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重点中学2022-2023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枣庄市重点中学2022-2023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度高二年级3月质量检测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答题卡和答题纸规定的地方。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注意事项:第Ⅰ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一、选择题
1.读图1,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图1
A.世界各区域文明几乎是同时产生 B.各区域文明都由当地原住民创造
C.区域文明分布影响文化交流方向 D.各区域文明的独立发展都未中断
2.1893年,新教教会在华设办的最大的文化机构广学会的译书收入仅800元,到1898年剧增到18000元,到1911年更增至225579.84元,不到20年增加200多倍。此种情况反映了(  )
A.洋务运动推动教育发展 B.西方专注对华文化侵略
C.西方政治学说日益传播 D.国人文化素质大幅提升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下列史事,能论证这一结论的有(  )
①朝鲜以汉字为基础创造出谚文
②古代越南曾移植了中国的教育体制
③中世纪的西方热烈追捧孔子及儒家经典
④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华文化在东南亚的影响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产婆术”是苏格拉底创立的一种寻求普遍知识的方法,他通过交谈,在问答中不断揭示对方自相矛盾之处,引发人的主动思考,使人逐步寻求正确答案。这体现了他(  )
A.用理性去认识和解释世界 B.从人自身上寻找意义和价值
C.破除了人们对神学的迷信 D.追求知识与巧言善辩的能力
5.“15世纪末以前,印第安人的历史是独立发展的。人口有1 500多万到4 000多万,语言和方言达数千种之多,在美洲建立了许多古文化中心,创造了灿烂的印第安文明。然而这一切从1492年开始改变了。”其言外之意是(  )
A.哥伦布远航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B.地理大发现密切了各文明间的关系
C.印第安文明曾经引领世界发展 D.西方殖民导致了印第安文明的毁灭
6.公元前1200年左右,东部地中海区域出现了一股较大的民族迁徙浪潮,现代学者称这些移民为“海上民族”。对这一民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他们的构成相当复杂
B.他们被赫梯人雇佣充当雇佣兵
C.他们建立了统一的国家
D.他们的冲击是造成赫梯帝国瓦解的重要原因
7.(2022·山东省青岛4月练习·3)导致图1、图2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图1 唐朝对外贸易路线 图2 宋朝对外贸易路线
A.国家海权意识增强 B.指南针的广泛应用
C.经济政治格局的演变 D.朝贡贸易体系的发展
8.19世纪60年代后,反洋教运动迅速发展,共计400多起,遍及全国各地。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清廷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B.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9.19世纪世界贸易总额快速增长,如图2所示。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图2
A.工业革命加强了各地经济联系 B.早期殖民扩张拓展了世界市场
C.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商业革命” D.垄断组织在世界各地普遍建立
10、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中学校以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等。这一规定本质上反映了( )
A. 教育内容废止传统文化 B. 近代教育体系开始建立
C. 教育转型受到西方影响 D. 教育变革顺应时代发展
11.下图所示的亚历山大博物馆设在埃及亚历山大的古代经典学术中心。其前身的建立者是(  )
A.托勒密·索托 B.伊本·白图泰 C.列班·扫马 D.亚历山大
12.如表为阿拉伯历史上“百年翻译运动”时期(约750—850)所翻译书籍的情况。据此可知,百年翻译运动(  )
所译书籍的来源 侧重的领城
波斯 文学
古希腊 科学、哲学
印度 数学、天文学、医学
A.旨在融合东西方文化 B.以翻译古希腊典籍为主导
C.侧重自然科学的研究 D.丰富了伊斯兰文化的内涵
13.雅典菲狄亚斯在他的人体雕像中已显示出丰富的解剖学知识,帕特农神庙的建造也表明建筑师们精通几何学相关理论。这表明雅典(  )
A.宗教信仰意识逐渐增强 B.民主政治推动艺术繁荣
C.理性占据时代主导地位 D.科学发展提升艺术水准
14.黄山申遗成功后,修了三条索道,并在坡度很大的山腰溪谷间修建水库和蓄水池,开崖凿壁,垒坝蓄水。这种做法(  )
A.是对黄山资源的充分利用 B.与《世界遗产公约》精神相悖
C.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之需 D.是摆脱经济困难的最佳途径
15.古代罗马法关于“浇泼或扔掷之诉”中规定:建筑物中的投掷物或者倾注物造成他人损害,应当由建筑物的占有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这表明,在古代罗马(  )
A.社会行为受到严格规范 B.公共利益得到法律保护
C.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D.公民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16.不少欧洲学者在论及拜占庭时,认为它的历史文化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下列描述符合拜占庭实际情况的有(  )
①继承古代希腊、罗马文化 ②融汇基督教文化和西亚、北非文化
③基辅罗斯是东正教的中心 ④圣索菲亚大教堂以哥特式风格闻名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7.针对出国华工“如在地狱,惨不忍睹”的状况,为保护华工的合法权益,清政府驻英公使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以达到“捷声息而通隔阂,收权利而销外侮”的效果。这反映出(  )
A.国际协商能够保障华工权益 B.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产生
C.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的利益 D.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
18.1917 年,杜亚泉分析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道德不道德之判决,在力不在理”。他一再强调对本国的传统文化必须有“确信”,但又不能“自封自囿”,而要“以彼之长,补我之短”。这一观点形成主要是由于(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 B.新文化运动的洗礼
C.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D.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19.美国《1952年移民法》在加强政治安全甄别的同时,还规定:凡申请就业的移民和临时劳工,都须申明入境后从事的职业。若其就业会引起美国劳工的失业或对其工资和工作条件产生消极影响,则不得入境。这(  )
A.扩大了美国对抗苏联的人才优势
B.是美国建设福利国家的一种努力
C.体现了冷战背景下美国人才引进的针对性
D.有利于美国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20.表2二战后部分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情况表
国家 文化
印度 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主要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印地语;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多样性;种姓制度依然具有重要影响。
新加坡 发扬儒家文化精华;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等。
埃及 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被广
据表2可知,这些国家文化发展的共同点是(  )
A.大力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 B.民族文化发展面临巨大威胁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 D.利用西方文化改造民族文化
21.东汉光和元年(178)设立了鸿都门学,专习辞赋书画,学生由州、郡、三公举送,并进行考试,人数多至千人,学成后多授予高官。鸿都门学的设立(  )
A.打破了专习儒家经典的惯例 B.推动了后代专科教育的发展
C.充分体现了经世致用的理念 D.完善了汉代的私学教育体系
22.魏晋时期,官方藏书以万卷计,普通官员私人藏书也可达千卷,藏书之风和抄书之风尤为盛行。晋人张华搬家时,运输书籍的车就达30辆之多,以至于“四海之内,家有文史”成为当时书籍兴盛的写照。对这一现象分析合理的有(  )
①造纸术的改进促进藏书量增加 ②雕版印刷的发明推动文化兴盛
③抄书之风兴盛有利于文化传承 ④私人藏书增加适应了科举需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3.英国文化部(DCMS)在2016—2020年大英博物馆管理协议中将“持续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以商业和慈善手段获取收入”三项内容列为工作重点。2018—2019年度大英博物馆总收入1.049亿英镑,来自政府津贴1310万英镑,总支出9620万英镑。据此可知,英国旨在(  )
①履行博物馆的服务公众职能 ②宣传政府责任担当意识
③彰显博物馆个性,实现双赢 ④保证博物馆可持续发展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4.北宋仁宗时期,政府设立“校正医书局”,大量校订刊行古典医籍,并利用印刷术发明的契机,鼓励地方官府大量刊印医书。该项举措(  )
A.普及了活字印刷术 B.传播了中医学知识
C.建立了救灾防疫体系 D.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
25.《法学阶梯》中说“法学是关于神和人的事物的知识;是关于正义与非正义的科学。”《牛津法律大辞典》的解释是“一般来说,它表示一种对公正或正的信念,这种正义秩序普遍适用于所有为宇宙间最高控制力量支配的人。”这表明(  )
A.法律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 B.罗马法律体系适用于人类社会
C.自然法理论是立法的重要原则 D.公平正义原则成为最高控制力
26.据统计,在16—20世纪间,6000多万欧洲移民在美洲、澳大利亚等地建立了殖民地;1820—1980年间,3700万欧洲移民后裔在美国建立了家园;16—19世纪间,奴隶贸易将1200万非洲人运到了美洲。由此可知(  )
A.人口迁移,促成了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世界经济中心发生转移
C.人口和族群变化推动文化多元化发展 D.欧洲移民分布范围广泛
27.下表为京师大学堂翻译购买的教科书统计表。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  )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翻译的书籍(1898—1911) 40部 23部
63% 37%
购买的国外书籍(1903—1905) 421部 153部
73% 27%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革命思想深入发展
C.向西方学习深化到政治制度层面 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28.2018年9月启动的“故宫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强调“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信息”“不改变古建筑的文物原状”“在修缮过程中进行古建筑传统修缮技艺传承”。这体现了对文物古迹保护要遵循的原则是(  )
A.完整性 B.合理利用 C.原真性 D.慎重重建
29.苏格拉底把美和效用联系起来,认为美必定是有用的,衡量美的标准就是效用,有用就美,有害就丑。从效用出发,苏格拉底见到美的相对性。例如“盾从防御看是美的,矛则从射击的敏捷和力量看是美的”。由此可知,苏格拉底认为(  )
A.美和善其实是统一的 B.美是自然秩序的和谐
C.不存在美的评价标准 D.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
30.《续文献通考》记载宋代江苏书院,“至理宗时尤夥。其得讫于朝,或赐田,或赐额,或赐御书,间有设官者。应天有明道书院,苏州有鹤山书院,丹阳有丹阳书院……丹徒有淮海书院,唯不及徐、淮地区。”这反映了当时江苏(  )
A.书院的制度化趋势在不断加强 B.传统儒学在宋代受到质疑
C.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日趋一致 D.文化发展相对比较的繁荣
第Ⅱ卷(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
3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口移动理论认为,从移民移动动机看,人口移动可以分为自愿性移民和被迫性移民。自愿性移民大致为不同程度地基于主观愿望而奔赴海外者;或为躲避专制迫害;或为改善自身的物质境况,谋求致富和发展的机遇。被迫性移民则是违背移民主观愿望在外力胁迫下的人口移动。
材料二
15—18世纪大西洋沿岸洲际人口移动主要路线示意图
结合材料一的观点,对材料二的现象进行合理解读。(12分)
32.(2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通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经过河西走廊、新疆至葱岭以西的南亚、中亚、西亚到欧洲,这一时期从汉地向西域地区传去了铸铁、“穿井”等技术,汉朝的礼乐制度也为西域各国所仰慕,西域各国仿效汉家礼乐制度“治宫室,作檄道周卫,出入传呼,撞钟鼓。”西域各地的葡萄和苜蓿从大宛传入中国,特别是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由这条通道从南亚地区传入中国。
——摘编自班固《汉书》卷九六《西域传》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9分)
材料二 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征服与被征服,这种激烈的暴力的交往方式,会在短时期内改变政治地理面貌,亚历山大的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蒙古的西征,无疑是世界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明交流的方式有哪些?(5分)任选两种方式予以举例。(2分)
材料三 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一个社会群体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群体;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意义。(4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你认为在现代文明交流中我们应持何种态度。(8分)
20230307高二级年级下载试题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C A D C C B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D B A A B A C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A C B C C C C A D
1.【答案】C【解析】据地图信息可知,古埃及文明、古西亚文明和古希腊文明分布较为靠近,这些文明相互交流频繁,而古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离之较远,文明交流较少,由此可知,区域文明分布影响文化交流方向,故选C项;地图信息无法体现世界各区域文明几乎同时产生,且事实上也并非是同时产生,排除A项;地图信息无法体现各区域文明都由当地原住民创造,且古印度文明就受到外来移民的影响,排除B项;古印度、古西亚和古埃及文明的发展都中断了,排除D项。
2.【答案】C【解析】据材料“新教教会在华设办的最大的文化机构广学会的译书收入仅800元……不到20年增加200多倍”可知西方译作在中国畅销,反映了西方文化的传播迅速,故选C项;据所学1895年洋务运动已经破产,排除A项;材料无法判断是文化侵略,还是主动引进,排除B项;据所学清末国人文化素质并未大幅提升,排除D项。
3.【答案】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鲜文字和日本文字都借鉴了中文,故①正确;越南处于东亚文化圈的辐射范围内,确实学习和借鉴国古代中国的各种体制,教育体制只是其中一种,故②正确;孔子和儒家经典在西方产生过影响,但受到热烈追捧的说法不符合事实,故③错误;整合下西洋由东南沿海出发去往东南亚,主要是带着宣扬国威的目的,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4.【答案】A【解析】理性认识世界,与材料中“引发人的主动思考,使人逐步寻求正确答案”相符,故选A项;从人自身上寻找,与材料中“寻求普遍知识”不符,排除B项;苏格拉底是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卓越思想家,针对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现象,他针砭时弊,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排除C项;追求知识与巧言善辩的能力是智者学派,而苏格拉底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美德来自于知识,最高的知识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排除D项。
5.【答案】D【解析】材料关键信息是“一切从1492年开始改变”,1492年之前,“印第安人的历史是独立发展的”,并“创造了灿烂的印第安文明”。联系近代美洲发展历史可知,之后的“改变”是指在西方殖民的冲击下,印第安人遭到了大肆屠杀,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几乎毁灭殆尽,故D项正确。
6.【答案】C【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海上民族”没有建立自己的国家,也没有文化传世,故C项正确。
7.【答案】C【解析】根据地图可知,唐朝时期对外贸易通道包括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而南宋时期对外贸易只有海上丝绸之路,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与南宋形成对峙局面,南宋偏安江南,陆上丝绸之路衰落,经济上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经济实力强,为对外贸易提供了基础,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故选C项;近代伴随着列强入侵,中国的海权意识逐渐觉醒,排除A项;宋朝时期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促进了对外贸易,但材料的问题是从唐朝到宋朝,陆上丝绸之路衰落而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排除B项;朝贡贸易是指在外国使节进贡的前提下,随所承车马、船舶携带商货来中国进行的贸易,而材料中的丝绸之路则是中西方之间的自由贸易,不属于朝贡体系,排除D项。
8.【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西方传教士倚仗不平等条约的庇护,勾结地痞流氓,横行城乡,民教纠纷不断发生,教士、外交官袒教抑民,清朝官员处理民教纠纷,往往屈服于列强压力,使老百姓蒙冤受屈,反洋教运动由此而起,即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是反洋教运动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故选B项;此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反洋教运动是西方主导的殖民侵略与中国传统社会形成激烈冲突的产物,与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无关,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在19世纪60年代已经走向衰亡,且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是在南方,而反洋教运动不仅仅局限于南方,排除D项。
9.【答案】A 1800—1880年处于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世界市场基本形成,随之带来贸易额的不断上升,即工业革命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故选A项;早期殖民扩展是在16—18世纪中期,时间不符,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是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时间不符,排除C项;垄断组织的确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且“在世界各地普遍建立”的说法过于绝对,时间不符,排除D项。
10.【答案】D【解析】据材料“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中学校以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地理、数学、手工、体操等”,可知南京临时政府废止了读经课,确立了普通教育的学科,顺应了南京临时政府民主共和的时代发展,故选D项;教育改革后还有国文,说明并未废止传统文化,排除A项;晚清时期近代教育体系就已经开始建立,排除B项;教育转型受到西方影响,但不是南京临时政府教育变革的本质,而是原因之一,排除C项。
11.【答案】A【解析】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了亚历山大博学园,其中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缪斯宫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
12.【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翻译包括波斯、印度、古希腊等书籍,能够丰富伊斯兰文化的内涵,故选D项;百年翻译运动主要是为吸取先进文化遗产,不是旨在融合东西方文化,排除A项;材料除了古希腊典籍外,还有印度、波斯典籍,无法看出主导,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不光有自然科学,也有人文科学,排除C项。
13.【答案】D【解析】据材料“人体雕像中已显示出丰富的解剖学知识”、“建筑师们精通几何学”可见艺术作品蕴含科学知识,使之更具艺术水准,故选D项;材料涉及的人体雕像与宗教信仰无关联,排除A项;材料侧重科学发展对艺术的影响,非民主政治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侧重作品中科学因素增加,非理性主义在社会的地位,排除C项。
14.【答案】B【解析】黄山所在地政府的做法是对黄山景区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而《世界遗产公约》的目的在于对日益遭到破坏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的保护,显然二者相矛盾,故选B项;A.D两项说法本身错误,排除;C项可能是政府的初衷,但此做法不可取,排除。
15.【答案】A【解析】材料中“应当由建筑物的占有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可知古代罗马严格规范建筑物中主人的行为,通过法律禁止他们随意浇泼或扔掷,可知社会行为受到严格规范,故选A项;材料中防止被浇泼或扔掷伤害的权利并非公共利益,而是公民个人的利益,排除B项;材料中主要论述了对人身安全的保护,未涉及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排除C项;材料中禁止建筑物占有人浇泼或扔掷是为了保护其他公民的人身安全,而非限制建筑物占有人的正常自由,排除D项。
16.【答案】A【解析】由于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拜占庭帝国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故①正确;由于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拜占庭帝国融汇了基督教文化和来自西亚、北非的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故②正确;东正教是拜占庭帝国的国教,君士坦丁堡是东正教的中心,而不是基辅罗斯,故③错误;矗立于君士坦丁堡市中心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以罗马式穹顶而闻名,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17.【答案】B【解析】由材料“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可知,郭嵩焘主张通过国际通行的惯例和国际法的规定,来处理保护本国公民在外权利等相关事宜,说明郭嵩焘的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经产生,故选B项。材料没有反映通过这种方式保障华工权益的结果,排除A项;郭嵩焘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张,并不能表明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利益,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排除D项。
18.【答案】A【解析】一战的爆发使得杜亚泉认识到,他西方国家“道德不道德之判决,在力不在理”的思想观念存在巨大弊端,要更加理性地对待西方文明,进而认识到中国传统的兼爱非攻、中庸等观念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了“以彼之长,补我之短”的救国思路,故选A项;新文化运动提倡向西方学习,排除B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属于学习西方文明的表现,排除C项;向西方学习是民族资产阶级壮大的重要原因,并不会导致对西方文明的极度失望,排除D项。
19.【答案】C【解析】美国《1952年移民法》对于人才引进更多的是限制,无法扩大美国对抗苏联的人才优势,并且材料中也并未体现有关苏联的描述,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冷战背景下美国人才的引进,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由题干中可知,此时处于冷战时期,在这个背景下美国人才引进时不仅加强了对人才的政治安全甄别,还对职业等有所规定,体现了人才引进的针对性。故C正确。由材料可知,美国《1952年移民法》是对移民和临时劳工入境作了限制,目的是减少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压力,与美国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并无直接联系。故D错误。
20.【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既继承了传统文化,同时也带有宗主国的烙印,说明这些国家文化发展的共同点是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故选C项;二战后新独立国家不仅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还采用西方文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新兴民族国家在继承本民族文化基础上,引用西方文化,并不是民族文化面临巨大威胁,排除B项;新兴民族国家并未用西方文化改造民族文化,而是二者结合,排除D项。
21.【答案】A【解析】据材料“专习辞赋书画......并进行考试”可知,鸿都门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辞赋书画,并非局限于汉武帝时期传统的儒家经典,故选A项;辞赋书画与专科教育无关,排除B项;经世致用的理念是由明末清初时期顾炎武提出来的,排除C项;“学生由州、郡、三公举送”说明鸿都门学属于官学,排除D项。
22.【答案】A【解析】魏晋时期,官方、民间普遍盛行藏书,且藏书数量巨大,藏书之风和抄书之风盛行,反映出造纸术的改进促进了藏书量增加,故①正确;雕版印刷术是直到隋唐时期才有,故②错误;据材料“‘四海之内,家有文史’成为当时书籍兴盛的写照”可知,藏书、抄书之风兴盛有利于文化传承,故③正确;科举制度产生于隋唐时期,魏晋时期尚未确立,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23.【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博物馆向公众提供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材料“持续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可以履行博物馆的服务公众职能,故①正确;材料中英国政府的行为客观上有宣传政府的作用,但其并未将博物馆管理协议等面向公众宣传,因此其主观目的不在宣传政府,故②错误;材料中英国政府的行为属于常规管理,没有彰显博物馆个性的行为,故③错误;2018—2019年度大英博物馆收支微平衡可以看出“以商业和慈善手段获取收入”发挥了作用,且收入来源广泛可推动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24.【答案】B【解析】据材料“政府设立‘校正医书局’,大量校订刊行古典医籍,并利用印刷术发明的契机,鼓励地方官府大量刊印医书”,可知宋代利用政府的力量鼓励医学知识的传播,故选B项;宋代依然以使用雕版印刷术为主,排除A项;救灾防疫体系需要大量的物质支持和规范的制度体制建设,排除C项;中国古代政府职能始终是立足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排除D项。
25.【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自然法表示一种对公正或正义秩序的信念,是社会得以维系的人类正当行为的原则,故选C项;材料强调自然法是立法的重要原则,没有说明法律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是自然法适用于人类社会,而不是罗马法律体系,排除B项;公平正义原则是自然法的核心,具有普适性,但并不是最高的控制力,排除D项。
26.【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在16—20世纪,人口跨洲流动,推动人口迁入地多元文化的发展,故选C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A项;自16—20世纪,世界经济中心一直在欧洲,排除B项;奴隶贸易指非洲黑人被迫迁入美洲,与欧洲移民无关,排除D项。
27.【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表格数据可知,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京师大学堂翻译购买的教科书中,社会科学占绝大数,即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这就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在该时期向西方学习的深化,即从“器物”到“制度”,故选C项;题干表格数据能够看出在该时期中国学习西方“器物”的减少,但题干中的设问方式是“侧面”,排除A项;自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才开始广泛传播其革命思想,即革命思想在该时期尚未深入发展,排除B项;题干表格数据表明社会科学占比较大,不能笼统地概括为“科学”,排除D项。
28.【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原真性指坚持真实和完整,反对对遗产本身及其周围环境作任何改动,符合材料的观点,故选C项;完整性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具有片面性,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信息,体现原真性,不是对其开发和利用,排除B项;慎重重建不是文物古籍保护的原则,排除D项。
29.【答案】A【解析】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就是最高的善,知识就是美德,有知识的人必定有美德,必定会做善事,善和功利直接联系,符合人的目的性;而材料强调美的效用,即美和善是统一的,都具有一定的效用,故选A项;有用有害都是主观评价,所以不是自然秩序,排除B项;苏格拉底认为衡量美的标准就是效用,排除C项;苏格拉底只强调美的相对性,而不是一切事物,排除D项。
30.【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宋理宗时期江苏各地书院“尤夥”,江苏多地有书院分布,结合所学知识,书院的出现是文化繁荣的重要表现,故选D项;材料叙述的是宋代江苏书院的分布,没有涉及书院内部的发展和制度化,排除A项;传统儒学受到质疑是明清时期,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宋朝的政治中心从河南转移到浙江,均不在江苏,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31【答案】(12分)
全球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推动人口迁徙,大批欧洲人为追求财富殖民美洲,自愿向美洲移民;西欧国家在美洲的殖民扩张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殖民者为弥补劳动力不足,进行黑奴贸易,非洲人被贩卖到美洲为奴,被迫移民。
移民活动破坏了印第安文明,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致使印第安人大幅度减少,使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客观上推动了美洲的开发和发展;导致了非洲大量精壮劳动力的丧失,是非洲长期落后的根源之一;掠夺大量财富运往欧洲,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物种交换,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促进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注:此答案仅供参考。若学生答案不拘所给答案的表述,意思相近且言之成理,教师须酌情给分。
32【答案】(28分)
参考答案:
(1)意义:丝绸之路的开通密切了汉王朝与西域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现固了多民族国家;加强了对外(南亚、中亚、西亚和欧洲)联系。(任答3点,9分)
(2)方式:战争、友好往来、人口迁徒、商业贸易、民族交融、殖民探险等。(任答五点,5分)
对应举例:亚历山大东征、鉴真东渡、印欧人迁徙、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希腊化世界、新航路开辟(任选两例,2分)
(3)
重要意义:有利于不同文明之间的流与学习;有利于世界文化多元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4分)
态度: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战争和恐怖主义都遭到了人类的普遍唾弃,文明交往所追求的目标是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平等互利、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所以我们今天要珍爱和平,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其他言之有理即可)(8分)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