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基础训练(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基础训练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下列各历史事件对应正确的是( )
时间 事件 意义
A. 1924年 国共两党合作北伐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B. 1936年10月 红军三大主力在吴起镇会师 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C. 1947年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D. 1982年底 全国大人五届五次会议通过 《宪法》 标志着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 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A.A B.B C.C D.D
2.下列地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③④②①
3.1947年,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材料中的“转折点”是指( )
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B.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C.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D.三大战役完全胜利
4.如图为某年延安大礼堂悬挂的旗帜和标语。据此可知当时
A.中央红军被迫长征
B.日本加紧侵略中国
C.国共合作出师北伐
D.解放战争即将结束
5.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这标志着
A.全面内战的爆发 B.战略反攻序幕的揭开
C.战略决战的到来 D.渡江战役的开始
6.2014年底,台湾军方推出的抗战殉职将官名录中列有1942年牺牲的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而2014年9月份中国大陆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中,1943年牺牲的国民党将领.国民革命军第一五零师师长许国璋名列其中。这说明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深入人心
B.国共联合抗战增强了民族观念
C.海峡两岸都尊重抗战的历史事实
D.国共两党对抗战评价高度一致
7.《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1945 年 10 月 10 日)中部分内容:一、关于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一致认为: 和平建国的新阶段,即将开始,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 五、关于党派合法问题,中共方面提出:政府应承认国民党、共产党及一切党派的平等合法地位。政府方面表示:各党派在法律之前平等,本为宪政常轨,今可即行承认。关于这次会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会谈是在抗战取得胜利后进行的
B.会谈纪要反映了当时国内和平民主的政治焦点
C.这次会谈是中共为了争取和平民主而进行的一次努力
D.这次会谈解决了双方所有的矛盾与分歧
8.2017年1月11日新华社报道,教育部要求,2017年春季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十四年抗战”始于( )
A.1931年 B.1935年 C.1936年 D.1937年
9.下图是《西北文化日报》1936年12月13日对西安事变的报道,张杨通电全国发表救国八项主张。以下属于这八项主张的是
①停止一切内战
②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
③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④立即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取得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提出这一观点的历史背景是
A.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
B.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
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结束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1.20世纪40年代初期,毛泽东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号召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并在陕甘宁边区内部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军视大生产运动,陕甘宁边区开展这场运动的主要原因
A.陕甘宁边区自然灾害频发 B.日军“囚笼”政策的实施
C.国民政府减少了经济援助 D.中共减租减息政策的推行
12.全面抗战爆发后,“晋南(根据地)一带在敌区用关羽的忠义来唤醒民众、乡士不做汉奸”;歌唱岳飞的歌“长江大水滚滚流”飘荡在延安的上空。这些做法旨在
A.增强民众的抗战意识 B.丰富根据地的文化生活
C.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 D.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3.1938年,抗日救亡漫画宣传队在武汉创办了《抗战漫画》半月刊。《抗战漫画》在武汉出版了12期,武汉失守后,在重庆又出版了3期,后来由于经费困难终止了出版。如图所示是刊发于《抗战漫画》第8期的一幅漫画《反攻》。对该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军队进入局部反攻作战 B.日军逐渐丧失在华作战优势
C.正面战场取得一次较大胜利 D.八路军在敌后大量消灭日军
14.下图为国民政府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五二〇血案处理委员会”编辑出版的一幅讽刺漫画(注:图片上方是一群衣衫褴褛的人,对着一门冒着硝烟、碾压着一具尸体的大炮愤怒地呐喊。)。它反映了当时
A.国民党统治呈现全面危机 B.国民政府教育政策的失败
C.知识界暴力反抗政府的经济政策 D.官僚资本的经济掠夺侵入到高校
15.1941年2月7日,国民党成立了“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规划全国文化运动之各种方案”“协助策进各地文化事业”;要求“今后无论团体或个人,应大仁大勇,身先作则领导全国人民,切实服从政令军令”“要完成三民主义的文化建设”。由此可见
A.国共第二次合作徒有虚名 B.国民党试图构建三民主义文化
C.国民政府厉行文化专制政策 D.国民党旨在宣传抗战爱国意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主义情绪在中国蔓延。那些在十几年前把欧美作为中国改革的榜样和理想的青年知识分子,热切地期待着1919年巴黎和会的结果。然而,当和平缔造者们同意日本继续干涉中国时,这些希望被彻底粉碎了。
——摘自(美)杰里 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大事记﹣1949 年(部分)
1948.09﹣1949.01 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949.03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
1949.04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
1949.0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据金冲及著的《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青年知识分子期待的“1919年巴黎和会的结果”是什么,简析“希望被彻底粉碎”而引发的运动的重要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大事年表所列资料及所学知识,概述表中所列大事为新中国成立所创造的条件。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即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前夜,共计七十多年中,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国主……中国人被迫从帝国主义的老家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中学来了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等项思想武器和政治方……但是这些东西也和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一样,软弱得很。
1917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材料二 遵义会议认为:一切事实证明,我们在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是我们不能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主要原围。会议改组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着重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周城市这样一种时期已经完结。全会科学地分析了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所面临的国内外基本手盾,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各方面所应采取的基本政策。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通鉴)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着重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77-1991》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述三次会议的历史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党在探索民族独立与伟大复兴道路中的历史启示。
参考答案:
1.C2.C3.A4.B5.B6.C7.D8.A9.A10.B11.B12.A13.C14.A15.C
16.(1)期待:收回德国原在中国山东的权益。意义: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社会广泛流传;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在基础。
(2)条件: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七届二中全会确定了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若写“确定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亦可相应得分);横渡长江,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政协会议通过《共同纲领》及国名、国旗、国微、国歌等,直接为新中国成立作了准备。性质: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主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17.(1)背景:①民族危机加深;②过去的各种救国方案未能救中国;③十月革命的影响;④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⑦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2)遵义会议:①纠正“左”倾错误;②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③党的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七届二中全会:①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②确立了革命胜利后党的基本政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①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②确定法制建设方针;③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3)认识:①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②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是前提条件;③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④坚持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奋斗品格。

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基础训练(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