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 隋朝是一个富强文明而又暴虐短命的王朝,38年的历史就像流星一样,瞬间璀璨又瞬间灭亡。这个王朝的建立者是(  )
A. 杨坚 B. 李世民 C. 李渊 D. 杨广
2. 杜佑《通典》记载:“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此社会状况的出现得益于()
A. 唐太宗的励精图治 B. 武则天的承前启后 C. 唐玄宗的开元盛世 D. 宋太祖的重文轻武
3. 据《资治通鉴》编译载:“贞观初年,太宗同意征用18岁以下男子服兵役。中书省拟定敕文,文件到门下省,魏征坚持认为不可,没有签署,前后来回多达四次,太宗发怒,召见并当面责备魏征……魏征以征税失信为例,劝说太宗减少税赋和兵役……太宗说,我的过错很大。于是收回成命。”这段材料描述了唐太宗(  )
A. 勇于革新 B. 知人善用 C. 以史为鉴 D. 虚心纳谏
4. “明亮的月光,照在荒漠高原,河流傍着山,思念化成泪,山的另一旁,悠悠梵音响,布达拉宫,穿越来世情感,浩荡的车帐,正给谁做嫁妆,热闹地奏响,把孤单埋葬,大唐的辉煌,吐蕃的蛮荒……”材料描绘的历史事件是(  )
A. 昭君出塞 B. 文成公主入藏 C. 澶渊之盟 D. 郑和下西洋
5. 如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创作的中国传世名画巨作《步辇图》,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描绘了吐蕃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这幅作品旨在彰显唐朝(  )
A. 友好的民族交往 B. 频繁的中外交流 C. 开放的社会风气 D. 繁荣的商业发展
6. 有学者认为,“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材料表明科举制(  )
A. 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B. 可以推动教育发展
C. 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D. 能够防止政权覆灭
7. 某影视公司准备拍摄一部电视剧,请根据下列几集的名称判断该电视剧的名称是(  )
第一集《至尊红颜》、第二集《大明宫词》、第三集《一代女皇》、第四集《无字碑歌》
A. 《汉武大帝》 B. 《武则天》 C. 《贞观长歌》 D. 《三国演义》
8. 如果把“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的主题是(  )
A. 国家的产生和统一 B.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
9. 19世纪末,英国考古学家在比哈尔邦发现了一处佛教遗址,通过比对《大唐西域记》等历史古籍,确定这里就是那烂陀寺遗址。这表明(  )
A. 《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古代印度的珍贵文献
B. 文献记载比考古发掘更重要
C. 玄奘西行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古代印度的历史
D. 印度不重视历史文化的传承
10. “限于当时的国力,节度使很少得到中央政府的津贴,必须由自己在防区内自给自足地筹措招兵买马、屯粮制械的费用。这种做法的负面效应是明显的,节度使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力日渐增大。”这直接导致了()
A. 八王之乱 B. 安史之乱 C. 官吏冗余 D. 宦官专权
11. “天宝年间,边镇兵力达50万。平卢、范阳、河东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20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这反映了唐玄宗后期(  )
A.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B. 中央与边镇的力量失去平衡
C. 外戚宦官专权乱政 D. 边疆地区经济发展
12. 隋唐之际,朝廷逐渐形成三省之间以及君主与宰相之间,在国家政务的裁决和执行中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体制。这反映了(  )
A. 决策过程的合理化 B. 行政效率的降低 C. 君主权力的强化 D. 皇权受到了削弱
13. 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则在科技创新。唐朝农业发展迅速,生产工具改进,出现了(  )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14. 据史书记载,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中有很多人曾经担任节度使。如后梁皇帝朱温曾是唐宣武军节度使;后晋皇帝石敬塘曾是后唐河东节度使。由此可见,五代十国时期的统治者获得政权最典型的途径是(  )
A. 通过控制朝政,发动宫廷政变 B. 通过所控制的藩镇势力武装夺权
C. 依靠北方少数民族的武力支持 D. 利用农民起义所造成的混乱局面
15. 丞相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职,担任这一要职的人,往往都是皇帝的股肱之臣。宋太祖时对丞相采取的措施是(  )
A. 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 B. 扩大宰相的权力
C. 加大宰相军政、财政大权 D. 宋朝宰相位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16. 北宋于公元964年、965年970年先后消灭了荆湘、后蜀、南汉三地,又于974年击败了势力较为强大的南唐。此后,吴越与福建漳、泉等地的地方势力纷纷“纳土”于宋王朝。以上现象表明北宋(  )
A. 继秦汉之后,中国重新实现了统一局面 B. 继唐亡之后,中国出现了五代十国局面
C. 武力统一后,中国尚武轻文的风气盛行 D. 逐渐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17. 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  )
A. 休养生息政策 B. 重文轻武政策 C. 重武轻文政策 D. 对外开放政策
18. 从诗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中我们主要感受到了(  )
A. 宋朝经济的繁荣,祖国河山的壮美 B. 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只想偏安一隅
C. 人民生活的安逸,文化艺术的繁荣 D. 国家分裂和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
19. 辽圣宗时,萧太后倚重的汉族官吏韩德让,“为相以来结欢宋朝,岁时修睦,无少间隙”。这突出地说明了(  )
A. 辽统治者重用汉人做官 B. 北宋对辽构成重大威胁
C. 辽与北宋之间已无矛盾 D. 辽与北宋关系逐渐缓和
20. 王安石《周公论》载:“立善法于天下者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者则一国兴。”据此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是(  )
A. 推动社会转型 B. 加强中央集权 C. 整顿官僚机构 D. 实现富国强兵
21. 结合图片分析,该皇帝解除功臣与武将权力的根本目的是(  )
A. 推行科举,选拔人才 B. 防止武将夺权
C. 防止文臣夺权 D. 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2. “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你知道签署“盟书”的两个政权是(  )
A. 北宋和辽 B. 北宋和西夏 C. 南宋和西夏 D. 南宋和金
23. 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古代名人资料卡。据此判断,卡片中的人物是(  )
姓名:_____
朝代:南宋
主要事迹:抗元
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A. 岳飞 B. 渥巴锡 C. 陆秀夫 D. 文天祥
24. 电视剧《东归英雄传》中,俄国女沙皇有这样的一句台词:“俄罗斯有装得下整个欧洲的领土,可是容不下一个骄傲的蒙古可汗。”此处的“蒙古可汗”是指(  )
A. 铁木真 B. 忽必烈 C. 阿保机 D. 阿骨打
25. 《元史》记载:“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材料评论的是(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市舶司 D. 行省制
26. 统一是中国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主流。我国历史上结束了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分裂局面,实现大统一的朝代是(  )
A. 秦朝 B. 隋朝 C. 清朝 D. 元朝
27.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元朝时管辖今天西藏地区的机构是(  )
A. 军机处 B. 宣政院 C. 市舶司 D. 澎湖巡检司
28. 《东京梦华录》记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50余座……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这一现象说明了宋代()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达官贵人的需要 C. 城市商业的繁荣 D. 海外贸易的兴盛
29. 著名学者李约瑟指出:倘若没有中国古代科技的优越贡献,我们西方文明的整个过程,将不可能实现。试问若无火药、纸、印刷术和罗盘,我们将无法想象,如何能消灭欧洲的封建主义,而产生资本主义。材料说明四大发明(  )
A. 代表着我国古代科技的最高水平 B. 使我国的古代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C. 是西欧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 D. 推动西方文明发展和欧洲社会转型
30.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请问辽、宋、夏、金、元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A.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B.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31. 伟人,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做出了普通人不能做出的伟大业绩。这些业绩对当时或者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国家、民族乃至于全人类都是有益的。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沁园春 雪》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较多。”
——《汴河怀古》
材料三“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贞观政要》
材料四《元史》载: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立朝仪,造都邑,……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在地方……
——摘自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1) 根据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毛泽东提到了哪几位封建帝王?(三个即可)其中“一代天骄”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2) 材料二中提到的“河”的最北端和中心点的名称各是什么?说说此“河”的积极作用。
(3) 历史上将材料三中“朕”的统治称为什么?从该皇帝的统治思想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4) 材料四中的“世祖”指的是哪位皇帝?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指出此朝代在地方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
32. 认真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 图一人物统一蒙古部落建立了世界上举世无双的蒙古帝国,他是谁?他被尊称为什么?
(2) 图二人物建立了哪个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为实现对广大疆域的管辖实行了怎样的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又设置了什么机构专门管理西藏和台湾地区?
(3) 由图二人物完成的这次统一有什么重要意义?
33. 中国古代社会始终处于不断的发展演变之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接下来 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使唐朝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宰相赵普回答:“此非他故,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
材料三(他)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以便直接处理政务。这是秦汉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在我国行政区划和地方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时,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了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中国政治制度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在制度和文化方面分别取得了哪些“突破性进展”?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初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留下来的什么问题?举出两项宋太祖为了削夺地方权力的措施?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创立了什么制度?如何理解该制度“在我国行政区划和地方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
故选:A。
本题以隋朝是一个富强文明而又暴虐短命的王朝为切入点,考查的是隋朝的建立.
本题以隋朝建立为背景,考查了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
2.【答案】A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反映了唐朝粮食丰收,社会安定的社会状况。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唐太宗统治时期,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贞观之治的表现和影响。唐太宗统治时期,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政治清明,历史是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贞观之治的相关史实。
3.【答案】D
【解析】题干事例的结果是唐太宗接受了魏征的建议,承认的过错,收回成命,说明唐太宗虚心纳谏,善于听取好的建议,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改革创新,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唐太宗善于用人,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以史为鉴,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的纳谏和用人,结合唐太宗善于纳谏的表现分析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的纳谏和用人,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明亮的月光,照在荒漠高原,河流傍着山,思念化成泪,山的另一旁,悠悠梵音响,布达拉宫,穿越来世情感,浩荡的车帐,正给谁做嫁妆,热闹地奏响,把孤单埋葬,大唐的辉煌,吐蕃的蛮荒……”材料描绘的历史事件是文成公主入藏和亲。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朝求亲。641年,唐太宗在位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民族关系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文成公主入藏,解题的关键是“布达拉宫,正给谁做嫁妆,大唐的辉煌,吐蕃的蛮荒”等信息。
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民族关系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文成公主入藏,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步辇图》描绘了吐蕃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发达、少数民族受此影响,纷纷来唐朝见,说明中原先进的经济文化对周边民族强大的吸引力,彰显了唐朝友好的民族交往,A项正确;题干作品与频繁的中外交流、开放的社会风气、繁荣的商业发展无关,排除BC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步辇图》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唐朝的友好民族交往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步辇图的相关史实。
6.【答案】C
【解析】由“唯一没有被动摇过”、“维持”可以看出材料要反映的是科举制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故C正确;ABD项内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故排除ABD。
故选C。
本题以科举制为背景,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理解分析能力。
7.【答案】B
【解析】据题干信息“《一代女皇》”“《无字碑歌》”可知是电视剧《武则天》.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创立了殿试、武举,在她执政期间,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武状元。武则天曾改国号为“周”,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因而该电视剧的名称是《武则天》。
故选:B。
本题考查武则天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本题注意武则天的人物活动。
8.【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反映的是隋唐时期史实,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强盛,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政府采取对外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经济交往频繁。隋唐时期的主题是繁荣开放。
本题以“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为切入点,考查隋唐时期的社会特征。
本题以隋唐时期的社会特征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9.【答案】A
【解析】19世纪末,英国考古学家在比哈尔邦发现了一处佛教遗址,通过比对《大唐西域记》等历史古籍,确定这里就是那烂陀寺遗址。这表明《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古代印度的珍贵文献。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故选:A。
本题考查《大唐西域记》,知道《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古代印度的珍贵文献。
本题考查《大唐西域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B
【解析】由材料“限于当时的国力,节度使很少得到中央政府的津贴,必须由自己在防区内自给自足地筹措招兵买马、屯粮制械的费用。这种做法的负面效应是明显的,节度使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力日渐增大”可知,这反映了地方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力日渐增大,这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故选:B。
本题考查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
11.【答案】B
【解析】天宝初年,边镇兵力达49万人,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20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材料反映了唐玄宗后期中央与边镇的力量失去平衡,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唐玄宗后期的政治局势。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注意准确识记安史之乱的影响。
12.【答案】A
【解析】由材料“隋唐之际,朝廷逐渐形成三省之间以及君主与宰相之间,在国家政务的裁决和执行中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体制”可知,这反映了决策过程的合理化,减少了决策中的失误。B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分析与解读。
注意对材料的分析与解读,掌握三省六部制的相关知识。
13.【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图①是司母戊鼎;图②是曲辕犁;图③是筒车;图④是指南针。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期,农民改进了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灌溉工具筒车。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唐朝农业发展的知识点,应把握曲辕犁和筒车的有关知识。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图片,注意准确识记唐朝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点。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中有很多人曾经担任节度使。如后梁皇帝朱温曾是唐宣武军节度使;后晋皇帝石敬塘曾是后唐河东节度使”并结合所学可知,五代十国时期的统治者通过所控制的藩镇势力武装夺权。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了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强大、互相争战的藩镇割据局面。唐朝灭亡以后,形成五代十国局面,A项正确;通过控制朝政,发动宫廷政变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依靠北方少数民族的武力支持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利用农民起义所造成的混乱局面与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了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掌握五代十国的相关知识。
15.【答案】A
【解析】北宋建立以来,采取“杯酒释兵权”等措施,削弱大将的军权,重用文人,逐渐形成了宋代“重文轻武”的局面。宋太祖在中央采取了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所以A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以丞相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职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宋朝巩固统一措施的相关知识点。
16.【答案】D
【解析】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故题干现象表明北宋逐渐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故选:D。
本题考查北宋的政治,知道北宋逐渐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本题考查北宋的政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答案】B
【解析】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故选B。
18.【答案】B
【解析】“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只想偏安一隅,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诗中的“汴州”在当时的名称应是临安,是南宋的都城。故从诗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中我们主要感受到了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只想偏安一隅。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南宋的统治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与识记南宋的统治的相关史实。
19.【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为相以来结欢宋朝,岁时修睦,无少间隙。”可知,辽与北宋之间关系在走向缓和,这突出地说明了汉族与契丹族在碰撞中融合。ABC三项与题意不符。
故选:D。
本题以“为相以来结欢宋朝,岁时修睦,无少间隙”为切入点,考查辽与北宋的关系。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
20.【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立善法于天下者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者则一国兴”可知,王安石认为好的立法与国家发展振兴大有益处。由此可知,王安石的立法是出于国家发展角度而言,即为了实现富国强兵,故D正确;社会转型不是王安石重视立法的出发点,故A错误;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是国家发展的一个侧面,不能作为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故B、C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解题的关键是首先理解材料中王安石言论的主旨,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分析其出发点。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1.【答案】D
【解析】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的皇帝是宋太祖赵匡胤,北宋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赵匡胤采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剥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
故选:D。
本题考查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知道宋太祖解除功臣与武将权力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本题考查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2.【答案】D
【解析】据题干“以淮水中流画疆,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可知,反映的是宋金和议;1141年宋金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十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边境出现了和平的局面。故“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签署“盟书”的两个政权是南宋和金。
故选:D。
本题以“淮水中流画疆,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为切入点,考查宋金和议的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宋金和议的知识。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23.【答案】D
【解析】文天祥是南宋著名抗元将领,在抗元斗争中被元军逮捕,就义前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古名句。岳飞是抗金名将,排除;渥巴锡是清朝时期回归,排除;陆秀夫没有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古名句,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南宋的抗元斗争。文天祥是南宋抗元将领,兵败被俘后,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古名句。
本题以南宋抗元斗争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4.【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备选项中属于蒙古族的是铁木真和忽必烈。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故选:A。
本题以电视剧《东归英雄传》中俄国女沙皇的一句台词为依托,考查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蒙古统一的相关知识。
25.【答案】D
【解析】《元史》记载:“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与都省为表里”的地方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题目中的信息大意为:该机构统掌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受中央机构“都省”的节制。由此可见该机构应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开创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并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在地方设中书省,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由中央委派官员掌管省内军政大权。行省以下设有路,府,州,县。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我国省级行政单位就是从元朝开始的。
故选:D。
本题考查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知道元朝开创行省制度。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26.【答案】D
【解析】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结束了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分裂局面,实现大统一,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统一的相关史实。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的统一的相关史实。
27.【答案】B
【解析】元朝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军政要务,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故选:B。
本题考查元朝统一措施。
准确识记元朝管理西藏的知识点。
28.【答案】C
【解析】据材料“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50余座……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可知,这一现象说明了宋代城市商业的繁荣。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还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等。瓦子的存在,增添了城市的生气。
故选C。
本题以《东京梦华录》中的一段记载为切入点,考查宋代社会生活的相关知识。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9.【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中的“倘若没有中国古代科技的优越贡献,我们西方文明的整个过程,将不可能实现。试问若无火药、纸、印刷术和罗盘,我们将无法想象,如何能消灭欧洲的封建主义,而产生资本主义”,可以得出中国四大发明是指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及印刷术四种发明,它们促进了欧洲从封建主义走向资本主义,推动西方文明发展和欧洲社会转型,所以D项正确;A项所述是四大发明的地位,没说对世界的影响,不符合题意,应排除;B项所述是四大发明的先进性,而题干材料所说是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不符合题意,应排除;C项所述是指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四大发明对世界影响,应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的知识,解题关键是联系所学分析史料、抓住要点作出选择。
本题考查学生对于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的理解,侧重考查学生对于史料的理解能力。
30.【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辽、宋、夏、金、元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辽、宋、夏、金时期有多个并立的民族政权,各民族政权之间时战时和,民族关系不断发展,元朝的大一统使元朝时民族融合得到大发展。并且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在南宋完成。所以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故B正确。
ACD.三项所述均不符合题干主旨。故ACD错误。
故选B。
31.【答案】【小题1】帝王: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铁木真;主要功绩: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
【小题2】涿郡、洛阳;积极作用:加强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小题3】贞观之治;启示:坚持以民为本,关爱人民;处理好少数民族关系;重用人才,虚心纳谏。
【小题4】忽必烈;行省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秦始皇、汉武帝、贞观之治、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始皇、汉武帝、贞观之治、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等相关史实。
32.【答案】【小题1】铁木真;成吉思汗。
【小题2】元朝;行省制度;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小题3】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间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铁木真、忽必烈的相关史实。识别图中人物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文天祥抗元的相关史实。
33.【答案】【小题1】“突破性进展”:制度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文化上,唐诗繁荣。
【小题2】藩镇割据问题;措施:设置通判;设转运使。
【小题3】行省制度;是秦汉以来郡县制度的一大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明清及后来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制度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保留至今。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需要考生掌握唐朝的制度建设成就及文化成就、宋初主要想解决的前代问题及措施、元朝行省制度及其影响,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侧重于考查考生阅读和提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