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单元练习 (含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单元练习
一、多选题
1. “随着资产阶级经济力量的日益壮大,新兴的社会力量渴望新的意识形态的产生,在近代欧洲自然科学的有力推动下,启蒙运动蓬勃兴起。”“新的意识形态”反对的是
A. 文化水平的低下 B. 殖民掠夺的残暴 C. 封建专制 D. 基督教会的束缚
2. 有人说,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以下能避免“滥用权力,保障公共自由”的选项有( )
A. 孟德斯鸠的主张 B. 《1787年宪法》 C. 彼特拉克的思想 D. 《权利法案》
3. 清末的文章《狮子吼》中说:法国革了几次命,终成一个民主国,都是受这《民约论》的赐。明末清初我中国亦有一个卢骚(卢梭)——黄宗羲,他写的书已包含民约之理,比《民约论》出书还要早几十年哩。以上情形体现了
A. 卢梭的思想受到黄宗羲的深刻影响 B. 《民约论》是法国革命的思想源头
C. 以中学比附西学是清末西学东渐的常见现象 D. 卢梭与黄宗羲的思想有类似之处
4. 麦考莱在《英国史》中说,“对1688年革命所能作的最高赞颂乃是:它是我们的最后一次革命”,此后人们相信“影响宪政所需的每种改进都可在宪政本身内部找到”。符合麦考莱观点的是(  )
A. 光荣革命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的标志 B. 工业革命是英国近代的最后一次革命
C. 《权利法案》对英国政治发展影响深远 D. 1688年后英国没有对宪政进行任何改进
5.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凡必须经参议院及众议院同意之命令或决议或表决,应呈递于合众国大总统……经大总统批准。如大总统不批准,应依照所定关于法案之规则与限制,由参议院及众议院议员三分之二多数再通过之。”该条文体现的原则是(  )
A. 民主与法治 B. 中央集权 C. 分权与制衡 D. 平等自由
6. 1926年胡适在英国作巡回演讲时,以“中国文艺复兴”为题宣讲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和文艺复兴的共同之处是
A. 具有思想解放的意义 B. 提倡禁欲主义 C. 带有反封建的色彩 D. 反对宗教神学
7. 英国工业变革从棉纺织业开始,引起棉花供不应求。北美农场主便大量种植棉花以追求利润。1792年美国人惠特尼发明了轧棉机(用以清除油棉籽的机器),它比人工处理的效率提升了上百倍。此后四十年间,美国棉花的年出口量增加了约六百倍。由于北美棉田需要更多的工人,这导致运入美国的非洲奴隶数量急剧增加。由此可见
A. 惠特尼轧棉机进一步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B. 工业革命有效地阻止了黑奴贸易的泛滥
C. 对棉花的需求助长了美国奴隶制的发展 D. 工业革命阻碍了北美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拓展
8. 西方人把希腊罗马的思想文化视为西方文化和政治制度的渊源,它们二者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明显特点。它们都是在奴隶制条件下产生的,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作为西方文明的根源,它们都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据此回答6~11题
内阁制起源18世纪初的英国,由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以后为许多国家采用。内阁制的内阁是以议会为基础产生的。内阁首相通常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以下关于英国责任制内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由国王提名
B. 下院由选民普遍直接选举产生
C. .内阁首相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D. .内阁拥有控制下院立法程序等权力
9. 近代以来,欧美一些国家都通过各种方式确立了各自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下列法律文献确立君主立宪制的是
A. 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 B. 美国1787年宪法
C. 法国1875年宪法 D.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10. 马丁·路德认为,基督徒的自由是一种内心自由,纯属精神范围,只为上帝所知;在世俗事务方面,一个好基督徒应完全服从业已确立的权威。这反映马丁·路德
A. 反对上帝的权威 B. 主张服从教士的权威 C. 反对教皇的权威 D. 主张服从国王的权威
11. 法国《1875年宪法》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使两国走上了代议制道路。下列关于两部宪法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国家元首有权任命内阁(政府)成员
②内阁(政府)要对国家元首负责
③国家元首都有解散或部分解散议会的权力
④议会完全行使立法权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2. 1791年,法国国民公会投票通过决议,为大革命的象征卢梭树立雕像,并授予“自由的奠基人”的称号,卢梭受此推崇是因为他( )
A. 主张君主立宪  B. 宣传主权在民  C. 倡导天赋人权 D. 提出三权分立
13. 伏尔泰在《哲学辞典》中对那些借用宗教之名来满足自己贪欲的教会人士怒斥道:“你们曾经利用过无知、迷信和疯狂的时代,来剥夺我们的地产,把我们践踏在你们脚下,用苦命人的脂膏把自己养得肥头胖耳。现在你们发抖吧,理性的日子来到了!”这段话中,伏尔泰
A. 批判君主专制 B. 倡导理性精神 C. 反对教会盘剥 D. 主张无产阶级专政
14. 列宁认为“达尔文……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达尔文时代,生物学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与下列哪些条件有关(  )
A. 欧洲“人文主义”的不断发展 B. 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
C.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D. 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15. 宗教改革人士主张“信徒皆为祭司”“基督徒的自由是一种内心自由,纯属精神范围,只为上帝所知”,由此可知其观点是(  )
A. 否定神职人员特权 B. 因信称义 C. 鼓励信徒成为祭司 D. 否定上帝权威
二、材料解析题
16. (一)
材料一战国时期,齐国在都城临淄设稷下学宫,由官府出资,招贤纳士,允许学者们“不任职而论国事”,发挥“智囊团”作用,还可招收弟子、自由讲学、著书立说。各派学者云集于此,围绕王霸、义利、天人、人性善恶等课题,通过期会、讲说、议论、研讨、诘难、争辩等形式切磋驳难、争辩求知,《汉书 ·艺文志》记载稷下学宫产生的学术著作有《孟子》《荀子》《管子》等300多部。
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创办阿卡德米学园,是西方第一所集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于体的“学院”。他采取比较开明的管理政策,允许不同思想存在。他采用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教学,研究和教学的重点为算术、几何、天文、修辞学、逻辑学,目的是为了使人们的目光从现象世界转向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
——摘编自常风霞《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等
材料二 15—18世纪,欧洲学术界对“自由”的内涵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时期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解读
15世纪 意大利哲学家皮科 意志自由论 人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
15—16世纪 法国思想家让·博丹 宗教自由论 宗教信仰自由
16世纪 法国思想家蒙泰涅 认识自由论 迷信和宗教狂热是科学的敌人
17世纪 英国诗人米尔顿 出版自由论 决定出版的权利不应该放在少数检查者的手里
17—18世纪 荷兰思想家斯宾诺莎 思想自由论 想方设法控制人心的政府是暴虐的政府
——据刘亚敏《学术自由概念的诞生和初步发展:从文艺复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1)依据材料一,比较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的不同,结合所学分析这些不同产生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15—18世纪欧洲有关“自由”学术研究的特点。任选两个观点,分别简述其反映的社会状况。
(二)材料:1913年底张謇出任农商总长,立即着手经济法制建设。他深知,想要快速顺利有效地进行经济法制建设,仅靠自己和农商部的主观努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上获得时任大总统袁世凯和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在下取得广大工商界的参与和拥护。对于国务院,张謇尽量利用机会宣示和解释自己制定经济法规的设想和方案,以争取获得支持和同情。对于作为法律审核机构的参议院、众议院和法制局,张謇设法沟通,除了在实业政见宣言书中已表示希望两院给予支持外,还在某些重要法规交付审议时,希望参政院和法制局视情况而简化审核程序,尽速审议通过。对于工商界,张謇尽量兼顾工商业习惯,吸收他们所提出的合理意见,如不能吸收则给予解释说服。
张謇在制定经济法规时较多地注意到了本国的经济状况,如《商人通例》和《公司条例》,就是根据清末资政院在全国各商会讨论和广泛的调查基础上拟订的。《商律总则》和《公司律》草案,经农商部邀请起草员来京,复加审视,修正十余条后币制定。其他经济法规的制定,也比较广泛地征求了工商界的意见。
——摘编自虞和平《张謇与民国初年的经济体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謇进行经济法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謇经济法制改革的主要特征并简析其作用。
(三)材料: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造成了美国对联合国热不了亦冷不得的关系模式。联合国建立之初,美国上上下下充满了理想主义的乐观情绪。杜鲁门总统强调,它不是可能而是肯定会造就未来的和平。按《费城调查者》的观点,联合国宪章确立了“历史上最强有力的防止战争的机构”。此后到 60年代初,有人称这段时间的联大为美国的“表决机器”。到了80年代,华盛顿的倾向是把联合国看作捕蝇草,认为接近它必须小心,也许最好是敬而远之。国务院的流行观点是:在联合国美国应当尽可能少地提创议,因为从那里是不可能指望得到好处的。
——李少军《评美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进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联合国建立之初美国乐观情绪的由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影响美国对联合国态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17. 社会转型成为近年来历史学界普遍关注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社会。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等的平民社会。就宋代而言,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
——钱穆《理学与艺术》
材料二 明清(注:1368—1840年)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制度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三 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作者提出“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理由。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欧洲经历了哪些“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并结合史实论证明清时期“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的观点。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史实,说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表现。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美、德民主化道路
美国 德国
1775年,莱克星顿枪声,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标志美国独立; 1783年,英美签订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1787年,制宪会议制定和通过《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1789年,华盛顿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 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向丹麦发动战争,即第一次王朝战争; 1866年,普鲁士对奥地利开战,即第二次王朝战争;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即第三次王朝战争; 1871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称帝,宣告德意志帝国成立,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
——摘编自乔明顺《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关于西方近代化特征有不同的看法。第一,近代化是一种革命进程。现代性与传统的尖锐冲突,现代性对传统的破坏将贯穿近代化的全过程。……第三,近代化是一种系统进程。都市化、工业化、世俗化、民主化、教育以及传播媒介的参与等,并不是零乱、偶然地发生的,某一因素的变化总会影响到另外一些因素的变化。第四,近代化是一个全球过程。它在空间上始于西欧,后来扩展到全球。……第九,近代化是一个进步的过程。近代化所带来的创伤是多方面的和深远的,但在长期发展中,近代化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摘编自[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美国和德国是如何确立政治近代化道路的。
(2)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选取材料二中西方近代化特征的某一看法并加以说明。
请考生从下列三道选做题中,任选一道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9. 阅读下列材料:
整体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它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材料一
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两件事。……这两个事件某种程度上把世界上相距遥远的部分连结在一起,使它们能互通有无,增加彼此的快乐,促进彼此的工业,因此,它们的总体趋势似乎是有益的。——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
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遑论全球统一。……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以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共产党宣言》
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二在看待新航路开辟问题上的异同。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1763年至1914年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根据所学知识,简述欧洲是如何成为全球主人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理解、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答】
AB.这两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不选AB。
C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启蒙运动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给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与希望。启蒙先驱们提倡用理性而不是用外界的权威来判断一切事物,只敬畏真实,尊重科学,不再信奉传统的偶像与教条,把批判锋芒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故选CD。
故选CD。
2.【答案】A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近代资产阶启蒙运动和代议制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解答】
A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德斯鸠分权学说和美国《1787年宪法》都可以避免“滥用权力,保障公共自由,因此AB两项正确。
C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D。
故选AB。

3.【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体现的现象是清末有人认为黄宗羲的民约思想比卢梭的民约思想早几十年,这实质上反映了晚清时期西学东渐经常以中学比附西学,借此为当时的政治运动寻找依据。“卢梭的思想受到黄宗羲的深刻影响”不符合史实;“《民约论》是法国革命的思想源头”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卢梭与黄宗羲的思想有类似之处”只反映了两者的类似之处,不能体现出其实质。所以本题的最佳答案为C项.
4.【答案】AC
【解析】A.材料强调的是光荣革命对英国宪政产生的影响,实际上光荣革命为后来英国民主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而且光荣革命用妥协的方式开辟了后来民主渐进的模式特征。
B.材料与工业革命没有关系。
C.光荣革命后,紧接着颁布了《权利法案》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使英国走上了民主政治的道路,后来的英国民主政治都是建立在光荣革命的基础之上。
D.光荣革命为后来的宪政改革奠定了基础。选项表述不准确。
故选:AC。
本题主要考查光荣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光荣革命的过程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特征。还要搞清楚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形成发展的过程。
5.【答案】AC
【解析】A.题干体现了按照民主和法治的原则办事,正确。
B.中央集权主要体现在联邦制政体,与材料无关。
C.材料体现了总统和议会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关系,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正确。
D.材料没有体现平等自由的相关知识,排除。
故选:AC。
本题考查了美国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1787年宪法》的内容及原则等。
本题以分权制衡为切入点,考查美国民主政治,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6.【答案】A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正确解答本题,即在于对文艺复兴运动和五四运动给予深刻认识,找出二者共同性的地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五四运动,具有”爱国,民主,科学“的特点,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宣扬人文主义“,比较得出,二者均能够体现”解放思想之意义“与”反封建之意义“,AC两项正确。BD两项均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AC。
7.【答案】AC
【解析】根据材料“它比人工处理的效率提升了上百倍。此后四十年间,美国棉花的年出口量增加了约六百倍。”可知惠特尼轧棉机进一步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根据材料“由于北美棉田需要更多的工人,这导致运入美国的非洲奴隶数量急剧增加。”可知对棉花的需求助长了美国奴隶制的发展。故AC两项正确。B项与材料“运入美国的非洲奴隶数量急剧增加”不符,排除。D项与材料“美国棉花的年出口量增加了约六百倍”不符,排除。
8.【答案】AD
【解析】A.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应该是由首相来提名。
B.英国下议院是选民直接选举。
C.首相掌握国家行政大权,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D.由于内阁是议会多数党组成的,它可以影响下议院的立法,但不能控制下议院立法程序。
故选:AD。
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责任内阁制,要求学生结合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发展过程和特征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9.【答案】A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A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分别在英国、德国确立起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故 AD正确。
B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分别在两国确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故BC错误。
故选AD。
10.【答案】C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教改革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马丁·路德主张信仰自由和世俗权力高于教会权力,这实际上否认了教皇的权威,确立了世俗君主的权威, BD项符合马丁·路德的观点;AB项与其观点相左,排除。故选CD。
11.【答案】AC
【解析】①国家元首有权任命内阁(政府)成员这是近代法国和德国政体的共同特点。
②内阁(政府)要对国家元首负责不准确,法国的政府要对议会负责。
③国家元首都有解散或部分解散议会的权力是正确的,法国总统可以联合参议院解散众议院,而德国的议会,皇帝可以解散。
④议会完全行使立法权不准确,德国议会的立法权不完整。
故选:AC。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法国和德国的政治体制,要求学生结合两国政体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近代法国和德国政体的特征,学生要有较强的对比分析的能力。
12.【答案】B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卢梭启蒙思想,旨在考查知识运用的能力。
【解答】
BC.卢梭提出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的主张,故BC正确。
A.卢梭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而不是君主立宪,故排除。
D.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的主张,故排除。
故选BC。
13.【答案】B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对满足自己贪欲的教会人士怒斥道“,即体现C项;”理性的日子来到了!“,即体现B项。A项属于误选项,但”批判君主专制“,题干主旨无从体现,排除。D项明显不相关,排除。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BC。
14.【答案】ABCD
【解析】本题需要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方面是对列宁话的理解,其核心意思在说,达尔文已经有完全的自己和能力在科学的基础上,完成自己的事业。言外之意就是摆脱了中世纪的诸多羁绊。另一方面,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可知,工业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文和理性深入人心;资产阶级的壮大则提供了阶级基础;达尔文的成果自然是在科技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完成。
故选:ABCD。
本题主要考查进化论,要求学生结合进化论的特征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进化论,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5.【答案】AB
【解析】题目中的信息“基督徒的自由…只为上帝所知;在世俗事务方面,一个好基督徒应完全服从业已确立的权威”体现了马丁 路德“因信称义”和服从国王的权威的观点,否定神职人员特权,故AB正确;
CD均不符合题意,故CD错误.
故选AB.
本题考查宗教改革,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宗教改革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以及发展出来的新教教派.
马丁 路德及其宗教改革:
①思想:其著作为《关于赎罪券的功效》(即《九十五条论纲》),主张“因信称义”即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这一学说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②影响:马丁路德改革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是一场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改革后创立的新教登上欧洲历史舞台,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16.【答案】(一)
(1)不同点:①学院性质不同:稷下学宫官办;柏拉图私人开办;②关注内容不同:稷下学宫关注人文与社会;柏拉图关注自然、逻辑(哲学);③教育方法不同:稷下学宫形式多样;柏拉图以问答法为主。④学术规模不同:稷下学宫多学派争鸣;柏拉图学院主要是柏拉图与学生。原因:主观:创办目的,中国为统治需要,柏拉图为实现理想社会培养人才;客观:中国处于农耕文明阶段。战国时期诸侯间的兼并战争增强了对人才的需求,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为其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古希腊属于海洋文明,海外贸易发达,促使人们研究自然界。雅典民主制衰落。
(2)特征:学术界长时期持续关注:范围广泛,涉及欧洲多国:思想内涵不断丰富。
简述示例:
意志自由论:15世纪,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新兴资产阶级为摆脱宗教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倡导人文主义,掀起文艺复兴,促进思想解放。
宗教自由论: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和民族国家形成,人们希望进一步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掀起宗教改革运动,挑战教皇权威,促进思想解放。
认识自由论:16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科学家们以实验为基础观察、研究自然界,反对迷信,动摇了欧洲中世纪神学的理论基础。
出版自由论:17-18世纪,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批判教会特权和封建专制制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反对专制制度的束缚。
思想自由论:17-18世纪,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批判教会特权和封建专制制度。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掀起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主张用理性判断事物并提出了新型国家制度的设想。启蒙运动打击了天主教会和专制王权,促进思想解放。
(二)
(1)背景: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严重;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西方法律思想的传播。
(2)特征:注意协调各方力量;广泛听取意见;关注国情。作用:有利于改善资本主义经济秩序,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法制体系的基础,为后世经济法制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
(1)美国确立了在新安全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联合国的宗旨反映了世界向往和平的心声;联合国的运行机制更有利于维护和平;联合国较以往国际组织更具普遍和平等性;延续了反法西斯同盟国的合作,巩固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成果。
(2)美国霸主地位衰落,美国逐渐失去了联合国的主导权;第三世界崛起,联合国成为反殖民主义的舞台;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发展。
【解析】(一)
(1)本题考查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的不同和原因,要求具备材料分析比较与知识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齐国在都城临淄设稷下学宫,由官府出资,招贤纳士”、“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创办阿卡德米学园”可知体现的不同是学院性质不同:稷下学宫官办;柏拉图私人开办;根据材料“允许学者们“不任职而论国事”,发挥“智囊团”作用”、“研究和教学的重点为算术、几何、天文、修辞学、逻辑学”可知体现的是关注内容不同:稷下学宫人文与社会;柏拉图关注自然、逻辑(哲学);根据材料“还可招收弟子、自由讲学、著书立说”、“他采用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教学”可知体现的是稷下学宫形式多样;柏拉图以问答法为主;根据材料“派学者云集于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稷下学宫多学派争鸣;柏拉图学院主要是柏拉图与学生。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需要从创办目的、经济形态、政治环境等角度分析。
(2)本题考查15—18世纪欧洲有关“自由”学术研究的特点和社会状况,要求具备材料分析概况、综合评述和知识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所给信息可知15-18世纪欧洲有关“自由”学术研究的特点有学术界长时期持续关注、范围广泛,涉及欧洲多国、思想内涵不断丰富。关于学术研究的不同方向需要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方面进行评析。
(二)
(1)本题考查张謇进行经济法制改革的历史背景,要求具备材料分析理解与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本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结合张謇所处的时代特征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即可。
(2)本题考查张謇经济法制改革的主要特征并简析其作用,要求具备材料分析概括与知识运用的能力。第一小问的特征,依据材料“他深知,想要快速顺利有效地进行经济法制建设,仅靠自己和农商部的主观努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上获得时任大总统袁世凯和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在下取得广大工商界的参与和拥护”、“对于国务院,张謇尽量利用机会宣示和解释自己制定经济法规的设想和方案,以争取获得支持和同情。对于作为法律审核机构的参议院、众议院和法制局,张謇设法沟通,除了在实业政见宣言书中已表示希望两院给予支持外,还在某些重要法规交付审议时,希望参政院和法制局视情况而简化审核程序,尽速审议通过。对于工商界,张謇尽量兼顾工商业习惯,吸收他们所提出的合理意见,如不能吸收则给予解释说服。张謇在制定经济法规时较多地注意到了本国的经济状况,如《商人通例》和《公司条例》,就是根据清末资政院在全国各商会讨论和广泛的调查基础上拟订的”、“其他经济法规的制定,也比较广泛地征求了工商界的意见”可以得出特征是注意协调各方力量;广泛听取意见;关注国情。第二小问的作用,依据材料,结合第一小问的特征和所学可知,作用是有利于改善资本主义经济秩序,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法制体系的基础,为后世经济法制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
(1)本题考查联合国建立之初美国乐观情绪的由来,要求具备材料分析归纳与知识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的“杜鲁门总统强调,它不是可能而是肯定会造就未来的和平”“按《费城调查者》的观点,联合国宪章确立了‘历史上最强有力的防止战争的机构’”“此后到60年代初,有人称这段时间的联大为美国的‘表决机器’”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即可解释联合国建立之初美国之持乐观情绪的原因。
(2)本题考查20世纪80年代影响美国对联合国态度变化的主要因素,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的“(美国)国务院的流行观点是:在联合国美国应当尽可能少地提创议,因为从那里是不可能指望得到好处的”并结合相关知识,从美国国际实力和地位的变化、联合国的变化和国际形势的演变等方面来分析20世纪80年代影响美国对联合国态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即可。
17.【答案】(1)政治上:宋代科举制发展,彻底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经济上:宋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市民阶层兴起;自晚唐两税法改革后,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文化上:宋代理学诞生,儒学思想进一步走进广大平民的日常生活;世俗文化流行。
(2)欧洲变化:经济: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工业革命出现。政治: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建立。文化:出现人文主义思想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自由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思潮流行。论证:经济上,出现了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文化上,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适应市民阶层文化需求的古典小说创作进入黄金时代,出现了《红楼梦》等长篇巨著;在吸收多种地方剧种的优点和特长的基础上,京剧逐步形成。
(3)经济工业化: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创办近代机器工业。外交的近代化:总理衙门(或外务部)的设立,外交大使的派出。政治民主化:维新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思想自由化、科学化:新文化运动传播民主与科学,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
【解析】(1)本题考查宋代的社会状况的相关知识点,要求具备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就宋代而言,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理由是:政治上:宋代科举制发展,彻底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经济上:宋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市民阶层兴起/;自晚唐两税法改革后,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文化上:宋代理学诞生,儒学思想进一步走进广大平民的日常生活;世俗文化流行。
(2)本题考查明清时期中国和欧洲社会发展变革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时间信息1368—1840年,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欧洲的变化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工业革命出现。政治: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建立。文化:出现人文主义思想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自由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思潮流行。结合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发展情况可知,“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的表现有经济上,出现了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文化上,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适应市民阶层文化需求的古典小说创作进入黄金时代,出现了《红楼梦》等长篇巨著;在吸收多种地方剧种的优点和特长的基础上,京剧逐步形成。
(3)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要求具备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时间“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并结合此时间段所学的史实可知,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表现有:经济工业化: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创办近代机器工业。外交的近代化:总理衙门(或外务部)的设立,外交大使的派出。政治民主化:维新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思想自由化、科学化:新文化运动传播民主与科学,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
18.【答案】(1)美国:通过独立战争,赢得民族独立,颁布1787宪法,确立总统共和制政体。
德国:通过王朝战争,完成国家统一,颁布1871年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2)看法:西方近代化是一种革命进程。
说明:政治上,英国通过“光荣革命”,法国通过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经济上,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开展工业革命,引起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冲击了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促进了人文主义的发展;科技上,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等近代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其他看法及说明只要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1)本题考查美国和德国确立政治近代化道路的过程,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关于“分别说明美国和德国是如何确立政治近代化道路的”,可结合所学知识,从美、德两国赢得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方式、各自颁布的法律及确立的民主政体角度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对西方近代化特征的看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关于“选取材料二中西方近代化特征的某一看法并加以说明”,首先要根据题目要求,明确“选取材料二中西方近代化特征的某一看法”,如“西方近代化是一种革命进程”;然后围绕所选取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角度予以说明。
19.【答案】(1)同:都认为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人类由分散走向统一的开始。异:材料一认为新航路开辟对世界总体上是有益的;材料二认为是有冲突的,而且欧洲人是占支配地位的。
(2)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确立了近代民主政治;通过工业革命实现了工业化;通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及科学革命实现了思想文化的理性化和科学化;通过殖民扩张建立起世界殖民体系。
(3)主要变化:多中心的区域市场向世界市场转变;工业产品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导。影响:促使中国的传统自然经济趋于破产,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社会转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由材料“ 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两件事。······这两个事件某种程度上把世界上相距最遥远的部分联结在一起,使它们能互通有无”“ 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遑论全球统一。······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可知,材料一、二都认为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人类走向统一的起点。但材料一侧重于对世界的有益影响,材料二认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间有了冲突,而欧洲占支配地位。
(2)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欧洲发展的史实,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回答“1763年至1914年”欧洲成为全球主人的原因,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入手,如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较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两次工业革命进行,最终实现了实现了工业化;通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及科学革命实现了思想文化的理性化和科学化;通过殖民扩张建立起世界殖民体系等。
(3)本题主要考查世界市场的史实,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从世界市场的主要产品及世界市场变化角度分析其变化;可根据所学回答影响,需要一分为二、辩证分析,即从建设性(社会转型角度)和破坏性(对自然经济的影响、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等)双重角度简要说明其对中国的影响。

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单元练习 (含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