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2022-2023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葫芦岛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据下表,最适合描述中国与罗马共性的词汇是( )
历史时期 古代中国 古代罗马
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 秦国商鞅变法 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3世纪 秦始皇统一中国 罗马统一意大利
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 罗马强盛时期
A. 秩序与统一 B. 人治与法治 C. 扩张与稳定 D. 平乱与治世
2. 13世纪中后期,意大利社会弥漫着一股追逐时尚、讲究排场的奢侈之风。城市市民在学习和模仿贵族阶层的消费方式和审美品位的同时,也不断将自身特有的消费习惯和审美趣味融人奢侈品的生产之中。由此可知,当时意大利
A. 人文主义腐蚀社会风气 B. 工商业阶层不断发展壮大
C. 民主政治得到快速发展 D. 底层民众的思想获得解放
3. “那里有爬满青藤的金字塔,有古木参天的城市废墟,有令人瞠目的巨大而精美的雕刻艺术,有无数让人难以解释的谜团……奥尔梅克、玛雅、托尔特克、阿兹特克、印加……数不清的故事在密林中悄然上演,难以计数的黄金在无人知晓的洞穴、深井中沉睡,直到欧洲人背着火枪的身影在密林外闪现……”这是某部著作中的一段描述,可能出自( )
A. 《古代近东文明——古代两河文明、埃及文明、波斯文明研究》
B. 《亚历山大远征记》
C. 《探寻古希腊文明》
D. 《黄金帝国的落日:追踪美洲古代文明》
4. 16世纪至17世纪早期,欧洲许多国家物价飞涨,出现了所谓的“价格革命”。关于欧洲“价格革命”原因的认识,我国史学界大多认为价格革命是新大陆金银的流入所致;后来有研究者认为社会需求的大量增加,供求的失衡也是造成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 )。
A. 立场不同得出结论也不同
B. 后期研究比主流观点更可信
C. 缺少权威人士支持均不合理
D. 随着研究的深入而趋于全面
5. 16至17世纪,欧洲的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近代科学兴起,被称为“科学革命”。科学革命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这些离不开科学家们的巨大贡献。其中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的是( )
A. 哥白尼 B. 布鲁诺 C. 伽利略 D. 牛顿
6. 17至19世纪,资产阶级在一些国家相继进行了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革命与改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在这一进程中,英国、美国和法国走在前面,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展,俄国、日本、意大利和德国等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资产阶级代议制得到普及。对此阐述准确的一项为( )
A. 英国通过颁布《权利法案》,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B. 美国通过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总统共和政体
C. 法国通过颁布1871年宪法,确立议会共和政体
D. 德国通过颁布1875年宪法,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7. 电话是电气时代的产物,1876年3月10日,美国人贝尔与他的同事试验了世界上第一台可用的电话。以下说法与这一时期阶段特点相吻合的是( )
A. 西方社会处于早期殖民扩展阶段,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B. 西方社会处于工匠经验积累阶段,手工工场兴起发展
C. 西方社会处于生产力跨越式阶段,科技生产紧密结合
D. 西方社会处于民族国家形成阶段,重商主义思想盛行
8.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广泛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工业革命引起的社会变化,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共同创立了富有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其吸收与借鉴前人的理论成果有( )
①德国古典哲学 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③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④剩余价值学说 ⑤唯物史观
A. ①②③ B. ①④⑤ C. ②③④ D. ③④⑤
9. 某中学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搜集了甘地、扎格鲁尔、桑迪诺的相关史料。据此可以推断其研究课题是( )
A.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 B. 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
C.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D.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10. 列宁在一次报告中指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下列对此报告理解正确的是( )
A. 第二阶段革命后出现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B. 蕴含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C 第二阶段革命推翻了封建罗曼诺夫王朝
D. 第一阶段革命性质为社会主义民主革命
11. 下面是某条约的主要内容。这一条约第一,德国及其各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第二,重划德国疆界第三,瓜分德国殖民地第四,限制德国军备……据此可知( )
A. 埋下诸多矛盾隐患 B. 建立起欧洲均势的国际新体系
C. 使德国被分区占领 D. 加剧了美日在远东地区的矛盾
12. 在如表的选项中,史实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B 1933年希特勒上台组阁 二战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C 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D 1945年成立联合国 实行“全体一致”原则
A. A B. B C. C D. D
13. 1964年,戴高乐领导下的法国冲破美国设置的反华阵线,与中国建交;1966年,法国正式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1969年,联邦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勃兰特上台后主张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这能够反映( )
A.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被冲破 B. 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
C 社会主义阵营影响力扩大 D. 欧盟崛起挑战了美国霸权
14. 对以下国际组织的评价正确的是( )
A. 以上经济组织是自由放任政策发展的必然产物
B. 标志资本主义经济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C. 破坏国际经济秩序,不利于金融、贸易发展
D. 为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贸易霸主提供有利条件
15.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是20世纪的历史潮流……它首先在亚洲出现高潮,接着转向非洲和拉丁美洲,一浪高过一浪,殖民主义体系的堤坝一块块塌落。从4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大约30年左右时间,在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独立国家体系。这一体系的形成( )
A. 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B. 促进亚非拉独立运动的高涨
C. 表明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 D. 直接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6. 如表是不同层级国际治理组织和相应的治理机制。此表可以说明国际社会( )
1999年 二十国集团组织成立
2001年 上海合作组织建立
2009年 金砖国家领导人首次会晤
2015年 新开发银行成立
A. 认识到时代主题不再是和平与发展 B. 改革全球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协调
C. 筑牢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作意识 D. 以国际组织和国际法推动了全球化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均为必做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为了获取充足的生存资料,一方面,通过殖民掠夺,使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动、植物原料被带回欧洲,如玉米、土豆等。另一方面,欧洲人还将自己本土的一些动、植物带到殖民地,大量生产,以弥补欧洲食物原料供应的不足,如:变种小麦。在1750年至1850年,小麦逐渐取代了其他谷物的地位,引起了欧洲真正的食物革命,白面包不再是富人的专利和地位的象征,也不再是穷人奢望的食品。所有这一切促使欧洲人对食物原料的开发与利用趋于世界化。
——摘编自《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材料二 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但在1500年左右,它变成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其巨大的影响波及各方。一般看来,这一变化对欧洲人是有利的,但对其它地方的人则意味着灾难,如由于欧洲传来的天花等疾病,美洲人口大量减少;非洲出现跨大西洋的奴隶贸易,远至澳大利亚,则是长期存在的文化和语言的毁灭。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等《现代世界史:至187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食物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继比利时之后的是法国,不过,由于若干原因,其发展速度怪得多。法国的煤、铁资源的所在地相隔一定的距离,而且,1871年,铁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割让给德国,进一步削弱了法国的地位。法国工业传统上专门生产极不适合机械化和大量生产的奢侈品。此外,劳动力供应受到限制,因为行会力量很强大,农民们又不愿意离开土地,尤其是在革命期间分配土地之后。不过,工业化的确逐渐影响了法国北部——在阿尔萨斯—洛林以及里尔、鲁昂和巴黎的周围地区。然而,事实仍旧是,到1914年,法国并未象比利时、英国或德国那样彻底工业化。
——摘编自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德国的工业化方式截然不同于法国。1871年以后,德国工业以巨人般步伐前进,使欧洲其他所有的经济,包括英国的经济,都落后了。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促成了这一惊人的进步。同时,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获得,使德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又增加了宝贵的铁储备物。德国还占有这样的优势:一开始就拥有比英国较陈旧的设备更有效的新式机械。而且,德国政府还通过建立运河网、铁路网、必要时提供关税保护和津贴以及制定能培养出一连串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和技师的有效的教育制度,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这些因素使德国到1914年时能在钢铁、化学和电力工业方面超过欧洲其他所有的国家,能在采煤和纺织工业方面跟随英国之后。
——摘编自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法国工业革命发展“速度怪得多”以及德国工业革命发展“巨人般步伐”的各自原因。
(2)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影响工业革命发展的因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期以来,欧美史学界的关注点集中在欧洲发生的反法西斯战争,却很少涉及中国的抗战。这是因为西方史学界把二战看作主要是西方人内部的战争,其起点不可能在西方以外的地区。另外,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影响了西方对中国在二战中的贡献的研究兴趣,同时也增加了西方学界开展中国抗战史研究的难度。
——摘编自庄礼伟《二战史研究不应遮蔽中国抗战》等
材料二 当时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日本没有进入美国的经济区域,而苏联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当时就是这种情况,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基于当时的情况,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向白人世界的移民受到排斥,日本为了解决每年增加的100万人口问题,自然要利用满蒙这一新天地……
——摘编自【日】中村粲《大东亚战争的起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美史学界在二战史研究中很少涉及中国抗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村桀分析的日本侵华原因,并谈一谈对其言论的认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社会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
20世纪20年代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柯立芝繁荣、经济大危机胡佛自由放任
20世纪30年代 开展计划经济建设 罗斯福新政
20世纪40年代 苏联模式 凯恩斯主义盛行
20世纪50—60年代 苏联改革 建立福利国家 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0世纪70—80年代 中国改革开放 戈尔巴乔夫改革 减少福利政策
根据表的内容,围绕20世纪的“政策探索与调整”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根据材料提炼出恰当的论题,观点明确,阐述合理,史论结合)
葫芦岛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答案解析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据下表,最适合描述中国与罗马共性的词汇是( )
历史时期 古代中国 古代罗马
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 秦国商鞅变法 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3世纪 秦始皇统一中国 罗马统一意大利
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 罗马强盛时期
A. 秩序与统一 B. 人治与法治 C. 扩张与稳定 D. 平乱与治世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上表,可知从公元前5世纪~公元2世纪,古代中国分别与古代罗马经历了制定法律、完成统一、进入强盛时期三个阶段,说明这一历史阶段中国与罗马共性的词汇是应是秩序与统一,故选A项;古代中国是人治,古代罗马是法治,属于个性而不是共性,排除B项;秦国商鞅变法时期并不符合稳定的特点,排除C项;古代中国与古代罗马都存在统一,但并没有“平乱”,排除D项。故选A项。
2. 13世纪中后期,意大利社会弥漫着一股追逐时尚、讲究排场的奢侈之风。城市市民在学习和模仿贵族阶层的消费方式和审美品位的同时,也不断将自身特有的消费习惯和审美趣味融人奢侈品的生产之中。由此可知,当时意大利
A. 人文主义腐蚀社会风气 B. 工商业阶层不断发展壮大
C. 民主政治得到快速发展 D. 底层民众的思想获得解放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从材料可知,13世纪中后期,意大利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工商业阶层发展壮大,财富的增加使得他们追求富裕的生活,故选B;材料无法体现人文主义思想,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民主政治,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富裕的工商业阶层的奢侈之风,并非底层民众的思想获得解放,排除D。
【点睛】
3. “那里有爬满青藤的金字塔,有古木参天的城市废墟,有令人瞠目的巨大而精美的雕刻艺术,有无数让人难以解释的谜团……奥尔梅克、玛雅、托尔特克、阿兹特克、印加……数不清的故事在密林中悄然上演,难以计数的黄金在无人知晓的洞穴、深井中沉睡,直到欧洲人背着火枪的身影在密林外闪现……”这是某部著作中的一段描述,可能出自( )
A. 《古代近东文明——古代两河文明、埃及文明、波斯文明研究》
B. 《亚历山大远征记》
C. 《探寻古希腊文明》
D. 《黄金帝国的落日:追踪美洲古代文明》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的玛雅、托尔特克、阿兹特克、印加文明等都属于美洲地区,D项正确;A项涉及西亚和北非地区的,不符题意,排除A项;B项属于欧洲文明,不符题意,排除B项;C项涉及欧洲的希腊,与美洲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4. 16世纪至17世纪早期,欧洲许多国家物价飞涨,出现了所谓的“价格革命”。关于欧洲“价格革命”原因的认识,我国史学界大多认为价格革命是新大陆金银的流入所致;后来有研究者认为社会需求的大量增加,供求的失衡也是造成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 )。
A. 立场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B. 后期研究比主流观点更可信
C. 缺少权威人士支持均不合理
D. 随着研究的深入而趋于全面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至17世纪早期(欧洲)。从材料“价格革命是新大陆金银的流入所致;后来有研究者认为社会需求的大量增加,供求的失衡也是造成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可知,以前认为价格革命主要是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涌入导致的,后来的研究者从供求失衡方面来进行认识,从外部条件到内部条件的变化,说明随着研究日益深入,对事物的认识日益全面,D项正确;根据材料“我国史学界”、“后来有研究者”可知,两种观点都是史学研究者,不能说明因立场不同导致的观点不同,排除A项;后期的研究不一定比主流观点可信,排除B项;权威人士的支持并不是观点是否正确的判断标准,排除C项。故选D项。
5. 16至17世纪,欧洲的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近代科学兴起,被称为“科学革命”。科学革命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这些离不开科学家们的巨大贡献。其中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的是( )
A. 哥白尼 B. 布鲁诺 C. 伽利略 D. 牛顿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16至17世纪(欧洲)。据所学知识可知,伽利略推翻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依靠主观思考和纯推理方法所做出的科学结论,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因此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C项正确;哥白尼是日心说的创立者,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排除A项;布鲁诺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并把它传遍欧洲,被世人誉为是反教会、反经院哲学的无畏战士,是捍卫真理的殉葬者,排除B项;牛顿形成了一个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近代物理科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6. 17至19世纪,资产阶级在一些国家相继进行了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革命与改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在这一进程中,英国、美国和法国走在前面,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展,俄国、日本、意大利和德国等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资产阶级代议制得到普及。对此阐述准确的一项为( )
A. 英国通过颁布《权利法案》,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B. 美国通过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总统共和政体
C. 法国通过颁布1871年宪法,确立议会共和政体
D. 德国通过颁布1875年宪法,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至19世纪(世界)。根据材料“17至19世纪,资产阶级在一些国家相继进行了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革命与改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通过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了总统共和政体,B项正确;英国通过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政体,排除A项;法国通过颁布1875年宪法,确立议会共和政体,排除C项;德国通过颁布1871年宪法,确立君主立宪政体,排除D项。故选B项。
7. 电话是电气时代的产物,1876年3月10日,美国人贝尔与他的同事试验了世界上第一台可用的电话。以下说法与这一时期阶段特点相吻合的是( )
A. 西方社会处于早期殖民扩展阶段,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B. 西方社会处于工匠经验积累阶段,手工工场兴起发展
C. 西方社会处于生产力跨越式阶段,科技生产紧密结合
D. 西方社会处于民族国家形成阶段,重商主义思想盛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西方)。根据材料“电话是电气时代的产物,1876年3月10日,美国人贝尔与他的同事试验了世界上第一台可用的电话。”可知,电话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在此期间,西方社会处于生产力跨越式阶段,科技生产紧密结合,C项正确;西方社会处于早期殖民扩展阶段,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A项;西方社会处于工匠经验积累阶段,手工工场兴起发展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前,排除B项;西方社会处于民族国家形成阶段,重商主义思想盛行是在中世纪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8.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广泛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工业革命引起的社会变化,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共同创立了富有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其吸收与借鉴前人的理论成果有( )
①德国古典哲学 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③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④剩余价值学说 ⑤唯物史观
A. ①②③ B. ①④⑤ C. ②③④ D. ③④⑤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9世纪中叶(欧洲)。根据材料“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广泛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工业革命引起的社会变化,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共同创立了富有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可知,马克思吸收与借鉴前人的理论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其中包括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等,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都是马克思研究的成果,而非吸收与借鉴前人,④⑤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C项和D项。故选A项。
9. 某中学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搜集了甘地、扎格鲁尔、桑迪诺的相关史料。据此可以推断其研究课题是( )
A.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 B. 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
C.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D.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后(世界)。根据材料及所学得出主要结论: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一场影响深远的运动;扎格鲁尔是埃及独立运动领袖,华夫脱党创始人;桑迪诺是尼加拉瓜的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运动的领导人。由此可知,该同学研究的课题应该为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C项正确;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兴起,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是在二战后,排除B项;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是在二战后,排除D项。故选C项。
10. 列宁在一次报告中指出,革命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下列对此报告理解正确的是( )
A. 第二阶段革命后出现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B. 蕴含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C. 第二阶段革命推翻了封建罗曼诺夫王朝
D. 第一阶段革命性质社会主义民主革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7年(俄国)。根据材料“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报告应该是四月提纲,当时存在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第一阶段革命是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第二阶段革命是要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蕴含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B项正确;第一阶段革命后出现了苏维埃政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排除A项;第一阶段革命推翻了封建罗曼诺夫王朝,排除C项;第一阶段革命性质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排除D项。故选B项。
11. 下面是某条约的主要内容。这一条约第一,德国及其各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第二,重划德国疆界第三,瓜分德国殖民地第四,限制德国军备……据此可知( )
A. 埋下诸多矛盾隐患 B. 建立起欧洲均势的国际新体系
C. 使德国被分区占领 D. 加剧了美日在远东地区的矛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一战后(欧洲)。据材料“德国及其各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第二,重划德国疆界。第三,瓜分德国殖民地。第四,限制德国军备……”,结合所学可知是《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惩罚,对于德国惩罚过于苛刻,埋下诸多矛盾隐患,A项正确;建立起欧洲均势的国际新体系,形容的是维也纳体系,排除B项;使德国被分区占领,是在二战后,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德国的惩罚,并未提及对美日矛盾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12. 在如表的选项中,史实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B 1933年希特勒上台组阁 二战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C 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D 1945年成立联合国 实行“全体一致”原则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C项正确;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排除A项;1933年希特勒上台组阁,标志着二战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排除B项;1945年成立联合国,实行“大国一致”原则,排除D项。故选C项。
13. 1964年,戴高乐领导下的法国冲破美国设置的反华阵线,与中国建交;1966年,法国正式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1969年,联邦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勃兰特上台后主张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这能够反映( )
A.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被冲破 B. 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
C. 社会主义阵营影响力扩大 D. 欧盟崛起挑战了美国霸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欧洲)。根据题干内容,可以得出20世纪6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等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有所改善,国家利益是影响国家间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由此可说明社会主义阵营的影响力扩大,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在20世纪60时代并没有被冲破,排除A项;题干中并没有反映出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排除B项;欧盟成立于1991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4. 对以下国际组织的评价正确的是( )
A. 以上经济组织是自由放任政策发展的必然产物
B. 标志资本主义经济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C. 破坏国际经济秩序,不利于金融、贸易的发展
D. 为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贸易霸主提供有利条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世界)。根据材料信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建立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经济手段对全球进行控制和干预的工具,标志资本主义经济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B项正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是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全球表现,排除A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建立,是维护国际经济秩序的工具,有利于金融和贸易的发展,排除C项;二战后,美国企图称霸世界,但始终为实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5.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是20世纪的历史潮流……它首先在亚洲出现高潮,接着转向非洲和拉丁美洲,一浪高过一浪,殖民主义体系的堤坝一块块塌落。从4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大约30年左右时间,在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独立国家体系。这一体系的形成( )
A. 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B. 促进亚非拉独立运动的高涨
C. 表明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 D. 直接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随着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推动了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体系的形成,表明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C项正确;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推动了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体系的形成,而非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体系的形成促进亚非拉独立运动的高涨,B项因果倒置,排除;不结盟运动兴起于196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并且与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体系的形成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6. 如表是不同层级的国际治理组织和相应的治理机制。此表可以说明国际社会( )
1999年 二十国集团组织成立
2001年 上海合作组织建立
2009年 金砖国家领导人首次会晤
2015年 新开发银行成立
A. 认识到时代主题不再是和平与发展 B. 改革全球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协调
C. 筑牢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作意识 D. 以国际组织和国际法推动了全球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99年至2015年(世界)。据本格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1999年至2015年,成立有发达国家间的组织,成立有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合作的组织,这些组织都起到了改革全球治理机制,促进国际协调的作用,B项正确;当今时代的主题仍是和平与发展,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全球治理,并不是全球化,排除D项。故选B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均为必做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为了获取充足的生存资料,一方面,通过殖民掠夺,使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动、植物原料被带回欧洲,如玉米、土豆等。另一方面,欧洲人还将自己本土的一些动、植物带到殖民地,大量生产,以弥补欧洲食物原料供应的不足,如:变种小麦。在1750年至1850年,小麦逐渐取代了其他谷物的地位,引起了欧洲真正的食物革命,白面包不再是富人的专利和地位的象征,也不再是穷人奢望的食品。所有这一切促使欧洲人对食物原料的开发与利用趋于世界化。
——摘编自《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材料二 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但在1500年左右,它变成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其巨大的影响波及各方。一般看来,这一变化对欧洲人是有利的,但对其它地方的人则意味着灾难,如由于欧洲传来的天花等疾病,美洲人口大量减少;非洲出现跨大西洋的奴隶贸易,远至澳大利亚,则是长期存在的文化和语言的毁灭。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等《现代世界史:至187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食物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
【答案】(1)原因:①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②殖民扩张使食物品种相互交流。③工业文明的需要和促进。
(注:以上,答出两点即可)
作用:①世界各地的食物品种增加,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②世界物种的广泛交流,打破了食物品种的地域限制。③有利于餐饮礼仪的进步和发展。④加强了世界饮食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注:以上,答出两点即可)
(2)途径:全球航路开辟。
影响:①使欧洲形势发生了改变,军事技术得到发展。②大量的财富流入欧洲。③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④欧洲传来的疾病导致美洲人口大幅减少。⑤奴隶贸易导致非洲青壮年劳动力锐减。⑥美洲、澳大利亚等地传统文化和语言的毁灭。
(注:以上,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原因:①结合美洲的发现可分析出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②根据材料“”通过殖民掠夺,使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动、植物原料被带回欧洲,如玉米、土豆等。另一方面,欧洲人还将自己本土的一些动、植物带到殖民地可分析出殖民扩张使食物品种相互交流。③结合工业革命可分析出工业文明的需要和促进。
作用:①根据材料“弥补欧洲食物原料供应的不足”可分析出世界各地的食物品种增加,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②结合物种的交流可分析出世界物种的广泛交流,打破了食物品种的地域限制。③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有利于餐饮礼仪的进步和发展。④根据材料“有这一切促使欧洲人对食物原料的开发与利用趋于世界化”可分析出加强了世界饮食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途径:根据材料“在1500年左右,它变成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其巨大的影响波及各方”可分析出全球航路开辟。
影响:①结合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可分析出使欧洲形势发生了改变,军事技术得到发展。②结合金银大量运往欧洲可分析出大量的财富流入欧洲。③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④根据材料“欧洲传来的天花等疾病,美洲人口大量减少”可分析出欧洲传来的疾病导致美洲人口大幅减少。⑤根据材料“非洲出现跨大西洋的奴隶贸易”可分析出奴隶贸易导致非洲青壮年劳动力锐减。⑥根据材料“长期存在的文化和语言的毁灭”可分析出美洲、澳大利亚等地传统文化和语言的毁灭。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继比利时之后的是法国,不过,由于若干原因,其发展速度怪得多。法国的煤、铁资源的所在地相隔一定的距离,而且,1871年,铁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割让给德国,进一步削弱了法国的地位。法国工业传统上专门生产极不适合机械化和大量生产的奢侈品。此外,劳动力供应受到限制,因为行会力量很强大,农民们又不愿意离开土地,尤其是在革命期间分配土地之后。不过,工业化的确逐渐影响了法国北部——在阿尔萨斯—洛林以及里尔、鲁昂和巴黎的周围地区。然而,事实仍旧是,到1914年,法国并未象比利时、英国或德国那样彻底工业化。
——摘编自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德国的工业化方式截然不同于法国。1871年以后,德国工业以巨人般步伐前进,使欧洲其他所有的经济,包括英国的经济,都落后了。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促成了这一惊人的进步。同时,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获得,使德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又增加了宝贵的铁储备物。德国还占有这样的优势:一开始就拥有比英国较陈旧的设备更有效的新式机械。而且,德国政府还通过建立运河网、铁路网、必要时提供关税保护和津贴以及制定能培养出一连串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和技师的有效的教育制度,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这些因素使德国到1914年时能在钢铁、化学和电力工业方面超过欧洲其他所有的国家,能在采煤和纺织工业方面跟随英国之后。
——摘编自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法国工业革命发展“速度怪得多”以及德国工业革命发展“巨人般步伐”的各自原因。
(2)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影响工业革命发展的因素。
【答案】(1)法国工业革命发展“速度怪得多”原因:所需煤铁资源空间分布不够合理,且受战争影响导致阿尔萨斯-洛林地区被割让;传统部门(如奢侈品等)与机械化大批量生产不适应。
德国工业革命发展“巨人般步伐”原因: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国家统一,为其提供了良好的政治保障;通过战争获得了重要工矿资源,进一步推动了其迅速发展。
(2)因素:国家是否统一,安定的政治环境,是开展与推进工业革命重要的前提与保障;能否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工业革命战略,是否能够及时做好相关产业优化升级是关键;完善国家基础设施,制定配套政策,整合国内资源,处理好国际外交环境是应有之意。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工业革命时期(法德)。据材料“法国的煤、铁资源的所在地相隔一定的距离,而且,1871年,铁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割让给德国”,得出所需煤铁资源空间分布不够合理,且受战争影响导致阿尔萨斯-洛林地区被割让;据材料“法国工业传统上专门生产极不适合机械化和大量生产的奢侈品”,得出传统部门(如奢侈品等)与机械化大批量生产不适应。
德国:据材料“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促成了这一惊人的进步”,得出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国家统一,为其提供了良好的政治保障;据材料“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获得,使德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又增加了宝贵的铁储备物”,得出通过战争获得了重要工矿资源,进一步推动了其迅速发展。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工业革命时期(法德)。从国家统一、政治环境与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出国家是否统一,安定的政治环境,是开展与推进工业革命重要的前提与保障;从国家工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分析,得出能否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工业革命战略,是否能够及时做好相关产业优化升级是关键;从国家基础设施,国内资源的角度分析,得出完善国家基础设施,制定配套政策,整合国内资源,处理好国际外交环境是应有之意。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期以来,欧美史学界的关注点集中在欧洲发生的反法西斯战争,却很少涉及中国的抗战。这是因为西方史学界把二战看作主要是西方人内部的战争,其起点不可能在西方以外的地区。另外,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影响了西方对中国在二战中的贡献的研究兴趣,同时也增加了西方学界开展中国抗战史研究的难度。
——摘编自庄礼伟《二战史研究不应遮蔽中国抗战》等
材料二 当时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日本没有进入美国的经济区域,而苏联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当时就是这种情况,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基于当时的情况,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向白人世界的移民受到排斥,日本为了解决每年增加的100万人口问题,自然要利用满蒙这一新天地……
——摘编自【日】中村粲《大东亚战争的起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美史学界在二战史研究中很少涉及中国抗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村桀分析的日本侵华原因,并谈一谈对其言论的认识。
【答案】(1)原因:①西方中心论对欧美史学界的影响;②冷战格局的影响(或答:两极格局的影响)。
(2)原因:①日本没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各国利用自己的势力范围排斥他国经济扩张;②日本需要解决每年不断增长的人口所带来的问题。
认识:①贸易或人口问题等均以不损害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前提;②材料中作者的观点模糊了战争的侵略性,是在为侵略战争辩护。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的世界。原因:①根据材料“欧美史学界的关注点集中在欧洲发生的反法西斯战争”可分析出西方中心论对欧美史学界的影响;②根据材料“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可分析出冷战格局的影响(或答:两极格局的影响)。
【小问2详解】
本题第一小问是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日本。原因:①根据材料“日本没有进入美国的经济区域,而苏联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当时就是这种情况,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可分析出日本没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各国利用自己的势力范围排斥他国经济扩张;②根据材料“日本为了解决每年增加的100万人口问题,自然要利用满蒙这一新天地”可分析出日本需要解决每年不断增长的人口所带来的问题。
本题第二小问是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认识:①根据材料“日本没有进入美国的经济区域”可分析出贸易或人口问题等均以不损害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前提;②结合日本侵华战争的史实可分析出材料中作者的观点模糊了战争的侵略性,是在为侵略战争辩护。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社会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
20世纪20年代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柯立芝繁荣、经济大危机胡佛自由放任
20世纪30年代 开展计划经济建设 罗斯福新政
20世纪40年代 苏联模式 凯恩斯主义盛行
20世纪50—60年代 苏联改革 建立福利国家 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0世纪70—80年代 中国改革开放 戈尔巴乔夫改革 减少福利政策
根据表的内容,围绕20世纪的“政策探索与调整”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根据材料提炼出恰当的论题,观点明确,阐述合理,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论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管理模式的相互影响。
阐述:大危机发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模式,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逐渐摆脱困境,二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盛行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借鉴了西方市场经济管理的合理成分,逐渐推行市场发展模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而西方国家大多推行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经济管理模式。
综上所述,经济管理模式并无国界之分。历史证明,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20世纪(世界)。据表格社会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分析,得出论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管理模式的相互影响。
阐述:首先,说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发展模式的借鉴,以便应对经济危机,进而说明二战后,国家干预模式盛行。
其次,说明中国改革开放对西方模式的借鉴,推行市场经济模式,进而取得巨大成就。
最后总结,得出经济管理模式并无国界之分。历史证明,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