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第一中学2022-2023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2022-2023年度(下)满市一中第一次考试试题
高一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60分)
1.浙江余姚井头山遗址(距今8300~7800年)是中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在该遗址出土了丰富的海生贝壳、渔猎动物骨骸、海鱼的脊椎骨和陶器、木器等人工制品。由此可见,井头山文化( )
A.是黑陶文化的代表 B.属于旧石器时代
C.具有海洋文化特征 D.以稻作农业为主
2.有学者指出,周代分封将同一的精神及组织分布于各地,将许多异质的低度文化醇化于一高度文化总体之中。该学者强调分封制( )
A.促进了政治文化整合 B.分化了地方政治势力
C.削弱了周王朝的统治 D.建立了新的文化体系
3.据《秦始皇本纪》记载,其地东至海滨,西至临洮及差人居地,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界,与阴山并行东至辽东,并在北边以规模宏大的工程长城作为标界,这一政区范围的确定,为后来中华帝国版图的主体部分确定了基本格局。这一格局的确定主要得益于
A.秦始皇推行文化统一政策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C.秦朝统一规划了交通建设 D.秦废除了分封制改设郡县制
4.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箕坐和垂脚高坐皆被视为不恭敬的傲慢行为,在正式礼仪场合颇为忌讳。而魏晋时期,“胡床、胡坐”即垂脚坐胡床和佛教徒垂脚坐“小床”,在汉人生活中广为传播。魏晋时期习俗的这一变化表明( )
A.儒家思想失去了正统地位 B.儒佛学说开始出现融合趋势
C.民族交融推动了习俗变迁 D.胡化与汉化的过程交替进行
5.《唐律》规定:“处理农民逃亡问题是地方政府应尽的职责。”而在武则天末年出现了括逃使。括逃使以中央派员身份,专门处理户口脱籍问题。所谓“开元已前,有事于外,则命使臣,否则止……为使则重,为官则轻”。唐代官职体系的调整意在( )
A.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B.处理地方事务
C.完善官僚制度体系 D.加强中央集权
6.唐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羁縻州制度”,少数民族首领须接受朝廷颁发的印信,实行一种有限制的自治管理方式,由朝廷的派出机构都督府或都护府代行具体管理职责。这一制度( )
A.反映了民族政权并立下的时代需求 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直接管辖
C.体现了统治者因俗而治的治理理念 D.实现内地与边疆管理的一体化
7.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种一顷花、植一顷榆或种三十亩葵,比种谷获利多,只要适当配备人力,使用雇佣劳动,即使“单夫只妇”之家,也能从中多获利。这体现了该书
A.关注农业的精耕细作 B.对经济效益思想的重视
C.提倡种植非粮食作物 D.对资本主义萌芽的研究
8.茶马贸易是中原农耕民族和北部、西部游牧民族间的经济活动,因为中原王朝认为资源可以作为控制他族的利器使用。茶马贸易兴起于唐,鼎盛于宋、明,清初沿袭明制,但雍正、乾隆年间陆续罢停各地茶马贸易。茶马贸易被罢停的主要是清朝
A.开始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B.东南地区工商业市镇的繁荣
C.边疆治理能力得到加强 D.国家安定不再需要饲养战马
9.宋代地权转移率提高,租佃制成为最有效的经营方式。宋代的法律不再将人民划分为“良民”“贱民”两个完全不平等的阶级,而是根据有无不动产,划分为“主户”与“客户”。这表明宋代( )
A.门第观念渐趋淡化 B.社会成员实现平等
C.人身控制相对松弛 D.土地兼并弊端严重
10.著名学者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这样描述:“已经去世了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这反映了明朝内阁
A.统领六部,成为行政中枢 B.参与决策,提高了行政效率
C.名存实亡,不能牵制相权 D.地位提升,但仍须服从君权
11.鸦片战争后姚莹考察西藏,编撰了《康輶纪行》,提出要警惕英国对西藏的侵略。张穆撰写的《蒙古游牧记》研究了蒙古各部的地理位置及前代在这一地区的设施,认为中国北部与沙俄接壤,应该有专门著作加以考究。由此可见,鸦片战争( )
A.增强士人的务实爱国意识 B.促使清廷推行洋务新政
C.使忧患意识成为时代潮流 D.打破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12.太平天国前期,提出“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思想,而《资政新篇》则概括地提出采用西方技术以使中国经济和交通现代化以及发展与西方列强友好关系的政策,提出了开设现代银行、颁发专利权、建造铁路和轮船以及发展采矿业等建议。这表明太平天国
A.治国经济理论发生转变 B.贯彻落实中体西用思想
C.内政改革符合现实需求 D.实施发展资本主义方案
13.苏州某秀才回忆1895年时写道,“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一班读书人,向来莫谈国事的,也要与闻时事,为什么人家比我强,而我们比人弱 读书人除了八股八韵之外,还有其他该研究的学问呢!”这反映出当时
A.国人的民族危机感加剧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民间反帝爱国运动高涨 D.科举制束缚了人们思想
14.赫胥黎晚年出版的文集,其中第九卷是《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论文》。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节选自第九卷,在译文后面他添加了大量案语,表达自己的维新立场。1898年,《天演论》出版,产生巨大影响。该书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意义在于( )
A.睁眼看世界 B.宣传民主共和 C.思想启蒙 D.托古改制
15.20世纪初,清政府对城市清洁、防疫检疫等公共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个人卫生也提出了要求,疫情期间要求更加严格,居民如患病应积极向医院或主管机构上报。对此,时人多有微词,而有识之士不仅积极支持,更是大力提倡。有识之士旨在
A.推动政府政治改革 B.促进民主思想传播
C.提升居民个体素质 D.唤起民族强健意识
16.我国很多省份出版过论述20世纪初某一历史事件的著作,其核心内容包括各省革命团体的民族民主革命宣传活动、武装斗争和各地新政府的建立等。这些著作主要反映了A.义和团运动的社会影响 B.辛亥革命的发展特点
C.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 D.五四运动的重要意义
17.1924年,共产党员罗汉、王文明、王大鹏等在海南创办农工职业学校。学校开设栽培、染织、雕刻等课程,同时讲授社会发展史和政治常识,并介绍共产主义和新三民主义。1926年春,增设政治课,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此可知,该学校的创办主要是为了( )
A.立农务本,学以致用 B.实业救国,富裕海岛
C.普及教育,发达文化 D.扶助农工,唤醒民众
18.毛泽东在1931年3月指出:“农村里头,小市镇里头,小城市里头,都是没有报纸看的。斗争的群众,革命以前和革命以后,在消息不灵通、见闻狭隘这一点上讲,是差不得很远的。”该论述强调了( )
A.农村工作的重要性 B.群众斗争热情的重要性
C.宣传工作的重要性 D.群众文化水平的重要性
19.历史学家陈垣在1943年写道:“至于史学,此间(指北平)风气亦变。从前专重考证,服膺嘉定钱氏;事变(指卢沟桥事变)后颇趋重实用,推尊昆山顾氏;近又进一步,颇提倡有意义之史学。”这些变化体现出
A.西学东渐的影响 B.学界对考据之学的排斥
C.学者的时代担当 D.政府对学术方向的引导
20.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西方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
21.1950年9月,中共中央将《关于东北工厂迁移问题的意见》下发到东北局,10月初,东北南部地区以重工业为主兼有部分轻工业的23家工厂正式向北迁移,一个月之内相关设备和人员全部到位。这一举措是为了( )
A.平衡地区差异 B.应对朝鲜战争 C.调整工业结构 D.恢复国民经济
22.某记者在回忆录中写道:“现在农村的确‘活’了,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各种副业欣欣向荣。看来,包产到户、包产到劳等责任制,确已行之有效,是搞活经济的不二法门,城市里的企业管理,也在开始推行这种精神了。”这表明当时
A.城乡改革互相促进 B.全面整顿初见成效
C.倡导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逐步开展经济体制改革
23.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如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24、有经济学家认为,按照国际工业经济一般的衡量标准,中国从1953年到1991年,用38年时间就达到或接近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水平。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在这一时期
A.经济建设不断推进 B.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C.市场经济逐步完善 D.城乡差别显著缩小
25.公元前5世纪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希腊地震不断发生,有时还引起海啸。时人认为这是神灵的警示,修昔底德则认为地震不过是巧合的自然现象,而海啸是由地震吸引海水离开海岸,海水回冲后产生的水灾。据此可知,修昔底德
A.具有理性精神 B.强调了人的个性自由
C.集文化之大成 D.创立了朴素唯物主义
26.某古代文明具有如下典型特征:①有自己的文字体系,②以灌溉农业为基础的经济,③有迄今所知的第一部成文法典,④在文学方面成就突出,该文明是
A.古埃及文明 B.古罗马文明 C.古希腊文明 D.两河流域文明
27.古代印度的《摩奴法典》规定,不同种姓的人不能待在同一个房间里,不能同桌吃饭,不能同饮一口井里的水,不同种姓的人严格禁止通婚。由此可以推知,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
A.不同群体的职业存在世袭 B.社会阶层的流动严重受阻
C.刻意宣扬君权神授观念 D.妇女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28.希腊半岛土地贫瘠,其土壤气候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随着各邦向周边地区不断移民,移民建立的子邦与其母邦各自走上了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道路。这有利于
A.城邦间的商业竞争 B.维护各邦政治独立
C.民主政治走向繁荣 D.城邦间的经济交流
29.公元2世纪,罗马的道路系统几乎遍及帝国全境,东起幼发拉底河,北达苏格兰低地,穿越不列颠、欧洲、北非、小亚细亚和阿拉伯、叙利亚及美索不达米亚的沙漠。罗马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
A.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
C.消除了帝国民族间差异 D.加快了罗马城市化进程
30.英国著名科学史家WC·丹皮尔指出,印度数字先由希腊人发明,后传入印度,再以早期的形式传给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又修改为古巴尔字体(又称阿拉伯数字),替代了累赘的罗马数字。这体现了( )
A.文化交流促进文明进步 B.古印度科技领先世界
C.商业贸易加速文明交流 D.阿拉伯善于学习创新
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明清时期,各种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变为商品,如苏州的丝棉,景德镇的瓷器,福建的茶叶等行销海内外。北京、无锡、汉口等市镇都很繁华。但就商人而言,从事工商业最终目标是买田置宅,或科举入宦。如在徽商群体中,就有为数甚多的“亦贾亦儒”,及致富后转而从儒入仕的事例。
——摘编自张海英《明清商业思想发展及其转型困境》
材料二:康熙以来,“盛世”“全盛”等词汇经常在臣民之口出现,并在乾隆时期的社会舆论中逐渐形成“盛世”。马戛尔尼认为,不管英国人进攻与否,中华帝国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间没有沉没。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假如来了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都完了。 ——摘编自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社会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对当时中国社会认识不同的原因。(7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洋务运动既揭开了中国采用机器生产的历史即工业化历史的第一页,又揭开了中国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的序幕,并构成中国新兴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的重要部分。这些企业锻炼了掌握机器的产业工人,培养了使用机器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介绍翻译科技书籍。这些企业的成功或失败,对早期私人资本家来说是一次示范。
——摘编自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伴随着传统下层文化的大力提倡和对封建正统文化的严厉批判。新文化人之所以把矛头对准孔教,主要在于它作为上层文化的主体,二千年来“吃人的礼教”和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也因为“孔子云者,遂非个人之名称而为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也”。改变儒家独尊一统的旧格局,在于恢复先秦“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新文化人对儒家以外的诸子学说,予以阐释,并充分肯定。 ——欧阳哲生《试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传统起源》
材料三: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相继举行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然而在其对大城市的进攻中都最终失败。湘赣边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分析了敌人在大城市敌强我弱的形势后,决定把队伍拉到农村进行斗争,途中的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星火发展为燎原之势。但由于王明、博古的“左”倾错误,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在长征途中,在没有共产国际的指导下,红军召开了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党内存在方针路线分歧问题。 ——摘编自王薇等《浅析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在促进中国近代化方面的作用。(4分)
(2)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为何要对儒家思想“严厉批判”。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新文化人在提倡传统下层文化即新文学方面的表现。(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探索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5分)
33.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从为全国的抗日战争做准备向建立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1936年通过的1937年度军费预算,在普通军费预算4.12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元。总之,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材料二: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止1938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304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1)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作的准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6分)
(2)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3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5分)
参考答案:
C2.A3.B4.C5.D6.C7.B8.C9.C10.D11.A12.A13.A14.C15.D
16.B17.D18.C19.C20.B21.B22.D23.D24.A25.A26.D27.B28.D29.B30.A
31.(1)农产品商品化;海外贸易发达;市镇繁荣;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形成;传统观念仍占主流;小农意识强烈。(6分)
(2)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娱乐生活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由于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受到阻碍);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统治者故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7分)
32.(1)作用: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中国出现第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近代产业工人和科技人员;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4分)
(2)原因:是封建礼教秩序的精神支柱;极力维护君主专制统治。(2分)表现:提倡白话文。(2分)
(3)变化:由进攻大城市转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由依靠共产国际指示到独立自主解决党内问题。(2分)
原因:中心城市武装暴动道路失败;中国共产党认清了中国与苏联国情不同;毛泽东等共产党人的探索。(3分)
33【答案】(1)准备:发展内地军工企业;改善交通;增加国防建设费用。(3分)
背景: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3分)
(2)举措: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内迁。(3分)
(3)影响:提供了长期抗战的经济支持;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改变了全国工业的布局;造成了官僚资本的膨胀;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5分)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