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同步练习(含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同步练习(含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选择题
1.秦始皇废除自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汉武帝采取主父偃的“推恩”建议,颁布“推恩令”,还建立刺史制度。秦始皇和汉武帝这样做的共同目的是(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C.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D.杜绝官员贪污腐败
2.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
A.夏商周时期——早期文明与大一统国家的建立
B.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C.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宋元时期——政权分立的时代
3.西汉“大一统”这一历史概念的核心是
A.“大一统”即管辖疆域的大统一 B.由董仲舒发挥儒家学说而提出
C.除了疆域统一,思想、文化、经济上也统一控制 D.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4.阅读下面“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示意图,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C.注重农业生产 D.“以德化民”
5.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照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汉武帝此举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便利了经济发展
C.增强了地方实力 D.维护了思想统一
6.如下图所示《汉代讲经图》中所讲的内容可能是
A.《道德经》 B.《黄帝内经》 C.《诗》《书》《礼》《易》 D.《孙子兵法》
7.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其实他们的目的和实质是相同的,请回答他们的实质是 ( )
A.都是为了促进民族的融合 B.都是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政策
C.都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 D.都是为了增强军队的实力
8.汉朝对抗匈奴的高潮是( )
A.漠北战役 B.漠西战役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9.汉武帝兴办大学、还设立郡国学校,由朝廷统一管辖。又令郡县推举“孝廉”,“茂才”,供朝廷选用。由此可知,汉武帝( )
A.提供有教无类 B.打破了传统的选官格局 C.强化中央集权 D.确立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10.从秦朝统一到司马迁写《史记》的时代,郡县制虽然已经实行了100多年,但人们头脑中保留的还是诸侯割据时代的地域概念,思想观念上的统一还未确立起来。为此,司马迁时代的皇帝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A.焚书坑儒 B.休养生息 C.重农抑商 D.独尊儒术
11.据统计,西汉初期研究儒家经典的高级官员仅占5%,到西汉中期这一比例升高到45.1%,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 B.社会安定,国家统一
C.西汉确立了察举制 D.官吏素质的提高
12.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中有“秦皇汉武”之句,“汉武”的主要政绩是( )
A.出现“光武中兴”的治世局面
B.西汉王朝达到鼎盛
C.打败项羽,建立西汉政权
D.重视“以德化民”,社会安定
13.汉朝规定,凡产铁的郡里均设置铁官,即便不产铁的郡里也要在县一级设置小铁官。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这反映了汉朝( )
A.实行冶铁官营专卖 B.铁官代行地方政务
C.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D.铁器成为官方专用
14.汉武帝“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其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是接受了谁的建议( )
A.晁错 B.董仲舒 C.主父偃 D.贾谊
15.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只有学习儒家学说才能到朝廷担任官职的情况最早出现在
A.秦始皇时 B.汉景帝时 C.汉文帝时 D.汉武帝时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秦朝 汉朝
政治 秦始皇创立了① 汉武帝颁布了②
思想 丞相李斯曰:“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实行③ 建元五年,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诸子学官一时并罢;建元六年,“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及文学儒者教百人”;元朔五年,开办太学,培养儒家治术人才。——摘编自《汉魏六朝时期的教育变革》 汉武帝实行④
经济 ⑤ 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⑥
军事 北击匈奴,修筑⑦ ⑧战役后,匈奴无力与西汉对抗
(1)根据表格中的材料,补全秦朝和汉朝巩固统治的措施。
(2)综合上述材料,归纳秦汉时期的历史特征。
17.制度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武王灭商后,周公围绕分封制进行制度革新,立71国,姬姓居53。鲁国是周公长子伯禽封国,其封地有商朝遗民、伯禽所带周人、原奄国人,相互交流由此增多,有助于民族团结。周公将血缘亲疏关系引入分封制,建立了一整套由上到下、由亲到疏,遍及天下的治国体系。
——摘编自《周公的制度革新:分封制与宗法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公革新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分封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分封制的作用。
材料二 秦统治者把“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
——摘编樊树志《国史学概要》
(2)结合材料二指出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措?(列举两例)
材料三 ……所谓列侯者,非但食其邑入而已,可以臣吏民,可以布政令。……西都景、武而后(西汉景帝、武帝后),始令诸侯王不得治民,汉置内史治之。自是之后,虽诸侯王,亦无君国子民之实,不过食其所封之邑入,况列侯乎?
——马端临《文献通考·封建考》
(3)根据材料三回答,西汉景帝、武帝统治前后,诸侯王的权力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解决诸侯王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
(4)概括上述三则材料,指出统治者实施这些制度和措施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废除自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汉武帝采取主父偃的“推恩”建议,颁布“推恩令”,还建立刺史制度。他们这样做的共同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统治。A项正确;严密控制知识分子是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材料内容涉及的是政治,没有涉及经济,排除C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关于官员贪污腐败,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B项正确;夏商周时期没有形成大一统国家,排除A项;隋唐时期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排除C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权分立的时代,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汉武帝时期加强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疆域上的统一。政治上利用推恩令削弱诸侯,加强监察制度,强化中央集权。经济上统一货币和盐铁专卖。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疆域上派卫青、霍去病远征匈奴。C正确;AB都概括不完整。AB错误;汉朝初年为了发展经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D错误。综上故选C。
4.A
【解析】
【详解】
根据图片所给数据分析,西汉初期,诸侯历史强大,各自独霸一方,政治上公开反抗朝廷排列的官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A项正确;休养生息的政策是文帝景帝在位时期实行的,排除B项;题目考查的是政治角度,C项是经济角度,排除C项;D项是思想角度,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初年,诸侯国还有相当的势力。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材料“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照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体现的是推恩令。汉武帝此举为了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推恩令颁布是政治角度,与经济无关,排除B项;推恩令削弱了地方的实力,排除C项;为了维护思想统一,汉武帝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解析】
【详解】
根据图片及所学可知,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故《汉代讲经图》中所讲的内容可能是《诗》《书》《礼》《易》,C项正确;《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排除A项;《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排除B项;《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不要人民读书”,汉武帝“要人民只读一种书”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质都是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政策,B项正确;材料政策与促进民族的融合无关,排除A项;材料内容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加强思想控制,与增强军队的实力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西汉汉武帝与匈奴进行了三次大战,经过漠北战役沉重打击,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A项符合题意;三大战役中除了漠北战役外,还有河西之战和河南之战,没有漠西战役,B项排除;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之间的战役,C项排除;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起义中项羽大败秦军主力的战役,D项排除。故选A。
9.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武帝兴办大学、还设立郡国学校,由朝廷统一管辖。又令郡县推举“孝廉”,“茂才”,供朝廷选用”并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强化中央集权,C项正确;有教无类是体现教育公平,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打破了传统的选官格局,确立了儒家思想的地位,都是只体现题干某一方面意思,排除BD项。故选C项。
10.D
【解析】
【详解】
司马迁为西汉景、武年间,在黄河龙门的出生了,独尊儒术为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提出以后实现了西汉思想上的大一统,因此选择D项,A秦始皇时期焚书坑儒;C商鞅变法涉及重农抑商政策;休养生息与思想统一不符,因此排除ABC三项,选择D。
11.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独尊的地位逐渐确立,导致“到西汉中期儒家占公卿总数的45.1%,居于各家之首”,所以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A项正确;BC是儒家思想独尊地位的表现,排除;官吏地位的提高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解析】
【详解】
“汉武”指的是汉武帝,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B项正确;光武帝时期出现“光武中兴”的治世局面,排除A项;打败项羽,建立西汉政权的是汉高祖刘邦,排除C项;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社会安定,排除D项。故选B。
13.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可知,这体现了实行冶铁官营专卖,A项正确,排除BCD 三项。故选A项。
14.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其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即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这是汉武帝在接受主父偃“推恩”的建议后实行的,C项正确;晁错是向汉景帝提出“削藩”建议的人,排除A项;董仲舒是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的人,排除 B项;贾谊生活年代不在汉武帝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采取的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使得儒家思想成为了封建社会时期的正统思想,选项D符合题意;秦始皇时期实行的是焚书坑儒,排除A;汉景帝和汉文帝都是西汉初期的皇帝,比汉武帝早,排除BC项;故选D。
16.(1)①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可;不可答郡县制);②“推恩令”;③焚书(焚书坑儒也算对);④罢黜百家,尊崇儒术;⑤统一货币;⑥五铢钱;⑦长城;⑧漠北
(2)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解析】
(1)
根据材料一可知,秦朝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含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等。西汉实行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为了加强思想上大一统,秦朝焚书坑儒,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经济上,秦朝统一货币,发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在军事上,为抵御匈奴的威胁,秦朝修筑长城。汉武帝时期,统一铸造五铢钱。汉武帝时期,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匈奴。漠北战争后,匈奴无力对抗西汉。故分别填: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②“推恩令”;③焚书坑儒;④罢黜百家,尊崇儒术;⑤统一货币;⑥五铢钱;⑦长城;⑧漠北
(2)
综合材料一、二可知,秦汉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国家大一统的措施,故其历史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7.(1)目的: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依据:血缘亲疏关系(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作用:促进了交流,有助于民族团结;建立了一整套治国体系。(答出一点即可)
(2)皇帝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答出两例即可)
(3)权力被削弱;推行推恩令。
(4)巩固了统治(或巩固了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答出一点即可)
【解析】
(1)
问题一:依据材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灭商后,为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便大规模地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问题二:依据所学可知,分封制主要依据血缘亲疏关系(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问题三:根据材料一信息“相互交流由此增多,有助于民族团结。周公将血缘亲疏关系引入分封制,建立了一整套由上到下、由亲到疏,遍及天下的治国体系”可知,分封制有促进了交流,有助于民族团结;建立了一整套治国体系。
(2)依据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制度。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实行郡县制。
(3)
问题一:依据材料三信息“虽诸侯王,亦无君国子民之实”可知,诸侯王的权力被削弱。问题二:依据所学可知,为解决诸侯王问题,汉武帝推行推恩令。
(4)
依据上述材料可知,西周实施分封制、秦始皇建立高度集中政治体制,汉武帝推行推恩令,这些共同的作用就是巩固了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