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河南省许昌市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

2022-2023河南省许昌市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

2022-2023学年河南省许昌市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分)
1. 关于遗传学的基本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的双眼皮与大耳垂是一对相对性状
B. 基因组成中有一对基因杂合,即为杂合子
C. 测交可用来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D. 隐性性状指的是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
2. 豌豆的高茎(D)对矮茎(d)为显性,现有一批基因型为DD和Dd的种子,自然种植后,所得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矮茎=7:1,假定各种子的繁殖能力相同,则该批种子中基因型为DD与Dd的比例为(  )
A. 1:1 B. 1:2 C. 1:3 D. 1:4
3. 图中曲线中能正确表示杂合子(Aa)连续自交若干代,子代中显性纯合子所占比例的是(  )
A. B.
C. D.
4. 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染色体分配紊乱,产生了一个AAaXb的精子,则另三个精子的基因型分别是(  )
A. aXb、aY、Y B. Xb、aY、Y C. aXb、Y、Y D. AaXb、Y、Y
5. 下列关于“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时需用高倍镜
B. 跟踪观察一个精原细胞可看到减数分裂的连续变化
C. 实验材料通常选择分裂旺盛的精巢
D. 视野中能观察到联会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
6. 如图为高等动物的部分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产生的子细胞一定是精细胞 B. 乙产生的子细胞一定是次级精母细胞
C. 丙为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 D. 丙中的M、m为一对同源染色体
7. 下列关于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萨顿运用假说—演绎法,确定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B. 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
C. 摩尔根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证实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D. 摩尔根绘制出了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图,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8. 火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ZW,♂ZZ).曾有人发现少数雌火鸡(ZW )的卵细胞未与精子结合,也可以发育成二倍体后代。遗传学家推测,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卵细胞与其同时产生的三个极体之一结合,形成二倍体后代(WW的胚胎不能存活).若该推测成立,理论上这种方式产生后代的雌雄比例是(  )
A. 雌:雄=1:1 B. 雌:雄=1:2 C. 雌:雄=3:1 D. 雌:雄=4:1
9. 在格里菲思所做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从小鼠体内分离出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某同学根据上述实验,结合现有生物学知识所做的下列推测中,不合理的是( )
A. 与R型菌相比,S型菌的毒性可能与荚膜多糖有关
B. S型菌的DNA能够进入R型菌细胞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C. 加热杀死S型菌使其蛋白质功能丧失而DNA功能可能不受影响
D. 将S型菌的DNA经DNA酶处理后与R型菌混合,可以得到S型菌
10. 下列关于“加法原理”和“减法原理”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在对照实验中,对照组中的自变量通常可以用“加法原理”和“减法原理”进行控制
B. 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用蛋白酶、RNA酶、DNA酶等处理细胞提取物体现了“加法原理”
C.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实验组滴加肝脏研磨液体现了“加法原理”
D. “探究不同pH对唾液淀粉酶的影响”实验中,加入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体现了“减法原理”
11. 在氮源为14N和15N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子分别为14N-DNA(相对分子质量为a)和15N-DNA(相对分子质量为b)。将含15N-DNA的亲代大肠杆菌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再连续繁殖两代(Ⅰ和Ⅱ),用某种离心方法分离得到的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对此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Ⅰ代细菌DNA分子中一条链是14N,另一条链是15N
B. Ⅱ代细菌含15N的DNA分子占全部DNA分子的
C. 预计Ⅲ代细菌DNA分子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
D. 上述实验结果证明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12. 柳穿鱼是一种园林花卉,它的花有2种形态结构:左右对称的(品种A)和中心对称(品种B),花形态结构与Lcyc基因的表达与否直接相关。已知品种A和B的Lcyc的基因相同,品种A的Lcyc基因表达,品种B的Lcyc基因由于甲基化修饰不表达。品种A与品种B杂交,F1的花左右对称,F1自交产生的F2中大部分植株的花左右对称,少部分植株的花中心对称。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Lcyc基因的DNA甲基化修饰可能阻碍了RNA聚合酶发挥作用
B. 品种A与品种B的花形态结构不同是因为Lcyc基因碱基序列不同
C. F2中少部分植株的花中心对称说明甲基化修饰的Lcyc基因可以遗传
D. F1的花左右对称的原因是来自品种A的Lcyc基因表达,品种B的Lcyc基因不表达
13. 5-BrU(5-溴尿嘧啶)既可以与A配对,又可以与C配对。将一个正常的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接种到含有A、G、C、T、5-BrU五种核苷酸的适宜培养基上,至少需要经过几次复制后,才能实现细胞中某DNA分子某位点上碱基对从T-A到G-C的替换?(  )
A. 2次 B. 3次 C. 4次 D. 5次
14. 2019年的Science刊登了一项对27个不同品种狗基因组的样本测序,该研究表明,所有的狗都可以追溯到旧石器的共同祖先——已经绝种的一种狼。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狗的基因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通过氢键连接构成的
B. 脱氧核糖与磷酸连接的顺序决定了不同品种狗所含遗传信息不同
C. 判定共同祖先主要依据的是不同品种狗的相同基因序列
D. 通过基因组测序可以确定不同生物间亲缘关系的远近
15. 某生物的毛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和a分别控制。若种群中黑毛纯合子和杂合子均占36%,白色个体无繁殖能力。让该种群随机交配,若没有突变和其他因素干扰,则子代黑毛纯合子与白色个体的比例为(  )
A. 9:1 B. 3:2 C. 1:1 D. 1:2
16. 甜豌豆的紫花与白花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两对基因共同控制,并且独立遗传,当同时存在两种显性基因(Y和R)时花中的紫色素才能合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F2代中紫花:白花=9:7,则F1紫花甜豌豆能产生8种配子
B. 若杂交后代紫花:白花=3:5,则亲本基因型只能是YyRr和yyRr
C. 白花甜豌豆与白花甜豌豆相交,后代可能出现紫花甜豌豆
D. 紫花甜豌豆自交,后代中紫花和白花的比例一定是3:1
17. 已知果蝇的长翅和截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多只长翅果蝇进行单对交配(每个瓶中有1只雌果蝇和1只雄果蝇),子代果蝇中长翅:截翅=3:1。据此能得出的判断是(  )
A. 长翅是显性性状还是隐性性状 B. 亲代雌蝇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
C. 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 D. 该等位基因在雄蝇体细胞中是否成对存在
18. 如图为人类某种遗传病的系谱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病属于隐性遗传病,但致病基因不一定在常染色体上
B. 若Ⅱ7不带致病基因,则Ⅲ11的致病基因可能来自Ⅰ2
C. 若Ⅱ7带致病基因,则Ⅲ10产生的配子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
D. 若Ⅱ3不带致病基因,Ⅱ7带致病基因,则Ⅲ9和Ⅲ10婚配时,后代男性患病概率是
19. 在搭建DNA模型的实验中,若有4种碱基塑料片共20个,中4个C,6个G,3个A,7个T,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14个,脱氧核糖塑料片40个,磷酸塑料片100个,代表氢键的连接物若干,脱氧核糖和碱基之间的连接物若干,则(  )
A. 能搭出20个脱氧核苷酸 B. 所搭建的DNA片段最长为7个碱基对
C. 能搭建出一个4碱基对的DNA片段 D. 能搭建410种不同的DNA模型
20. 感冒病人感冒后,病毒会对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服用抗病毒药物来治疗,效果短时间内有一定的疗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为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最好加大剂量
B. 用不同种类的抗生素药物交替使用,特别是青霉素的治病效果最好
C. 经常使用抗病毒药,会对病毒进行选择,出现抗药性更强的病毒
D. 病毒的抗药性是使用抗病毒药物后产生的,如果停止使用抗病毒药物,病毒的抗药性不会减弱
二、非选择题(60分)
21. 新冠病毒为一种RNA病毒,其生活史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经过程③合成得到的a、b、c、d,结构与功能存在差异,其中d具有催化功能,则d为 ______ 酶。
(2)请参照中心法则,写出新冠病毒遗传信息的传递途径: ______ 。
(3)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后,新冠病毒只能利用人体细胞的 ______ (填细胞器)合成自身的蛋白质。
(4)若新冠病毒RNA中嘧啶数为m,嘌呤数为n,病毒核酸完成一次复制后,需要消耗的碱基总数为 ______ 。
(5)自新冠发生以来,国外已经发现多种新变异毒株,我国实行的“动态清零”防疫政策减少新冠变异毒株的产生,请分析其原因: ______ 。
22. 科研人员对猕猴(2n=42)的酒精代谢过程进行研究,发现乙醇进入机体内的代谢途径如图所示。缺乏酶1,喝酒脸色基本不变但易醉的猕猴,称为“白脸猕猴”;缺乏酶2,喝酒后乙醛积累刺激血管引起脸红的猕猴,称为“红脸猕猴”;两种酶都有的猕猴,称为“不醉猕猴”。请回答问题:
(1)乙醇进入机体的代谢途径,说明 ______ ,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若对猕猴进行基因组测序,需要检测 ______ 条染色体。
(2)“红脸猕猴”的基因型有 ______ 种,一对“红脸猕猴”所生的子代中,有表现为“不醉猕猴”和“白脸猕猴”,若再生一个“不醉猕猴”雄性个体的概率是 ______ 。
(3)完善如下实验设计和预期,以确定某只“白脸猕猴”雄猴的基因型。
实验步骤:
①该“白脸猕猴”与多只纯合 ______ 杂交,产生多只后代。
②观察、统计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结果预测:Ⅰ.若子代全为“红脸猕猴”,则该“白脸猕猴”的基因型为 ______ ;
Ⅱ.若子代“红脸猕猴”:“不醉猕猴”=1:1,则该“白脸猕猴”的基因型为 ______ ;
Ⅲ.若子代 ______ ,则该“白脸猕猴”的基因型为 ______ 。
23. 如图表示细胞内遗传信息表达的过程,根据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回答:

(1)图2中方框内所示结构是RNA的一部分,它的模板在细胞的 ______ 期、主要在 ______ 中合成,需要的条件是:模板、原料、 ______ 、 ______ 。
(2)图1中以①为模板合成④的过程称之为 ______ ;所需要的酶是 ______ 。④为模板合成⑤物质的过程称为 ______ ,所需要的原料是 ______ 。
(3)从化学成分角度分析,与图1中⑥结构的化学组成最相似的是 ______ 。
A.HIV病毒
B.噬菌体
C.染色体
D.乳酸杆菌
(4)若图1的①所示的分子中有1000个碱基对,则由它所控制形成的信使RNA中含有的密码子个数和合成的蛋白质中氨基酸种类最多不超过 ______ 。
A.166和55
B.333和2
C.333和111
D.166和21
24. 在群体中,位于某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的两个以上、决定同一性状的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已知紫色企鹅的常染色体上有一系列决定羽毛颜色的复等位基因:G、gch、gh、g,显性效应为G>gch>gh>g。该基因系列在决定羽毛颜色时,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如下表:
羽毛颜色表现型 基因型
深紫色 G_
中紫色 gch_
浅紫色 gh_
白色 gg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复等位基因的出现体现了基因突变的 ______ 特点,企鹅羽毛颜色的基因型共有 ______ 种。
(2)基因型Gg的个体是深紫色的,研究发现由于臭氧层“空洞”,近年来在紫外线的辐射增强的地区,某些基因型Gg个体的背部也会长出白色羽毛,产生这种变异的原因可能是某些细胞在有丝分裂的间期发生了基因中 ______ 序列的改变;也可能是染色体结构发生 ______ 的变异。
(3)现有一只浅紫色雄企鹅和多只其他各色的雌企鹅,如何利用杂交方法在一个繁殖季节里检测出该雄企鹅的基因型?(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实验结果即可)
实验思路: ______ ,观察后代的表现型。
预期结果: ______ 。
25. 斑马、驴和马都为马属动物。化石证据发现,马属动物起源于5800万年前北美洲的始马。大约在200万年前,非马的祖先,首先穿过白令海峡来到欧亚大陆,再先后两次从欧亚大陆抵达非洲,分别进化成斑马和驴。马在北美持续进化,直到70万年前才扩散到欧亚大陆。
(1)要确定斑马、驴和马亲缘关系的远近,除了化石证据,还可以通过比较解剖学证据、胚胎学证据以及 ______证据进行分析比对。
(2)马的染色体有32对,驴有31对,二者可产生后代骡,但骡不可育,请从减数分裂解释其原因:______。
(3)请结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马和驴个物种产生的主要过程:①驴的祖先离开北美洲,与马的祖先产生地理隔离后,不能再进行 ______;②由于 ______的不定向,且在不同生存环境导致自然选择方向不同,这些因素导致两者的基因库产生的差异不断变大,最终导致 ______,形成马和驴两个物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人的双眼皮与单眼皮是一对相对性状、大耳垂与小耳垂是一对相对性状,A错误;
B、基因组成中只要有一对基因杂合,即为杂合子,B错误;
C、测交不可以用来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但自交能,C正确;
D、隐性性状是指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一代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其在纯合时能表现出来,D错误。
故选:B。
1、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如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就是相对性状。
2、杂合子是指遗传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如Aa,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3、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①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②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未表现出来的性状。
③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本题考查遗传学实验中的相关概念,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性对性状、杂合子等概念,掌握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判断方法,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答案】A
【解析】解:自然条件下豌豆是严格自交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矮茎=7:1,即矮茎占,该批种子中DD占全部种子的比例为x,Dd占全部种子的比例为1-x,DD自交全部都是高茎,Dd自交后代中有为矮茎,则矮茎占的比例为×(1-x),即×(1-x)=,x=,因此DD:Dd=1:1。
故选:A。
在生物体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种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本题考查学生从题干中获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孟德尔分离定律的知识做出正确判断,属于应用层次的内容,难度较易。
3.【答案】B
【解析】解:由以上分析可知,杂合子自交n代,Fn中显性纯合子的比例为[1-()n]。
杂合子(Aa)连续自交1代,即n=1,代入即可计算出F2中显性纯合子的比例[1-()1]=;杂合子(Aa)连续自交2代,即n=2,代入即可计算出F2中显性纯合子的比例[1-()2]=;杂合子(Aa)连续自交3代,即n=3,代入即可计算出F2中显性纯合子的比例[1-()3]=.依此类推,杂合子(Aa)连续自交n代,则F2中显性纯合子的比例接近。
故选:B。
杂合子自交n代,后代纯合子和杂合子所占的比例:杂合子的比例为()n,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n,其中显性纯合子=隐性纯合子=[1-()n].据此答题。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并能依次推断杂合子连续自交n代,子代中杂合子和纯合子的比例,再代入自交次数即可计算出子代显性纯合子的概率。
4.【答案】C
【解析】解:(1)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产生了一个AAaXb的精子,说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有基因A和a的同源染色体未分离移向了同一极,形成基因型为AAaaXbXb和YY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
(2)基因型为AAaaXbXb的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基因A所在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移向了同一极,形成基因型为AAaXb和aXb的两个精子,而基因型为YY的次级精母细胞正常分裂,形成基因型均为Y的两个精子。
因此,另外三个精子的基因型分别是aXb、Y、Y。
故选:C。
精子的形成过程:
(1)精原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初级精母细胞;
(2)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两种次级精母细胞;
(3)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精细胞;
(4)精细胞经过变形→精子。
本题解答的关键就是配子中不能有等位基因,不能有相同基因,如果有等位基因说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没有分离;如果有相同基因说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没有分离。
5.【答案】B
【解析】解:A、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时需用高倍镜,A正确;
B、装片中的细胞已经死亡,因此不能通过跟踪一个精原细胞观察减数分裂的连续变化过程,B错误;
C、实验材料通常选择分裂旺盛的精巢,C正确;
D、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因此视野中能观察到联会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D正确。
故选:B。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本题考查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6.【答案】B
【解析】解:A、图甲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质均等分裂,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也可能为第一极体,A错误;
B、图乙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为初级精母细胞,因此其产生的子细胞一定是次级精母细胞,B正确;
C、图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因此其名称一定为次级卵母细胞,C错误;
D、图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M、m为复制后分裂产生的相同染色体,D错误。
故选:B。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该细胞的细胞质均等分裂,说明该细胞所在的生物为雄性动物;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该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说明该细胞所在的生物为雌性动物。
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能根据细胞质的分裂方式判断细胞的名称,再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7.【答案】D
【解析】解:A、萨顿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摩尔根等人首次通过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A错误;
B、萨顿发现了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B错误;
C、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的方法,证实基因位于染色体上,C错误;
D、摩尔根等人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相对位置的方法,绘制出了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图,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D正确。
故选:D。
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染色体、DNA、基因和核苷酸之间的关系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8.【答案】D
【解析】解:雌火鸡(ZW)的卵细胞和3个极体有2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Z(卵细胞)、Z(极体)、W(极体)、W(极体),按题中所述方式形成的二倍体后代性别及比例是:ZZ(雄):ZW(雌)=1:2;第二种情况是:W(卵细胞)、W(极体)、Z(极体)、Z(极体)。按题中所述方式形成的二倍体后代类型及比例是:WW(不能存活):ZW(雌性)=0:2.两种情况概率相等,得雌:雄=(2+2):(1+0)=4:1。
故选:D。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火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雌性♀ZW,雄性♂ZZ),卵细胞和极体是在减数分裂中形成的。
本题考查了性别的决定。解决问题的重点在于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训练了我们的读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重在理解。
9.【答案】D
【解析】A、S菌有荚膜,R菌无荚膜;S型肺炎链球菌使小鼠患败血病死亡,R型肺炎链球菌是无毒性的。与R型菌相比,S型菌的毒性可能与荚膜多糖有关,A正确。
B、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从小鼠体内分离出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而加热能使S菌蛋白质变性失活,推测S型菌的DNA能够进入R型菌细胞指导蛋白质的合成,B正确。
C、加热杀死S型菌使其蛋白质功能丧失,但是仍然能使R菌转变为S菌,可推测S菌的DNA功能可能不受影响,C正确。
D、将S型菌的DNA经DNA酶处理后,功能丧失,将S型菌的DNA经DNA酶处理后与R型菌混合,可能得不到S型菌,D错误。
故选D。
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
(1)研究者: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
(2)实验材料:S型和R型肺炎链球菌、小鼠。
(3)实验原理:S型肺炎链球菌使小鼠患败血病死亡;R型肺炎双球菌是无毒性的。
(4)实验过程:
①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②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③将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④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5)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含有“转化因子”,促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本题考查了R菌和S菌的转化实验,意在考查考生对于课本经典实验的掌握情况。
10.【答案】C
【解析】解:A、对照实验中,实验组中的自变量通常可以用“加法原理”或“减法原理”进行控制,A错误;
B、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用蛋白酶、RNA酶、DNA酶等处理细胞提取物,是人为的去除某种因素的影响,体现了“减法原理”,B错误;
C、“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人为增加了滴加肝脏研磨液,故实验组滴加肝脏研磨液体现了“加法原理”,C正确;
D、“探究不同pH对唾液淀粉酶的影响”实验中,加入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体现了“加法原理”,D错误。
故选:C。
1、加法原理是绐研究对象施加自变量进行干预。也就是说,实验的目的是探求某一变量会产生什么结果,即知道自变量,不知道因变量。
2、减法原理是排除自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干扰,同时尽量保持被研究对象的稳定。具体而言,结果已知,但不知道此结果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实验的目的是探求确切的原因变量。
本题考查加法和减法原理在生物实验中的应用,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1.【答案】B
【解析】解:A、Ⅰ代细菌DNA分子离心后都为中,说明一条链是14N,另一条链是15N,A正确;
B、Ⅱ代细菌含15N的DNA分子为一半,所以占全部DNA分子的,B错误;
C、预计Ⅲ代细菌DNA分子中,含15N-DNA的为2个,只含14N-DNA的为6个。因此,Ⅲ代细菌DNA分子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C正确;
D、上述实验结果证明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D正确。
故选:B。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Ⅰ中为全中,说明DNA分子是半保留复制,一条链为14N,另一条链为15N.Ⅱ中一半为轻,一半为中,说明复制两次后一半DNA都是14N,另一半DNA中一条链为14N,另一条链为15N。
本题考查DNA分子复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2.【答案】B
【解析】解:A、由分析可知,Lcyc基因的DNA甲基化修饰可能阻碍了RNA聚合酶发挥作用,A正确;
B、由题可知品种A与品种B的Lcyc基因碱基序列完全相同,只存在能否表达的差异,B错误;
C、从A、B植株作为亲本进行杂交的F1和F2情况分析,植株B的Lcyc基因碱基与植株A相同,仅因被高度甲基化后不能表达,基因不表达会使其花的性状与植株A的出现明显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在F2中重新出现,说明细胞中基因表达与否以及表达水平的高低会导致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并遗传下去,C正确;
D、由题“左右对称的品种A和中心对称品种B,品种A的Lcyc基因表达,品种B的Lcyc基因由于甲基化修饰不表达”可知,F1的花左右对称的原因是来自品种A的Lcyc基因表达,品种B的Lcyc基因不表达,D正确。
故选:B。
表观遗传:生物体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现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甲基化的Lcyc基因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故无法进行转录产生mRNA,也就无法进行翻译最终合成Lcyc蛋白,从而抑制了基因的表达。
本题考查环境对遗传信息表达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3.【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DNA分子的复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分析题意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根据题意5-BrU可以与A配对,又可以和C配对,本题可以从仅考虑T-A对的复制开始。当DNA进行第一次复制时,T-A,A-5-BrU;第二次复制时。5-BrU-C;第三次复制时,C-G,所以需要经过3次复制后,才能实现细胞中某DNA分子某位点上碱基对从T-A到G-C的替换。
故选:B。
14.【答案】B
【解析】解:A、DNA分子中两条链之间通过碱基互补配连在一起,而互补的碱基之间就是通过氢键连接,A正确;
B、生物的DNA遗传信息就是指脱氧核糖核酸中不同核苷酸的排列顺序,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决定了不同品种狗所含遗传信息不同,B错误;
C、两者之间有没有共同的祖先,可以通过序列的同源性来确定,如果两个基因或蛋白质有着几乎一样的序列,那么它们高度同源就具有共同的祖先,C正确;
D、由于不同种生物的DNA不同,亲缘关系近的生物DNA相似程度更高,因此可以通过基因组测序可以确定不同生物间亲缘关系的远近,D正确。
故选:B。
DNA分子是由2条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由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两条链上的碱基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本题考查DNA分子的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5.【答案】A
【解析】解:1、由题意知“其中黑毛纯合子和杂合子均占36%”,该种群中AA=36%,Aa=36%,aa=1-36%-36%=8%,由于“白色个体失去繁殖能力”,所以野猪种群随机交配时,具有繁殖能力的个体只有AA和Aa,则繁殖的群体中AA:Aa=1:1,因此A的基因频率为,a的基因频率=。
2、随机交配后,AA个体百分比是×=,Aa=2××=,aa=×=.所以子一代黑毛纯合子AA与白色个体aa的比例为9:1。
故选:A。
1、本题是考查种群中基因频率的计算和自由交配与自交方式后代基因型频率的计算,如果种群足够大、不发生突变、不发生选择、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该种群的遗传符合哈代-温伯格平衡公式,对于后代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按照哈代-温伯格平衡公式进行计算,基因型频率、基因频率都不变。
2、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
(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杂合子的频率。
(3)基因频率=×100%。
本题的知识点是根据种群的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种群中自由交配的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方法,对于自由交配后代的基因型频率计算是重点也是难点,要根据哈代-温伯格平衡公式进行计算。
16.【答案】BCD
【解析】解:A、YyRr的紫花甜豌豆自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Y-R-(紫花):Y-rr(白花):yyR-(白花):yyrr(白花)=9:3:3:1,即YyRr的紫花甜豌豆自交,后代中紫花和白花甜豌豆之比为9:7,则F1紫花甜豌豆(YyRr)能产生4种配子,A错误;
B、若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5,设紫花为,即,则亲本基因型可能是YyRr和yyRr,也可能是YyRr和Yyrr,B错误;
C、YYrr的白花甜豌豆与yyRR的白花甜豌豆杂交,后代会出现紫花甜豌豆YyRr,C正确;
D、YyRr的紫花甜豌豆自交,后代中紫花甜豌豆和白花甜豌豆之比为9:7,D错误。
故选:BCD。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甜豌豆的紫花和白花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共同控制,说明符合基因自由组合规律;又只有当同时存在两个显性基因时,花中的紫色素才能合成,所以紫花甜豌豆的基因型为Y-R-,白花甜豌豆的基因型为Y-rr、yyR-和yyrr。
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判断,难度中等。
17.【答案】AB
【解析】解:A、多只长翅果蝇进行单对交配,子代出现截翅,说明长翅为显性性状,截翅为隐性性状,A正确;
B、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均为Aa;若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本的基因型为XAXa和XAY;若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则母本基因型为XAXa,父本基因型为XAYa或XaYA,无论是哪种情况,亲代雌蝇均为杂合子,B正确;
C、由以上的详解可知,当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X染色体或XY染色体同源区段时,全都可以产生后代长翅:截翅=3:1的表型比,因此无法确定该对等位基因的位置,C错误;
D、由以上的详解可知,当该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也符合题干信息,此时,雄蝇体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只含有一条X染色体,该对等位基因不能成对存在;当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或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时,该等位基因可在雄蝇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因此无法判断该等位基因在雄蝇体细胞中是否成对存在,D错误。
故选:AB。
分析题干:多只长翅果蝇进行单对交配,子代出现截翅,说明长翅为显性性状,截翅为隐性性状;且子代长翅:截翅=3:1,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为Aa;若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本的基因型为XAXa和XAY;若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则母本基因型为XAXa,父本基因型为XAYa或XaYA。
本题考查伴性遗传、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判断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亲本的可能基因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8.【答案】BC
【解析】解:A、根据系谱图中无中生有可知,该病属于隐性遗传病,但致病基因可能在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上,A正确;
B、若Ⅱ7不带致病基因,说明该病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则Ⅲ11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于Ⅱ6,由于Ⅰ1和Ⅰ2表现正常,故Ⅱ6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于Ⅰ1,B错误;
C、若Ⅱ7带致病基因,说明该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Ⅱ6和Ⅱ7均为Aa,Ⅲ10的基因型为AA、Aa,Ⅲ10产生的配子为A:a=2:1,其中带致病基因的配子即为a的概率是,C错误;
D、若Ⅱ3不带致病基因,Ⅱ7带致病基因,则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Ⅰ1和Ⅰ2的基因型均为Aa,则Ⅱ4的基因型为:AA、Aa,Ⅱ3的基因型为AA,则Ⅲ9的基因型为AA、Aa,Ⅲ10的基因型为AA、Aa,Ⅲ9和Ⅲ10婚配时,后代男性患病即为aa的概率是××=,D正确。
故选:BC。
分析系谱图:1号和2号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病的儿子(5号),即“无中生有为隐性”,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相应的基因用A、a表示)。据此答题。
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系谱图利用口诀准确判断该病的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进而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
19.【答案】C
【解析】解:A、题中提供的条件只能建出一个4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即8个脱氧核苷酸,A错误;
BC、根据碱基互补配对规律,“4个C,6个G,3个A,7个T”能配对4个G-C和3个A-T,共7个碱基对;但是本题中脱氧核糖和磷酸的连接物数较少,大大制约了搭建的模型中脱氧核苷酸数,结合DNA结构图可知,14个脱氧核糖和磷酸的连接物能搭建的模型中每条链最多4个脱氧核苷酸,因此最多能搭建出一个4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B错误,C正确;
D、结合DNA结构图可知,14个脱氧核糖和磷酸的连接物能搭建的模型中每条链最多4个脱氧核苷酸,因此最多能搭建出一个4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共含8个脱氧核苷酸,理论上能搭建出不同的DNA分子模型远少于4“种,D错误。
故选:C。
在双链DNA中,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G=C,则A=T有3对,G-C有4对。设能搭建的DNA分子含有n个碱基对,则每条链需要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的数目为2n-1,共需(2n-1)×2个,已知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有14个,则n=4,所以只能搭建出一个4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
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明确碱基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的数目的计算,考生可以绘图得出(2n-1)×2的规律,再结合题干条件“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有14个”答题。
20.【答案】ABD
【解析】解:A、由于服用抗病毒药物来治疗,只能短时间内有一定的疗效,所以加大服用抗病毒药物的剂量,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A错误;
B、青霉素等抗生素药物对细菌类病原体有作用,对病毒几乎没有作用,B错误;
C、经常使用抗病毒药,会对病毒进行选择,淘汰没有抗药性或抗药性弱的病毒,从而出现抗药性更强的病毒,C正确;
D、变异具有不定向性,病毒的抗药性在使用抗病毒药物前就已经产生,抗病毒药物起选择作用,D错误。
故选:ABD。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掌握程度,属于基础题,难度不大。
21.【答案】RNA聚合(RNA复制) 核糖体 2(m+n) 通过阻断病毒的传播可减少其在宿主细胞中的增殖代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其变异频率
【解析】解:(1)过程③为翻译,形成的蛋白质d参与+RNA复制形成-RNA,故为一种RNA聚合酶(或RNA复制酶)。
(2)新冠病毒的+RNA可以直接作为翻译的模板指导合成蛋白质。同时也在RNA复制酶的作用下复制形成-RNA,其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为。
(3)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4)由于病毒+RNA完成复制,需要先配对出-RNA,再由-RNA配对出病毒+RNA,这个过程两次配对,且-RNA中的碱基数等于+RNA,故完成复制需要2(m+n)个碱基。
(5)病毒主要通过突变产生变异毒株,遗传物质在复制过程中容易产生突变,病毒传播越广,在细胞内增殖次数会越多,增加变异频率。反之阻断病毒传播能减少病毒复制次数,降低变异频率。
故答案为:
(1)RNA聚合(RNA复制)
(2)
(3)核糖体
(4)2(m+n)
(5)通过阻断病毒的传播可减少其在宿主细胞中的增殖代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其变异频率
新冠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以自身(+RNA)为模板先合成(-RNA),再合成(+RNA),(+RNA)为模板翻译出病毒蛋白质,最后病毒蛋白质与(+RNA)组装成子代病毒。
本题考查中心法则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完善,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作答。
22.【答案】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22 4种 不醉猕猴 aaBB aaBb 全为“不醉猕猴” aabb
【解析】解:(1)观察图中乙醇进入机体的代谢途径,说明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由于猕猴有性染色体,若对猕猴进行基因组测序,需要检测20条常染色体和X、Y两条性染色体,即22条染色体。
(2)根据图可知,“白脸猕猴”缺乏酶1,基因型为aa_;“红脸猕猴”缺乏酶2,基因型为A_B_;故共有AABB、AaBb、AaBB、AABb4种;“白脸猕猴”缺乏酶1,基因型为aa_ _,故有aaBB、aaBb、aabb3种。“不醉猕猴”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一对“红脸猕猴”所生的子代中,有表现为“不醉猕猴”和“白脸猕猴”的个体,可以推断红脸猕猴的基因型为AaBb,再生一个“不醉猕猴”(基因型为A_bb)雄性个体的概率=××=。
(2)据题干基因控制酶合成的过程判断,白脸猕猴雄猴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aaBb或aabb,纯合“不醉猕猴”的基因型为AAbb。
Ⅰ、如果“白脸猕猴”的基因型为aaBB,则子代的基因型为AaBb,子代全为“红脸猕猴”;
Ⅱ、如果“白脸猕猴”的基因型为aaBb,则子代的基因型为AaBb(“红脸猕猴”),Aabb(“不醉猕猴”),且子代中的“红脸猕猴”:“不醉猕猴”=1:1;
Ⅲ、如果“白脸猕猴”的基因型为aabb,则子代的基因型为Aabb,子代全为“不醉猕猴”。
故答案为:
(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22
(2)4种
(3)不醉猕猴 aaBB aaBb 全为“不醉猕猴”aabb
分析图形:图示为乙醇进入机体的代谢途径,说明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其中“白脸猕猴”缺乏酶1,基因型为aa__;“红脸猕猴”缺乏酶2,基因型为A_B_,“不醉猕猴”具有酶1和酶2,基因型为A_bb。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与性状关系基因遗传规律的应用,确定白脸猕猴雄性的基因型,同时把三种基因型作为已知条件,分析其杂交产生后代的基因型与其对应表现型及比例是解答本题前提,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与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3.【答案】分裂间 细胞核 能量 酶 转录 RNA聚合酶 翻译 氨基酸 A B
【解析】解:(1)图2中方框内含有碱基U,是RNA特有的碱基,则方框内的结构表示RNA的一部分;它的模板是DNA,DNA在细胞的分裂间期,主要在细胞核中以DNA复制的方式合成,需要的条件是模板、原料、能量、酶。
(2)图1中以①DNA为模板合成④mRNA的过程称之为转录;需要RNA聚合酶。图1中以④为模板合成⑤多肽的过程称为翻译,场所是核糖体,原料是氨基酸。
(3)HIV病毒由RNA和蛋白质组成;噬菌体和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乳酸杆菌包括水、无机盐、蛋白质、糖类、脂质和核酸等,因此HIV病毒与核糖体化学组成最相似。
故选:A。
(4)若图1的(1)所示的分子中有1000个碱基对,则由它所控制形成的信使RNA中有碱基1000个,密码子个数最多为333个,所合成的蛋白质中氨基酸个数最多为333个,而氨基酸的种类最多21种。
故选:B。
故答案为:
(1)分裂间 细胞核 能量 酶
(2)转录 RNA聚合酶 翻译 氨基酸
(3)A
(4)B
据图分析,图1表示转录和翻译,转录: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翻译:在核糖体中以mR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tRNA为转运工具、以细胞质里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则①表示DNA,②表示tRNA,③表示氨基酸,④表示mRNA,⑤表示多肽,⑥表示核糖体。分析图乙,方框内所示结构具有碱基U,尿嘧啶是RNA特有的碱基,因此它表示RNA,1表示磷酸,2表示核糖,3表示脱氧核糖,4表示磷酸,5表示腺嘌呤,6表示鸟嘌呤,7表示尿嘧啶,8表示胞嘧啶。
本题主要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24.【答案】不定向性 10 碱基 缺失 选用多只白色雌企鹅与该浅色雄企鹅交配 若子代均为浅紫色企鹅,则该浅紫色雄企鹅的基因型是ghgh.若子代出现了白色企鹅,则该浅紫色雄企鹅的基因型是ghg
【解析】解:(1)以上复等位基因的出现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的特点。企鹅羽毛颜色的基因型共有GG、Ggch、Ggh、Gg、gchgch、gchgh、gchg、ghgh、ghg、gg10种。
(2)近年来在紫外线的辐射增强的地区,某些基因型Gg个体的背部也会长出白色羽毛,产生这种变异的原因可能是某些细胞在有丝分裂的间期发生了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也可能是染色体结构发生缺失的变异。
(3)现有一只浅紫色雄企鹅和多只其他各色的雌企鹅,在一个繁殖季节里检测出该雄企鹅的基因型的方法及预期结果是:选用多只白色雌企鹅与该浅色雄企鹅交配,观察子代性状表现。若子代均为浅紫色企鹅,则该浅紫色雄企鹅的基因型是ghgh.若子代出现了白色企鹅,则该浅紫色雄企鹅的基因型是ghg。
故答案为:
(1)不定向性 10
(2)碱基序列(核苷酸序列或脱氧核苷酸序列) 缺失
(3)选用多只白色雌企鹅与该浅色雄企鹅交配,观察子代性状表现。若子代均为浅紫色企鹅,则该浅紫色雄企鹅的基因型是ghgh.若子代出现了白色企鹅,则该浅紫色雄企鹅的基因型是ghg
生物的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基因突变指的是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从而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结果是产生新的等位基因,主要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和后期,改变基因型,但是不改变基因的种类和数量。染色体变异包括数量变异和结构变异。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25.【答案】细胞和分子水平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因无同源染色体,不能正常联会,导致不能产生正常配子 基因交流 突变和基因重组 生殖隔离
【解析】解:(1)要确定斑马、驴和马亲缘关系的远近,除了化石证据,还可以通过比较解剖学证据、胚胎学证据以及细胞和分子水平证据进行分析比对。
(2)马的染色体有32对,驴有31对,二者可产生后代骡,但骡不可育,因为骡子无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能正常联会,导致不能产生正常配子,因此不可育。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马和驴个物种产生的主要过程:①驴的祖先离开北美洲,与马的祖先产生地理隔离后,不能再进行基因交流,②由于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且在不同生存环境导致自然选择方向不同,这些因素导致两者的基因库产生的差异不断变大,最终导致生殖隔离,形成马和驴两个物种。
故答案为:
(1)细胞和分子水平
(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因无同源染色体,不能正常联会,导致不能产生正常配子
(3)基因交流 突变和基因重组 生殖隔离
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证据、胚胎学证据、细胞和分子水平证据。古生物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生物进化在比较解剖学上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如脊椎动物和人的胚胎早期都有鳃裂和尾。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隔离与物种的形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需知识准确答题。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