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基础训练 (答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基础训练
1.元代行省长期坐镇藩服,统辖戍军,是地方诸官府中唯一握有较大军权的机构。同时,元朝廷任命的行省军事长官,被赐予金虎符,拥有了“提调军马”的资格和权力。这一史实可以用来说明,元代行省制( )
A.导致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B.具有着一定的制约机制
C.实现对边疆的有效控制 D.促进行政效率显著提高
2.北宋为了分割宰相权力,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种制度是( )
A.内外朝制度 B.一府两院制 C.三省六部制 D.二府三司制
3.四位学生在做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影响为主题,各拟了一个题目,你觉得哪些最适宜?
①大汉的文明传承——纸改变了西欧的文化进程②指南针——西方海外殖民的助推器
③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锐器④印刷术——希腊民主政治的源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宋代朝廷善于把税收作为政策性工具来治理国家,如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宋真宗下诏:“自今诸路州军农器并免税”,此后农器免税被历代沿用。除此之外,粮食、布帛和其他民间日常生活用品交易也长期享受免税政策。这一系列税收政策的推行
A.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经济传统 B.有利于商品经济的繁荣
C.大幅降低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5.大型史诗纪录片《神秘的西夏》以近些年对西夏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以西夏王朝从兴起到灭亡的发展过程为历史线索,生动翔实地为观众展现了一个短暂却又神秘的西夏王朝。建立西夏王朝的是(  )
A.鲜卑族 B.契丹族 C.藏族 D.党项族
6.下表统计了北宋历任枢密院长官文、武出身的情况。由此可知,当时(  )
时间 出身 太祖 太宗 真宗 仁宗 英宗 神宗 哲宗 徽宗 钦宗
武职出身 正职(人) 3 6 6 7 0 0 0 0 0
文职出身 正职(人) 2 1 6 22 5 7 5 10 5
A.议和成为政府对外主流政策 B.以文驭武方针逐步确立
C.文官政治因科举选官而扩大 D.理学思想影响日益深远
7.读下图,汉唐工商业城市区域变迁的原因可能是
A.“丝绸之路”由陆路转向海路 B.社会生产专业化、区域化、商品化
C.“市镇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 D.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向长江流域
8.历史学家钱穆曾说:若从现代观念言,朱子言格物,其精神所在,可谓既是属于伦理的,亦可谓属于科学的,其“科学”主要表现在
A.主张理是世界的本原 B.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理
C.用伦理纲常维护统治 D.强调人具有正当私欲
9.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选择的依据最可能是
A.宫廷舞和京剧
B.话本和小说
C.风俗画和文人画
D.元曲和杂剧
10.北宋《孙明复小集》中记载:儒家学者批判汉唐经学时说“汉魏而下,诸儒纷然四出,争为注解,使我六经之旨益乱”。《二程集》认为“汉之经术安出?只是以章句训诂为事。”由此可知宋代儒学
A.反思汉唐经学并重建人文信仰
B.注重知识系统忽视生活实践
C.忽视了对先秦儒家经典的传承
D.实现了儒学在危机下的复兴
11.下列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能体现出北宋崇文抑武方针的是
A.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B.枢密院与三衙分管调兵与统兵
C.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D.设“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
12.《东京梦华录》载: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每五更点灯博易(交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这一现象表明
A.民间的娱乐场所已经兴起 B.市有专门的贸易场所
C.唐代的草市又称“鬼市 D.商业交易突破了时空限制
13.有学者认为:“宋朝时期,儒学复兴,出现程朱理学,科技发展迅速,政治开明,且没有严重的宦官专权和军阀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北宋初年,为了防止形成“严重的军阀割据”采取的措施有
①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长官 ②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③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④枢密院与“三衙”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4.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宋元时期)由于所有的官员和富商也住在城市里,……高雅文化自然因此也大大都市化了,其口味与心态都具有市民化的特征。”这一变化反映了宋元时期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传统士农工商秩序遭到破坏
C.统治者以民为本 D.文化下移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15.北宋淳化年间,川蜀地区由于铁钱的单位价值低,不便于大额交易,商人发明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天圣元年时宋廷设置交子务,发行官交子。这表明交子
A.正式取得法定货币地位 B.已可以全国范围使用
C.已完全取代铁钱的位置 D.为缓解钱荒而被发明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雕版印刷始兴,长安、洛阳、江南、四川等地成为印刷业活跃的中心。除了寺院刻印佛经之外,大部分是民间坊刻,已经出现了一批以印卖历书、诗文为业的手工业者。宋代中央和地方政府不仅刻印儒家经典著作,又遍刻正史、医书、诸子、算书、字书、类书和名家诗文,政府还编印了四部大型类书以及佛、道藏经典。民间印刷十分活跃,形成了汴京、杭州、福建、四川、江西等几个印刷业较集中的地区。私人刻书以诗文集最多,还有字书、小学等民间所需用及士子应举所需要的读物。其他印刷品有称为“交子”、“会子”的大量纸币,作为运销交易凭证的“茶盐引”及民间的印契、版画等。雕版技艺更为精良,书籍的印刷质量达到历史高峰。明清时期官、私印刷活动兴盛,仍以雕版印刷为主,雕版套印技术不断成熟,刻书的种类和数量更加多种多样。
——摘编自张树栋等《中华印刷通史》
材料二 宋代统治者一上台便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措施,形成了大一统的社会政治体制和与之相适应的地主经济机制,这就势必要求科学技术来适应其各种各样的需要。著名的“三大发明”,就是为宋代在广阔地域上组成强大、统一的国家政权服务的。宋代农民和工匠所受封建国家赋税剥削虽较前加重,但他们获得了比以前要安定得多的生产环境,这种环境极有利于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从而使宋代科技的发展获得了较稳固的社会基础。宋朝不仅有意识地扶持并大力发展诸如制图、医药、军械及火药制造等科技项目,而且常常集中财力、物力和科技人才攻克重要的科技项目。如苏颂领导的水运仪象台的研制,掌禹锡领导的医书的编纂,都是典型的例子。
——摘编自王星光《中国科技史求索》
材料三 历史总是向前进步的,中国古代的不同朝代,都在继承前朝文化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进步。唐宋之间的变化之所以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就是因为变化的幅度比较大,变化的层面比较多,但这些变化和差别都不是质的变化而只是量的差别。严格地说,这种变化只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阶段性变化,是中国古代社会由前期向后期的转变,而不是什么“近世”的变革。
——李建《唐宋时期科技发展与唐宋变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加以概括,与唐代相比,宋代印刷业有何发展?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归纳宋代科技成就的特点,分析宋代科技发展的因素。
(3)提炼材料三的观点,并结合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方面的具体史实说明宋朝相比唐朝发生的显著变化。
17.下图分别是秦朝和元朝的陆路交通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图1、图2,可以看出元代陆路交通与秦代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提取两个变化并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1.B2.D3.A4.B5.D6.B7.D8.B9.C10.A11.C12.D13.D14.A15.A
16.(1)发展:官方印刷规模扩大;民间印刷更加活跃;印刷品种类丰富,适用范围广;印刷技艺、质量更为精良。
(2)特点:科技成就领先、实用性强。因素:社会相对安定;对前人成果的继承及应用;政府的政策激励;社会经济发展等。
(3)观点:唐宋之变是同质的沿续,不是突破性变革。变化:政治上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发展也可)。经济上商品经济、海外贸易高度发展;经济重心实现南移。思想上理学的产生。科技上三大发明及其广泛应用。
17.变化:从空间布局看,向东、向南转移,范围更广;从数量看,道路建设更加密集。
说明:原因:政治统治中心的东移;经济重心的南移;农耕经济的发展;国家疆域的扩大;民族交融的加强。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密切了各地的经济联系,带动了经济发展;为人们出行提供了便利;推动了文化传播与交流。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基础训练 (答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