
示例5: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
示例6:殖民扩张推动人口结构发生改变
……
【解析】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15—19世纪(世界)。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首先,提取材料中的相关信息,拟定论题,如:根据材料“1492年哥伦布到达新大陆”“17世纪初英国殖民北美”等信息,可以知道,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的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即拟定论题为:新航路开辟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
其次,围绕提炼的论题“新航路开辟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新航路开辟后的影响,如物种的交换、人口的迁移、殖民的扩张等角度进行阐述,如: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推动了人口的迁移。随着欧洲人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美洲的印第安人人口大大减少。同时,欧洲人大批来到美洲,并把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等地区也都有族群混合现象。人口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等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欧亚的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和鸡、牛、羊等禽畜传入美洲。物种交流改变了世界动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社会生活。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也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造成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
最后,对提炼的论题进行总结升华,再次明确论题的准确性,如:总之,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封闭的状态,推动了人口、动植物以及病原体跨区域大范围的传播和交流,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
另外,根据材料中信息,也可以从商品流动推动文化交流国际化、新航路开辟改变了世界格局、新航路开辟促进近代商业贸易变化、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殖民扩张推动人口结构发生改变等角度进行阐述。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