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第八单元 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含解析)

【单元检测】第八单元 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含解析)


第八单元 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1949年底,为了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新技术,美国和一些西欧国家成立了“巴黎统筹委员会”。1951年,美国国会通过《共同防卫援助统制法》,通过削减援助等方式逼迫西欧和日本进入共同防卫的轨道。材料表明,美国对苏联进行遏制,主要特征是(  )
A.采取热战方式  B.裹胁盟友封锁围堵
C.长期有序部署 D.全面封堵切中要害
2.无论是罗斯福和杜鲁门,还是美国国务院,都对坚持法国利益的戴高乐十分反感。围绕二战中的军事战略、美国谋求在法国建立军政府、雅尔塔会议、战后对德处理、对苏关系等问题,美国和戴高乐爆发了一系列的冲突。这些冲突的焦点主要在于(  )
A.美国反对戴高乐担任法国总统
B.美国力图控制法国以维护其霸主地位
C.法国力图与美国争夺世界霸主
D.法国需要借助美国援助恢复自身经济
3.第一次柏林危机期间,苏联封锁水路通道却开放空中走廊;第二次柏林危机中,美国保持了冷静;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美苏两国首脑秘密来往,信件达25封,且事后架设“热线”电话。这反映出美苏(  )
A.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战略
B.寻求建立国际战略平衡
C.对峙中规避风险自我节制
D.放弃核威慑以维持均势
4.(2022·厦门期末)20世纪60年代,《人民日报》及时报道与评论不结盟运动,相关文章多达131篇,约15万字。我国历届领导人都在不结盟运动国家首脑会议召开前夕发去贺电。中国关注和支持不结盟运动是因为(  )
A.不结盟运动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力量
B.不结盟运动推动了亚非拉一体化进程
C.中国始终是不结盟运动的重要成员国
D.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5.有人指出,从经济“大萧条”到经济“滞胀”危机,再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尽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难以避免,但二战后政府干预遏制了经济危机对金融领域的影响,它们的影响显然变缓和了。这说明(  )
A.经济危机形式趋于多样化
B.经济全球化涉及范围广泛
C.国家干预主义的深远影响
D.传统经济政治秩序的稳定
6.“这个计划是个大胆的计划,它标志着里根政府同罗斯福新政以来历届政府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实行了根本的决裂,对美国未来的经济、政治生活和人民的福利,将带来深远的影响。”这一计划导致美国(  )
A.发展成为高福利国家
B.小政府少税收少开支
C.国有经济进一步壮大
D.知识经济的快速兴起
7.从1979年10月到1988年底,英国共有27家国有企业全部或部分实行私有化,政府由此取得近200亿英镑的股票变卖收入;私有化并未消除垄断,反而推动国家垄断向私人垄断转换。英国采取的这些措施(  )
A.体现了国家干预的加强
B.侧重于缓和收入与分配的不平等
C.有助于缓解经济“滞胀”
D.改变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8.20世纪开始后不久,美国每10名工人中只有3名受雇于服务业,10人中有7人从事商品生产。到1950年,这些比例更接近于均衡。到1968年,每10人中有6人从事服务业。这些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运动此起彼伏
B.福利政策不断健全
C.“中间阶层”人数增加
D.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9.1963年8月28日,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第二年他获得诺贝尔和平奖。随后美国政府陆续颁布三个保障黑人平等权利的法案。1968年4月,马丁·路德·金被种族主义分子暗杀。这说明美国(  )
A.贫富分化现象严重
B.两大阶级激烈对抗
C.社会运动此起彼伏
D.种族歧视根深蒂固
10.1953年9月,赫鲁晓夫在中央全会报告中提出,农业落后是“违反了物质利益原则”,其中包括违反了农业劳动组合章程关于允许“每个集体农户都有权拥有小规模的经济作为个人财产”这个“最主要的原则”。这一认识(  )
A.认可了市场经济的某些原则
B.摒弃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C.强调了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D.阐明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11.据统计,在20世纪70年代,苏联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军事援助为474亿美元,经济援助为116亿多美元,分别占1955年以来苏联对外援助的87.6%和63.9%。苏联这一做法(  )
A.是对不结盟运动的支持
B.引发了国际社会军备竞赛
C.改变了美苏争霸的态势
D.弱化了苏联内部发展动力
12.1965年,苏联开始在工业方面大力推行联合公司模式,通过联合公司集中发展生产,制订有科学根据的生产计划,了解社会需求,并减少部门管理体制的管理层次。到1981年底,苏联已组建了4 144个联合公司,人数占工业总人数的50.3%。这一模式(  )
A.推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B.引发了意识形态混乱
C.限制了国营企业的活力
D.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13.1946年,印度海军起义。英国首相艾德里对内阁成员讲:“把过去的公式用于(印度)目前形势是没有用处的,1946年的气温不是1920年、1930年。”这表明(  )
A.英国要改变对印度的统治政策
B.印度自然气候变化
C.英国要放弃在印度的殖民利益
D.印度已经获得独立
14.1960年,英国首相麦克米伦访问非洲时说:“变革之风已经吹遍这个大陆,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民族意识的这种增长是个政治事实。我们大家都必须承认这个事实,并且在制定国家政策时把它考虑进去。”他意在强调(  )
A.民族自决原则的适用性
B.应大力支持非洲独立运动
C.顺应非殖民化完成的趋势
D.改革已成为非洲时代潮流
15.下图为全球殖民地占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示意图。这反映了(  )
A.资本主义世界格局的演变
B.欧美国家加快了对外殖民扩张
C.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与瓦解
D.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不断高涨
16.下表为1960-1976年部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表。表中数据变化表明(  )
国家 1960年 1970年 1976年 注
A B A B A B
美国 72 2 800 93 4 800 105 7 900 A为经济增长指数; B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英国 76 1 400 94 2 200 102 3 900
乌干达 99 60 117 135 96 266
加纳 93 198 95 257 97 498
A.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B.资本主义无法克服基本矛盾
C.发展中国家成就与挑战并存
D.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联系加强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1950年部分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览表。
国家 国民生产总值/乙美元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
美国 3 810 2 536
苏联 1 260 699
英国 710 1 393(1951年)
法国 500 1 172
联邦德国 480 1 001
日本 320 382
意大利 290 626(1951年)
材料二 下表为1980年部分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览表。
国家 国民生产总值/亿美元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
美国 25 900 11 360
苏联 12 050 4 550
英国 4 430 7 920
法国 6 330 11 730
联邦德国 8 280 13 590
日本 11 570 9 890
意大利 3 690 6 480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反应的历史现象,并分极其历史影响。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国家力量对比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8.(2022·肇庆期末)(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基督教是封建社会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处于统治地位的基督教把生活中的纵欲当成罪恶,提倡鄙弃奢侈的生活观念。《圣经》中说:“有钱人要进神的国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17世纪,重商主义者作为当时欧洲新兴商业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一致认为节俭是导致失业的主要原因。富人的奢侈消费向穷人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犹如托马斯·孟的理解,奢侈“会使富人的钱财用来维持贫人的生活,那就成为公共财富最好的分配方法了”。
——摘编自陈国庆《西方消费经济思想与消费文化观念变迁研究》
材料二 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阐述了其消费思想。凯恩斯认为大危机与国家提倡自由放任的经济观念脱不开干系,其病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提升有效需求是解救经济危机的万能钥匙。在宏观层面,建议国家要引导消费,要通过积极的财政措施刺激消费。增加社会总需求,提高就业和产出水平,并以此来限制和约束企业与个人的短视经济行为。二战结束后,凯恩斯的思想对西方发达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几乎成为解决当时一切经济问题的不二法门。
——摘编自程海荣《消费伦理观的历史演进与时代变革》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欧洲消费观念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凯恩斯消费思想在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中的体现,并简要说明其影响。(7分)
19.(2022·宁德期末)(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7年以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1917年以来的政府与社会
——改编自[美]威廉·麦克尼尔《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就图上整体或部分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的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022·大连期末)(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方列强先后掀起三次殖民高潮。16世纪,英国商业资本家成为殖民扩张的主要推动者,他们陆续组织了许多贸易公司,进行海盗掠夺、贩运黑人奴隶和不平等贸易。从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70年代,殖民列强通过扩大殖民地和商品市场等方式向西亚、东亚、南美等地区纵深扩张,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洲列强和美国、日本纷纷向海外殖民,第三次殖民高潮通过瓜分全球方式把非洲内陆以及亚洲内陆广大地区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摘编自张红菊《殖民主义与全球化——殖民主义与全球化进程及其消极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次殖民扩张的不同方式。
参考答案
B【解析】 据材料“通过削减援助等方式逼迫西欧和日本进入共同防卫的轨道”可知,美国对苏联进行遏制,以逼迫、裹胁盟友封锁围堵为特征,故选B项;“热战”指局部战争,材料是冷战,排除A项;材料只是1951年颁布的法律,体现不出长期有序部署,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对苏联封堵的范围,得不出“全面封堵”的结论,排除D项。
B【解析】 据材料“围绕二战中的军事战略、美国谋求在法国建立军政府、雅尔塔会议、战后对德处理、对苏关系等问题,美国和戴高乐爆发了一系列的冲突”,可知美国想要控制法国,但戴高乐极力坚持法国利益,因此双方爆发了一系列冲突,故选B项;美国只想控制法国,而不在意总统是谁,排除A项;法国坚持自己的国家利益,而不是与美国争夺世界霸主,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美国与戴高乐的冲突,而不是法国接受美国的援助,排除D项。
C【解析】 苏联“开放空中走廊”、美国“保持了冷静”“秘密来往”、事后架设“热线”电话等都是在对抗和对峙中,美苏双方自我克制的表现,故选C项;题干中体现的是美苏对抗时的自我克制表现,而不是对抗和缓和的交替,排除A项;二者的自我克制是保持对抗且避免对抗升级的表现,而不是寻求战略平衡,排除B项;双方始终没有放弃核威慑但也没有使用核武器,所以D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D【解析】 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支持各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以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的斗争,与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相符,因此中国关注和支持不结盟运动,故选D项;社会主义阵营指二战后,由苏联为首的,横跨欧亚大陆的,由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阵营,不结盟运动不与任何大国、大国集团结盟,排除A项;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的重要标志,“亚非拉一体化”说法错误,排除B项;1950年,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为期3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61年,中国和朝鲜也签订了《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1992年9月,中国正式成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排除C项。
C【解析】 据材料“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难以避免,政府干预遏制了经济危机对金融领域的影响”,可知材料强调政府通过经济干预遏制了经济危机,这说明国家干预主义影响深远,故选C项;“政府干预遏制了经济危机对金融领域的影响,它们的影响显然变缓和了”,可知材料强调通过政府干预使经济危机变得缓和,而非强调经济危机的形式,排除A项;材料强调通过政府干预使经济危机变得缓和,而非强调经济全球化,排除B项;“从经济‘大萧条’到经济‘滞胀’危机,再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可知受经济危机影响,生产力遭到破坏,冲击传统经济秩序,排除D项。
B【解析】 紧扣“里根政府”“同罗斯福新政以来历届政府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实行了‘根本的决裂’”,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主张国家干预经济,里根时期的主要经济措施包括削减政府预算以减少社会福利开支,控制货币供给量以降低通货膨胀,减少个人所得税和企业税以刺激投资,放宽企业管理规章条例以减少生产成本,故选B项;“高福利国家”不符合史实,里根时期美国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排除A项;“进一步壮大”不符合史实,里根时期减少了国有经济比重,排除C项;“快速兴起”不符合史实,知识经济兴起于克林顿时期,排除D项。
C【解析】 “英国共有27家国有企业全部或部分实行私有化”,这是英国面对“滞胀”现象,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的措施,有助于缓解经济危机,故选C项;“英国共有27家国有企业全部或部分实行私有化”,这是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的措施,不是国家干预的加强,排除A项;侧重于缓和收入与分配的不平等是福利政策,材料的内容是英国减少对国家经济的干预,排除B项;英国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的做法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实行的依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排除D项。
D【解析】 据材料“到1968年,每10人中有6人从事服务业”,可知二战后第三产业兴起,其主要原因是科技的发展,生产力巨大进步,故选D项;二战后的社会运动主要是黑人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反战运动,排除A项;福利政策强调社会保障制度,而材料属于产业结构的变化,排除B项;“中间阶层”人数增加属于材料的体现,而题干问的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
D【解析】 据材料“马丁·路德·金被种族主义分子暗杀”可知,黑人民权运动推动了美国保障黑人平等权利的立法发展,但运动领袖最终被暗杀,说明美国种族歧视的观念根深蒂固,故选D项;贫富分化是指人们之间的财富出现了差距,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是黑人民权运动,与阶级对抗无关,排除B项;一个黑人民权运动,不能说明社会运动此起彼伏,排除C项。
A【解析】 “违反了物质利益原则”,其中包括违反了农业劳动组合章程关于允许“每个集体农户都有权拥有小规模的经济作为个人财产”这个“最主要的原则”,其本质是反对对农民的无偿掠夺,而应该给予相应的报酬,这是符合市场原则的,故选A项;农业落后是“违反了物质利益原则”,但并没有说明把农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排除B项;农业落后是“违反了物质利益原则”,虽然对农业的做法有些改变,但远没有将其确立为主导地位,排除C项;农业落后是“违反了物质利益原则”,其中包括违反了农业劳动组合章程关于允许“每个集体农户都有权拥有小规模的经济作为个人财产”这个“最主要的原则”,这里只有对农业的不满,没有对体制的反思,排除D项。
D【解析】 苏联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金额都相当大,且比之前的对外援助要多得多,这是出于和美国冷战的需要,意味着苏联为冷战投入的资金较多,这就使得苏联内部经济发展的资金相对减少,不利于其内部发展,故选D项;苏联的援助发生在冷战进行中的20世纪70年代,所以主要是服务于冷战的需要,而不是对不结盟运动的支持,排除A项;苏联的对外援助不仅仅是军事,还有经济援助,所以说引发国际社会军备竞赛是以偏概全,排除B项;题干只提到了苏联对外援助数额的增加,并不能因此改变美苏争霸的态势,因为美苏争霸的态势取决于双方的综合国力对比,排除C项。
A【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苏联在工业方面推行联合公司模式,减少管理层次,制定生产计划,反映一定程度上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面对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在工业领域进行修正,与意识形态无关,排除B项;联合公司模式能了解社会需求,减少管理层次,可以增加国营企业的活力,排除C项;“突破”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
A【解析】 据材料“把过去的公式用于(印度)目前形势是没有用处的,1946年的气温不是1920年、1930年”,可知二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解放运动高涨,世界形势发生变化,英国也在改变原来的殖民政策,故选A项;“气温”暗指世界形势,并不是自然气温,排除B项;英国并未放弃在印度的殖民利益,排除C项;1947年印度独立,排除D项。
A【解析】 据材料“民族意识的这种增长是个政治事实。我们大家都必须承认这个事实,并且在制定国家政策时把它考虑进去”可知,二战后,非洲民族意识增长,民族解放运动兴起,世界殖民体系趋于瓦解,因此他强调民族自决原则的适用性,故选A项;据材料“不管我们喜不喜欢”可知,英国并不是大力支持非洲独立运动,排除B项;联合国大会1960年通过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有力地推动了整个非殖民化进程,因此1960年顺应非殖民化完成的趋势说法错误,排除C项;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称为“非洲年”,20世纪60年代末,更多的非洲国家独立,故民族独立成为当时的时代潮流,排除D项。
C【解析】 据表,可知全球殖民地占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从出现到高峰,再到消亡的过程,说明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与瓦解,故选C项;资本主义世界格局二战前为欧洲主导,二战后由美国主导,材料并无体现,排除A项;1500—1900年欧美国家加快对外殖民扩张,但20世纪无法体现,排除B项;20世纪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不断高涨,但之前殖民过程并不存在民族民主运动,排除D项。
C【解析】 据表,可知1960—1976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不如发展中国家,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说明发展中国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制于发达国家,故选C项;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强调亚非拉国家的独立,而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排除A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强调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但材料强调发达国家的经济优势,排除B项;材料强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是纵向发展与对比,而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联系增强强调横向经济联系,排除D项。
【解析】 本题考查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时间:1950年→1980年。材料突破:(1)①“现象”,总结材料:材料一说明在二战结束不久后的1950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3 810亿美元,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1 260亿美元→二战后,美苏实力膨胀;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日本、意大利的国民生产总值较少→西欧、日本相对衰落。②“影响”,联系所学:1950年是二战后初期,美苏冷战→美苏争夺世界霸权→西欧、日本从属于美国→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瓦解→推动两极格局形成。(2)①“变化”,总结材料:将材料一中表格数据与材料二中表格数据进行对比→英国、法国、联邦德国和日本几个国家数据增幅大→西欧、日本实力增强;联系所学:西欧、日本实力增强→多极化趋势增强→美苏实力相对下降。②“原因”,联系所学:“1980年”→西欧、日本经济有所发展。美苏争霸→美国霸权地位受到冲击;苏联未突破苏联模式→改革未取得重大突破;欧洲一体化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日本利用战后有利国际国内环境,大力发展经济。
【答案】 (1)现象:二战后初期,美苏实力膨胀;西欧、日本相对衰落。影响:美苏争夺世界霸权;西欧、日本从属于美国;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瓦解;推动两极格局形成。(三点即可)
(2)变化:美苏实力相对下降;西欧、日本实力增强。
原因:美苏争霸;美国霸权地位受到冲击;苏联改革未取得重大突破;欧洲一体化推动经济发展;日本利用战后有利国际国内环境,大力发展经济。
【解析】 (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把生活中的纵欲当成罪恶,提倡鄙弃奢侈的生活观念”“富人的奢侈消费向穷人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可知相比中世纪的禁欲主义消费观念,17世纪的消费观念更加推崇奢侈消费。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一致认为节俭是导致失业的主要原因”,可知当时工场手工业的进步需要建立在社会消费的基础上,否则容易导致社会失业问题;据材料一“17世纪,重商主义者作为当时欧洲新兴商业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可知文艺复兴运动鼓励物质享受,迎合了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需要,使得当时的重商主义观念盛行,推崇通过消费来带动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同时,17世纪以来在商业革命的影响下,欧洲逐渐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商业贸易体系,为社会消费提供了充足的货物来源;最后,教权主义和西欧封建主义的势力逐渐衰落,使得传统的禁欲主义观念影响逐渐减弱。(2)第一小问体现,据材料二“建议国家要引导消费,要通过积极的财政措施刺激消费”,可知凯恩斯主张以国家的力量,通过大规模的宏观调控来刺激消费,所以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干预,同时通过实施福利国家政策来对社会财富进行再次分配,借此刺激社会消费需求。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通过福利国家建设,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促进了社会稳定;但是,国家对经济的大规模干预使企业的生产效率下降,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使社会上的货币流通量过多,最终导致了“滞胀”危机;此外,发达的福利建设使得政府的财政负担加重,影响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 (1)变化:从禁欲主义到推崇奢侈消费。
原因: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日益发展;文艺复兴的影响;近代商业贸易体系的建立;西欧封建制度逐步没落。
(2)体现:实施国家宏观调控;建设福利国家。
影响:适应了二战后生产力高度社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推动了经济增长;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也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经济“滞胀”现象。
【解析】 首先要读材料,确定题目的主题是围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并存与竞争,而图片揭示的是1917—1937年间两个制度竞争与并存状态下,政府与社会的表现形式,资本主义国家是政府主要插手金融与工业部门,而对艺术和研究则相对宽松、较少干预,同时期的社会主义国家则是政府和工业占了较大比重,而作为金融、艺术与研究的部分占比很少,说明政府对社会的全面掌控。20世纪中后期的图示可以看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对金融、艺术、工业和研究都有干预和控制的色彩,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则依然占据图示的大部分,但比上一时期比重要下降了一些,说明政府在适当减少控制,同时对金融、艺术、工业和研究依然是有干预和控制的,说明政府并未放弃对社会的掌控。然后围绕主题和所学可以从整体或者部分来拟定论题。如果从整体来看,可以拟定的论题,如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并存和相互借鉴等。从题目所涉及的时间跨度和知识容量来看,选择部分来拟定论题和阐述更容易一些。如,选择坐标轴的下半部分,可以拟定的论题有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相互借鉴;选择坐标轴右面的部分,可以拟定的论题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等等。如果选择坐标轴任何一个象限来拟定论题也可以,如选择第三象限则可以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或者第四象限拟定为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等等。再然后,围绕自己确定的论题,从所学知识中提取相关的知识点进行阐述,注意要围绕两种社会制度的竞争与并存分析,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即可。最后,总结陈词,说明自己阐述的正确性,或者升华和深化自己的观点即可。
【答案】 示例一
论题: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相互借鉴。
阐述:在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影响下,20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在市场主导和政府调节之间寻求平衡,采取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等措施,保持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随着苏联模式弊端的日益显现,20世纪中后期,苏联开始进行改革,采取扩大企业自主权等措施,为经济发展注入一些市场经济的成分,同时增加对科研领域的干预。改革增强了苏联的实力,但并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历史发展大趋势,取得举世瞩目成就,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与活力。
综上所述,二战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在竞争与博弈中互相借鉴,共同推动国际社会的发展。
示例二
论题: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阐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形成了苏联模式,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占据绝对主导,通过指令性计划对工业、金融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这一模式使苏联在1937年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
随着苏联模式弊端的日益显现,20世纪中后期,苏联开始进行改革,采取扩大企业自主权等措施,为经济发展注入一些市场经济的成分,同时增加对科研领域的干预。改革增强了苏联的实力,但并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综上所述,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解析】 据材料“16世纪,英国商业资本家成为殖民扩张的主要推动者,他们陆续组织了许多贸易公司,进行海盗掠夺、贩运黑人奴隶和不平等贸易”可得第一阶段以组织贸易公司、野蛮的掠夺、“三角贸易”为主要方式;据材料“从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70年代,殖民列强通过扩大殖民地和商品市场等方式向西亚、东亚、南美等地区纵深扩张”可得出第二阶段以扩大殖民地、掠夺原料、倾销商品为主要方式;据材料“第三次殖民高潮通过瓜分全球方式把非洲内陆以及亚洲内陆广大地区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可得出第三阶段以瓜分世界、资本输出为主要方式。
【答案】 第一阶段以组织贸易公司、野蛮的掠夺、“三角贸易”为主要方式;第二阶段以扩大殖民地、掠夺原料、倾销商品为主要方式;第三阶段以瓜分世界、资本输出为主要方式。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