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名校联盟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湖南省名校联盟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湖南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史记·田齐世家》记载,田常弑齐简公后,“惧诸侯共诛已,乃尽归鲁、卫侵地,西约晋、韩、魏、赵氏,南通吴越之使”。至田和时虽然齐国已事实上尽归田氏,但田和依然托魏文侯请周天子将他列为诸侯,列于周室。这表明当时( )
A. 诸侯国的卿大夫并未掌握实权 B. 周朝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
C. 共主观念仍具有一定社会土壤 D. 新兴地主阶级致力于变法运动
2. 下表为汉代皇帝颁布“罪己诏”情况统计。由此可见,汉代的“罪已诏”( )
A. 多在国家处于动乱时颁布 B. 彰显一定的政治自省意识
C. 深受君权神授思想影响 D. 削弱了专制皇权政治威望
3. 韩愈在《论佛骨表》中强调“佛者,夷狄之一法耳”,在《原道》中,称引孔子作春秋“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韩愈提出夷夏之别( )
A. 从根本上遏制了佛教发展 B. 有助于多元文化调和吸纳
C. 意在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 D. 旨在维护儒学的主流地位
4. 对宋代的“不抑兼并”,有人评价道:“今国与民俱贫,而官独富。财货不在民又不在官,或在权臣,或在贵戚近幸,或在强藩大将。上则府库殚乏,下则民力穷悴。”由此可见,“不抑兼并”( )
A. 不利于国富民强与社会稳定 B. 为农民自由流动提供了保障
C. 保证了农民充裕的生产时间 D. 导致了货币地租的普遍实行
5. 清朝时期,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不堪沙俄的压迫和奴役,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首领渥巴锡毅然率全族克服重重困难,历时半年,终于回到祖国怀抱。乾隆帝亲自接见了渥巴锡,将其部众安插在准噶尔盆地一带游牧,由伊犁将军管辖。土尔扈特部的回归( )
A. 推动了蒙古地区畜牧业发展 B. 孤立了噶尔丹分离主义分子
C. 体现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D. 使我国避免了大分裂大动荡
6. 曾国藩训练湘军,“将之以忠义之气为主,而辅之以训练之勤,以庶几于所谓诸将一心,万众一气者也。”要求带兵之人“以仁存心,以礼存心”。由此可见,曾国藩治军( )
A. 看重宗法血缘关系 B. 强调官兵之间地位平等
C. 强化军事技术训练 D. 注重灌输封建伦理思想
7. 1916年,《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发文,指责新思想、新文化从西方输入,破坏了以儒家思想为是非的统一标准,造成“人心迷乱”“精神破产”。要结束这种混乱局面,只有以儒家思想加以“统整”,使西洋学说“溶于吾固有文明之中”。由此可见,杜亚泉对中西文化的主张( )
A. 推动新文化运动向纵深发展 B. 体现反封建文化的革命精神
C. 实质是“中体西用”论的再现 D. 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
8. 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著名的“八七会议”。会议认为,“资产阶级民权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并没有截然分为两段的界限。”这说明“八七会议”( )
A. 未能准确把握革命发展形势 B. 提出了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
C. 最早打出了“苏维埃”的旗号 D. 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9. 1947年12月25日至28日,中共中央召开著名的“十二月会议”,毛泽东作报告《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指出:“由于中国经济的落后性,广大的上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所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即使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是必须允许它们存在。它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 对官僚资本本质有清醒认识 B. 致力于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C. 奉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 D. 注意克服土地改革中的错误
10. 1965年高教部直属高校内迁一览表
据上表可知高教部直属高校内迁( )
A. 巩固了经济调整成果 B. 实现了东西部教育均衡发展
C. 适应了国际形势变化 D. 源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
11. 公元前29年,屋大维获得“元首”称号,不久元老院授予他“奥古斯都(意为至圣至尊)尊称,取得了罗马帝国的军政大权。公元前12年,担任作为宗教最高职务的大祭祀长,公元前2年,担任执政官,并获得“祖国之父”的荣誉称号。这表明,屋大维建立的元首制( )
A. 强化了罗马元老院的权力 B. 实质是隐蔽的专制君主制
C. 维护了罗马国家共和传统 D. 标志着罗马进入鼎盛时期
12. 公元1085年,英国编成《土地检查书》,对9250个庄园进行了统计,其壮丁的阶层构成情况如下表。
由上表可见( )
A. 农奴和农民拥有同样法律地位 B. 英国已经进入奴隶制发展阶段
C. 贵族和农奴构成最主要的阶级 D. 庄园规模宏大实现了自给自足
13. 1869年,日本明治政府宣布“听从”236个藩主的“奉还版籍请求”,并命令尚未奉还的14个藩也要一律照办,此举剥夺了藩主对土地和人民的领有权。1871年,又以武力为后盾,宣布“废藩置县”,把全国分为3府72县,由中央任免府知事和县令。上述措施( )
A. 废除了对平民各种封建性限制 B. 使日本成为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
C. 基本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D. 标志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14. 从1928年起,苏联经济建设采取制定“五年计划”的做法,每个五年计划都有明确的任务,最初的重点是改造经济结构,后来制定经济发展的指标,以及实现这些指标的各项措施。此后,制定“五年计划”的做法被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沿用。“五年计划”的做法( )
A. 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序开展 B. 摆脱了对社会主义的教条式理解
C. 是一种准军事制的国民经济体系 D. 有助于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
15. 观察下图,据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A. 苏联在地理位置上占据明显优势 B. 国际斗争战略主动权在美国一方
C. 苏联切断了通往柏林的陆空交通 D. 柏林危机是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
16. 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一种新的经济危机,即经济“滞胀”现象,经济停滞的同时又通货膨胀,这是一种反常现象,一般情况下,都是在经济发展处于上升期时才会出现通货膨胀。解决“滞胀现象的有效途径是( )
A. 加强国际协调维护经济秩序 B. 建立自由放任市场经济体制
C. 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 建立福利国家维护社会公平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朝地方政府层级体制情况统计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地方政府层级体制演变的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中某一时段,围绕“地方行政区划与社会发展”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末年以来,大量的外国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根据中国特点把介绍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作为传教的手段,逐步形成了“西学东渐”的局面。数学方面,由利玛窦、徐光启合作翻译的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丰富了中国平面几何学的内容,物理学方面,传教士邓玉函和王征合译的《奇器图说》,介绍了重心、比重、杠杆、滑轮等物理学原理,地理学方面,利玛窦刊印了《万国舆图》,介绍了世界五大洲的概念,在火器制造上,汤若望的《火功挈要》,介绍了火器、火药的制造和使用方法。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五四运动后的半年时间内,全国各地出版的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报刊有200余种,其中影响较大、起了较大作用的有《新青年》《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同时,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在全国各地陆续出现,如李大钊倡导的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陈独秀发起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周恩来发起倡导的觉悟社等。中国涌现出一批积极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广泛地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工作,如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这是我国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开始。在早期马克思主义运动中,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瞿秋白、邓中夏等也作出了贡献。
——摘编自王桧林著《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明朝末年“西学东渐”现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条件。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柳青小说《创业史》描绘了农业合作化的情景。1953年的春天,小说主人公梁生宝因张罗集体创业的大事,与父亲梁三之间产生了矛盾。为说服父亲,梁生宝解释说:“啥叫自发道路啊,爹!打个比方,你就明白了。咱分下10亩稻田,是吧?我不领导互助组,咱爷俩就像租种吕老二那18亩稻地那样,使足了劲做。年年有余头,有力量买地。该是这样吧?嗯,老任家他们,劳力软的劳力软,娃多的娃多,离开互助组搞不好生产。他们年年得卖地吧?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吧?好,10年8年以后,老任家又和没土改一样,地全到咱爷俩名下了。咱成了财东,他们得给咱干活!”
材料二 《人民日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关报道年份统计表
——摘编自欧阳易佳《人民日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报道的叙事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农业合作化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经营方式上的差异,说明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两者的史料价值。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为西欧现代化的一般进程示意图。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根据材料,围绕“西欧现代化”这一主题,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湖南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史记·田齐世家》记载,田常弑齐简公后,“惧诸侯共诛已,乃尽归鲁、卫侵地,西约晋、韩、魏、赵氏,南通吴越之使”。至田和时虽然齐国已事实上尽归田氏,但田和依然托魏文侯请周天子将他列为诸侯,列于周室。这表明当时( )
A. 诸侯国卿大夫并未掌握实权 B. 周朝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
C. 共主观念仍具有一定社会土壤 D. 新兴地主阶级致力于变法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从材料信息看,战国时期的齐国,卿大夫氏夺取政权后,害怕诸侯的讨伐,于是归还抢占的别人的土地,遣使与别国修好,千方百计使周天子将之列为诸侯,说明当时共主观念仍具有一定的社会土壤,C项正确;从齐国看,卿大夫掌握了实权,三家分晋后卿大夫也获得了实权,排除A项;从材料看,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并没有完全被破坏,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
2. 下表为汉代皇帝颁布“罪己诏”情况统计。由此可见,汉代的“罪已诏”( )
A. 多在国家处于动乱时颁布 B. 彰显一定的政治自省意识
C. 深受君权神授思想的影响 D. 削弱了专制皇权政治威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从材料信息看,汉代很多皇帝颁布“罪己诏”,对自己的施政失措进行反省,说明汉代的“罪己诏”彰显了一定的政治自省意识,B项正确;从材料信息看,“罪己诏”内容多为对自然灾害的反省,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内容少有涉及政治因素的,排除A项;“罪己诏”内容多为对自然灾害的反省,受到了“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不是君权神授思想,排除C项;“罪己诏”的颁布客观上有利于强化专制皇权的政治威望,排除D项。故选B项。
3. 韩愈在《论佛骨表》中强调“佛者,夷狄之一法耳”,在《原道》中,称引孔子作春秋“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韩愈提出夷夏之别( )
A. 从根本上遏制了佛教发展 B. 有助于多元文化调和吸纳
C. 意在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 D. 旨在维护儒学的主流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从材料信息看,韩愈认为佛教属于“夷狄之一法耳”,借用孔子的言论反对佛教的传播,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的兴盛,冲击了儒学的独尊地位,韩愈反佛的目的是维护儒学的主流思想地位,D项正确;韩愈的做法不能从根本上遏制佛教的发展,排除A项;韩愈反对佛教,不利于多元文化的调和吸纳,排除B项;韩愈的目的不是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排除C项。故选D项。
4. 对宋代的“不抑兼并”,有人评价道:“今国与民俱贫,而官独富。财货不在民又不在官,或在权臣,或在贵戚近幸,或在强藩大将。上则府库殚乏,下则民力穷悴。”由此可见,“不抑兼并”( )
A. 不利于国富民强与社会稳定 B. 为农民自由流动提供了保障
C. 保证了农民充裕的生产时间 D. 导致了货币地租的普遍实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从材料信息看,有人认为,该政策的实施,官府和民众都没有获得好处,受益的是权臣、贵戚、藩镇等,说明“不抑兼并”政策不利于国富民强与社会稳定,A项正确;该政策不能使农民自由流动,排除B项;该政策和农民的劳动时间无关,排除C项;货币地租的普遍实行是在明朝“一条鞭法”后,排除D项。故选A项。
5. 清朝时期,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不堪沙俄的压迫和奴役,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首领渥巴锡毅然率全族克服重重困难,历时半年,终于回到祖国怀抱。乾隆帝亲自接见了渥巴锡,将其部众安插在准噶尔盆地一带游牧,由伊犁将军管辖。土尔扈特部的回归( )
A. 推动了蒙古地区畜牧业发展 B. 孤立了噶尔丹分离主义分子
C. 体现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D. 使我国避免了大分裂大动荡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渥巴锡率部回到祖国,并受到妥善安置,体现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C项正确;从材料信息看,土尔扈特部回归后被安置在新疆地区,而非蒙古地区,排除A项;土尔扈特的回归和噶尔丹分裂势力无关,排除B项;即使没有土尔扈特部的回归,我国也不会陷入大分裂大动荡局面,排除D项。故选C项。
6. 曾国藩训练湘军,“将之以忠义之气为主,而辅之以训练之勤,以庶几于所谓诸将一心,万众一气者也。”要求带兵之人“以仁存心,以礼存心”。由此可见,曾国藩治军( )
A. 看重宗法血缘关系 B. 强调官兵之间地位平等
C. 强化军事技术训练 D. 注重灌输封建伦理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从材料信息看,曾国藩练兵强调“忠义”,“仁”,“礼”,注重封建伦理思想的灌输,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法血缘关系,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官兵地位平等和强化军事技术训练,排除BC项。故选D项。
7. 1916年,《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发文,指责新思想、新文化从西方输入,破坏了以儒家思想为是非的统一标准,造成“人心迷乱”“精神破产”。要结束这种混乱局面,只有以儒家思想加以“统整”,使西洋学说“溶于吾固有文明之中”。由此可见,杜亚泉对中西文化的主张( )
A. 推动新文化运动向纵深发展 B. 体现反封建文化的革命精神
C. 实质是“中体西用”论的再现 D. 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6年(中国)。从材料信息看,杜亚泉主张,以儒家思想加以“统整”,使西洋学说“溶于吾固有文明之中”,这依然没有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实质是“中体西用”论的再现,C项正确;杜亚泉对传统文化的崇拜,不利于新文化运动向纵深发展,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杜亚泉对传统文化的维护,没有体现反封建文化的革命精神,排除B项;“中体西用”论不能反映社会发展的方向,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排除D项。故选C项。
8. 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著名的“八七会议”。会议认为,“资产阶级民权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并没有截然分为两段的界限。”这说明“八七会议”( )
A. 未能准确把握革命发展形势 B. 提出了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
C. 最早打出了“苏维埃”的旗号 D. 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7年中国。据题干“资产阶级民权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并没有截然分为两段的界限”并结合所学可知,八七会议否认中国革命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超越了国情,表明八七会议未能准确把握革命发展形势,A项正确;中共二大提出了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确立党对军队领导的是“三湾改编”,排除D项。故选A项。
9. 1947年12月25日至28日,中共中央召开著名的“十二月会议”,毛泽东作报告《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指出:“由于中国经济的落后性,广大的上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所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即使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是必须允许它们存在。它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 对官僚资本本质有清醒认识 B. 致力于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C. 奉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 D. 注意克服土地改革中的错误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47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从材料信息看,中共中央认识到了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必要性,主张保护和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这属于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业的保护,而非对官僚资本,排除A项;1947年不存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土改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10. 1965年高教部直属高校内迁一览表
据上表可知高教部直属高校内迁( )
A. 巩固了经济调整成果 B. 实现了东西部教育均衡发展
C. 适应了国际形势变化 D. 源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5年(中国)。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同时受到美国等资本主义阵营的敌视,中国面临着非常不利的国际形势,在此背景下,中国开展了三线建设,增强国防实力,适应严峻的国际形势,表格中的迁出专业、迁入地也能说明这一点,C项正确;1961年,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了“八字方针”,重在调整农轻重比例,三线建设重在国防,排除A项;当时的东西部教育并未形成均衡发展局面,差距仍然比较大,排除B项;西部大开发战略始于21世纪初,排除D项。故选C项。
11. 公元前29年,屋大维获得“元首”称号,不久元老院授予他“奥古斯都(意为至圣至尊)尊称,取得了罗马帝国的军政大权。公元前12年,担任作为宗教最高职务的大祭祀长,公元前2年,担任执政官,并获得“祖国之父”的荣誉称号。这表明,屋大维建立的元首制( )
A. 强化了罗马元老院权力 B. 实质是隐蔽的专制君主制
C. 维护了罗马国家共和传统 D. 标志着罗马进入鼎盛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公元前29年至公元前2年(罗马帝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从材料信息看,屋大维获得“元首”称号后,掌握了国家的绝大部分权力,表明屋大维的“元首”制实质是隐蔽的专制君主制,B项正确;元首制下,元老院的权力被弱化,排除A项;元首制的建立,没有维护共和传统,排除C项;元首制的确立,不是罗马进入鼎盛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B项。
12. 公元1085年,英国编成《土地检查书》,对9250个庄园进行了统计,其壮丁的阶层构成情况如下表。
由上表可见( )
A. 农奴和农民拥有同样法律地位 B. 英国已经进入奴隶制发展阶段
C. 贵族和农奴构成最主要的阶级 D. 庄园规模宏大实现了自给自足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085年(英国)。根据材料中表格信息可知,庄园农奴占了大部分,贵族数量虽少,但社会地位高、经济实力强大,两者构成了中世纪欧洲社会的两大对立阶级,C项正确;农奴没有法律自由,农民则享有法律上的自由权,排除A项;从材料信息看,英国已经进入中世纪,也就是封建社会时代,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庄园的阶层构成,没有涉及规模和自给自足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13. 1869年,日本明治政府宣布“听从”236个藩主的“奉还版籍请求”,并命令尚未奉还的14个藩也要一律照办,此举剥夺了藩主对土地和人民的领有权。1871年,又以武力为后盾,宣布“废藩置县”,把全国分为3府72县,由中央任免府知事和县令。上述措施( )
A. 废除了对平民的各种封建性限制 B. 使日本成为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
C. 基本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D. 标志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日本)。从材料信息看,日本在进入幕府统治时期后,地方出现了藩国割据局面,弱化了中央集权,因而明治维新时期“废藩置县”,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使日本成为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地方割据势力的限制,而非民众,排除A项;“废藩置县”的措施无法做到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排除C项;明治维新标志着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排除D项。故选B项。
14. 从1928年起,苏联的经济建设采取制定“五年计划”的做法,每个五年计划都有明确的任务,最初的重点是改造经济结构,后来制定经济发展的指标,以及实现这些指标的各项措施。此后,制定“五年计划”的做法被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沿用。“五年计划”的做法( )
A. 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序开展 B. 摆脱了对社会主义的教条式理解
C. 是一种准军事制的国民经济体系 D. 有助于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8年后(苏联)。根据材料“每个五年计划都有明确的任务,最初的重点是改造经济结构,后来制定经济发展的指标,以及实现这些指标的各项措施。”可知,苏联实行的“五年计划”的做法,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结合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现实,可知这种做法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序开展,A项正确;“五年计划”和社会主义教条无关,排除B项;“五年计划”的做法不属于准军事化,排除C项;这种做法和打破帝国主义封锁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5. 观察下图,据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A. 苏联在地理位置上占据明显优势 B. 国际斗争战略主动权在美国一方
C. 苏联切断了通往柏林的陆空交通 D. 柏林危机是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德国)。根据材料中地图信息可知,柏林位于苏占区和后来的东德境内,表明苏联在地理位置上占据明显优势,故选A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主动权在哪一方,排除B项;苏联切断了通往柏林的陆空交通,在地图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A项。
16. 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一种新的经济危机,即经济“滞胀”现象,经济停滞的同时又通货膨胀,这是一种反常现象,一般情况下,都是在经济发展处于上升期时才会出现通货膨胀。解决“滞胀现象的有效途径是( )
A. 加强国际协调维护经济秩序 B. 建立自由放任市场经济体制
C. 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 建立福利国家维护社会公平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材料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滞胀”,这一局面的出现,是国家大力干预经济造成的,因此解决之道是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C项正确;国际协调不能解决上述问题,排除A项;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被证明无法克服经济危机,排除B项;福利国家也属于国家干预的内容,解决“滞胀”需要的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朝地方政府层级体制情况统计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地方政府层级体制演变的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中某一时段,围绕“地方行政区划与社会发展”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1)特征:层级日益细密;省级行政区的设置逐渐成为常态;地方治理方式多样化;县级政区始终是最稳定的层级。
因素:中央集权的加强;政府治理理念的发展;国家疆域的扩展。
(2)示例: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有利有弊。
论述:宋初吸收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更替频繁的教训,实施崇文抑武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分化事权等政策,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有效防止了地方割据的重演;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也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的局面。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从政府层级分析,得出层级日益细密;从一级政区的设置分析,得出省级行政区的设置逐渐成为常态;从地方行政区划分析,得出地方治理方式多样化;从县级行政区分析,得出县级政区始终是最稳定的层级。
因素:从中央集权分析,得出中央集权的加强;从治理方式分析,得出政府治理理念的发展;从国家疆域分析,得出国家疆域的扩展。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从宋朝强化中央集权分析,得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有利有弊。
论述:首先,分析宋朝强化中央集权的原因和措施即可。其次,分析强化中央集权带来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如:有效防止了地方割据的重演;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也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的局面。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末年以来,大量的外国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根据中国特点把介绍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作为传教的手段,逐步形成了“西学东渐”的局面。数学方面,由利玛窦、徐光启合作翻译的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丰富了中国平面几何学的内容,物理学方面,传教士邓玉函和王征合译的《奇器图说》,介绍了重心、比重、杠杆、滑轮等物理学原理,地理学方面,利玛窦刊印了《万国舆图》,介绍了世界五大洲的概念,在火器制造上,汤若望的《火功挈要》,介绍了火器、火药的制造和使用方法。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五四运动后的半年时间内,全国各地出版的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报刊有200余种,其中影响较大、起了较大作用的有《新青年》《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同时,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在全国各地陆续出现,如李大钊倡导的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陈独秀发起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周恩来发起倡导的觉悟社等。中国涌现出一批积极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广泛地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工作,如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这是我国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开始。在早期马克思主义运动中,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瞿秋白、邓中夏等也作出了贡献。
——摘编自王桧林著《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明朝末年的“西学东渐”现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条件。
【答案】(1)评价: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为中国传统文化注人了新的生机;传教士介绍西方自然科学只是作为传教的手段;封建统治者思想僵化保守,不能把其中有用的知识加以推广利用;对中国社会的变化并未产生太大的影响。
(2)条件: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五四运动的开展;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末年(中国)。据材料“大量的外国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根据中国特点把介绍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作为传教的手段”,得出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分析,得出为中国传统文化注人了新的生机;据材料“他们根据中国特点把介绍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作为传教的手段”,得出传教士介绍西方自然科学只是作为传教的手段;从统治者角度分析,得出封建统治者思想僵化保守,不能把其中有用的知识加以推广利用;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分析,得出对中国社会的变化并未产生太大的影响。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五四运动后(中国)。从十月革命的影响分析,得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从经济和阶级条件分析,得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从五四运动的影响分析,得出五四运动的开展;据材料“中国涌现出一批积极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先进分子”,得出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柳青小说《创业史》描绘了农业合作化的情景。1953年的春天,小说主人公梁生宝因张罗集体创业的大事,与父亲梁三之间产生了矛盾。为说服父亲,梁生宝解释说:“啥叫自发道路啊,爹!打个比方,你就明白了。咱分下10亩稻田,是吧?我不领导互助组,咱爷俩就像租种吕老二那18亩稻地那样,使足了劲做。年年有余头,有力量买地。该是这样吧?嗯,老任家他们,劳力软的劳力软,娃多的娃多,离开互助组搞不好生产。他们年年得卖地吧?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吧?好,10年8年以后,老任家又和没土改一样,地全到咱爷俩名下了。咱成了财东,他们得给咱干活!”
材料二 《人民日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关报道年份统计表
——摘编自欧阳易佳《人民日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报道的叙事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农业合作化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经营方式上差异,说明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两者的史料价值。
【答案】(1)差异:农业合作化实行农民集体劳动、统一分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采用包产到户等多种形式的责任制,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原则: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前提下采用多种生产组织形式,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农业生产。
(2)《创业史》属于小说,反映了农业合作化的历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使用时要注意甄别;《人民日报》的报道属于时政新闻,为一手史料,史料价值较高。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和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史(中国)。据材料“离开互助组搞不好生产”,得出农业合作化实行农民集体劳动、统一分配;从包产到户、大包干以及按劳分配分析,得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采用包产到户等多种形式的责任制,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原则: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出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分析,得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前提下采用多种生产组织形式,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农业生产。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史(中国)。据材料“ 柳青小说《创业史》描绘了农业合作化的情景”,从小说的性质和特点分析,得出《创业史》属于小说,反映了农业合作化的历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使用时要注意甄别;据材料“《人民日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关报道年份统计表”,结合新闻报道的特点分析,得出《人民日报》的报道属于时政新闻,为一手史料,史料价值较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为西欧现代化的一般进程示意图。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根据材料,围绕“西欧现代化”这一主题,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观点:西欧现代资本主义体制的建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论述:政治上民主化的实现,通过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如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日本明治维新等;经济上的工业化,通过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先后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工业文明取代了农业文明;思想文化上,近代科技革命和思想解放的推动,如日心说、牛顿经典力学、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对外推行自由贸易,进行殖民掠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获取了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总之,西欧封建社会的没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步,使人类从农业文明时代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解析】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17——19世纪(欧洲)。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首先,根据材料信息,围绕“西欧现代化”这一主题,提炼出观点,如:根据材料“农业革命、机器生产方式、世界自由贸易、殖民掠夺、近代科技革命和理性主义挑战”等信息可知,西欧现代化的进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最终确立了现代西方的资本主义体制,据此,可提炼观点为:西欧现代资本主义体制的建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次,围绕提炼的观点“西欧现代资本主义体制的建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内容,可以从政治上民主化的实现、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文化上,近代科技革命和思想解放的推动、对外推行自由贸易等角度进行论述,如:政治上民主化的实现,通过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如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日本明治维新等;经济上的工业化,通过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先后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工业文明取代了农业文明;思想文化上,近代科技革命和思想解放的推动,如日心说、牛顿经典力学、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对外推行自由贸易,进行殖民掠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获取了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最后,对提炼的观点进行总结升华,再次明确提炼观点的准确性,如:总之,西欧封建社会的没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步,使人类从农业文明时代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