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课时练习(含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1.7世纪中叶,因当时医家奉为治病指南的《本草经集注》存在种种不足及错误而显“不合时宜”,唐政府遂组织苏敬等二十余贤才集体重修了丰富严谨的《唐本草》,颁布后对国内外医药学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这体现出医药学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这体现出( )
A.国家力量助推技术发展 B.中国医学技术领先于世界
C.唐朝政府内部人才济济 D.技术更新有利于巩固统治
2.晚清《大公报》所刊载的一则西医广告中写到:“ 世界上的人,本是精气血肉长成的,身体不似金石的坚固,牙齿就是人之一生紧要开口,此处不保养好了,恐怕周身的病即因之而生。”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宣传拓展医疗业务 B.传播西医基础理论
C.普及公共卫生知识 D.改变人们生活方式
3.民国初年,上海极具影响力的报刊《申报》的每一个版面上都有西医药广告:1922年,该报西医药广告在数量和面积上占广告总数的34.9%,居各类广告之首。这反映出( )
A.西医在上海真正立足 B.西方文化侵略的深入
C.民众对西医普遍接受 D.西医在上海逐渐流行
4.天花病毒喜热厌寒,而满洲统治者向居塞外,气候寒冷,故未入关前,满洲人极少患天花。17世纪末天花肆虐,满洲人入关后,“满人不出疹,自入长安,多出疹而殆”,为此,清政府采取了“避痘”“祈神”“种寂”“惊疗”“吸疗”“闷疗”等举措。以下情形不太可能出现的是( )
A.民间出痘者,驱逐域外四十里 B.治痘医生及有关医书大量出现
C.设置了处理天花的人员与机构 D.广泛建立西医医院和西医院校
5.《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得益于政府力量的支持
6.14世纪,面对黑死病的大流行,时人雅科迈认为腐坏的空气被吸入人体,会损害器官;戈恩提勒指出病人呼出的气体带有致病的“种子”;瓦勒斯库斯则强调病人呼出的气体会污染空气。这些认识( )
A.科学地揭示了疫病成因 B.为隔离传染源提供了学理依据
C.扼制了疫病大规模传播 D.改变了人类对细菌的无知状态
7.宋代出现“医政”的概念,政府通过医政来推行医疗福利,设立医学机构,培养医学人才。政府还设立义冢来掩埋无主尸体以防止疾病的传播,形成了生有所养、病有所医、死有所葬的系统化福利体系。这反映出宋代政府( )
A.受到民本观念的影响 B.建立了完善的福利制度
C.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 D.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监管
8.18世纪晚期,英国医生琴纳发明牛痘接种法,使天花的发病率大大降低;19世纪,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的巴氏灭菌法,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这些史实反映了( )
A.西方近代公共卫生体系已建立 B.疫病的防治取代医院占据主导地位
C.中西医的结合有助于医学发展 D.医学进步对控制疫病传播的重要性
9.下表为1912~1937年上海、广州、南京、杭州、北京、天津、重庆西医报刊创刊量比较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城市名称 期刊总数 1912~1927年 1928~1937年
上海 135 33 62
北京 58 17 27
南京 32 2 22
杭州 26 9 12
广州 22 8 10
天津 10 1 8
重庆 18 0 1
A.西医传播呈现多中心格局 B.口岸与内地医疗水平差距大
C.西医东渐的风气日益繁盛 D.西方对华文化侵略的隐蔽化
10.殷商甲骨文中有卜问枣水治疟的记载,《神农本草经》载:“牡蛎味咸平,主伤寒寒热”,《伤寒杂病论》载有百合鸡子汤方,此类史料甚多。这表明中国( )
A.传统医药学领先世界 B.药食同源文化源远流长
C.中医学重视经验积累 D.辨证施治原则初步确立
11.下表为我国历代王朝疫病爆发情况。据此分析,古代疫病频率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 )
朝代 统治时间 有疫情的年份 爆发频率(次/年)
东汉 195 20 0.103
三国至南北朝 368 40 0.109
明朝 275 118 0.429
清朝 267 134 0.502
A.自然物候异常 B.政府防疫能力有限
C.朝代更迭动荡 D.人口的增加与流动
12.南宋时,中医儿科形成温补与凉寒两个学派的争鸣。元代著名儿科医家曾世荣根据小儿病多由外感而生的特点,主张攻邪治病,药用寒凉之品,并提出“攻中有补”、辩证论治的医学主张。曾世荣( )
A.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B.在医药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就
C.化解了儿科内部学术论争 D.继承并发展中医传统诊疗方法
13.说起中医的传承,首批国医大师李济仁先生认为:“传承什么,怎么传?首先经典的学习和传承是必须的。中医世代传承都离不开经典传承,传承经典的核心就是《黄帝内经》。"这是因为《黄帝内经》( )
A.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B.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C.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 D.总结千百年来中药学经验
14.近代中国,最初不接受或抵触西医文化是必然的。在经历了疑忌、接触、试用、对比后,人们逐渐信服并接受了西医。这一转变实质上说明( )
A.中国国门被打开 B.崇洋媚外之风盛行
C.中西文化的融合 D.国人开放包容心态
15.2015年,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的发现与应用,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下列古代医学成就为屠呦呦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的有关书籍是( )
A.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B.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C.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千金方》 D.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16.1910年末到1911年初中国东北爆发新型鼠疫,数万人死亡,国际专家们束手无策,年轻的中国医生武连德突破重重困难,化解了危机。1911年4月清政府主办了“万国鼠疫大会”,12国34位专家参会,武连德任会议主席。武连德的做法( )
A.说明中国防疫技术领先世界 B.表明清政府收回了东北主权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彰显了科学救国的精神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医史学者谢观认为,中国历代政府重视医学者无过于宋。宋代皇帝重视医学,并将其与“仁政”思想结合起来。自唐安史之乱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长期分裂战乱的时期,各种疾病广泛流行。同时,两宋时期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灾害的发生引起疫情的暴发。宋虽建立起统一的国家,但依然长期受到辽、西夏、金、蒙古等政权的威胁,战事不断,士兵死伤无数,军营急需医疗救治。社会的不同需求,对当时的医学提出了尖锐的要求。古方不能治今病,一部分医者开始努力探求新的治病方法以应付迫切的现实需求,而这也正好为医家提供了实践的机会,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升自己的临床能力和医疗理论水平。
—摘编自赵军斌《宋代的医学发展及其原因解析》
材料二 先秦时期已有医疗救济方面的事例,但是那时的医疗救济更多是一种临时性的或季节性的举措,并未形成固定的机构和救济体系。两汉以降,历代王朝在此领域也有一定的举措,但仍以临时性的或季节性的措施为主。到了唐朝曾建有功能更为专一的病院即乞丐病坊。后虽被政府接管仍委托僧人管理,显示出较强的民间特色,但其规模不大,受惠面也有限。与此相比,宋朝的医疗救济事业无疑有了巨大的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医疗体系和救济制度,取得了超越前代的成就。
—摘编自张文、卢渝宁《宋代官办医疗救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医学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先秦到宋代医疗救济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宋代医疗救济的意义。
18.在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疫情席卷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堪称百年一遇。瘟疫历史是一部灾难史,也是一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危机四伏的曲折史。
材料一 有多少显赫的姓氏、巨大的家产、富裕的产业遗下来没有人继承!有多少英俊的男子、美丽的姑娘、活泼的小伙子,在早晨还同亲友们一起吃点心,十分高兴,到了夜里,已到另一个世界去陪他们的祖先吃晚饭了。
——薄伽丘《十日谈》
材料二 万历年间的华北鼠疫大流行使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陷于停滞,崇祯年间的鼠疫则在风起云涌的起义浪潮中加速了它的传播和扩散。明王朝是在灾荒、民变、鼠疫和清兵的联合作用下灭亡的。
——曹树基《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1580—1644年》
材料三 黑死病后,医学开始走向职业化。医学的进步表现在医学哲学和机构开始发展,而且医药学变得专业化;公共卫生和健康开始发展,这些公共机构报告流行病的情况,负责实施隔离,出现了专门对付瘟疫的医生。
——赵立行:《1348年黑死病与理性意识的觉醒》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政府组织二十余贤才集体重修丰富严谨的《唐本草》,体现了国家力量助推技术发展,A项正确;材料没有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作比较,无法得出“中国医学技术领先于世界”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国家力量助推技术发展,C项存在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C项;唐政府组织重修《唐本草》,对国内外医药学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未体现技术更新有利于巩固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西医广告”“牙齿就是人之一生紧要开口,此处不保养好了,恐怕周身的病即因之而生”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医刊登广告,强调牙齿保养的重要性,意在宣传拓展医疗业务,A项正确;材料中广告只宣传了牙齿保养的重要性,未涉及西医基础理论,排除B项;材料中西医广告的目的在于宣传业务,吸引顾客,而不是普及公共卫生知识,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了一句关于牙齿保养的广告语,并未体现出人们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详解】根据“上海极具影响力的报刊《申报》的每一个版面上都有西医药广告:1922年,该报西医药广告在数量和面积上占广告总数的34.9%,居各类广告之首。”可得出西医传入中国后,逐步在中国传播与流行开来,因此广告的数量才会增多,D项正确;材料不能证明西医立足了,排除A项;材料并不涉及西方的侵略深入,排除B项;材料无法看出民众的态度,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详解】西医在明末清初传入中国,但影响不大,鸦片战争后,西医医院和西医院校陆续在通商口岸建立,故“广泛建立西医医院和西医院校”不符合当时的情况,D项正确;A项是在疫情形势下的隔离措施,B项是关于治疗和经验总结的措施,C项是政府管理的措施,都是当时应对天花病毒的举措,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修本草”“由朝廷颁行”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明时期,政府制定和颁行医药学典籍的行为,说明了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政府力量的的支持,D项正确;宋代是我国古代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而非大一统,排除A项;唐代时,宋明理学尚未形成,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对医药学发展的作用,未提及商品经济与医药学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根据材料“14世纪,面对黑死病的大流行,时人雅科迈认为腐坏的空气被吸入人体,会损害器官;戈恩提勒指出病人呼出的气体带有致病的‘种子’;瓦勒斯库斯则强调病人呼出的气体会污染空气。”可知,面对黑死病大流行,对腐坏的空气被吸入人体,会损害器官,病人呼出的气体带有致病的“种子”,病人呼出的气体会污染空气等认识的提出,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疫病的传染,正在为隔离传染源提供了学理依据,B项正确;材料没有描述疫病成因,而是疫病的传播,排除A项;扼制了疫病大规模传播,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改变了人类对细菌的无知状态,与材料描述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政府通过医政来推行医疗福利,设立医学机构,培养医学人才。政府还设立义冢来掩埋无主尸体以防止疾病的传播,形成了生有所养、病有所医、死有所葬的系统化福利体系”可知,宋朝政府受到民本观念的影响,通过医政来推行医疗福利,巩固了封建统治和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团结,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宋代政府受到民本观念的影响,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宋代政府受到民本观念的影响,“人民至上”不符合封建社会,排除C项;材料中的“医政”没有监管职能,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牛痘接种法……天花的发病率大大降低”“巴氏灭菌法,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青霉素,改变了人类对细菌束手无策的状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医学进步利于控制疫病的传播,D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疫病防治取代医院,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中西医的结合与医学发展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12~1937年,西医报刊创刊量在中国主要城市越来越多,这体现了当时西医东渐的风气日益繁盛,C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这些城市都成为西医传播的中心,排除A项;材料是关于西医报刊创刊量的信息,无法说明内地与口岸医疗水平差异大,排除B项;西医东渐不属于西方对华文化侵略的范畴,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依据材料“卜问枣水治疟……《伤寒杂病论》载有百合鸡子汤方”,可以看出我国利用食物作为药物治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B项正确;无数据对比,无法得出传统医药学领先世界,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药食同源文化,并未涉及中医学重视经验积累,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辩证施治,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我国历代王朝疫病爆发情况表”可得知东汉至明清古代疫病爆发频率越来越高,根据所学知识,可得知中国古代人口不断有增加,清朝人口猛增,古代疫病频率越来越高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口的增加与流动,D项正确;明朝有突出的自然物候异常,但清朝仍然疫病高发,自然物候异常不是疫病高发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政府防疫能力不断有提高,但清朝仍然疫病高发,政府防疫能力有限不是疫病高发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明清政局较稳定,但疫病仍然高发,朝代更迭动荡不是疫病高发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根据材料“南宋时,中医儿科形成温补与凉寒两个学派的争鸣。元代著名儿科医家曾世荣根据小儿病多由外感而生的特点......提出“攻中有补”、辩证论治的医学主张”可得知曾世荣提出糅合了中医儿科两个学派观点的新主张,继承并发展中医传统诊疗方法,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曾世荣在医药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就,排除B项;材料表现曾世荣继承并发展中医传统诊疗方法,而不是化解了儿科内部学术论争,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A项正确;《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排除B项;《伤寒杂病论》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排除C项;《本草纲目》总结千百年来中药学经验,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近代中国对西医从拒绝到逐渐接受,体现了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接纳,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例证之一,C项正确;中国国门打开是中国人接受西医的背景和原因之一,而非其实质,排除A项;中国人接受西医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并非崇洋媚外,排除B项;“国人的开放包容”不能解释最初中国人对西医的抵触,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根据题干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收到了古代医学成就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记载了青蒿在治疗疟疾上的作用的是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B项正确;《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本草纲目》均没有记载青蒿在治疗疟疾上的作用,排除ACD项。故选B项。
16.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末东北爆发鼠疫后,武连德通过医学技术化解了危机,彰显了科学救国的精神,D项正确;材料只提到武连德针对鼠疫危机的解决,并无对比其他地区,无法说明中国鼠疫技术领先世界,排除A项;清政府并未收回东北主权,排除B项;当时中国国际地位低下,防治鼠疫并不能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17.(1)原因:皇帝对医学的推崇;长期战乱需要医疗支持;自然灾害频发对医学的要求;医药人才的涌现;儒学民本、仁政思想的要求。
(2)变化趋势:从临时性到固定性机构;规模由小变大,受惠面更广;从民间管理到政府主导。
意义: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公共卫生和健康,利于社会稳定;增强百姓对政府的信任,维护统治秩序;推动宋代经济的恢复发展;超越前代,并开创了此后朝代医疗救济的基本格局。
【详解】(1)原因:依据材料“宋代皇帝重视医学,并将其与‘仁政’思想结合起来”可知,皇帝对医学的推崇;儒学民本、仁政思想的要求;依据“宋虽建立起统一的国家,但依然长期受到辽、西夏、金、蒙古等政权的威胁,战事不断,士兵死伤无数,军营急需医疗救治”可知,长期战乱需要医疗支持;依据“两宋时期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灾害的发生引起疫情的暴发”可知,自然灾害频发对医学的要求;依据“一部分医者开始努力探求新的治病方法以应付迫切的现实需求”可知,医药人才的涌现。
(2)变化趋势:依据材料“那时的医疗救济更多是一种临时性的或季节性的举措,并未形成固定的机构和救济体系”、“到了唐朝曾建有功能更为专一的病院即乞丐病坊”可知,从临时性到固定性机构;依据“其规模不大,受惠面也有限”、“宋朝的医疗救济事业无疑有了巨大的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医疗体系和救济制度,取得了超越前代的成就”可知,规模由小变大,受惠面更广;依据“后虽被政府接管仍委托僧人管理,显示出较强的民间特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医疗体系和救济制度”可知,从民间管理到政府主导。意义:依据材料“宋朝的医疗救济事业无疑有了巨大的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医疗体系和救济制度”,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医疗救济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公共卫生和健康,利于社会稳定;增强百姓对政府的信任,维护统治秩序;推动宋代经济的恢复发展;依据“取得了超越前代的成就”,结合所学可知,超越前代,并开创了此后朝代医疗救济的基本格局。
18.示例:疫病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疫病对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多方面的巨大影响。疫病造成了数量巨大的人口死亡,欧洲中古时期爆发的黑死病造成欧洲人口大量死亡。1918至1919年全球爆发的大流感也造成了巨大的人口死亡。同时,疫病的流行也会影响政治局势,明朝末期的华北鼠疫加剧了社会危机,进一步冲击了明朝的统治。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期,雅典爆发鼠疫,政治走向也明显转变。此外,疫病的流行客观上推动了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欧洲中古黑死病之后,医学开始走向职业化。为了应对疫病在全球的流行,以世界卫生组织为代表的国际公共卫生事业也在不断发展。
综上所述,疫病的流行让人类饱受痛苦,但客观上促进了医学与公共卫生的发展。(示例答案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观点:根据材料一“……到了夜里,已到另一个世界去陪他们的祖先吃晚饭了”,并结合所学可知,黑死病造成了欧洲大量人口死亡;根据材料二“万历年间的华北鼠疫大流行使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陷于停滞,崇祯年间的鼠疫则在风起云涌的起义浪潮中加速了它的传播和扩散。明王朝是在灾荒、民变、鼠疫和清兵的联合作用下灭亡的”,并结合所学可知,疫病影响了明王朝的统治;根据材料三“……医学的进步表现在医学哲学和机构开始发展,而且医药学变得专业化;公共卫生和健康开始发展,这些公共机构报告流行病的情况,负责实施隔离,出现了专门对付瘟疫的医生”,并结合所学可知,疫病客观上促进了医学的发展。由此可拟定观点为:疫病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论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首先总论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疫病对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多方面的巨大影响。其次结合黑死病造成了欧洲大量人口死亡、疫病导致明朝、雅典政局动荡等史实论证疫病造成的消极影响;再结合疫病客观上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等史实论证疫病的积极作用。最后总结升华。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