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第一中学2022-2023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鸡泽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关于文明的产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 原始农业发展——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工的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B. 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发展——阶级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国家形成
C. 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D. 原始农业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2. 在一些较为古老的泥板中,1的60倍被写成一个比较大的“1”,但后来被简化成原来的大小,再将数字放在不同位置代表60的不同倍数,带有位值便利性的六十进位法于是诞生。从历史发明的角度看,此处与“古老泥板”有关的应是( )
A. 楔形文字——埃及人 B. 象形文字——印度人
C. 象形文字——希腊人 D. 楔形文字——苏美尔人
3. “万岁,尼罗河!你来到这片大地,平安地到来,给我们以生命。……正义的建立者,我打开心灵赞美你,并向你的大水致意!人们拿出谷物和祭品,在向一切神灵礼拜着……”最早记录以上诗歌的文字最有可能是( )
A. 甲骨文 B. 象形文字 C. 楔形文字 D. 字母文字
4. 从亚历山大东征、建立帝国起至公元前30年罗马最终消灭残存的托勒密王国,在近300年期间,自地中海至中亚的广袤疆域经历了希腊化的时代。对希腊化文明在政治上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亚历山大在东征中摒弃东方君主的绝对权威
B. 结合马其顿与东方王权制度建立君主专制政体
C. 希腊化文明是希腊古典文明的衰落与延伸扩展
D. 希腊化文明中的社会政治结构绝对整齐划一
5. 公元前6世纪,波斯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其欧洲部分主要指( )
A. 小亚细亚东半部 B. 巴尔干半岛北部
C. 红海东岸 D. 伊比利亚半岛南部
6. “罗马雇佣兵领袖日耳曼人奥多亚克废黜西罗马最后一个皇帝罗慕路斯,西罗马帝国遂告灭亡,标志着奴隶制度在西欧的崩溃。”西欧奴隶制崩溃于( )
A. 公元前4世纪前期 B. 公元前5世纪前期
C. 公元4世纪后期 D. 公元5世纪后期
7. 20世纪,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把公元前8—前3世纪称作是“轴心时代”。他认为,在这一时期,中国、印度和希腊都产生了著名的哲人和思想家。下列属于希腊并被称作西方“史学之父”的是( )
A. 修昔底德 B. 苏格拉底 C. 希罗多德 D. 君士坦丁
8. 波斯作为一个文明发展落后的国家,长期与先进的文明为邻。因此,波斯的文化吸收了较多的外来因素。这表现在,波斯( )
A. 学习斯巴达建立寡头政治 B. 采用西亚传统君主专制制度
C. 借用基督教加强思想教化 D. 继承亚历山大帝国行省制
9. 欧洲封建社会时期最大的封建主是( )
A. 国王 B. 贵族 C. 教会 D. 商人
10. 下列对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中各阶层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小封建主通过耕种的方式向帝王效忠 B. 大小封建主都是帝王的直接附庸
C. 大小封建主之间构成领主与附庸的关系 D. 各阶层之间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11. 西方史学家认为,西欧城市的兴起,“比任何后来的革命都更为重要,甚至比文艺复兴运动、印刷术的发明和罗盘针的发现,或比19世纪的革命和由此而产生的所有产业上的革命,也都更为重要。因为这些后来的革命,只是12到13世纪伟大的经济社会转化的从属的产物而已”。这一观点强调了西欧城市的兴起( )
A. 促进了科学文化知识传播 B. 刺激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 为工业革命奠定社会基础 D. 对社会转型起了推动作用
12. 1547年,年轻的伊凡四世亲政,在克里姆林宫举行加冕典礼,并自称“沙皇”。伊凡四世自称沙皇,其旨在凸显( )
A. 宣示那至高无上的君主权威 B. 彰显成为亚欧非大帝国的荣耀
C. 莫斯科公国为基辅罗斯取代 D. 标榜自己对上帝一片虔诚信仰
13. “伊斯兰教世界”是奉行伊斯兰教的国家和民族的统称,是当今国际舞台上一支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下列与“伊斯兰教世界”的形成有着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
A.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B. 罗马帝国的扩张
C.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D. 亚历山大帝国东征
14. 历史上建立过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影响东西方之间贸易的是( )
A. 阿拉伯帝国 B. 罗马帝国 C. 波斯帝国 D. 奥斯曼帝国
15. 13世纪初,在印度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建立的国家是( )
A. 德里苏丹国 B. 笈多帝国 C. 桑海 D. 新罗
16. 15世纪的一位埃及人写道,“穆萨国王(马里帝国14世纪上半叶的知名国君)到达埃及境内。前来朝拜安拉的古老寺庙并拜访世人敬仰的先知之嘉……人们说他所辖领土的长度相当于一个人步行3年的里程,而且还有14个属地(藩属国)。”据此可知,14世纪上半叶的马里帝国( )
A. 势力范围较为广阔 B. 尚未实现中央集权
C. 重视睦邻友好关系 D. 以基督教为国教
17. 为了养活庞大的人口,阿兹特克人巧妙地建造了浮动园地,将特斯科科湖的沼泽湿地变成可耕种的农田。这一创造性发明的主要原因在于( )
A. 岛屿众多不利于农业生产 B. 沼泽地更利于农作物生长
C. 需要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 D. 阿兹特克人充满智慧
18. 在罗马法院的广场上,耸立着一尊自由女神的雕像。在雕像的背后,镌刻古罗马法格言:为了正义,哪怕天崩地裂。这反映出( )
A. 罗马帝国统治下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
B. 古罗马境内实现了人人平等
C. 古罗马维护社会秩序的自然法理念
D. 罗马妇女已经获得了公民权
19. 下面图片所显示的场面,作战双方是( )
A. 奥斯曼土耳其—拜占庭 B. 西罗马—拜占庭
C. 波斯—奥斯曼土耳其 D. 马其顿—基辅罗斯
20. 关于字母文字在东方的发展演变,正确的是( )
A. 腓尼基字母——阿拉马字母——拉丁字母
B. 印度字母——阿拉马字母——拉丁字母
C. 腓尼基字母——阿拉马字母——印度字母
D 希腊字母——阿拉马字母——腓尼基字母
21.埃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希腊诸地的文化,都在其境内得到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在保留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带上了浓厚的伊斯兰教色彩。材料描述的应是中古时期( )
A.阿拉伯帝国文化 B.德里苏丹国文化
C.拜占庭帝国文化 D.俄罗斯帝国文化
22.据考古研究表明:在撒哈拉干涸沙漠成沙漠以前,农业系统在这一地区不断发展,供养了拥有广阔市场和贸易中心的众多村庄居民。市场和贸易中心有助于产生非洲文明,如( )
①加纳 ②马里 ③苏丹 ④东非的一些王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3.桑海帝国时期,杜尔称帝后,在倡导伊斯兰教的同时,一改之前全民当兵的做法,行职业军队制度,从被征服的人中征兵,除水军外还建立步兵和骑兵部队,使桑海版图进一步扩展。据此可知,杜尔的军事改革( )
A.提升了国家的军事实力 B.增强了桑海帝国的行政效能
C.激发了民众的参军热情 D.创建了政教合一的管理体制
24.古代某一文明中有一现象:最重要的献祭是人类的血祭。他们认为这样做能够鼓舞众神,给他们的玉米带来雨水。这里的“他们”是( )
A.玛雅人 B.苏美尔人 C.古埃及人 D.古印度人
25.印加首都库斯科城建于海拔3000米的高原上,城内供水设施完备,四通八达。宫殿、神庙和城堡皆以巨石建成,不施灰泥,严丝合缝,以至刀片也难插入。这( )
A.反映了印加帝国治理体系完备 B.体现了印加文明宗教色彩浓厚
C.说明了印加城市发展领先世界 D.展现了印加人高超的建筑艺术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共4题,26题10分,27题12分,28题18分,29题10分,共50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在罗马人由原始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王政时代”,罗马城邦的管理组织民众大会、元老院和“王”管理罗马社会的主要依据是罗马古老的氏族习惯和社会通行的各种惯例。在“王政时代”的后期,随着阶级矛盾的尖锐,罗马第六代王塞尔维乌斯实行改革,废除了原来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三个氏族部落,按地域原则把罗马城划分为四个区域,并按财产的多少将罗马人划分为五个等级,并确定了相应的权利义务。这场改革标志着罗马国家的形成和法的正式产生。
——谢冬慧《罗马法的借鉴价值》
材料二 罗马社会在不断强大以后,开始对外扩张,罗马市民与外国人之间的商贸及其他交往不断加强。而随着交往的频繁,矛盾在所难免,在解决问题时所适用法律的矛盾同样十分尖锐,因古老的罗马公民法不能保护外国人的权利和利益,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关系和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基于此况,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置了最高外事裁判官,最高外事裁判官在处理案件过程中,根据所谓“公平”“正义”的原则,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与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新出现的种种社会关系,从而创立了一套与公民法不同,专门调整罗马人与外国人之间关系的万民法。
——谢冬慧《罗马法的借鉴价值》
请回答:
(1)在罗马法正式诞生之前,罗马政府治理社会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罗马法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4)
(2)据材料二说明罗马扩张中出现的两大社会问题。万民法的制定反映了罗马政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和汉帝国一起,连成了一条从苏格兰高地到中国海、横贯欧亚大陆的文明地带,从而使各帝国在一定程度上能相互影响。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材料二 下图是受希腊文化影响的西亚建筑遗址,后被炸毁。
材料三 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之一。亚历山大在所征服地区建立了许多经济文化中心,使希腊文化传到东方,把东方文化带到西方,一种混有希腊和东方的文明诞生了。
(1)材料一中“汉帝国”通过什么途径与欧亚大帝国连成了一条“文明地带” (2分)
(2)“战争是人类文明交融与发展的一把双刃剑”。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此观点的认识。(6分)
(3)结合材料三思考,我们该如何将这种“和而不同”的文化态度落实到行动中去。(4分)
28. 【中世纪的西欧与城市】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的西欧,贵族居住的城堡和高耸入云的教堂成为典型建筑。贵族都有庄园法庭的司法权,这在西欧是普遍的状况。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在一定的范围内,对那里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的制度,而国王被缩成一个阴影而已。
材料二 公元10世纪左右,中世纪的大垦荒以及轮作制的发展大大提高农业产量,有了更多可供在市场交换的农产品。11世纪西欧人掀起十字军东征运动,打通了与东方和非洲的贸易通道。在12—13世纪,蒙古人建立了一个横跨亚欧大陆的大帝国,一条连接意大利到中国的贸易通道建立起来了。西欧工商业和城市得到发展,国王、教会、教堂、修道院等也支持兴建了很多城市,他们为居民提供保护,以收取租金和工商业税。到13、14世纪之交时,西欧城镇总数大约达到1万个左右。
——摘编自王挺之《欧洲文艺复兴史:城市与社会生活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早期西欧的时代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欧城市复兴的原因和影响。(12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关于世界文明的历史,海内外学者论著颇丰,涉及的角度也各有不同,如:《草原帝国》、《世界征服者》、《希腊精神——一部文明史》、《伊斯兰世界帝国》、《印度与中国——两大文明的交往和激荡》、《基督教与西方文化》、《日本文明——一个比较的视角》、《文明的十字路口——奥斯曼帝国的兴衰》、《太阳与献祭众神:阿兹特克与玛雅神话》、《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文明》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世界文明的不同理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世界文明”的相关内容,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高一历史月考答案
1-5 DDBBB 6-10 DCBCC 11-15 DAADA
16-20 ACCAC 21-25 AAAAD
26.(1)依据:氏族习惯和社会通行的各种惯例。(2分)
背景:在王政时代后期,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尖锐。(2分)
社会问题:一是由贸易增加带来的经济纠纷,二是民族融合带来的民族矛盾。(4分)
变化:在扩张的过程中,罗马开始走向了帝国,共和政体开始动摇,万民法的出现体现了从共和国到帝国的转变。(2分)
27.(1)途径:丝绸之路 .(2分)
(2)认识
战争客观上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融和发展。例如亚历山大帝国东征,把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希腊文化;罗马帝国扩张过程中其文化涌入它统治的广大地区等。
另一方面战争给人类文明带来巨大的灾难,例如罗马帝国在扩张过程中,把被征服地区有大量居民卖为奴隶,破坏了当地的文明等。 (6分)
(3)提倡多元文化并存,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坚持学习、借鉴和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维护世界和平,避免战争对人类文明的破坏。(4分)
28.(1)特征:①政治上:实行封君封臣制度;②经济上:实行庄园和农奴制度;③思想上:基督教会拥有重要地位。(6分)
(2)原因:①西欧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工商业复兴和繁荣;②国王颁发城市特许状;③以各种手段吸引手工业者和商人(或答:实施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6分)
影响:①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或答: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②有利于市民阶层壮大,有利于城市自治;③有利于王权加强,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王的统一事业;④城市兴办大学,推动教育的发展。(6分,任答三点即可)
29.(10分)【示例】
论题: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
论述:世界文明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各地区自然、政治、经济和传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世界各个地域的早期人类社会是人类多样文化的源头。古代西亚和北非孕育的两河流域文明和古代埃及文明,深刻影响了地中海周边区域。阿拉伯人继承了西亚、北非、希腊、罗马文明的传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古典希腊和罗马文化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欧基督教文明在此基础上形成。南亚的古代印度文化也颇具特色。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东亚的朝鲜和日本的文化以及东南亚的文化既有本土文化的底蕴,又受到中华文化等外来文化的影响。因大洋阻隔而与大陆缺乏交流的美洲独立发展起来印第安文化。不同地区的文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加强交流,并相互影响。
小结: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多样的世界文明共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对待不同文明,我们应该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
其他参考论题:
(1)地理环境对世界文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2)世界文明在冲突与交融中不断发展
【解析】
据题目要求,首先需要自拟论题,据材料“《希腊精神——一部文明史》、《伊斯兰世界帝国》、《印度与中国——两大文明的交往和激荡》、《基督教与西方文化》、《日本文明——一个比较的视角》”可以从其多样性来分析,可拟定论题为“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然后从世界各个文明形成的原因及其特征展开论述:世界文明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各地区自然、政治、经济和传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世界各个地域的早期人类社会是人类多样文化的源头。古代西亚和北非孕育的两河流域文明和古代埃及文明,深刻影响了地中海周边区域。阿拉伯人继承了西亚、北非、希腊、罗马文明的传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古典希腊和罗马文化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欧基督教文明在此基础上形成。南亚的古代印度文化也颇具特色。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东亚的朝鲜和日本的文化以及东南亚的文化既有本土文化的底蕴,又受到中华文化等外来文化的影响。因大洋阻隔而与大陆缺乏交流的美洲独立发展起来印第安文化。不同地区的文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加强交流,并相互影响。
最后进行总结: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多样的世界文明共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对待不同文明,我们应该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