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单元测试 (含解析)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单元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从18世纪开始,英国东印度公司对东南亚香料的兴趣逐渐减弱,茶叶、棉花等新商品的占比大幅增加。英国新设立北婆罗洲公司,将东南亚地区作为印度和中国之间的贸易中转站。这反映出( )
A.东南亚地区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B.工业革命使英国的综合国力上升
C.特许公司是殖民扩张的重要工具 D.东方从属于西方的贸易格局形成
2.19世纪中后期,西方殖民主义者对非洲进行了人为分割,使非洲国家的几乎所有边界都变成了笔直的线条。这些笔直的边界穿过不同民族的聚集区,严重破坏了非洲国家和民族间的传统疆界。西欧对非洲的疆域划分( )
A.导致非洲经济畸形发展 B.摧残了当地古老文明
C.埋下了国际争端的祸根 D.瓦解了传统社会结构
3.提拉克在一次演说中说∶“如果我们不希望成为白人的奴隶,我们就应该强有力的推进斯瓦德西(自产)运动……运动的目的是要消除欧洲人把我们当奴隶看待的制度,并且迫使政府给予我们英国公民所具有的一切权利。”这说明( )
A.提拉克代表无产阶级利益 B.印度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C.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陷入低潮 D.印度从此走上独立发展道路
4.17世纪初,荷兰人对于“南方大陆(澳大利亚)”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就,远超之前西班牙、英国等国。可是,在17世纪40年代他们却停止了探险,因为他们认为“南方大陆”荒无人烟,无法开展贸易活动。由此可知,当时荷兰( )
A.已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 B.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低
C.在争夺殖民霸权中失利 D.海外扩张带有商业特性
5.拉丁美洲长期以来存在着自给自足的封建大庄园制。在19世纪初动乱的年代里,为了财产和生命的安全,或请求考迪罗保护,或自己组织私人武装,保护庄园并扩大自己势力,成为考迪罗式的人物。这说明( )
A.封建庄园主成为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主力军
B.庄园经济移植到拉丁美洲后发生了质变
C.拉丁美洲特有的政治文化与社会现实相适应
D.考迪罗势力的膨胀催生了封建大庄园制
6.柏林会议后,列强各自制定了计划。这些计划表明,西方列强( )
国家 计划
英国 从开普到开罗的“二C计划”,企图建立纵贯非洲的殖民大帝国
法国 从塞内加尔到索马里兰的“二S计划”,企业建立由大西洋到红海横贯非洲中西部的殖民大帝国
德国 占领一条沿着赤道从大西洋到印度洋地带的计划
A.解决了争夺非洲的矛盾 B.已经结成军事侵略同盟
C.加快了瓜分非洲的进程 D.各国综合实力势均力敌
7.在15世纪初以后的380多年时间里,列强占领的非洲土地只及非洲的15%,而截至1912年年底,列强已经占领了非洲96%的土地。促成这一变化的重要条件是( )
A.非洲各国沦为殖民地
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C.资本原始积累的加速
D.柏林会议确立了殖民非洲原则
8.在这个时期,西欧资本主义势力入侵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诸国,把这些国家纳入资本主义轨道,把他们变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这个时期”指的是( )
A.西方国家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
B.西方国家主要进行商品输出时期
C.西方国家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D.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时期
9.英国在印度建立了欧式军队,引入了西式教育,还废除了一些如杀婴、殉葬等陋习。印度引以为傲的棉纺织业也被摧毁了,农业和手工业的紧密结合不复存在,村社逐渐崩溃。由此可知,英国对印度的殖民( )
A.促使印度成为文明独立的国家
B.有利于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使印度融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D.帮助印度人民摆脱了贫困和压迫
10.1888年,一位热衷于殖民主义的访客在德国首相俾斯麦面前摊开一大张非洲地图,指着地图说明当地的资源有多么丰富。俾斯麦表示:“您的非洲地图非常漂亮,然而我的非洲地图位于欧洲。俄国在这里,法国在这里,而我们夹在中间。这是我的非洲地图。”这反映了当时德国( )
A.意在限制法国和俄国的崛起 B.当务之急是实现统一
C.殖民野心受限于地缘政治 D.要在非洲拓展殖民地
11.1881年,面对苏丹马赫迪起义的强大力量,英国殖民当局提出由马赫迪担任北苏丹国王,马赫迪予以驳斥:“我除了需要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外,不需要国王的封号。”这说明( )
A.苏丹民族意识有所觉醒 B.马赫迪追求君主立宪
C.资产阶级主导民族抗争 D.英国殖民统治的瓦解
12.1896年3月,皇帝孟尼利克二世亲自指挥了阿杜瓦战役,意大利军队损失了全部大炮和辎重,伤亡1.1万人,被追求和,签订了《亚的斯亚贝巴条约》,赔款1000万里拉。这次战役的重大意义是( )
A.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 B.树立了非洲反帝斗争的榜样
C.促进了亚洲人民觉醒 D.扭转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局势
13.阅读“20世纪30年代声援埃塞俄比亚行动摘录”,这些行动说明( )
许多亚非国家 建立“保卫埃塞俄比亚委员会”,发起募捐运动
印度商人 拒绝卖粮食和工业原料给意大利
中国共产党 发表《告埃塞俄比亚人民书》,赞颂他们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A.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步瓦解 B.法西斯主义遭到了亚非人民的抵制
C.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D.十月革命使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14.“它(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基本特征是核心地区从周边榨取剩余用于自身的发展,正是这种不平等的支配和剥削关系,造成了世界各国以及中国各区域和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材料的主要观点是
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阻碍了世界经济发展
B.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是世界发展不平衡的根源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导致了亚非拉国家的退步
D.核心地区与非核心地区形成共生依存的关系
15.1881年,苏丹人民反英起义领导人在发动群众时,把自己说成是“上帝定的神圣的领袖、众所期待的马赫迪”他谴责富人、官吏和外国统治者的贪婪和残暴,宣布要在世上重建真正的宗教和正义,号召人民进行摆脱外国奴役的圣战。这反映出马赫迪反英起义( )
A.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B.促进了苏丹民族意识的觉醒
C.旨在摆脱天主教束缚 D.领导人物的思想具有先进性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夷”秩序是在古代世界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一个有理念、有原则和有着自身一套完备体制的国家关系体系。由于长期以来,中华帝国乃是古代东方、特别是东亚地区的主要大国,因此这一体系的理念、原则和体制的构建,中国自然起了某种主导作用。明成祖朱棣说:朕君临天下,抚治华夷,一视同仁,无问彼此。推古圣帝明王之道.以合乎天地之心。远邦异域,成使各得其所,闻风向化者,争先恐后也。”“一”与“和”,是“华夷”秩序最本质的东西。这个“一”,就是要“大一统”,“一统华夷”。“和”的内容有三,即:中国不干预各国内部事务;中国对各国交往实施“厚往薄来”原则;中国负责维护各国的国家安全。朱棣派遣郑和出使的敕谕中说:“尔等祗顺天道,恪守朕言语,循理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历史证明,中华帝国处理对外关系方面,确实做到了有“一”就有“和”。
——摘编自何芳川《“华夷”秩序论》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英国已具备了向外扩张的备件,当时,新的政治制度已经确立,由此而造成的政治冲突也已经结束。重商主义已经为朝野上下所接受,对外贸易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民生国计。辉格党长期执政-为发展海外贸易提供了保障,这个党代表着英国最失的土地贵族,但同时也代表以伦敦为基地的海外大商业利益。威廉三世继承王位后,英国就被拖进了旷日持久的对外战争。就威廉的本意而言,他要把英国拖进荷、法之间的长期争执,从而有利于荷兰方面;但就英国而言,这却符合它已经面临的扩张需要,因此受到广泛的支持,尤其受到辉格党的支持。
——钱乘旦等著《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统治者所追求的“华夷”秩序的基本内涵,分析导致该追求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英国与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英国对外交往所产生的影响。
17.材料 美独立战争后,一个独立统一的国家---美国,形成了,美国由此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而在几乎同一时期进行的拉美独立运动结束后,拉美地区却没有像美国一样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这是为什么?还有,如今美国已成为世界头号大国,而拉美地区各国的综合国力都不是很强,远逊于美国,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与当初独立后拉美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是否有关系呢?
结合材料和所学,试比较美国独立战争和拉美独立运动的异同。指出出现材料中现象的根源在哪里?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航路开辟后,借着开放的海外贸易优势,西欧社会发展开始超过亚洲。英、法等西欧国家除拥有较大的人口规模之外,还建立起来强大的殖民帝国并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使本国的要素结构更能支持大规模的民间技术创新,吸纳过剩资本和农业剩余劳动力,促使其经济结构从传统农业向近代工业转型。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法国紧随其后,西欧国家进入到工业时代。
——摘编自李君华、欧阳晓《欧洲大国发展道路的经验解释》
材料二在东西较量中,西方在近代逐渐强大,并建立起世界殖民霸权,而东方却沦为列强的殖民地,从此一落千丈。有学者分析,西方赢得这场较量的三个关键因素是国家,市场和社会的崛起。这三个因素不是齐头并进的,它们有时合作、有时对立,相互缠绕、相互塑造,每个因素都存在几种不同的细分模式。顺着这个思路可以推测出,实现现代化的途径其实有很多种。
——摘编自李筠《西方史纲文明纵横3000年》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大国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社会转型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阶段,在16世纪西欧商业资本主义掀起的第一次殖民主义高潮中,美洲大部分地区和非洲沿海地区以及东南亚沿边地区被纳入新生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第二阶段,从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70年代,工业革命推动了第二次殖民高潮,殖民列强通过扩大殖民地和商品市场等方式向西亚、东亚、南美等地区纵深扩张,使亚非拉许多国家和地区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到19世纪中后期,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第三阶段,19世纪70年代以后,工业革命进入新的阶段,欧洲列强和美国、日本纷纷向海外殖民,19世纪末的第三次殖民高潮通过瓜分全球方式把非洲内陆以及亚洲内陆广大地区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摘编自张红菊《殖民主义与全球化——殖民主义与全球化进程及其消极影响》
材料二 19世纪的殖民征服和殖民统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代表者,关于他们在殖民地中所起的作用,马克思提出了一个唯物而又辩证的基本观点——“双重使命论”。那就是:一重是消灭旧的“亚洲式”社会的破坏性使命,另一重是亚洲为建立“西方式”社会奠定物质基础的建设性使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三个阶段被纳入世界殖民体系的国家和区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不同阶段两方殖民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亚洲的某国家为例论证马克思“双重使命论”的合理性。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英国新设立北婆罗洲公司,将东南亚地区作为印度和中国之间的贸易中转站”,这表明北婆罗洲公司的设立是为殖民扩张服务的,意在进行商品输出,实质该公司充当了殖民扩张重要工具的角色,C项正确;东南亚地区作为印度和中国之间的贸易中转站,并不能说明其贸易地位问题,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时间是从18世纪开始,工业革命前英国就开始了其殖民扩张的步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贸易格局形成于工业革命后,排除B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根据题干“非洲国家的几乎所有边界都变成了笔直的线条”,这种情况使得“边界穿过不同民族的聚集区,严重破坏了非洲国家和民族间的传统疆界”,埋下了民族问题和国家之间的争端,C项正确;题干并未涉及非洲经济畸形发展,排除A项;边界问题和民族矛盾不是摧毁当地古老文明的原因,排除B项;边界问题和民族矛盾和瓦解传统社会结构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提拉克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其认为只有推进自产运动才能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进而获得公民权,这体现了当时的印度民族民主意识觉醒,B项正确;提拉克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利益,排除A项;甘地主张非暴力不合作,排除C项;这一时期印度尚未走上独立发展道路,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本题考查荷兰殖民扩张,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7世纪40年代,荷兰人认为“南方大陆”荒无人烟,无利可图,便停止贸易活动,这说明荷兰人的殖民扩张侧重于发展商业,D项正确;17世纪,虽然荷兰海外贸易最为发达,但它不是最大的殖民国家,当时西班牙掌握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故排除A项荷兰在17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程度高,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荷兰人在殖民霸权的角逐中失利,事实上荷兰在17世纪殖民势力强大,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由材料可知,考迪罗的存在与庄园经济的需求有关,还与动荡的局势有关,拉美独立战争促成了战后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说明拉丁美洲特有的政治文化与社会现实相适应,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介绍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主力军,排除A项;拉丁美洲庄园经济与欧洲庄园经济一致,都是封建经济,排除B项;封建大庄园制出现时间比考迪罗势力早,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884年柏林会议达成了列强瓜分非洲的一般原则,即“有效占领”原则,列强这些计划是在这一原则基础上进行的,加速了列强瓜分非洲的进程,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C项正确;列强们在争夺非洲的过程中,既有激烈的角逐,又有相互的妥协,但矛盾无法解决,只能缓和,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军事侵略同盟形成是在20世纪出,排除B项;列强是以各国的实力为前提的,材料强调的不是列强实力势均力敌的均势状态,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依据材料“列强占领的非洲土地只及非洲的15%”,但是到1912年底,竟然达到了“非洲96%的土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协调列强对非洲的瓜分以及矛盾,柏林会议的召开,采用“地图作业”以及重申“有效占领”原则,D项正确;非洲各国沦为殖民地是结果,材料涉及的是条件,排除A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也是结果,排除B项;资本的原始积累是原因,不是条件,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已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它彻底打破了世界各地封闭孤立状态,使世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有利于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时期,西方国家资本原始积累和商品输出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B项;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英国工业品使得印度传统棉纺织业等被摧毁,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使印度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C项正确。“独立的国家”表述错误,当时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排除A项;英国的殖民统治不利于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B项;英国的殖民统治剥削了印度人民的利益,使他们遭受苦难,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中“您的非洲地图非常漂亮,然而我的非洲地图位于欧洲。俄国在这里,法国在这里,而我们夹在中间。这是我的非洲地图。”可以看出德国想进行殖民扩张,但是受到了俄国和法国在地理位置上的压制,可以看出殖民野心受限于其地缘政治,C项符合题干的意思,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当时德国的殖民野心受限与其地缘政治,而不是限制法国和俄国的崛起,排除A项;德国统一于1871年,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根据材料“我除了需要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外,不需要国王的封号”可知马赫迪民族意识强烈,A项正确;材料与君主立宪无关,排除B项;无法判断是否为资产阶级主导,排除C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该起义打败了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意大利军队,迫使意大利在和约上签字,承认埃塞俄比亚是独立国家,树立了非洲反帝斗争的榜样,B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非洲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与亚洲人民觉醒无关,排除C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发起募捐运动”“拒绝卖粮食和工业原料给意大利”“赞颂他们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可知当埃塞俄比亚遭到法西斯侵略时,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亚非国家积极进行了声援,团结亚非人民共同抵抗法西斯侵略,B项正确;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步瓦解,排除A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主要存在于印度地区,排除C项;十月革命爆发于1917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据材料“它(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基本特征是核心地区从周边榨取剩余用于自身的发展”指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是世界发展不平衡的根源,B项正确;材料反映旧的国际经济秩序造成世界发展不平衡,并非阻碍世界经济发展,排除A项;材料反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造成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并不是“导致了亚非拉国家的退步”,排除C项;“共生依存”的关系有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由材料中领导人把自己说成是“上帝定的神圣的领袖、众所期待的马赫迪”“在世上重建真正的宗教和正义”“号召人民进行圣战”等信息可知,马赫迪反英起义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A项正确;从材料信息只能知道发动起义的情况,无法得出“促进了苏丹民族意识的觉醒”的结论,排除B项;马赫迪反英起义是带有宗教色彩民族解放斗争。并没有“摆脱天主教束缚”的要求,排除C项;从材料可知马赫迪反英起义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落后的表现,不具有先进性,排除D项。故选A项。
16.(1)基木内涵:以中华帝国为中心;在中国的约束和保护(主导)下,构建和半秩序;以中华文明促进各国的进步与繁荣。
社会因素:国家统一,中央集权休制完备,国力相对强大;农业文明领先;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文化繁荣。
(2)不同:中国属和平交往,英国属于殖民扩张;中国以构建和平秩序,促进世界各国发展为目的,英国以称霸世界,满足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为目的;中国封建王朝是对外交往的主导与推动者,英国资产阶级政党是海外扩张的积极推动者。(合理表述酌情给分)
影响:扩大了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扩展了英国的海外利益,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提升了英国在国际秩序中的影响力。
【解析】(1)
基木内涵:据材料“中国自然起了某种主导作用”可知以中华帝国为中心;据材料“中国不干预各国内部事务;中国对各国交往实施‘厚往薄来’原则;中国负责维护各国的国家安全”可知在中国的约束和保护(主导)下,构建和平秩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中华文明促进各国的进步与繁荣。
社会因素:结合明朝的社会特征可知国家统一,中央集权休制完备,国力相对强大;农业文明领先;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文化繁荣。
(2)
不同:从对外交往的方式、目的和推动者分析可知中国属和平交往,英国属于殖民扩张;中国以构建和平秩序,促进世界各国发展为目的,英国以称霸世界,满足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为目的;中国封建王朝是对外交往的主导与推动者,英国资产阶级政党是海外扩张的积极推动者。
影响:据材料“但同时也代表以伦敦为基地的海外大商业利益”可知扩大了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扩展了英国的海外利益,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结合英国殖民扩张的结果可知提升了英国在国际秩序中的影响力。
17.同:都受启蒙思想影响,都要求摆脱殖民,都以弱胜强,都是独立战争形式,都有统一领导,都取得了胜利。
异:
领导者:美是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结盟,资产阶级起领导作用,拉美资产阶级弱小,土生白人地主起领导作用;
性质:美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独立战争双重性质,拉美仅是独立战争;
结果:独立后的美国国家统一,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法国大革命和拉美独立运动产生重要影响;而拉美各自为政,封建考迪罗主义统治,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仍面临殖民主义的新威胁和渗透;
根源:北美移植了英国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拉美移植了普西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
【详解】同:从启蒙运动的影响,民族独立意识,斗争力量大小,战争形式,领导者分析,得出都受启蒙思想影响,都要求摆脱殖民,都以弱胜强,都是独立战争形式,都有统一领导,都取得了胜利。
异:从领导者角度分析,得出美是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结盟,资产阶级起领导作用,拉美资产阶级弱小,土生白人地主起领导作用;从战争性质角度分析,得出美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独立战争双重性质,拉美仅是独立战争;结果:独立后的美国国家统一,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法国大革命和拉美独立运动产生重要影响;而拉美各自为政,封建考迪罗主义统治,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仍面临殖民主义的新威胁和渗透;
根源:从生产方式的差别分析,得出北美移植了英国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拉美移植了普西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
18.(1)原因:资本原始积累的支撑;工业革命的推动;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的建立;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与壮大;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任答4 点即可)
(2)影响:催生更多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推动欧洲国家走向近代化;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欧洲转型过程中,大力推行殖民扩张,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苦难。(任答3点即可)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还建立起来强大的殖民帝国并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可知,资本原始积累的支撑;根据材料“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法国紧随其后,西欧国家进入到工业时代”可知,工业革命的推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的建立、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与壮大及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等角度进行补充。
(2)影响:根据材料“顺着这个思路可以推测出,实现现代化的途径其实有很多种”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催生更多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推动欧洲国家走向近代化、加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及给被征服地区带来苦难等角度进行分析。
19.(1)国家和地区:第一阶段,美洲大部分地区和非洲沿海地区以及东南亚沿边地区;第二阶段,亚非拉美许多国家和地区;第三阶段,非洲内陆以及亚洲内陆广大地区。
特点:第一阶段以暴力掠夺黄金、黑奴贸易为主要方式;第二阶段以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为主要方式;第三阶段以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为主要方式。
(2)论证:
示例一以印度为例破坏性: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采取直接掠夺、侵占土地、强征巨额土地税、种植并走私鸦片等手法掠夺财富和巨额利润;英国利用印度各地封建割据严重、国内矛盾尖锐的弱点,挑动印度内战或直接武力侵略,到19世纪中后期几乎完全控制印度,破坏了印度原有的政治经济秩序。
建设性:英国通过向印度输入英国式的生产方式,促进了印度经济结构向近代化的转型,催生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国大党,促进了印度民族民主意识的萌发。
示例二以中国为例破坏性:英国通过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打开了中国东南沿海的门户,逐步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市场和殖民体系之中。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加速,原有经济模式遭到冲击和破坏,中国成为西方经济发展的附庸。
建设性: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中国社会一些进步人士认识到西方科技和经济的进步,开始创办近代企业,推动了中国近代经济的产生;在思想上,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在政治上,以康有为和孙中山代表的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加速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唯一标准答案)
【详解】(1)国家和地区:根据材料“第一阶段,在16世纪西欧商业资本主义掀起的第一次殖民主义高潮中,美洲大部分地区和非洲沿海地区以及东南亚沿边地区被纳入新生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可知,第一阶段,美洲大部分地区和非洲沿海地区以及东南亚沿边地区;根据材料“第二阶段,从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70年代,工业革命推动了第二次殖民高潮,殖民列强通过扩大殖民地和商品市场等方式向西亚、东亚、南美等地区纵深扩张,使亚非拉许多国家和地区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到19世纪中后期,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可知,第二阶段,亚非拉美许多国家和地区;根据材料“第三阶段,19世纪70年代以后,工业革命进入新的阶段,欧洲列强和美国、日本纷纷向海外殖民,19世纪末的第三次殖民高潮通过瓜分全球方式把非洲内陆以及亚洲内陆广大地区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可知,第三阶段,非洲内陆以及亚洲内陆广大地区。
特点:根据材料“在16世纪西欧商业资本主义掀起的第一次殖民主义高潮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阶段以暴力掠夺黄金、黑奴贸易为主要方式;根据材料“从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70年代,工业革命推动了第二次殖民高潮,殖民列强通过扩大殖民地和商品市场等方式向西亚、东亚、南美等地区纵深扩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阶段以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为主要方式;根据材料“工业革命进入新的阶段,欧洲列强和美国、日本纷纷向海外殖民,19世纪末的第三次殖民高潮通过瓜分全球方式把非洲内陆以及亚洲内陆广大地区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三阶段以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为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一重是消灭旧的‘亚洲式’社会的破坏性使命,另一重是亚洲为建立‘西方式’社会奠定物质基础的建设性使命”,以亚洲的某国家为例论证马克思“双重使命论”的合理性。可以以印度为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破坏性方面,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采取直接掠夺、侵占土地、强征巨额土地税、种植并走私鸦片等手法掠夺财富和巨额利润;英国利用印度各地封建割据严重、国内矛盾尖锐的弱点,挑动印度内战或直接武力侵略,到19世纪中后期几乎完全控制印度,破坏了印度原有的政治经济秩序。在建设性方面,英国通过向印度输入英国式的生产方式,促进了印度经济结构向近代化的转型,催生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国大党,促进了印度民族民主意识的萌发。也可以以中国为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破坏性方面,英国通过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打开了中国东南沿海的门户,逐步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市场和殖民体系之中。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加速,原有经济模式遭到冲击和破坏,中国成为西方经济发展的附庸。在建设性方面,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中国社会一些进步人士认识到西方科技和经济的进步,开始创办近代企业,推动了中国近代经济的产生;在思想上,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在政治上,以康有为和孙中山代表的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加速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等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