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阶段性复习试卷(二)(答案)

世界近代史阶段性复习试卷(二)(答案)

世界近代史阶段性复习试卷(二)
非选择题专项训练
班级: 姓名: 成绩: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一定的发展,新兴市民阶级地位的提高,以及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孕育出佛罗伦萨人崭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些是文艺复兴发源于意大利的基本条件。
﹣﹣齐世荣《文艺复兴及其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
材料二“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岳麓版《历史》必修Ⅲ
材料三 文艺复兴运动就是高举思想解放的旗帜,打破中世纪神学桎梏,使文化的各个领域从蒙昧主义、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创造了远比千年中世纪更多、更绚丽多彩的成就,对人类文化宝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康天意《文明的狂飙疾进时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2)材料二集中体现了文艺复兴运动的什么思潮?该思潮有何重要地位?
(3)“文艺复兴运动创造了远比千年中世纪更多、更绚丽多彩的成就”,请举两例予以说明。(列举人物及贡献即可)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文艺复兴运动和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共同之处。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造船技术提高,欧洲人已能建造适于远洋航行的大型的多桅快速帆船。中国人发明的罗盘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并普遍应用于航海,为欧洲人深入以往未知的海域提供了条件……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海洋这个大陆之间的天然屏障被逾越,世界各地各个民族各种文明之间彼此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人们的世界地理知识愈加丰富,对各个大陆和海洋增加了了解;横跨大洋的贸易往来使世界市场初露端倪;互通有无的商品流通和日益频繁的人员交往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成为统一的人类历史。
——摘编自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二: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历史加快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洲际贸易是近代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经济与文化联系的主要内容之一。“三角贸易”在17—18世纪成为最重要的洲际贸易,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地。英国乘客沃尔什记载了他在“北极号”贩奴船上所见到的黑人奴隶:“所有人都被囚禁在嘎嘎作响的舱盖下面,被夹在两层甲板之中。空间是如此狭小,以至于他们都只能互相坐在对方的大腿之间,挨得如此之近,以至于完全不可能躺下来或换一个姿势,日日夜夜都一样……”。与此同时,欧洲殖民者也没有忘记亚洲,跟非洲不同的是,殖民者在亚洲殖民扩张的手段以瓜分为主,他们或者建立一个殖民政府,或者在控制殖民地的政府为其卖命,以政治渗透来换取经济利益。
(1)根据材料一,指出欧洲能够开辟新航路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洲际贸易”兴起的原因及表现。
(3)综合上述探究回答,早期的殖民扩张具有什么特点?
3.15世纪以前,人们并不清楚世界究竟有多大,有多少陆地,有多少海洋。这一切改变于15、16世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世纪末期的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城镇迅速增多,商品经济日益发展,货币的需要量大大增加。西欧的国王、贵族和商人到处追求黄金白银,形成一股贵金属热。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摘编自统编历史教科书《世界历史 九年级上册》
材料三:航行大事记
时间 典 型 经 历
1519年9月20日 率五艘船265人从西班牙圣卢卡尔港出发
1520年3月 在南美巴塔哥尼亚,船员发生哗变,勉强平息
1520年5月 一艘船在探航中沉没
1520年10月 在今天的麦哲伦海峡遇上狂风暴雨,历时一个多月才通过
1520年11月初 一艘船离开船队驶返西班牙
1521年3月 (船长)干预菲律宾诸岛内讧被杀
1521年11月 继续航行的船队遇到了住在当地的葡萄牙人的袭击,之后途中一艘船被葡萄牙人掠去
1522年9月6日 仅剩的一艘船“维多利亚号”返回,船员仅剩18人
——摘编自《西班牙通史》
材料四:中世纪兴旺发达的地中海贸易成为昨日黄花,欧洲大西洋沿岸的里斯本等成为重要的国际商业都市;殖民者利用掠夺的财富发展国内经济,促使殖民国家迅速成长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摘编自刘景华《人类六千年》
(1)依据材料一,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具备的哪两个条件?
(3)材料三表格反映的是哪一航行创举?通过表格你能感受到这支船队怎样的宝贵精神?
(4)依据材料四,分析新航路开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88年,(英国)议会两党密谋,共同支持詹姆士二世的女婿、荷兰执政威廉来英国夺取王位,从而实现了权力的交接。这是一次妥协的事变。从表面上看,原有的政治制度一点也没有改变,但实质上的变化却是非常大的……流血的革命没有解决问题,非暴力革命竟将问题解决了。
——摘编自钱乘旦《社会变革的和平方式:英国的范例》
材料二:经过近四个月的讨论和妥协产生的宪法是一份6000余字的简短文献,为新政府勾画了一个最为简要的框架。该宪法包含了两个最为基本的政治原则一联邦制和联邦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制衡”机制,前者有时也被称为“权力的分割”,后者则被称为“权力的分立”。
——摘编自[美]埃里克 方纳《给我自由!一部美国的历史》
(1)据材料一,指出材料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政治制度所发生的“实质上的变化”。
(2)材料二所述“宪法”标志着美国确立了何种新政体?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部宪法制定的历史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问题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美政治体制变革留给后世的历史启示。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邦联条例》于1777年由大陆会议通过,1781年开始实施。按照这部宪法,美国俨然是由13个独立国家组成的松散的国际同盟。中央权力极小,以致国内贸易受到阻碍,无力在国外保护美国商人的利益。当时美国是一个新生国家,处在欧洲大国虎视眈眈之下。统治集团不约而同地认识到强化中央权力的必要性及迫切性。1787年,制宪会议在费城召开,会议最后通过了《联邦宪法》。
——摘编自吴于座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现代史编》
材料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计划和市场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党的十二大时,讲的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党的十三大时,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1787年美国宪法产生的背景。1787年美国宪法怎样修正了《邦联条例》的不足?材料一中的宪法还体现了怎样的原则?
(2)依据材料二,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计划和市场关系问题的认识发展过程有何变化?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奠定思想理论基础是哪一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意义。
(3)综合材料一、二,我们从中美两国的制度变革中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
6.赏析当代学者名作《拿破仑的三副面孔一一普希金笔下的拿破仑形象》(注:普希金,俄国人、历史学家、诗人和哲人)的节选内容,回答问题。
(人间的灾星)
材料一《皇村回忆》(注:创作于1814年)评判拿破仑的视角是1812年的卫国战争:“敌人像浩荡的洪水/淹没了俄国人的土地。”“和平的城市和村庄在黑夜里燃烧/……敌人横冲直撞,不可阻挡,/烧杀劫掠,一切都化为灰烬。”
(1)材料一中普希金描述了怎样一幕“卫国战争”的场景?据此可见,他站在了哪个国家的立场?在他眼里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什么?
(伟大的人物明星)
材料二:《拿破仑》(注:创作于1821年拿破仑离世之后)在思考“拿破仑究竟给俄国和世界带来什么”时,从政治、文化和理念的层面,而非战争的层面、揭示出拿破仑最为珍贵的价值:“他为俄罗斯人民/指出了崇高的使命,/给世界以永恒的自由,/是他放逐生涯的遗赠。”(普希金)指责亚历山大一世:“无声的禁锢是他给世界的馈赠”。现实的困苦让普希金将逝去的拿破仑再次当成对抗专制的救世主。
(2)根据材料二指出,普希金选择从哪些层面揭示拿破仑的价值?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拿破仑最为珍贵的价值”指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普希金创作这首诗时俄国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他可能依据哪些史实赞美拿破仑“给世界以永恒的自由”?
(世上奇异的过客)
材料三《英雄》(注:创作于1830年)一诗从生命哲学的角度来观察拿破仑的一生……他内心有爱心和仁慈,冒着生命危险去医院探视和鼓励黑死病人:“致命的黑死病(病中之王)/正吞噬着每一个病人……他心情沉重地进行慰问,/冷静地握住病人的手/顿时又焕发了新的劲头”。
(4)根据材料三指出,普希金对拿破仑的认识又增加了哪一角度?他从拿破仑冒死探望黑死病人的行为中感受到其怎样的情怀?
(5)综上所述,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历史人物?(两点即可)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一种全球性商品的兴起——棉花
①早期棉花的种植和织造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美洲。
②1492年,哥伦布在美洲登陆,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强占了大量土地,使得美洲棉花的大规模单一种植成为可能。1497年,达 伽马到达印度,欧洲人直接接触到了印度棉纺织产品,不再依赖中间商。
③15世纪末,以欧洲为中心的棉花全球贸易逐渐形成。
④16世纪末,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逐渐成为海上霸主,开始在海外扩张殖民地。17世纪末,英国打败荷兰和法国,在世界各地夺取了大片殖民地。
⑤英国成为世界棉纺织品贸易中心,棉纺织工业丰厚的利润大大刺激了资本家的热情。
——整理自《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材料二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 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 英国1780﹣1830年棉纺织业技变革
时间 每纺织100磅棉花的工作时间(小时)
1780年 100
1795年 15
1830年 7
——整理自演化与创新经济学丛书《光阴似箭》
材料三
国家或地区 现象
英国 1833﹣1850年英国棉纺织工厂雇佣妇女和儿童现象极为普遍,大批妇女与儿童被放于工业资本的剥削之下,在工厂里,恶劣的条件、高强度的工作导致伤残或死亡等工伤事故常常发生。
印度 1813﹣1844年印度输往英国的原棉由4100吨上升到40000吨,增加近10倍;1813﹣1835年英国布进入印度的数量由90万码增加到5100万码、英国通过不平等交换无穷无尽地榨取印度财富。
非洲 19世纪40年代,英国在非洲的奴隶贸易达到最高峰,年均输入美洲的奴隶高达13.5万,整个19世纪从非洲被运走的奴隶约400万。
美国 1800﹣1850年美国南部蓄奴州的棉花年产值增加近20倍,向英国提供的廉价原棉每年增加12%,英国对棉花的需求进一步刺激美国南部种植园经济的发展,美国南北方不同经济类型的发展,加剧了南北矛盾。
——整理自《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殖民主义史:非洲卷》等
(1)将材料一的史实与以下观点相对应。(填写序号即可)英国成为世界棉纺织品贸易中心的条件: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棉纺织业生产效率的发展趋势,并说出造成这一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到19世纪中期以棉花为主的全球贸易对英国,印度非洲和美国的历史影响。
8.学习历史的途径和方法是多样的,让我们一起多角度去探究人类社会生活的变迁吧。
【探究一 政策支持与人口流动】
材料一 1949年解放……中国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开始后,很多农民就到城市做了工人。当时北方建了很多大规模的棉纺厂,需要大量农民进城做工人。还有很多人支援东北重工业,所以也有大批的流动。解放初到1958年,人口流动规模是比较大的。
——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原因。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当时国家实行的哪一经济规划有关?
【探究二 网络普及与市场转型】
材料二 中国巧克力线上市场规模(亿元)
——数据整理自《巧克力市场报告》(2016年)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巧克力线上市场规模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分析这一趋势出现的背景有哪些?
【探究三 交通工具与社会变革】
材料三 钱乘旦在《英国通史》中对19世纪的英国社会这样描绘道:“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计算,……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3)依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英国人的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结合所学,写出推动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人类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
1.(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3)美术三杰拉斐尔、米开朗琪罗、达 芬奇,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
(4)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运动。
2.(1)原因:造船技术的提高和中国罗盘针的传入;影响:打破了不同文明之间孤立隔绝的状态,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同时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文化的交流发展,使世界市场初露端倪。
(2)原因:新航路的开辟;表现:“三角贸易”。
(3)特点:残暴性;血腥性;扩张掠夺性。
3.(1)商品经济日益发展,新生资产阶级渴求开拓新的贸易市场;货币需求量增加,西欧国家对贵金属的追求。
(2)地理学的发展,地圆学说流行;造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3)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敢于冒险、勇于拼搏、开拓创新等精神。
(4)促进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繁荣;新航路开辟揭开了近代欧洲早期殖民掠夺、扩张的序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4.(1)历史事件:光荣革命。“实质上的变化”:君主立宪制政体的确立。
(2)民主共和政体。历史意义:确立了联邦制原则,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形成了三权分立体制,奠定了美国民主政治的法律基础;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有利于促进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历史启示:政治体制的改革有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改革要适应本国国情;改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5.(1)背景:1777年美国制定《邦联条例》,《邦联条例》下中央权力小,影响国内贸易发展,无力保护国外商业利益和国家主权;统治集团的共识;独立战争结束,美国实现独立。修正:依据分权制衡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由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力。原则:中央集权原则。
(2)变化:从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事件:邓小平南方谈话。意义: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带动国际经济增长,体现了社会主义巨大的优越性。
(3)启示:制度变革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制度变革要依据国情。
6.(1)拿破仑疯狂侵略俄国;俄国人;拿破仑侵略俄国的战争。
(2)政治、文化和理念层面。提倡自由、平等,反对专制(意思接近即可)。
(3)君主专制;史实:拿破仑打退反法联盟,保卫了法国的革命成果;颁布《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规范。
(4)生命哲学角度;爱心和仁慈。
(5)评价历史人物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评价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
7.(1)②③④。
(2)发展趋势:棉纺织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主要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棉纺织业新技术不断涌现,生产工具不断改进。
(3)历史影响:①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及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英国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日益加重,造成了新的社会矛盾,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发生深刻变化。②印度成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及商品倾销地。英国进一步加强了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③长期的奴隶贸易使非洲丧失了大量的精壮劳动力,造成了非洲的贫穷和落后。④美国南部成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及商品倾销地。美国南北矛盾加剧,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⑤综上所述,以棉花为主的全球贸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这一发展过程却是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和疯狂的殖民扩张,给印度、非洲等地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野蛮性、残酷性和扩张性。
8.(1)原因:城市工业发展,需要大量工人;规划:第一个五年计划。
(2)趋势: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背景:计算机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
(3)变化:时间观念发生变化,逐渐养成守时的生活习惯,乘坐火车成为人们的出行方式之一,开始随身带表等;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
(4)因素:社会的变革(时代变迁),观念的更新(思想解放),外来文化的影响(西方文明的影响),经济的发展等。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