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福建省福州十六中、英才学校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福建省福州十六中、英才学校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十六中、英才学校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本卷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
1.(2分)可用来判定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某处古人类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的直接证据是(  )
A.用火场景想象图 B.出土的生产工具
C.北京人复原头像 D.上古时期的传说
2.(2分)苏州唯亭草鞋山遗址马家浜文化层有距今约七千年的水稻田灌溉体系遗迹,考古学家还在该遗址中发现了我国目前最早的粳稻遗迹。大致与这些遗迹同时的稻作文明,我们还可以在下列哪个遗址中看到(  )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3.(2分)通过分封制度,“周人终于建立了一个拥有广袤领土的强大国家”,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据此可知(  )
A.强化了诸侯权力 B.扩大了统治范围
C.加速了西周灭亡 D.确立了君主专制
4.(2分)有人曾经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这一评价旨在说明(  )
A.战国时期大国争雄 B.商鞅变法成效巨大
C.春秋时期诸侯称霸 D.孝公确立皇帝制度
5.(2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以下材料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
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吴兢《贞观政要》卷1《君道》
A.以民为本 B.崇德尚贤 C.天人合一 D.兼爱非攻
6.(2分)秦始皇下令全国“车同轨”并修建由咸阳向北延伸的直道,全长约700千米,仅用两年半时间即修通。这主要得益于(  )
A.人口数量的增长 B.铁制工具的出现
C.国家体制的作用 D.筑路技术的提高
7.(2分)《汉书 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  )
A.郡县制 B.休养生息 C.盐铁官营 D.统一铸币
8.(2分)为巩固大一统王朝,汉武帝针对封国势力强大的状况(如表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表),采取的措施是(  )
人口(万) 郡(个)
中央 450 15
封国 850 39
A.分封制 B.推恩令 C.察举制 D.屯田令
9.(2分)东汉中期以后,朝政紊乱、腐败,社会动荡不安。东汉末年,为道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据此,我们可以了解道教兴起的(  )
A.背景 B.教义 C.派别 D.传播方式
10.(2分)研究发现,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慕容部从辽西主动迁到中原地区。后来,只留下“慕容”一词作为一个姓氏而存在。这一现象表明南北朝时期(  )
A.民族交融加强 B.南北发展平衡
C.经济破坏严重 D.文学艺术繁荣
11.(2分)隋唐时期,江都(今扬州)发展较快,江都地位的上升得益于(  )
A.其为隋朝都城之一
B.大运河以其为中心
C.位于运河与长江交汇之地
D.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
12.(2分)陈旭麓说:“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参政的机会。”这种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察举制
13.(2分)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  )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文景之治 D.光武中兴
14.(2分)读图,它主要反映了唐都长安 (  )
A.布局严整对称 B.街道宽阔整齐
C.建筑规模宏伟 D.商业繁荣发达
15.(2分)宋太宗曾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若为内患,宋朝(  )
A.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B.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C.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D.大力加强海外贸易
16.(2分)下列属于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的是(  )
A.《岳飞抗金》历史剧
B.饯维城的《平定准噶尔图卷》
C.《资治通鉴》译注本
D.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17.(2分)从秦朝的“半两钱”到汉朝的“五铢钱”,再到宋朝的“交子”,货币发生了由笨重到轻便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都市生活的繁华 B.商业贸易的发展
C.造纸技术的成熟 D.冶铸工艺的进步
18.(2分)辛弃疾和陆游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词作中常表达壮志难酬的幽愤,造成这种现象的历史社会背景是(  )
A.宋辽澶渊之盟 B.南宋偏安江南
C.岳飞含冤而死 D.词人怀才不遇
19.(2分)结合所学知识,对图所示内容进行解读,正确的是(  )
A.人口数量整体变化不大 B.自然条件催生人口迁移
C.北方经济重心地位稳固 D.人口增长助力南方发展
20.(2分)《元史 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使驿往来,如行国中。”由此可知元朝(  )
A.驿站分布广泛,加强了各地联系
B.丝绸之路畅通,便利贸易往来
C.鼓励对外贸易,驿站最远达欧洲
D.实行开放政策,强化边疆管理
21.(2分)综合表格信息推断,元朝地方政治的特点是(  )
区域 管理方式
岭北行省 基层行政单位仍是蒙古传统的千户、百户组织
云南行省 下辖37路、2府,多用当地土官任职
吐蕃地区 由掌管全国佛教事务的宣政院直接统辖
…… ……
A.仿效汉制 B.政教合一 C.地方自治 D.因地制宜
22.(2分)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里曾经评价“这是明代制度里最坏的一件事情。从明代下半期到清代末年三四百年间,……真是中国历史上最断丧人才的。”材料中“最坏的一件事”是指(  )
A.闭关锁国 B.废除丞相 C.八股取士 D.兴文字狱
23.(2分)“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虏(  )
A.郑和 B.郑成功 C.戚继光 D.文天祥
24.(2分)如图描绘了我国古代纺织技术。收录此图的古代典籍是(  )
A.《九章算术》 B.《天工开物》 C.《本草纲目》 D.《几何原本》
25.(2分)从明正德到清乾隆年间,江南地区各州县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快速发展成为地方贸易的中心,且往往成为数千或万户人口的大市镇。这说明明清江南(  )
A.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呈现出城镇化进程
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市镇的专业化发展
26.(2分)如表所示的是清朝军机处办事主要程序。由此可见,它是(  )
发折 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军机处
见面 军机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
述旨 将皇帝旨意拟成圣谕旨交皇帝御览
过朱 皇帝朱笔改定奏折
交法 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
开面 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
A.中央的决策机构 B.辅政的中枢机构
C.监察官员的机构 D.掌管军事的机构
27.(2分)历史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下面表格列出的史实能够证明(  )
唐朝时 唐穆宗长庆年间,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
元朝时 1264年,忽必烈设立总制院,统辖吐蕃之地
清朝时 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
A.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B.元世祖时就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辖
C.唐朝时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
D.西藏地区隶属中央政府管辖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28.(2分)明清时期的许多文学作品,如《水浒传》《红楼梦》等,大量使用口语化的民间语言(  )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藩镇割据的出现
C.东南倭寇的猖獗 D.市民文化的繁荣
二、本卷共4题,第29题8分,第30题13分,第31题11分,第32题12分,共44分。
29.(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两宋之际,北方战乱促成了我国历史上继西晋、唐中期以后第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在中国历代的人口分布上,北宋末年首次出现南北均衡。此后,南方经济明显领先,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远离了北方
——摘编自章开沅《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时间。(2分)
(2)小历认为,北方人口的南迁导致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6分)
30.(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道德经》是被译介得最多的中国典籍。截至2020年4月共有各类《道德经》英译本562种。《道德经》用语凝练、言近旨远的语体特色,使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哲学文学史上的奇葩和意义汲舀不尽的丰富宝藏。《道德经》,利用自然界实实在在的存在
——摘编自光明日报《道德经》的世界性
材料二:中国古代在稻麦耕作,桥梁工程,掘井开河,以及天文,算术,欧洲人还得流淌更多的鲜血才能攻破中世纪的封建城堡,哥伦布的新大陆航行还得拖延…欧洲和美洲的考试制度和文官制度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导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道德经》的作者及其学派,并概括其成为“被译介得最多的中国典籍”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具有明显优势”的领域,并结合所学知识。(6分)
(3)综合以上材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被世界所认可,谈谈你对文化自信的认识。(3分)
31.(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乾隆时经济很繁荣,从纵向比较,超过汉唐。汉代人口峰值五千万,而乾隆时人口达三亿,显然清朝的农业养活了几倍于汉唐时的人口,十八世纪全世界人口为九亿,清朝养活了三分之一人口。
——戴逸《清史三百年》
材料二:乾隆晚年,人口压力越来越重,社会矛盾和危机越积越深。而官僚体系百务废弛,恰恰给矛盾危机提供了迅速发育的机会,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游民的大量出现和形成组织…南方沿海海盗越来越猖獗…大规模社会动荡的前奏已经缓缓奏响。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材料三:马戛尔尼认为:“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一个专制帝国,几百年都没有什么进步,最终它将重新堕落到野蛮和贫困状态。清朝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只要轻轻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
——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1)根据材料一,简述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显著特征。(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乾隆晚年的社会状况。(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嘎尔尼认为清朝“几百年都没有什么进步”的原因。(选一个角度展开分析)(4分)
(4)综合以上两则材料,归纳清朝的时代特征。(2分)
3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部编版七年级《中国历史》目录(摘编)
时期 单元主题 重要史事及人物(部分)
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北京人、半坡人、河姆渡人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都江堰、扁鹊提出“四诊法”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秦设置丞相、陈胜吴广起义、《伤寒杂病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北魏孝文帝改革
隋唐时期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隋统一中国、大运河的开通、三省六部制、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辽宋西夏并立、重文轻武政策、经济重心的南移、元的统一、行省制、回族产生、宣政院的设立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明长城、《本草纲目》、军机处的设置、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在台湾建制、驻藏大臣的设置、李自成起义、闭关锁国
(1)请将目录中“?”处补充完整。(2分)
(2)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多条线索,请从中提炼出两条不同的发展线索,任选其中的一条线索(10分,要求:①不能选用示例的线索和论述。②要求线索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要有小结。)
示例:线索:我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
论述:元朝时期,在西藏设置宣政院,对西藏实行有效管理
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十六中、英才学校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本卷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
1.(2分)可用来判定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某处古人类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的直接证据是(  )
A.用火场景想象图 B.出土的生产工具
C.北京人复原头像 D.上古时期的传说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史料的价值,知道在历史研究过程中,第一手史料更为可信,第一手资料没有掺杂个人观点。
【解答】历史史料按史料价值可以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B符合题意,属于想象,排除A,属于二手史料;上古时期的传说,但并非完全真实,故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史料的分类与价值。
2.(2分)苏州唯亭草鞋山遗址马家浜文化层有距今约七千年的水稻田灌溉体系遗迹,考古学家还在该遗址中发现了我国目前最早的粳稻遗迹。大致与这些遗迹同时的稻作文明,我们还可以在下列哪个遗址中看到(  )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分析】本题考查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苏州唯亭草鞋山遗址马家浜文化层有距今约七千年的水稻田灌溉体系遗迹,考古学家还在该遗址中发现了我国目前最早的粳稻遗迹,我们还可以在河姆渡遗址中看到,他们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过着定居生活。北京人,半坡人种植粟。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2分)通过分封制度,“周人终于建立了一个拥有广袤领土的强大国家”,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据此可知(  )
A.强化了诸侯权力 B.扩大了统治范围
C.加速了西周灭亡 D.确立了君主专制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知道分封制扩大了统治范围。
【解答】据题干“通过分封制度……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可知,分封制扩大了统治范围。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2分)有人曾经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这一评价旨在说明(  )
A.战国时期大国争雄 B.商鞅变法成效巨大
C.春秋时期诸侯称霸 D.孝公确立皇帝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为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解答】“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意思是商鞅担任秦孝公的国相,其含义商鞅变法促进了农业生产,使秦国国力大增,影响深远。
故选:B。
【点评】本题以商鞅变法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5.(2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以下材料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
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吴兢《贞观政要》卷1《君道》
A.以民为本 B.崇德尚贤 C.天人合一 D.兼爱非攻
【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和民本思想,掌握百家争鸣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和唐太宗的民本思想。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百姓心为心”“政之所兴;政之所废,社稷次之,必须先存百姓”都体现了人民的重要性,A项正确、天人合一,排除BC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以百家争鸣和民本思想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6.(2分)秦始皇下令全国“车同轨”并修建由咸阳向北延伸的直道,全长约700千米,仅用两年半时间即修通。这主要得益于(  )
A.人口数量的增长 B.铁制工具的出现
C.国家体制的作用 D.筑路技术的提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相关措施的作用,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提供的背景材料。
【解答】秦始皇下令全国“车同轨”并修建由咸阳向北延伸的直道,全长约700千米。这主要得益于国家体制的作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为集中全国的力量办大事提供了保障。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相关措施的作用,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7.(2分)《汉书 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  )
A.郡县制 B.休养生息 C.盐铁官营 D.统一铸币
【分析】本题考查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掌握休养生息政策的相关知识。
【解答】依据题干“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史称西汉,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西汉建立之初,人民流离失所,大片的田地荒芜,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B项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2分)为巩固大一统王朝,汉武帝针对封国势力强大的状况(如表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表),采取的措施是(  )
人口(万) 郡(个)
中央 450 15
封国 850 39
A.分封制 B.推恩令 C.察举制 D.屯田令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推恩令的相关史实。重识读题干图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西汉初年,分封了许多封国,地方上的豪强地主横征暴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加强中央集权,颁布了“推恩令”,建立较小的诸侯国,势力越弱,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为巩固大一统王朝,采取的措施是推恩令;选项ACD与题干图表内容无关。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推恩令的相关史实。
9.(2分)东汉中期以后,朝政紊乱、腐败,社会动荡不安。东汉末年,为道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据此,我们可以了解道教兴起的(  )
A.背景 B.教义 C.派别 D.传播方式
【分析】本题考查道教的兴起,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为道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题干材料与道教的教义、传播方式无关。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道教的兴起,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道教兴起的背景、时间、教义和影响。
10.(2分)研究发现,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慕容部从辽西主动迁到中原地区。后来,只留下“慕容”一词作为一个姓氏而存在。这一现象表明南北朝时期(  )
A.民族交融加强 B.南北发展平衡
C.经济破坏严重 D.文学艺术繁荣
【分析】本题考查北方民族交融。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解答】根据“鲜卑族慕容部从辽西主动迁到中原地区。后来,只留下‘慕容’一词作为一个姓氏而存在”可知这一现象表明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加强,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服饰;同时,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彼此影响、文化等。
故选:A。
【点评】理解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和影响。
11.(2分)隋唐时期,江都(今扬州)发展较快,江都地位的上升得益于(  )
A.其为隋朝都城之一
B.大运河以其为中心
C.位于运河与长江交汇之地
D.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
【分析】本题考查江都的重要地位。江都是隋朝大运河上重要的城市。
【解答】根据图示可知,江都位于运河与长江的交汇之地;根据所学可知,大运河的中心是洛阳。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掌握隋朝大运河的影响。
12.(2分)陈旭麓说:“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参政的机会。”这种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察举制
【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知。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进一步完善,使有才识的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各级政府任职,排除ABD三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科举制的相关知识。
13.(2分)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  )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文景之治 D.光武中兴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唐太宗相关知识的掌握,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解答】据题干“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唐太宗贞观年间,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唐太宗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14.(2分)读图,它主要反映了唐都长安 (  )
A.布局严整对称 B.街道宽阔整齐
C.建筑规模宏伟 D.商业繁荣发达
【分析】本题考查盛唐气象,知道图片说明长安商业繁荣发达。
【解答】图片是唐都长安东市平面示意图,从图片看出、李家印刷等。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盛唐气象,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2分)宋太宗曾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若为内患,宋朝(  )
A.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B.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C.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D.大力加强海外贸易
【分析】本题考查宋代重文轻武政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题干中的“内患”主要指武将专横跋扈。为防止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重现,故C符合题意,排除A,排除B,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重文轻武政策,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为防止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重现,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16.(2分)下列属于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的是(  )
A.《岳飞抗金》历史剧
B.饯维城的《平定准噶尔图卷》
C.《资治通鉴》译注本
D.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的相关史实。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手史料即原始史料,能反映历史真实的材料、遗迹)等原始资料,D项正确,不具有一手史料的价值;“《资治通鉴》译注本”属于后人对《资治通鉴》的研究,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史料的来源的相关史实。
17.(2分)从秦朝的“半两钱”到汉朝的“五铢钱”,再到宋朝的“交子”,货币发生了由笨重到轻便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都市生活的繁华 B.商业贸易的发展
C.造纸技术的成熟 D.冶铸工艺的进步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的货币的发展,重点掌握货币发展变化的原因。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秦国的“半两钱”到汉朝的“五铢钱”,再到宋朝的“交子”,从金属货币到非金属货币,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商业贸易的发展;都市生活的繁华不一定是货币发生变化的原因;造纸技术的成熟和冶铸技术的进步不能是货币由重到轻便的原因。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的货币的发展,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8.(2分)辛弃疾和陆游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词作中常表达壮志难酬的幽愤,造成这种现象的历史社会背景是(  )
A.宋辽澶渊之盟 B.南宋偏安江南
C.岳飞含冤而死 D.词人怀才不遇
【分析】本题考查宋词相关知识,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辛弃疾和陆游是南宋时期的;
根据所学可知,辛弃疾和陆游都是南宋时期的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不思北上收复失地,B符合题意;
岳飞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含冤而死,不能代表整个社会状况;
词作中常表达壮志难酬的幽愤是怀才不遇,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记忆宋词代表词人、创作风格等,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19.(2分)结合所学知识,对图所示内容进行解读,正确的是(  )
A.人口数量整体变化不大 B.自然条件催生人口迁移
C.北方经济重心地位稳固 D.人口增长助力南方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由图片看出从西汉至南宋期间,北方户数有所下降。结合所学可知,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南方的战乱较少,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逐渐超过北方,人口增加,耕作技术提高,人口增长助力南方发展;图表中南方人口大量增加;材料不能体现自然条件催生人口迁移,排除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说明人口增长助力南方发展。
20.(2分)《元史 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使驿往来,如行国中。”由此可知元朝(  )
A.驿站分布广泛,加强了各地联系
B.丝绸之路畅通,便利贸易往来
C.鼓励对外贸易,驿站最远达欧洲
D.实行开放政策,强化边疆管理
【分析】本题考查元朝的交通。题干关键信息“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皆置驿传,如行国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疆域十分辽阔、经济,元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驿站体系;题干材料没有提及丝绸之路;题干材料主要体现元朝驿站分布广泛,所以C不符题意,实行开放政策,所以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把握元朝的交通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21.(2分)综合表格信息推断,元朝地方政治的特点是(  )
区域 管理方式
岭北行省 基层行政单位仍是蒙古传统的千户、百户组织
云南行省 下辖37路、2府,多用当地土官任职
吐蕃地区 由掌管全国佛教事务的宣政院直接统辖
…… ……
A.仿效汉制 B.政教合一 C.地方自治 D.因地制宜
【分析】本题考查元朝的统治措施。元朝统治者在不同地区实施不同的统治措施。
【解答】根据表格可知,元朝在不同地区实施不同的统治措施,这表明元朝地方政治的特点是因地制宜。
故选:D。
【点评】掌握元朝的统治措施、特点和影响。
22.(2分)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里曾经评价“这是明代制度里最坏的一件事情。从明代下半期到清代末年三四百年间,……真是中国历史上最断丧人才的。”材料中“最坏的一件事”是指(  )
A.闭关锁国 B.废除丞相 C.八股取士 D.兴文字狱
【分析】本题考查了八股取士。八股取士使中国的考试制度在走向标准化同时,也固定化和模式化了,加强对士人思想的控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解答】分析材料“是中国历史上最断丧人才的”可知,评价的是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应试文体必须分为八个部分,不讲求实际学问,所以说它“是明代考试制度里最坏的一件事”。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把握好考查的知识点是八股取士,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做出正确的选择。
23.(2分)“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虏(  )
A.郑和 B.郑成功 C.戚继光 D.文天祥
【分析】本题考查郑成功收复台湾,掌握其时间、过程和意义.
【解答】根据题干给出的“驱逐荷虏”可知这位英雄是郑成功。明朝后期。1661年,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台湾西海岸,经过激烈战斗,使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24.(2分)如图描绘了我国古代纺织技术。收录此图的古代典籍是(  )
A.《九章算术》 B.《天工开物》 C.《本草纲目》 D.《几何原本》
【分析】本题考查《天工开物》,识记《天工开物》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解答】A.《九章算术》是数学著作,与题意不符。
B.根据所学可知,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巨著、系统地记录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在本书中能找到。
C.《本草纲目》是医学著作,不符合题意。
D.《几何原本》是数学著作,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识图能力,考查基础知识掌握状况。
25.(2分)从明正德到清乾隆年间,江南地区各州县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快速发展成为地方贸易的中心,且往往成为数千或万户人口的大市镇。这说明明清江南(  )
A.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呈现出城镇化进程
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市镇的专业化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江南地区各州县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体现的是明清时期的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故B正确,与材料无关;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就已经完成;材料与市镇的专业化发展无关。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明清江南呈现出城镇化进程。
26.(2分)如表所示的是清朝军机处办事主要程序。由此可见,它是(  )
发折 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军机处
见面 军机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
述旨 将皇帝旨意拟成圣谕旨交皇帝御览
过朱 皇帝朱笔改定奏折
交法 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
开面 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
A.中央的决策机构 B.辅政的中枢机构
C.监察官员的机构 D.掌管军事的机构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军机处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图表内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题干图表内容可知,军机处的主要职务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军机处的大臣是完全听命于皇帝的,而只是负责呈递奏折、请皇帝审定、抄录备案等工作;军机处的大臣是完全听命于皇帝的,排除A项,排除C项,军机处的人只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的相关史实。
27.(2分)历史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下面表格列出的史实能够证明(  )
唐朝时 唐穆宗长庆年间,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
元朝时 1264年,忽必烈设立总制院,统辖吐蕃之地
清朝时 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
A.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B.元世祖时就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辖
C.唐朝时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
D.西藏地区隶属中央政府管辖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分析】本题考查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唐蕃会盟碑”“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等信息。
【解答】A.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唐蕃会盟碑”反映了唐朝与吐蕃之间保持着密切关系;元朝设立宣政院专门管理吐蕃;清朝设置驻藏大臣等措施,所以这一系列史实证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B.题干信息说明元世祖时就对西藏进行了有效管辖,而不是西域。
C.根据所学可知,元朝设置宣政院,西藏地区正式隶属中央政府管辖。
D.元朝建立是1271年,距今不到一千年。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考查学生对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认识。
28.(2分)明清时期的许多文学作品,如《水浒传》《红楼梦》等,大量使用口语化的民间语言(  )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藩镇割据的出现
C.东南倭寇的猖獗 D.市民文化的繁荣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文学成就。结合所学知识点进行思考解答。
【解答】根据“大量使用口语化的民间语言,热情歌颂了被压迫人民的抗争精神,反映了市民文化的繁荣;材料中没有与科技相关的信息;藩镇割据出现于唐朝,排除B项,且与材料主旨无关。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熟练掌握明清时期文学成就。
二、本卷共4题,第29题8分,第30题13分,第31题11分,第32题12分,共44分。
29.(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两宋之际,北方战乱促成了我国历史上继西晋、唐中期以后第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在中国历代的人口分布上,北宋末年首次出现南北均衡。此后,南方经济明显领先,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远离了北方
——摘编自章开沅《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时间。
(2)小历认为,北方人口的南迁导致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重心的南移、人口迁移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关系及原因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表现的相关史实。
【解答】(1)据材料“北宋末年首次出现南北均衡。此后,南方经济明显领先,南盛北衰的局面完全确立,可知。
(2)对于“北方人口的南迁导致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这一观点的看法,也可以选择不同意。如我同意小历的观点,为南方带来大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使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可见,它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因为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是因为北方人口的南迁、自然条件较为优越,也是影响经济重心南移的因素。
故答案为:
(1)南宋。
(2)同意。理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从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促进经济重心的南移。
不同意。理由: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是因为北方人口的南迁、自然条件较为优越,也是影响经济重心南移的因素。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经济重心的南移、人口迁移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关系及原因的相关史实。
30.(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道德经》是被译介得最多的中国典籍。截至2020年4月共有各类《道德经》英译本562种。《道德经》用语凝练、言近旨远的语体特色,使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哲学文学史上的奇葩和意义汲舀不尽的丰富宝藏。《道德经》,利用自然界实实在在的存在
——摘编自光明日报《道德经》的世界性
材料二:中国古代在稻麦耕作,桥梁工程,掘井开河,以及天文,算术,欧洲人还得流淌更多的鲜血才能攻破中世纪的封建城堡,哥伦布的新大陆航行还得拖延…欧洲和美洲的考试制度和文官制度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导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道德经》的作者及其学派,并概括其成为“被译介得最多的中国典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具有明显优势”的领域,并结合所学知识
(3)综合以上材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被世界所认可,谈谈你对文化自信的认识。
【分析】本题考查了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的知识,解题关键是联系所学、分析史料、归纳认识。
【解答】(1)结合所学可知,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他的论著《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其学派是道家学派、言近旨远的语体特色。《道德经》,以质朴的方式向历代读者宣讲着最玄奥的道理”、言近旨远,方式上以质朴的语言宣讲玄奥道理。
(2)依据材料二中的“中国古代在稻麦耕作,桥梁工程,冶炼铸造等技术领域,算术,可以归纳出中国古代“具有明显优势”的领域有技术领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等、佛家,它们都宣扬道德。
(3)依据两则材料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被世界所认可,从历史传承中走来,更好地坚定新时代的中国特色文化自信。
故答案为:
(1)作者:老子。学派:道家学派、言近旨远,方式上以质朴的语言宣讲玄奥道理。
(2)领域:技术领域、科技领域、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等、佛家,它们都宣扬道德。
(3)认识:我们应当努力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从历史传承中走来,更好地坚定新时代的中国特色文化自信。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于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的理解,侧重考查学生结合历史基础知识分析史料的能力。
31.(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乾隆时经济很繁荣,从纵向比较,超过汉唐。汉代人口峰值五千万,而乾隆时人口达三亿,显然清朝的农业养活了几倍于汉唐时的人口,十八世纪全世界人口为九亿,清朝养活了三分之一人口。
——戴逸《清史三百年》
材料二:乾隆晚年,人口压力越来越重,社会矛盾和危机越积越深。而官僚体系百务废弛,恰恰给矛盾危机提供了迅速发育的机会,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游民的大量出现和形成组织…南方沿海海盗越来越猖獗…大规模社会动荡的前奏已经缓缓奏响。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材料三:马戛尔尼认为:“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一个专制帝国,几百年都没有什么进步,最终它将重新堕落到野蛮和贫困状态。清朝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只要轻轻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
——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1)根据材料一,简述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显著特征。
(2)根据材料二,概括乾隆晚年的社会状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嘎尔尼认为清朝“几百年都没有什么进步”的原因。(选一个角度展开分析)
(4)综合以上两则材料,归纳清朝的时代特征。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时代特征。需要考生掌握清朝前中期社会经济的特点、社会危机的表现、清朝衰落的表现、清朝总体特征,正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1)根据材料“乾隆时经济很繁荣”可得出经济十分繁荣;根据材料“而乾隆时人口达三亿。
(2)根据材料“乾隆晚年,人口压力越来越重。而官僚体系百务废弛,恰恰给矛盾危机提供了迅速发育的机会,人地矛盾逐渐突出;流民四起;外来殖民者侵略;社会危机凸显。
(3)根据材料“一个专制帝国,几百年都没有什么进步”及所学知识,清朝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4)综合以上材料,可见清朝是盛世下的落日余晖。
故答案为:
(1)社会经济十分繁荣;农业发达。
(2)人口膨胀迅速,人地矛盾逐渐突出;流民四起;外来殖民者侵略;社会危机凸显。
(3)政治上,清朝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4)清朝是盛世下的落日余晖,是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清朝时代特征,侧重于考查考生阅读和提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3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部编版七年级《中国历史》目录(摘编)
时期 单元主题 重要史事及人物(部分)
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北京人、半坡人、河姆渡人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都江堰、扁鹊提出“四诊法”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秦设置丞相、陈胜吴广起义、《伤寒杂病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北魏孝文帝改革
隋唐时期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隋统一中国、大运河的开通、三省六部制、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辽宋西夏并立、重文轻武政策、经济重心的南移、元的统一、行省制、回族产生、宣政院的设立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明长城、《本草纲目》、军机处的设置、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在台湾建制、驻藏大臣的设置、李自成起义、闭关锁国
(1)请将目录中“?”处补充完整。
(2)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多条线索,请从中提炼出两条不同的发展线索,任选其中的一条线索(要求:①不能选用示例的线索和论述。②要求线索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要有小结。)
示例:线索:我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
论述:元朝时期,在西藏设置宣政院,对西藏实行有效管理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史综合,需要考生掌握中国古代史发展的线索,运用历史解释的方法分析说明。
【解答】(1)结合所学知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权并立。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魏、蜀、吴三国的鼎立。随后西晋虽统一了全国。此后的东晋,多个政权并立。但正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交流与交融,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
(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从秦汉到明清的历史进程。论述时可从推动统一的因素上进行说明,封建君主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户籍制度,这些措施巩固了统一的局面。从时间上看。在中国古代国家分裂时期,民族交融不断加强,因此或长或短的分裂之后。历史证明。
故答案为:
(1)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2)线索: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
论述:在中国古代国家统一时期,封建君主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户籍制度,这些措施巩固了统一的局面。从时间上看。在中国古代国家分裂时期,民族交融不断加强,因此或长或短的分裂之后。历史证明。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史综合,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