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 《夏书》是有关夏代的文献汇编,实际上是后人的追记,而商代的历史就明确多了,除了有为数不多的文献史料外,还有超过15万片甲骨卜辞及数量巨大的田野考古资料。这说明( )
A. 夏代是中华文明的开端 B. 《夏书》具有史料价值
C. 中国的文字起源于商代 D. 考古实物可以佐证历史
2. 汉武帝时期,甲某出海,溺水身亡。四月后,甲母令甲妻乙改嫁。有人状告乙:夫未下葬,妻已改嫁,按律当弃市。董仲舒表示反对,因为根据《春秋》经义,若无子,寡妇可以改嫁,且乙只是服从婆婆的安排,应无罪释放。由此可知,汉代司法( )
A. 以儒释法 B. 亲亲相隐 C. 原心定罪 D. 轻罪重罚
3. 东晋王羲之“东游山海,并行田,视地利”;刘宋孔灵符“水陆地二百六十顷,含带二山,又有果园九处”;东晋谢琨“童仆千人”;南齐谢灵运“从者数百人”。上述现象,政府屡禁不止。材料主旨反映了( )
A. 魏晋豪强地主封山占水 B. 江南人地矛盾已出现
C. 士族崛起把持国家政权 D. 政府和豪强存在矛盾
4. 金宋在边界附近设置“榷场”,作为双方贸易的场所,下表是金朝视角金宋榷场发展的历史分期。综合下表信息,可以说明( )
时间 特点 原因
1120-1125 酝酿阶段 金企图取代辽的地位;南宋企图联金复燕
1141-1206 发展阶段 皇统和议后长期和平;金宋均想从中获益
1206-1234 衰落阶段 南宋开禧北伐后,金蒙宋关系恶化
A. 互市贸易推动了民族认同 B. 政权并立促进了经济发展
C. 榷场演变反映了金宋关系 D. 宋在边境贸易中由弱变强
5. 明朝后期,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这些经济现象反映出当地( )
A. 耕作技术提高 B. 商品经济繁荣 C. 农业人口过剩 D. 垦田面积增加
6. 下表是张海鹏主编的《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目录的部分内容。图中省略的部分最有可能是( )
第四章甲午战后中国形势与社会各阶级对国家命运的回答
第二节帝国主义在华划分势力范围与对华资本输出
第三节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第四节……
第五节康、梁发起维新运动及其失败
第六节义和团——中国农民朴素的反帝爱国斗争
A. 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B. 八国联军侵华和清政府的对策
C. 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 D. 马关签约和台湾人民抗日斗争
7. 1926年,中国国民党决定“减轻佃农田租25%”,结果遭到地主反对,收效甚微。1930年,国民政府公布《土地法》草案,放弃“耕者有其田”的思想,保护现存封建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土地政策的变化源于( )
A. 民族矛盾上升 B. 政治形势变化 C. 革命中心转移 D. 国民革命失败
8.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广大知识青年冲破重重阻碍,从国统区、沦陷区、海外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事业。他们中有工农的子弟,有地主资本家的儿女,还有文学家、记者、律师和医生等。这一壮举源于( )
A. 中共全面抗战路线的感召 B. 中日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
C. 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 D. 反法西斯同盟的逐渐形成
9. 新中国建立初期,农业合作社逐渐发展起来,对如图信息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A. 三大改造中诞生了农业合作社 B. 农业合作化运动促进工业发展
C. “一五计划”发展农业合作社 D. 人民公社扩大了合作社的规模
10. 如图是中国邮政为纪念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于2019年8月10日发行的纪念邮票。这两条公路建成通车的意义在于( )
A. 标志着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B. 完成了我国西部地区工业布局调整
C. 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D.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的见证
11. 王斯德认为亚欧大陆的农业多发源于大河流域,东亚和东南亚孕育了稻米文明,西亚和欧洲孕育了小麦文明;美洲农业多发源于高峡盆谷一带,印第安人创造了独特的玉米文明。据材料可知,人类文明早期( )
A. 地理条件决定农业发展 B. 农业发展具有多元特点
C. 农业多发源于大河流域 D. 非洲农业尚未得到发展
12. 中世纪的封君封臣制度,一方面封臣是封君的人,封君对封臣的要求基本上是军事性质的;另一方面封君与封臣具有一定的平等关系,一旦不用陪侍封君左右,封臣俨然就是自己领地中的国王。材料反映出,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是( )
A. 依附性与独立性的有机统一 B. 私人关系与契约关系相结合
C. 政治分封与军事义务的统一 D.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13. 1497年7月,这次东方之行的船队一律采用迪亚士负责改制的新型三桅帆船,航行为期两年。通往东方新航路的发现,成为象征东西方文明会合的历史性起点。此次航行,即是如图中的(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4. 马丁 路德认为: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不靠烦琐的宗教仪式;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其主张源于( )
A. 揭露赎罪券对民众的欺骗 B. 推动罗马教廷的权力更替
C. 追求信仰自由和公民平等 D. 建立新教以发展资本主义
15. 卫国战争时期(1941-1945),苏联画家创作了许多以女性形象为主体的战争宣传画。如图所示,画家塑造出三类女性形象,即战争受难者形象、前线参战者形象和后方支援者形象。这些宣传画,可以说明( )
A. 女权运动在苏联逐渐兴起 B. 女性形象起了战争动员的作用
C. 苏联女性全员参与了二战 D. 苏联模式为战争胜利奠定基础
16. “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这主要说明( )
A. 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实现共赢 B. 当今中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引领者
C. 全球化对西方国家来说是弊大于利 D. 全球化对各国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淮南子》对孔子形象有相当程度的转化和建构,主要有三种倾向:褒扬孔子、批评孔子和改造孔子。褒扬的较多,批评的较少,改造的目的则是将孔子塑造成为道家的代言人。《淮南子》的孔子形象,既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同西汉初期社会思潮有密切联系。通过对比《淮南子》与先秦诸子的孔子形象,发现他们有同有异,其中展示了学术思想从百家争鸣到融合会通的趋势。
——摘编自秦晓《转化与建构:<淮南子>中的孔子形象》
材料二《史纪》共一百三十篇,其中世家三十篇。可立为世家者,皆是能够辅助君主之臣。孔子尝于鲁国出仕,但未为周臣,然其匡正乱世之心,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当属辅弼股肱之臣。置孔子于世家,在其整理旧籍,使后世学者能有所宗。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天下君主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然其世系井然,至汉尤存,传十余世,代有贤哲,故为世家。
——摘编自潘铭基《论司马迁对孔子生平之考证》
(1) 据材料一,指出学术思想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将孔子塑造成为道家的代言人”的理由。
(2) 据材料二,概括司马迁将孔子列为“世家”的依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圣化”孔子的主要原因。
(3)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孔子形象的主要因素。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历史事件
1473-1543年 哥白尼在世
1564-1642年 伽利略在世
1571年 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
1632-1704年 约翰 洛克在世
1642-1727年 牛顿在世
1688年 英国光荣革命
1694-1778年 伏尔泰在世
1724-1804年 康德在世
1775-1783年 美国独立战争
1789年 法国议会发表《人权宣言》
1864-1871年 德意志统一战争
——摘编自(美)杰里 本特利赫伯特 齐格勒著《新全球史》
上表是近代世界大事年表(部分),请从表中提取三条相互关联且类型相同的欧洲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5年,英国工党领袖在《工党的展望》一书中写道:我要为一旦在我国执政的工党政府拟定一个实践的纲领。它必须满足那些遭受失业、低薪、长时间工作、居住鄙陋、营养不良以及伴随资本主义的许多其他弊害的人们的需要。经济情况的严重性可能使工党政府加速变化的速度,因为人们将体会到迫切的补救的必要性。罗斯福在美国执政的时候正是这样处置,经济恶化的深刻给了他采取果断行动的机会和支持。
——摘编自艾德礼(二战后英国首相)著,吴德芬、赵鸣歧译《工党的展望》
(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艾德礼“拟定”这份“纲领”的主题和实质。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艾德礼试图“拟定”这份“纲领”的主要原因。
(3)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艾德礼说辞的理解。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78年,小岗村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封闭僵化的人民公社体制在包产到户的大潮下迅速解体,农村一度出现了治理真空,影响了基层治理秩序。1980年,广西罗城等地开始了村民自治的自发探索,随着影响力的扩大,引起了中央的关注和肯定。1982年,宪法明确规定村委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1998年,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自治在实践中,形成了“直选”、“海选”、“独立提名”、“两票制”等民主机制。不过,村民自治的实践与制度初衷存在不小的差距,绕不开行政化的影响,村民委员会和村党支部委员会,也会存在矛盾。21世纪,随着工业化、市场化和城镇化的提速,城乡间的流动性空前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提上议事日程,2001年,农村社区进入自发试点阶段,2007年,民政部发文在全国推广。实践中,农村社区建设逐渐形成“一村一社”、“一村多社”和“多村一社”等发展态势。一定程度上改变广大农民居住分散,基础设施薄弱和公共服务缺乏的现状,重构了新的乡村社会共同体。
——摘编自李春根罗家为《从动员到统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基层治理的回顾与前瞻》
(1) 据材料,概括新时期中国农村基层治理改革的特点。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中国农村基层治理改革的影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从材料“《夏书》是有关夏代的文献汇编,实际上是后人的追记,而商代的历史就明确多了,除了有为数不多的文献史料外,还有超过15万片甲骨卜辞及数量巨大的田野考古资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历史考古实物能够证明历史史料记载的准确性,反映出考古实物可以佐证历史,D正确;
ABC选项是对材料片面的理解,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史料的重要作用,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史料的重要作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答案】A
【解析】从材料“因为根据《春秋》经义,若无子,寡妇可以改嫁,且乙只是服从婆婆的安排,应无罪释放”可知,是借鉴《春秋》的内容,作为法律审判的标准,典型的体现出汉朝的司法借鉴儒家思想,A正确;
BCD选项内容不符合材料的主要意思,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答案】D
【解析】从材料“水陆地二百六十顷,含带二山,又有果园九处”“从者数百人”“上述现象,政府屡禁不止”可知,豪强地主拥有大量的田产和仆从,而政府禁止不了,反映出东晋时期政府和豪强地主之间的矛盾,D正确;
ABC选项内容不是材料的主要意思,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发展阶段”“皇统和议后长期和平;金宋均想从中获益”可知,宋金议和后,双方保持和平局面,于是开设榷场进行边界贸易,互通有无;根据材料“衰落阶段”“南宋开禧北伐后,金蒙宋关系恶化”可知,毕竟宋金处于对峙局面,双方关系破裂后,榷场贸易也受到冲击,可见宋金关系影响榷场发展,榷场演变反映了宋金关系,C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民族认同的强化,排除A项;
政权并立导致民族关系恶化,不利于经济发展,排除B项;
材料不能说明宋朝实力变强,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多民族政权的并立,需要考生掌握榷场出现的背景及产生的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多民族政权的并立,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美洲的高产作物引入中国,使中国缓解了人地矛盾及粮食需求压力,因此农民有精力开始从事经济作物种植及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能够促进商品经济繁荣,B项正确;
“耕作技术提高”材料体现不出来,排除A项;
农业人口过剩从材料看不出,排除C项;
垦田面积增加不是材料的主要意思,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第二节帝国主义在华划分势力范围与对华资本输出”“第三节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第五节康、梁发起维新运动及其失败”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掀起了瓜分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各阶级积极寻求救国道路,甲午战后民族资本初步发展,为资产阶级改革提供了阶级及物质基础,但康梁改良道路的失败,推动了资产阶级走向了革命道路,故材料反映的孙中山革命道路的历程背景, A项正确;
义和团运动是八国联军侵华的重要原因,但仅占材料史实一小部分,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边疆危机背景,排除C项;
材料未反映台湾人民斗争,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结合题干“第二节帝国主义在华划分势力范围与对华资本输出”“第三节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第五节康、梁发起维新运动及其失败”及甲午战争的影响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7.【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26年处于北伐战争时期,当时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受农民运动的影响和团得到农民支持,国民党实行“减轻佃农田租25%”的土地政策;1930年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农村根据地得到发展,国民党为了团结地主对抗中共,因此放弃“耕者有其田”的思想,保护现存封建土地所有者的利益。由此可知,国民党土地政策的变化源于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故B项正确;
民族矛盾上升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故A项错误;
材料中国民党土地政策的变化源于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与革命中心转移无关,故C项错误;
国民革命失败是在1927年7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民党的土地政策,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结合国民革命运动和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党土地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本题考查国民革命运动和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党土地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8.【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共制定并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激发了广大知识青年的爱国热情,使得他们奔赴延安,投入到抗战中去,故A项正确;
当时中日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而且材料强调的是广大知识青年奔赴延安,这主要与中共全面抗战路线的感召有关,故B项错误;
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是在1937年9月,全民族抗战爆发是在七七事变后,故C项错误;
反法西斯同盟形成是在1942年,而且材料强调的是广大知识青年奔赴延安,这主要与中共全面抗战路线的感召有关,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敌后战场的抗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材料信息,结合中共全面抗战路线的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敌后战场的抗战,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9.【答案】C
【解析】材料时间为1952到1956年,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我国正在进行“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故C最符合题意;
早在三大改造之前就存在初级合作社,排除A;
材料并没有体现农业合作化运动促进工业发展,排除B;
1958年创立人民公社,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了三大改造、“一五计划”,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三大改造、“一五计划”,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纪念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及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交通运输建设取得很大成就,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C项正确;
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交通运输领域的成就,不能说明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工业布局调整,排除B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需要考生掌握一五计划期间的成就及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答案】B
【解析】材料呈现了不同文明区域早期农作物品种的差异,这体现了文明发展的多元性,B项正确;
“地理条件决定农业发展”表述太绝对,排除A项;
“农业多发源于大河流域”表述太片美了,排除C项;
“非洲农业尚未得到发展”从材料看不出来,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答案】A
【解析】材料“一方面封臣是封君的人,封君对封臣的要求基本上是军事性质的”体现了封臣对封君的依附性;材料“一旦不用陪侍封君左右,封臣俨然就是自己领地中的国王”体现了封臣的独立性,由此可知,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是依附性与独立性的有机统一,A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私人关系,排除B;
材料没有体现政治和军事,排除C;
封君封臣制度下并非是中央集权体制,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了中古西欧,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古西欧,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答案】D
【解析】①是迪亚士的航线;
②是哥伦布的航线;
③是麦哲伦船队全球航线路线;
④是达 伽马到达印度的航线,时间是1497年。
故选:D。
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4.【答案】D
【解析】16世纪的宗教改革,马丁 路德主张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不靠烦琐的宗教仪式;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结合所学可知,这些主张冲击了罗马教皇的权威,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建立新教以发展资本主义,D项正确;
“揭露赎罪券对民众的欺骗”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
“推动罗马教廷的权力更替”从材料体现不出来,排除B项;
《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而不是主张追求信仰自由和公民平等,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宗教改革,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宗教改革,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卫国战争时期(1941-1945)”可知,处于二战时期;依据材料“创作了许多以女性形象为主体的战争宣传画”、“战争受难者形象、前线参战者形象和后方支援者形象”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以女性形象为主体的宣传画主要是为卫国战争服务,起了战争动员的作用,故B项正确;
材料中的宣传画主要是动员国人参与和支持卫国战争,不是女权运动的体现,故A项错误;
材料只是涉及了许多以女性形象为主体的战争宣传画,并没有体现苏联女性全员参与了二战,故C项错误;
材料与苏联模式的作用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卫国战争时期(1941-1945)”、“创作了许多以女性形象为主体的战争宣传画”、“战争受难者形象、前线参战者形象和后方支援者形象”,结合二战的进程分析。
本题考查二战的进程,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6.【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和美国的经历表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各国而言,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故D项正确。A项说法与材料内容主旨不符,排除;B项对材料信息理解片面,排除;C项说法跟史实和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7.【答案】【小题1】趋势:从百家争鸣到融合会通。理由:汉初经济凋敝;休养生息政策;无为而治思想。
【小题2】依据:辅助君主的重臣;影响后世的人才;世系井然,代有贤哲。原因: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董仲舒新儒学顺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的需要。
【小题3】因素:孔子生平事迹;个人立场;统治需要;史料占有;研究视角;时代变迁等。
【解析】(1)本题考查了古代学术思想的变化趋势,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2)本题考查了司马迁将孔子列为“世家”的依据以及汉代“圣化”孔子的主要原因,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3)本题考查了影响孔子形象的主要因素,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儒家思想的演进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答案】通过对材料表格中的分析可以提取几个比较显著的信息,将“约翰 洛克在世”“伏尔泰在世”“康德在世”三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要求摆脱专制王权和教会的思想束缚,解放封建思想,于是17世纪在英国最早出现了启蒙思想。随后启蒙思想开始传播到其他的国家。18世纪的时候,启蒙运动到达了高潮,康德是启蒙思想的集大成者。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创造了四项条件,为民族甲方运动提供了伟大的精神武器。
故答案为:
论点:启蒙运动不断扩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论据: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专制王权和教会的思想束缚,启蒙运动应运而生。17世纪,英国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如约翰 洛克提出分权学说。18世纪,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出现了一大批启蒙思想家,如伏尔泰希望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18世纪后期,启蒙运动达到高潮,并扩展到欧洲其它国家,德国哲学家康德是启蒙思想的集大成者,认为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主张民主、自由、平等。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精神武器。
综上所述,启蒙运动从英国兴起,后来不断扩展,推动了社会进步,本质上反映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启蒙运动、光荣革命的相关内容,考查了哥白尼和伽利略的相关内容,重点考查考生在所学知识的掌握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启蒙运动、光荣革命的相关内容,考查了哥白尼和伽利略的相关内容,重点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9.【答案】【小题1】主题:建立更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小题2】原因:1929-1933年经济危机;缓和社会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罗斯福新政的影响;配合工党竞选的需要。
【小题3】理解:艾德礼主张建立更加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英国社会稳定;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往往会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政党为了选票会刻意迎合选民而枉顾社会经济发展实际,让国家蒙受损失。
【解析】本题考查了罗斯福新政,第一问结合艾德礼“拟定”这份“纲领”的主题和实质分析;第二问结合艾德礼试图“拟定”这份“纲领”的主要原因分析;第三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罗斯福新政,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0.【答案】【小题1】特点:从民间自发到政府主导;从局部试点到全国推广;立法保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发展性,渐进性,创新性。
【小题2】影响:积极性:有利于填补基层治理的真空,稳定社会秩序;一定上程度缓解农村存在的现实问题,建立新的乡村社会共同体。
局限性:与制度初衷存在差距;受行政化的影响;村两委会存在矛盾。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时期中国农村基层治理改革。第一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新时期中国农村基层治理改革的特点;第二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新时期中国农村基层治理改革的影响。
本题考查的是新时期中国农村基层治理改革,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