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新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项练习:综合训练 专题九 走向整体的世界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含解析)
2024届新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项练习:综合训练 专题九 走向整体的世界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卷
1.美洲的许多现有地名来自西方殖民者,如麦哲伦海峡之名源于首次环球航行的船队率领者,伊斯帕尼奥拉在西班牙语中有“小西班牙”之意,圣萨尔瓦多则意为“救世主”。这类现象反映了新航路开辟( )
A.加速了美洲开发 B.推动了西班牙的崛起
C.伴随着文化输出 D.以传播基督教为宗旨
2.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说:“何以哥氏(哥伦布)维氏(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句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
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C.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D.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3.1493年,罗马教皇为协调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在大西洋划分了两国殖民范围的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线以西属西班牙,以东属葡萄牙。这一界线( )
A.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产物 B.为西葡主导三角贸易奠定了基础
C.将非洲划入西班牙势力范围 D.利于西班牙在拉美确立优势地位
4.下表所示是新航路开辟后新旧大陆间物种的交换。这些物种的交流( )
从新大陆引进的物品 玉米、土豆、红薯、西红柿、烟草、花生、龙舌兰、奎宁、可可、火鸡等
从旧大陆引进的部分物品 绵羊、山羊、牛、马、猪、驴、狗、猫、鸡、鸽、鸭、小麦、大麦、大米、香蕉、橙子、芒果、甜瓜、洋葱、葡萄、甘蔗、萝卜等
A.引起了世界人口的流动 B.导致了世界传染病的传播
C.造成了美洲印第安人剧减 D.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增长
5.1586年,西班牙驻菲律宾总督在写给菲利普二世的信中写道,“如果西班牙放弃了墨西哥与菲律宾之间的贸易(马尼拉大帆船贸易),那么中国的信徒,据我们现有的对他们的了解,他们将不再信仰基督,回头崇拜之前的偶像。”这表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
A.促进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B.将中国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促进了西班牙的传教活动 D.根本意图在于改变中国人的信仰
6.“这场瘟疫(黑死病)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使教会失去了精神上的权威,失去了人们的支持。许多人的信仰发生了动摇和变化,人们把目光从对天国的期许转向了对现世的关注”。据此可知,这次瘟疫( )
A.推动了近代医疗体系的建立 B.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独裁统治
C.促进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 D.导致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
7.18世纪,英国学者约翰逊编写《诗人列传》,旨在探求诗的正确原则,正如他编撰其他一切著作旨在探求举世皆通、古今变化的道德原则一样。这反应出,在当时英国( )
A.道德成为评判一切的标准 B.牛顿力学体系影响广泛
C.文学创作重视道德的作用 D.生物进化思想深入人心
8.18世纪,欧洲掀起了“中国热”,其中法国思想家伏尔泰不仅将儒家学说看作他心目中的自然神论,他还在《中国孤儿》中写道:“够了,希腊罗马/它们都已失宠/大鹏展翅/飞向光明之源/寻找新的伦理/到东方中国之土/勇敢地把儒象之德/带到大不列颠之耳。”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文化交流会因社会环境而产生一定误读
B.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C.儒家思想对西方社会变革具有指导作用
D.启蒙学者欲借儒学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9.美国独立战争期间,革命派报刊《波士顿公报》全文刊登了英国《权利法案》等法令。许多读者来信赞美《权利法案》是“英国宪法美丽而强大的顶梁柱……它肯定并维护人的自然权利,明确提出人与生俱来的任何权利都不应该受到侵犯,如自由、财产等原则”。这说明( )
A.殖民地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B.北美意图照搬英国政治制度
C.英国殖民体系逐步走向瓦解 D.报刊成为独立战争主导力量
10.英、法等国在摧毁封建专制统治后,依然对国内民主选举有严格的财产限制,依然对殖民地继续进行殖民统治,进行奴隶贸易。这说明( )
A.欧美革命背离了启蒙运动初衷
B.资本主义政治实现社会平等仍需努力
C.英法推动殖民扩张时代的到来
D.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制度差异不明显
11.1874年,大久保利通向日本政府提交《关于殖产兴业的建议书》,指出:“物产之多寡,虽依赖于人民致力于工业与否,但寻其根源,又无不依赖政府官员诱导奖励之力。”这反映了日本工业化与西方的不同之处是( )
A.始终由国家主导日本工业化 B.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通过对外扩张推动工业化 D.国家扶植私人资本主义企业
12.明治维新时,思想家津田真道指出:“日本帝国从前之制,天下乃一人之天下,而非天下之天下,八大洲之土地皆天皇陛下一人之所有,绝非人民私有之土地,是盖我帝国神代以还之国宪也……中古口分田之法,量人口而贷与土地也。及王政乱而武人执国命,口分之法亦乱,不复存焉。”津田真道的这一思想( )
A.立足于近代资本主义发展 B.助推民族民主意识的传播
C.消除了“文明开化”的阻力 D.促进日本实现了国家统一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很早就出现了编纂法典的活动。战国时期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法典《法经》,并经商鞅、萧何等手传至后世。而在两千多年的法典化进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奠定中华法系、中华法律文化的基石——《唐律疏议》。《唐律疏议》规定了经济制度、土地税赋、徭役、农林牧渔的生产、交通运输、市场交易,涉及政府官制、国家档案与文书的运作和管理、祭礼、丧葬、佛教和道教等的情况。它以“刑名法例为首,实体犯罪居中,诉讼程序置后”。具体而言,在第一篇总则“名例”之后,依次展开分则的各项规定,如“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诈伪”。在概念方面,《唐律疏议》提出了190余个专有名词。在法律原则方面,《唐律疏议》发展出了“十恶”加重、皇亲和官僚减免、宗法伦理、德主刑辅、老幼废疾减免刑、罪刑相当、罪刑法定、比附和类推、本律优于“名例”、诬告反坐等重大原则。
——摘编自何勤华《法典化的早期史》
材料二 拿破仑大刀阔斧地进行立法工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典。《民法典》于1804年3月公布,《民事诉讼法典》于1806年4月公布,《商法典》于1807年8月28日公布,《刑事诉讼法典》和《刑法典》于1811年1月1日公布施行。《民法典》宣布:法律一经颁布,“在法国全境具有‘执行力’”“法律仅适用于将来,没有追溯力”“有关警察与公共治安的法律,对于住在法国领土上的一切人均有强制力”。任何人“不得违反有关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之法律”,“未经政府允许,接受外国政府所授予公职者”,将丧失法国人资格;“未经政府许可,服务于外国军队组织者,丧失法国人资格”。涉及外国的这两项条文与1793年宪法第5条和1795年宪法第12条颇有相同之处,《民法典》与大革命之间的密切联系由此可见一斑,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的密切联系也清晰可见。
——摘编自郭华榕《法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疏议》与拿破仑《民法典》的相同点,并分析影响《唐律疏议》制定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拿破仑《民法典》对法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法典编纂的认识。
14.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之后 白嘉轩接过一看,是姐夫一笔不苟楷书的《乡约》(部分):德谓见善必行,闻过必改,能治其身,能修其家,能事父兄,能救子弟,能御童仆,能敬长上,能睦亲邻,能择交游,能守廉洁,能广施息,能受寄托……凡有一善为众所推者,皆书于籍以为善行。业谓居家,则事父兄教子弟待妻妾,在外则事长上结朋友教后生御僮仆,至于读书、治田、营家、济物、好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皆可为之,非此之类皆为无益。
——摘编自陈忠实《白鹿原》
材料二 加尔文提出了预定论。所谓的预定是指上帝以其永恒的旨意,决定世界上每一个人所要成就的。永恒的生命为某些人已预订,对于另一些人则是永罚。谁是选民,谁是弃民,可以通过上帝的呼召体现出来。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就是“选民”和“弃民”的标志。加尔文主张教会应当监督国家、社会和家庭,把社会本身改造为宗教团体的典型。凡唱下流放荡的歌曲、跳舞者监禁三天。对酗酒、赌博、吵架、放高利货的人也有相应的处罚。生活节俭被新兴资产阶级视为一种美德。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东西方社会教化的不同。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东西方社会教化的认识。
2
2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许多地名来自欧洲,欧洲文化传播到美洲,说明新航路开辟伴随着文化输出,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美洲地名来自欧洲殖民者,并未提到美洲开发,排除A项;材料强调新航路开辟对美洲的影响,不属于对西班牙的影响,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以追求利益为宗旨,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根据材料“何以哥氏(哥伦布)维氏(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可知,比较中西航海家远洋航行的巨大差异,中国没能进一步扩大影响,而西方新航路开辟却促进了社会的巨大发展,其主要的原因是中西经济的巨大差异,导致航海结局的不同,D项正确;中国人同样具有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排除A项;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与历史史实不符,明朝时期,中国的科技与军事实力要远超西方国家,排除B项;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D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93年(西班牙和葡萄牙)。据材料可知,“教皇子午线”划分了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殖民范围,线以西属西班牙,确立了西班牙在拉美的优势地位,D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排除A项;英国在三角贸易中占主导地位,排除B项;“教皇子午线”将非洲划入葡萄牙势力范围,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时期。根据表格信息和所学内容可知,原产于美洲的玉米、土豆、红薯等高产作物在新航路开辟后传播到亚欧大陆,提供了更多的食物,从而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增长,D项正确;这些物种是随着人口的流动而传播的,A项因果颠倒,排除A项;导致传染病传播的主要是人口的流动,排除B项;这些物种的交流不是印第安人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世界)。根据材料“那么中国的信徒,据我们现有的对他们的了解,他们将不再信仰基督,回头崇拜之前的偶像”表明西班牙人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促进传教活动,C项正确;材料强调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对中交传播的影响,AB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AB项;大帆船贸易根本意图是通过美洲和菲律宾之间的贸易获取利润,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材料“这场瘟疫......对天国的期许转向了对现世的关注”体现了黑死病冲击了宗教神学思想,使人们更关注现实,有利于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人们思想的变化,与近代医疗体系的建立无关,排除A项;冲击了但没有摧毁教会的精神独裁,排除B项;材料反映黑死病冲击了宗教神学思想,“导致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夸大了这次瘟疫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的英国。根据“探求诗的正确原则”、“旨在探求举世皆通、古今变化的道德原则一样”等信息可知,约翰逊编写文学作品也意图探寻普遍的规律,与自然科学的普遍原理有一定的相似性。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判断这应该是受到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B项正确;“评判一切的标准”过于夸张,排除A项;材料内容并不能体现出对道德的作用的重视,排除C项;18世纪时期,生物进化的思想还没有深入人心,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启蒙运动时期,欧洲思想家不仅对中国大加赞赏,还积极宣传以儒家为代表传统文化,其目的是通过中国文化中的先进思想,阐述并推广自身的启蒙思想,D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主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利用,而非误读,排除A项;B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当时以启蒙思想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新理论指导了欧洲的社会变革,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根据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美国独立战争期间,革命派报刊《波士顿公报》全文刊登了英国《权利法案》,得到广泛的反响和关注,这说明此时殖民地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A项正确;北美人民赞美的是英国宪法维护人的权利及其制定原则,而非照搬英国政治制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英国殖民体系逐步走向瓦解的信息,排除C项;报刊成为独立战争主导力量,与史实不符,过于夸大报刊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依然对国内民主选举有严格的财产限制,依然对殖民地继续进行殖民统治,进行奴隶贸易”,说明资本主义政治秩序并未实现社会平等,仍需努力继续变革,B项正确;“摧毁封建专制统治”与启蒙思想相一致,排除A项;推动殖民扩张时代到来的是新航路开辟,排除C项;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制度有本质区别,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治维新的日本。依据题干材料“又无不依赖政府官员诱导奖励之力”可知,反映的是日本工业化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即国家扶植私人资本主义企业,D项正确;明治维新期间,日本工业化由政府主导推动,但是后期又扶植私人资本发展,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日本是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建立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苏联的经济模式,排除B项;通过对外扩张推动工业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根据材料“日本帝国从前之制,天下乃一人之天下,而非天下之天下,八大洲之土地皆天皇陛下一人之所有,绝非人民私有之土地,是盖我帝国神代以还之国宪也……中古口分田之法,量人口而贷与土地也。及王政乱而武人执国命,口分之法亦乱,不复存焉。”可知,津田真道认为,日本以前是天皇一人的天下,从而导致武人执国命,所以要推行“国宪”,也就是发展资本主义,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发展资本主义,而不是民族民主意识的传播,排除B项;消除了“文明开化”的阻力,“消除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在日本发展资本主义,没有体现国家统一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3.答案:(1)相同点:由统治者主导制定;涉及内容较为广泛;继承了以往的法律遗产;重视维护社会道德。(答出三点即可)
因素:已有的法律体系;儒家思想理论;专制体制的发展;农耕经济;司法实践的经验。(答出三点即可)
(2)影响:维护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法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激发了法国民族意识。(答出三点即可)
(3)认识:法典的编纂是国家法制建设的重要形式;法典的编纂深植于本国的国情,但同时也受到现实性因素的影响;在法典编纂的过程中要彰显法制建设的公平与正义。(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法国大革命时期。
相同点:根据材料“在两千多年的法典化进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奠定中华法系、中华法律文化的基石——《唐律疏议》……拿破仑大刀阔斧地进行立法工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典。《民法典》于1804年3月公布”可知,《唐律疏议》的颁布和拿破仑《民法典》的颁布,体现了由统治者制定;根据材料“《唐律疏议》规定了经济制度、土地税赋、徭役、农林牧渔的生产、交通运输、市场交易,涉及政府官制、国家档案与文书的运作和管理、祭礼、丧葬、佛教和道教等的情况。……在法国全境具有‘执行力……法律仅适用于将来,没有追溯力……有关警察与公共治安的法律,对于住在法国领土上的一切人均有强制力”可知,涉及内容较为广泛;根据材料“而在两千多年的法典化进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奠定中华法系、中华法律文化的基石。……涉及外国的这两项条文与1793年宪法第5条和1795年宪法第12条颇有相同之处”可知,继承了以往的法律遗产;根据材料“德主刑辅、老幼废疾减免刑……任何人‘不得违反有关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之法律’”等信息可知,重视维护道德。
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已有法律传统等角度进行分析。如:已有的法律体系;儒家思想理论;专制体制的发展;农耕经济;司法实践的经验等。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法国大革命时期。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关于拿破仑《民法典》对法国历史发产生的影响,可从对法国大革命成果的维护、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法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和民族意识等角度进行分析。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唐朝(中国)。
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关于对法典编纂的认识,可从法典编纂与国家法制建设的关系、法典的编纂与国家的关系和法典编纂应遵循的原则等角度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14.答案:(1)不同: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采取乡约的形式;西方以基督教(新教)的教义为主,采用宗教的形式。
(2)中国:近代中国沿用乡约教化形式,是当地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经济落后,儒家思想影响根深蒂固的必然结果;它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教化重在维护封建伦理纲常和统治,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西方:西方以新教教义进行社会教化,是资本主义发展和宗教改革的产物;它促进了西方思想的解放和经济的发展,但浓厚的宗教色彩又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
解析:(1)不同:根据材料“辛亥之后 白嘉轩接过一看,是姐夫一笔不苟楷书的《乡约》(部分)”“德谓见善必行,闻过必改,能治其身,能修其家,能事父兄,能救子弟,能御童仆,能敬长上,能睦亲邻,能择交游,能守廉洁,能广施息,能受寄托”可知,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采取乡约的形式;根据材料“加尔文提出了预定论。所谓的预定是指上帝以其永恒的旨意,决定世界上每一个人所要成就的”“加尔文主张教会应当监督国家、社会和家庭,把社会本身改造为宗教团体的典型。凡唱下流放荡的歌曲、跳舞者监禁三天。对酗酒、赌博、吵架、放高利货的人也有相应的处罚”可知,西方以基督教(新教)的教义为主,采用宗教的形式。
(2)中国:根据材料“辛亥之后 白嘉轩接过一看,是姐夫一笔不苟楷书的《乡约》(部分)”和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沿用乡约教化形式,是当地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经济落后,儒家思想影响根深蒂固的必然结果;根据材料“德谓见善必行,闻过必改,能治其身,能修其家,能事父兄,能救子弟,能御童仆,能敬长上,能睦亲邻,能择交游,能守廉洁,能广施息,能受寄托……凡有一善为众所推者,皆书于籍以为善行”和所学知识可知,它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业谓居家,则事父兄教子弟待妻妾,在外则事长上结朋友教后生御僮仆,至于读书、治田、营家、济物、好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皆可为之,非此之类皆为无益”和所学知识可知,社会教化重在维护封建伦理纲常和统治,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西方:根据材料“加尔文提出了预定论。所谓的预定是指上帝以其永恒的旨意,决定世界上每一个人所要成就的”“加尔文主张教会应当监督国家、社会和家庭,把社会本身改造为宗教团体的典型。凡唱下流放荡的歌曲、跳舞者监禁三天。对酗酒、赌博、吵架、放高利货的人也有相应的处罚。生活节俭被新兴资产阶级视为一种美德”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方以新教教义进行社会教化,是资本主义发展和宗教改革的产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它促进了西方思想的解放和经济的发展,但浓厚的宗教色彩又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
2
22024届新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项练习:综合训练 专题九 走向整体的世界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A卷
1.据估计,1492—1542年间有1500万印第安人惨遭杀戮,古巴岛原有的30万土著居民所剩无几,海地岛的25万居民只剩下500人。这主要是因为( )
A.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B.贩卖黑人奴隶贸易的兴起
C.美国高举起“大棒政策” D.欧洲殖民者疯狂殖民扩张
2.马克思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马克思意在强调,新航路开辟( )
A.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B.开启了亚欧交往
C.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加速了物种交流
3.下面是美国学者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一书的目录,从中可以看出贯穿全书的主线是( )
第一章 发现新世界 第二章 细菌战役 第三章 旧世界植物、动物移居新世界 第四章 哥伦布将梅毒带回欧洲? 第五章 新世界作为旧世界的农场 第六章 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A.殖民者严重破坏美洲生态 B.基于生态环境视角解读历史
C.阐述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D.美洲对生物多样化的贡献
4.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政府欢迎外国熟练的技工,鼓励他们采用新技术为英格兰织造精细呢绒的新产品,英国也逐渐成为提供给西班牙殖民帝国工业品货源的生产国。这些措施( )
A.为英国确立海上霸权奠定了基础
B.使工业革命最先从毛纺织业开始
C.让英国处于“世界工场”的领先地位
D.瓦解了英国传统的“重商主义”政策
5.下图为1500年至1799年间,从欧洲出发,前往亚洲海域贸易前三名国家的船只数量变化图。根据该图,甲、乙、丙三国分别是( )
A.西班牙、英国、荷兰 B.葡萄牙、荷兰、英国
C.荷兰、西班牙、英国 D.英国、葡萄牙、荷兰
6.“马尼拉大帆船”是16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航行于菲律宾与墨西哥之间的货运船只,“马尼拉大帆船”的货物主要来自中国,以当时风靡全球的中国生丝与丝绸为主。这一贸易活动( )
A.导致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 B.促进了中国江南市镇的发展
C.得益于郑和下西洋航线的开通 D.使西班牙出现了“价格革命”
7.下表所示为伏尔泰和卢梭关于私有制的不同观点。据此判断,两位思想家( )
思想家 观点
伏尔泰 国家的法律应该充分体现和保护公民自由的权利,其中最重要的是财产私有权,保护公民的财产私有权,会促进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的富裕和繁荣
卢梭 私有制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由野蛮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A.所处的政治立场基本相同 B.因立场差异导致认知不同
C.都认为财产权是天赋人权 D.都注重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8.启蒙思想家本人就是科学家,如达朗贝尔是数学家,霍尔巴赫是矿物学家,拉美特利是医生,孟德斯鸠写过多篇科学论文,伏尔泰在英国逗留期间学习牛顿的科学成果,自称“我们都是牛顿的学生”,写过面向妇女的科普读物。这表明( )
A.宽松自由学术环境造就启蒙运动
B.只有学识广博才能成就思想大师
C.自然科学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前提
D.启蒙思想与自然科学思维有相近性
9.《西方美学史》写道,法国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朝后看,它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1794年)作了思想准备。这一说法分别是基于,启蒙运动( )
A.鼓励及时行乐,倡导分权制衡 B.推动科学革命,呼唤开明君主
C.传承人文精神,绘就制度蓝图 D.强调理性思考,主张自由竞争
10.卢梭提出:“要寻找一种结合形式,使得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服从自己本人,并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为此,他主张( )
A.限制君主权力保障公民个体自由 B.废除私有制来保障人身财产安全
C.按照社会契约建立政权保障自由 D.实行三权分立防止出现专制政府
11.英国思想家洛克认为,政府只有在取得个人的同意并有能力保障个人生命、自由、财产的自然权利的时候,才有正当性。当政府背叛了人民的时候,革命不单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由此可见,洛克( )
A.强调了政府权力的重要性 B.关注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
C.肯定了人民革命的正当性 D.率先提出权力分立的构想
12.下表摘自《日本近现代经济史》附录“大事年表”。从中可知,近代日本( )
1872年 官营模范工厂富冈缫丝厂开工 1873年 颁布征兵令;制定地税改革条例 1887年 颁布所得税法;大阪电灯公司成立 1889年 东海道铁路东京至神户通车 1901年 国营八幡制铁所开工 1904年 日俄战争爆发
①以国家力量主导推进近代化进程 ②引进了工业革命的成果殖产兴业
③以中国为参照建立现代税收制度 ④军国主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膨胀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意大利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直接继承了古罗马的文明。在14~15世纪,在佛罗伦萨、西恩那、比萨等地的毛纺织业、呢绒业和威尼斯的造船业中,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意大利的城市共和国是商人和作坊主组成的政府,这为文化艺术的创造提供了比较自由的环境。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也对文艺复兴向广度和深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摘编自张椿年《从信仰到理性——意大利人文主义研究》等
材料二 罗马教皇利奥十世因欲敛钱于德国人以备继续圣彼得礼拜堂之建筑,乃大发赎罪券于已死及未死之人。教皇之代表……因急于筹款,故极言赎罪券有种种功效,言之过当,适足岂有思想者之怀疑……路德之榜其论文,初无攻击教会之意,更不料其足以惊动世人之耳目。其论文用拉丁文所著,只备当时学者之研究。不意当时之人无论贵贱智愚,莫不急欲讨论赎罪券之性质之究竟为何。故路德之论文不久即译成德国文,遍传于全国。
——摘编自何炳松《欧洲全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意大利文艺复兴和德意志宗教改革兴起背景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宗教改革运动在西欧的扩展。
14.法国是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中法之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材料一 从远征意大利开始,拿破仑就宣布:意大利的国民们,法国军队是来切断诸君机锁的!作为“自由和解放的旗手”,法国在欧洲各地推广国民的自由。但是,拿破仑率领的军队终归是占领军,各地逐渐意识到要团结一致对抗法国侵略者。作为一种民族主义的先驱形式,在法军占领的普鲁士所出现的运动就是明显的例证。拿破仑以两面手段占领了欧洲各地,广泛传播了在19世纪高扬的民族主义原型的思想和态度。也正因如此,最终他不得不失败。
——摘编自[日]福井宪彦《近代欧洲的霸权》
材料二 茶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饮茶风俗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茶文化在法国社会铺开后,形成了独特的“茶馆”文化。19世纪的法国,餐饮场所已广泛供应茶水。现藏于斯德哥尔摩国立博物馆的法国印象画派大师雷诺阿的作品《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就借用日常生活情趣的主题,展现了社会餐馆中的茶饮场面。
——摘编自选必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和《中国茶与法国酒:杯中文明的交融》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为一种民族主义的先驱形式,在法军占领的普鲁士所出现的运动”。结合所学,从民族主义的角度,简析拿破仑“最终他不得不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从唯物史观的角度,一句话概括19世纪世界文化交流的特点。结合所学,简析“茶”文化交流的意义。
2
2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1492—1542年(美洲)。据材料“1492—1542年间有1500万印第安人惨遭杀戮,古巴岛原有的30万土著居民所剩无几,海地岛的25万居民只剩下500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列强对美洲地区残暴的殖民迫害,使得美洲地区人口的锐减,D项正确;哥伦布发现美洲、黑奴贸易以及“大棒政策”,都不是美洲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排除ABC项。故选D项。
2.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新航路开辟时期(世界)。据材料“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可知新航路开辟的推动下,给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A项正确;亚欧交往之前就已存在,排除B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的影响,并不是在强调物种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据题干信息“旧世界植物、动物移居新世界”“细菌战役”“生物多样性遭破坏”并结合所学可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在生态环境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新旧大陆之间动植物以及病原体的传播和交流,从中可以看出该书基于生态环境视角解读历史,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材料不仅涉及殖民者对美洲生态的破坏,还涉及新旧大陆之间动植物以及病原体的传播和交流,A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A项;材料虽然有“哥伦布将梅毒带回欧洲?”章节,但这只是材料一部分,材料主线是从生态环境交代解读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更多地强调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生态环境的影响,没有突出美洲对生物多样化的贡献,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材料反映了英国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工人以提高本国手工产品质量,逐渐成为欧洲大国的商品供应地,这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为英国确立海上霸权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工业革命最先从棉纺织业开始,排除B项;使英国处于“世界工厂”地位是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排除C项;扩大出口是重商主义的重要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00—1799年。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率先开辟新航路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他们率先前往亚洲海域进行贸易,但随着西葡殖民霸权的衰落,他们前往亚洲海域的船只数量下降,所以甲国应该是西班牙或者是葡萄牙;西葡殖民霸权衰落后,荷兰兴起,所以荷兰前往亚洲的船只数量上升,但后来英国取代了荷兰的霸权地位,所以荷兰的船只数量下降,英国的船只数量上升。综上所述可知,甲、乙、丙三国应该是葡萄牙、荷兰、英国,B项正确;ACD项对应有误,排除。故选B项。
6.答案:B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和影响题。时空是16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中国、菲律宾和墨西哥)。据材料“‘马尼拉大帆船’的货物主要来自中国,以当时风靡全球的中国生丝与丝绸为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尼拉大帆船”的贸易活动促进了中国丝绸等产品的出口,有利于商品经济的繁荣以及江南市镇的发展,B项正确;欧洲资本原始积累途径不只有“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一种,“导致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从时间及贸易活动的范围来看,这一贸易活动主要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西班牙国内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18世纪(法国)。据本题材料“保护公民的财产私有权,会促进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可知伏尔泰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主张保护公民财产私有权的。据本题材料“私有制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可知卢梭是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上阐述财产私有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的,可见两位思想家因立场差异导致在私有权上的认知不同,B项正确;两位思想家因立场差异导致在私有权上的认知不同,排除A项;“天赋人权”只符合伏尔泰的观点,排除C项;主张“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启蒙思想家是康德,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18世纪(欧洲)。根据题干可知,启蒙思想家很多也是科学家,说明启蒙思想与自然科学精神思维相近,因此同一个人才会同时在两个领域取得成就,D项正确;题干未提及宽松环境,排除A项;只有学识广博才能成就思想大师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自然科学发展推动启蒙运动兴起,无法体现自然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18世纪(法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启蒙运动提倡理性主义,是对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的发展,启蒙运动对资产阶级国家政治体制的设想,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C项正确;启蒙思想并不鼓励及时行乐,排除A项;虽然开明君主符合部分启蒙思想家的构想,但这些思想对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没有促进作用,排除B项;自由竞争也符合部分启蒙思想家的构想,但这些思想对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没有促进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材料“一种结合形式”“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又只不过是服从自己本人”并结合所学,社会契约指的是人们通过订立契约建立政权,政权保护每个人的安全,因为政权是人们共同意志的产物,所以服从政权就是服从自己,从而保障人们的自由,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社会契约,A项不是材料主旨且卢梭主张直接民主制,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社会契约,B项不是材料主旨且材料不涉及卢梭对私有制的态度,排除B项;三权分立不是卢梭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启蒙运动时期(英国)。根据材料“为,政府只有在取得个人的同意并有能力保障个人生命、自由、财产的自然权利的时候,才有正当性。当政府背叛了人民的时候,革命不单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并结合所学可知,洛克强调人民有权推翻政府,推崇人民革命的正当性原则,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强调政府权力的重要性,而是强调政府必须在保障个人生命、自由、财产的自然权利下,行使权力,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权力分立构想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A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近代日本。根据材料“1872年,官营模范工厂富冈缫丝厂开工”可知,日本明治维新时期,通过国家主导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①项正确;明治政府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引进西方先进技术,②项正确;明治政府以西方国家为参照建立现代税收制度,③项错误;“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及所学可知,体现了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急于靠军事掠夺手段来壮大自己的实力,④项正确。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13.答案:(1)同:罗马天主教会日趋腐化;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并初步发展;中国四大发明(尤其是造纸术、印刷术)的传播。(答出两点即可)
异:经济方面,两地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存在差异;文化基础方面,意大利保留了大量古罗马时代的遗存,德意志的古罗马文化遗存相对较少;主导力量方面,意大利城市共和国市民阶层影响力大,德意志地方封建割据势力较强;外部条件方面,意大利文艺复兴受到东罗马帝国衰亡的影响,德意志宗教改革受到文艺复兴扩展及地理大发现的影响。(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评价:宗教改革从德意志推广到整个西欧,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是历史的必然);宗教改革在西欧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西欧国家资本主义的成长;推动了西欧民族国家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答出两点即可)宗教改革后,西欧形成了不同的教派,埋下了宗教迫害乃至宗教战争的隐患;部分教派被专制君主利用,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1)本题是比较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代西方。同:据材料二“罗马教皇利奥十世因欲敛钱于德国人以备继续圣彼得礼拜堂之建筑,乃大发赎罪券于已死及未死之人。教皇之代表……因急于筹款,故极言赎罪券有种种功效,言之过当,适足岂有思想者之怀疑”可知,罗马天主教会日趋腐化;结合所学从文艺复兴的背景分析可知,罗马天主教会日趋腐化;结合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经济方面原因可知,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并初步发展。据材料一“尤其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也对文艺复兴向广度和深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可知,中国四大发明(尤其是造纸术、印刷术)的传播。结合所学宗教改革发生的技术原因可知,中国四大发明(尤其是造纸术、印刷术)的传播。异:文化方面:据材料一“意大利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直接继承了古罗马的文明”可知,意大利保留了大量古罗马时代的遗存;结合所学可知,德意志的古罗马文化遗存相对较少。经济方面:据材料一“在14~15世纪,在佛罗伦萨、西恩那、比萨等地的毛纺织业、呢绒业和威尼斯的造船业中,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可知,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结合所学从宗教改革时期经济背景可知,16世纪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了,因此两地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存在差异。主导力量:据材料一“意大利的城市共和国是商人和作坊主组成的政府”可知,意大利城市共和国市民阶层影响力大;结合所学从宗教改革的德意志政治局面分析可知,德意志地方封建割据势力较强。外部力量:结合所学从意大利文艺复兴受到东罗马帝国衰亡的影响、德意志宗教改革受到文艺复兴扩展及地理大发现的影响的角度分析。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代西方。评价宗教改革要辩证地分析。结合所学从思想、经济、民族国家、文化教育、宗教等方面分析积极作用;结合所学从宗教迫害乃至宗教战争的隐患等方面来分析宗教改革的局限。
14.答案:(1)运动:1807年普鲁士废除农奴制的改革
原因:传播了自由平等启蒙思想,冲击了封建专制;在反抗法国政府的过程中,促进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民族独立要求运动不断高涨和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2)特点:商品的全球流动,推动文化国际化交流。
意义: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同时也传播了(中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的)中国茶文化;形成了根据法国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的新的茶文化,文化在相互借鉴中融合发展。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法国、德国)。
运动:根据材料“作为一种民族主义的先驱形式,在法军占领的普鲁士所出现的运动就是明显的例证。拿破仑以两面手段占领了欧洲各地,广泛传播了在19世纪高扬的民族主义原型的思想和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拿破仑侵略战争的打击,以及农民的骚动,国内资产阶级的不满的影响,使普鲁士政权处于危机之中,为巩固统治,普鲁士统治者在1807年进行自上而下的土地改革,即废除农奴制的改革。
原因:根据材料“从远征意大利开始,拿破仑就宣布:意大利的国民们,法国军队是来切断诸君机锁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播了自由平等启蒙思想,冲击了封建专制;根据材料“作为‘自由和解放的旗手’,法国在欧洲各地推广国民的自由。……拿破仑以两面手段占领了欧洲各地,广泛传播了在19世纪高扬的民族主义原型的思想和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反抗法国政府的过程中,促进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民族独立要求运动不断高涨和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法国)。
特点:根据材料“茶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饮茶风俗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茶文化在法国社会铺开后,形成了独特的‘茶馆’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联为一个整体,促进了商品的全球流动,同时也推动文化国际化交流。
意义:根据材料“19世纪的法国,餐饮场所已广泛供应茶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同时也传播了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的中国茶文化;根据材料“茶文化在法国社会铺开后,形成了独特的‘茶馆’文化……借用日常生活情趣的主题,展现了社会餐馆中的茶饮场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形成了根据法国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的新的茶文化,文化在相互借鉴中融合发展。
2
2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