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一(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一(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 尼罗河哺育了埃及的7000年文化,被称为“水的原始颂歌”;印度河和恒河打开了古印度文明之门,被称为“永恒的磐涅”;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被誉为“世界文明的摇篮”;奔腾不息的黄河,成就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这些可以用来说明( )
A. 世界文明起源有相似性 B. 自然环境影响文明起源
C. 区域文明之间相互隔绝 D. 古代文明相对独立发展
2. 《荷马史诗》又被称为“英雄史诗”。它以简洁鲜明的笔触勾勒出众多的显示着全部落光荣的英雄形象。无论是在自然威力面前,还是在战争生活中,英雄们都强调对人生采取积极态度,他们充满了蓬勃的朝气和向上的力量。这表明,《荷马史诗》( )
A. 用理性思维方式来认识世界 B. 蕴含着古希腊早期的人文主义精神
C. 奠定了西方文学创作的基础 D. 代表了古典时代希腊文学最高成就
3. 如图为古代世界某帝国发展示意图。该帝国( )
A. 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 B. 利用罗马法维护统治
C. 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 D. 垄断了欧亚间的商路
4. 研读示意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如图历史示意图反应的制度是( )
A. 封君封臣制度 B. 庄园农奴制度 C. 中央集权制度 D. 等级议会制度
5. 下图所示是印加人的“飞毛腿”信使。他们在贯穿全国的两条大道上,借助沿途驿站接力传送,以接力的方式用最快速度把口信传递至目的地。这种驿传系统()
A. 促进了浮动园地经济发展 B. 扩大了帝国的统治区域
C. 有助于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D. 细化了国家政区的划分
6. 9-13世纪是西欧庄园的兴盛时期,封建庄园成为部分欧洲国家基本的生产组织形式。到14世纪以后,则是出现了出租自营地的高潮。这一变化( )
A. 体现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诉求 B. 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C. 促进了国王统一事业的实现 D. 稳定了西欧社会秩序
7. 14世纪以来,体育锻炼被视为欧洲“绅士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绅士教育”要求所培养的人要进行多种形式的锻炼,认为“这些能使其身体强壮、敏捷,还能有助于其对危险保持警惕,从而为可能发生的战争或其他必要时候做好准备”。可见,“绅士教育”( )
A. 强化了贵族的政治地位 B. 意在为资产阶级革命培养人才
C. 适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 D. 摆脱了教会对世俗教育的束缚
8. 1521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决定让马丁 路德出席在沃尔姆召开的帝国会议。在会议中,路德认为神授君权有改革教会、钳制教皇的义务。其主张( )
A. 否认罗马教廷的合法性 B. 意欲缓和各教派之间的纷争
C. 有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D. 体现了反对专制王权的要求
9. 联邦制国家由各个联邦成员组成,各成员单位先于联邦国家存在。19世纪晚期,美德两国虽同为联邦制国家,但地方政府的地位却有很大的区别。这主要是由于两国( )
A. 国家宪法规定的不同 B. 杰出人物的追求不同
C. 联邦政府权力的差异 D. 国家建立路径的差异
10. 1870年以后的三十年间,世界上形成了两大类国家:一类是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制成品生产国,另一类是以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的农矿业生产国。材料可用于说明( )
A. 资本主义开始在世界范围扩张 B. 列强加快资本原始积累的步伐
C. 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逐渐显现 D.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11. 1906年,一位英国人在信中说道:“我以为东方必将发生一场变革。一种新的精神似乎已开始支配人民。他们厌恶统治者,开始认为有可能得到另一种较好的政体。”这反映了当时( )
A. 英国殖民主义的衰落 B. 亚洲国家民族民主意识的加强
C. 世界各地联系的频繁 D. 社会主义思想在东方国家传播
12. 在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人们提起第一次世界大战依然记忆犹新,整个社会自上而下都弥漫着厌战的情绪,英国政府对于德国和意大利的扩张也采取模棱两可、不表态的方针,认为可以找出某些方法,以满足或抚慰独裁者们的要求。这一定程度上( )
A. 推动了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B. 缓和了经济危机带来的困难局面
C. 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D. 促进了欧洲和平主义运动的兴起
13. 1958年到1963年,一个集体农庄的农民在五年中工资只增长了20%。但是从更长的时间来看,这段时间正是集体农民从农庄获得的工资在其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上升的时期。其原因在于赫鲁晓夫改革( )
A. 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 B. 大力推行“新经济体制”
C. 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D. 以农业为经济工作重心
14. 下图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徽标。其中上方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英文缩写,下方的横线寓意世界贸易在公平的基准上进行。中部呈“U”字型,是英文“联合体”的缩写。“U”字型由下往上逐渐解除,对这一设计理解正确的是()
A. 表达对世界分裂局面的担忧 B. 象征世界货币体系正在解体
C. 体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D. 寓意各国关税壁垒逐渐瓦解
15. 20世纪80年代,某一经济学理论认为,解决贫困和社会不公平不能依赖政府的再分配,而是通过有产者追求自己利益时产生的积极成本的层层渗透来改善不公。该经济理论的实施( )
A. 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 B. 缩小了贫富差距
C. 解决了社会的不公平 D. 造成经济“滞胀”
16. 世界著名导演索拉纳斯认为,文化多样性正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威胁。面对美国影视文化不停顿的狂轰滥炸,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无法展示自己的形象。他们的文化正在遭受严重的扭曲,甚至遭受“一场严重的劫难”。他强调各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应( )
A. 具有开放包容的姿态 B. 维系本国的文化根脉
C. 摒弃傲慢偏见的心态 D. 反对西方文化的融入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1500年前后,欧洲人一不小心,打通了世界的“任督二脉”(如图)。
——摘编自陈磊《半小时漫画世界史》
材料二:针对哥伦布开辟到达美洲的新航路一事,有不同的看法。印第安人认为:哥伦布把欧洲强盗带到了美洲,破坏了我们的文化,掠夺了我们的财富,他是一个恶魔;欧洲人认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把欧洲文明传到美洲,使落后的美洲走向文明,他是一个功臣。
——据《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师教学用书》整理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00年前后欧洲人打通世界的“任督二脉”所指的事件并简析其原因。
(2) 选取材料二中的某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同国家、不同阶级和阶层,就如何处理战争与和平问题,从各自不同的利益和立场出发,提出了各种新的理论、方针和政策。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土崩瓦解,第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诞生。英、法在战争中消耗了大量财富,美国则从债务国一跃成为债权国,并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金融的中心。由于战争,列强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战后初期,相继爆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埃及的独立运动等。
——摘编自卢文璞《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现代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材料二:1919年1月,战胜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会,处理一战的遗留问题,德国等战败国未被允许参会。5月,《凡尔赛和约》草案传到德国后,全国上下群情激奋,柏林等地举行了抗议示威;艾伯特总统、谢德曼总理等人,都以激烈的词句抨击和约。但是,鉴于战败国的处境,德国还是同意接受大部分条款,同时提出加入国际联盟、公正调查战争责任及修改和约等要求。战胜国出于私利,拒绝德国的所有要求,还限其在5天内必须做出答复,否则将诉诸武力。6月,德国政府最终被迫签署和约。
——摘编自郑寅达《德国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德国针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的诉求,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战胜国对德国的处置方式。
19. 面对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苏联、德国、美国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29年10月21日,以纽约证券市场股票价格暴跌为标志,揭开了一场空前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的序幕。危机最先由美国开始,很快蔓延到德国、日本、英国和法国,以至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当时斯大林抛开意识形态,到欧洲列强那里大买特买。通过对欧美地区技术、设备到人才的引进,苏联逐渐填补了原本在汽车、飞机制造、化学合成、大型机器设备制造等大工业领域的空白。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大萧条也直接地、决定性地影响了德国的政局。主张增加失业救济的左派人士组成的米勒内阁被迫辞职。纳粹党在反对左派的工商企业界人士大量的财政援助下迅速胜出,希特勒成为内阁总理。从1933年《授权法》开始,他以法令的方式在实际上消除或控制了德国人生活中所有独立的成分——工会、学校、教会、政党、交流媒介、司法系统和联邦各州。
在大洋的另一端,罗斯福认为,拯救国家的希望在于迅速克服经济崩溃的威胁。1933年3月6日,他命令所有银行关闭4天,并禁止支付和出口黄金。3月9日,国会召开特别会议,并在4小时之内通过紧急银行法。财政部根据紧急银行法采取的迅速行动,立即恢复了企业界信心。到4月的第一个星期,货币便有10亿美元以上回流到银行。
——摘编自(美)阿瑟 林克《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等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经济危机下的各国选择”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选择一国或多国均可,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如图):
时间 内容
1979年 欧共体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创立了一种欧洲货币计算单位“埃居”,开始货币合作
1992年 欧盟决定建立经济与货币联盟,发行统一货币
1995年 马德里首脑会议把未来统一货币定名为“欧元”,并确定了欧元发行的时刻表
1996年 欧盟都柏林首脑会议签订了《稳定与增长公约》,要求成员国严格执行限制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等经济趋同标准,违者将受制裁
1997年 欧盟阿姆斯特丹首脑会议通过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决议》
1998年 欧盟布鲁塞尔首脑会议11个欧元创始国名单,欧洲中央银行在德国法兰克福正式启动运作
1999年 欧元正式启动,“埃居”不复存在
2002年 欧元纸币和硬币投入流通
——整理自沈骥如《欧元启动的历程、影响和前景》
(1) 根据材料,指出“欧元”与“埃居”在功能方面的不同。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元诞生的历史背景。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大江大河孕育了古代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和中华文明,世界文明的起源具有相似性,故选A项;
“自然环境影响文明”“区域文明之间相互隔绝”“古代文明相对独立发展”均和材料无关,排除BCD。
故选:A。
本题考查了人类文明产生,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人类文明产生,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英雄们都强调对人生采取积极态度,充满了蓬勃的朝气和向上的力量”可知,《荷马史诗》体现了对英雄形象的崇拜,并且强调了积极的人生态度,这说明《荷马史诗》蕴含着一定的人文主义精神,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理性思维的方式,排除A项;
《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创作的基础,但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
《荷马史诗》代表了古典时代希腊文学最高成就,但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古希腊文明,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希腊文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答案】A
【解析】从图片可以看出,这个帝国是发源于阿拉伯半岛,所以这个应该是阿拉伯帝国,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阿拉伯帝国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A正确;
BCD选项都是对阿拉伯帝国的错误理解,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答案】A
【解析】依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图示反映的是中古时期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封君封臣制度与封土联系在一起,进行层层分封,形成了严格的等级秩序。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封君有保护封臣的义务,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不得越级,故A项正确;
庄园农奴制度是中古时期西欧封建领主在其领地上建立起来的剥削奴役农奴的经济制度,与图示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
中央集权制度强调加强中央的权力,削弱地方的权力,从图示中可以看出各级封建主具有很大的独立性,不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体现,故C项错误;
等级制议会是由不同等级派出的代表组成的,包括僧侣、世俗贵族、市民等,与图示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古时期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图示信息,结合封君封臣制度的内容和特点分析。
本题考查封君封臣制度的内容和特点,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他们在贯穿全国的两条大道上,借助沿途驿站接力传送,以接力的方式用最快速度把口信传递至目的地”可知,印加驿传体系相对完善,有利于政令的上传下达,提升社会治理能力,C项正确;
浮动园地属于阿兹特克的成就,排除A项;
驿传系统只是有利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并不能扩大帝国的统治区域,排除B项;
印加帝国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按照人口多少设置各级官员,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到14世纪以后,则是出现了出租自营地的高潮”体现私有制有所发展。这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故B正确;
此时,工业资产阶级还未出现,故排除B;
C是无关项,排除;
D题干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世纪西欧,依据材料“到14世纪以后,则是出现了出租自营地的高潮”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中世纪欧洲,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7.【答案】C
【解析】据材料“这些能使其身体强壮、敏捷,还能有助于其对危险保持警惕,从而为可能发生的战争或其他必要时候做好准备”,可以看出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使自身身体强壮,敏捷,同时为可能发生的战争或其他必要时候做好准备,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潮,体现对人的重视,说明“绅士教育”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C项正确;
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绅士教育对贵族的影响,排除A项;
资产阶级革命的时间是17世纪到19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
绅士教育并没有摆脱教会的束缚,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学校教育的发展,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答案】C
【解析】材料“路德认为神授君权有改革教会、钳制教皇的义务”主张有利于强化王权,打击教皇权力,这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C正确,排除D;
材料并没有否认罗马教廷的合法性,只是强调君权有改革教会、钳制教皇的义务,排除A;
B不是目的,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了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答案】D
【解析】据材料“19世纪晚期,美德两国虽同为联邦制国家,但地方政府的地位却有很大的区别”,结合所学可知美国独立战争之后,邦联体制下,地方权力要明显高于中央的,1787年宪法以法律形式规定了美国的联邦制,但地方有较大的自主权。德意志的联邦制是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建立的,所以是两者建国路径差异导致的不同,D项正确;
两者国家宪法规定的都是联邦制国家,排除A项;
材料体现的主要原因是建国路径的不同,而杰出人物的追求以及联邦政府权力的差异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西方代议制,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西方代议制,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870年以后的三十年间,世界上形成了两大类国家:一类是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制成品生产国,另一类是以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的农矿业生产国”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国际分工进一步明显,形成了以欧美为主导的世界殖民体系,广大的亚非拉国家日益成为西方的商品倾销基地和原料产地,故D项正确;
资本主义扩张早已开始,排除A项;
资本原始积累在工业革命前已经完成,排除B项;
材料并未强调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结合题干“1870年以后的三十年间,世界上形成了两大类国家:一类是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制成品生产国,另一类是以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的农矿业生产国”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发展历程进行回答。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11.【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一种新的精神似乎已开始支配人民。他们厌恶统治者,开始认为有可能得到另一种较好的政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亚洲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民族民主意识得到了加强,B项正确;
仅从信中,无法得出英国殖民主义的衰落,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亚洲的民族民主意识的加强,并未提及世界各地联系的状况,排除C项;
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社会主义思想在东方国家的传播状况,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亚洲民主运动高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亚洲民主运动高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答案】C
【解析】据材料“人们提起第一次世界大战依然记忆犹新,整个社会自上而下都弥漫着厌战的情绪,英国政府对于德国和意大利的扩张也采取模棱两可、不表态的方针”,可知一战对英国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弥漫着厌战的情绪,所以政府对待德意等国扩张时,表态并不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C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英国社会的反战情绪带来的影响,无法说明其对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影响,排除A项;
上述状况,并没有缓和经济危机带来的困难局面,排除B项;
材料强调英国社会厌战的影响,而欧洲和平运动在这之前就已出现,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一个集体农庄的农民在五年中工资只增长了20%。但是从更长的时间来看,这段时间正是集体农民从农庄获得的工资在其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上升的时期”并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对集体农庄实行采购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民收入,A项正确;
“新经济体制”推行于勃列日涅夫时期,排除B项;
赫鲁晓夫改革并未打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排除C项;
赫鲁晓夫改革经济重心在于工业,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结合题干“一个集体农庄的农民在五年中工资只增长了20%。但是从更长的时间来看,这段时间正是集体农民从农庄获得的工资在其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上升的时期”及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1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英文缩写,下方的横线寓意世界贸易在公平的基准上进行。中部呈‘U’字型,是英文‘联合体’的缩写。‘U’字型由下往上逐渐解除”可知,“U”字型由下往上逐渐解除,结合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宗旨“促使成员国达成互利互惠,以求大幅度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以促进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扩大商品生产和交换,增加就业,提高生活水平。”,这一设计寓意各国关税壁垒逐渐瓦解,D项正确;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一个经济组织,其关注的非世界分裂局面,排除A项;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倡导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没有涉及货币体系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排除B项和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答案】A
【解析】材料所述经济学理论为新自由主义,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应对“滞胀”的经济理论,该理论主张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缩减福利,A项正确,排除D项;
该经济学理论的实施无法缩小贫富差距,也无法解决社会不公平,排除BC两项。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西方“福利国家”制度,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的是西方“福利国家”制度,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6.【答案】B
【解析】据材料“文化多样性正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威胁。面对美国影视文化不停顿的狂轰滥炸,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无法展示自己的形象”,可知文化多样性正面临着巨大的威胁,面对发达国家的文化攻势,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无法展示,说明其主张各国应加强本民族文化的传承,B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应对民族文化加以重视和保护,并不是开放包容的姿态,同时也并未提及傲慢偏见的心态,排除AC项;
材料强调的是并不是反对西方文化的融入,而是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应重视对民族文化,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事件:开辟新航路或发现新大陆。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西欧各国对金银财富的需求和开拓新市场的意愿日益迫切;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马可 波罗行纪》的影响。
【小题2】第一种观点:新航路开辟给美洲带来了灾难。
说明:对美洲的殖民扩张和掠夺,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加剧了美洲的贫困;印第安人被殖民者大量屠杀,使其文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欧洲人将疾病带到美洲,造成原住民的大量死亡。
第二种观点:新航路开辟使美洲走向文明。
说明:欧洲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带到美洲,推动了美洲的发展;打破了美洲的隔绝状态,推动其融入世界一体化;新航路的开辟,实现美洲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首次接触与碰撞。
【解析】(1)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公元1500年前后”“打通了世界的‘任督二脉’”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依据材料“哥伦布把欧洲强盗带到了美洲,破坏了我们的文化,掠夺了我们的财富,他是一个恶魔”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更新。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难度适中。
18.【答案】【小题1】影响:一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高涨;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或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小题2】诉求:拒绝承认全部战争责任;要求修改和约(减轻对德国的处罚);加入国际联盟,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评析:处理方式体现了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特征;为法西斯主义或极端民族主义抬头埋下隐患;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祸根。
【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第一问要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9.【答案】根据材料“斯大林抛开意识形态,到欧洲列强那里大买特买。通过对欧美地区技术、设备到人才的引进,苏联逐渐填补了原本在汽车、飞机制造、化学合成、大型机器设备制造等大工业领域的空白”可知,苏联抓住西方经济危机的机遇,引进技术推动工业化进程;根据材料“纳粹党在反对左派的工商企业界人士大量的财政援助下迅速胜出,希特勒成为内阁总理......实际上消除或控制了德国人生活中所有独立的成分”可知,德国法西斯势力借经济危机掌握了政权,将德国推向了战争;根据材料“罗斯福认为,拯救国家的希望在于迅速克服经济崩溃的威胁......财政部根据紧急银行法采取的迅速行动,立即恢复了企业界信心”可知,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国家干预,努力使美国渡过经济危机,开辟了资本主义发展新模式,故可以“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苏联产生重要影响”为题,结合经济危机对西方经济的影响、苏联工业化的外部环境及苏联模式的作用进行阐述即可。
故答案为:
论题: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苏联产生重要影响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西方国家生产能力大幅度下降,失业人口激增,各种矛盾激化,社会动荡。而当时,苏联正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趁着欧美经济萧条,大量低价购买西方的技术、设备,引进人才。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的工业产量已上升到世界的第二位。苏联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令世界瞩目,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频发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总之,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客观上促进了苏联工业化的实现,也推动了苏联模式的形成。
【解析】本题考查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结合题干“斯大林抛开意识形态,到欧洲列强那里大买特买。通过对欧美地区技术、设备到人才的引进,苏联逐渐填补了原本在汽车、飞机制造、化学合成、大型机器设备制造等大工业领域的空白”及罗斯福新政的背景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进行论证阐述的能力,结合苏联工业化的历程进行分析解答。
20.【答案】【小题1】不同:“埃居”是货币计算单位,用于国际结算,不进入流通领域,也未取代各国的本位币;欧元是欧盟成员国的通用货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广泛流通,直接取代了欧盟成员国(除英国等少数国家外)的本位货币。
【小题2】背景:欧洲经济实力的增强;欧洲一体化的推进;国际货币体系的调整;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冷战结束,市场经济体制在欧洲推广。
【解析】本题考查了欧洲联盟、欧洲一体化,第一问结合“欧元”与“埃居”在功能方面的不同分析;第二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欧洲联盟、欧洲一体化,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