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四校2023-2024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历史
第Ⅰ部分 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 3分,共 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
1.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
表现在( )
A.公共墓地出现 B.贫富分化加剧 C.农业的产生 D.文字的使用
2.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
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 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
A.诸侯争霸的需要 B.军事理论的形成
C.政治制度的演进 D.生产方式的变革
3.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
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
A.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B.导致了九品中正制形成
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4.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
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
A.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B.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
C.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 D.汉族高门占据优势地位
5.下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 )
A.减少制度变革阻力 B.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
C.拓宽财政收入来源 D.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
6.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下表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和元丰元年(1078)三
路主户、客户的统计数据,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 )
高三四校联考历史学科 第 1页 (共 6 页)
{#{QQABTQwUoggAAAAAABgCEQUSCEAQkBACAIgGQAAEIAAAyRFABAA=}#}
年份 荆湖南路 荆湖北路 江南东路
数据
户别 客户比 客户比 客户比
主户 客户 主户 客户 主户 客户
政区 率 率 率
宝元元年 456431 354626 0.437 350593 238709 0.405 902261 171499 0.160
元丰元年 475677 395537 0.454 280000 377533 0.574 926225 201086 0.178
A.地域经济差别扩大 B.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C.商品经济发展加快 D.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7.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
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这一措施意在( )
A.强化保甲制度 B.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C.禁止人口流动 D.加强对民间的控制
8.下图的主题突出反映了( )
清代《升平乐事图》局部(注:①魁星 ②鳌)
A.科举文化影响世俗生活 B.艺术作品带有迷信色彩
C.商品经济推动社会发展 D.清代文人追求意境情趣
9.鸦片战争后,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清朝原有的法律体系随之发生改变。《北京条约》签订后,
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1870年,《大清律例》新增打击拐卖人口出洋、允许华民出洋务工的
条文。1909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国籍条例》,以保护海外华侨。上述材料说明( )
A.清廷改革受西方法律影响明显 B.清政府通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
C.清朝被迫从闭关锁国走向开放 D.条约体系与中国国内法关系密切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交通事业迅速发展。下列两幅图片所示相关成就是( )
高三四校联考历史学科 第 2页,共 6页
{#{QQABTQwUoggAAAAAABgCEQUSCEAQkBACAIgGQAAEIAAAyRFABAA=}#}
A.我国交通事业在“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果
B.我国在两极格局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建设成果
C.“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激发广大人民自主创新的见证
D.国家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结出的硕果
11.自罗马共和国晚期起,拱门形制逐渐成为古罗马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据下图可知,人类文明交往( )
A. 改变了文化中心的分布 B.推动了区域文化的统一
C.促进了文化艺术的融合 D.重塑了民族文化的内核
12.13世纪时,英格兰的一则小品剧中,庄园领主在法庭上公开讨论小麦、奶酪、鸡蛋和小乳猪的价格。无
独有偶,《田庄总管职责》也提醒领主和总管,羊毛应该论包或以一只羊一次所剪的毛为单位出售,怎样卖
收益最大、好处最多,就怎样卖。上述材料反映英格兰( )
A.农业的经济转型趋势初显 B.庄园农产品获利丰厚
C.封建庄园制度已濒临崩溃 D.圈地运动正迅速开展
13.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传统法庭在庭审时,诉讼当事人除列举事实外,还可广泛援引谚语,比如“勿因
黑猩猩丑就杀死它”“到癞蛤蟆家做客只能自贬身份”等,善用谚语的一方往往更占优势。有学者认为,当
地谚语的效力相当于英美法系中的法律箴言。据此可知( )
A.程序公正助推法律进步 B.风俗习惯影响立法原则
C.文化传统影响司法实践 D.遵循先例成为审判原则
14.17世纪,欧洲贵族男性穿着华美、妆容精致,且以戴假发和编发辫为时尚。从 19世纪中叶开始,工业
资产阶级引领服装潮流,男装简洁而实用。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科技进步提高生活水平 B.思想解放推动政治变革
C.上流社会引领流行风尚 D.生产变革促进社会进步
15.有学者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说:“无非是其通过探险活动在世界各大海洋形成了一个单一的航海体
高三四校联考历史学科 第 3页 (共 6 页)
{#{QQABTQwUoggAAAAAABgCEQUSCEAQkBACAIgGQAAEIAAAyRFABAA=}#}
系,那就是欧洲人如何控制海洋,并以此为基础将他们的影响力扩展到所有大陆的整个过程。”下列
选项中符合该学者评价角度的是
A. 物种的交流与交换 B. 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与扩散
C. 世界从分散到整体 D. 文明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
16.1960~1970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从 197.8亿美元增加到 397.5亿美元,从发达资
本主义国家的进口额也从 218亿美元增加到 413.6亿美元。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从 21.4%
下降至 17.6%。据此可知,该时期( )
A.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下降 B.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转变
C.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D.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削弱
第Ⅱ部分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17题 12分,18题 14分,19题 14分,20题 12分,共 52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吉尔伽美什》记载:“啤酒,麦芽酒,香油和葡葡酒:我给我的工人们喝的酒,如一条流淌
的河!”
史料二 科学家对高加索地区出土的一个约公元前 6000~5800 年的土陶罐进行了化学分析,发现其吸
收的有机化合物和葡萄酒的有机酸组成惊人的一致。
材料二
公元前 3000 年前后,葡萄酒先后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埃及。
公元前 2000 年前后,萄萄酒先后传入希腊、意大利半岛。
公元前 1000 年前后,葡萄酒逐步传播到地中海西岸。
公元前 2 世纪,葡萄酒传入中国。
中世纪的欧洲,葡萄酒的主要消费者是高级教士、贵族及城市富裕阶层。近代以后,消费群体逐步扩大
到社会各阶层。
15~16 世纪,西班牙人持葡萄酒带到拉丁美洲。
18~19 世纪,英国人将葡萄酒带入澳大利亚、新西兰。
19 世纪中期,美国葡葡种植业和酿造业快速发展。
20 世纪 90 年代,由法国制定的原产地命名葡萄酒法规在欧盟广泛推行。
21 世纪以来,中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成为世界上生产和消费葡萄酒的主要国家。
——以上材料改编自[法]迪迪埃·努里松《杯酒人生:葡萄酒的历史》等
(1)根据材料一的两则史料探究葡萄酒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6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葡萄酒发展的特点。(6分)
高三四校联考历史学科 第 4页,共 6页
{#{QQABTQwUoggAAAAAABgCEQUSCEAQkBACAIgGQAAEIAAAyRFABAA=}#}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敦煌户籍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
户籍年代 均田户数 受足户数 平均每户应受田亩数 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
高宗时期 1 0 101.0 69.0
武则天时期 4 0 143.5 102.0
玄宗时期 32 2 148.7 106.6
代宗时期 11 2 149.3 89.8
注:唐代上柱国按规定受勋田 3000 亩,表中是排除了上柱国户后的数据。
——改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材料二 白居易的《赠友》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胡(何)为秋夏税,岁岁输铜
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弹”;表达了对租庸调法的认同,“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不求土所无,不
强人所难。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主张“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柳宗元的《答元饶州论政理书》
指出,两税法实行按户等征税,富人贿赂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税,导致“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
横侈泰而无所忌”。他认为要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只有“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间”,即恢复以身丁为本的租
庸调法。
——改编自付志宇《唐人诗文所见两税法变革补证》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均田制推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2)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白居易、柳宗元对唐代税制改革的看法。(8分)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塞尔登中国地图》长 160 厘米,宽 96.5 厘米,采用中国古代风景画手法,使用汉字标注,并采
用上北下南方位,同时标识了欧洲风格的罗盘和比例尺条。图中明朝信息最为丰富,北京城、黄河、各省边
界等都有详细描绘。但却仅位于地图左上部分,中国南海前所未有地占据了中央位置。地图展现了东亚和东
南亚全貌,覆盖了西起印度洋、北抵日本海、东南达印尼中部诸岛的广大地区。该地图瞻观性较高,但它并
非一幅中国传统的陆地舆图,而更可能是一幅航海路线图。这些航线以中国南部的泉州与漳州港为起点,形
成一个网络、最远可达地区最西端的印度于利于特港。图中还标注了如何前往也门、阿曼和霍尔木兹海峡。
有学者根据图中信息判定,该地图为明末中国人所绘。
——摘编自(加)卜正民著《塞尔登的中国地图:重返东方大航海时代》等
高三四校联考历史学科 第 5页 (共 6 页)
{#{QQABTQwUoggAAAAAABgCEQUSCEAQkBACAIgGQAAEIAAAyRFABAA=}#}
材料二 世界大洲分布图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学者判断这幅地图为中国人所绘制的依据,以及该地图的意义。(6分)
(2) 阅读材料二,围绕“1900-1945年的社会进步”,从不同视角设计补充相关地图信息,并说明设计理由。
要求:用文字表达地图信息,不必图示;设计至少有两个视角。(8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不间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融汇各地域文化的涓涓细流,内涵不断丰富,影
响逐渐扩大,形成“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气象。
选择一个地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地域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要求:
选择的地域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
高三四校联考历史学科 第 6页,共 6页
{#{QQABTQwUoggAAAAAABgCEQUSCEAQkBACAIgGQAAEIAAAyRFABAA=}#}2024届广东省四校高三第一次联考
高三历史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B D A C D B D A B B
11 12 13 14 15 16
C A C C D A
1.【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石器晚期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关系的
变化,引发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促使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B 项正确;进入新石器时代
后,人们有了比较固定的农业聚落,开始出现氏族的公共墓地,时间上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 A 项;农业的
产生意味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始,排除 C 项;新石器时代晚期还没有使用文字,排除 D项。故选 B 项。
2.【答案】D
【详解】本题是原因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到时战国晚期(中国), 内
容是军队数量明显增加。据所学可知,这是因为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在人口迅速增加的基础上,军
队的数量也必然增加,D项正确;战国晚期军队数量明显增加,虽然与诸侯争霸有关,但军队数量的增多更
主要的原因是生产力发展,人口增多,国力增强,故排除 A 项。据所学可知,周武王时期也有军事理论,只
不过战国时期伴随着兵家的出现,军事理论更系统,排除 B 项;据所学可知,“政治制度的演进”说法笼统,
指代不明,而且政治制度与军队数量的多少没有必然关系,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3.【答案】A
【详解】本题是本质题也是影响题。题目的时空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至东汉后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州部
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可见,地方势力在增强,故不利于统一国
家的巩固。结合所学可知,东汉后期由于中央朝廷的持续衰弱,原本的“十三州”监察区开始正式成为行政区
划,而其行政长官虽名义上仍由皇帝任免,但实际上已经脱离朝廷掌控,州刺史和州牧权力大增,对郡、县
两级管理拥有绝对的管辖权。所以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A
项正确;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并非导致九品中正制形成的直接原因,排除 B 项;东汉
后期各州刺史、州牧开始正式划地自治,全面掌握辖区内军政财大权,而朝廷对此已经无能为力,不利于抑
制豪强的势力,排除 C 项;材料此举增强了地方州长官的权力,弱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4.【答案】C
【详解】本题是本质题。据本题的时空是:南北朝时期。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互派
使节,要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都是汉族士族。可见,南北朝都接受汉族文化。结合所学可
知,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尤其是孝文帝改革,学习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因此南北政权都有利于对华夏
文化的认同,C 项正确;南北政权处于对峙局面,而不是和好,排除 A 项;材料反映南北政权对华夏文化的
认同,而没有进行南北政权的比较,排除 B 项;;北朝政权仍然是鲜卑族控制,汉族高门产没占据优势,排
除 D 项。
5.【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是原因题。据本题时空是:西汉、隋朝(中国)。根据材料“西汉与隋京
畿区示意图”可知,与西汉京畿区相比较,隋朝的京畿区向以洛阳为中心的东部延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
朝时期,人口大量增加,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亟需通过南粮北运等形式来缓解关中地区的经济压力,D项正
确;材料中描述的是隋京畿区的东移,与制度变革无关,排除 A 项;隋朝京畿区的变动目的是缓解经济压力,
而民族融合是东移带来的影响,排除 B 项;京畿区的东移,与拓宽财政收入来源无关,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6.【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阅读材料
表格数据可知,从北宋宝元元年(1038 年)至元丰元年(1078 年),三路(北宋的地方行政区)的客户(没
{#{QQABTQwUoggAAAAAABgCEQUSCEAQkBACAIgGQAAEIAAAyRFABAA=}#}
有土地的农民)比率都呈现上升趋势,这个趋势表明失去土地的农民数量增多,反映了土地兼并程度的加深,
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客户比率的变化,不能体现区域经济的差异,排除 A 项;客户比率的增加,不能反
映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 C 项;客户比率的增加,反映了贫富差距的扩大,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7.【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初(中国)。据材料“明
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及所学知识可知,百姓对邻里的情况相互知晓,有利
于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进而加强对民间的控制,D 项正确;明初没有实行保甲制度,而且强化
保甲制也非其目的,排除 A 项;邻里之间“知晓丁数、职业”是为了加强对民间的控制,与经济均衡发展没有
直接关系,且邻里之间的相互了解不能促进经济“均衡”发展,排除 B 项;明清时期,对人口流动进行严格的
限制,但并不禁止人口流动,C 项表述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8.【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
中图片信息可知,清代《升平乐事图》描绘的是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在图中可以看到“魁星”在“鳌”上站立,
寓意独占鳌头,体现了科举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A 项正确;”独占鳌头”是人们的美好愿景,没有体现迷
信色彩,排除 B 项;材料描述的是科举文化的影响,没有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清代文人的意境情趣,
排除 C 项和 D 项。故选 A 项。
9.【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鸦片战争后,……清朝原有的法律体系随之发生改变”可知清政府通过
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B 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清朝借鉴西方法律,排除 A 项;保护海外华侨与对外开放无关,
排除 C 项;《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这体现了条约对中国国内法的影响,
但这与题干的主旨“清朝根据局势变化修订和新出台法律”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0.【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结合所学,50-60 年代是美苏两极对峙时期,中苏、中美关系交恶,我国发扬自力
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取得工业化建设的成就,B 项正确;1957 年“一五”计划完成,排除 A 项;1964 年底正
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排除 C 项;1995 年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排除 D项。故选 B 项。
11.【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是影响题。时空是古代史(罗马)。据材料“自罗马共和国晚期起,拱门
形制逐渐成为古罗马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结合图示可知拱门形制在亚述、安息宫殿门和罗马凯旋门上都有
应用,说明人类文明之间存在交流和融合,有利于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和融合,C 项正确;“改变了文化中心
的分布”,表述夸大,排除 A 项;仅从拱门形制的应用,无法断定区域文化的统一,排除 B 项;仅从建筑的
特色,并不能看出民族文化的内核信息,排除 D项。故选 C 项。
12.【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是本质题。时空是 13 世纪英国。根据“羊毛应该……为单位出售,怎样
卖收益最大、好处最多,就怎样卖。”可得出原来自给自足的庄园,也开始依据市场的规律,寻求农产品价值
利益的最大化,反映出此时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农业的经济转型趋势初显,A 项
正确;;材料只体现寻求农产品的价格最大化,没有体现其结果,所以不能得出获利丰厚,排除 B 项;题干
涉及时间 13 世纪,当时封建庄园并未崩溃,排除 C 项;据所学可知,圈地运动是英国 15 世纪至 19 世纪的
土地变革运动,题干涉及时间是 13 世纪,与圈地运动的时间不相符,排除 D项。故选 A 项。
13.【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是推断题。空间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根据材料可知,非洲传统
法庭在庭审时,除了可以列举事实,还可以援引谚语,而谚语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言简意赅的短语,能够反
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非洲传统法庭上可以援引谚语,体现了文化传统影响
司法实践,C 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公正的程序,且司法实践中更应重视证据,而材料强调在诉讼时援引
谚语的一方往往更占优势,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法律的进步,排除 A 项;材料只是强调诉讼过程,并没有强调
谚语是立法的原则,排除 B 项;遵循先例指的是在以前判决中的法律原则对以后同类案件有约束力,援引谚
语不等于遵循先例,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QQABTQwUoggAAAAAABgCEQUSCEAQkBACAIgGQAAEIAAAyRFABAA=}#}
14.C
【解析】阅读题干材料获取的重要信息有“探险活动”、“世界各大海洋形成了一个单一的航海体系”、“欧
洲人如何控制海洋”、“将他们的影响力扩展到所有大陆”、通过这些信息不难判断该学者评价的历史事件
是“新航路的开辟”,该学者认为新航路的开辟的重大影响是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说明该学者运用全球史
观(视野)来评价新航路的开辟,与该学者评价角度符合的是 C 项。A项是社会史观(视角),B 项是革命
史观(视角),D 项是文明史观(视角),均排除。
15.【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是本质题。时空是:17——19 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可知,17 世纪,
欧洲贵族引领服装潮流,而到了 19 世界中叶,转变为工业资产阶级引领潮流,从侧面反映了工业革命对潮
流的影响,从“以戴假发和编发辫为时尚”到“男装简洁而实用”,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故 D 项正确;材料
中描述的是引领服装潮流,没有体现生活水平的提高,排除 A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思想解放,也没有体现社
会变革,排除 B 项;上流社会引领流行风尚是两者的相同点,而非变化,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6.【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可知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和进
口额一直在增多,但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却在下降,由此可知发达国家在世界出口额比重
中占据较高比例,发达国家增加对外出口会挤压发展中国家本民族工业的发展空间,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
位下降,A 项正确;此时世界经济格局并未发生重大转变,仍然是发达国家主导,排除 B 项;1995 年世界贸
易组织的建立,推动了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时间不符,排除 C 项;根据材料可知南北国家之间的
经济联系不断增强,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7.【参考答案】
(1)史料一是史诗,属文学作品,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有助于研究古代西亚地区葡萄酿酒业的发展,但具有夸
张性。可以推断古西亚地区葡萄种植业的发展推动了当地酿酒业的兴旺,成为人们的日常饮料(或从中可以
推断古代葡萄酒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史料二是实物史料,史料价值高,有利于探讨葡萄酒的起源地和起源时间。可以推断葡萄种植和葡萄酒的酿
造故乡来自于东方高加索山区(或这一发现推断出古代葡萄酒制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6000~5800 年)。
(答对 1 则史料价值及推断得 3 分,答对 2则得 6 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特点:历史起源早;由局部地区向世界逐步推广;葡萄酒的消费逐步市民化;伴随近代殖民扩张向外
传播;葡萄酒的生产逐步法制化;葡萄酒生产与消费中心随着时代发生变化。(1 点 2 分,任 3 点 6 分)
18.【答案】
(1)问题:均田户数较少,受足户数比例更低(或未授田户数多),实际应受田远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要求。
(2 分)
原因:国家政局的变动;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私田的存在;人口增长;政府掌控土地的减少。(1 点 2
分,任 2 点 4 分)
(2) 评析:
白居易批评两税法导致钱重物轻的社会现象,加重人民负担,主张恢复租庸调制。柳宗元认为两税法导致贫
富差距更大,社会问题更大,主张恢复租庸调制。(2 分,或写“两人都指出两税法的弊端,主张恢复租庸
调制”也可得分)
白居易和柳宗元观点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存在以偏概全。(2 分)
一方面,他们认识到两税法带来的社会问题,他们关注普通农民,希望减轻百姓负担,对于维护封建社会的
稳定具有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他们没有认识到两税法在当时的积极作用,他们站在封建国家的角度分析
问题,代表了农耕经济的要求,其主张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减轻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4
分)
(要求:概括出白居中易及柳宗元的观点 2 分,作出评价 2 分,能写出其积极性得 2 分,能写出其局限性得
2 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敦煌户简残卷所见唐代均
田户受田情况表”,得出均田户数较少,受足户数比例更低,实际应受田远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要求。
原因:从玄宗时期,均田户数较多,结合国力分析,得出国家政局和经济的发展;从土地兼并的角度分析,
{#{QQABTQwUoggAAAAAABgCEQUSCEAQkBACAIgGQAAEIAAAyRFABAA=}#}
得出土地兼并的愈演愈烈;据材料“唐代上柱国按规定受助田 3000 亩”,得出私人田产的存在;从国家掌控的
土地分析,得出政府掌控土地的减少。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白居易的《赠友》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
物轻而伤农的现象……”得出批评两税法不合理的征税方式,两税法导致钱重物轻的社会现象,加重人民负担,
主张恢复租庸调制。柳宗元:据材料“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得出两税法导
致贫富差距更大,社会问题更大,主张恢复租庸调制。两者都看到了两税法的消极影响。故评析时应先概括
两人的观点,再对其观点进行表态,然后从积极、消极两方面陈述理由。
19.[参考答案]
(1)依据:地图的内容使用中国古代绘画手法,使用汉字标注;采用中国传统上北下南的方位标注,有关
明朝的内容最为丰富;以中国南海为中心;航线网络以中国的泉州和漳州港为起点。(3 分,1 点 2 分,2 点
3 分)
意义:有助于了解中国明朝后期的对外经贸往来;为了解当时中国和东亚、东南亚甚至其他地区的地理
状况提供了较为翔实的资料;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对于世界的认知;有利于研究当时的中外交往,加强了中外
交流。(3 分,1 点 2 分,2 点 3 分)
(2)每个视角及说设计理由 4 分,设计理由需包含空间、时间、内容等信息,共 8 分,只有视角没有设计理
由不给分。
视角 1:高速公路的发展。设计理由: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汽车工业的发展,道路建设也随之发展,
高速公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出现,且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尤其以美国和德国为主,这体现了第二次工业
革命对生产力的极大推动。在设计时通过标注各洲高速公路的路线体现此时期高速公路的发展。(4 分)
视角 2:城市化的发展。设计理由: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城市化的快速
发展,1900 年世界城镇化水平只有 13.3%,但到 1945 年,世界城镇化水平达到了 29.6%,尤其是英美法德
等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化水平较高,在设计时通过标注各洲大城市、中小城市、城镇的数量体现此时期城市
化的发展。(4 分)
视角 3:科学技术的发展
视角 4:高等教育的发展
视角 5:博物馆的发展
(1)本题是史料实证及影响类材料分析题。“学者判断这幅地图为中国人所绘制的依据”需从材料出发,
根据“采用中国古代风景画手法,使用汉字标注,并采用上北下南方位”可知是地图的内容使用中国古代绘画
手法,使用汉字标注;采用中国传统上北下南的方位标注;根据“图中明朝信息最为丰富”得出有关明朝的内
容最为丰富;根据“中国南海前所未有地占据了中央位置”得出以中国南海为中心;根据“这些航线以中国南部
的泉州与漳州港为起点,形成一个网络”得出航线网络以中国的泉州和漳州港为起点。“意义”根据对地图内
容的描述和所学可知,这幅图上有中国对外航海路线的网络,因此有助于了解中国明朝后期的对外经贸往来;
而且为了解当时中国和东亚、东南亚甚至其他地区的地理状况提供了较为翔实的资料;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对
于世界的认知;有利于研究当时的中外交往,加强了中外交流。
(2)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1900-1945 年(世界),关键词是“社会进步”。补充相关
地图可选择世界高速公路的分布,设计上主要体现伴随着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发展推动了高速公路的发展,
涉及到主要国家有美国、德国等,通过直观展现世界高速公路的路线来表现高速公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也可选择城市化角度,设计上体现大城市、中小城市、城镇在地图上的位置,通过直观展现各洲大城市、中
小城市、城镇的数量来表现城市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等等。
20.【示例一】
地域:黄河流域。
观点: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2 分)
论述:黄河流域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动植物资源丰富,中国先民很早在这里繁衍生息。旧石器时代有丁村
人、蓝田人,在新石器时代出现了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代代先民繁衍生息、辛勤劳动,刻画
出中华文明的成长轨迹。新石器时代,先民使用磨制石器工具,开创了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业,产生了各式
各样的农业工具,生活逐渐稳定,由此进入农耕文明。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孕育了中国的自然观、时间观、
{#{QQABTQwUoggAAAAAABgCEQUSCEAQkBACAIgGQAAEIAAAyRFABAA=}#}
宇宙观乃至伦理观。农耕的发展促进了制陶等手工业的发展,产生精美的陶器代表:彩陶和黑陶,兼具实用
性和艺术性,奠定了中华文明精于工艺、善于创造的基因。生产的发展催生文字的出现,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表达了先民的需求和意愿,之后文字逐渐摆脱图形的束缚,接近我们熟悉的样貌。由于农耕生产的发展,社
会分化随之出现。新石器晚期大汶口文化、山西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礼器,阶级阶层分化明
显,中国即将进入阶级社会的门槛,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传说中五帝之首
的黄帝是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尊称为华
夏始祖,成为中华民族的纽带和精神核心。五帝中最后两位尧、舜,尧禅让于贤能的舜的做法成为后世国家
治理中任人唯贤的思想源泉。(8 分)
因此,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扮演了中心的地位。(2 分)
评分说明:
1.论题部分2分,要求:观点清晰,结合地域信息提炼历史认识。
2.阐述部分8分,至少结合两个史实加以阐述,要求:逻辑清晰、阐述充分。
3.结论部分2分,照抄论题不给分。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中国古代史。首先,阅读材料明确主要含义,即中华文明
的产生与发展源自于各地域文化的交流。依据问题“选择一个地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阐述该地域对
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来选择一个地域和拟定观点。例如:地域可以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江南地区)、西
域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等。观点表明所选地区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例如:黄河流域是中华文
明重要的发祥地。然后,结合这一地区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等方面来阐述对中华文
明的发展的影响。最后,归纳总结。
{#{QQABTQwUoggAAAAAABgCEQUSCEAQkBACAIgGQAAEIAAAyRFABAA=}#}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