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同步练习(含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同步练习(含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选择题
1.这次谈判结果保持了辽宋很长时间的和平,有人说这次和平是买来的和平,那么这次谈判指的是( )
A.宋金和议 B.宋夏和议 C.澶渊之盟 D.海上之盟
2.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A.魏晋南北朝—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C.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3.宋辽澶州之战中,宰相寇准力劝下列哪位皇帝亲征(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
4.下面的少数民族政权与相关民族之间的关联,不正确的是:
A.辽——吐蕃族 B.西夏——党项族
C.金——女真族 D.蒙古——蒙古族
5.请你根据下列资料卡片的内容,拟一个标题
标题:_________ ·1004年,辽军大规模进攻北宋,直接威胁北宋都城。 ·第二年,辽宋订立和约,北宋给辽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A.宋金议和 B.宋夏议和
C.元的统一 D.澶渊之盟
6.建立与北宋并立的西夏政权的民族是
A.藏族 B.女真族 C.党项族 D.蒙古族
7.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资料卡片。由于疏忽,漏写了标题。请根据卡片内容帮他拟一个标题
1004年辽军大规模进攻北宋,直接威胁北宋都城,第二年辽宋订立和约,北宋给辽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使双方保持相对和平局面。
A.宋夏议和 B.绍兴和议
C.靖康之变 D.澶渊之盟
8.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逐步兼并了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的许多部落。这有利于
A.鲜卑族的汉化 B.契丹国的建立 C.党项族的统一 D.女真族的崛起
9.北宋曾把与契丹政权交界地区的一些地名改名,如“威虏”改为“广信”;“静戌”改为“安肃”;“破虏”改为“永静”等。与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关的史实是( )
A.陈桥驿兵变 B.杯酒释兵权 C.澶渊之盟 D.北宋建立
10.“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游猎的生活。辽宋时期,□族受辽的控制和压迫。11世纪,完颜部的首领进一步完成了各部的统一。”材料中“□”应是
A.契丹 B.党项 C.女真 D.蒙古
11.“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这段文字所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主( )
A. B.
C. D.
12.下列关于少数民族与建立政权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民族 契丹 党项 女真 蒙古
政权 辽 金 元 西夏
A.A B.B C.C D.D
二、综合题
13.民族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民族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边疆的稳定和政权的稳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的民族关系理论主要有“爱之如一”思想、“诚信”思想、安抚思想、和亲思想以及互市思想等五个方面。
——崔明德《述评唐太宗的民族关系理论》
材料二 北宋与周边民族的关系由战争逐渐转向和平发展,其转变与宋真宗的民族观念密不可分。在宋真宗屈己安人观念的指导下,结束与辽、夏的战争状态,为辽、宋、夏三个政权的共同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
——郑炜《北宋民族关系思想研究》
材料三 雍正皇帝曾经明确指出:“从俗从直”,“从安其俗”,强调了不应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而进行统治。
——余梓东《论清朝的民族政策》
材料四 战争与友好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两大主题。民族关系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战”与“和”。尽管民族间的战争时有发生,但“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崔明德《对中国民族关系的十点认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唐太宗在“爱之如一”思想的指导下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结合史实,举例说明唐太宗的和亲思想。
(2)根据材料二,说出宋真宗的民族观念。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宋与辽、西夏结束战争状态的重要事件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管辖民族地区所遵循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14.请识图,并回答问题
(1)填写出辽、北宋、西夏的相应位置:
A.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
(2)填写建立辽、西夏政权的少数民族的名称:
辽 :______________; 西夏 :______________。
(3)A和B两国之间连年发动战争,后来两国签订了什么条约?此条约有何积极影响?
(4)B和C两国之间也发生过战争,后来两国进行了和谈,和谈后两国订立了和约,和约的内容是什么?此次议和有什么积极影响?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守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中“大宋皇帝”是指谁?
(2)“北朝”是指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首领是谁?
(3)材料中的“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统称为什么?
(4)这一规定开始于双方的哪一约定,约定的内容是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所学,宋真宗时,辽大举攻宋,澶州之战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击退辽军。之后辽宋议和,签订“澶渊之盟”,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2.D
【详解】
宋元时期民族政权并立,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主要是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D项正确;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指的是隋唐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在史前时期,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在明清时期,排除ABC项。故选D项。
3.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4.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916年契丹族阿保机建立辽,定都上京,A项符合题意;1038年党项族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排除B项;1115年女真族首领阿骨打建立金,排除C项;1206年蒙古族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
依据卡片内容“辽军大规模进攻北宋,直接威胁北宋都城”“第二年,辽宋订立和约,北宋给辽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可知与澶渊之盟有关,北宋宋真宗时期辽军大军南下,宰相寇准力主宋真宗亲临前线,结果宋军士气大振,击退辽军进攻,辽军有所惧怕,提出议和,双方订立澶渊之盟,这对于北宋虽然是一个屈辱的和约,但是使得辽宋之间保持了长期的和平局面,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往,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辽宋之间的和约,显然不是宋金议和或 宋夏议和,排除AB项;元的统一是在灭亡南宋的基础之上,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与北宋政权并立,C项正确;吐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排除A项;1115年女真族首领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与北宋并立,并于1127年灭北宋,排除B项;蒙古族首领铁木真于1206年建立蒙古政权,与北宋政权不并立,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
根据“辽宋订立合约”“双方保持相对和平局面”可知,这是辽与北宋之间订立的澶渊之盟,D项正确;宋夏和议是北宋与西夏之间,排除A项;绍兴合议是南宋与金之间,排除B项;颈康之变指的是金灭北宋,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女真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 一带,11世纪,完颜部落的首领阿骨打逐步兼并了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的许多部落,进一步完成了女真族各部的统一,力量不断增强,促进了女真族的崛起,D项正确;鲜卑族的汉化指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排除A项; 916年,阿保机称大圣大明天皇帝,建元神册,正式建立了契丹国,排除B项;公元1038年10月11日,党项族的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名称的改变反映了“和平”意思,澶渊之盟后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客观上达到了这一效果。C项正确;宋太祖通过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排除AD项;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武将的兵权,排除B项。故选C项。
10.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女真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10世纪时,女真受到辽的控制和压迫,后来完颜部统一女真各部。完颜阿古打继任女真首领后,继续领导抗辽斗争,势力不断壮大,1115年,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政权,定都会宁,C项正确;契丹、党项、蒙古与材料描述民族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
辽朝,又称契丹国,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人建立的一个封建王朝,916年3月17日,耶律阿保机登基称帝,国号“契丹”,定都上京。阿保机是辽太祖,C项正确;松赞干布是吐蕃的,排除A项;元昊建立西夏,排除B项;阿骨打建立金正确,排除D项。故选C项。
12.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10世纪初期,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后来改国号为辽,A项正确;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金政权是女真族建立的,排除B项;女真族建立金政权,元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排除C项;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排除D项。故选A项。
13.(1)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例子:文成公主入藏。
(2)民族观念:屈己安人。事件:宋与辽:澶渊之盟。宋与西夏:宋夏和约。影响:为辽、宋、夏三个政权的共同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促进了边境地区的经济交流和发展。
(3)原则:尊重民族差异(“从俗从直”、“从安其俗 ”或不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方式:设置机构、册封、颁布法律、平定叛乱等。
(4)认识:民族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边疆的稳定和政权的稳固;战争与友好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两大主题,“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正确思想观念对国家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妥协是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智慧等。
【详解】
(1)“民族政策”,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爱之如一”思想的指导下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例子”,结合史实得出:文成公主入藏。
(2)“民族观念”,根据材料二信息“在宋真宗屈己安人观念的指导下,结束与辽、夏的战争状态,为辽、宋、夏三个政权的共同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得出:屈己安人。“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宋与辽澶渊之盟,宋与西夏宋夏和约。“影响”,依据材料信息“结束与辽、夏的战争状态,为辽、宋、夏三个政权的共同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为辽、宋、夏三个政权的共同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促进了边境地区的经济交流和发展。
(3)“原则”,根据材料三“‘从俗从直’,‘从安其俗’,强调了不应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而进行统治”得出:尊重民族差异。“方式”,结合所学知识从设置机构、册封、颁布法律、平定叛乱等角度分析。
(4)“认识”,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边疆的稳定和政权的稳固;战争与友好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两大主题,“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正确思想观念对国家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妥协是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智慧等角度分析。
14.(1)A.辽;B.北宋;C.西夏。
(2)契丹;党项。
(3)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4)内容: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详解】
(1)根据“辽、北宋、西夏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916年契丹首领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辽),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辽在北方,西夏在西北,北宋在南面。故A是辽;B是北宋;C是西夏。
(2)根据所学知识,916年契丹首领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辽),故建立辽的少数民族是契丹;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故建立西夏的少数民族是党项族。
(3)根据所学知识,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澶州旧称澶渊,故这次宋辽之间的盟约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4)根据所学知识,北宋和西夏之间连年征战,后来北宋和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15.(1)宋真宗。(2)契丹族;耶律阿保机。
(3)岁币。(4)“澶渊之盟”;内容: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详解】
(1)依据材料“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阁下:共遵诚信,虔奉观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可知是澶州之战后澶渊之盟的内容。1004年,宋真宗时,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因而材料中的“大宋皇帝”是指宋真宗。
(2)依据材料“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阁下……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送至雄州交割”可知,材料中的北朝就是契丹国,即辽国。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上京。
(3)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统称为岁币;北宋每年送给辽国的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
(4)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澶州之战的第二年,也就是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因此这一规定开始于双方的“澶渊之盟”;其内容是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