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太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下午2:30——4:00)
说明:本试卷为闭卷笔答,答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总分
26 27 28
得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下列表格内。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1.1838年,黄爵滋上奏:“臣窃见近来银价递增,每银一两,易制钱一千六百有零,非耗银于内地,实漏银于外夷也。”这一现象
A.引发了鸦片战争 B.激化了社会矛盾
C.打破了闭关锁国 D.促进了中外贸易
2.曾国藩曾评价太平天国“荼毒生灵数百余万,蹂躏州县五千余里”;孙中山则认为,“太平天国一朝为吾国民族大革命之辉煌史”。据此可知
A.历史事实无法真实再现 B.历史评价缺乏统一标准
C.政治立场影响历史评价 D.历史叙述总是因人而异
3.曾国藩认为:“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曾国藩旨在
A.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B.促进中外贸易发展
C.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D.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4.甲午战后到20世纪初,外资控制了中国机器采煤的91.9%,棉纺生产的76.6%,内外航运的84.4%。截至1902年,各国对华投资总额达15亿美元。这一现象
A.反映了列强加紧资本输出 B.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C.源于政府放宽设厂的限制 D.摧毁了传统的自然经济
5.1877年,陆军中尉岛弘毅打着“日本汉学研究专家”的旗号,来到东北,先后在营口、大连、长春、抚顺等地实地测量,绘制可用于军事的地形图,并在地图中标注清军绿营军的驻扎地。这表明
A.日本测绘技术高超 B.中日学术交流频繁
C.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D.东北地区物产丰富
6.1900年,英德两国签订的《英德扬子协定》规定,“将中国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国贸易及其他各种正当经济活动,自由开放,毫无差别 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这反映出
A.英德首先提出“门户开放” B.列强扩大在华资本输出
C.列强在华利益争夺加剧 D.中国利益得到一定维护
7.1904年至1910年,民族工业新设厂投资万元以上者276家,年均39.4家,是1898年的2.87倍;新建矿48家,超过了以前任何时期。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A.得益于清政府的改革 B.扭转了对外贸易逆差
C.推动了工业体系完善 D.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
8.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于,“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管中国的事。”“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梁启超意在强调辛亥革命
A.传播了民族民主思想 B.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C.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D.实现了救亡图存目标
9.北洋政府时期,除财政部赋予发行特权的银行外,还有各地银号、钱庄、官钱局、外国银行等发钞机构;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规定只有中央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有发行货币权。这一变化
A.阻止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 B.表明中国与国际金融接轨
C.推动了金融机构的近代化 D.利于全国统一市场的发展
10.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认为孔子的学说“今日有其真价,吾人亦绝不敢蔑视”。“余之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据此可知,李大钊
A.意在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B.主张理性看待传统文化
C.为儒家思想赋予新内涵 D.否定了传统的纲常名教
1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天津总商会致电政府:“息于津埠之劳动者数万众,现已发生不稳之像。”敦促政府“急以明令并惩曹陆章及保护学生以谢国人”。与该电报相关的事件是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九一八事变 D.西安事变
12.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中国工人阶级的数量约为100万人;截至1919年,这一数量接近200万人。工人阶级数量的增长
A.利于推动中国革命的转型 B.源于中国共产党的推动
C.加速了推翻清王朝的进程 D.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13.中共一大明确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实现中华民族独立;最高纲领是达到共产主义社会。这一调整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A.强调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B.依据国情制定革命纲领
C.开始领导中国民主革命 D.积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4.近代某次军事行动的出征宣言中提到:“过去数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 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与这一宣言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二次革命
C.护法运动 D.国民革命
15.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口号经历了由“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工农武装割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停止内战”“实现抗战”“保家卫国”的变化。宣传口号的变化反映了
A.全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国共双方利益的趋同
C.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D.国内阶级矛盾的消解
16.1937年5月,陕甘宁边区进行了不分阶级、不分党派、不分宗教信仰,男女平等、民族平等的民主选举。到10月完成了乡区县的选举,成立各级议会和民主政府。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改革
A.激发了民众的抗日热情 B.削弱了国民党的力量
C.排除了地主阶级的影响 D.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
1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这一规定
A.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B.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C.旨在强化国营经济地位 D.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19.下表是1949~1952年中国公私经济所占比重表。
年份 全国工业(不含手工业) 社会商品批发总额
国营工业 私营工业 国营商业 私营商业
1949-1950 34.2% 63.3% 23.2% 76.1%
1952 52.8% 39% 60.5% 36.3%
表中的变化
A.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B.表明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得益于过渡时期总路线 D.有利于巩固新生的政权
20.新中国成立后,按照“一边倒”方针,先后与苏联等人民民主国家建交;70年代根据国际形势变化,与美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这反映出新中国
A.外交深受意识形态的影响 B.开展了全方位外交
C.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D.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21.1962年,中共中央决定,大量减少职工和城镇人口,切实加强农业战线,增加农产品和日用品的生产,保证市场供应,制止通货膨胀。这一决定
A.改变了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B.旨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D.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22.20世纪80年代,太原钢铁公司推行一系列改革:实行承包经济责任制、拓宽产品销路、提拔优秀一线工人担任干部等,公司效益逐渐好转。这一系列改革措施反映了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B.现代企业制度在国企的建立
C.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23.下表是1988~2004年“八二宪法”的修改内容(部分)。
时间 会议 内容
1988 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增加“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1993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增加“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9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增加“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04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增加“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据此可知,“八二宪法”的这一系列修改
A.提升了宪法的权威性 B.旨在保护公民权益
C.完善了基层民主制度 D.保障了经济的转型
2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多年持续快速增长,高铁里程世界第一,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快速发展。这反映了我国
A.科技创新领先世界 B.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C.小康社会全面建成 D.基础建设不断发展
25.2021年9月,新学年起,香港小学至高中的中文课程将增设包括《岳阳楼记》在内的93篇经典文言文作品,每年级平均有7~8篇古诗。香港当局增设文言文经典意在
A.优化人才选拔机制 B.体现“一国两制”原则
C.厚植学生家国情怀 D.推动中文走向国际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两次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入侵的刺激,传统的自然经济在沿海沿江口岸地区逐步瓦解,六七十年代清政府开始了举办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在这些因素的交织作用下,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通商口岸的一些官僚、地主、买办和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摘编自徐国利《中国近代儒商的形成和近代儒商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材料二 据北京政府农商部统计,1914年工业企业注册的资本是六千两百多万,1920年增为一亿五千五百万元,增加125%;资本在50万元以上的大企业1914年只占总数4%,1920年增加为14%。1914年到1920年,中国资本的纱厂由35家增至63家,纱锭由687900多锭增至1354500多锭,即增加了97%。同时期面粉厂增加了84家,面粉的出口由7万担增至396万担,并由入超转为出超。
——摘编自孙长斌《一战时期中国经济变化与民主革命新因素的成长》
材料三 全面抗战爆发,江苏棉纺织工业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无锡损毁设备占该地设备总数的70%。江苏各地沦陷之后,日寇又以占用、租用、统制、专买等手段掠夺各厂资产、原料和成品,所有纺织厂除停工外均被日寇军管或委任日商经营,江苏民族棉纺织工业迅速衰落。
——摘编自赵明远《衣被天下!江苏近代棉纺织工业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12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认识。(4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土地革命时期,在党的领导下,苏区开展革命运动和生产竞赛,第一批劳模诞生。抗日战争时期,面临敌人的封锁,党中央号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涌现出大批劳动模范。解放战争时期,各地群众积极支援前线作战,涌现出“支前劳模”,在新解放城市出现大批“工业劳模”。
——摘编自田鹏颖、姜耀东《劳模文化哲学论纲》
材料二 1950年第一届全国劳动模范情况(部分)。
地区 劳模名字 称号或贡献
辽宁 孟泰 “高炉卫士”
北京 李永 铁路系统劳模
上海 张世宝 上海电力公司护厂模范
黑龙江 李乐婷 大力推广机械化采煤法
内蒙古自治区 哈音金 勤劳致富,实现“人畜两旺”
——摘编自姚启荣《中国劳模史》
材料三 1956年4月30日,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来自全国21个民族,20多个产业的6156名先进工作者、先进生产者和各界特邀人士参加了会议。
——摘编自《人民日报》1956年5月1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建国前劳动模范发挥的历史作用。(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建国前劳动模范相比,指出20世纪50年代劳动模范的新变化并分析其成因。(12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清末著名士人孙宝瑄(1874~1924),浙江人,因生于官宦世家及其博览群书而享誉政坛与思想界。下表为他的阅读实践汇编。
年份 旧学书籍 新学书籍 报刊
1893-1894 《左传》《离骚经》《杂诗》《汉书》《三国演义》《文史通义》《皇朝经世文编》《危言》《列朝兵制大略》…… 《海国图志》《中西纪要》《万国史记》《西事类编》 《即报》
1897-1898 《周礼注疏》《庄子》《管子》《商君书》《明史》《金史》《孔子改制考》《周礼》《齐民要术》…… 《电学须知》《几何原本》《万国公法》《植物图说》《日本外史》《明治新史》《天演论》《光学》《天文图说》《太平洋岛受道记》《日本政记》 《知新报》《苏报》、《万国公报》《请议报》《时务报》
1901-1903 《石头记》《左传》《老子》《中庸》《尚书》《西厢记》《西游记》《聊斋志异》《西城考古志》《今古奇观》…… 《哲学论纲》《政治学提纲》《民约论》《埃及近世史》《现今世界大势论》《西学探源》《日本国史略》、《哲学要领》《宪法比较论》…… 《汇报》《清议报》《格致汇报》《中外报》《新闻报》《大公报》《新小说报》《政法学报》《浙江湖》《湘报》《新民丛报》《顺天时报》
1906-1908 《山海经》《楚辞》《经世文编》《官场现形记》《伤寒总论》《古今说海》《国粹丛编》《存学篇》…… 《法国司法组织》《日本宪法》《出使九国日记》《日本维新三十年史》《中国铁路指南》《邮政讲义》…… 《北京日报》《东方杂志》《京报》《政艺通报》《外交报》《时报》《浙江报》《沪报》《惠兴女报》
——摘编自《孙宝瑄的阅读实践与社会变迁》
从材料中任意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太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C D A C C A A D B B A B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C A B A D C D A D B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20分)
(1)列强侵略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自然经济的瓦解。(4分,任答2点即可)
(2)特点:资本总额增加;大企业数量增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沿海、沿江地区发展快,内地发展慢。(6分,任答3点即可)
成因: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民国政府大力提倡使用国货;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轻工业对资金和技术的要求低;沿海和沿江地区自然经济瓦解程度高。(6分,任答3点即可)
(3)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外界环境和社会性质的影响;只有国家独立才能实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4分,1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27.(18分)
(1)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巩固了根据地、解放区政权;树立了艰苦奋斗的精神;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6分,任答3点即可)
(2)变化:劳模人数众多;地区和行业分布广泛;少数民族劳模涌现;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6分,任答3点即可)
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一五计划的推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6分,任答3点即可)
28.(12分)
评分标准:
论题:表述清晰准确;符合材料主题。(0-3分)
信息:至少两条以上;总结概述材料。(0-4分)
阐述:结合史实;逻辑严密。(0-5分)
示例一:
论题:人们的阅读实践反映时代变迁,时代变迁影响着人们的阅读实践。
阐述:从整体上看,甲午战争之前,孙宝瑄阅读书籍主要是中国传统儒家经典,西学书籍占比少,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孙宝瑄阅读西学书籍、报纸逐渐占主体,特别是西方人文社会科学、政治制度等书籍越来越多,由此可见,中国近代化探索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甲午战败后,为挽救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维新派通过创办《时务报》等报刊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阅读报纸逐渐成为孙宝瑄获取信息主要来源,因此,近代国人的阅读实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变化,同时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国人的阅读实践。
示例二:
论题:近代传媒的发展影响人们的阅读方式。
阐述:报纸越来越多进入孙宝瑄的视野,阅读范围逐渐扩大,了解信息更加多样丰富,不仅有时政信息还有生活、社会等各方面信息。从侧面反映这一时期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其中《时务报》资产阶级维新派借助大众传媒的舆论宣传和思想渗透,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对广大民众的思想解放、开启民智,产生深远影响。近代报业不仅具有十分浓烈的救亡图存的政治性色彩,而且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阅读实践。

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