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限时训练)-【导与练】(有解析)2023-2024高二生物同步练习(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2.3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限时训练
时间:45分钟
命题细目表:
知识点 兴奋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电流表指针偏转
题号 1-9、12、13 10、11、14
一、单选题
1.在神经冲动传导的过程中,当动作电位刚通过神经纤维细胞膜时,发生的离子移动主要是( )
A.K+内流 B.Na+内流 C.K+外流 D.Na+外流
2.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细胞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离子不进行跨膜运输
B.神经细胞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同种离子的浓度相等
C.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发生变化
D.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表面没有电荷的定向移动
3.下列关于兴奋产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内外K+、Na+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B.Na+外流的结果导致了静息电位的产生
C.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
D.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4.下图是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②③④共同构成突触小体
B.图中①的形成与能量代谢无关
C.神经递质通过②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D.④上分布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5.下列有关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细胞都有核糖体这种细胞器
B.没有原生质层的细胞也能发生渗透作用
C.精原细胞变为初级精母细胞会导致细胞体积减小
D.神经元的树突末梢的分支形成突触小体利于兴奋的传导
6.甘氨酸是脊髓中的神经递质,如图所示甘氨酸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顺浓度内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甘氨酸的释放与高尔基体有关
B.甘氨酸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
C.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引起膜内电位由负变正
D.阻止该神经末梢释放甘氨酸,可引起肌肉持续兴奋
7.科学家以果蝇为实验材料揭示了AC—DN1P—PI神经介导的高温促进夜间觉醒的调控过程,如图所示。高温使阳离子通道蛋白TrpA1被激活,AC神经元产生兴奋,通过神经传导最终抑制PI神经元兴奋,从而促进夜间觉醒,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高温引起夜间觉醒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B.神经递质CNMa与其受体结合不会使PI神经元发生电位变化
C.干扰AC神经元中TrpA1的合成会使高温促进夜晚觉醒的作用减弱
D.用药物抑制CNMa的合成和释放,可降低高温环境中的睡眠质量
8.当体表痛和内脏痛共用一个中间神经元时(如图),神经中枢无法判断刺激究竟来自内脏还是体表,但由于神经中枢更习惯于识别体表的信息,常将内脏痛误认为是体表痛,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牵涉痛为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B.图中结构1接受一定的刺激后,可由相对静止的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的状态
C.图中结构3为神经节,可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D.图中结构4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为效应器
9.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一定会释放出来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C.组织液中Na +浓度增大,则神经元表现为静息电位
D.膝跳反射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10.如图甲所示,在神经纤维上安装两个完全相同的灵敏电表,表1两电极分别在a、b处膜外,表2两电极分别在d处膜的内外侧。在bd中点c给予适宜刺激,相关的电位变化曲线如图乙、图丙所示。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表1记录得到图乙所示的双向电位变化曲线
B.图乙①点时Na+的内流速率比②点时更大
C.图乙曲线处于③点时,图丙曲线正处于④点
D.图丙曲线处于⑤点时,图甲a处膜外表现为负电位
二、多选题
11.如图为某高等动物的两离体神经元甲、乙,图中刺激1和刺激2的强度相同且能引起神经元兴奋,N为两刺激中点位置,丙为连接在乙神经元细胞膜表面的一灵敏电流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同时给予刺激1和2,N处不产生兴奋
B.神经元乙在静息状态时,Na+外流使膜外电位高于膜内电位
C.若用与刺激1相同的强度刺激神经元乙,丙肯定会发生两次偏转
D.只给甲刺激1时,神经元甲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
12.下列关于人体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硅肺的形成原因是吞噬细胞的溶酶体中缺少分解硅尘的酶
B.与唾液腺细胞相比,口腔上皮细胞中的高尔基体较发达
C.神经元的树突末梢可以形成突触小体,以利于兴奋的传递
D.细胞中广阔膜面积为酶提供附着位点,如线粒体内膜和叶绿体类囊体膜附着ATP合成酶
三、综合题
13.皮肤上的痒觉、触觉、痛觉感受器均能将刺激引发的信号经背根神经节(DRG)的感觉神经元传入脊髓,整合、上传,产生相应感觉。组胺刺激使小鼠产生痒觉,引起抓挠行为。研究发现,小鼠DG神经元中的PTEN蛋白参与痒觉信号传递。为探究PTEN蛋白的作用,研究者进行了相关实验(基因敲除是指通过一定的途径使机体特定的基因失活或缺失)。回答下列问题:
(1)机体在 产生痒觉。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 的形式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的原因是 。
(2)抓挠引起皮肤上的触觉、痛觉感受器 ,有效 痒觉信号的上传,因此痒觉减弱。
(3)用组胺刺激正常小鼠和PTEN基因敲除小鼠的皮肤,结果如下图。据图推测PTEN蛋白的作用是 机体对外源致痒剂的敏感性。已知PTEN基因敲除后,小鼠DRG中的TRPV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用组胺刺激PTEN基因和TRPV1基因双敲除的小鼠,据图中结果推测TRPV1蛋白对痒觉的影响是 。
14.下图1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图2、图3分别表示图1虚线框内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1中表示效应器的是 (填字母),由 组成。
(2)图3中,表示兴奋部位的是 (填字母),该状态的形成是 的结果,其进入膜内的方式是 (填协助扩散、主动运输)。
(3)兴奋在图2所示处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 。
(4)某同学取指血进行化验,当针刺破手指时并未缩手。这说明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虽在脊髓,但还会受 控制。
(5)如图4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5是测得的动作电位变化(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4状态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5中的 区段的电位。若该神经纤维接受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则图4的指针有何变化? (向左/向右/不变)。
②图5中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Na+内流引起的是 区段的变化。
2.3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限时训练(解析)
时间:45分钟
命题细目表:
知识点 兴奋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电流表指针偏转
题号 1-9、12、13 10、11、14
一、单选题
1.在神经冲动传导的过程中,当动作电位刚通过神经纤维细胞膜时,发生的离子移动主要是( )
A.K+内流 B.Na+内流 C.K+外流 D.Na+外流
【答案】B
【详解】当形成动作电位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内正外负,B正确,
故选B。
2.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细胞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离子不进行跨膜运输
B.神经细胞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同种离子的浓度相等
C.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发生变化
D.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表面没有电荷的定向移动
【答案】C
【详解】A、静息电位的产生是钾离子通过协助扩散方式外流的结果,因此神经细胞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离子进行跨膜运输,A错误;
B、神经细胞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同种离子的浓度不相等,如钾离子浓度在细胞膜内较高,而钠离子浓度在细胞膜外浓度高,B错误;
C、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改变,即钠离子的通透性发生变化,C正确;
D、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表面会形成局部电流,神经细胞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神经细胞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D错误。
故选C。
3.下列关于兴奋产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内外K+、Na+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B.Na+外流的结果导致了静息电位的产生
C.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
D.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答案】B
【详解】A、静息时,膜电位是外正内负,神经细胞膜内外K+、Na+的分布不均匀,膜外Na+多,膜内K+多,A正确;
BC、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上Na+通道打开,对Na+通透性增大,Na+大量内流形成动作电位,B错误,C正确;
D、兴奋部位由于Na+大量内流,使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D正确。
故选B。
4.下图是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②③④共同构成突触小体
B.图中①的形成与能量代谢无关
C.神经递质通过②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D.④上分布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答案】D
【分析】图示表示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示意图,其中①是突触小泡,②是突触前膜,③是突触间隙,④是突触后膜。
【详解】A、②(突触前膜)、③(突触间隙)、④(突触后膜)共同构成突触,A错误;
B、图中①突触小泡的形成与能量代谢有关,B错误;
C、神经递质通过②的方式是胞吐,C错误;
D、④突触后膜上分布有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D正确。
故选D。
5.下列有关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细胞都有核糖体这种细胞器
B.没有原生质层的细胞也能发生渗透作用
C.精原细胞变为初级精母细胞会导致细胞体积减小
D.神经元的树突末梢的分支形成突触小体利于兴奋的传导
【答案】B
【详解】A、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核糖体,A错误;
B、发生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为:存在半透膜;膜内外有浓度差,动物细胞没有原生质层,动物细胞也能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B正确;
C、精原细胞经过染色体的复制变为初级精母细胞会导致细胞体积变大,C错误;
D、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以形成突触小体,以利于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D错误。
故选B。
6.甘氨酸是脊髓中的神经递质,如图所示甘氨酸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顺浓度内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甘氨酸的释放与高尔基体有关
B.甘氨酸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
C.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引起膜内电位由负变正
D.阻止该神经末梢释放甘氨酸,可引起肌肉持续兴奋
【答案】C
【分析】甘氨酸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导致Cl-内流,进而使外正内负的膜电位(即静息电位)增大,抑制了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
【详解】A、甘氨酸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其释放与高尔基体有关,A正确;
B、神经递质在细胞内合成后经胞吐运出细胞,经突触间隙扩散至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B正确;
C、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的内流,进而增加了静息电位的电位差,即膜外电位依然为正电位,C错误;
D、阻止该神经末梢释放甘氨酸,从而失去对突触后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可引起肌肉持续兴奋,D正确。
故选C。
7.科学家以果蝇为实验材料揭示了AC—DN1P—PI神经介导的高温促进夜间觉醒的调控过程,如图所示。高温使阳离子通道蛋白TrpA1被激活,AC神经元产生兴奋,通过神经传导最终抑制PI神经元兴奋,从而促进夜间觉醒,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高温引起夜间觉醒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B.神经递质CNMa与其受体结合不会使PI神经元发生电位变化
C.干扰AC神经元中TrpA1的合成会使高温促进夜晚觉醒的作用减弱
D.用药物抑制CNMa的合成和释放,可降低高温环境中的睡眠质量
【答案】C
【分析】由图可知,高温激活了阳离子通道蛋白TrpA1,AC神经元产生兴奋,释放兴奋性递质Ach,促进DNIP神经元的兴奋,其释放神经递质CNMa作用于PI神经元,抑制PI神经元的兴奋。
【详解】A、在高温觉醒的过程中即在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A错误;
B、根据CNMa与其受体结合会抑制PI神经元的兴奋可知,CNMa为抑制性递质,其与受体结合会引起突触后膜上阴离子通道打开,会使PI神经元发生电位变化,B错误;
C、由图可知,高温引起AC神经元中TrpA1的合成会引起夜间觉醒,若干扰AC神经元中TrpA1的合成会使高温促进夜晚觉醒的作用减弱,C正确;
D、根据题意可知,CNMa的合成和释放,会导致高温夜间觉醒,若抑制CNMa的合成和释放,可避免夜间觉醒,提高高温环境中的睡眠质量,D错误。
故选C。
8.当体表痛和内脏痛共用一个中间神经元时(如图),神经中枢无法判断刺激究竟来自内脏还是体表,但由于神经中枢更习惯于识别体表的信息,常将内脏痛误认为是体表痛,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牵涉痛为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B.图中结构1接受一定的刺激后,可由相对静止的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的状态
C.图中结构3为神经节,可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D.图中结构4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为效应器
【答案】B
【分析】1、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缩手反射、婴儿的吮乳、排尿反射等都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例如看到梅子分泌唾液。
2、题图分析,结构1属于感受器,结构2和结构4为传入神经,结构3是神经节。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详解】A、牵涉痛是生来就有的,为非条件反射,A错误;
B、结构1感受器接受一定的刺激后,会产生兴奋,由相对静止的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的状态,B正确;
C、图中结构3为神经节,是周围神经系统中细胞体聚集的地方,不能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C错误;
D、结构4为传入神经,内脏和体表作为感受器,D错误。
故选B。
9.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一定会释放出来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C.组织液中Na +浓度增大,则神经元表现为静息电位
D.膝跳反射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答案】B
【详解】A、当神经元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产生兴奋时,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会释放出来,若刺激强度过小,没有产生兴奋,神经递质就不会释放出来,A错误;
B、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B正确;
C、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因此组织液中Na +浓度增大,使内外Na +浓度差变大,如有适宜刺激,会引起动作电位峰值增大,因此神经元不一定表现为静息电位,C错误;
D、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人体膝跳反射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D错误。
故选B。
10.如图甲所示,在神经纤维上安装两个完全相同的灵敏电表,表1两电极分别在a、b处膜外,表2两电极分别在d处膜的内外侧。在bd中点c给予适宜刺激,相关的电位变化曲线如图乙、图丙所示。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表1记录得到图乙所示的双向电位变化曲线
B.图乙①点时Na+的内流速率比②点时更大
C.图乙曲线处于③点时,图丙曲线正处于④点
D.图丙曲线处于⑤点时,图甲a处膜外表现为负电位
【答案】C
【分析】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上表现为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形成的原因是钾离子外流,受到刺激后,由于钠离子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外负内正,兴奋区和未兴奋区形成电位差,进而形成局部电流,产生兴奋。
【详解】A、表1两电极分别在a、b处膜外,是测定动作电位的,因此电位变化会出现丙图所示,A错误;
B、图乙②点时是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动作电位与Na+的内流有关,①点处于静息电位,因此图乙②点时Na+的内流速率比①点时更大,B错误;
C、图乙曲线处于③点时,动作电位最大,因此图丙曲线正处于④点,C正确;
D、图丙曲线处于⑤点时,兴奋刚传到b点,a还处于静息状态,膜外为正电位,D错误。
故选C。
二、多选题
11.如图为某高等动物的两离体神经元甲、乙,图中刺激1和刺激2的强度相同且能引起神经元兴奋,N为两刺激中点位置,丙为连接在乙神经元细胞膜表面的一灵敏电流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同时给予刺激1和2,N处不产生兴奋
B.神经元乙在静息状态时,Na+外流使膜外电位高于膜内电位
C.若用与刺激1相同的强度刺激神经元乙,丙肯定会发生两次偏转
D.只给甲刺激1时,神经元甲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
【答案】AD
【详解】A、同时给予刺激1和2后,因N处为两刺激的中点,当两神经冲动传导至中点并相遇时,中点两侧附近分别是两冲动的兴奋区而没有静息区,因兴奋只能由兴奋区向静息区传导,故两神经冲动都不再向前传导,所以不产生兴奋,A正确;
B、神经细胞在静息状态时,K+外流使膜外电位高于膜内电位,B错误;
C、若用与刺激1相同的强度刺激神经元乙,肯定会引起乙神经元兴奋,但电流表指针是否偏转与刺激位置有关,若刺激丙的两电极的中点,丙不会发生偏转,C错误;
D、神经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从而引起兴奋的传导,D正确。
故选AD。
12.下列关于人体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硅肺的形成原因是吞噬细胞的溶酶体中缺少分解硅尘的酶
B.与唾液腺细胞相比,口腔上皮细胞中的高尔基体较发达
C.神经元的树突末梢可以形成突触小体,以利于兴奋的传递
D.细胞中广阔膜面积为酶提供附着位点,如线粒体内膜和叶绿体类囊体膜附着ATP合成酶
【答案】BCD
【解析】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称为消化车间;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详解】A、吞噬细胞可以吞噬硅尘,但溶酶体中缺少分解硅尘的酶,硅尘破坏溶酶体膜,使其中的水解酶释放出来,破坏细胞结构,使细胞死亡,从而导致硅肺的形成,A正确;
B、与口腔上皮细胞相比,唾液腺细胞分泌活动旺盛,高尔基体较发达,B错误;
C、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以形成突触小体,C错误;
D、人体细胞无叶绿体,D错误。
故选BCD。
三、综合题
13.皮肤上的痒觉、触觉、痛觉感受器均能将刺激引发的信号经背根神经节(DRG)的感觉神经元传入脊髓,整合、上传,产生相应感觉。组胺刺激使小鼠产生痒觉,引起抓挠行为。研究发现,小鼠DG神经元中的PTEN蛋白参与痒觉信号传递。为探究PTEN蛋白的作用,研究者进行了相关实验(基因敲除是指通过一定的途径使机体特定的基因失活或缺失)。回答下列问题:
(1)机体在 产生痒觉。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 的形式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的原因是 。
(2)抓挠引起皮肤上的触觉、痛觉感受器 ,有效 痒觉信号的上传,因此痒觉减弱。
(3)用组胺刺激正常小鼠和PTEN基因敲除小鼠的皮肤,结果如下图。据图推测PTEN蛋白的作用是 机体对外源致痒剂的敏感性。已知PTEN基因敲除后,小鼠DRG中的TRPV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用组胺刺激PTEN基因和TRPV1基因双敲除的小鼠,据图中结果推测TRPV1蛋白对痒觉的影响是 。
【答案】(1) 大脑皮层 电信号(神经冲动)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 兴奋 抑制(3) 减弱 促进痒觉的产生
【分析】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神经冲动)的形式双向传导;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2、分析题意,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PTEN蛋白的作用,则实验的自变量是PTEN和TRPV1基因的有无,因变量是小鼠的痒觉,可通过抓挠次数进行分析。
【详解】(1)所有感觉的形成部位均是大脑皮层,故机体在大脑皮层产生痒觉;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神经冲动)的形式双向传导;由于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2)抓挠行为会引起皮肤上的触觉、痛觉感受器兴奋,有效抑制痒觉信号的上传,因此痒觉减弱。
(3)分析题意,本实验的自变量是PTEN和TRPV1基因的有无,因变量是30分钟内抓挠次数,据图可知,与正常小鼠相比,PTEN基因敲除小鼠的抓挠次数明显增加,说明PTEN基因缺失会增加小鼠的抓挠次数,即增加小鼠对痒觉的敏感性,据此推测PTEN基因控制合成的PTEN蛋白是减弱机体对外源致痒剂的敏感性,进而抑制小鼠的痒觉;而PTEN基因和TRPV1基因双敲除的小鼠与正常小鼠差异不大,说明TRPV1基因缺失可减弱PTEN缺失基因的效果,即会抑制小鼠痒觉的产生,即TRPV1基因控制合成的TRPV1蛋白可促进痒觉的产生。
14.下图1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图2、图3分别表示图1虚线框内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1中表示效应器的是 (填字母),由 组成。
(2)图3中,表示兴奋部位的是 (填字母),该状态的形成是 的结果,其进入膜内的方式是 (填协助扩散、主动运输)。
(3)兴奋在图2所示处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 。
(4)某同学取指血进行化验,当针刺破手指时并未缩手。这说明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虽在脊髓,但还会受 控制。
(5)如图4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5是测得的动作电位变化(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4状态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5中的 区段的电位。若该神经纤维接受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则图4的指针有何变化? (向左/向右/不变)。
②图5中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Na+内流引起的是 区段的变化。
【答案】 B 运动神经末梢及它所支配的肌肉 h 钠离子内流 协助扩散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 AB 向左 BC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1是反射弧结构,A是感受器,B是效应器,图2中a是突触前膜、b是突触间隙、c是突触后膜、d是突触小泡、e是神经递质、f是受体,其中a、b、c共同构成突触结构。图3中g和i是静息电位,h是动作电位。
【详解】(1)图1中表示效应器的是B,由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组成。
(2)图3中h部位外负内正,表示动作电位,因此兴奋的部位是h,该状态的形成是由于钠离子内流导致的,钠离子是通过离子通道进入膜内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3)兴奋在图2所示处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4)高级神经中枢可以控制低级神经中枢,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时并未缩手,这说明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虽在脊髓,但还会受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控制。
(5)①图4测得为静息电位,相当于图5的AB段,若该神经纤维接受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发生一次动作电位,电表会向左偏转。
②当神经纤维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Na+内流,引起BC段的变化。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