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同步检测(含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美国历史学家弗兰克在其著作《白银资本》中说:“16、17世纪,欧洲人在与中国人的贸易中,不得不向中国支付白银。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据此可知,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实行赋税制度改革
B.欧洲生产技术的落后
C.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中国传统手工业发达
2.马勇在《重寻近代中国》中指出,这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开端”“五口通商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马勇评说的是(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洋务运动蓬勃发展
C.《辛丑条约》的签订 D.戊戌维新运动兴起
3.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
A.列强的侵略 B.清政府的腐朽
C.国家治理的落后 D.人民的愚昧
4.学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中记载:“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他们(英军)出售粮食、禽畜、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 )
A.国人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
B.普通民众把战争置身己外
C.清政府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D.民众的民族意识较为缺失
5.“制敌之策必使敌失其所长,而我扬长避短。敌的兵船所长在外洋,而我对付的方法有二:一曰炮击,一曰火攻。”这可能出自( )
A.林则徐《四洲志》 B.魏源《海国图志》
C.宋应星《天工开物》 D.梁启超《变法通议》
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入幕洋务企业机构、任职海关等涉外机构成为上海士人竞相角逐的职业;甲午战后,“舍儒而商”成为沪上和江南士人的新风尚。这反映了( )
A.儒家的义利观念被士人抛弃
B.科举取士不合时宜
C.经济变动引发价值观念变化
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7.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次战争后(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C.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8.《资政新篇》是当时中国最完整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但在当时,它游离于农民斗争之外,这就决定了它不会在太平天国的群众中激起“用拜上帝会造小天堂”那样的反响,还不能真正地把农民群众和资本主义联系起来,也不会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据此判断,《资政新篇》( )
A.不是农民运动的革命纲领
B.是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产物
C.没有实施的经济和群众基础
D.不能顺应当时时代发展潮流
9.早期维新人士宣传“西学中源说”。王韬说:“中国,天下之宗邦也,不独为文字之始祖,即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中国而流传及外。”黄遵宪认为,西方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也源于先秦的墨家学说。材料反映当时中国( )
A.天朝上国观念仍未改变 B.顽固守旧势力依旧强大
C.出现西学思潮泛滥现象 D.中学为体思想成为主流
10.1864年,曾国藩在奏折中说:“自军兴以来,各省丁、漕等款,纷纷奏留供本省军需,于是户部之权日轻,疆臣之权日重。”这反映了晚清( )
A.满汉官僚矛盾尖锐 B.国库严重空虚
C.地方财权逐步扩大 D.民族危机加深
11.如图是李鸿章创办的开平煤矿煤产量和外销量变化示意图,可见该企业( )
A.生产技术国内领先
B.基本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C.甲午战后发展较快
D.逐渐发展成为外向型企业
12.下表是某同学在学习中国近代某一条约内容时的摘录表。该条约的影响是( )
现今中国已通商口岸之处,应准备添设下开各处…… 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 二、四川省重庆府 三、江苏省苏州府 四、浙江省杭州府
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B.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
C.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3.梁启超在《清议报》和《新民丛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向国民广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理论和学说,竭力鼓吹民族主义、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民权等思想与精神。这反映出维新派( )
A.认定西学是救亡图存的根本
B.主张引入英国君主立宪政体
C.希冀从西学中找到救国良方
D.推崇西学与中国传统的结合
14.戊戌变法时期,为了对人民进行启蒙,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革命”。变法失败后,白话报刊更多出现,还出现“曲界革命”“思想革命”“道德革命”等,更多西方学说被翻译介绍到中国。材料表明,维新变法运动是( )
A.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B.一次反清爱国的政治运动
C.践行民主共和的改革尝试
D.“自强”“求富”的勇敢探索
15.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辛丑条约》签订、太平天国、甲午中日战争
B.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签订、甲午中日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签订
D.甲午中日战争、《辛丑条约》签订、太平天国
16.(2020·北京等级考)1911年,革命党人创办的《神州日报》刊登了一组漫画,表现出对中国未来命运的深切担忧。画中的老虎代表中国,人物代表西方国家。四幅画名为“康乾时之中国”“咸(丰)同(治)时之中国”“现在之中国”和“将来之中国”。下列四幅画的序号与上述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
A.③①②④ B.②④①③
C.③②④① D.③④②①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洋务派创办的著名新式学堂
学堂名称 类别
1862年 京师同文馆 外语
1866年 福州船政学堂 军事
1876年 福州电气学塾 科技
1880年 天津电报学堂 科技
1887年 广东水陆师学堂 军事
材料二 中国近代型的新式学堂最早是由西人创办。到1860年,西人在华办的各类学校不下50所。国人自办新式学堂始于洋务派,但这些学堂一般都规模小,为科举正途所歧视。与此相适应,当时中国的旧式书院约有4 500所,就读秀才有90万,童生约200万。到1909年,新式学堂已达59 117所,在其中就读的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材料三 康有为指出:“夫因(八股)文体之极弊,而欲废四书文者,过激之说也。……厘正文体乃以尊四书,变通流弊乃以符旧制。其为事至顺,其图变至易,其所关至大,其收效至神。”
维新派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及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的目的及类型。(5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晚清时期中国新式教育发展的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对科举制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派的教育主张在变法中的体现。(5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材料
中国城市的人口等级规模(1933—1936年)情况
人口规模(万) 数量 城市名称
大于200 1 上海
100—200 4 北平、广州*、天津*、南京*
50—100 4 汉口*、杭州*、青岛*、沈阳*
20—50 18 成都、长沙*、大连*、济南*、武昌、哈尔滨*、苏州*、福州*、保定、开封、重庆*、南昌、无锡*、宁波*、长春*、镇江*、温州*、周口
10—20 33 徐州*、扬州、南通、绍兴、嘉兴、芜湖*、安庆、蚌埠*、景德镇、沙市*、宜昌*、街阳、自贡、厦门*、汕头*、佛山、昆明*、贵阳、威海*、济宁*、烟台*、太原、西安、汉中、兰州、安东*、营口*、旅顺*、锦州*、抚顺、吉林*、张家口*、西宁
5—10 29 常州、泰州、金华、街州、亳州、阜城、合肥、九江*、赣州、江门*、肇庆、南宁*、梧州*、唐山、山海关、潍坊、周村*、石家庄、郑州*、洛阳、安阳、许昌、大同、辽阳*、迪化*、银川、齐齐哈尔、归绥*、包头*
注:带*为通商口岸城市
——整理自沈汝生《中国都市之分布》
从上表中任选三个或三个以上人口等级规模不同的城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一个有关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观点,并对其进行阐释。(要求:明确列出城市,立场正确,观点鲜明,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9.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禠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中日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湾,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5分)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局势形容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188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一书》中指出:“今海外略地已竞,合而伺我,真非常之变局也。”吕思勉先生在《中国通史》中认为“自西力东侵,中国人遭遇旷古未有的变局……且将数千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一举而加以颠覆”。
——据李鸿章《筹议海防折》、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中的“变局”观念,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阐述清晰。)
参考答案
解析:选D 根据材料“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可以看出中国手工业具有优势,说明中国传统手工业发达,D项正确。
解析:选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等五处通商口岸,A项正确。
解析:选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是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A项正确。
解析:选D 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民众缺乏民族意识,故选D项。
解析:选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对付外夷侵略的具体措施,B项正确。
解析:选C 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随着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士人的价值观念在不断变化,C项正确。
解析:选D 根据“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可知这次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战后引发了瓜分中国的狂潮,D项正确。
解析:选C 根据材料可知,《资政新篇》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但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还没有产生且农民阶级的愿望是分得土地和劳动成果,故没有经济和群众基础,C项正确。
解析:选B 材料“西学中源说”“无不由中国而流传及外”“西方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也源于先秦的墨家学说”说明,早期维新人士认为西方的思想都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侧面说明晚清时期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故B项正确。
解析:选C 材料“1864年”“自军兴以来,各省丁、漕等款,纷纷奏留供本省军需”体现的是受太平天国运动影响,地方督抚的财政大权逐渐扩大,C项正确。
解析:选C 通过材料可以看出,1894年之后,开平煤矿的产量和外销量有明显的上升,这说明甲午战后发展较快,C项正确。
解析:选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开放了沙市、重庆、苏州和杭州等地,是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C项正确。
解析:选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维新派人士梁启超发表宣传西方的各种思想与主张的文章,其目的是传播资本主义思想,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挽救中国民族危机,故C项正确。
解析:选A 材料中“启蒙”“小说界革命”“曲界革命”“思想革命”“道德革命”“西方学说被翻译介绍到中国”都指向了思想领域推陈出新的变化,故A项正确。
解析:选C 根据材料和所学史实可知,“以夷制夷”为在《马关条约》中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以夷制华”是在太平天国后期清政府借英、法的力量剿灭太平军,即中外反动势力首次联合镇压中国人民革命;“以华制华”即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C项正确。
解析:选C ①中的老虎被西方国家瓜分,反映的是1911年革命党人对中国未来被瓜分命运的担心,即“将来之中国”;②中的老虎呈现出孱弱之态,西方列强伸出双手显有觊觎之势,应为“咸(丰)同(治)时之中国”;③中的老虎将西方国家赶跑,应是强盛的康乾时期,且此时中国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④中的老虎正被几个西方国家屠戮,表明此时中国正遭受几个西方国家的侵略,应是“现在之中国”。故正确的对应顺序是③②④①,故选C项。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外交、洋务运动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外语、实用技术、军事等方面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创办者、规模大小、与科举制冲突、发展较快等方面概述。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厘正文体乃以尊四书,变通流弊乃以符旧制”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八股文体、尊崇儒家学说等方面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废除八股、设立京师大学堂、兼习中西学科等方面归纳。
答案:(1)目的:适应近代外交发展的需要;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
类型:翻译类(外国语类)、实用技术类、军事类。
(2)特点:最初由西人创办,国人自办始于洋务派;初期规模小,与科举制有冲突;后期发展较快。
(3)态度:主张改革八股文体;仍尊崇儒家学说。
体现:废除八股,改试策论;设立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学科。
答案:示例1:城市:上海、广州、汉口、厦门。观点:近代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城市发展较快。阐释: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陆续开放了许多通商口岸,如上海、广州、厦门、汉口、南京等地。这些通商口岸在外国势力的入侵下,自然经济解体早且快,客观上推动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列强侵略的同时,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也传入通商口岸,促进了当地社会发展。因此,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推动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
示例2:城市:上海、广州、杭州、长沙、芜湖。观点:近代中国沿海城市比内陆城市发展快,城市化从东向西不断推进。阐释: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城市如上海、广州、杭州等地因为被开放为通商口岸而发展较快,再加上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近代工业在这些地方较早创办,因此城市人口增长快,城市化进程快。而内陆城市如长沙、芜湖虽被开辟为通商口岸,但自然经济解体缓慢,且原有经济基础不如沿海港口城市,因此其人口增长慢,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所以,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呈现出沿海城市的发展速度快于内陆城市,城市化进程由东向西推进的趋势。
示例3:城市:上海、南京、汉口、沙市、九江。观点:近代中国规模较大的城市多位于沿海沿江。阐释: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上海、广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又被迫开放了十处通商口岸,如位于长江沿岸的汉口、九江等;甲午中日战争后,通过《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等地为通商口岸。这些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的沿海沿江城市,地理位置好,交通便利,经济发展基础好,自然经济解体速度较快。因此,近代中国沿海沿江城市的规模比其他地方的要大,城市化水平也高。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据材料一“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诸洋员请姑许乞降”等信息回答。第(2)问,据材料二省略号后面内容回答。第(3)问,可从戊戌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开展及其影响等角度作答。
答案:(1)特点:敌攻我守;海陆交织。
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主帅指挥不力;洋员鼓动投降;将士贪生怕死。
(2)危害: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解析:结合所学即可得出近代中国出现中西方文明冲突与碰撞的大变局。然后从西方工业文明入侵向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发出挑战、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汉族开明官僚地主开展洋务运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中国人民掀起反侵略斗争、传统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思潮兴起等方面进行说明。
答案:示例 论题:冲突与碰撞之变局
阐述:两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以武力打开中国大门,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工业文明入侵,向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发出挑战,满清王朝的统治受到严重威胁,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汉族官僚地主尝试通过“中体西用”,开展洋务运动,挽救统治危机,不自觉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艰难产生。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攫取的经济特权,强行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使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迫使中国人民掀起一次又一次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探索中国实现民族独立的道路;在与列强冲突、碰撞的过程中,传统的“夷夏”观、“天朝上国”的思想受到猛烈冲击;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的思潮逐渐兴起、发展,引领中国人探索国家独立发展的道路。伴随着闭关锁国政策破产,“理藩”外交受到冲击,中国被迫适应近代外交方式。结论:总之,在冲突与碰撞的过程中,近代中国为应对西方资本主义挑战,被迫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成为中国历史上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