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果洛州久治县2022-2023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青海省果洛州久治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0分)
1.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300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那么,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是( )
A.581年 B.589年 C.605年 D.618年
2.(2022·建设)唐朝前期,先后出现了被誉为“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升平时期。这一时期( )
A.开通了大运河 B.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C.开创了科举制 D.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3.(2021七下·东台月考)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不仅有开放的对外政策,还有开明的民族政策。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体现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
A.遣唐使来华 B.文成公主入藏
C.玄奘西行 D.鉴真东渡
4.(2023七下·平邑月考)关键词检索是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在历史学习中搜索了下列关键词:“起义军、攻入长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据此判断,该同学学习的是( )
A.后梁政权的建立 B.黄巢起义
C.唐朝的灭亡 D.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5.(2022·乌海一模)1069年,针对北宋严重的社会危机,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在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进行变法。他们希望通过变法( )
A. 强化中央集权 B.控制地方财政
C.抑制武将专权 D.实现富国强兵
6.自古以来,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有“战”也有“和”。1004年宋辽澶州之战中,宰相寇准力劝下列哪位皇帝亲征(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
7.(2022七下·榆树期末)南宋与金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性事件是( )
A.岳飞取得的郾城大捷 B.宋、金达成和议
C.岳飞收复建康 D.南宋定都临安
8.(2020·孝感)小明同学参观历史博物馆,导游在介绍一件文物时说道:“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商贸的繁荣。”这件文物是( )
A. 秦半两 B. 开元通宝
C. 交子 D. 会子
9.(2019七下·马尾期中)“风从草原走过,吹散多少传说,留下的只有你的故事被酒和奶茶酿成了歌……到处传扬你的恩德,在牧人心头铭刻。”这首《成吉思汗》中,成吉思汗被牧人传场的“恩德”是( )
A.建立元朝 B.统一蒙古 C.修筑长城 D.开发江南
10. 徐老师在介绍我国古代某朝代市民生活的讲座时多次提及“瓦舍”“勾栏”。他介绍的是哪一朝代的市民生活( )
A.唐朝 B.宋朝 C.隋朝 D.秦朝
11. 被称为“航海的眼睛”,大大促进远洋航海技术发展的伟大发明是( )
A.指南针 B.印刷术 C.火药 D.造纸术
12.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澳门最早被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居住权的朝代是在( )
A.隋朝 B.唐朝 C.明朝 D.南宋
13. 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 )
A.诗赋 B.前四史 C.三通四史 D.四书五经
14. 下列人物与著作搭配正确的是( )
A.宋应星——《齐民要术》 B.罗贯中——《水浒传》
C.徐光启——《天工开物》 D.吴承恩——《西游记》
15.(2022七下·海南期末)明朝末年,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农民纷纷起义。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的口号是( )
A.“高筑墙,缓称王”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均田免赋 D.“有衣同穿,有饭同吃”
16. 如表为某一历史人物的年谱(部分),该历史人物是( )
1626年,即位于沈阳。 1635年,改族名为满洲。 1636年,改国号为清。
A.努尔哈赤 B.忽必烈 C.完颜阿骨打 D.皇太极
17. 清朝时期,湖北的汉口镇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这反映出汉口镇( )
A.农业的发展 B.人口的迁移 C.商业的发达 D.文化的兴盛
18.乾隆皇帝在位时期,很多官员自保平安的经验是不与别人有文字往来,凡没用的文稿一定要烧毁。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行省制度的影响 B.八旗制度的影响
C.文字狱的影响 D.八股取士的影响
19. 有这样一部作品,它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它以贾府的盛衰变迁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广泛触及清朝中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清王朝走向衰落的历史命运。这部作品是( )
A.《红楼梦》 B.《三国演义》
C.《水浒传》 D.《西游记》
20. 19世纪中期,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了其他剧中的曲调和表演方法而形成的一个新剧中是( )
A.吕剧 B.京剧 C.豫剧 D.越剧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对外国的态度是开放的,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遣唐使和留学生、外国人到长安任官和居住……中外交往盛况空前,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气度恢宏的隆盛时代”。
材料二:作为明朝的外交使节和贸易代表,郑和始终奉行“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的准则,和沿途国家相互尊重,友好相待。
材料三: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不需要外洋货物……这一政策使中国远离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潮流,一直到鸦片战争中国大门被列强的炮火轰开。
(1) 材料一中,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的目的地分别是哪里?
(2) 1405-1433年,材料二中“郑和”率船队共几次下“西洋”?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哪些地区?
(3) 材料三中,“这一政策”指的是什么?这一政策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
(4) 综合上述材料,国运的盛衰与所采取的不同对外政策之间有什么关系?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中书省,凡十,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
材料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明太祖实录》
材料三:戴逸先生评论清王朝某项制度时说:“它是皇帝私人的工作班子,直接听命于皇帝,帮助皇帝出主意、写文件、处理重大政务,如升革文武官员、审理重大案件、制定大典礼节、查考兵马钱粮等。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行省”的主要职能。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宰相“专权乱政”的教训,采取了哪些措施?
(2) 根据材料三,戴逸先生评价的是哪一机构?该机构是哪位皇帝在位时期设立的?请用一句话对这一机构作出评价。
(3)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君主权力的发展趋势。
23. 历朝历代在制度的变革方面都有独到之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然此一制度,究竟自唐以下一千年来……消融社会阶级。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考试内容单纯,可不受私家经济限制。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可能。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文化之融结。按年开科,不断新陈代谢。此一千年来,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此制度预有大效……必有大批应举人,远从全国各地,一度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
材料二: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御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然此一制度”指的是哪一制度?这一制度的创立有何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通判的作用。
(3)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制度创新的认识。
24.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反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传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材料二: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盘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
——郑成功
材料三:在清朝辽阔的疆土上,生活着汉、满、蒙、回、藏等诸多民族,清朝在边疆地区分设机构,进行有效的管辖。清朝的统一,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1) 材料一中“海波平”的含义是祖国海疆安宁,戚继光为实现这一愿望最终取得了什么成果?戚继光是哪个朝代的民族英雄?
(2) 材料二中“贵国”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是在哪个朝代?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朝前期分别设置了什么管辖西藏和新疆?这些设置有何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不合题意,排除A。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589年,杨坚令杨广统兵南下,灭陈朝,统一全国,故B项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交流,不合题意,排除C。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618年,隋炀帝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不合题意,排除D。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为历史基础性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隋朝的统治,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隋朝统治的相关历史知识。
2.【答案】B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唐朝前期,先后出现了被誉为“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升平时期。这一时期完善了三省六部制。隋朝开通了大运河,开创了科举制,宋朝发明活字印刷术。
A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B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找出体现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的”的事件。ACD属于对外交往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文成公主入藏属于开明的民族政策的表现。
故答案为: B。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唐朝时期开明的民族政策的史实,把握文成公主入藏体现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4.【答案】B
【知识点】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B符合题意;
公元907年,朱温废掉了唐朝的皇帝,建立了后梁政权,标志着唐朝灭亡,排除AC两项;
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是在安史之乱后,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考查了黄巢起义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5.【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他们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非常尖锐时进行的改革运动,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所以有他积极的一面; 但王安石变法的性质是一场地主阶级改革运动,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6.【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1004年,辽军对北宋发动了大规模进攻,直逼澶州城,北宋宰相坚决请求皇帝宋真宗率兵亲征。故选C
7.【答案】B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高宗和秦桧杀害了岳飞后,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故选项B符合题意;
A.岳飞取得的郾城大捷 ,不符合题意;
C.岳飞收复建康,不符合题意;
D.南宋定都临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注意准确记忆。
8.【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交子的出现,知道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据题干“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故这件文物是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交子的出现,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9.【答案】B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成吉思汗被牧人传场的“恩德”是统一蒙古。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故答案为:B。
【点评】牢记成吉思汗的功绩,即可顺利回答,注意区分建立元朝和统一蒙古。
10.【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瓦舍”“勾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瓦舍”是指宋朝时期,一些大城市商业性游艺区,也叫“瓦子”“瓦市“;瓦舍里设置的演出场所称”勾栏“,也称”钩栏“”勾阑“,在宋元时期专指集市瓦舍里设置的演出棚,故B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瓦舍”“勾栏”是宋朝时期市坊分离,商业区域出现的游艺艺区域,“唐朝”时期还未出现,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瓦舍”“勾栏”是宋朝时期市坊分离,商业区域出现的游艺艺区域,“隋朝”时期还未出现,排除C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瓦舍”“勾栏”是宋朝时期市坊分离,商业区域出现的游艺艺区域,“秦朝”时期还未出现,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为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宋朝“瓦舍”“勾栏”,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历史知识。
11.【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航海的眼睛”,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航海的眼睛”指的是在航海指示方向方面的发明,宋朝时期的指南针就是起到这样的作用,所以,A项正确。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印刷术增加了书籍的发行量,有利于推动文化事业的进步发展,不合题意,排除B。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火药用于战争,提升了军事作战水平,不合题意,排除C。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纸术推动了书写材料的革命,促进了文化传播发展,不合题意,排除D。
所以,A项正确,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为历史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四大发明的作用,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四大发明的相关历史知识。
12.【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53年,明朝后期,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在广东澳门的居住权,到了晚清1887年葡萄牙政府与清朝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占领了澳门,一直到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故C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澳门最早被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居住权是在明朝,而不是“隋朝”,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澳门最早被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居住权是在明朝,而不是“唐朝”,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澳门最早被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居住权是在明朝,而不是“南宋”,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为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葡萄牙骗占澳门,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居住权的相关历史知识。
13.【答案】D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科举考试规定只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考生发挥个人见解,以达到严格控制士人思想的目的,故D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科举考试以诗赋取士为主,不合题意,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科举考试范围是四书五经,与“前四史”无关,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科举考试范围是四书五经,与“三通四史”无关,排除C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朝朝科举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古代科举考试的相关历史知识。
14.【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下列人物与著作搭配正确的”,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宋应星的著作是《天工开物》,《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著,故A项错误,排除。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罗贯中的著作是《三国演义》,《水浒传》是元末明初施耐庵著,故B项错误,排除。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徐光启的著作是《农政全书》,《天工开物》是明朝宋应星著,故C项错误,排除。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吴承恩的著作是《西游记》,是神魔小说的代表,故D项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为历史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古代科技文艺著作,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中国古代科技文艺发展的相关历史知识。
15.【答案】C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分析】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队伍很快发展到100多万人。选项C符合题意;
A“高筑墙,缓称王”,与元末朱元璋起义有关,排除;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陈胜吴广起义有关,排除;
D“有衣同穿,有饭同吃”,与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有关,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李自成起义的相关史实。
16.【答案】D
【知识点】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626年,即位于沈阳”“1635年,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1626年去世,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271年,忽必烈改蒙古为元朝,是为元世祖,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国,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袭承汗位,1635年,统一族名称为“满洲”,1636年,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故D项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为基础性知识运用,主要知识考点是皇太极,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中国古代帝王重大历史活动的相关历史知识。
17.【答案】C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清朝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可知,材料中的“贾户”是指商户,反映了湖北没口地区商业经济发达,故C项正确。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汉口商业发达,没有体现“农业发展”,排除A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汉口商业发达,没有体现“人口迁移”,排除B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汉口商业发达,没有体现“文化兴盛”,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为基础性知识运用,主要知识考点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清朝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历史知识。
18.【答案】C
【知识点】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解析】【分析】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文字”“文稿”,可判断是文字狱的影响。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19.【答案】A
【知识点】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以贾府的盛衰变迁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广泛触及清朝中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清王朝走向衰落的历史命运”,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红楼梦》,清代作家曹雪芹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和婚姻悲剧为主线,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描绘出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现状,以及封建专制下新兴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萌动,故A项正确。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演义》,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长篇历史章回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描写了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发展壮大和接受宋朝招安,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从宋江起义的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游记》,明代时期吴承恩的古代长篇神魔小说,讲述了唐僧师徒一路西行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成圣成真的神话故事,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为历史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古代四大名著,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古代四大名著的相关历史知识。
20.【答案】B
【知识点】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代乾隆五十五年,以安徽籍艺人为主的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到19世纪中期,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故B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不合题意,排除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豫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发源于河南开封,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不合题意,排除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依次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之一,不合题意,排除D。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为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京剧,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京剧的相关历史知识。
21.【答案】(1)日本;天竺。
(2)7次。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闭关锁国。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对外开放,国运昌;政策封闭,国运衰等。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1)地点:根据材料一“唐朝对外国的态度是开放的,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遣唐使和留学生、外国人到长安任官和居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鉴真东渡,励尽艰险到达日本,传播佛教与中华文化;玄奘西行,克服重重困难,到达天竺,学习佛经。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405-1433年,材料二中“郑和”率领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政策:根据材料三中“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不需要外洋货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三中的政策是闭关锁国。
消极影响:根据材料三中“…这一政策使中国远离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潮流,一直到鸦片战争中国大门被列强的炮火轰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闭关锁国导致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要注意理解题意,围绕“国运盛衰与对外政策的关系”为主题,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加以分析阐述,从正反两方面解读,言之有理却可。
比如:对外开放,国运昌;政策封闭,国运衰等。
故答案为:
(1)日本;天竺。
(2)7次。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闭关锁国。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对外开放,国运昌;政策封闭,国运衰等。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郑和下西洋,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历史知识。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闭关锁国。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闭关锁国。的相关历史知识。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要注意理解题意,围绕“国运盛衰与对外政策的关系”为主题,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加以分析阐述,从正反两方面解读,言之有理却可。
22.【答案】(1)掌管地方军政大权。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军机处;雍正皇帝;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3)君主权力不断加强。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行省制度及其影响;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分析】(1)职能:根据材料一中“行中书省,凡十,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是元朝政府派遣到地方的中央官员,主要掌管地方军政大权。
措施:根据材料二中“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相权膨胀,甚至凌驾于皇权,为此,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宰相“专权乱政”的教训,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机构:根据材料三中“它是皇帝私人的工作班子,直接听命于皇帝,帮助皇帝出主意、写文件、处理重大政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绘的是军机处。
设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雍正皇帝为了加强皇权,在宫廷内设立了军机处。
评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标志古代君主专制统治达到了顶峰。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中国古代君主权力的发展趋势是君主权力不断加强或皇权不断加强。
故答案为:
(1)掌管地方军政大权。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军机处;雍正皇帝;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3)君主权力不断加强。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行省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元朝行省制度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军机处。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清朝军机处的相关历史知识。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君主权力的发展趋势,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相关历史知识。
23.【答案】(1)科举制。影响: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作用: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行为进行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
(3)认识:制度创新应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制度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制度创新应符合国情;国家不断发展需要制度不断创新改革等。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
(1)制度:根据材料一中“然此一制度,究竟自唐以下一千年来……消融社会阶级。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考试内容单纯,可不受私家经济限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然此一制度”指的是科举制。
影响:根据材料一中“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文化之融结。按年开科,不断新陈代谢。此一千年来,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此制度预有大效……必有大批应举人,远从全国各地,一度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作用:根据材料二中“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御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判的设立,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行为进行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题要注意理解题意,围绕“制度创新”这一主题,结合材料分析,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比如:制度创新应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制度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制度创新应符合国情;国家不断发展需要制度不断创新改革等。
故答案为:
(1)科举制。
影响: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作用: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行为进行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
(3)认识:制度创新应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制度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制度创新应符合国情;国家不断发展需要制度不断创新改革等。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科举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科举制度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通判的作用,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宋朝通判的相关历史知识。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题要注意理解题意,围绕“制度创新”这一主题,结合材料分析,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24.【答案】(1)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明朝。
(2)荷兰;清朝。
(3)驻藏大臣;伊犁将军。作用: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分析】
(1)成果:根据材料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通过多年征战,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从而维护了祖国海疆安宁。
朝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在明朝中后期率领戚家军抗倭。
(2)国家:根据材料二“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盘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郑成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回了被荷强占38年的台湾。
朝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85年,在中法战争后,清朝政府最终在台湾设立行省,加强对台湾的管辖。
(3)机构:根据材料三“在清朝辽阔的疆土上,生活着汉、满、蒙、回、藏等诸多民族,清朝在边疆地区分设机构,进行有效的管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清朝政府设置了驻藏大臣。为加强对新疆的管辖,清朝政府设置了伊犁将军。
作用:根据材料三中“清朝的统一,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在边疆地区分设机构,进行有效的管辖,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故答案为:
(1)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明朝。
(2)荷兰;清朝。
(3)驻藏大臣;伊犁将军。作用: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戚继光抗倭,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戚继光抗倭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郑成功收复台湾,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相关历史知识。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清朝对西藏、新疆的管辖,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清朝政府管辖边疆的相关历史知识。
青海省果洛州久治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0分)
1.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300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那么,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是( )
A.581年 B.589年 C.605年 D.618年
【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不合题意,排除A。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589年,杨坚令杨广统兵南下,灭陈朝,统一全国,故B项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交流,不合题意,排除C。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618年,隋炀帝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不合题意,排除D。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为历史基础性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隋朝的统治,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隋朝统治的相关历史知识。
2.(2022·建设)唐朝前期,先后出现了被誉为“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升平时期。这一时期( )
A.开通了大运河 B.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C.开创了科举制 D.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答案】B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唐朝前期,先后出现了被誉为“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升平时期。这一时期完善了三省六部制。隋朝开通了大运河,开创了科举制,宋朝发明活字印刷术。
A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2021七下·东台月考)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不仅有开放的对外政策,还有开明的民族政策。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体现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
A.遣唐使来华 B.文成公主入藏
C.玄奘西行 D.鉴真东渡
【答案】B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找出体现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的”的事件。ACD属于对外交往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文成公主入藏属于开明的民族政策的表现。
故答案为: B。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唐朝时期开明的民族政策的史实,把握文成公主入藏体现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4.(2023七下·平邑月考)关键词检索是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在历史学习中搜索了下列关键词:“起义军、攻入长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据此判断,该同学学习的是( )
A.后梁政权的建立 B.黄巢起义
C.唐朝的灭亡 D.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答案】B
【知识点】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B符合题意;
公元907年,朱温废掉了唐朝的皇帝,建立了后梁政权,标志着唐朝灭亡,排除AC两项;
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是在安史之乱后,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考查了黄巢起义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5.(2022·乌海一模)1069年,针对北宋严重的社会危机,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在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进行变法。他们希望通过变法( )
A. 强化中央集权 B.控制地方财政
C.抑制武将专权 D.实现富国强兵
【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他们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非常尖锐时进行的改革运动,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所以有他积极的一面; 但王安石变法的性质是一场地主阶级改革运动,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6.自古以来,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有“战”也有“和”。1004年宋辽澶州之战中,宰相寇准力劝下列哪位皇帝亲征(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
【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1004年,辽军对北宋发动了大规模进攻,直逼澶州城,北宋宰相坚决请求皇帝宋真宗率兵亲征。故选C
7.(2022七下·榆树期末)南宋与金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性事件是( )
A.岳飞取得的郾城大捷 B.宋、金达成和议
C.岳飞收复建康 D.南宋定都临安
【答案】B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高宗和秦桧杀害了岳飞后,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故选项B符合题意;
A.岳飞取得的郾城大捷 ,不符合题意;
C.岳飞收复建康,不符合题意;
D.南宋定都临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注意准确记忆。
8.(2020·孝感)小明同学参观历史博物馆,导游在介绍一件文物时说道:“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商贸的繁荣。”这件文物是( )
A. 秦半两 B. 开元通宝
C. 交子 D. 会子
【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交子的出现,知道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据题干“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故这件文物是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交子的出现,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9.(2019七下·马尾期中)“风从草原走过,吹散多少传说,留下的只有你的故事被酒和奶茶酿成了歌……到处传扬你的恩德,在牧人心头铭刻。”这首《成吉思汗》中,成吉思汗被牧人传场的“恩德”是( )
A.建立元朝 B.统一蒙古 C.修筑长城 D.开发江南
【答案】B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成吉思汗被牧人传场的“恩德”是统一蒙古。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故答案为:B。
【点评】牢记成吉思汗的功绩,即可顺利回答,注意区分建立元朝和统一蒙古。
10. 徐老师在介绍我国古代某朝代市民生活的讲座时多次提及“瓦舍”“勾栏”。他介绍的是哪一朝代的市民生活( )
A.唐朝 B.宋朝 C.隋朝 D.秦朝
【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瓦舍”“勾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瓦舍”是指宋朝时期,一些大城市商业性游艺区,也叫“瓦子”“瓦市“;瓦舍里设置的演出场所称”勾栏“,也称”钩栏“”勾阑“,在宋元时期专指集市瓦舍里设置的演出棚,故B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瓦舍”“勾栏”是宋朝时期市坊分离,商业区域出现的游艺艺区域,“唐朝”时期还未出现,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瓦舍”“勾栏”是宋朝时期市坊分离,商业区域出现的游艺艺区域,“隋朝”时期还未出现,排除C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瓦舍”“勾栏”是宋朝时期市坊分离,商业区域出现的游艺艺区域,“秦朝”时期还未出现,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为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宋朝“瓦舍”“勾栏”,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历史知识。
11. 被称为“航海的眼睛”,大大促进远洋航海技术发展的伟大发明是( )
A.指南针 B.印刷术 C.火药 D.造纸术
【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航海的眼睛”,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航海的眼睛”指的是在航海指示方向方面的发明,宋朝时期的指南针就是起到这样的作用,所以,A项正确。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印刷术增加了书籍的发行量,有利于推动文化事业的进步发展,不合题意,排除B。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火药用于战争,提升了军事作战水平,不合题意,排除C。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纸术推动了书写材料的革命,促进了文化传播发展,不合题意,排除D。
所以,A项正确,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为历史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四大发明的作用,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四大发明的相关历史知识。
12.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澳门最早被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居住权的朝代是在( )
A.隋朝 B.唐朝 C.明朝 D.南宋
【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53年,明朝后期,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在广东澳门的居住权,到了晚清1887年葡萄牙政府与清朝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占领了澳门,一直到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故C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澳门最早被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居住权是在明朝,而不是“隋朝”,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澳门最早被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居住权是在明朝,而不是“唐朝”,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澳门最早被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居住权是在明朝,而不是“南宋”,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为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葡萄牙骗占澳门,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居住权的相关历史知识。
13. 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 )
A.诗赋 B.前四史 C.三通四史 D.四书五经
【答案】D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科举考试规定只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考生发挥个人见解,以达到严格控制士人思想的目的,故D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科举考试以诗赋取士为主,不合题意,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科举考试范围是四书五经,与“前四史”无关,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科举考试范围是四书五经,与“三通四史”无关,排除C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朝朝科举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古代科举考试的相关历史知识。
14. 下列人物与著作搭配正确的是( )
A.宋应星——《齐民要术》 B.罗贯中——《水浒传》
C.徐光启——《天工开物》 D.吴承恩——《西游记》
【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下列人物与著作搭配正确的”,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宋应星的著作是《天工开物》,《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著,故A项错误,排除。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罗贯中的著作是《三国演义》,《水浒传》是元末明初施耐庵著,故B项错误,排除。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徐光启的著作是《农政全书》,《天工开物》是明朝宋应星著,故C项错误,排除。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吴承恩的著作是《西游记》,是神魔小说的代表,故D项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为历史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古代科技文艺著作,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中国古代科技文艺发展的相关历史知识。
15.(2022七下·海南期末)明朝末年,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农民纷纷起义。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的口号是( )
A.“高筑墙,缓称王”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均田免赋 D.“有衣同穿,有饭同吃”
【答案】C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分析】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队伍很快发展到100多万人。选项C符合题意;
A“高筑墙,缓称王”,与元末朱元璋起义有关,排除;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陈胜吴广起义有关,排除;
D“有衣同穿,有饭同吃”,与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有关,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李自成起义的相关史实。
16. 如表为某一历史人物的年谱(部分),该历史人物是( )
1626年,即位于沈阳。 1635年,改族名为满洲。 1636年,改国号为清。
A.努尔哈赤 B.忽必烈 C.完颜阿骨打 D.皇太极
【答案】D
【知识点】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626年,即位于沈阳”“1635年,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1626年去世,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271年,忽必烈改蒙古为元朝,是为元世祖,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国,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袭承汗位,1635年,统一族名称为“满洲”,1636年,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故D项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为基础性知识运用,主要知识考点是皇太极,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中国古代帝王重大历史活动的相关历史知识。
17. 清朝时期,湖北的汉口镇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这反映出汉口镇( )
A.农业的发展 B.人口的迁移 C.商业的发达 D.文化的兴盛
【答案】C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清朝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可知,材料中的“贾户”是指商户,反映了湖北没口地区商业经济发达,故C项正确。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汉口商业发达,没有体现“农业发展”,排除A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汉口商业发达,没有体现“人口迁移”,排除B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汉口商业发达,没有体现“文化兴盛”,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为基础性知识运用,主要知识考点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清朝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历史知识。
18.乾隆皇帝在位时期,很多官员自保平安的经验是不与别人有文字往来,凡没用的文稿一定要烧毁。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行省制度的影响 B.八旗制度的影响
C.文字狱的影响 D.八股取士的影响
【答案】C
【知识点】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解析】【分析】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文字”“文稿”,可判断是文字狱的影响。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19. 有这样一部作品,它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它以贾府的盛衰变迁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广泛触及清朝中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清王朝走向衰落的历史命运。这部作品是( )
A.《红楼梦》 B.《三国演义》
C.《水浒传》 D.《西游记》
【答案】A
【知识点】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以贾府的盛衰变迁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广泛触及清朝中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清王朝走向衰落的历史命运”,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红楼梦》,清代作家曹雪芹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和婚姻悲剧为主线,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描绘出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现状,以及封建专制下新兴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萌动,故A项正确。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演义》,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长篇历史章回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描写了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发展壮大和接受宋朝招安,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从宋江起义的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游记》,明代时期吴承恩的古代长篇神魔小说,讲述了唐僧师徒一路西行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成圣成真的神话故事,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为历史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古代四大名著,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古代四大名著的相关历史知识。
20. 19世纪中期,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了其他剧中的曲调和表演方法而形成的一个新剧中是( )
A.吕剧 B.京剧 C.豫剧 D.越剧
【答案】B
【知识点】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代乾隆五十五年,以安徽籍艺人为主的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到19世纪中期,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故B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不合题意,排除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豫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发源于河南开封,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不合题意,排除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依次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之一,不合题意,排除D。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为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京剧,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京剧的相关历史知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对外国的态度是开放的,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遣唐使和留学生、外国人到长安任官和居住……中外交往盛况空前,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气度恢宏的隆盛时代”。
材料二:作为明朝的外交使节和贸易代表,郑和始终奉行“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的准则,和沿途国家相互尊重,友好相待。
材料三: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不需要外洋货物……这一政策使中国远离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潮流,一直到鸦片战争中国大门被列强的炮火轰开。
(1) 材料一中,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的目的地分别是哪里?
(2) 1405-1433年,材料二中“郑和”率船队共几次下“西洋”?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哪些地区?
(3) 材料三中,“这一政策”指的是什么?这一政策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
(4) 综合上述材料,国运的盛衰与所采取的不同对外政策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案】(1)日本;天竺。
(2)7次。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闭关锁国。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对外开放,国运昌;政策封闭,国运衰等。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1)地点:根据材料一“唐朝对外国的态度是开放的,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遣唐使和留学生、外国人到长安任官和居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鉴真东渡,励尽艰险到达日本,传播佛教与中华文化;玄奘西行,克服重重困难,到达天竺,学习佛经。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405-1433年,材料二中“郑和”率领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政策:根据材料三中“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不需要外洋货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三中的政策是闭关锁国。
消极影响:根据材料三中“…这一政策使中国远离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潮流,一直到鸦片战争中国大门被列强的炮火轰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闭关锁国导致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要注意理解题意,围绕“国运盛衰与对外政策的关系”为主题,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加以分析阐述,从正反两方面解读,言之有理却可。
比如:对外开放,国运昌;政策封闭,国运衰等。
故答案为:
(1)日本;天竺。
(2)7次。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闭关锁国。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对外开放,国运昌;政策封闭,国运衰等。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郑和下西洋,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历史知识。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闭关锁国。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闭关锁国。的相关历史知识。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要注意理解题意,围绕“国运盛衰与对外政策的关系”为主题,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加以分析阐述,从正反两方面解读,言之有理却可。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中书省,凡十,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
材料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明太祖实录》
材料三:戴逸先生评论清王朝某项制度时说:“它是皇帝私人的工作班子,直接听命于皇帝,帮助皇帝出主意、写文件、处理重大政务,如升革文武官员、审理重大案件、制定大典礼节、查考兵马钱粮等。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行省”的主要职能。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宰相“专权乱政”的教训,采取了哪些措施?
(2) 根据材料三,戴逸先生评价的是哪一机构?该机构是哪位皇帝在位时期设立的?请用一句话对这一机构作出评价。
(3)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君主权力的发展趋势。
【答案】(1)掌管地方军政大权。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军机处;雍正皇帝;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3)君主权力不断加强。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行省制度及其影响;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分析】(1)职能:根据材料一中“行中书省,凡十,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是元朝政府派遣到地方的中央官员,主要掌管地方军政大权。
措施:根据材料二中“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相权膨胀,甚至凌驾于皇权,为此,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宰相“专权乱政”的教训,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机构:根据材料三中“它是皇帝私人的工作班子,直接听命于皇帝,帮助皇帝出主意、写文件、处理重大政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绘的是军机处。
设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雍正皇帝为了加强皇权,在宫廷内设立了军机处。
评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标志古代君主专制统治达到了顶峰。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中国古代君主权力的发展趋势是君主权力不断加强或皇权不断加强。
故答案为:
(1)掌管地方军政大权。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军机处;雍正皇帝;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3)君主权力不断加强。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行省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元朝行省制度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军机处。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清朝军机处的相关历史知识。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君主权力的发展趋势,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相关历史知识。
23. 历朝历代在制度的变革方面都有独到之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然此一制度,究竟自唐以下一千年来……消融社会阶级。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考试内容单纯,可不受私家经济限制。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可能。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文化之融结。按年开科,不断新陈代谢。此一千年来,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此制度预有大效……必有大批应举人,远从全国各地,一度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
材料二: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御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然此一制度”指的是哪一制度?这一制度的创立有何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通判的作用。
(3)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制度创新的认识。
【答案】(1)科举制。影响: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作用: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行为进行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
(3)认识:制度创新应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制度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制度创新应符合国情;国家不断发展需要制度不断创新改革等。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
(1)制度:根据材料一中“然此一制度,究竟自唐以下一千年来……消融社会阶级。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考试内容单纯,可不受私家经济限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然此一制度”指的是科举制。
影响:根据材料一中“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文化之融结。按年开科,不断新陈代谢。此一千年来,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此制度预有大效……必有大批应举人,远从全国各地,一度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作用:根据材料二中“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御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判的设立,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行为进行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题要注意理解题意,围绕“制度创新”这一主题,结合材料分析,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比如:制度创新应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制度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制度创新应符合国情;国家不断发展需要制度不断创新改革等。
故答案为:
(1)科举制。
影响: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作用: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行为进行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
(3)认识:制度创新应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制度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制度创新应符合国情;国家不断发展需要制度不断创新改革等。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科举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科举制度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通判的作用,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宋朝通判的相关历史知识。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题要注意理解题意,围绕“制度创新”这一主题,结合材料分析,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24.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反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传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材料二: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盘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
——郑成功
材料三:在清朝辽阔的疆土上,生活着汉、满、蒙、回、藏等诸多民族,清朝在边疆地区分设机构,进行有效的管辖。清朝的统一,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1) 材料一中“海波平”的含义是祖国海疆安宁,戚继光为实现这一愿望最终取得了什么成果?戚继光是哪个朝代的民族英雄?
(2) 材料二中“贵国”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是在哪个朝代?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朝前期分别设置了什么管辖西藏和新疆?这些设置有何作用?
【答案】(1)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明朝。
(2)荷兰;清朝。
(3)驻藏大臣;伊犁将军。作用: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分析】
(1)成果:根据材料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通过多年征战,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从而维护了祖国海疆安宁。
朝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在明朝中后期率领戚家军抗倭。
(2)国家:根据材料二“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盘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郑成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回了被荷强占38年的台湾。
朝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85年,在中法战争后,清朝政府最终在台湾设立行省,加强对台湾的管辖。
(3)机构:根据材料三“在清朝辽阔的疆土上,生活着汉、满、蒙、回、藏等诸多民族,清朝在边疆地区分设机构,进行有效的管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清朝政府设置了驻藏大臣。为加强对新疆的管辖,清朝政府设置了伊犁将军。
作用:根据材料三中“清朝的统一,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在边疆地区分设机构,进行有效的管辖,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故答案为:
(1)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明朝。
(2)荷兰;清朝。
(3)驻藏大臣;伊犁将军。作用: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戚继光抗倭,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戚继光抗倭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郑成功收复台湾,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相关历史知识。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清朝对西藏、新疆的管辖,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清朝政府管辖边疆的相关历史知识。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